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712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828.52
页数: 11
页码: 79-89
摘要: 《聊城人物大辞典》中对聊城地区元朝人物的具体介绍。
关键词: 元朝 聊城 人物

内容

【赵天锡】(1189—1238)字受之,冠氏(今冠县)人,金冠氏令赵林子。金末,入粟佐军,授修武校尉,任洛水(今河北南宫县南)监酒。至宁元年(1213)又任冠氏令。元太祖十六年(1211),率众投降严实,仍任冠氏令。后迁元帅左都监,仍兼冠氏令。十九年(1224)南宋将彭义斌军攻伐河北、山东,冠氏元帅李全出降,人心浮动,天锡为避其锋,北走投靠蒙古大将孛里海。不久,破彭义斌于真定府,任为左副元帅、同知大名路兵马都总管事,屡次击退宋军进攻,镇守冠氏城。太宗十年(1238),从征南宋,驻兵蕲黄境,突染急病返还冠氏,不久死去。天锡虽一介武夫,雅好文事。在军中,“日以文史自随,延致名儒,考论古今,穷日夕不少厌”。对正在读书的青年人,让其少服徭役,完成学业。在他的带动下,一些“将佐令长皆兴学养士。”冠氏一带,学风大兴。
  【李全】元初任冠氏(今冠县)元帅,至元二十一年(1284)宋将彭义斌攻伐河北、山东,占领大名,李全率众归降。在大名与金军将领郑倜结交,日以取冠氏为事。郑倜连续进攻,终被元冠氏令赵天锡、武德将军岳存击退。
  【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忻州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兴定进士,历任内乡令、南阳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行尚书省左都员外郎。金亡不仕。为金末著名诗人、文学家。元灭金后,曾将他羁管于聊城,住在聊城城内至觉寺,杜门深居,以翰墨为事,编《中州集》,写文赋诗,时达2年。获释后移居冠县4年,后回故乡秀容。在聊城期间又曾到过东阿,有《过黄石公墓》及《聊城寒食》、《冠氏赵庄赋杏花》、《别冠氏诸人》等诗一百一十多首。
  【岳存】 (1194—1262)大名冠氏(今冠县)人。初归东平严实,任帅府都总领,守冠氏。时金从宜郑倜据大名,派兵向冠氏发动进攻,初战不利,亲率万人来攻,其势甚猛,岳存选死士百余,突出西门,奋力拼杀,金兵怯退,岳存追击,岀境乃还。至元二十六年(1289)以累立战功,迁明威将军、冠氏主薄。次年,又以少击众,仅率兵数百,大败金将张开万余众于开州南。后从攻河南、淮、汉,皆有功。十三年(1241)升本县县丞,后移治楚丘。宪宗时,告老归。
  【郑倜】金将,官任河南从宜,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据大名,受已降于宋将彭义斌的冠氏元帅李全接纳,率军攻冠氏(今冠县),距冠氏城仅30里,被元冠氏令赵天锡、武德将军岳存击退。
  【刘志德】(1205—1293)聊城僧人。12岁出家受戒,20岁尽得秘乘。元世祖忽必烈召见,反覆诘问辩难,终不能屈,赐紫袍使主天禧、旌忠二刹。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坐化,年88。学士赵孟頫为铭。
  【皇甫琰】元世祖时知濮州,守法度,广教化,聚书8000卷以授徒,读书人对其感恩不尽。
  【袁裕】(1226—1284)字仲宽,其先洛阳人,幼孤,从兄避难聊城,遂家于此。元世祖中统初,由聊城县丞辟为中书右司掾,建言囚犯不应抄没家产,有病应治,死后应予焚埋。后历任聊城令,亦有仁政。迁开封判官,时洧川县达鲁花赤贪暴,盛夏捕蝗,禁民不得饮水,民忿甚,将其击毙。有司论以大逆之罪,将处极刑者七人,连坐者50余人。裕曰:“达鲁花赤犯众怒而死,安可悉归罪于民。”后只诛1人而罢,余皆释还。至元八年(1271),拜监察御史,授西夏、中兴等路新民安抚副使兼巡行劝农副使。时徙鄂民万余于西夏,裕与安抚使请于朝廷,计丁给地,立三屯使耕以自给,官民称便。后拜刑部侍郎,又出任甘州等路宣抚副使、南阳知府、顺德路总管。卒于官。
  【袁仁】聊城人,袁裕侄。袁裕幼孤,受兄抚养成人,官至南阳知府、顺德路总管。卒时,袁裕以兄对己有抚育之恩,遂令兄子仁袭其世职。任顺德路总管。
  【袁师愈】聊城人,袁裕子,以父荫让从兄袁仁,后亦入仕,官至侍御史。
  【赵贲亨】 (1229—1285)字文甫,冠氏(今冠县)人,元同知大名路总管赵天锡之子。初袭父爵任行军千户,宪宗九年(1259)从攻鄂州。世祖至元五年(1268)总管山东诸翼军,从攻襄樊,以功授征行千户,赐佩金符。七年(1271)率先锋军攻樊城,亲冒矢石,奋勇先登,破城而入。十一年,与宋夏贵军战于淮西。又奉命统率济南、汴梁二路新军。十二年(1275)从元帅阿术大败南宋张世杰、孙虎臣军于焦山,叙功知宣武将军。十四年(1277)授虎符怀远大将军、处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曾镇压青田季文龙起义。次年,又镇压龙泉张三八与衢州陈千十起义。十七年(1280)改任处州路管军万户。二十二年(1285)辞官还居冠氏,死于故里。
  【韩鹏】(1233-1316)字伯翔,先世为汴梁(今河南开封)人,后移居莘县,以子贵,赠冠州知州。鹏天资纯直,以孝弟闻名,受到乡人的尊敬。卒葬于莘县俎店东。
  【韩权】字公衡,幼习儒,奉亲孝,待弟亲,因父韩鹏携弟达远出久不归,权奋身外出寻访经年,行至云南,终得见父。上司嘉其不远万里寻父,孝行可嘉,授临安府儒学教授,给官禄以奉养其父。后任广西、云南教授,先后十年,以亲老辞官回乡。授为登仕佐郎,山东宣慰司照磨。后官即墨、北海二县尉,两淮洪盐场司丞,所至有能声。莘县城西3里王宾庄东古有韩氏墓,并有碑记。
  【杨宝】莘县人。以勇敢应募从军,英勇多谋,身先士卒,与兵士同劳共苦,他率领的队伍,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受到帅府的赏识和推重。官至扬州营军弹压,佩银符。后弃官归,勤苦律身,严于教子,受到乡人的尊重。古有杨氏墓在莘县杨家里。
  【杨德】莘县人,杨宝子,赠从事郎、丘县尹。
  【杨景】 莘县人,杨宝之孙,历官山东、淮东宪使台察院,授将作佐郎、江南道廉访知事,进从事郎,转官湖北。
  【齐荣显】(?-1270)字仁卿,聊城人,齐旺之子。自幼习武,聪悟超人。与群儿戏,常画地为阵,端坐指挥,各就行列。9岁代父任千户,佩金符。太祖十五年(1220),随岳父严实降蒙,屡立战功。太宗七年(1235),从蒙军南侵,攻濠州(今安徽凤阳),宋军背城为阵,荣显攻之,所向披靡,进占五河口。以功升权行军万户,驻守宿州。因骑马摔断股骨,改任本路诸军镇抚兼提控经历司。后从严实赴和林朝见窝阔台汗,被任命为东平路总管府参议,兼领博州防御使。及攻淮南,道岀东平,民间供给费银2万锭,荣显诣断事官,将此项费用充作赋税,大大减轻了民众的负担。又上书朝廷,阻止蒙古贵族剖分东平以为专有领地的企图。中统元年 (1260)辞官,家居10年卒。
  【张泰亨】(?-1277)号堂张拔都,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父张山为管军百户。泰亨袭父职从蒙军南侵宋四川钓鱼山、樊城及女儿阿塔等地,以功授银符侍卫军总把。世祖中统三年(1262)从平李檀之乱。至元四年(1267),授金符,升京东归德等处新军千户。复以征西川功授元帅府都镇抚。从征襄樊,授武略将军、管军总督,晋明威将军,率军攻陷潭州(今湖南长沙)。又从征广西,破静江(今广西桂林)。叙功进武德将军,赐虎符。后还军潭州,授武节将军颍州副万户。以箭伤复发而卒。
  【张显祖】 (?-1287)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张泰亨子,张继祖兄。张继祖亡于洞庭沉船,其子尚幼,遂由显祖袭职。至元二十四年(1287)从征交趾,阵殁。
  【张继祖](?-1281)字善卿,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元管军总管张泰亨次子。初袭父爵授昭信校尉,佩虎符。又喜与文士交友,以此声名远扬。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奉命从平章政事阿里海牙移镇鄂州(今湖北武汉),行过洞庭湖时,遇大风沈船而死。
  【张震】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管军总管张继祖之子。袭叔父张显祖爵,授金符、昭信校尉、管军上千户。历升武略将军、武德将军、武节将军,官至颍州(治今安徽阜阳)万户府副万户。
  【杨居宽】 (1233-1287)字子裕,莘县人。元世祖时由中书省掾历升中书省右司郎中、吏部侍郎。至元十三年(1276)出为浙东西宣慰司同知,兼临安府(今杭州)知府。迁江浙行省参议,龙兴行省(治今江西南昌)参知政事。二十三年(1286)召入京,拜中书省参知政事,典掌官吏铨选。秉性刚直,不循私枉法,为总制院使桑哥忌恨。明年,被升任平章政事的桑哥诬陷,迫害致死。二十九年(1296)桑哥以罪被朝廷处死后,冤案昭雪。
  【杨居简】莘县人,元中书参知政事杨居宽之弟。初从征南宋,以功授唐州(治今河南唐河)知州。居宽被迫害致死后,屡上书朝廷,申诉其兄无罪,终使居宽冤案平反昭雪。
  【杨居义】莘县人。元中书参知政事杨居宽堂弟。累官至浦东场(今上海金山东南)盐司丞,以多才有能闻名。
  【李元】东阿人,元代以行著名于时。其孙李谦为一代学宗,仕至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
  【李谦】(1234—1312)字受益,号野斋,郓州东阿(今东阿县)人。初入东平府学,与徐琰、孟祺、阎复齐名,号“东平四杰”。后选任东平府教授,迁东平万户府经历。得荐召为应奉翰林文字,朝廷制诏,多出其手。至元十五年(1278)升侍制。十八年(1281)升翰林直学士、太子左谕德,侍裕宗于东宫,陈正心、睦亲、崇俭、几谏、戢兵、亲贤、尚文、定律、正名、革弊十事。裕宗死后,世祖又命辅成宗于潜邸,转侍讲学士。二十六年(1289)以足疾告归。成宗年间,复两次出任翰林。仁宗时期,奉特旨赴上都,同议军国大政,谦上书言九事,略谓:“正心术以正百官,崇孝治以先天下,选贤能以居辅相之位,广视听以通上下之情,恤贫乏以重邦国之本,课农桑以丰衣食之源,兴学校以广人材之路,颁律令使民不犯,练士卒居安虑危,至于振肃纪纲,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苛细者为之。”这些建言,受到了皇帝的嘉许,授集贤殿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什,卒于家。谦又以文章名世。为文醇厚古朴,不尚浮巧,为学者所宗,朝廷赐其里居曰“尚德乡”,并建野斋书院。子李偘,官至大名府总管。
  【李偘】郓州东阿(今东阿县)人,李谦子,官至大名府总管。参见李谦。
  【阎复】 (1236-1312)字子静,号静轩、静山。其先和州(今安徽和县)人,父阎忠避乱高唐,落籍于此。阎复7岁读书,颖悟绝伦。后入东平府学,拜名儒康晔为师。又简拔习进士课程,经元好问亲自校试,预选阎复、徐琰、李谦、孟琪等四人,号“东平四杰”,而以复为首。宪宗九年(1259)辟任东平行台掌书记,擢御史台掾史。世祖至元八年(1271),被举荐为翰林应奉。复以干练有才,选任会同馆副使兼接伴使,从世祖幸上京(今内蒙正蓝旗),赋应制诗两篇,深寓规谏之意,得称赏。十二年(1275)迁翰林修撰,提佥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事。召为翰林直学士。以郡州所校之官多不能任职司事,首先建议定铨选法,汰黜州郡校官之制。十九年(1282),升翰林侍读学士。次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同领会同馆事。二十三年(1286),再擢翰林学士承旨,朝廷诏制,多出其手。二十八年(1291),岀为浙西道肃政廉访使。以前曾奉旨撰“桑哥辅政碑”文,此时因桑哥倒台遭牵连而罢官。成宗即位后召旧臣入朝,起为集贤学士,建议在京修建孔子庙,恢复曲阜孔林守冢户,又先后提出“定律令,颁封赠,增俸给,轻刑罚,减田赋”等,多被朝廷采纳颁行。大德元年(1297)改任翰林学士,再擢翰林学士承旨。武宗即位后,疏陈三事曰:“惜名器、明赏罚、择人才”,言皆剀切,进阶荣禄大夫,授中书平章事。后辞官家居,卒赠光禄大夫、大司徒、上柱国,封永国公,谥文康。著有《静轩集》50卷传世。
  【焦养直】 (1238-1310)字无咎,东昌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以才器闻名。至元十八年(1281)世祖改符宝郎为典瑞监、思得以儒者居之,近臣遂荐养直。世祖召见,答对称旨,以真定路儒学教授超拜为典瑞监少卿。二十四年(1287),从忽必烈北上平定乃颜叛乱。二十八年(1291),赐宅一区,入侍帷幄,陈说历代皇帝政治,甚得器重。成帝即位后,仍侍宫禁,进讲《资治通鉴》,陈规谏之言。大德二年(1298)赐金带象笏。三年(1299),任集贤侍讲学士,赐通犀带。七年(1303)奉旨辅佐东宫太子。明年,授集贤学士。十一年(1307),升太子谕德。武宗即位后,授集贤大学士,特旨参预谋议国家大政。以老告归。居家卒。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右丞,谥文靖。著有《彝斋存稿》。
  【岳天祯】(1238—1309)大名冠氏(今冠县)人。袭父岳存职为冠县军民弹压。元世祖至元初,从攻襄樊,授为管军百户。后在镇江督战船、从战焦山,参加镇压奉化人民反元起义,以功升管军千户,授昭勇大将军授福州路总管,镇压尤溪反元军。迁吉州路,又镇压永新反元起事者,屡为元统治者立功。成宗大德七年 (1303)迁任建康总管,时遇荒年,首定救荒策,为百姓做了件好事,受到民众的赞扬和爱戴,为之立碑志德。
  【岳果】冠氏(今冠县)人,岳天祯子,曾任会昌州同知。
  【李征事】交河人,大德九年(1305)任观城令,清正廉明,勤于政事,恤民疾苦,重农劝学。当时水旱交替,灾情严重,征事于官方秋税,力争减免,同时劝导富户献出余粮,调剂有无,让有粟者岀粟赈贫济苦,使百姓得以安渡灾荒。又善决狱,山东宣慰廉访二司有狱案不能决,尝交征事处理,人服其明断。征事喜独居,不爱交往,所有馈赠,一律拒收,人不敢干以私。观城祀为名宦。
  【樊楫】(1240-1288)冠州(今冠县)人。军吏出身。世祖至元五年(1268),从蒙军攻取襄樊、江陵等城,以功授行省都事。十三年(1276)改员外郎,从元帅阿里不哥出征广西,攻静江,献计断水涸城,因功升为郎中。再从元帅张宏范平定广东崖山、万安、吉阳等地,知湖广行省参议,同知湖南宣慰司事,又迁行省参知政事。二十年(1283),改佥荆湖占城行中书省事,从镇南王脱欢出兵安南。二十四年(1287),擢任征安南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再率舟师会元军东西两路征安南。同年十二月,破安南都城后,以粮尽撤军,在白藤江遭安南军袭击,中箭落水,被执遭杀。文宗至顺元年(1330)赠推忠宣力效节功臣、资德大夫、江浙行省右丞、上党郡公,谥“忠定”。
  【侯德慰】(1261—1342)东阿人。官武卫亲军都指挥使司大都屯田经历。以子毅贵追封东阿县子爵。德慰倜傥不俗,疏财乐施。值丞相淮安王统大兵伐宋,德慰纠乡勇500人往从,渡江破江州,所获甚多。抵龙兴,以病目告归。因年饥,岀自家粟米千担赡助贫乏,又延师教里中子弟,多行善事。至正二年(1342)卒,享年81岁。
  【侯毅】东阿人。侯德慰长子。幼有报忠匡国之志,至治间由官中都威武至任中右两卫亲军都指挥使。
  【曹元用】(1268-1330)字子贞,世居阿城(今属阳谷),后徙汶上。元用幼嗜书,每夜读常达旦不寐。资质聪敏,过目成诵。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翰林承旨阎复见而奇之,荐为国史院编修,初授御史台掾史,转中书省右司掾,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号为“三俊”,再转应翰文字,迁礼部主事。英宗即位,授翰林侍制,升直学士。至治三年(1323)八月,叛党赤斤铁木儿骤至京师,收百司印,急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随行,言道:“此非常之变,吾宁死不曲从。”不久,叛党果败,人谓元用有先见之明。泰定二年(1325)转礼部尚书。后拜中奉大夫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参与修仁宗、英宗《实录》。当时大制诰,皆出元用之手。文宗将大用之,以疾卒。赠正奉大夫、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东平郡公。谥文献。有诗文集40卷,名《超然集》。
  【张养浩】 (1270—1329)字希孟,济南人。幼喜读书。受荐为东平学正。游京师,献书于平章不忽木,受重视,辟为礼部令史,又荐入御史台。成宗时,以丞相掾选为堂邑县尹。在堂邑清理狱囚说:“彼皆良民,饥寒所迫,不得已而为盗,既加之刑仍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释之。众深受感动,互相告诫,勿负张公。堂邑有李虎,暴戾杀人,旧时县尹不敢诘问,养浩至,尽惩以法,民众称快。去官10年,堂邑民众犹不忘其德,立碑颂之。堂邑有古迹名“四知堂”,据载为张养浩居处,以“四知”喻为官清廉之意。
  【申屠致远】(?-1298)字大用,先世居汴(今开封市),后从父徙寿张(今属阳谷),遂为寿张人。肄业于东平府学。宪宗八年(1258)从世祖南征宋,任荆湖经略司知事,凡军中机务,参与谋划。至元七年(1270)受东平府长官崔斌之聘,任东平学官。十年(1273)改授太常太祝,兼奉礼部。以荐出为两浙宣慰使司都事,转临安府宣慰司经历,擢杭州总管府推官,又改任寿昌府(今浙江建德)判官。力主宽刑减政,轻徭薄赋。二十年(1283)迁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不畏权势,敢于劾奏。再迁江东建康道肃政廉访佥事,以病辞职。成宗元贞元年(1298)奏旨撰修《世祖实录》。大德二年(1298)任淮西江北道肃政廉访佥事,行至和州(今安徽和县)卒。喜蓄书,家藏典籍数万卷,自题“墨庄”。又勤于著述,有《忍斋行稿〉40卷,《释奠通礼》3卷,《杜诗纂例》10卷,《集验方》12卷,《集古印章》3卷。
  【申屠伯骐】寿张人,申屠致远子,官徵事郎,岭北湖南道肃政廉访司知事。
  【申屠=】寿张人,申屠致远子,官奉政大夫,兵部员外郎。
  【孙天正】 (1284-1333)字梦符,祖籍寿光,后迁高唐定居。初为元仁宗潜邸宿卫军士,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授从仕郎,任文库副使,历太史掾、监修国史掾、中书省管勾等职。后出为沂州知州,赈岁饥,均徭役,革积弊,抑豪势,旌节义,颇有政绩。任满,改为辽东行省左右司员外郎,再改为山北辽东道肃政廉访司佥事。不久拜监察御史,擢江北淮东道肃政廉访副使,于冤狱多所平反。文宗至顺四年(1333)卒。顺帝即位后,赠中大夫、签太常礼仪院事、轻车都尉,封安东郡侯,谥惠肃。
  【盖苗】(1290—1347)字耘夫,临清(一作大名元城)人。仁宗延祐五年(1318)进士,授济宁路单州判官。时遇灾,郡府遣苗到户部请求赈济,户部不应。苗伏于中书堂下,岀糠饼以示,说道:“济宁民尽食此,且不得此食者尤多,岂可坐视不救乎?”因泣下。户部遂岀粟以赈。苗见民饥为盗,又上救荒弭盗十二策,民得救亦相安。文宗时,官南台监察御史,建言皆切时务,曾弹劾宣慰使之暴戾不法者,又上书疏谏修佛寺。累官至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同知经筵,因直言敢谏,与宰相意见不合,得罪当道,出为甘肃左丞,迁陕西行台御史中丞,不久,辞官乞归。顺帝至正七年(1347)卒,年58。赠摅诚赞治功臣中书左丞上护军,追封魏国公,谥文献。
  【李志常】字浩然,号真常子,观城(今属莘县)人,道士,从师丘处机学于莱州。元太祖十五年(1220)随师西行,后同返燕京(今北京)。二十二年(1227),为都道录兼领长春宫事。太宗五年(1233)受诏教蒙古贵官子弟。十年(1238),嗣主道教事。朝命加“玄门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称号。因允许道士毁坏佛塑,侵占寺庙,并刊行《老子化胡经》,引起佛教徒抗争。五年(1255),于御前辩论《化胡经》真伪,辞屈。次年于和林城,僧人要求再辩,愤恚而卒。世祖中统二年(1261),追赠“真常上德宣教真人”号。著有《长春真人西游记》2卷,记丘处机西游事,材料翔实,为研究古代西北史地及交通的重要史料。另有《玄集》10卷,今佚。
  【周驰】字景远,号如是翁,东昌(今聊城)人,选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监察御史,后迁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廉访佥事,卒于任上。驰为人正直,好客,拜往不绝,引起了吏员的厌烦,书宾馆壁曰:“某日某人来拜。”以此对他进行嘲讽。周驰见后,却说:“某人曾来,何漏之耶?”命吏补之,人称为高致。又工诗文,与大书法家赵孟頫相友善,有《如是翁集》。
  【邹伯颜】字从吉,高唐人。初官建宁路崇安县尹。崇安的赋役,原来贫富悬殊,富户田多粮多,负担却少;贫户地少粮少,负担却多,许多贫户在高赋役的压迫下破产。伯颜到后,力革积弊,以粮田之多少授役,贫民始得休息。又开凿沟渠,广兴水利,招募流民,开垦荒田,使农业得丰收,赋役也成为诸邑之最。迁权任福州路推官,为政廉明,执法持平,有良吏之名。行省、行御台联名推荐,选任漳州路推官,卒于任。
  【赵璧】字国玉,阳谷人。至元十四年(1277),辟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掾,改浙东提刑按察司知事,迁经历。历任御中台监察御史、都事,山东肃政廉访司佥事,户部员外郎,刑部郎中,中书右司员外郎,礼部郎中等职。处事公正无私,不畏权势,于贪官污吏多所劾奏。武宗至大元年(1308),出为淮安路总管,赐虎符,进阶中议大夫。
  【刘志坚】号云岩子,聊城人。曾为英王掌管鹰房兼办外务,后弃官为道,成为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再传弟子,隐居于即墨华楼山,结庐修行。今山上仍有华楼宫等遗址。
  【杨景元】寿张(今属阳谷)人。由进士官至寿张丞,名著朝野。
  【韩仲晖】籍未详,元至元间为寿张县 (今属阳谷)尹,以陆路运输困难,奏请开南北运河以便漕运。在他的建议下,于至元二十六年 (1289)起开掘,终成起自梁山西南,北抵临清,上接济州河引汶北流,下达御河(今称卫河),长达二百余里的河流,名曰会通河,俗称小运河。由于此河的开挖,形成了明清时期运河两岸的一时繁荣。
  【赵至】博州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金哀宗元年(1224),元兵略定河北,至从降东平,拔青齐,继下河南,擢百夫长,封天水郡伯。
  【赵辅】字君佐,博州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赵至子。聪敏好学,由掾吏累官中顺大夫兵马指挥使,后同知汴梁路总管事。清慎明果,多平反疑狱,并疏通汴渠,漕运淮颍稻麦以足民食,治功卓著,擢广平路总管兼督课农。时遇饥馑,千方百计凑金5万以作赈济,民赖以安。在任期间重农兴学,使民富而知教。
  【张世忠】东昌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年少时从焦养直游学,通经术,晓吏事。至元间以才干授淮南路库使,解印时不持一钱而归,转般阳路判官,锄奸除强,卓有政绩,迁博平主薄,劝农桑均赋役,兴学化俗,社会风气大变。博平人列为名宦。后辞官归家,自身耕田,妻子织布,俭素如百姓。
  【高晦】聊城人,世祖时为夏邑县尹。礼贤下士,发展农桑,所治之邑,号为乐土,邻邑流亡者亦来归。
  【邱楫】字济川,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以府掾迁睢宁县主薄,为官廉正,升崇明州判官。州中原有杀人疑狱,多年未决,邱楫到后,很快查获主罪犯,立雪被诬之人,升高唐州知州,同知东昌路总管事。子守岩,官御史典司掾。
  【范庆祖】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与弟敬祖,皆普通民众,见学庙被雨潦所毁,倡义举修茸之。又设义塾,教乡里子弟,教师的俸薪由己供给,受到乡人的称赞,立碑以记其事。
  【邱海】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人,身材魁伟,至元间从戍兴和有功,擢管军上百夫长,遇下有恩,居亲丧有礼,受到人们的称赞。
  【野庐】蒙古人,至元间为堂邑达鲁花赤,以清介著称。修学宫,起讲堂,甚有声誉。
  【撒的里迷失】蒙古人,至元间为堂邑达鲁花赤。不循私情,不收贿赂,惩戒凶顽,照顾贫困者,狱无冤案,还重新整顿学校,对弟子中之优秀者免其徭役,于文学的兴盛,多所成就。后改为莘县尹。堂邑民众立碑纪念。
  【李天佑】高唐人。幼有大志,稍长招讨司用为掾。荆湖行省知其才,命提领案牍,不久,升为主事。至元中从省臣征交趾,斩获甚多,累官至象山尹。象山郡治在东南海岛中,经常有海盗岀没剽掠,天佑亲率健卒入海,将海盗擒获,邑赖以安。在官二年,人称廉明。以疾卒。天佑原居高唐,后徙清平,徙时将祖业全留与伯叔兄弟。在清平由于努力耕种,家渐富饶,置田四百余亩,到江南为官后,又将田全部分与族人。死后归葬,贫甚,宗人请还其业,其子不许,言父命不可违,相让既久,只取十余亩。世人认为双方都是贤者。
  【王仲常】临清(今临清市)人。至元间任寿昌军同知,政绩卓著,备受称赞。
  【路通】临清人。勇敢,善骑射,元初为兵马大元帅,数从征战,累建功勋。
  【王鉴】祖籍太原,后徙居临清彰信乡(今属临清市)。至元间以勇力善射,授武烈将军平原路总管。
  【广恩和尚】洺州张花里贾氏子。金末,落发为僧。元初,游至临清开元寺,遂定居于此,建净土寺,敕赠祖师护国兴理大师贾法宗大菩萨。
  【王演】临清(今临清市)人。官中书左丞,善诗,有文才,为一时名手。旧志载有《吊余阙诗》及《九日游黑龙潭诗》。黑龙潭在山西安邑中条山,其诗有句云:“杯衔秋露黄花老,帽落西风白发稀。”“木落山容增古淡,雨余天气散清寒。”受到人们的好评。
  【崔咏】临清(今临清市)人。少颖悟,好学,天历中被荐为国子监祭酒。
  【马文卿】云中(治今山西大同)人,元时曾官万户。因世乱,携家避居临清,遂落籍于此。其孙马豫仕明,登宣德八年(1433)进士,官大理寺副谳狱。
  【司允德】 字执中,东阿人,性孝友,早丧父,事母以孝闻。游京师为国子监监生,补兵部留守司长史,官至翰林国史院修撰。年49卒。
  【张敏】东阿人,曾习医于伯父汉臣。汉臣在张敏年幼时即已与其父析居,并出赘富户田氏。其后敏父死,汉臣在外为吏30年而归,家无余资,生活难以维持。敏乃请伯父还,阖门同炊,晨昏奉养,甚于亲生之子,连续十余年,无稍懈。汉臣死后,张敏又如葬父一样执丧殓葬。他的行为受到乡邻和当时官府的嘉赞和旌表。
  【马郁】字叔文,东阿人,少为农,与兄分产后,其兄鬻所分田而死。其后郁长,将兄所鬻之田尽行赎回,交与兄子。郁之子出从师学,与师子戏,不幸折股而死。人皆谓郁要上告其师与师子到官府,郁说:“先生是不会教儿子这样做的,这不是先生的罪过。”竟不追问此事。乡邻认为马郁德行高尚,呈请官府给予旌表,送号“居易处士”。
  【秦彦良】其先河南汝阳人,因世乱徙居东阿。登顺宗至正间进士第,授东平路总管府判官。军政肃清,储饷不匮,勤于政理,自守廉介。死后葬东阿。子孙繁衍,遂为东阿巨族。
  【温仲谦】大德六年(1303)任馆陶尹, 以德化民,农田丰收,曾现一禾六穗异祥。为此立《嘉禾碑》以纪。
  【宫钦】东莱(治今山东掖县)人。至大二年(1309)为东阿令。东阿地当驿道,官吏来往甚多,供亿百出,民不堪劳。钦便发放借贷,让有条件的户蓄养些羔豚鸡鸭,届时取用,大大减轻了民众的负担。有一年,山东大饥,斗米百钱,钦首出三年薪俸作倡导,也让富家拿出些钱来赈灾济贫,终得二万余缗,赖以全活的人甚众。东阿旧有刁民,专以讼狱为业,民众侧目而视,前任县令均不敢有所触动。钦到后,查问明白,按法律对他进行了制裁,使这类人以后再不敢为恶。宫钦在东阿十余年,惠政甚多,去后,吏民立碑志德。
  【带孙】蒙古人,札剌亦儿氏,国王木华黎之弟。统率札剌说儿部屡从木华黎征战。元太祖十八年(1223)春木华黎死后,一度代统攻金全军,后将统军权交给其侄学鲁。二十年(1225)冬,率部攻克彰德。次年,攻克濮州、东平。九月,围李全于益都。二十二年(1227)李全降,积功封东阿郡王。
  【忽里忽都】东平郡公太师木华黎侄孙,姓札剌亦儿氏。元并天下后,以带孙为东阿郡王,带孙遂世居东阿。带孙卒,次子秃满得嗣忽都。忽都少负大志,以功臣子孙事世祖皇帝,武勇冠军。世祖方经营江南,命忽都取嘉定,迅即攻取,一再赐金,给以褒奖,命忽都管五校下蒙军万人,所战皆胜。其兄撒剌忽都战殁,以忽都袭其职。至元十五年(1278)授扬州路总管府达鲁花赤。不久,朝制分军民为二,升管军万户,仍镇扬州。十八年(1281)浙东杨震龙起事反元,上命忽都往讨,悉平之。兄子木温既长,忽都请让还其职。江南行御史嘉其风节,奏闻于上,授福建闽海道廉访使。八番、顺元等处,汉夷杂居,号为难治,又升镇国将军、宣慰使、都元帅,镇其处。明年,蛮族首领罗陈罗河罗廉等率蛮民五千余户来降,忽都率其入朝,成宗岀金织衣赐之。大德二年(1298)改广西西江道宣慰使、都元帅,峒徭族人叛服不常,忽都不恃武功,传檄说服,静以相待,来降者3万户。七年(1303),上辅国上将军、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至浙,专务德化,赋役均平,士民悦服。八年(1304),因母丧回东阿,遂终于家。赠奉国上将军、浙东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东阿郡公,谥桓肃。子三:长佛宝,官至亚中大夫、宁国路总管;次安僧,累官至江南湖广道肃政廉访使;次孛罗,官至资政院使、江西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旧东阿故城有札剌王墓及故居遗址。
  【佛宝】东阿郡公忽里忽都长子。性颖悟,明察善断。大德七年(1303)以父荫授无锡州达鲁花赤。无锡习俗猾讦喜讼,号称难治。佛宝到州,咨询所以,得大猾人置之于法,闻者皆服。至大四年(1311)拜监察御史,行台江南,分司鄂省,廉问四道。不久,擢奉政大夫,佥江西湖广道肃政廉访司事。时蔡五九起事,江西时乱,佛宝计擒蔡五九,乱迅平。泰定间擢授亚中大夫宁国路总管。以当时宁国郡中有寓士,所为多不法,不乐其至,密许之宪府。佛宝闻之,谢印归,终身不仕。居东阿力田奉亲,在乡15年卒。
  【安僧】东阿郡公忽里忽都之次子。历任淮东福建宣慰使,浙东行中书省参知政事, 江西湖广道肃政廉访使。
  【孛罗】东阿郡公忽里忽都之三子。累官至资政院使,江西行中书省平章事。
  【王结】易州定兴(今属河北)人,元仁宗期间,任东昌路总管,境内有黄河故道,受会通河堤的影响,下游流水不畅,每到夏季,潦水往往成灾,毁坏禾稼。王结疏河泄水,民众耕种称便。
  【梁宜】字赜斋,一字彦仲,茌平人,聪敏有才,延祐元年(1314),年24,举解元。二年(1315)登进士,知邳州达鲁花赤。修堤御水抗灾,又提建议8条,杜绝盗患。迁国子助教后,严考课,剔宿弊,兴利除害,有功于属郡。后知峄州,开辟荒田植桑,得六百余顷;又及时剖断不决之狱,竭力减轻官吏对百姓的骚扰,流民来归者日众。后移顺州,创蒙古字学,置惠民药局。再迁河南总管,拜礼部尚书。所在有治绩。著有《五经疑问》、《大学序解》等。
  【郭畴】阳谷人,至元二十七年 (1290)举解元。
  【杨敏】阳谷人,性慷慨,尚礼义,乡人有所争执,不到官府,迳求直于杨敏。后官济州路单州知州,政教大行,风俗为之一变。
  【郭居仁】阳谷人。勤于学习,受到士人的景仰,很多人都愿与他交游,官至国子监丞。致仕,赠奉训大夫。
  【王居仁】其先单父(今山东单县)人,迁阳谷,累官至中书参知政事资德大夫副詹事,追封剑国公。居仁一生不事浮华,甚有操守,受到世人的称赞。古有墓在阳谷城西南7里处。
  【王磷】阳谷人,王居仁之弟,志节与兄齐名,累官至中奉大夫枢密副使。
  【丁世干】阳谷人。性纯朴,寡嗜欲,官东阿县尹,政尚循良,待人以诚,吏民均不忍相欺。
  【杨温】阳谷人,官东平县尹,敦诚慕义,贤名达于乡里,人称长者。
  【郭良】馆陶人。元统间为嘉议大夫,累官至吏部尚书。
  【李谦】保定府束鹿(今属河北)人,至正八年(1349)任阳谷县尹,处事精勤,不避繁剧,府衙无积案,百姓无冤狱。有一徐姓民人,为隶所杀,弃尸于道,诬其自杀。谦多方审验,终使杀人之隶伏罪,民冤昭雪。李谦在阳谷数年,百废俱兴,民受其惠。后以母老辞官归养。去后,阳谷百姓立石颂德,入名宦祠,以时祭祀。
  【李衍】字仲达,高唐人。幼孤,从继父冒姓何。后复改姓李。为县从事,不久,任高唐典史。至元七年(1270),改县为州,任州孔目。因上计赴京师,擢中书工部令史。后辟为掾史,从下潭州清江县,以功超授知信阳军事,后入为中书省掾,迁简州副总管,转左司都事,擢吏部郎中。
  【张谦】 字文益,高唐人,至正六年 (1269)官任安丰路总管。时饥,赈抚有方,全活甚多。
  【刘思礼】高唐人。至顺中为顺昌达鲁花赤。清谦正直,嫉恶如仇。当时邑中有造伪钞者,事败露后,妄攀他人,终被思礼识破,人称“神君”。
  【忽都纳】朔方(今内蒙河套地区)人,以祖武毅王有佐命勋,为高唐达鲁花赤,努力发展农桑,治绩称“天下第一”。
  【干朵忽都】朔方(今内蒙河套地区)人,以父忽都纳袭武德将军,监高唐。清正廉明,礼士爱民,加强教化,3年时间,讼狱大减,牢内空虚,时称善治。
  【沈温祥】朔方(今内蒙河套地区)人,干朵忽都之子。泰定间袭监高唐,尊重僚属,关心民众疾苦,以州居驿道,往来接待,民众负担过重,请于上官,使德州、平原协济三分之一,大大减轻了民众负担。又与同知陈思济疏浚减水河,兴利除害,为民造福,当地民众与其祖、父合立德政碑。
  【王佑】字景福,先世为琅琊(今胶县一带)人,宋初徙居高唐,传至佑,父早逝,佑与诸弟皆幼弱,时征民为兵,佑遂从戎。佑固善书计,军中推以为吏,仍勤读经史,不忘学习。后佐总兵守通州,又佐丹阳尹,领案牍,所至正民俗,兴民利,事事为民着想,遇不平事,必力为民争,民众深深感受他的恩惠。居官略无所取,家贫甚,长官拟出帑金给以照顾,他以廉自励,坚不取。移调溧阳,卒于官。子三:懋德、懋恭、懋敬。以子懋德官赠中大夫,河南、河北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封琅琊郡公。高唐城西13里处古有王氏茔,葬王佑、王懋德及其族人。
  【王懋徳】字仁文,高唐人,王佑子。幼受父严教,懋德也严格要求自己。稍长,任宪府御史台中书掾,不久,改户部主事,拜南行台监察御史。累官至中书左丞。在行台时,值北海卫民起争,懋德认为系有司不爱民所致,穷之以兵,不如喻之以礼。按他所说的招抚以后,皆服。当时权臣当道,台官多被罗织罪名下狱;有的官吏以贪脏犯罪,处理甚宽,如此等等许多弊端,朝中无人敢言,独懋德抗章论之,中外肃然。在任淮西廉访使时,又取郡国县囚亲自审问,许多冤狱,尽皆平反,人称“神明”。临行,淮西之民,泣留不忍去。元帝也常夸奖他说:“王侍御识治体,有君子之风,廊庙远大器也。”封琅珈郡公。顺帝元统元年(1333)褒奖其三代,妻张氏封琅琊郡夫人,子克修,官秘书监著作郎。
  【陈思济】柘城(今属河南)人,以才器见称。世祖在潜邸,召之以备顾问,即位后,建省部,使掌敷奏,迁承务郎,同知高唐州事。治绩卓著,拜监察御史。累迁通议大夫,佥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事,谥文肃。
  【郭侃】字仲和,华州郑县(治今陕西省华县)人,元右监军郭德海之子。世祖时同知滕州,徙任高唐令,兼治夏津、武城等5县。曾讨平以反元起事于高唐的吴乞儿。后知宁海州,兴学课农,均有政绩,在任一年卒。
  【吴乞儿】高唐人,元至元间曾聚众起事反对元朝统治者。为高唐县尹郭侃镇平。
  【吉士安】字仁甫,浙江东阳(今浙江金华)人,成宗大德间为高唐尹,律己清慎,莅政宽平,劝农课桑,作兴学校,各项事业,均卓成绩。又因高唐居于驿路,民众接送往来官吏,不胜其苦,言于省府,得平原协力,大大减轻了民众负担。有一年,大灾,歉收,士安奏上朝廷,给钱万缗,以赈济灾民,使百姓安全渡过了灾荒。
  【伯颜】字宗道,文宗时为冠州判官,性沉毅,有干才,尤于社会治理,创设捕盗司,盗不敢犯。上命收牲畜用草万斤,伯颜不掠取于民,而是按价付款,百姓都高兴地积极交纳。
  【贾昶】寿张(今属阳谷县)人,仕至嘉议大夫、江西廉访使。其子贾贞、贾恒,侄贾偘,均入仕。
  【贾贞】寿张(今属阳谷县)人,贾昶子,官承事郎,即墨县尹。【贾恒】寿张(今属阳谷县)人,贾昶子,官承事郎,景陵县尹。
  【贾偘】寿张(今属阳谷县)人,贾昶子,官承事郎,平阴县尹。
  【韩庆】寿张(今属阳谷县)人,官至东平行台参谋官。子韩煦,孙韩世安,韩世良均入仕。
  【韩煦】寿张(今属阳谷县)人,字彦熙,韩庆子,官东平路总管。
  【韩世安】寿张(今属阳谷县)人,韩庆孙,历官山东府丞,监察御史,吏部佥事,宣徽总管河间山北淮东廉宪。
  【韩世良】寿张(今属阳谷县)人,韩庆孙,官从事郎,曹州济阴县丞。
  【韩权】字公衡,莘县人。天性孝友,父韩鹏远出,久不归,权昼夜思念,涉险寻访经年,终于云南相遇。以孝闻名于上,被授为临安府教授。随将父亲接到任所早晚侍候,以官禄奉养。后为父亲方便,又请求回莘县原籍。被授为山东经历司照磨。终官成都路知州,所至有能声。
  【杜观】冠氏(今冠县)人,曾任录事侍郎、鸡泽县令。
  【杜溥】冠氏(今冠县)人,曾任福建肃政廉访副使、嘉兴路总管。
  【萧贲】冠氏(今冠县)人,曾任国史编修。
  【杜天济】冠氏(今冠县)人,曾任大司农部事、南阳府同知。
  【达德台】阳谷县人,累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封东平郡公。古有墓在阳谷城东30里处。
  【段伯豫】馆陶人,其父段暹为行军千户、濮州太守。伯豫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镇守杭州路。在馆陶城西4里青阳城西,古有段伯豫墓。
  【李藻】字子洁,河南颍川人。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馆陶尹,晓谕百姓礼让,改变了民间因相争多讼的旧习。为严防卫河决口,亲自上堤监工;又上奏表,请罢税市绫二千余匹;精审细判,处理积案冤狱数十起。朝廷派员考察,叹其清正。后因病归里,百姓泣送。
  【沈禹】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继李藻为馆陶尹。在任期间,因地制宜,命民众每人栽枣、栗、桑等50株,久之成林,百姓享其利,常思之不忘其德。著有《政说》1篇。
  【王锐】东原(今山东东平一带)人,至元间为博平尹,为政清廉,对百姓仁恕,关心风化,重视教育,政简刑轻,百废俱举。去后,百姓立石,以志其德。
  【刘天孚】字裕民,大名(今属河北)人。由东平总管府判官调任冠州(今冠县)知州,有政绩,升河中知府。到任两月,陕西行省丞相阿思罕为乱,迫天孚附己,天孚拔刀砍冰,投水自尽。朝廷加谥号“忠毅”。
  【何荣】濮州(今属范县)人。父琏为东平路万户,荣初袭父职,以才干选西北关厢巡检。时万寿山广寒殿有盗,久捕不获,荣经过慎访细察,终于捕获,以功授武略将军,同知松江府事。后迁溧阳,寻升汀州总管,同知邵武军事。除盗安民,兴学育才,修桥利渡,百姓感恩, 为立德政碑。后升明威将军、德庆府总管兼劝农使。
  【徐汝嘉】籍不明,元代曾任冠州知州。
  【刘克敬】楚邱(今河南滑县东)人,元至大间,曾任莘县知县。正民风,修订条约,遇有游手好闲人和赌博之徒,严加惩治,还到田间劝耕,对劳作勤苦的父老进行慰劳。民风大变, 奸猾敛迹。
  【陈世荣】字显卿,莘县人。元泰定中任进贤县知县。兴学校,正民俗,对百姓关怀倍至,常说:“民虽可残,而天不可诬也。”悉心处置县里的公务,不扰于民,由于平时注意储粮备荒,遇岁饥百姓亦得全活。以年老致仕,百姓不忍其去,在南郭筑室留其久居。
  【李侃】莘县人,初官御史台掾,后为襄阳、淮安两府经历,再任须城县尹、济州同知,拜西台监察御史,以奉直大夫济南路总管府判官致仕。所至有清惠声。
  【李希愈】字才卿,莘县人。性孝友,乐施予,亲朋赖以婚葬者甚众。临终,将家人集合在一起说;“我已经老了,再不能做什好事……” 说着,将别人借钱时所写的字据拿出,全部烧掉了。年63卒。以子贵,赠奉直大夫冠州知州飞骑尉,追封莘县男。
  【于克明】字世彰,山东邹平人,历官宿迁、荥阳县知县,元英宗时任观城县(今属莘县)县令。下车即询民间风俗,斟酌兴废。曾解决与邻县馆陶多年的土地纠纷,又请于上司,撤销让百姓引以为愁的纳丝规定,还令百姓多植桑枣榆柳,3年,郁郁成荫。政暇则集僚吏讲学论道。观城人祀为名宦。
  【房候世】字仲和,山东兖州人,天历间任观城县知县。鼓励垦荒种田,重视为学读书,严惩恣横为害于民者,数月教化大行。
  【莫世荣】燕人,元顺帝初年(1333)任范(今河南范县)令,为政顾大体,不尚苛细,务顺自然,民众深受感化,怀其德。
  【申荣】元顺帝末年(1368)以平章行省命守东昌,见明兵到后,他郡皆降,申荣向他父亲说:“世间不能全忠孝者儿也,城中兵少,难于御敌,万人之命不能因儿而废,但有一死以报国耳。”遂自缢而死。
  【刘义】寿张刘楼村(今属河南台前)人,元时官至千户侯,为先锋官。元末,明将徐达北征,刘义率军在山东东平一带扼守,兵败后隐居刘楼。
  【孙文顺】朝城人。举孝义,初授沂州路判官,升西台御史,转内台御史,迁上都留守,以功封河南王。其弟文中为献州刺史,文重、文勉均为达鲁花赤,其后世代为官,清顺治间唐山知县孙赞亦为其后人。
  【山宗】朝城人。大德间状元,历官蔚州副史,有“文以经邦,武以戢乱,赞襄朕躬,进退无衍”之誉。其后子孙繁盛,为书香世家。
  【赵均用】一作赵君用,萧县(今属安徽)人,元末任南京(即集庆)治中官,敕授中顺大夫。因不满元季邪恶横行,弃官与芝麻李、彭大在至正十一年(1351)在徐州起义。元右丞相脱脱亲自带兵攻打,芝麻李突围中牺牲。次年徐州失陷,与彭大率余部奔濠州依郭子兴,后因派系之争,与郭子兴、朱元璋不合,率余部自称义王,转攻盱眙、泗州。十六年(1356)冬克淮安。韩林儿宋政权置淮安行省,命他为平章。十九年(1359)淮安失守,奔山东毛贵处,随毛贵东路红巾军从山东进攻河北,接连攻克清州、沧州、蓟州,直逼大都(今北京)。后因战败,退至山东,内部矛盾激化,军队发生内讧,被毛贵部将续继祖所杀。据莘县尧舜村《赵氏族谱》和墓碑碑文考证,均用在变乱中潜逃,四处隐身,由沾化到陵县,于明洪武年间又逃至莘县城西10华里处定居,改名赵忠义,生3子,取名全、能、胜。全为莘县尧舜村二世祖,能、胜为赵官目村世祖。

知识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聊城人物大辞典》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聊城是我国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悠悠数千载,在这方热土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也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既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又有勤政爱民的领导干部,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战斗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些人物及其勋绩集中起来,传扬开去,不但有总结过去、追远昭往的意义,更可以增知、存史、资治、备检,以人为鉴,温故知新,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热情,起到利当代、惠后人的作用,而于对外宣传聊城、由名人而让人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聊城,亦有其重要意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天锡
相关人物
李全
相关人物
元好问
相关人物
岳存
相关人物
郑倜
相关人物
刘志德
相关人物
皇甫琰
相关人物
袁裕
相关人物
袁仁
相关人物
袁师愈
相关人物
赵贲亨
相关人物
韩鹏
相关人物
韩权
相关人物
杨宝
相关人物
杨德
相关人物
杨景
相关人物
齐荣显
相关人物
张泰亨
相关人物
张显祖
相关人物
张继祖
相关人物
张震
相关人物
杨居宽
相关人物
杨居简
相关人物
杨居义
相关人物
李元
相关人物
李谦
相关人物
李偘
相关人物
阎复
相关人物
焦养直
相关人物
岳天祯
相关人物
岳果
相关人物
李征事
相关人物
樊楫
相关人物
侯德慰
相关人物
侯毅
相关人物
曹元用
相关人物
张养浩
相关人物
申屠致远
相关人物
申屠伯骐
相关人物
申屠=
相关人物
孙天正
相关人物
盖苗
相关人物
李志常
相关人物
周驰
相关人物
邹伯颜
相关人物
赵璧
相关人物
刘志坚
相关人物
杨景元
相关人物
韩仲晖
相关人物
赵至
相关人物
赵辅
相关人物
张世忠
相关人物
高晦
相关人物
邱楫
相关人物
范庆祖
相关人物
邱海
相关人物
野庐
相关人物
撒的里迷失
相关人物
李天佑
相关人物
王仲常
相关人物
路通
相关人物
王鉴
相关人物
广恩和尚
相关人物
王演
相关人物
崔咏
相关人物
马文卿
相关人物
司允德
相关人物
张敏
相关人物
马郁
相关人物
秦彦良
相关人物
温仲谦
相关人物
宫钦
相关人物
带孙
相关人物
忽里忽都
相关人物
佛宝
相关人物
安僧
相关人物
孛罗
相关人物
王结
相关人物
梁宜
相关人物
郭畴
相关人物
杨敏
相关人物
郭居仁
相关人物
王居仁
相关人物
王磷
相关人物
丁世干
相关人物
杨温
相关人物
郭良
相关人物
李衍
相关人物
张谦
相关人物
刘思礼
相关人物
忽都纳
相关人物
干朵忽都
相关人物
沈温祥
相关人物
王佑
相关人物
王懋徳
相关人物
陈思济
相关人物
郭侃
相关人物
吴乞儿
相关人物
吉士安
相关人物
伯颜
相关人物
贾昶
相关人物
贾贞
相关人物
贾恒
相关人物
贾偘
相关人物
韩庆
相关人物
韩煦
相关人物
韩世安
相关人物
韩世良
相关人物
杜观
相关人物
杜溥
相关人物
萧贲
相关人物
杜天济
相关人物
达德台
相关人物
段伯豫
相关人物
李藻
相关人物
沈禹
相关人物
王锐
相关人物
刘天孚
相关人物
何荣
相关人物
徐汝嘉
相关人物
刘克敬
相关人物
陈世荣
相关人物
李侃
相关人物
李希愈
相关人物
于克明
相关人物
房候世
相关人物
莫世荣
相关人物
申荣
相关人物
刘义
相关人物
孙文顺
相关人物
山宗
相关人物
赵均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