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道济](?-436)高平金乡(今山东金乡北)人,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先仕东晋,后仕宋,为南朝宋著名武将,所向披靡,屡立战功。曾任征北将军、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空等职。宋文帝元嘉八年(431)率军攻北魏,与魏将安平公乙旃眷相遇于寿张,两军大战,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奋勇厮杀,大破魏军。从寿张北进,至茌平,又斩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道济继续前进,进军至济南历城。二十多天,下三十余城,连战皆捷。魏军正面进攻失利,便旁岀轻骑兵,纵火焚其粮草。道济缺粮,自历城退兵,退至茌平,驻于碻磝城(今茌平城南)。这时军中有降魏者,告以宋军粮尽。魏军进逼,宋军恐惧,将溃散。檀道济于月夜,组织士兵持斗撮沙作粮,堆集一起,并让人高喊所量的数目,再用粮食覆盖在上面。天明,魏军见檀道济粮食堆积如山,以为降兵虚报,杀之。此时道济兵少,魏军以优势的兵力,从四面压来,道济命军士整理好盔甲,列队前行,自己身着便服,坐在车上缓缓后退。魏军见檀道济安然无惊之状,以为有伏兵,不敢追击,反而后退。结果,宋军未伤一兵一卒,全军退回。因其战功卓著,名高权重,受朝廷猜疑,元嘉十三年(436)遇害。
【萧斌](?-453)兰陵(今属山东省枣庄市)人,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任辅国将军,统王玄谟等众军北伐,曾兵进碻磝(今茌平一带),遂后由此西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一带),不克,兵还历下(今济南一带)。参见沈庆之、王玄谟条。
【沈庆之】 (386-465)字弘先,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西)人,不识字,有谋略,善用兵。文帝、孝武帝时,屡次镇压汉、沔“群蛮”,削平统治集团内部的叛乱,官至司空,封始兴郡公。在娄湖(在今南京市)广置田产,奴仆千计,家累万金,为前废帝所杀。后追赠侍中、司空,谥襄公。生前元嘉二十七年(450)任太子步兵校尉,在参加北讨,与魏作战期间,曾副王玄谟向碻磝,守将弃城走,王玄谟围滑台(今河南滑县一带),庆之与萧斌留碻磝,仍领斌辅国司马。王玄谟攻滑台,积旬不克。魏主拓跋焘率大军南下,玄谟势危。萧斌令庆之率5000人救玄谟。庆之曰:“玄谟兵疲众老,虏寇已逼,各营军万人,乃可进耳,少军轻往,必无益也。”萧斌坚令前去,玄谟业已败退。萧斌欲斩玄谟,庆之固谏乃止。萧斌以前驱败绩,欲死守。庆之曰:“深入敌境,又已败退,何可久住。今青、冀虚弱,而坐守孤城,则清河以东将难。漲硕孤绝,难以固守。”这时,诏书到,不许退兵,诸将也都说宜留。萧斌问庆之如何处置?庆之认为必须退。王玄谟因曾失败于滑台,求守碻磝。萧斌乃还历城。时隔不久,碻磝被围,庆之又受命还救碻磝后来,文帝说“庆之对碻磝的处置,甚合事宜,虽违诏,亦无嫌也。”
【傅灵越](?-466)清河(治今临清东)人。有文武才,初仕宋,因兄灵庆为宋辅国将军萧斌所杀,归魏。文成帝以为镇远将军、青州刺史、贝丘子,镇羊兰城。后复入宋,累迁太原太守,戍升城。明帝泰始二年(466)正月,徐州刺史薛安都反,崔道固响应,命傅灵越率众诣安都,军败,被擒,劝降不屈,遭杀。
【崔道固】(?-467)清河(治今临清东)人,孝武帝时,以干用见知历太子屯骑校尉、左军将军。大明三年(459)岀为齐、北海二郡太守,累迁为宁朔将军、冀州刺史,镇历城。明帝泰始二年(466)进号辅国将军,又进征虏将军。时徐州刺史薛安都反,道固响应。既而为当地起义军所攻,屡战失利,闭门自守。四方平定后,上遣使宣慰,道固奉诏归顺。原先,他曾招引魏军,魏军既至,他又固守拒之,因被围逼。三年(467)被授为都督冀、青、兖、幽、并五州诸军事、前将军、冀州刺史,加节,又进号平北将军。这年,城被魏军攻破,被俘,死魏军之中。
【吕显】字子明,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其先人在石勒时移居幽州。自幼好学,性廉直,受到乡人的信任的拥护,有纷争,辄请他去调解和判断是非。后燕慕容垂以为河间太守。皇始初年(396)以郡降魏,赐爵魏昌男,拜巨鹿太守。既清廉,又以个人积蓄赡恤孤寡,妻子不免饥寒。百性称赞说:“时维府君,克已清明,缉我荒土,民胥乐生。愿寿无疆,以享长龄。”卒于官。
【吕温】字晞阳,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吕显子,善书,好施舍,有文武才略。魏太武帝时,从伐赫连昌,为幢将,每战必捷,以功拜宣将军、奉车都尉,后出为泰州司马,迁上党太守,善劝农课桑,治有能名。卒于官,赠平远将军、豫州刺史、野王侯。谥敬。
【吕罗汉】(?-482)东平寿张(今属阳谷)人,吕温子。吕温为泰州司马时,罗汉随侍。陇右氐族杨难当率众数万侵上邽镇,许多秦人响应,镇将元意头知罗汉善射,共登西城楼,令罗汉射难当队将及兵士,有二三十人应弦而倒。罗汉领兵出战,策马大呼,直冲敌军,众皆披靡。以功授羽林中郎。又连续征讨休官、顾俨、李观之等,迁羽林中郎、幢将,赐爵乌程子,加建威将军。高宗即位,因预迎有功,迁少卿,仍幢将,进爵野王侯,加龙骧将军。又拜司卫监,迁散骑常侍、殿中尚书,进爵安阳公,加征西将军。显祖时,岀为镇西将军,秦、益二州刺史。参加平定仇池氐羌和泾州张羌郎等少数民族的起事,边疆平定,屡受皇帝的称赞。后为内都大官。太和六年(482)卒,谥庄公。子兴祖嗣。
【申元吉】宋官员,曾任司马。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与魏战于茌平一带,引军攻碻磝城(今茌平城南),魏济州剌史王贾德弃城而逃。
【萧思话】南兰陵人(今属山东省枣庄市)人。起于仕宦之家,年18即为相国参军,屡有功,至元嘉二十七年(450),累迁为抚军将军、兖徐二州刺史。二十九年(452)统扬武将军、冀州刺史张永众军围碻磝城(今茌平城南),治三攻道:张永、胡景世当东攻道;申坦、任仲仁当西攻道;崔训当南攻道。碻磝城守将,夜从地道岀,接连烧了崔训和胡景世的楼及攻城战具,接着又毁了崔训的攻道,碻磝
城连续攻了18天,不下,势难再攻,遂退师还历下(今济南)。崔训因战败被杀,张永、申坦被逮入狱。文帝刘义隆下诏说:“碻磝不拔,士卒疲劳,且班师清济,更图进讨。此镇山川严阻,控临河朔,形胜之要,擅名自古,宜除其授,以允望实。思话可解为冀州,余如故。彭城文武,复量分配,即镇历城。” 参见沈庆之条。
【王玄谟】字彦德,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宋魏军战于茌平,宋军攻占碻磝城(今茌平城南),辅国将军萧斌使王玄谟进攻滑台(今河南滑县一带),王玄谟败于魏军,萧斌将斩之,经沈庆之说情,得免,使代守碻磝。江夏王义都以为碻磝不可守,召令还。为魏军所追,大破之,流矢中臂。翌年,还至历城。王玄谟与魏军屡战皆败,后在平叛中多次获胜,受重用,历仕文帝、孝武帝、前废帝、明帝等朝,官至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护军。参见沈庆之条。
【崔堽】清河(今临清东)人,受知于宋高祖刘裕。永初末(422),为振威将军、东莱太守。少帝初(423),司马灵期、司马顺之千余人起事,围东莱。崔率军击之,斩灵期等三十余人。文帝即位后,擢为青州刺史。
【吕僧珍】(454—511)字元瑜,东平范 (今河南省范县)人,世居广陵(今江苏扬州)。齐时,为书佐,后为雍州刺史萧衍中兵参军。养死士,攻下建康。梁初,封平固县侯,寻加散骑常侍,总知宿卫。天监四年(505)参加北伐,军机多事,僧珍昼置中书省,夜还秘书。师还,授兖州刺史。僧珍性恭谨,平心侍下,严于律己,虽亲朋好友亦不循私。天监十年(511)为领军将军,卒谥忠敬侯。
【元愿达】(471—537)鲜卑族人。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后。仕魏至中书令、郢州刺史。梁武帝大通二年(528)以郢州附梁,封乐平(今莘县)公,赐甲第女乐,出任平南将军,湘州刺史。中大通二年(530),入朝为侍中,太中大夫卒于任。
【刘伯龙】 高唐人,晋太尉刘寔之后,事父及服父丧以孝闻。在他父丧期间,宋武帝命皇子及诸王并往吊慰。官至少府卿。
【刘彪】高唐人,晋太尉刘寔后人,官至齐征虏晋安王记室。其子刘昭亦入仕,称博学,有著作多种。
【刘肜】高唐人,晋太尉刘寔八世孙,精通经史,知名当时。曾集《晋书》众家注、干宝 《晋纪》为40卷。有功后学。
【刘昭】字宣卿,高唐人。晋太尉刘寔九世孙,幼聪敏,7岁即通《老子》、《庄子》之义,既长,勤学,善属文。梁天监初(502)为奉朝请,历官征北行参军、尚书仓部郎、无锡令、宣惠豫章王及中军临川王记室等职。初,刘昭父刘肜
集众家《晋书》注、干宝《晋纪》共40卷。至昭又集《后汉书》同异以注范晔《后汉书》,又集注《后汉书》108卷,撰《幼童传》10卷、《文集》10卷,世人称赞为博学。迁通直郎,又出为剡县令,卒于官。
【刘绉】字言明,高唐人,刘昭子。好学,精通《三礼》。梁大同中,仕至尚书祠部郎。不久去职,不复仕。著有《先圣本纪》10卷。
【刘缓】高唐人,字含度,刘縚弟。初官安西湘东王记室。时西府盛集文学,缓居其首。任为通直郎,不久,又迁镇南湘东王录事,卒于江州。
【慧超】梁代高僧。幼为阳平(今莘县)廉氏子,简静寡欲,善俳谐,工草隶,兼能占相。武帝时为僧正,常聚众讲法,普通中园寂。
【拓跋绍](349-409)魏宗室,道武帝子,天兴六年(403)封为清河(今临清一带)王。甚凶狠,好轻游里巷,以劫剥行人、斫杀犬豕为戏乐。道武帝怒而将其倒悬井中,垂死乃出。虽多次教育,仍不改。天赐六年(409),其母贺夫人因遭谴责为道武帝所囚,将杀之。贺氏向绍求救,绍竟杀其父道武帝。不久,又为兄明元帝拓跋嗣所杀,时年16岁。
【拓跋熙】(399—421)魏宗室,道武帝子。天兴六年(403)封为阳平(今莘县一带)王。聪明练达,为宗属所器重。从讨西部越勤,立有战功。泰常六年(421)卒,年仅23岁。
【元他】(416—488)阳平王拓跋熙长子,初袭父爵,后改封南王,为镇南大将军,镇虎牢。讨平吐京胡曹什浑,又破蠕蠕。至刘宋,拜雍州刺史,镇长安。后,复为虎牢镇都大将。孝文帝时,累官至司徒。卒谥靖。
【傅永】(434-516)字修期,清河(今临清东北)人,自幼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又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笔,曾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以父母老,在家侍亲,忍饥耐寒十数年。后被召为治礼郎,诣长安,赐爵贝丘(今临清)男,加伏波将军。不久,除中书博士,改议郎,转尚书考功郎中,为大司马从事中郎。又转都督、任城王元澄长史,兼尚书左丞。后,王肃之任豫州刺史,以永为建武将军、平南长史。南齐将鲁康祚侵豫州,王肃之令傅永率兵迎击,大获全胜。后又破侵魏之齐将裴叔业,2月再捷。孝文帝称赞说:“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唯傅修期耳。”拜永为安远将军、镇南府长史、汝南太守、贝丘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魏宣武帝时,齐将陈伯之侵寿春(今安徽寿县南),奉命驰援,驻军城外,与城内相呼应,频有克捷。中山王元英征义阳,以永为宁朔将军、统军。时年已70,挥戈披甲,单骑先入,被射伤左股,拔箭复入,大破敌军,斩其将。三军壮之。除太中大夫,行秦、梁二州事,镇汉中。后任恒农太守,因不善理政,无成就可言。不久,还京,为太中大夫,行南青州事,迁左将军、南兖州刺史。时年80,犹能驰射。还拜平东将军、光禄大夫。熙平元年(516)卒,年83。赠安东将军、齐州刺史。
【李彪】(444—501)字道固,顿丘卫国(今莘县一带)人。少孤贫,好学不倦。孝文帝征为中书教学博士,迁秘书丞,参著作事。上封事7条,皆施行,迁秘书令,加员外散骑常侍。曾六度使于齐,南人奇其广闻博见,备受称颂。寻迁御史中尉,领著作郎,深为孝文帝所宠敬。后参加伐齐,为度支尚书。因专横恣肆,为尚书仆射李冲所劾,被除名还乡。宣武帝立,以白衣修史。后行汾州事,固辞不行。不久病卒。谥刚宪。集《春秋三传》,合成10卷,另有文集行世。
【傅竖眼](?-529)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傅灵越子。沉毅壮烈,受镇南王元肃赏识,使为参军,从肃征伐,属建战功。迁给事中、步兵校尉、左中郎将,常为统军,东西征伐。魏世宗时,为建武将军,镇合肥,善理政,萧齐民来归者数千户。宣武帝时(506),武兴氐族人杨集义反,竖眼率军讨伐,连战皆胜,攻克武兴城(今陕西略阳东),消灭了长达二百余年的氐族仇池杨氏政权,改武兴为东益州。因功转昭武将军、益州刺史,又进号冠军将军。竖眼性洁素,不置产业,常将自己的俸禄粟帛赏赐士兵和少数民族首领,以施恩守信治蜀,不贪小利骚扰百姓, 甚受民众爱戴。肃宗初,返归京师,临去,益州民泣送数百里。竖眼又为征虏将军,太中大夫,随镇南将军崔亮参加讨伐入侵的萧衍军,为持节、镇南军司。因益州在他去后,新任益州刺史元法僧,大失民和,萧衍乘机进攻,连失数城,朝廷以西南为忧,又以傅竖眼为右将军、益州刺史,加散骑常侍、平西将军、西征都督,率步骑军3000人,抗击进犯萧军。3日之内,转战200余里,甲不去身,连致九捷,斩梁州刺史王太洪等。蜀民闻竖眼复为益州刺史,喜悦相迎。后又连克白水,取大剑、小剑、东益州,使重归于魏,西南安定。后转安西将军、梁州刺史。不久,又为镇军将军、都督梁、西益、巴三州诸军事。这时竖眼病,不堪理政。其子敬绍残暴不仁,贪财好色,甚为民害,远近生怨。敬绍见天下多事,阴欲谋反,事泄,为在城兵武所执,告知竖眼,杀之。竖眼以耻恨发疾,卒。永安中赠征东将军、吏部尚书、齐州刺史。出帝初,重赠散骑常侍、车骑将军、司空公、相州刺史,开国如故。
【傅敬绍】 (?-529)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傅竖眼子。多览书传,亦有胆力,随父在梁州,时萧衍遣其将北梁长史锡休儒、司马鱼和等率军10万来犯。竖眼遣敬绍迎击,敬绍倍道前进,与萧军决战,大破之,擒斩三千余人。敬
绍以父病不堪理政,遂对百姓残暴不仁,又大肆聚敛财货,玩弄女色,为远近所怨。见天下多事,阴欲据南郑反,事泄,为城内兵武所执,被其父竖眼所杀。
【房法延】清河(今临清东北)人,房亮父,官谯郡太守。其子房亮、房诠皆入仕,为显官。参见房亮条。
【房亮】 (459-529)字景高,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好学,有节操,太和中,举秀才,为奉朝请,拜秘书郎,又兼员外散骑侍郎,副中书侍郎使于萧颐,还,拜尚书二千石郎中,济州中正、兼外常侍,使高丽,高丽王不拜。以亮辱命, 坐白衣守郎中,后除济北太守,迁平原太守,以清严称。时冀州刺史、京兆王愉反。平原界河北,与瑜接境。愉遣人以荣利说亮,亮不从,斩其使,发兵防捍。愉怒,遣其大将张灵和,率众攻亮。亮出城拒敌,大破之。后除将军、汲郡太守。又迁为前将军、东荆州刺史。亮悉心安抚, 边境各族均安。时边州刺史例得一子因袭出身,亮不言其子而启其弟之子房超为奉朝请,受到人们的称赞。后转平东将军、沧州刺史,入为光禄大夫,加安东将军。永安二年(529)卒,年71,赠抚军将军、齐州刺史。
【房诠】字凤,清河(今临清东北)人,房亮弟。举尚书郎,本州中正。卒赠抚军将军、齐州刺史。
【房悦】(470—540)字季欣,清河(今临清东北)人,房诠弟。初为广平王怀国常侍, 转青州平东府中兵参军,加宣威将军,高阳太守,迁广川太守,加镇远将军。普泰中济州张琼表所部置清河郡,请悦为太守,朝廷从之。悦凡历三郡,吏民信服。迁平东将军、太中大夫。兴和二年(540)卒,年七十。赠征东将军,济州刺史。《魏书•房亮传》有关于他的记载,高唐县城东关镇有他的墓。1972年春,山东省博物馆和高唐县文化部门对其墓进行了发掘,清理岀一部份陶器等随葬物品及墓志。
【房超】字伯颖,清河(今临清东北)人,房悦子。武定末年(550)官司徒录事参军, 济州大中正。【房昭】清河(今临清东北)人,房悦子,房超弟,官淮州骠骑大将军府长史。
【拓跋宏](467-499)又称元宏,鲜卑族。北魏皇帝,公元471年一499年在位,谥曰孝文,庙号高祖。太和十九年(495),他由兖州、曲阜来到碻磝
(今茌平城南),要从这里坐船,经水路到洛阳。当时,谒者仆射成淹说:“河水悍猛,不是你所宜乘座的。”拓跋宏说:“我今迁都洛阳,就是想通四方之运,何惧河水险恶。我所以要坐船行进,是用行动来开导民心。”结果,由碻磝
乘船而去。
【元颐】(?-500)字安寿,阳平王拓跋新成子。初袭爵,累迁怀朔镇大将,都督三道诸军事,北讨嚅嚅,大破之。后为朔州刺史、青州刺史。卒谥庄。
【王安道】阳平乐平(今莘县)人,少时学医,精于医术。其子王显亦习医,出入禁中侍疾,官至太子詹事,封卫南伯。参见王显条。
【王显】(?-515)字世荣,阳平乐平(今莘县)人,父王字道究医术,王显为本州从事,亦通医道,更有决断才能。初补侍御师、尚书仪曹郎,号称干事。累迁游击将军,拜廷尉少卿,仍在侍御,营进御药,出入禁内。后岀为平北将军、相州刺史。不久复还京掌药。除太府卿、御史中尉。显宗诏撰药方35卷,颁布天下,以疗诸疾。建宫后,以为太子詹事,委任甚厚。出入禁中,仍奉医药。延昌二年(513)秋,以医疗功,封卫南伯。延昌四年(515),宣武帝死,孝明帝即位,仍受宠遇,为时所嫉,朝宰诬以对宣武帝侍疗无效,被削爵位,在禁中受执捕。临执,王显呼冤,执者以刀环撞其腋下,伤重吐血,一宿而亡。
【崔休】(471-523)字惠盛,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少孤贫,矫然自立,举秀才,入京师,孝文帝纳休妹为嫔,以休为尚书主客郎。转通直正员外,兼给事黄门侍郎。休好学,涉历书史,公事军旅之暇,手不释卷,崇尚先达,爱接后来。孝文帝南伐,以休为尚书左丞,转长史,兼给事黄门侍郎。宣文帝初年(499)治渤海,性严明,下车即戮豪猾数人,又广布耳目,擒奸捉盗,地方大治。入为吏部郎中,行散骑常侍,权兼选任。休爱才好士,多所提拔。累迁安东将军、青州刺史。青州九郡民上书颂德政,灵太后善之,征为安南将军、度支尚书,进号抚军将军、七兵尚书,又转殿中尚书。休久在台阁,明习典礼,朝廷疑议,多由他定。正元四年(523)卒,年52。赠车骑将军、尚书仆射、冀州刺史,谥文贞。
【崔凌】字长儒,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崔休子,武定中官七兵尚书,武城县开国公,曾窃铸钱币,后事发,其弟督义受牵连,被杀。
【崔仲文】崔休子,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官至散骑常侍。
【崔叔仁】崔休子,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历通直散骑侍郎、散骑常侍,岀为骠骑将军、颍州剌史。以贪污为御史所劾,兴和中赐死于家。
【崔叔义】崔休子,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孝庄时为尚书库部郎。因其兄崔凌窃铸钱币事发,受牵连,阖家逃逸,数日后,叔义被执, 虽非本人罪,终被杀。
【崔长谦】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好学, 有令名,历仕给事中、开府咨议参军事。喜饮酒。天平中被征兼主客郎,后复兼散骑常侍。出使萧衍还,卒于途中。以死王事,赠骠骑将军,南青州剌史。
【元怿】(483—520)字宣仁,魏孝文帝子。幼慧敏,美容貌,博涉经史,兼综群言,有文才,深受孝文帝宠爱。太和二十一年(497)封清河王。世宗初年拜侍中,转尚书仆射。怿对众务明于决断,甚有声望。又屡次上言,弹劾朝中横行不法的权贵,遂遭谗言诬陷,遇害。
【元世遵](?-525)阳平靖王元他曾孙,初袭爵为阳平王,宣武帝时,为幽州刺史。孝明帝世,为荆州刺史。以攻襄阳失利,免官。后复为散骑常侍、平北将军、定州刺史。卒于孝昌元年(525),谥康王。
【路绰】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曾任阳平太守,其孙路恃庆、路思令、路思略、路仲信等皆入仕,为北魏名宦。
【路思令】 (486-536)字季隽,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路思略弟。初为广阳王司空参军,转司空城局参军、司徒记室、威远将军、尚书左民郎,转右民郎。当时天下多事, 思令上书陈治国大略。不久,拜假节、征虏将军、阳平太守。又割冀州之清河、相州之阳平、齐州之平原以为南冀州,仍以思令为左将军、南冀州刺史,假平东将军、都督。时葛荣遣其清河太守季虎据高唐城以招叛民。思令乃令麾下率部潜军夜往,岀其不意,大破之。遂被诏领冀州流民。葛荣灭后,还镇平原。后被任为征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转卫将军、右光禄大夫。天平三年(563)三月卒,时年51。赠骠骑将军、定州刺史。
【路恃庆】字伯瑞,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有才干。相州刺史李安庆上表举荐,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中召为奉朝请,恃庆以兄文举有才望,固让,孝文帝遂将二人同授此官。不久,恃庆迁为尚书仪曹郎,转左民郎,行颍川郡,岀为华州安定王府长史,以为母服丧离职。后改定州河间王元琛长史。元琛贪暴肆虐,恃庆每每苦谏。年48卒,谥襄。
【路仲信】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路恃庆弟。好学,初为太曹参军,迁奉车都尉,开府掾。后为章武王融都督储长史,从讨葛荣,融败殁,被免弃。
【路思略】字叔约,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有才有识,行为高尚。官至安平府骑军参军。
【路景略】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初任中书博士。太和中,为尚书郎、本州中正。后出为齐州魏郡、平原二郡太守。
【路雄】字仲略,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以军功为给事中。孝文帝对群臣说:“路仲略好尚书郎才。”因仆射李冲以为仲略更宜武职,遂转咸阳王录事参军,迁伏波将军、奉车都尉。卒赠顿丘太守。
【路法常】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路景略从弟。幼年即学业修成,为郡功曹,惜早卒。他的朋友李神隽说:“诸路前辈中路法常足为名士,谓必远至,而竟无年,天下事诚难
知也。”
【路祖璧】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路恃庆之子,官至给事中。
【元顺】 (495-528)字子和,魏宗室。少好学。宣武帝时,起为给事中,后超转中书侍郎、太常少卿,历恒州、齐州刺史、太常卿,封东阿县公,为吏部尚书,兼左仆射。河朔之变,遇害。谥曰文烈。撰有《帝录》20卷,诗赋表颂数十篇。
【元朗】(512—535)东阿公元顺长子,以父为人所害,经年枕戈,欲为父报仇,后涉历书记,为司徒属,亦为人害。
【裴炯](?-527)字休光,小字黄头。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有才学,善事权门,贿领军元义,授镇远将军、散骑侍郎、扬州大中正,封高城侯,增邑千户,寻兼尚书右丞,出为东郡太守。孝昌三年(527)为城民所杀。赠散骑常侍、镇远将军、青州剌史,载国如故。谥简。
【元敬先】(?-547)元世遵子,初袭父爵为阳平王,历谏议大夫、散骑常侍,领主衣都统。及元颢
入洛,与叔父元均于河梁起兵,为元颢
所害。追赠侍中车骑大将军、太尉公、定州刺史。
【元宣洪](?-547)元敬先子,初袭父爵为阳平王,历谏议大夫,光禄少卿。武定五年 (547)与元瑾谋反,事泄,被杀。
【董谧】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好学,习典籍。皇始二年(397)道武帝平中山,归魏,为仪曹郎,撰朝觐飨宴郊庙社稷之仪。
【吕兴祖】东平寿张(今属阳谷县)人,吕罗汉长子。袭爵山阳公,后例降为侯。景明元年(500)卒。
【吕伯庆】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吕罗汉子,吕兴祖弟。官中散,咸阳王元禧郎中令。
【吕世兴】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吕罗汉子,吕伯庆弟。官校书郎。
【吕大檀】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吕罗汉弟。官中散、桓农太守。【吕豹子】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吕大檀弟,官东莱镇将。后改镇为州,行光州事。
【吕七宝】东平寿张(今阳谷县寿张镇)人,吕豹子弟,官侍御中散,迁少卿,又岀为假节、龙骧将军,东雍州刺史。
【傅叔伟】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傅永子。9岁为州主簿,及长,膂力过人,弯弓300石,左右驰射,又能立马上与人角骋,见者以为得其父傅永之武,然不得永之文。
【傅敬和】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傅竖眼子。孝庄帝时,为益州刺史,聚敛无已,好酒嗜色,远近失望。为梁将樊文炽所攻围,降梁。初被梁武帝遣归,后复为北徐州刺史,以耽酒为土人所袭败,弃城走。卒于家。
【傅文骥】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傅竖眼从子。勇敢果毅,有将才。随竖眼征伐,累有战功。为琅琊戍主。永平四年(511)徐州刺史卢昶遣其守胸山。为梁将所围困,粮尽,降梁。
【李志】字鸿道,顿丘卫国(今莘县一带)人,李彪子。博学有才识,初为符玺郎中、徐州平东司马。以军功累转中散大夫、永宁寺典副将。所在有显著功绩。孝明帝时,擢南荆州刺史。孝庄帝初,叛魏归梁。
【季虎】葛荣部将,曾被委划清河太守,据高唐招叛民,北魏南冀州刺史路思令遣军夜往,岀其不意,破之。
【拓跋新成】魏宗室,拓跋晃子。太安三年(457),封为阳平王,拜征西大将军。后为内都大官。卒谥幽。
【安难】辽东(今辽宁辽阳东北)人。有巧思,曾造攻战工具,参征南军事,迁清河太守。太武帝时,屡从征和龙,为长史,迁给事中,封清河子。
【高湖】字大渊,渤海人。初仕后燕,为燕郡太守,后归魏,道武帝授右将军,总代东诸郡,封东阿侯。太武帝时,为凉州镇都大将,甚有惠政,年70卒,谥曰敬。
【房天乐】清河(今山东临清东北)人,滑稽多智。初任青州别驾,为沈文秀所拔,以为
长史,督齐郡,州府之事,一以委之。后卒于平城。
【窦瑾】顿丘卫国(今属莘县)人,少以文学知名。自中书博士,为中书侍郎,赐爵繁阳子,加宁远将军,参与军国之谋,屡有军功,迁秘书监,进爵卫国侯,加冠军将军,转西部尚书。初定三秦,拜为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秦、雍二州军事、宁西将军、长安镇将、毗陵公。在镇8年,甚著威惠。征为殿中、都官尚书,仍散骑常侍, 为太武帝所亲待,赏赐甚厚。从征盖吴,留镇长安。还京,复为殿中、都官、典左右执法。太武帝叹曰:“古者右贤左戚,国之良翰,毗陵公之谓矣。”出为镇南将军、冀州刺史。清约冲素,勤劳王事,著称当时。还为内都大官。文成帝兴光初年(454),瑾女婿郁林公司马弥陀以选尚临泾公主,瑾教弥陀辞,有诽谤咀咒之言,与弥陀同被诛。瑾有4子,秉、持、依3人,并为中书学生,与父同时被杀。唯少子遵,逃匿得免。
【窦遵】顿丘卫国(今属莘县)人,窦瑾子,善楷隶书法,北京诸碑及台殿楼观、宫门题署,多为遵书。官至尚书郎、濮阳太守,多所受纳。
【窦僧演】顿丘卫国(今属莘县)人,窦遵子。因奸通民妇,为民贾邈所告,免官。后以善书,拜库部令,卒于官。
【尹挺】天水冀(今甘肃甘谷东)人。初仕齐,为陈郡太守,景明元年(500)归魏,为辅国将军、南司州刺史,封宋县伯。转东郡太守,未拜而卒。
【董征】顿丘卫国(今属莘县)人,字文发,官家子弟。祖英,高平太守。父虬,郡功曹。徵爱学好古。曾从清河临伯阳、河内高望崇、博陵刘献之等学《论语》、《毛诗》、《春秋》、《周易》等书。太和末,为四门小学博士。后被宣武帝召入宫中,教授京兆、清河、广平、汝南四王,又特除员外散骑侍郎,累官至太尉司马,加辅国将军,又以本将军除安州刺史。常戒子弟曰:“富贵非从天降,乃勤学所致耳。”入为司农少卿、光禄大夫。永安初(528),加平东将军,不久,以年老解职。永熙二年(533)卒。谥文烈。【王荣世】阳平馆陶(今河北省馆陶县)人。孝明帝时,为三城戍主、方城县子。萧衍围攻城池,由于力薄,知难防守,乃先焚府库,后杀妻妾。城陷,与戍副邓元兴等俱以不屈被害。肃宗下诏褒美忠节,进荣世为伯,赠齐州刺史。
【路邕】阳平清渊(治今冠县清水镇)人,宣武帝时,积功劳,任为东魏郡太守,莅政清勤,善绥民俗,经年俭约,在郡内饥荒,百姓生活困难之时,自岀家粟,赈济贫窘,民众得救。灵太后下诏褒美说:“虽古之良守,何以尚兹,宜见沾锡,以垂奖劝。”赐龙厩马1匹、布1袭、被褥1具,并班布各州镇,使各闻知。邕以善治,迁至南青州刺史而卒。
【李亮】阳平馆陶(今冠县馆陶一带)人,喜学医术,于太武帝时奔宋彭城,就沙门僧垣学医,尽得其术,针灸授药,无不奏效。在徐兖2州间行医,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 竞往投之。为方便病人,筑厅房以让来就医者居住。遇病人死则备棺殓之,亲往吊祭。人称仁厚。累迁府参军。
【李元孙】阳平馆陶(今冠县馆陶一带)人,李亮子。遵父业习医。以功赠义平子,拜奉朝请。
【李修】阳平馆陶(今冠县馆陶一带)人,李亮子,遵父兄业习医,晚年入代京,以功赠下蔡子,迁给事中。太和中,常在宫中供职。高祖、文明太后时有不豫,修为诊治,颇有效验,赏赐累加,车服第宅,号为鲜丽。集学士及善书者百余人,在东宫撰诸药方百余卷,皆行于世。后迁洛,为前军将军,领太医令。又数年卒,赠威远将军、青州刺史。
【崔氏】清河(今临清东北)人,崔元孙女,房爱亲妻。性严明高尚,历览书传,博闻多知。子景伯、景先,崔氏亲授经义,学修行明,并为当世名士。景伯为清河太守,每有疑狱,常先请教其母。贝丘有人告子不孝,衙吏欲捕治其罪,景伯入白其母,母曰:“吾闻:闻不如见,山民未见礼教,何足责哉,但呼吾儿来,吾与同居,其子置汝左右,令其见汝事吾,或应自改。”景伯遂召其母,崔氏与之共寝共食,景伯与其子侍立
堂下。未及旬日,悔过求还。崔氏曰:“此虽颜愧,未知心愧,且暂置之。”又经二十余日,其子叩头流血,其母涕泣请还,遂令还家,终以孝闻。
【房景伯】清河(今临清东北)人,房爱亲子,受母崔氏教导成人,官清河太守。参见崔氏条。
【李志常】观城(今属莘县)人。南北朝时期,从离峰道人游,以海滨丘长春为师,学修炼法。后被魏太武帝召至大都,为大济度宗师, 住长春观。
【殷孝祖】陈郡(治今河南淮阳)人,北魏世祖时曾任阳平(郡名,治馆陶,今聊城地区莘县、冠县及聊城堂邑属之)太守,卓有治绩。
【吕思礼](?-538)东平寿张(今属阳谷县)人,性温润,好学,不杂交游。19岁举秀才,除相州功曹参军,葛荣围邺,以守御功赐爵平陆县伯,为乐城令。不久,转任贺拔岳关西大行台郎中,专掌机密,甚得时誉。及贺拔岳遇害,思礼预谋迎立宇文泰为关西大都督,官行台右丞。以迎魏孝武功,封汝阳县子,拜黄门侍郎。魏文帝即位,从擒窦奉,进爵为侯。大统四年(538)以谤讪朝政,赐死。后追赠车骑大将军、定州剌史。思礼好学,甚有文才,昼理军务,夜则读书,宇文泰常命作露布,食顷便成,泰叹其工而且速。所作表、诔、颂、传等传于后世。
【辛术](500-559)字怀哲,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
南)人。初官司空胄曹参军,与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迁尚书右丞,岀为清河太守,政有能声。从高岳破侯景,擒萧渊明,以功授淮南经略使。为治严苛,所辖州郡官吏犯法,皆案奏杀之。齐代行台兼总人事,自术始。获传国玺送邺,征为殿中尚书,领太常卿,参定律令,迁吏部尚书。性清俭,勤于职守,取士以才,为时所称。卒赠中书监、青州剌史。
【魏长贤】(505—579)唐贤臣魏征之父。其祖魏衡在汉时曾任兖州刺史,魏衡曾孙魏珉
移居馆陶。魏珉
孙魏钊,字显义,显义子魏彦随孝静帝北迁至邺(今河北临漳三台村一带),有子三人,长伯胤,季德振,长贤为其次。长贤博览经史,词藻清华,魏时为汝南王参军,入齐,平阳王淹辟为法曹参军,转著作佐郎,河清中因上书讽刺朝政,被贬为屯留令。齐亡不仕。著有《晋书》。生子魏征。年74卒。
【杨愔】(511—560)弘农华阴(今河南灵宝北)人,字遵彦,小名秦王,曾徙居清河(今临清一带)。幼聪慧,6岁学史书,11岁授《诗》、《易》,好《左氏春秋》。阖家见执于杜洛周、葛荣,后潜隐于嵩山。高欢起兵,投为行台郎中。时霸图草创,文檄教令,皆自借出。韩陵之战,愔每阵先登,朋僚皆曰:“杨氏儒生,今遂为武士。仁者必勇,定非虚论。”不久,从兄幼卿为岐州剌史,以直言忤旨被杀。愔悲惧,匿名逃亡。神武知杨愔在,以礼招之,授大行台右丞,封华阴县侯,迁给事黄门侍郎,妻以庶女。天保初(550)累迁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改封华山郡公。九年(558),徙尚书令,又拜特进、骠骑大将军。十年(559)封开封王。文宣帝晚年丧德,内外赖愔维系。文宣帝死后,废帝即位,愔受遗诏辅政,欲处太皇太后娄氏于北宫,政归皇太后,岀长广、常山二王为刺史,以减亲戚之逼。事泄,二王执愔于尚书省,拥兵入皇宫,斩愔于御前。时年50。
【高季式】(516—553)字子通,渤海人。东魏冀州刺史高乾第四弟,历任尚食典御、骠骑大将军、济州刺史,自己蓄养的部卒达千余人,有马800匹,遇事可以随意调动。当时濮阳人杜灵椿起事,季式率部征讨,阳平人路文徒起事,又进剿。有人说:“濮阳、阳平均属别郡,如何遣私军远战?”季式答:“我与国家同安危,见贼焉有不讨之理。”又说:“我外州出兵,贼必不备,破之必矣。”果然,两处起事,均被镇压下去。多次征战,累立功勋,官至侍中、冀州大中正都督,加仪同三司,封乘氏县子。卒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冀州刺史,谥恭穆。
【路文徒】莘县人,农民起义领袖。东魏天平四年(537)率众起事,本州官员难以抵御。济州剌史(驻今茌平一带)高季式率兵前往镇压,被平息。
【张景仁】(?-573)济北(今茌平一带)人,幼好学,工草隶,北齐文襄帝高澄引为宾客,侍后主于东宫,拜员外散骑常侍、谏议大夫。与后主宠胡何洪珍结姻,恩遇日隆。总制文林馆事,除侍中,封建安王。以疾卒。赠.侍中、司空。
【路去病】阳平(今属冠县)人,初为开府参军,后任定州饶阳县令,严毅廉平,人不敢欺,吏民叹服,擢成安令。京城下有邺、临漳、成安3县,旧称难治,又以时局正乱,纲维不立,权臣内戚,多所请托,遇事更难处理。去病以理抗答,莫不惮其风格,3县之治,以去病称最。周武平齐,因其干练有能,仍褒扬诏用。隋建国后,继事隋,大业中,卒于冀县令任上。
【乐运】字承业,南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初居江陵,后迁长安。天和初,起家夏州总管府仓曹参军,转万年县丞,抑挫豪右,号称强直,甚为武帝所知。宣帝即位,德政不修,昏暴滋甚,乐运抬棺到朝堂进谏,陈帝八失。帝大怒,将杀之,赖元岩营护,获免。周亡入隋,历滍县、高唐二县县令。曾录夏朝以来谏诤事集,著成《谏苑》41卷,上隋文帝,备受嘉赞。
【张公艺】 郓州寿张(今属河南省台前县桥北张)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曾诣宅慰抚旌表其家。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子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敕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登泰山祭天,路过寿张,亲至其宅,问其义由,张公艺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为之流涕,赐以缣帛。
【高永安】 北齐宗室,封东安王,天保元年(550)受北齐文宣帝高洋旨,来寿张县桥北张村(今属河南省台前县)旌表九世同堂的张公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