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703
颗粒名称: 三国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24-28
摘要: 曹操,沛国谯人,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年20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光和末(183)拜骑都尉,迁济南相。累有政绩,征还为东郡太守,未就,称病归乡里。后附袁绍,行奋威将军。初平二年 (191)黑山于毒、白绕、眭 固等起义军十余万众进逼魏郡、东郡,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御,曹操率兵入东郡,破白绕军于濮阳,袁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莘县朝城镇)。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曹操】(155—220)沛国谯人,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汉末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年20举孝廉为郎,任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光和末(183)拜骑都尉,迁济南相。累有政绩,征还为东郡太守,未就,称病归乡里。后附袁绍,行奋威将军。初平二年 (191)黑山于毒、白绕、眭
  固等起义军十余万众进逼魏郡、东郡,东郡太守王肱不能抵御,曹操率兵入东郡,破白绕军于濮阳,袁绍因表操为东郡太守,治东武阳(今莘县朝城镇)。次年,兖州刺史刘岱为黄巾军所杀,曹操进领兖州牧,破黄巾军于寿张,又追黄巾军至济北(今茌平、东阿一带),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一百余万口,操收编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军,以是军力大强,威声大振,以此为基础,与汉末各派势力,展开角逐, 最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曹操由汉丞相封为魏王,子曹丕受禅称帝后,追尊为武帝。当时聊城为曹操辖区,曹操除上述活动外,又曾到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见故人王允从子王凌, 因罪受罚当道扫除,怜之,拔为骁骑都尉。
  【王肱】初平元年(190)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瑁相恶,刘岱杀瑁,以王肱为东郡太守。后,黄巾与黑山于毒、白绕、眭
  固等起义军起,十余万众进逼魏郡、东郡,王肱不能御,曹操引兵入东郡,破白绕于濮阳,袁因表操为东郡太守,王肱遂罢。
  【于毒】汉末起义军首领,与白绕、眭固等活动在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地带,号黑山(今河南浚县西北)军。初平二年(191)年,诸部扑进东郡,于毒曾攻破曹操治所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不久,为曹操所败。初平四年(193),于毒与魏郡起义军会合,进入河北,在战斗中牺牲。
  【陶谦1(132-194)字恭祖,汉末丹阳(今安徽当涂西北)人,官至安东将军、徐州牧,封溧阳侯。初平三年(192)袁术与袁绍有隙,术求援于公孙瓒,瓒使刘备屯高唐,陶谦屯国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带),以逼绍。袁绍与曹操合兵相击,皆破之,兴平元年(194)谦以病死。
  【鲍信】(152-192)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灵帝时,大将军何进辟为骑都尉, 遣往东部募军。董卓入京,鲍信劝袁绍袭卓,绍不敢发,信乃引军还乡里,聚众至2万。及曹操起兵,信率众附之,拜为济北相。时青州黄巾大起,曹操任兖州牧,鲍信与操合战黄巾军于寿张。曹操被围,鲍信力救,为黄巾军杀死。
  【臧洪】(?一195)字子源,广陵射阳 (今江苏宝应东北)人。15岁以父功拜童子即, 后举孝廉,补即丘长。灵帝中平末(189),广陵太守张超请为功曹,与兖州剌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
  、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等订立盟约,共讨董卓。超遣洪诣大司马刘虞处共商起兵事宜,行至河间,正值幽冀构兵,行途阻绝,因寓于袁绍。绍以洪领青州刺史。二年,徙为东郡太守,都东武阳(今莘县朝城)。此时,曹操围张超于雍丘,甚危,洪急欲往救,自以兵弱,从绍请兵,绍不听,张超城陷,张氏被灭族。洪由是怨绍,绝不与通。绍兴兵围之,历年不下。绍以书劝降,洪终不应,绍增兵急攻,粮尽城陷,洪被执,不屈死。
  【陈容】(?-195)广陵射阳(今江苏宝应东北)人。少为诸生,亲慕于臧洪。洪为东郡太守,容随为郡丞。袁绍攻臧洪,城未破时,洪使容归绍。及城破,臧洪被执,容知绍将杀洪,起谓绍曰:“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今先诛忠义,岂合天意。臧洪发举,是为部将,何罪之有,奈何杀之?”见绍不听谏,遂曰:“今日宁愿与洪同日死,不愿与袁绍同日生。”容亦被杀。
  【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人,刚直壮烈,初为中牟县令,曾捉放曹操,并相随。兴平元年(194)曹操南征陶谦,命陈宫守东郡,宫与许汜、王楷合谋叛操,转从吕布,为吕布画策,布不能用。布败,宫被擒,为曹操所杀。
  【张邈】(?一195)字孟卓,东平寿张(今属阳谷)人,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不惜,众多附之,曹操、袁绍皆与为友。初辟公府,以高第拜骑都尉,迁陈留太守。董卓之乱,张邈与曹操首举义兵,后袁绍为盟主,有骄矜之色,邈正言相谏,绍令曹操杀邈,曹操虽未听绍言,而邈心终不安。兴平元年(194)曹操南征徐州陶谦,邈弟张超与操将陈宫、许汜、王楷合谋叛操,邈从之,遂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操回军战吕布,初失利,二年,尽收复诸城,破吕布于巨野。张邈从吕布奔依刘备,留超将家属于雍丘。操围攻雍丘数月,城破,斩超及其家属。邈诣袁绍处请救兵不至,为其部下所杀。
  【张超】寿张(今属阳谷)人,张邈弟。张邈、张超始从曹操,兴平元年(194),曹操征陶谦,进军徐州,留陈宫与张邈等守东郡。张超与陈宫等合谋叛操依吕布,邈从之,遂迎吕布为兖州牧,据濮阳。操还,与布战,初失利,二年,尽复诸城,大破吕布。吕布东奔,张超将家属屯雍丘,曹操围攻数月,破城,斩超及其家属。
  【朱灵】字文博,汉末清河(今临清一带)人。初为袁绍将,绍使灵助曹操征陶谦,战有功,留为魏将,官至后将军,封高唐侯,卒谥威侯。
  【乐进](?-218)字文谦,魏阳平卫国(今莘县观城一带)人。容貌短小,有胆略。从曹操击吕布、张超、桥蕤有功,封广昌亭侯。又从征张绣、袁绍等,皆败之。以功累迁右将军,卒谥威侯。
  【关羽】(?-219)本字长生,改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临猗)人,亡命涿郡,相遇刘备,结为兄弟,助刘备战曹抗吴,建立蜀汉,官至前将军。据说:关羽在未遇刘备时,曾路过阳谷,为民除害。当时,有一人称狼屠的土豪,恃其拳勇,为害乡里,谓天下莫予敌。关羽至,狼屠与斗,为关羽所杀,众皆称快。为缅怀关羽的功德,当地人在其击狼屠处立庙致祭,其庙在阳谷城东北60里处,称新添庙,为关公击狼屠处。
  【程昱](140—220)魏东郡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黄巾起,县丞王度应之,县令弃城走,程昱率吏民求得县令,还城共守,东阿得以保全。曹为兖州牧,以程昱为寿张(今属阳谷)令。曹操征徐州,使昱与荀或留守鄄城。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程昱说服范县、东阿等地固守以待操。终守住了东阿、范县、鄄城等地。曹操回,执昱手而言曰:“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后随曹操与袁绍、孙权、刘备相争,料敌必中,累建功绩,累迁至奋武将军,封安国亭侯。魏灭汉建国后,为卫尉,进封安乡侯。年80卒,谥肃侯,子程武嗣,少子程延为列侯,孙程克、孙晓,曾孙程良嗣。
  【王度】魏东阿县丞。黄巾军起,王度据东阿以应。东阿乱,县令弃城走,程昱率吏民求得县令,还城共守,事遂息。
  【程武】魏东阿人。程昱子,嗣位为车骑将军。
  【程延】 魏东阿人,程昱少子,魏封列侯。
  【程晓】 字季明,魏东阿人,程昱之孙,有胆识,嘉平中为黄门侍郎,直言敢谏。当时,校事官放肆横行,程晓上书弹劾说:“校事官外托天威以为声势,内聚众奸以为腹心,大臣含忍而不言,小臣畏其锋芒,郁结而无告。”于是, 校事官被罢除。后迁汝南太守,年四十余卒。
  【程克】魏东阿人,程昱之孙,嗣父位为侯。参见程昱条。
  【程良】魏东阿人,程昱曾孙,嗣父位为侯。
  【枣祗】本姓棘,先人因避难易姓为枣,魏颍州(今河南禹县)人,曾官陈留(今属河南)郡太守,后归曹操,为东阿令。曹操为兖州太守,吕布兴兵来犯,各郡县均叛操依布,唯枣祗据城坚守以待操。后曹操入朝,枣祗以民弃农事,诸军并起,粮必馈乏,劝曹操置屯田都尉, 兴屯田。于是,粮食大丰,仓廩皆满。曹操征伐四方,无缺粮断继之虞,实枣祗之力。
  【勒允】魏兖州范县(今山东莘县及河南范县一带)令。初时,曹操征徐州,张邈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勒允听寿张令程昱议,杀布将汜嶷,据城固守,致范与鄄城、东阿3县不动。
  【乐琳】魏阳平卫国(今莘县观城)人,乐进之子,果毅有父风,事魏,官至扬州刺史,为吴将诸葛诞所袭杀。谥憨侯。
  【夏侯惇】(?-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建安间曹操初起,惇为操裨将,从征伐。曹操行奋威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曹操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后,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行水作坡, 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力。转领河南尹,迁伏波将军。曹丕即位,拜大将军。卒谥忠侯。惇性清俭,有余财辄分施于人,不治产业。
  【刘雄】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刘备祖父。举孝廉,官至东郡范(今河南范县)令。
  【刘备](161-223)字玄德,后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灵帝末,黄巾起,以讨黄巾有功,授安喜尉。因督邮无礼, 怒鞭之,弃官去。后为下密(今山东昌邑东南)丞,复去官。又为高唐(今高唐县)尉,不久,升为令。高唐为黄巾军攻破,刘备奔依中郎将公孙瓒。瓒安刘备为别部司马,数有战功,授平原 (今山东平原)令。屡经征战,据西蜀,称汉中王,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汉,都成都,年号章武。章武三年(223),63岁卒,谥昭烈皇帝。据说在为平原令期间,因战黄巾,过莘县。时六月天热,思饮冰解暑,果在莘县城西五里武家庙井中获得。传说此井每逢阴雨,有霞光瑞霭自井中岀,因而古时列为莘县八景之一,曰“冰井呈霞”。
  【徐晃】(?-227)字公明,河东杨县 (今山西洪洞东南)人。献帝时封为都亭侯,后归曹操,屡有战功,封平寇将军。曹丕即王位,以晃为右将军,进封遂乡侯。曹丕受禅为帝,进封晃为杨侯,与夏侯尚讨刘备于上庸,破之。以晃镇阳平,徙封阳平侯,食邑3100户。太和元
  年(227)卒,谥壮侯。见《三国志•魏书》。按:阳平今莘县,徐晃镇阳平而拒刘备,刘备在蜀,相去何止千里,此阳平恐非莘县之阳平,《东昌府志》收入,姑存之。徐晃封处有疑。
  【王朗](?—228)本名严,后改朗,字景兴,东海郡郯
  (今山东郯
  城)人。献帝时,官至会稽太守。后随曹操,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魏国初建,以军祭酒领魏郡太守,迁少府、奉常、大理。曹丕即王位,迁朗为御史大夫,封安乡亭侯。及曹丕受禅为帝,改为司空,进封乐平侯。汉章帝改清县为乐平,县城设今莘县马桥,其封当在此。明帝曹睿即位,进封兰陵侯, 转为司徒。朗高才博雅,严整慷慨,多有谏疏。著有《奏议论记》等。太和二年(228)卒,谥成侯。
  【华歆】(156—231)字子鱼,魏高唐涸河(今高唐县)人。少时,与管宁、邴
  原三人相友善,时人共称为“一龙”,华歆为“龙头”,邴原为“龙腹”,管宁为“龙尾”。其学识风仪,为一时人杰。汉末,举孝廉,授郎中,以病去官。后出拜豫章太守,为政清静不烦,吏民爱之。孙策略地江东,华歆岀迎孙策,待以上宾之礼。后曹操上表天子征歆,拜议郎,参司空军事,迁尚书令,又拜御史大夫。曹丕受禅为文帝,拜华歆为相国,封安乐侯。明帝即位,进封博平侯,转拜太尉。太和五年(231)卒,年75岁。谥敬侯。子华表嗣。
  【华缉】魏高唐人,华歆之弟。魏文帝曹丕分华歆户邑,封缉为列侯。
  【华表](203-275)字伟容,魏高唐人,华歆之子。年二十,拜散骑黄门郎,平尚书事。以遇事勤恳诚挚,备受称赞。后仕晋,泰始中,拜太子少傅,转光禄勋,迁太常卿。数岁,以老病致仕归。有“清贞履素,靖恭老成”名。拜大中大夫。咸宁元年(275)卒,年72,谥康。
  【华博】魏高唐人,华歆次子。曾任三县内史,治有名迹。
  【华周】魏高唐人,华歆少子。官黄门侍郎、常山太守。博学有文思。中年有疾,卒于家。【曹植】 (196-232)字子建,三国魏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第三子。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特受曹操宠爱,曾有意立为太子。建安十六年(211)封平原侯,十九年(214)徙封临淄侯。植恃才而骄,不自凋励,饮酒不节,因私开司马门驰岀,又因曹操命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出征时,酒醉不能受命,为操所恶,欲立为太子本意遂罢。曹操死,曹丕即位为王,后受禅称帝,深忌曹植之才,于黄初二年(221)以“酒醉悖慢,劫胁使者” 罪,贬为安乡侯,当年改封鄄城侯,三年,立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太和元年(227),徙封浚仪。太和二年(228)复还雍丘。三年(229)徙封东阿王。在东阿期间,除饮酒赋诗外,还常下到田间视察农业生产状况,并根据观察,写岀了《籍田说》。植常自愤怨,抱利器无所施,上疏求自试,然终不为用。六年,以陈四县徙封为陈王。汲汲无欢,抑郁而终,年41岁。遵植遗志,葬于东阿鱼山。今东阿县鱼山麓有曹植之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潘璋](?-234)字文珪吴将,东郡发干(今聊城堂邑)人,从孙权,屡建功业,由别部司马,加武威校尉。与曹操军战于合肥之役,操将张辽掩至,吴将不备,陈武斗死,宋谦、徐盛皆败退。璋原在后,此时,驰马急进,横马斩谦、盛兵走者二人,兵皆还战,孙权壮之,拜偏将军。后,权征关羽,璋部下司马忠擒关羽并羽子关平、都督赵累等。权即分宜都、秭
  归2县为固陵郡,拜璋为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又与陆逊合力破刘备于夷陵,斩刘备护军冯习等,拜平北将军、襄阳太守。孙权称帝后,拜为右将军。史谓:璋为人粗猛,禁令肃然,好为功业,所领兵马,不过数千,而其所在常如万人。征伐止顿,便立军市,他军所无皆仰取给。嘉禾三年 (234)卒。
  【赵孔曜】汉末安平(今山东益都西北)人,明敏有识,与管辂相友善,常居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带),闻辂为清河太守华表召为北黉
  文学,乃自发干至清河与管辂相见,说:“你的才智今世无双,何以至此?”遂约他一同去见冀
  州刺史裴徽。孔曜言道:“管辂乃当今'士雄’、'士英’,莫使骐骥常年系于后厩。”于是裴徽用管辂为文学从事。一相见,聚谈终日,不觉疲倦。当时天气大热,遂移床于庭中林下,终夜论谈,鸡鸣方出。再相见,转为巨鹿从事。三见, 转治中。四见,转别驾。至十月,举为秀才。
  【徐宣】(168-236)字宝坚,广陵海西(今江苏扬州西北)人。曹操起,宣与陈登并从曹操。操用宣为司空掾属,东郡发干(今堂邑,属聊城)令,迁齐郡太守。曹操将远征马超, 谓属吏曰:“今当远征,此方未定,以为后忧,宜得清公大德者以镇统之。”遂以宣为左护军,留统诸军。还,为丞相东曹掾,岀为魏郡太守。曹操死,又辅文帝曹丕、明帝曹睿,历事3朝,官至左仆射,加侍中光禄大夫。68岁时以老疾逊位,终不许。青龙四年(236)卒。追赠车骑将军,谥贞侯。
  【董昭】(175—256)济阴定陶(今山东定陶)人,先随袁绍,为参军事,领魏郡太守。后诣献帝,拜议郎。又从曹操,以为冀州牧。曹操发兵徐州征刘备,迁董昭为徐州牧;东郡讨颜良,又徙昭为魏郡太守,寻拜谏议大夫。曹操征袁尚,董昭凿平虏、泉州二渠入海,以通粮道。以功封为千秋亭侯,转拜司空军祭酒。曹丕即位为帝,拜董为太仆,明帝曹睿又进爵乐平侯, 食邑千户,转卫尉。汉章帝时改清县为乐平,城设今莘县马桥,其封当在此。太和四年(230)行司徒事,六年(232)拜司徒。81岁卒。子胄嗣。胄历位郡守、九卿。
  【裴潜】(?-244)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初从曹操,操以潜为代郡太守。居代3年,北边大治,百姓归心。还为丞相理曹掾,又出为沛国相,迁兖州刺史。曹丕即位,入为散骑常侍,又出为魏郡、颍川典农中郎将,迁荆州刺史,赐爵关内侯。明帝曹睿即位,入为尚书,又岀为河南尹,转太尉军师、大司农,封清阳(今聊城西南)亭侯,邑200户。正始二年(244)卒,追赠太常,谥贞侯。子裴秀嗣。秀在曹奂为帝时,官尚书仆射。
  【胡质】(?—250)魏楚国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知名于江淮间,曹操召为顿丘令,累迁至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质发展农业,广积粮草,通渠诸郡,严备待敌。性沉实内察,然不苛求群下,故为所在称誉。卒后家无余财,惟书箧而已。谥贞侯。
  【王凌】(?-251)字彦云,魏太原祁(今属山西)人。叔父为汉司徒王允,诛董卓。卓将李催、郭汜为卓报仇,入长安,杀允,尽害其家。王凌及兄王晨时年少,逾城得脱,亡命归乡里。后举孝廉,为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长。迂事,受髡刑二年,罚当道扫除。曹操过此,见后,问明原委说:“此子乃师兄子也,所坐亦公耳。”于是选为骁骑主簿。累迁至司空、太尉,封南乡侯。后以反司马氏,败,饮药死。
  【王经】(?-260)魏清河(今临清一带)人,冀州名士。曾任刺史、司隶校尉。甘露中为尚书,与高贵乡公谋杀太后,事败,被杀。
  【王观】字伟台,魏东郡廩丘人,少孤贫励志,曹操召为丞相文学掾,出为高唐令。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所在称治。曹魏时期,累迁至阳乡侯、司空。后辞官归乡,卒于家,谥肃侯。
  【清河长公主】曹操之女,适夏侯惇, 封清河长公主。
  【曹茂】曹操子。初封万岁宁侯,文帝世独不封王,明帝以太皇太后故,始封聊城王,后改封乐陵王。
  【曹贲】魏文帝曹丕子。黄初三年 (222)封清河(今临清一带)恒王。四年卒。无子,国除。
  【曹贡](?-223)曹丕子,封清河王。
  【曹鉴](?-225)曹丕子。立为东武阳(今莘县朝城)王。
  【曹冏】魏明帝曹睿之子。黄初七年 (226)五月,曹睿即位为帝,立曹冏为清河(今临清一带)王。冬十月死。
  【董寻】三国魏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人,明帝初(227)为司徒军议掾,尝冒死进谏。后为贝丘(今临清)令,为政清省,深得民
  心。
  【曹蕤】(?-233)魏文帝曹丕之子,明帝曹睿之弟。黄初七年(226)夏五月,曹睿即位为帝,立曹蕤为阳平县(今莘县)王,后改封北海王。
  【罗宣】 字景然,渤海人,汉文帝时,任清河、东郡二郡太守,为政严以律己,宽以恕人,世人语为名宦。
  【颜斐】字文林,魏济北(今在平一带)人,有才学,初为太子洗马,累官京兆太守。往时,民多不务农事,斐到官,令属县整阡陌,树桑果,教民造车买牛,又兴文学,吏民欲读书者则免除徭役,于是农事大兴,风化大行。后迁平原太守,吏民涕泣遮道挽留,车不得前,十余日乃岀,时称良二千石。
  【羊茂】字季实,平阳(今属山西)人, 魏东郡太守,清正廉洁,冬季坐张白羊皮,夏天坐条榆木板橙,即使是食盐、咸菜,也要自己化钱买,决不轻取于民。
  【华佗](?-208)又名旉
  ,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名医,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外科尤为擅长。当年曾到阳谷。那时,阳谷城东殷庄有一陈氏妇人久病不愈,见华佗行医到此,遂请其疹治。华佗诊为黄疸性肝病,诊断明确,却无良药。华佗于是四处寻药。此时正遇灾荒,病人家无粮米,只好挖野菜充饥。等华佗再来时,这位病人的病却好了。华佗非常惊异,便问这些天来都吃什么?病人把吃野菜的事说了一遍,华佗仔细分析,病好是吃米蒿吃的,于是把米蒿入药,并为纪念殷庄陈氏发现此药之功,谐音定米蒿的药名为“茵陈”。阳谷至今有村名曰“华陀庙”。
  【弦超】字义起,魏济北郡从事掾。传说其曾遇神女成公智琼与之往来。至晋太康中犹在。
  【成公智琼】传说为神女。魏嘉平中下嫁济北郡从事掾弦超。往来多年,为人发现, 离去。后与弦超相遇于东阿鱼山下,两人克复旧好,至晋太康中犹见。

知识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聊城人物大辞典》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聊城是我国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悠悠数千载,在这方热土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也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既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又有勤政爱民的领导干部,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战斗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些人物及其勋绩集中起来,传扬开去,不但有总结过去、追远昭往的意义,更可以增知、存史、资治、备检,以人为鉴,温故知新,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热情,起到利当代、惠后人的作用,而于对外宣传聊城、由名人而让人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聊城,亦有其重要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