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闳】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市东北)人,王莽叔父平阿侯王谭之子,成帝时,任大司马中丞,赐爵关内侯。哀帝时为中常侍。王莽篡位后(8),出为东郡太守。汉兵起,王莽败,王闳独完全东郡三十余万户归降更始,改授琅琊郡太守。建武五年(29)归降光武。
【刘秀】(前6-57)南阳蔡阳(今湖北枣阳西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地皇三年 (22),与李通等起兵反王莽。更始称帝后,任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大司马、萧王。更始二年(24),与铜马军战于清阳(汉清河郡治所,今河北清河东南),绝铜马粮道。月余,铜马军退至馆陶清阳城村一带(今属河北省馆陶县),为刘秀所破。光武中,庞萌反,自号东平王,围桃城急,光武帝轻兵夜驰,破之。桃城即今东阿县陶城铺。
【耿纯】(?-37)字伯山,巨鹿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人。新莽时曾学于长安,任纳言士。王莽败亡,归附李轶,为骑都尉。更始二年(24)归刘秀,拜前将军,封耿乡侯。从击王朗、赤眉等,又封高阳侯。后自请为吏,愿试治一郡,遂出为东郡太守。时东郡未平,纯视事数月,境内清宁。建武四年(28),光武命纯将兵击东平太守范荆,荆降。又进击泰山、济南及平原乱军,皆平之。居东郡4年。时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带)长有罪,纯将案上奏,围守之,奏尚未覆下,发干长自杀,纯以是获罪免职。以列侯奉朝请,从击董宪,道过东郡,百姓老小数千随车驾涕泣,云:“愿复得耿君。”六年(30),定封东光侯。八年(32),东郡、济阴乱,遣大司空李通、横野大将军王常平之。光武帝以纯威信素著于卫地,遣拜太中大夫,使与大兵会东郡。东郡闻纯入界,乱者皆诣纯营乞降,大兵不战而退.遂复以纯为东郡太守,吏民悦服。十三年 (37)卒于官,谥成侯,子耿阜嗣。
【樊重】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汉人,樊宏父。世代耕稼,好货殖。性温厚,有法度。开田亩,修坡塘,制农器,受到时人称赞,推为三老。建武十八年(42)追谥为寿张敬侯。
【樊宏】(?-51)字靡卿,南阳湖阳 (今河南唐河西南)人,光武帝刘秀之舅。新莽末年,随刘演起兵。刘秀即位,初为光禄卿,位特进,建武十五年(39),定封寿张侯。宏为人谦柔谨慎,不求苟进。常戒其子曰:“富贵盈溢,未有善终者,天道恶满而好谦。”宗族染其化,皆循章服法,无剧言过行。建武二十七年(51)卒,谥恭侯。=樊彳鱼](?-67)字长鱼。樊宏子, 袭父爵为寿张侯。从侍中丁恭学《公羊严氏春秋》,虽为贵戚,犹清静自保,无所结交。光武卒任复土校尉。明帝永平元年(58)拜长水校尉,后徙封燕侯。卒谥哀侯。
【马武】(?-61)字子张,南阳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人,新莽末年,入绿林军。更始时,任侍郎、振威将军,从刘秀击王寻、王郎。刘秀即位,以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阳侯。以讨平刘永、击败庞萌等功,更封鄃侯。最后,定封阳虚侯。
【马檀】马武子。嗣父为阳虚侯。坐兄伯济与楚王刘英谋反事,国除。
【索卢放】字君阳,东郡(今聊城境)人,为东郡掾吏。更始时,有使者巡行至东郡,因事要斩太守,索卢放进言道:“当今天下所以对王莽不满,归心汉室,实因汉政宽仁,今使者一到,即诛太守,诚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愿以身代太守命。”言罢,进前就斩,使者义而释之。由此索卢放名显于世。建武六年(30)徵为洛阳令, 治有能声,徙谏议大夫,后以疾去。建武末年 (57)复徵不起,光武帝使人舆请至南宫云台相见,赏赐甚丰,授其子为太子中庶子。后卒于家。
【爰曾】(?-23)字子路,东平(今属山东东平)人,与肥城人刘诩起义于卢城头,故号其兵“城头子路”,自称都从事,活动在河、济之间,聚众至20万。古茌平至东阿一带为卢地,居于黄河、济水之间,“城头子路”的起事与活动位置,即今茌平、东阿一带。更始立,遣使归降,拜东莱郡太守,行大将军事。更始元年 (23)为部将所杀。
【刘诩】肥城(今山东肥城)人,与东平人爰曾起义于卢城头,号“城头子路”,自称“校三老”,活动在河、济之间,聚众至20万。更始立,遣使归降,拜为济南太守,行大将军事。更始元年(23)爰曾为部下所杀,诩被推为渠帅,更始封为助国侯,令罢兵归本部。参见爰曾。
【刁子都】一作刀子都、力子都,东海(治今山东省郯城西北)人,新莽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天凤五年(18)起义,转战于徐、兖一带,有众六万余人。聊城是这支队伍到达和活动过的地区。刘玄政权建立后,被任为徐州牧,为部下所杀。其余部后聚于檀乡(今茌平境),重又展开活动。
【董次仲】后汉初年,农民起义军首领。建武二年(26),原起义军首领刁子都受降,被部曲所杀,董次仲聚其余部于檀乡(今茌平境),称檀乡军,被推为渠帅,渡河入魏郡、清河,在今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展开活动,又与五校军会合,众至十余万。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等进击,败降。
【东山荒秃】汉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以河北束鹿为中心,活动在河北、山东交界的巨鹿、清河、魏郡一带,称“铜马军”,是当时黄河以北最大的一支起义武装力量,聊城地区为其活动的境域。后被刘秀所领导的军队追杀。
【王隆】聊城人,王翁子,王青父。建武初(25)为都尉功曹,子王青为东郡小吏,俱从都尉行,路遇盗贼,众矢交加,隆身护都尉,遂死于难。王青被矢贯咽喉,失音声哑。事后,王青竟因此不能举官授爵。东郡太守张酶见后叹曰:“岂有一门忠义而爵赏不及者乎?”遂擢王青为极右功曹。又上书举荐王青三世死节,宜给以显著嘉奖。王青由此拜为步兵司马。
【王青】 字公然,聊城人,王隆子,因功由郡小吏擢极右功曹、步兵司马。参见王隆。
【李章】字第公,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建武初(25),为阳平(郡名,今莘县、冠县一带为其辖区)令。清河大姓赵纲于县界筑城圩、缮甲兵为乱,章设筵延赵至,席间,手剑斩之,全境安顿。后迁千乘太守。
【赵纲】清河郡中大姓,建武初(25)于县界建坞堡,缮甲兵,为害乡里,危及邻县。阳平令李章设计斩之。参见李章
【刘向】刘植之子。刘植初从刘秀,平定河北,建武二年(26)封昌城侯,战殁,子刘向袭父爵,为昌城侯,徙封东武阳侯。东武阳即今莘县朝城一带。
【刘述】刘向之子,嗣父爵为昌城侯.后徙封东武阳侯。永平十五年(72),坐与楚王刘英谋反,国除。
【红夫】一作红福,后汉光武帝刘秀女。建武十五年(39)封馆陶公主,适驸马都尉韩光。后,韩光坐与阜陵王刘延谋反,伏诛。
【韩光】建武中任驸马都尉,娶光武帝刘秀女馆陶公主红夫。永平中,坐与阜陵王刘延谋反,被诛。
【谢夷吾】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字尧卿,少为郡吏,太守第五伦擢为督邮。明帝永平中举孝廉,为寿张令。有善政。永平十五年(72),蝗发泰山,流徙郡国,荐食五谷,独寿张不被害,迁荆州刺史、巨鹿太守。所在惜民力,荐贤才,有善绩。
【郭匡】(?-54)光武帝刘秀皇后郭圣通从兄,官至太中大夫。建武十七年(41)封为发干(今聊城市堂邑镇一带)侯,传二世:勋、骏,无子,国除。
【钟离意】字子阿,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为郡督邮,后除瑕丘令,均有政绩。建武二十五年(49)为堂邑(今属东昌府区)令。堂邑人防广因报父仇杀人,被捕入狱.其母病死.广在狱中哭泣不食。钟离意怜之,乃释广归家.使其葬母。衙吏恐其逃亡.不敢放岀。意曰:“有罪归我,决不累及旁人,遣之。”广敛母完毕,又自动归狱。人谓意有料人之明。意在堂邑,轻刑慎罚,为政利民。曾捐俸金为市廛兴建房屋,民心大悦。明帝即位(57),征为尚书。不久,转尚书仆射,又出为鲁相。在鲁5年,鲁人殷富。以久病卒于官。
【刘小迎】明帝刘庄女,建初元年(76)封乐平公主。汉章帝改清县为乐平,县城设今莘县马桥,其封当在此。
【张酺】(?-104)字孟侯,汝南细阳 (今安徽阜阳北)人。明帝永平九年(66)为五经师,教授四姓小侯于南宫。后命为郎,入授皇太子刘旭。酺为人质直,以严著称。公元75年,刘炟即位,是为章帝,以张酺为侍中,虎贲中郎将。数月,岀为东郡太守。郡吏王青三世忠义,前郡守竟以青身有箭伤不得任用。酺至后,擢为极右曹,并上疏请予表彰。元和二年(85)章帝至东郡,引酺及门生掾吏集会庭中,章帝先以弟子礼参见酺,令酺
讲《尚书〉一篇,然后行君臣礼,赏赐殊厚,众皆沾恩。张酺治东郡15年,到和帝初年(89),迁为魏郡太守。后,又迁太仆、太尉、光禄勋、司徒。永元十六年(104)卒。
【周䊸】字文通,下邳徐(今属江苏)人。明帝永平中,补南行唐长,到任后,杀县中行为极恶劣者数十人,吏民大震。迁博平(今属茌平)令。以威名再迁齐相,亦颇严酷,专任刑法,而善为辞案条教,为州内所则。后坐杀无辜,复左转博平令。建初中为渤海太守,累官至将作大匠。
【蔡伦](?-121)字敬仲,桂阳(治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末,给事宫掖。章帝建初中,为小黄门。和帝即位,转中常侍,豫参机谋。伦有才学,尽心敦慎,加位尚方令。永元九年(97)监作刀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伦以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或用缣帛,简重而缣贵,乃创意用树皮、麻头、敝布、鱼网以为纸。兴元元年(105)奏上朝廷,受到和帝刘肇的称赞。自是,造纸术传开,称“蔡侯纸”。元初元年(114)封龙亭侯,后为长乐太仆。伦初受窦后意旨,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及太后死,安帝刘祜亲政,命蔡伦自赴廷尉认罪受审,伦耻受辱,饮药而死。今阳谷县鲁庄一带,多户造纸,仍供蔡伦,每年按时祭祀,并举行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称“造纸节”,成为当地一个隆重节日。
【寒朗】(26-109)字伯奇,鲁国薛(今山东枣庄市西南)人,好经学,以《尚书》教授举孝廉,以耿介正直著称。章帝永元中,屡迁为清河太守,以触法免。永初三年(109),荐为博土。年84卒。
【刘庆](78-106)章帝刘炟子。宋贵人建初三年(78)生,明年,立为皇太子。七年,因受窦皇后陷害,母子俱失宠,刘庆被废为清河王,年29卒。子愍王刘虎威嗣。虎威立3年卒,无子,邓太后复立安乐王刘宠子刘延平为清河王。
【刘虎威](?-108)刘庆子,嗣父为清河王,卒谥愍王。
【刘延平](?-142)乐安夷王刘宠子。安帝永初二年(108)清河王刘虎威卒,无子,邓太后诏赐爵,谥恭王。
【刘蒜】(?一149)清河王刘延平子。建康元年(144)延平死,刘蒜嗣位为王。蒜为人严肃郑重,举止有度,朝臣归心,质帝刘缵
卒,公卿欲立为帝,因中常侍曹腾与大将军梁冀从中作梗,未成,而立刘志,为桓帝。建和元年 (147),甘陵人刘文与南郡刘鮪反,杀清河相谢嵩,欲立刘蒜为天子,事败伏诛,刘蒜贬爵为尉氏侯,徙桂阳,自杀。无后,国除。
【刘文】(?—147)甘陵(今临清市)人,桓帝建和元年(147)与刘鲔托言“清河王当统天下”,欲立刘蒜为帝。事被发觉,文等遂劫清河相谢嵩,谓之曰:“当立刘蒜为天子,嵩可为公。”嵩不听,骂之,文因刺杀嵩。于是,文、鲔被捕,遭诛。
【刘箱】(?一147)南郡(治今湖北江陵)人,桓帝建和元年(147)与刘文议立清河王刘蒜为帝,劫杀清河相谢嵩,事败,被捕,遭诛。参见刘文条。
【谢嵩】清河相。建和元年(147),甘陵刘文与南郡刘鲔
议立刘蒜为天子,劫嵩,言曰:“当立清河王刘蒜为天子,嵩可为公。”嵩不听,骂之。遂被刘文杀。参见刘文条。
【刘理](?-162)安平王刘德子,初封经侯,桓帝建和元年(147),清河王刘蒜自杀,梁冀等恶清河名,改封甘陵。次年,梁太后立之为甘陵王。卒谥威王。
【刘定】(?-165)甘陵王刘理子,嗣父为甘陵王,卒谥贞王。
【刘忠](?-177)甘陵王刘定子,嗣父为甘陵王。黄巾军起,为国人所执,旋释之,灵帝复国,立13年卒。嗣子为黄巾军所杀。无后,国除。
【刘寿】(?—120)和帝刘肇之弟,章帝刘炟
之子,申贵人生。永元二年(90)分太山郡为济北国,封刘寿为济北王,立31年卒。
【刘登】(?-134)刘寿子,裔位为济北王,谥节王。
【刘多】(?-136)刘登子,裔位为济北王,谥哀王。
【刘安国】(?—145)初封战乡侯,以济北王刘多无子,遂由安国裔位为济北王,谥厘王。
【刘次](?-161)刘安国子,裔位为济北王,谥孝王。
【刘鸾】刘次子,裔位为济北王。
【刘政】 刘鸾子,裔位为济北王,无子,建安十一年(206)国除。
【梁堂】后汉和帝刘肇母梁贵人之父。和帝亲政后,封梁堂为乐平(今莘县)侯,位特进,赐宅第、奴婢、车马甚丰,食邑五千户。传2世:安、国。梁国在安帝刘祜延光时为侍中,以罪免。
【王堂】字敬伯,后汉广汉郪
(今四川金堂东南)人。初举光禄茂才,迁谷城(今东阿县)令,治有名迹。安帝永初中,西羌攻巴郡,诏令中郎将尹就攻讨,连年不克,拜堂为巴郡太守,平之。因性耿直,不阿权贵,屡遭贬迁,终被免归里,86岁卒。
【左姬】字小娥,犍为(今属四川)人,后汉安帝刘祜母,清河孝王刘庆妃,善史书,喜
辞赋,有才色。和帝刘肇以宫人赐诸王,左姬适清河,受刘庆宠幸。后其子刘祜嗣位为帝,尊刘庆曰“孝德皇”,尊左姬曰“孝德后”,尊其陵曰 “甘陵”,尊刘庆元妃耿姬曰“甘陵大贵人”。《后汉书》注:“甘陵,孝德皇后之陵也,因以为县,今贝州清河县东也。”
【甘陵大贵人】清河孝王刘庆元妃耿姬。刘庆子刘祜被立为帝后,追尊耿姬为甘陵大贵人。临清古曾名甘陵县,县内古迹甘陵,即其葬处。参见左姬条。
【陈仔】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献帝时举孝廉,为剧令。后举茂才,拜济北相。
【张伯路】(?-111)安帝永初三年 (109),聚众三千余人于东莱起事,自称将军,活动范围达滨海9郡。汉帝派兵镇压,暂息。次年,与平原义军刘文河、周文光部会合,复起。自东而西,攻城略地,曾攻进高唐,焚官署,杀长吏,释囚徒,人愈聚愈众。在重兵围歼下,遁走辽东海岛。一年后,因乏食复进东莱,为法雄所败,再退回辽东,为辽东人李久所杀。起义历时3年。
【苗光】安帝时为中黄门。延光四年 (126)因与孙程等拥立顺帝刘保有功,封东阿侯。
【桓焉](?-143)沛郡龙亢(今安徽怀远西北)人,关内侯、太常桓荣之子,少以父任为郎,明经笃行,甚有名声。永初元年(107)入授安帝刘祜,三迁为侍中步兵校尉。永宁中,刘保立为皇太子,以焉为太子少傅,月余迁太傅。逾年,为太常。刘祜安帝废太子刘保为济阴王, 桓焉与太仆来历、廷尉张皓力谏,不从。及刘保立为顺帝,以焉为太傅,与太尉朱宠共录尚书事,封阳平(今莘县一带)侯。后拜光禄大夫。累迁太常、太尉。汉安元年(142)免。
【具瑗】(?-165)魏郡元城(今河北省大名东)人,桓帝初为中常侍,延熹二年(159)奉诏与单超等五宦官诛外戚梁氏,封东武阳(今莘县朝城)侯。自此,权归宦官,竞修宅第,掠良家美女以为婢妾,欺诈百姓,横行不法。后坐兄贪赃罪,贬都乡侯。旋卒于家。【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属河北)人,锐志好学,18岁至京师从侍中贾逵游学,又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相友善,为一时名儒。因兄崔章为人所杀,为兄报仇,手刃仇家,亡命在外。后遇赦,归家。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又因事被系于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带)狱中。不久,获释。虽屡被征用,均不得志。后举茂才,迁汲县令。为政清廉,发展农业,开稻田数百顷,视事7年,百姓交口称赞。顺帝汉安初(142)迁为济北(今茌平东部一带)相。享年66岁,病卒。瑗善于文辞,尤精为书、记、箴、铭,著有赋、碑、志等57篇,以《南阳文学官志》见称于后世。
【王考】字文祖,寿张县(今属阳谷)人。桓帝时,累任冀州刺吏,时称海内依祜。后遭党锢,与度尚、张邈、刘儒、胡母等合称“八厨”,言能以财物救人。
【孙斌】卫国(今莘县观城一带)人,桓帝时为卫相第五种门下掾。因有才能,深得第五种信任。后,种迁兖州刺史,为中常侍单超所陷,谪徙朔方。时单超外孙董援为朔方太守,受超意将害种,蓄怒以待。斌具闻超谋,恐种及难,乃邀侠客晨夜追种,及于太原,格杀送吏,以马与种,斌步行相从,ー日夜行四百余里,遂得脱归。
【李云](?-159)字行祖,甘陵(今临清市)人。性好学,善阴阳,初举孝廉,再迁白马令。云素刚直,桓帝时,宦官、外戚专权,多为不法。李云忧国忧民,于延熹二年(159)上书建言:斥退宦官外戚。以忠谏获罪,被逮入狱,死于狱中。
【刘儒】(?-168)字叔林,东郡阳平(今莘县一带)人。人谓儒口讷心辩,才高品正。察孝廉,举高第,三迁侍中。桓帝时,数有灾异,下诏求直言。儒上书陈十事,极言得失,词甚忠切。桓帝不纳,岀儒为任城相。不久,徵拜议郎。灵帝建宁元年(168)因窦武事受牵连,下狱,自杀。
【巴肃】(?一168)字恭祖,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桓帝时举孝廉,历慎令、贝丘(今临清)长,皆以郡守非其人,辞病去。后拜议郎,因谋诛宦官,事未成,坐党禁锢,被害。
【刘质】字文理,高唐人,官至太原太守。质以经术称,处世敢言,多所搏击。延熹八年(165),小黄门赵津、南阳大猾张汜,依恃中官权势,贪横放恣,违法妄为。刘质与南阳太守成瑨将二人收捕入狱。不久上有赦令。刘、成二人在赦令下达后,仍将他们处死,遂被问罪下狱,死于狱中。
【周福】字仲进,甘陵(今临清市)人。桓帝刘志为蠡吾侯时,曾就学于周福。桓帝即位,擢周福为尚书,与任河南尹的同郡人房植同时名闻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因师获印周仲进。”二家宾客,互相讥讪,遂各树党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党人之说。后汉党事亦自甘陵周、房二人始。
【房植】字伯武,甘陵(今临清市)人。桓帝时为河南尹,有名当朝。与同郡周福有隙,二家宾客,互相讥讪,各树党徒。由是甘陵有南北部党人之说,后汉党人之议自此始。官终司空。参见周福条。
【乙瑛】平原高唐(今高唐县)人,桓帝时为鲁相,元嘉三年(153)上奏朝廷,请为孔子庙置百石卒史一人,掌朝中礼品、祭器及往返公文。诏准之日,乙瑛已满秩离去,后相名平者遵诏杂试,得孔和一人,除为百石史。后人为此事立碑记之,今碑仍在,简称〈乙瑛碑》,全名〈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又称《孔和碑》,现存曲阜孔庙。此碑为隶书,端庄凝重,气象雍容,是汉碑中的精品。未书书人姓名。民国十十五年《高唐县志》谓:“乙瑛事迹除清百石卒史碑外无可考,对于本县无直接影响。然其请置百石卒史一事,关心先圣,裨补儒教,其及于人者非浅鲜,且其事列入他篇,举非所直,故以为德范之首。”
【张恭祖】东郡聊城(今东昌府区)人,博学多闻,为汉末著名经学家。大司马郑玄曾就学于张,张授以《周官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经籍。
【阳球】(?-179)字方正,渔阳泉州(今天津武清西南)人。球能击剑,习弓马,性严厉。郡吏有辱其母者,球结少年数十人,杀吏,灭其家,由是知名。初举孝廉,补尚书侍郎,因娴于朝中旧事,所奏章议及所提建议,常为台阁所崇信,出为高唐令。后拜九江太守,迁平原相。灵帝光和二年(179)累迁司隶校尉。球过于严苛,为仇家所诬,被诛。
【谢弼】字辅宣(一作辅鸾),东武阳 (今莘县朝城)人,正直忠厚,为乡里所尊重。灵帝建宁三年(170)因对策合于上意,授郎中之职。时灾异屡见,谢弼上书,建言爱民修德,斥退奸佞,勿用宦官、外戚,解除党禁,荐用贤才。以此得罪权贵,出为广陵府丞。后去官归家,又为宦官曹节从子、东郡太守曹绍所忌,罗织罪名,被收入狱,死于狱中。
【曹绍】 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宦官曹节从子。建宁三年(170)任东郡太守。时东郡武阳人谢弼为其叔曹节所陷,被罢官回家。他又秉其叔旨意,对谢罗织罪名,搜捕入狱,严刑拷逼,致谢死于狱中。献帝初平元年(190), 司隶校尉赵谦上书奏谓谢弼忠节,应将曹绍治罪,以报其冤。于是曹绍被收狱问斩。
【贾琮】字孟坚,聊城县(今东昌府区)人。初举孝廉,再迁为京兆尹,有政绩。灵帝中平元年(184),交趾兵反,执刺史及合浦太守,自称柱天大将军。汉灵帝刘宏特命贾琮赴交趾。琮到,讯其反状,皆言:“交趾故多珍珠、象牙、犀角、香木、翠羽等珍奇物产,前任刺史莫不贪掠,赋敛过重,民不聊生,京师遥远,欲告无门,不得已而杀官为盗。”贾琮告示百姓,回归田园,安居就业;又惩贪官,除弊政,减征免役,简选廉吏,使守各县。不久,事息。三年后,治绩为十三州最。百姓歌曰:“贾父来晚,使我先反;今见清平,吏不敢饭。”征拜贾琮为议郎,又迁冀州刺史。甫到冀州,百姓闻而欢震,贪官污吏解印离去,境内翕然。大将军何进表琮为度辽将
军,卒于官。
【刘虞】(?—193)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初举孝廉,授博平(今属茌平)令。政治和平,高尚纯朴,境内无盗,灾害不生。灵帝中平初(184)拜甘陵(今临清市)相。抚荒蓄余,食不甘味,以俭率下,甘陵大治。累官至太傅。初平四年(193),为公孙瓒所败,被执死。
【张迁】陈留巴吾(今属河南)人,灵帝时为谷城(今东阿一带)长,重民事,清狱囚,怜恤高年,社会安定,路不拾遗。后迁汤阴令, 吏民不忍舍,为立碑记,以志其德。碑立于后汉东平三年(186),额题《汉故谷城长汤阴令张君表颂》,世称《张迁碑》,未署书人姓名。碑原在东平,今藏泰安岱庙内。此碑为隶书,以方著称,结构错综,富有变化,碑额为缪篆,颇有特色,是汉碑中的精品,对后世书法影响甚大。
【吴伉】甘陵(今临清市)人,灵帝时为小黄门,善占卜,有才学,博学奉公。知不得用,乃还寺舍养志。
【郭奭】后汉末年白波起义军首领。灵帝中平五年(188)在白波起义,曾进攻太原、河东等郡,给董卓以很大打击。后东进,到达聊城西部,在今莘县朝城一带展开活动。
【皇甫嵩】(?-195)字义真,安定朝那(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少好诗书,习兵马,初举孝廉、茂才。灵帝时,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时黄巾军起,皇甫嵩拜为左中郎将,在冀鲁边境与黄巾军展开激战。聊城为当时皇甫嵩与黄巾军作战的地区。嵩历任征西将军、车骑将军、太尉、光禄大夫、太常,病卒。
【桥瑁】 字元璋,献帝初平元年 (190)为东郡太守,董卓之乱,张超集合诸郡太守,共赴国难。桥瑁为其中之一。瑁又诈称京师三公移书各州郡,历数董卓罪行,企望义兵,救乱解危。后因与兖州刺史刘岱相恶,被刘岱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