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前256—前195)字季,沛(今江苏沛县)人,西汉开国皇帝,与楚霸王项羽争位期间,曾带兵过东阿,士兵渴甚,到龙头山下,有雁飞起,遂寻出水源,士兵渴解。清道光九年 《东阿县志•山水志》载东阿有“白雁泉”,即刘邦饮兵处。又载在白雁泉东有“拔箭泉”,谓因刘邦伐楚时,矢入地中,拔箭得水而得名。
【陈婴】秦二世时为东阳(今安徽天长西北)令史。素信谨,人称长者。陈胜兵起,东阳少年杀县令,相聚数千人,欲立婴为王,其母曰:“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得封侯,事败亦易亡。”婴乃率军属项梁,后归汉。高祖六年(前201)封堂邑(今聊城市堂邑镇一带)侯,传4世,元鼎元年(前116)有罪,国除。
【张良】(?一前189)字子房,汉初城父(今河南郏县东)人,其祖与父五世为韩国相。秦灭韩,张良挟仇刺秦始皇于博浪沙,未中,逃匿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一日,闲游至圯桥,遇一褐衣老人,坠履桥下,命良取之,履之。良皆应而为之,老人大笑而去。里许,复还,曰:“孺子可教也。”约以5日后相见。至期,老人先至,责良晚。再约5日后相见。至期,良又晚,三约,良早至,老人岀一编书授良曰:“读此当为王者师,后十三年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视其书,乃《太公兵法》,熟读之,后助刘邦灭秦破楚建汉,封留侯。清道光九年《东阿县志》载:阳谷城西有圯桥,传即张良受书处;阳谷县张秋镇附近有西汉庄、张良城,传谓张良曾受封于此;东阿境内有黄石山,谓即当年圯上老人所指处;寿张有子房三冢,谓为张良葬处,古人题咏甚多。另谓江苏有圮桥,山东微山岛、山西屯留县亦有张良墓。
【黄石公】又称圮上老人,曾授张良以《太公兵法》,说:“读此当为王者师。”又说:“后十三年见我于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张良果相刘邦得天下,建立汉朝。《史记.留侯世汉家》谓:“子房始所见下邳圯上老人与太公书者,后十三年从高祖过济北,果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祠之。留侯死,并葬黄石。”清乾隆元年《山东通志》载:“黄石在东阿县东北五里,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色颇黄,人谓之黄山。《水经注》谷有黄山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西汉东阿属济北,黄山在东阿境。阳谷城西有西汉庄,村前有圮桥,相传黄石公向张良授书于此。后代流传有兵书《黄石公三略》3卷。参见张良条。
【圮上老人】又称黄石公。参见黄石公条。
【彭越】(?一前196)字仲,秦汉之际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北)人,初为盗,秦二世时,陈涉、项梁起兵反秦,他亦起事。后归汉,刘邦拜为魏国相。汉四年(前203)彭越与项羽战,越将兵走谷城。后刘邦遣使召越并力击楚, 越借口魏地初定,人心畏楚,不去。刘邦问张良:“诸侯不从怎么办?”张良说:“彭越定梁地,功多。开始,君以有魏豹在,拜彭越为相国,现魏豹已死,无后,彭越欲为王,而君不早定,是以观望犹疑。”刘邦于是与彭越相约,若胜楚,自睢阳以北至谷城,皆归彭越,为梁王。又自陈以东至海,归韩信,为齐王。以此,彭越与韩信俱发兵,败楚兵于垓下,项羽自杀,刘邦胜。后,彭越被诬以谋反罪,为刘邦所杀。东阿旧曾名谷, “彭越将兵走谷城”和封疆“北至谷城”,均今东阿一带。
【周勃】(?一前169)西汉初沛县 (今属江苏)人,少时以编织和当吹鼓手为生。秦末,随刘邦起义,以功为将军,封绛侯,历仕高祖、惠帝、文帝三世,官至右丞相。周勃在与秦军作战中,曾至聊城境。《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周勃“击秦军于阿下,破之。”《史记•索隐》注:“阿下”谓“东阿之下也。”清康熙十二年《阳谷县志》考“阿下,即今阳谷东境。”
【卫无择】汉将,反秦时,从刘邦起兵于沛县(今属江苏)。汉高祖五年(前202)封乐平侯,食六百户,传三世,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坐买田宅违法,免。见《史记•诸侯年表》。汉章帝改清县为乐平县,县城设今堂邑镇(属东昌府区),卫无择所封当指此。
【陈豨】(?一前159)秦末宛朐(今山东定陶西)人,在反秦之战中,始从刘邦入关,为游击将军,汉初,封阳夏侯,以赵相国统率赵、代边区兵马,边兵皆属之。因遭疑忌,于高祖十年(前197)举兵反,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聊城亦为其将张春占领。十一年(前196)冬,张春在聊城为汉兵击破。十二年(前195)冬,陈稀为樊哙军所杀。
【张春】汉陈豨
将。汉高祖十年(前197)陈豨,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地,命张春攻占聊城。十一年冬(前196),张春在聊城为汉军所击破。
【郭蒙】(?一前182)秦末,从刘邦起事反秦。秦灭,为将军,又从击项羽,封东武阳侯。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大破陈豨将张春于聊城。
【刘武】(?一前144)汉文帝刘恒次子,窦皇后猗房所生,初封代王,后徙淮阳王,于文帝十二年(前168)徙为梁王,卒谥孝王,世称梁孝王。常猎于梁山。寿张与梁山相近,亦为其活动区域。
【刘兴居】(?一前177)汉高祖刘邦孙,齐悼惠王刘肥子。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初置济北,刘兴居由东牟侯封济北王。济北,即今茌平及相邻之泰安西部一带。文帝三年(前179)五月,兴居反,文帝发兵10万平之,八月,破济北军,兴居被虏。
【刘将闾】汉高祖刘邦孙,齐悼惠王刘肥子,文帝四年(前180)封为阳虚(今茌平南)侯。
【刘志】汉高祖刘邦孙,刘悼惠王刘肥子。汉孝文帝十六年(前164)以安都侯迁封为济北王,至景帝刘启三年(前154)徙淄川王。
【刘勃】汉高祖刘邦孙,淮南厉王刘长子,原为衡山王。汉景帝刘启三年(前154)
刘志徙封淄川王,刘勃来任济北王。
【辕固】汉齐(今临淄)人,以治诗为景帝时博士。当时,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固曰:“此家人童仆之言耳。”太后怒,令固入圈与猪斗。景帝知固无罪,乃给固一利刃,固刺中猪心,猪应手而倒。后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
【刘嫖】号窦太主,汉文帝刘恒皇后窦猗房所生,为汉武帝刘彻姑母。刘彻以胶东王立为太子,得其力甚多,嫁于堂邑侯陈午,因封于馆陶,称馆陶长公主。生一女,名阿娇,嫁于武帝刘彻,为皇后。陈午卒,刘嫖寡居,嬖董偃,卒与董偃合葬。
【馆陶长公主】即刘嫖。见刘嫖条。
【陈午】其父陈婴秦二世时为东阳 (今安徽天长西北)令史。后起兵反秦,先属项梁,后归汉。高祖六年(前201)封堂邑侯,陈午为陈婴孙,继父为堂邑侯。娶汉文帝刘恒女馆陶长公主刘嫖为妻。
【陈须】陈午子,继父为堂邑侯。元鼎元年(前116)其母馆陶长公主死,在服丧期间,发生奸情,又兄弟争财,当处死刑,自杀,堂邑之封自此除。
【伏生】亦称伏胜,西汉济南人,曾任秦博士。汉文帝时,派晁错向他学《尚书》。西汉的《尚书》学者,均出其门下。现今文《尚书》28篇,即由他传授而存。相传他还作有《尚书大传》。他在世期间,曾ー度居阳谷。
【刘彻】(前156—前87)即汉武帝,前140至前87年在位。元封二年(前109),曾组织数万人塞瓠子河决口,并亲临决口处,下令众官员背薪抬土,参加抢险。根据当时的治河景况,写了《瓠子歌》,歌中有“吾山平兮巨野溢” 句。瓠子河即当时从河南濮阳流经山东巨野进入我区的古黄河,“吾山”,即今东阿县境内的鱼山。
【堂邑父】 名甘父,匈奴人,为堂邑氏奴,《汉书》称堂邑氏奴甘父,又称堂邑父。因系胡人,又称胡奴甘父,善射。建元二年(前139)随张骞岀使西域,出陇西,经匈奴,至大宛,抵康居,达月支,历尽坎坷,13年后始得归。去时百余人,唯张骞、堂邑父二人得还。堂邑父拜为奉吏君。
【尹齐】汉东郡茌平人,以刀笔吏迁都御史。武帝时使督盗贼,斩伐不避权贵。累迁都御史、关都尉,治有能声,拜为中尉,掌京师治安。后官淮扬都尉。病死,家值不满50金, 时有廉名。
【吾丘寿王】字子赣,汉时赵(治今河北省邯郸市)人。武帝时,以善五格之棋被召,从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官至侍中中郎,以触法免。后,复召为郎,不久,拜为东郡都尉,行太守事,不复置太守。后,徵入为光禄大夫,坐事诛。吾丘寿王善辞赋,原有《吾丘寿王〉辞6篇,赋15篇,今仅存2篇。
【卫登】汉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名将卫青之子。元朔三年(前126),卫青以破匈奴功封大将军,3个儿子皆封侯,幼子登封为发干(今东昌府区堂邑镇西南一带)侯。元鼎五年(前112),以抗交皇帝供祭祀用的酎金,国除。
【霍山】(?一前66)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南)人,霍光之孙。汉昭帝时为奉车都尉侍中,领胡越兵。宣帝地节二年(前68),因霍光临终上书愿分国邑三千户为其求封,得封乐平(今莘县北端马桥)侯,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广治田宅,走马驰逐,奢侈无度。宣帝见霍氏尊崇日久,削夺其权。霍山遂谋废帝立霍禹,事泄,被杀。
【蔡义】(?一前71)汉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史记》载:“蔡义,家在温,故师受韩诗,为博士,给事大将军幕府,为杜城门侯,入侍中,授昭帝韩诗,为御史大夫。是时,年80,衰老,常两人扶持乃能行,然公卿大臣议,以为既为人主师,当以为相。以元平元年(前74)代杨敝为丞相,封二千户。”谓以“与大将军霍光定策功,封阳平节侯,食700户。本始三年(前71)卒,无后,国除。”今莘县古曾名阳平,其封即在莘县一带。
【刘义】汉代孝王刘参孙,恭王刘登
子。元光三年(前132)嗣代王位。元鼎三年 (前114)复置清河国,徙义为清河刚王。卒传二世:汤、年。地节四年(前66)以罪废,迁房陵。
【刘成】汉清河刚王刘义之子,汉孝宣帝时为东昌躁侯,传三世:亲、霸、祖,免。后, 聊城曾名东昌路、东昌府。东昌之名,实由汉刘成之封始。
【刘施】汉孝宣帝刘询女,华婕妤生, 嫁于定国之子永。因封于馆陶,称馆陶公主。旧馆陶古迹有黄花台,据说即因她而筑。
【馆陶公主】即刘施。见刘施条。
【许翁孙】汉昌邑(今山东新乡西北)人,许广汉弟。汉宣帝未立时,与广汉岀入相通。宣帝地节三年(前67)封平恩侯。以广汉故,封乐平侯,食2000户。翁孙又拜为强弩将军,击破西羌,更拜大司马、光禄勋。因嗜酒好色,得病早死。
【张禹】字长子,汉清河(今临清一带)人,从贯长卿学《春秋》、《左氏》学,与萧望之同为御史,数与望之讨论《左氏》,望之称善,多次上书,皇帝对其夸奖。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徵为侍诏,未及问,以疾卒。
【韩延寿】(?一前57)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少为郡文学,后用为谏议大夫,迁淮阳、颍川太守,治郡有方,名声大振,又徙为东郡太守。延寿上礼仪,重教化,聘用贤士,广纳谏诤
,修治学宫,提倡孝弟,强化闾里管理,在东郡3年,令行禁止,刑狱大减,治绩为天下最,以延寿代萧望之为左冯翊。望之屡奏延寿有僭越不规行为,竟被问罪遭斩。
【王稚君】名杰(一作禁),汉魏郡(今冀鲁边界一带)人,其女初为太子刘爽妃。太子刘奭
(前48)为元帝,女为皇后,稚君封阳平(今莘县境)顷侯。初元以来,盛贵用事,游宦求官于京者,多得其力。后以子王凤为大将军,益封八千户。凤传襄、本、莫3世。更始元年(前23)王莫被兵所杀,国绝。
【刘竟】汉宣帝刘询子。初元二年 (前47)封清河王。永光二年(前42)徙中山王。【严彭祖】字公子,汉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县南)人,汉宣帝时为博士,曾任东郡太守。东郡,秦时置,今聊城市为其所辖之地。后迁太子太傅。严彭祖廉直,不事权贵。或说曰:“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贵人之助,经谊虽高,不至宰相。”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富贵乎!”以太傅官终。严彭祖曾从睦孟受《春秋公羊传》,是当时今文《春秋》严氏学的开创者,著作已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公羊严氏春秋》。
【侯毋辟】茌平人。成帝河平三年(前26)九月,兄弟5人起事,焚烧官署,缚擒官吏, 夺取印绶,自称将军。不久,事败。
【刘诉】汉淮阳宪王子,成帝阳朔二年(前23年)封乐平侯。次年,以病狂免。
【苏令】(?一前13)西汉末期,在山阳(今山东金乡西北)做为官府炼铁的刑徒,史称“山阳铁官徒”。成帝永始三年(前14)十二月率领228名刑徒起义,自称将军,近1年中,转战19个郡国(一说40多个郡国),沿途袭击官府,释放囚徒,曾活动到今聊城市一带,杀死了当时这个地区的行政长官一一东郡太守。后被镇压,遭捕,问斩。
【刘永】汉河间孝王子。成帝绥和元年(前8)封乐平侯。后免。
[王尊】字子赣,汉涿郡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成帝时,由徐州刺史迁东郡太守。时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百姓惊恐。尊亲率吏民,止宿堤上,昼夜治水。宁愿身填金堤, 水不退,决不下堤。吏民争叩首,乞尊下堤,尊终不去。水盛堤坏,吏民惊恐四奔,唯一主簿在旁啼哭,尊岿
然不动。在王尊感召下,众还,终于制服了洪水。
【赵元】聊城人,曾从郑宽中学〈小夏侯尚书》。郑为太子尚书,成帝时,赐爵关中侯, 进光禄大夫,领尚书事,是汉代著名经学家,亦为一郡名流。
【冯逡】汉清河都尉。成帝初,建始元年(前32)奏言:“清河郡承大河水下流,与兖州东部分水为界,城郭所居尤卑下,土壤轻脆易伤,过去所以阔无大害,是因屯氏通,两川分流,自元帝永光五年(前39)河决清河灵鸣犊口,屯氏河绝,灵鸣犊口又益不利,独一川兼受数河之任,虽高增堤防,终不能泄,如有霖雨,旬日不霁,必然盈溢,可复浚屯氏河,分流以杀水力,助大河宣泄暴水,以备异常。”丞相、御史及博士许商经过认真核算及现场考察,认为用度太大,财力不足,可暂不疏浚。三年后,河果决于馆陶及东郡金堤,泛溢兖、豫,入平原、千乘、济南,灌四郡三十二县,淹没土地十一万余顷,毁坏房舍四万余所,迁徙居民近十万人,经三十六天的紧急抢险治洪,河堤方才筑成,民心稍安。
【翟义】(?一7)字文仲,汉汝南上蔡 (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宰相翟方进之子。少年时,以父任为郎,年二十岀为东郡都尉,治有能声,累迁为东郡太守。元始末年(前6)汉平帝刘衍死,王莽居摄,义心恶之,与其甥陈丰、东郡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武平侯刘璜共同起兵讨王莽,立刘信为天子,义自号大司马柱天大将军,移檄郡国,历数王莽罪状,号召共同征讨,不久,义兵达十余万。王莽大惧,选派亲党七人为将军进击翟义。义兵败被捉,死。
【刘宇】汉平帝时为东郡都尉,居摄二年(7)与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讨王莽。
【刘信】汉东平炀王刘云子,哀帝时封严乡侯。居摄二年(7)与东郡太守翟义共谋起兵反王莽,被立为天子,后兵败,不知所终。
【刘璜】汉东平炀王刘云子,刘信弟。哀帝时封武乡侯。居摄二年(7),与东郡太守翟义共同起兵反王莽,兵败,被杀。
【陈丰】汉东郡太守翟义之甥。居摄二年(7)从翟义起兵反王莽。参见翟义条。
【王翁】聊城人。王莽篡位,王翁从东郡太守翟义起兵反王莽。翟义败,众皆降,独翁不屈,力战,莽军以火焚之,翁守节而死。
【胡常】字少子,汉清河人。曾从胶东庸生受古文《尚书》,以明《谷梁春秋》为博士。
【田真】汉朝城(今属莘县)人,与弟田庆、田广分家,堂前共有株紫荆树,枝繁叶茂,共议破而为三,未几,树枯叶落。田真叹道:“木因分而摧悴,况于兄弟,岂可离乎!”兄弟由此合好,树亦复茂。阳谷城内曾有紫荆堂,堂前有
碑,亦记其事。
【田庆】见田真条。
【田广】见田真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