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秋战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99
颗粒名称: 周(春秋战国)
分类号: K825
页数: 7
页码: 5-11
摘要: 周文王姬昌季弟,封于郭,名郭公。聊城古有郭国、郭城。清乾隆元年《东昌府志》载:“聊城县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郭城在府城东北。”春秋周惠王七年郭亡。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至郭,问郭亡之原因,当地父老回答:“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姬姓,周文王子,武王弟。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前,封于成。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郭公】周文王姬昌季弟,封于郭,名郭公。聊城古有郭国、郭城。清乾隆元年《东昌府志》载:“聊城县郭城,即亡国郭氏之墟。郭城在府城东北。”春秋周惠王七年(前670)郭亡。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至郭,问郭亡之原因,当地父老回答:“郭君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所以亡也。”
  【叔武】姬姓,周文王子,武王弟。在公元前11世纪武王灭商前,封于成(或作盛、郕)。郕即范县(一说在今汶上西北),郕的国家情况,后世史籍无载,不知其君号谥。
  【周穆王】 姬姓,名满,昭王子,西周国王,好巡游征伐,相传他曾西游至昆仑之西,见过西王母,饮宴于瑶池之上,与王母相唱和,又刻石记其迹于=山,饮于漯水之上,南祭白鹿于漯水,垂钓于漯水,饮马于漯水。这=山在今莘县马桥。清光绪十三年《莘县志〉记载,=山为平地有泉涌出之山,“=山藏秀”为莘县古八景之一。莘县城内古有皇路街,传为当年穆王驻马处。
  【闪子】周时莘人,孝子,父母年老,俱患眼疾,思食鹿乳,闪子乃衣鹿皮入鹿群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误以为鹿,欲射之,闪子见状, 大声急呼,具情以告,得免。殁后封为王,称闪王,古列为“二十四孝”之一。莘县城南有闪里村,传为孝子闪王旧时居处。莘城南关古有闪王庙,城南2里处古有闪王墓,旧时褒封甚重,题咏甚多,但姓氏无考。另《中华孝道丛书》:闪子作郯子,周洛南人,言其父母俱患眼疾,需鹿乳医治,遂扮鹿取乳以愈亲。
  【王子城父】一作公子城父,春秋时齐国大夫,或以为即齐桓公时由管仲保举出任大司马,掌管全国兵马的人。齐惠公二年(前607)长狄鄋伐齐,王子城父大败之,获其首领侨如之弟荣如而杀之,将其首埋于周首之北门。周首在今东阿东。
  《伋子】(?一前701)—作急子。春秋时卫宣公子。卫宣公荒淫,占有伋子的未婚妻, 生二子,名寿、朔。宣公欲杀伋子,派其出使于齐,又遣人伏于莘地截杀。寿知其谋,欲替兄死,伪作伋子,先至莘地,被杀。伋子后至,自报是真伋子,又被杀。死后均葬于莘。莘县有二子争死处古迹。另在莘县城南李家楼村前有太子墓,言所葬为伋子;相距里许又有墓,言为公子寿墓,合称二子冢。
  【寿子】(?一前701)春秋时卫宣公子。详见伋子。
  【齐桓公】(?一前643)姜姓,名小白,齐太公望吕尚之后,春秋周庄王十二年(前685)为齐国国君,任用管仲、鲍叔等贤臣改革国政,齐遂富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在位期间,曾与鲁盟于柯(古“柯”与“阿”通,即今阳谷县阿城镇一带),又与宋、江、黄等国盟于阳谷,与鲁、卫、陈、蔡、郑、曹、邾等国盟于北杏(今东阿县境),还到聊城寻访过古郭国(在聊城境内)亡国的原因,在博平热情接待晋流亡公子重耳,是在聊城有许多活动的重要人物。
  【管仲】(?一前645)名夷吾,字仲,一字敬仲,颍上(今安徽境内)人,齐国初期大臣,先帮助公子纠与小白争位,失败后亡鲁。小白即位为齐桓公。管仲由鲍叔推荐,被用为卿, 尊称仲父。他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执政四十余年,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均有重大建树。被封于小谷。东阿县古曾名谷城、小谷。东阿境内古有夷吾井和因管仲而设的三归台。
  【曹沫】春秋鲁人,时为鲁将,与齐三战三败,庄公惧,献遂地求和。鲁庄公十三年 (前681)齐桓公与鲁庄公相会于柯地(今阳谷县阿城镇一带),以签盟约。曹沫相随到柯地参加会盟一员,届时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柯地献盟台上,威逼齐桓交还侵占鲁国的土地,桓公不得已而许之,既而悔之,欲不与地而杀曹沫。管仲谏曰:“劫时许之,又背信杀之,图一时之快, 却失信于天下,不可。”于是,曹沫不死,齐桓公亦取信于诸侯而成霸业。
  【晋文公】(前697—前628)姬姓,名重耳,晋献公妃狐姬所生,因遭骊姬迫害,流亡在外十九年,于公元前636年回国即位,至前628年卒。重耳在流亡期间,曾居于高唐、博平。清乾隆元年《东昌府志〉载:“高唐州署西,古有晋文公祠,公岀亡奔齐,尝舍于此,后人立祠。”清道光十一年《博平县志》载:“博平古有晋台,在博平旧治城中。周襄王八年(前644)晋公子重耳自狄适齐,桓公妻以宗女,筑台博平,以望故国,以此博平又名晋台。”“晋台晩照”为旧时“博平八景”之一。
  【齐姜】齐桓公同宗女,晋公子重耳妃。齐桓公四十二年(前644)重耳逃亡至齐,桓公厚礼相待,以宗女妻之。重耳在齐5年,爱齐姜,无去意。重耳从者赵衰、咎犯于桑园中暗谋,令重耳回国。齐姜侍婢于园中采桑,闻之,以告齐姜。齐姜恐泄,杀侍婢,与赵衰等合谋, 将重耳灌醉,车载以行。重耳回到晋国,即位为晋文公,终成霸业。晋公子重耳在齐居处为博平,即今茌平县博平镇。博平因晋公子重耳曾居此,故又名晋台。
  【夙沙卫】春秋时齐国宦官,事齐灵公, 甚受宠。灵公二十八年(前554)废太子光,立公子牙为太子,由夙沙卫辅佐,任少傅。后,光又被崔杼重新立为太子,即位为齐国国君,即齐庄公。庄公怀疑自己被废是缘于夙沙卫,恨之,夙沙卫惧而叛奔高唐。齐庄公亲自带兵讨伐,终于攻进高唐,捉夙沙卫杀之。
  【庆封】(?一前538)字子家,又字季,齐国大夫。齐灵公八年(前574)任为大夫。庄公时,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庆封讨伐夙沙卫,率兵围高唐,久攻未下。后齐庄公亲至,方克,捕夙沙卫,杀之。
  【齐庄公】(?一前548)名光,齐灵公子。初为太子,后被废。灵公另立公子牙为太子,并命夙沙卫辅佐。公元前553年,光又被崔杼立为齐国国君,为齐庄公,他怀疑自己为太子时被废,是由于夙沙卫的缘故,恨之,夙沙卫惧而奔高唐以叛。庄公先命庆封率兵伐高唐,久攻不克。遂亲自带兵来讨。这年十一月,齐军围高唐,庄公在城下,夙沙卫在城上。庄公把夙沙卫叫下城来答话,探听虚实,问他城里守备情况,夙沙卫以城里无备相告,很有礼貌地向齐庄公身施一礼,然后登城。庄公瞅准时机,在一天拂晓,夙军开早饭的时候,派殖绰悄悄地爬上城头,缒绳而下,开门纳齐军,进入高唐城,逮住夙沙卫,将他剁死在军中。
  【殖绰】高唐人。《左传》载:齐庄公即位,夙沙卫奔高唐以叛。庄公亲自率军来征,命殖绰缒入城中,开门纳齐军,遂克高唐,捉夙沙卫杀之。齐庄公回朝,奖赏殖绰,并指着殖绰称赞说:“此寡人之雄也。”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人,春秋末年教育家、思想家,儒学之祖。先曾为鲁国司寇,后弃官游历齐、卫、宋、陈、蔡、楚等国,晚年返鲁著书授徒,及门弟子3000人,贤者72人。著有《春秋》,并整理《诗》、《书》等古籍。在他周游列国期间,曾多次经过阳谷县安乐镇后屯村西和莘县县城东关外,旧志均记其地有孔子宿处。另在在平鸣犊河口有孔子回辕处,言孔子在此闻窦鸣犊被杀而回辕东归。其处列为古“博平八景”之一,称“犊河圣迹”。
  【徐君】春秋时徐国的国君。吴国公子季札岀访鲁、卫、齐、晋等国,路过徐国,徐君见其所佩之剑而爱之,但碍于礼,未明言。季札也知徐君爱剑,因还要访问别的国家,需要佩戴,未言赠。待季札访问完毕回国时,为与徐君留剑又到徐,但徐君已死,季札将佩剑挂在徐君墓上而去。从者说:“徐君已死,再留剑还有什么意义?”季札说:“起初虽未将剑留下,但已心许,岂能因徐君死而违心弃信。”终挂剑而去。古徐国在今阳谷县张秋镇一带,张秋镇有徐君墓及挂剑台古迹。
  [季札]春秋时吴国国王姬梦寿之四子。梦寿认为季札有才有德,欲传王位于他。季札以自己年幼为弟,坚持不从,受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称延陵季子,后加封州来(今安徽凤台)又称州来季子。吴王余祭四年(前544)作为吴国的特使到鲁、齐、卫、郑、晋等国访问,曾路经徐国(今阳谷县张秋镇一带),受到徐君的接待。徐君死后,为守信义,于徐君墓挂剑而去。参见徐君条。
  【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一称季路,春秋时鲁国卞里人,孔子弟子,少孔子9岁,有勇名。周敬王十七年(前509)子路35岁时,因鲁乱,退修诗书,讲学于范县。其次子启,随父来居,因家于此。在范县城北半里处,古有子路书院。这年,卫水大泛,子路率众筑堤,以御洪水。至今莘县、范县至阳谷一带,堤形蜿蜒,名曰子路堤。民间有子路百里负米奉亲的故事,列入“二十四孝”,传谓其事即发生在居范县时。
  【闵子骞】(前536—?)名损,春秋时鲁人,孔子弟子。相传他受继母虐待,但为了爱护异母弟而自甘受苦,谏阻其父逐继母,孔子称其有德行,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兄弟之言。”周敬王四年(前516)鲁大夫季氏使为费宰,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清道光三十三年《范县志》按:“范与汶接境,范有闵子墓、闵子坊,其寓范无疑。”当时范县城南15里孟村有闵子墓,坊在墓北。
  【冉雍】(前522-?)字仲弓,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孔子称赞他有德行,并认为他可被任为诸侯,做一个地方长官,说:“雍也可使南面。”相传他曾在冠县境内讲学,卒后葬于冠县。冠县旧有冉子书院,在城北二十里王段村有仲弓墓及冉子祠。清代列 “冉子贤祠”为“冠县八景”之一。
  【晏婴】(?一前500)字平仲,世称晏子,春秋时齐东莱夷维(今高密)人。齐景公时,曾为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宰六年。始三年,齐景公听到许多人讲晏婴的坏话想罢免他。晏婴说:“我知道我错在哪里了,请让我再干三年吧。”景公又使晏婴干了三年,果然景公跟前许多人都说他的好话,景公要奖赏他,晏婴说:
  “这赏我不能受,其实,先前你说罚时正该奖,现在你说要赏却正该罚。”景公问为什么?晏子说:“我第一次治阿,惩淫戒贪,按法办事,不循私情,不事权贵,因而得罪了ー些人,他们便跑到你面前说我的坏话,因而你认为我把事情办糟了。后三年,我改变了作法,对淫民不管,对惰民不问,决狱照顾权贵,见贵人卑躬屈膝,所以他们又在你面前说我的好话,你就认为我这次干的好了。这不是罚者正该赏,赏者正该罚吗?所以,你现在的赏赐我不能受。”由此,齐景公知道晏子贤而有能,遂用为齐相,任以国政。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力倡节俭,改革弊政,并常出使各国,巧言善辩,不辱使命,世称贤相。
  【窦鸣犊】春秋时晋大夫,为赵简子所杀。《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既不得用于卫,将西见赵简子,至于河而闻窦鸣犊、舜华之死也,临河而叹曰:’美哉洋洋乎,丘之不济也,命也夫!'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何谓也?'孔子曰:*窦鸣犊、舜华,晋国之贤大夫也,赵简子未得志之时,须此两人而后从政,及其已得志,杀之乃从政。丘闻之也,刳胎杀夭则麒麟不至其郊,竭泽涸渔则蛟龙不合阴阳,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何则?君子讳其类也。夫鸟兽之于不义也尚且避之,而况乎丘哉!’乃还息乎陬乡,作《陬操》以哀之。”时在公元前492年,孔子60岁。今茌平至高唐间有鸣犊河,即以孔子在此闻窦鸣犊之事而命名。又有灵鸣犊口,据说为“孔子回辕处”,清代将其处列为博平八景之一,曰“犊河圣迹”。
  【赵鞅】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谥简,称赵简子。晋国正卿,以多有战功,得专晋权,奠定了后来三家分晋时赵国的基础。在他北军伐齐时,曾至高唐,破坏了高唐的外城。史载:“周灵王二十五年(前547)晋赵鞅伐齐,取瑗(今齐河晏城)及犁(今临邑地),毁高唐之郭。”
  【卞庄子】鲁卞大夫。有勇,常刺虎。有人说:“两虎方食牛,虎为了争食,必然相斗,斗则大者伤。小者亡,从伤者刺之,一举必有两得。”庄子听信此言,果刺双虎。齐欲伐鲁,以庄子在,不敢兴兵。清乾隆元年《山东通志》及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均载古聊城城西二里处有卞庄子墓。(按:卞庄子鲁人,聊城为齐地,其墓何故在此?未详。)
  【计然】又作计倪、计砚、计研,春秋时莘人,常游于海泽,越大夫范蠡尊之为师,授范蠡七计。范佐越王勾践(?一前465),用其五而灭吴。《汉书•货殖列传〉载:“昔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见矣。故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推此类而修之,二年国富,厚贿战士,遂破强吴,刷会稽之耻。范蠡叹曰:’计然之策,十用其五而得意。,”颜师古曰:“计然者,濮上人也,博学无所不通,尤善计算,尝游南越,范蠡卑身事之。事见《皇览》及《晋中经簿》,又《吴越春秋》及《越绝书〉,并作计倪。此则然、倪、砚声相近,实则一人耳。”另谓计然,姓辛氏,字文子,其先为晋国逃亡公子。
  【左伯桃】春秋时燕人,与羊角哀为生死好友,闻楚王好贤,一同入楚,至梁山遇雨雪,路不能行,避于一空树中。时久,食将尽,天益寒,左伯桃将衣食尽付羊角哀说:“若两人同进,势必双双冻饿而死,不如去一个,留一个。你比我才高,我留在这里,你去吧。”羊角哀至楚,奉为上大夫,左伯桃冻饿而死在枯树中。羊角哀以其事告楚王,楚王厚葬左伯桃。其墓在范县城南15里新安村,俗称义士墓。其墓附近又有荆轲墓。传说羊角哀梦左伯桃告荆轲常与战,势迫求救。羊角哀为助左伯桃,自刎于墓前,遂合葬一墓。后二人合力,战胜荆轲。至清嘉庆间,其墓仍在,并立有范县古义士左伯桃墓碑。
  【羊角哀】春秋时燕人,事见左伯桃条。
  【荆轲】(?一前227)其先齐国人,徙于卫,卫人称卫卿,后入燕,燕人称荆卿、荆叔。好读书击剑,经田光推荐,被太子丹尊为上卿,曾诈投秦始皇,借献图向秦始皇行剌。不中被杀。其时范县属卫,为荆轲家乡,其墓在范县城南15里新安村。附近又有义士左伯桃、羊角哀墓。传说曾与羊角哀、左伯桃战,为左、羊所胜。
  【陈无宇】亦称陈桓子,原为陈氏后裔,其先人入齐后,改姓田,亦称田桓子,《史记》谓: “田桓子无宇有力,事齐庄公,甚有宠。”《左传》载,陈桓子有功不受赏,把得来的财物,有的上交齐君,有的分给贫困孤寡,连封邑也分给了公子公孙,自己则告老退休于莒邑。齐君把莒邑旁边的地赐给他,他辞谢不受,穆姜姬请求把高唐给他,遂居高唐。陈无宇以谦让和对下有恩惠,赢得了民心,并有了高唐这块基地,逐步发展,日渐强大,为以后田氏代姜齐而有齐国奠定了基础。
  【吴起】(?一前381)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战国时期军事家。先仕鲁,后入魏,再仕楚,曾为楚悼王主持变法,使楚国强大。后被楚国反对变法的旧贵族车裂而死。在他仕魏期间,曾受魏武侯命伐齐,至灵丘。民国二十五年《高唐县志》按:“灵丘,汉因之置灵县, 今县有故城址,在高唐城南三十里南镇与博平界之间。”又引《资治通鉴地理今释》:“灵丘在今东昌府高唐州地,是也。”由此知吴起伐齐,曾进军到高唐。
  【绵驹】春秋高唐人,歌唱家。孟轲 《孟子》及刘向《说苑》均载有“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善歌”的内容。高唐清有“绵驹故里”及墓,墓在高唐县城南老城外东南,聊禹公路北侧。
  【淳于髡】(约前385—前305)战国时期齐国学者,茌平人,以博学著称。身不满七尺,而滑稽多辩。曾说齐威王戒长夜之饮,赏功罚罪,励精图治,使齐国中兴,成为小霸,威行36年。威王八年(前349),楚军伐齐,淳于髡又说赵,得精兵20万、革车1000乘,使楚国惧而退兵。后游说魏国,魏惠王任为卿相,辞不受。茌平城西二里许古有淳于髡墓,“髡林夕照”,为茌平古八景之一。
  【阿大夫】战国时齐地阿邑大夫,姓名无考。史载:齐威王即位以来,9年时间,诸侯并伐,国人不治。威王乃将县令长72人,集于朝廷,赏1人,诛1人,奋兵而出,诸侯震惊,国乃大治,威行36年。其所诛者即阿大夫。阿大夫的治邑即今阳谷县阿城镇。当时,齐威王召见阿大夫说:“自你守阿邑,我常听到有人在我面前说你的好话。我派人到阿邑看了看,田野杂草丛生,民众生活困苦,赵国攻我鄄地你不能救,卫国取我薛陵你不知,还有人经常在我面前说你的好话,这完全是你行贿收买的,当诛。”当场烹了阿大夫和那受贿而替他说假话的人,又赏了一个虽然没人说好话但治邑却有显著成绩的即墨大夫,齐国大治。
  【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齐阿鄄之间人,著名军事家孙武的后人。初与庞涓俱学兵法,后涓为魏将,自以为才不及孙膑, 遂诱膑至魏,阴施毒计,断膑双足。后孙膑逃往齐国,奉为军师,连施奇计,大破魏军。最后战庞涓于马陵道,庞涓兵败自刎。后孙膑归隐,著 《孙膑兵法九其出生地,《史记》记为“膑生阿鄄之间”。清道光九年《东阿县志》载:“东阿城南有孙膑营,疑即孙膑岀生地。”今《辞海》、《历史人名大辞典》等诸多辞书均记孙膑出生地为“今阳谷县城东北”,即今阳谷县城东北阿镇城一带。另在莘县城西南有孙膑添兵减灶处,在马陵道口有孙膑死庞涓处。
  【田忌】(约前385—前315)—作田期、田期思。战国时齐国大将,因封于徐州,又称徐州子期。齐威王时,曾以孙膑为军师,率军与魏庞涓战,先后败庞涓于桂陵、马陵。今莘县西南之马陵道口,即当年田忌与孙膑战庞涓处。
  【庞涓】(?一前342)战国时人,早年与孙膑同学兵法,后为魏将,自以为所学不如孙膑,心存畏忌,遂诱孙膑入魏,罗织罪名,施以刖刑,使孙膑终身残废。孙膑潜逃入齐,为齐军师,连破庞涓,最后一战,在齐魏边境之马陵,庞涓兵败自杀。今莘县西南部有马陵道口村,清道光十三年《莘县志》记其地为“孙膑死庞涓处。”
  【太子申】战国时魏惠王之子。史载:魏惠王二十九年(前341),魏伐齐,使庞涓为将,令太子申为上将,战于马陵。齐用孙膑计,杀庞涓,俘太子申。太子殒命惨死,身首异处。清道光十一年《冠县志》记载,冠县有太子申两墓:一在张史村西,埋其尸;一在顾子头村东南,
  埋其头。墓高六尺,圆形,周约五丈。今张史村墓仍有残迹。
  【孟轲】(约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市东南)人,孔子学说的继承人,世称亚圣。他周游齐、梁,曾多次路经鲁西,清道光十一年《冠县志》载,孟子游梁时, 曾路过冠县张平村,并在此与当时的纵横家景春辩论什么是大丈夫的问题,“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名言, 即此时所说。东汉张平子取孟子曾在此晓谕景春之意,于当地建“晓春亭”以纪其事。此地也因以张平子命为“张平村”。直到抗战前,当地仍有关于晓春亭的碑碣和遗迹。清道光三十三年《范县志》载:孟子见梁惠王,自齐之梁,往来经此。又因邹鲁之乱,居此,因在范县有孟望台、孟子祠云。另在茌平城内,古有孟馆,传亦为孟子行经此地时的住处,旧时将此馆列为“茌平八景”之一,曰“孟馆清风”,并有很多题咏。
  【肦子】战国时齐将,曾守高唐,齐威王称他是光照千里的“国宝”之一。齐威王二十四年(前333),齐王与魏王共同狩猎于郊外,魏王问齐威王说:“你也有国宝没有?”威王答:“没有。”魏王说:“像寡人这样的小国,还有可以光照十二乘的径寸之珠十枚,奈何齐这样的大国反倒没有宝贝?”齐威王说他对宝的看法与魏王不同,列岀齐国四个在军事或在政治上大有作为和于国有功的大臣,说“他们才是齐国的国宝,他们将光照千里,何只十二乘。”说到肦子时言道:“吾臣有肦子者,使守高唐,则赵人不敢东渔于河。”夸他是国家的屏障。后来,齐与楚战,齐败于徐州。关于失败的原因,当时有人说是因为齐国没用肦子,若齐用肦子.楚必不能得胜。高唐城东35里河乡,旧有肦子墓。
  【孟尝君】名田文,战国时齐国人,承袭其父田婴封邑薛,称薛公,号孟尝君,颇好客,有食客三千,曾联合韩、魏先后败楚、秦、燕等三国。一度入秦为相,后复归齐。因与齐王有隙,逃来今茌平一带居住。茌平韩集乡有孟尝君遗址,三十里铺乡有教场铺村,传为孟尝君昔日练兵处,古有其故宅。【乐毅】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善用兵,燕昭王下诏求贤,他为魏使燕,被留任亚卿。后秦、韩、赵、魏、燕五国伐齐,他被委任为上将,大破齐军于济西。继又长驱直入,连下齐国七十余城,以功封吕国君。后遭疑,被迫岀奔赵国,受封于观津,号望诸君,终老于赵。在他率五国军队进攻齐国期间,曾经高唐,过聊城,在鲁西一带与齐军激战。占领聊城后,交其侄乐英相守,后为齐将田单所破。
  【鲁仲连】(约前305—前245)又称鲁连、鲁连子,战国齐茌平人。幼即聪颖,号千里驹,又有人誉为飞兔。《史记》谓仲连好奇伟倜傥之画策,而不肯仕,曾游赵,说赵不帝秦,又射书喻燕将,复久攻不下之聊城,授以官、赠以金皆不受,人称高士。李白诗中多处赞颂鲁仲连,并引为“同调”。茌平有鲁仲连村(今为茌平县望鲁店村)及鲁仲连墓。“连村烟市”被列为茌平古八景之一。古聊城东门外有高士台,或谓即当年鲁仲连射书处。
  【田单】战国时齐人。齐襄王时,曾率众大破燕军,收复为燕将乐毅攻下之七十余城,受封为安平君。后又入赵为相,封为平都君。齐王建元年(前264)率齐军攻燕将乐英据守之聊城,岁余不下,听鲁仲连之言,射书喻燕将,燕将自刎,田单遂复聊城。
  【乐英】战国时燕人,乐毅之侄,即鲁仲连射书所喻之燕将。在乐毅伐齐之时,拔聊城,使乐英守之。后,田单行反间计,使燕王撤换了乐毅,乐英在聊城亦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田单来攻,乐英死守,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射书,晓以利害。乐英见书,泣三日,犹豫不决:欲归燕,已与燕王有隙;欲降齐,又恐受辱,自刎而死。田单遂拔聊城。
  【徐却】战国齐茌平人,隐居不仕,教授弟子,为鲁仲连师,常语人曰:“吾弟子鲁仲连虽少,乃千里驹也。”后鲁仲连果为天下高士。参见鲁仲连条。
  【尹子奇】 战国齐人,年齐君命他治阿(今阳谷县阿城镇),子奇已行,齐君又悔,认为他太年青,不堪重任,遂派人去追,打算把
  他追回来,不再让他去。追的人追到半路,追上了尹子奇,却未叫尹子奇回,只自己回来了。齐君问“为什么不追回尹子奇?”追者说:“我看到和尹子奇同行的,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老人帮他出主意,由他作出决断、具体执行,阿邑肯定能治好,所以没有叫他回来。”尹子奇到阿, 把兵器改成农具鼓励农民种田,把仓里的粮食分给百姓,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得到了群众的衷心拥护。当魏国认为齐君使童子治阿,是个好时机,对阿地发动进攻的时候,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为了保卫家乡,保卫生活,齐心奋战,大败魏军。
  【吁子】名婴,战国时齐国阿邑(今阳谷县阿城镇)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后,儒家, 著有〈吁子〉18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曰:“阿之吁子,世多有其书。”《史记•集解》引徐广曰:“阿者,今之东阿。”
  【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时齐人。学医于长桑君,得长桑君所授药和方书,从此视病,尽见五脏徵结,以诊脉名闻天下。因家于卢国,世称卢医。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他高明,十分妒嫉,使人将其刺死。
  【甘罗】战国秦左丞相甘茂之孙,下蔡(今属安徽)人。茂因向寿等人在秦王面前谗己,惧而逃齐,齐用为相,遂家于齐。茂死,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曾以言激张唐相燕,又说赵得五城,秦封为上卿。后亦归齐,居于茌平。茌平城北15里旧有甘罗村,并有甘罗墓。
  【鲁义姑】春秋时鲁人,相传当时列国交战,齐岀兵侵鲁,当齐兵来到茌平鹅子屯时,村中的百姓纷纷出逃,有一村妇逃在最后,被齐兵追上,只见这村妇右手抱一约五六岁较大些的男孩,左手拉一个约三四岁较小些的孩子,吃力地逃走。齐军感到奇怪,便问村妇:“为什么抱着大的,拉着小的,这样走路,岂不吃力?”村妇答道:“这大孩子是别人的,小孩子是我自己的,在不得已时,宁舍己子,也不能舍弃别人的孩子。”齐将听言,想道:“齐是大国,却岀兵侵略小国,还不如一个村妇义气。于是向士兵下令,停止进犯,使鲁国免了一场灾难。为纪念这位村妇,当地人就在齐军回兵的地方修起了一座祠堂,塑像祭祀,称鲁义姑祠。至明崇祯间其祠犹在,知县傅允诚有《鲁义姑祠题壁》诗曰:“义姑神庙野云封,一拜荒塞礼数恭,全侄千秋惟烈性,回兵此地识遗踪。碑横莫辩前贤篆,台古空余隔代钟。独有明社如一日,长因伏腊走村农。”

知识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聊城人物大辞典》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聊城是我国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悠悠数千载,在这方热土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也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既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又有勤政爱民的领导干部,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战斗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些人物及其勋绩集中起来,传扬开去,不但有总结过去、追远昭往的意义,更可以增知、存史、资治、备检,以人为鉴,温故知新,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热情,起到利当代、惠后人的作用,而于对外宣传聊城、由名人而让人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聊城,亦有其重要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