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97
颗粒名称: 远古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辛亥革命前本籍在外地或外籍在聊城任职县以上的官吏及对聊城有较大贡献和在群众中有较深影响的社会各界的著名人物。古代曾受封于聊城或历史著名人物在聊城有遗存者亦列入;辛亥革命后在本区(市)担任过县级党政、政协主要职务和副地(市)级党政军人员,或聊城籍在外地担任过副地(师)级以上的党政军群领导干部。
关键词: 人物传记 人物记载

内容

【伏羲】又称伏戏、宓牺、庖牺、羲皇,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相传,从他这时起,结网捕鱼,教人行猎,进入渔猎经济时期。清康熙十二年修纂的《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伏羲或谓宓羲。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古代传说中人物。相传由他发明原始农业,进入耕田种粟时代。他又亲尝百草,使世间初有医药。聊城区内著名的阿井,传谓他发掘。当时,他采药深山,见一清流,掬而饮之,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遂招人在其地掘井,因周围长阿魏草,相沿呼为阿井。阿井在今阳谷城东25公里处之阿城镇。后人以阿井水煮驴皮为胶入药,取名阿胶。阿胶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阿井经历代多次重修,护存完好,其水清冽甘美,常年不涸。用此水所熬成的胶已成为滋补圣品。
  【爽鸠氏】少昊时刑官,高唐为其管辖之地。民国二十五年修编的〈高唐县志〉载:“高唐,爽鸠氏之墟也。”考爽鸠,鸟名。爽鸠氏,少昊时代以鸟命名的官名。事见《左传》鲁昭公十七年(前525)少昊氏后人鄰子岀访鲁国时对鲁昭公的答话。其中谈到:“爽鸠氏,司寇也。”即爽鸠氏是为少昊氏掌管刑狱的官员。
  【蚩尤】传为东方九黎族首领(一说为黄帝时诸侯或大臣),活动在今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地带。传说他有兄弟八十一人,个个兽身人语,铜头铁额,能呼风唤雨,威震天下,曾打败并逐走居于河南北部的炎帝部落。后与黄帝战于涿鹿(今河北涿鹿东南)之野,兵败,为黄帝所杀,身首异地埋葬,其首葬于寿张阚乡。《皇览》曰:“蚩尤冢在寿张阚乡城中高七尺,民十月常祀之。”古阚乡,相传即今寿张东南坝上 (今属河南省台前县)。1996年新编《台前县古志》载:台前县“城关镇西南三里处原有蚩尤冢。”
  【仓颉】一作苍颉,黄帝时史官,传为汉文字之祖,汉字由他创造。传谓仓颉乃黄帝史官,生有灵异,四目,观鸟兽之迹而制字。由他这一时代起,结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文记事的时代。清道光九年修纂的《东阿县志》载:东阿旧有上古仓颉墓,在东阿城西北十五里。墓前有祠,以时奉祀。至清道光年间,其祠仍在,东阿知县李贤曾捐俸重修。另在陕西冯翊县、山东寿光县等处亦有仓颉墓。何处为真,史无详考,概谓因纪念其造字功德而设。
  【清阳氏】黄帝第五子,封于清,为清阳氏。清即今聊城市东昌府区堂邑镇一带。古堂邑曾名清县。在堂邑城西南7.5公里处有清阳集,传即清阳氏旧时所居之地。
  【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曾继黄帝为帝,号高阳氏,居帝丘(今河南濮阳)。清宣统二年修纂的《聊城县志》载:“聊城城西北二十里有高阳氏陵,俗称聊古庙。”其位置在今聊城城西北7.5公里之阎寺村东西新河左岸,颛顼墓在聊古庙西北约50米处,传说是他的衣冠冢或泥塑像葬处。遗址为长方形高台地,暴露面积500平方米,采集标本多为灰黑陶片,可识器形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豆、盆,殷时期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为聊城市著名古迹之一。旧聊城县治曾设于聊古庙附近。
  【帝挚】姬姓,名挚,传为黄帝之后的第五代帝君,史称帝挚。《史记•五帝本纪》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挚。帝喾
  崩,而挚代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清乾隆四十二年修纂的《东昌府志》载:“启封帝挚之后于有莘。”“有莘”旧志谓即莘县。
  【彭祖】古代传说中人物。黄帝后裔,陆终之子,姓篯
  名铿,舜时曾为大臣,寿八百余岁。《史记•楚世家》载:“陆终生子六人,圻剖而生焉”,“三曰彭祖。”《列仙传》谓:“彭祖者,殷大夫也”,“历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地舆广记》谓:“彭祖自唐历夏殷,封于大彭,号彭川。周末浮游四方,入蜀有宅在象山下,一名彭龄,字幼朔,曾寓蜀、游楚、居涿,终于武阳郡彭祖店村,村即以此得名。”考武阳郡,隋置,在今山东莘县以西至河北大名东一带,《地舆广记》所载,当是此境。彭祖店的具体位置,清光绪间编《馆陶县志》载:“彭祖店村在馆陶城东北三十里,村西南有彭祖墓,高六七尺,占地二十余丈。”由于区划变动,彭祖墓在今临清市境内,经考察,为龙山文化遗址。
  【顾氏】巳姓,颛顼后裔,封于范(即今范县,原属山东省,今属河南省)。后范氏附为夏桀党羽,为汤所伐。《诗经》在叙述成汤伐桀的战争经过时有“苞有三蘖,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句,顾所指即范县。
  【昆吾氏】名樊,颛顼后裔,封于昆吾。清编《山东通志》谓:“昆吾即濮州,濮州有昆吾亭。”濮州后改濮县,属山东省聊城地区,后撤县属河南省范县。昔昆吾氏附为夏桀党羽,为汤所伐。《诗经〉在叙述成汤伐夏桀的战争经过时有“苞有三蘖
  ,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句。
  【尧】 又称伊祁氏或伊耆氏,帝喾子,帝挚弟,名放勋。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部落首领。相传初居于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后为唐侯,都平阳(今山西临汾)故称“陶唐氏”,世称唐尧,是传说中的一位明君,行禅让制,晚年,禅位于舜。聊城城南十五里有无影山,土形漫起,相传为尧冢,在东阿境内亦有尧冢,皆为祭祀而设。
  【巢父】传说为唐尧时代的隐士,因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号曰“巢父”,很有声望,尧曾以天下相让,他固辞不受,逃隐于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死后葬于聊城。后人名其墓曰 “巢陵”,周围筑起城郭,聊城县治移此,曰“巢陵城”。因水城迁,其陵墓古迹犹存,清乾隆四十二年修纂的《东昌府志》谓聊城东北有巢父遗牧旧址。清道光十八年修纂的《聊城县志》载:“今城南十五里有巢陵故城。巢父陵在十字街东南。”据有关部门考察:巢父埋葬的位置,在今聊城市许营村西北二里处,陵墓遗址南北长35米,东西阔15米,高岀地面4米,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层。附近为巢父放牧处。古列“巢父遗牧”为“聊城八景”之一。
  [舜】黄帝八代孙,瞽叟之子,生于姚墟。清编〈山东通志》及《濮州志》载:“姚墟在今濮州历山下。”濮州今入河南省范县,舜的出生地当在今范县境。其后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就时于负夏,作什器于寿丘,年二十以孝闻,受尧禅继位为帝,号有虞氏,世称虞舜。在位六十一年,寿一百一十岁,与尧并称为有德之君。他的活动范围均在今山东聊城、菏泽和河南范县边界一带。其中提到的“负夏”,即今莘县观城。清乾隆元年修纂的《山东通志》引 《水经注》云:“负夏即瑕丘,今观城县有瑕丘村。”
  [鲧]
  姓,禹的父亲,原居于崇(今河南登封附近),号崇伯,帝尧臣子。时洪水泛滥,尧派他去治水,他采用“埋”的方法,治水9年,功用不成。舜继位为帝后,将其殛死于羽山(今山东郯城东北,一说在今蓬莱东南)。聊城为鲧治水时所到之处,境内有鲧堤,迤逦
  聊城、博平。
  【有莘氏女】 名修己,夏禹母。传说鲧娶有莘氏女,剖胁而生禹。清光绪十三年编的 《莘县志》载有莘氏女为莘县人。

知识出处

聊城人物大辞典

《聊城人物大辞典》

出版者:山东人民出版社

聊城是我国文明发祥较早的地区之一,悠悠数千载,在这方热土上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也出现过众多的英雄豪杰、志士仁人,其中既有治国安邦的贤臣良相,又有抗敌御侮的民族英雄;既有经纶满腹的饱学之士,又有名扬天下的墨客文人;既有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又有勤政爱民的领导干部,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工作、生活、战斗过,他们为聊城做出了重要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把这些人物及其勋绩集中起来,传扬开去,不但有总结过去、追远昭往的意义,更可以增知、存史、资治、备检,以人为鉴,温故知新,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的热情,起到利当代、惠后人的作用,而于对外宣传聊城、由名人而让人们进一步深入地了解聊城,亦有其重要意义。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