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佛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7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佛教
分类号: D035
页数: 1
页码: 857
摘要: 佛教,约于隋、唐时传入境内,元、明两代达至鼎盛。据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末《山东通志》记载,境内有较著名的佛教寺院55处,其中唐朝所建2处,即高唐的大觉寺和东阿的瑞相寺;宋代所建5处;元、明两代达18处; 其余所建年代不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内佛事活动有所恢复。
关键词: 宗教事务 佛教

内容

佛教,约于隋、唐时传入境内,元、明两代达至鼎盛。据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末《山东通志》记载,境内有较著名的佛教寺院55处,其中唐朝所建2处,即高唐的大觉寺和东阿的瑞相寺;宋代所建5处;元、明两代达18处; 其余所建年代不详。
  民国时期,战火连绵,寺院空荡,香火日衰。解放前,临清市有佛教寺庙24处。其中,和尚庙16处,和尚28人;房产211间,土地287亩;尼姑庙8处,尼姑51人,房产73间,土地57亩。1953年,将寺庙土地分给群众242亩,房屋256间被人民政府和学校使用。时有和尚2人,尼姑2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无佛事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内佛事活动有所恢复。1990年,全区尚有和尚1人,法号“圣德”,临清市戴湾乡陈官营村人,1987年曾被选为临清市政协委员。1988年,吃斋居士前往济南千佛山领取皈依证书,39人归依佛教。1990年,全区有佛教信徒78人,均领取皈依证书,归依佛教,其中冠县24人,分布在烟庄乡、南关一带;临清54人,分布在市内和歇马亭一带。至1996年,全区有5处活动点;1500人领取皈依证书,归依佛教,其中冠县28人,临清1472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