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基督教
基督教又称“耶酥教”、“新教”,1807年 (清嘉庆十二年)传入中国,清朝末期传入境内。建国前,此教派别林立,互不隶属。
通圣会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由美国芝加哥基督教卫司理宗福音会派遣传教士侯理定(加拿大籍)和美国传教士陶纯谷、德维复、牧洪恩、山美丽(女)等人传入境内。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在南馆陶创建通圣会。次年,在聊城双街购地建堂,经10年修建,建成能容纳千人的双层礼拜堂和西式洋楼2座、中式楼房1座、平房160余间,形成较大规模的传教基地,并在此建立聊城通圣会总会,陶纯谷任会长。总会辖贾镇、桑阿镇、道口铺、沙镇、张炉集、延春观、周店、辛集等支会。1918年,陶纯谷派遣华籍传道员王文博、张德道到阳谷一带传教。至1925年,发展教徒500余人,并建立张秋镇、阿城、安乐镇、王庄、寿张、莘县、郭店屯、石海等地支会。各支会大都拥有一定数量的教产,由教会委派的教士主持教务。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大批外国传教士纷纷取道回国。同年秋, 通圣会召开会议,由陶纯谷、丁宝秀等主持,确立了7位华籍牧师以接替传教事业,陶纯谷等人便取道天津回国。此后,境内的教务一直由华籍教士主持。
公理会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由金法兰等人传入境内,且在临清城北席厂街购地建堂,进行传教活动。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将教堂焚毁。1901〜1902年(光绪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外国传教士重返临清,在西门外购地160余亩,至1909年(清宣统元年)冬,建教堂1座,男校教学楼、宿舍楼各1座,女校平房数10间,医院门诊楼1座(名为华美医院),西人住宅楼3座,从而形成华北公理会7大教区之一。至1925年,临清公理会总堂辖油坊、辛店、柏悦、贺钊、固献、邱县、邵固、堂邑、临清9个支堂教务。1935年又增辖清平、第九营、胡里庄3个支堂,教徒0.1万余人。1946年,临清总堂下设18个支堂。较前增辖了王世公、台吉头、葫芦、乔庄、夫人寨、杨八里庄支堂,教徒1500人。
灵恩会又称“尽信会”,为国内自办教会。境内主要分布在高唐县内。1939年,济南闸口营教堂牧师在赵庄乡邱庄村村民张连森家居住传教,张遂加入该会。至1943年,发展教徒100余人,主要分布在辛兴店、十里铺、梁庄、杨子刘、窝窝头、张庄和县城西街、东关以及夏津县的官道屯和贺屯。邱庄为济南尽信会分会。
宣圣会1916年由美籍牧师孔彼德夫妇携同华籍布道员李经和、马怀宾等人传入境内。在朝城西门里道南设简易教堂。每星期日聚会讲经,教徒约48人。美籍牧师柳宗义夫妇和温教师、席教师协同华籍牧师许贵宾等在朝城城内北街道西建立1座礼拜堂。至1928年,受洗教徒110人。次年,由美籍牧师魏义随夫妇接管教务,教徒发展至160余人。1932年加拿大籍牧师罗惟里夫妇和华籍牧师许贵宾、陈立掌管教务期间,为宣圣会发展鼎盛时期。教徒200余人,主要分布在朝城、观城、古城一带。至1937年,教会活动停止。
圣公会为英国差会,于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由英籍斐教士传入,并于聊城传播圣公道理。斐教士住聊城闸口南赵兴店,后在此店西购置1处宅基,建教堂传教,发展教徒10余人。时属泰安总堂管辖。1915年,中华圣公会在聊城设立总堂,教会教务开始兴旺,并成立文德小学,大量发展教徒。总堂下设瞿楼、李海务、七集、张庄、新屯、胡庄、沙店集等支堂,各支堂教徒平均70-80人。
1947年,境内有基督教神职人员65人,教徒1200余人。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基督教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政策,区内基督教内部则“不分派别,联合礼拜”。1957年,全区有神职人员45人,教徒2200人。基督教会合法活动受到保护。“文化大革命”中,党的宗教政策受到破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落实,全区基督教活动逐步得到恢复。1980年,全区有基督教活动堂点19处,教徒1700余人。1985年,人民政府批准开放教堂3处,有活动堂点60处,教徒发展至5200余人,分布在全区8个县市79个乡镇385个村庄。1987年,有9名基督教人士被吸收为县、市政协委员。其中莘县3人,临清1人,冠县2人,高唐1人,阳谷2人。1990年,全区有牧师1人,基督教信徒19996人,有政府批准的活动点67处。1992年,全区有基督教信徒33500人,活动堂点69处。1994年,有教徒53000人、活动堂点142处。至1996年全区有基督教牧师1人,教徒发展至57779人,有政府批准的活动点195处。
聊城地区各县市部分年份基督教分布
第二节天主教
1699年(清康熙三十八年),北京教区主教伊大仁(意大利籍)到达临清,在河东三元阁建堂传授天主教。1724年(清雍正二年)全国禁教,天主教堂被烧,神甫被杀或驱逐。伊大仁主教归天,临清天主教活动中止。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后,天主教重新传入临清, 高唐、聊城等地也相继有天主教会成立。1881年(清光绪七年),德籍神甫安治泰和奥籍神甫福若瑟到阳谷县坡里庄传教,次年开始购地建堂。至1889年(光绪十五年)坡里天主教堂建成,教务得到迅速发展,遂成立坡里本堂区,辖阳谷镇、范县、古城、观城、朝城、梁山等地堂口,教徒发展至800余人。坡里本堂区属兖州教区管辖。
1928年,由济南教区划岀山东省第一个华籍教区——东临教区,后改称临清教区,辖临清、武城、夏津、邱县、聊城、堂邑、在平、博平、清平、莘县、高唐、馆陶、冠县及河北威县的教务。主教府设在临清小芦教堂,胡修身任监牧主教。1929年春,在小芦建立小修道院。1934年,主教府由小芦教堂迁到临清河西达古巷教堂,小修道院迁至南门外板井街红十字楼内。1940年,李朝贵任监牧主教,主教座堂设在小修道院红十字楼内。1945年临清解放后,红十字楼被卫东中学占用,主教、神职人员逃往济南经五路妙法里教堂(时属临清教区房产)。临清教区教会活动一度中止。据统计,建国前临清教区共有神甫40人,教徒8318人,分布在四个总铎区,即小芦总铎区、武城十二里庄总铎区、聊城总铎区、高唐张庄总铎区。
1933年,经罗马教廷批准,成立阳谷宗座监牧区。主教府设在坡里教堂,田耕莘任监牧主教。坡里教堂辖坡里、蒋店、阳谷、寿张、濮县、朝城、范县、梁山8个本堂区教务。1939年7月,阳谷监牧区升为宗座代牧区,田耕莘升任主教。其管辖范围又增加了张秋镇和大武本堂区。1942年11月,田耕莘主教调任青岛教区主教,由坡里本堂神甫牛会卿接任阳谷教区主教职。1945年,阳谷代牧区升为主教区,牛会卿任主教。是年秋,牛会卿逃亡济南,神甫薛志让代理主教职。1947年,教会活动基本终止。
建国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落实,政府发还部分宗教房产,开放一批宗教活动场所。1957年,全区有神甫、修士62人,信徒7516人。1958年,境内已无神职人员公开主持教务活动。至1960年,有主教1人,神甫3人,修士7人,修女9人,守贞女82人,信徒4277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教堂、房产大部分被机关、工厂、学校占用,或被拆除,宗教活动停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天主教活动逐步开展。1978年,全区有神职人员42人,教徒1998人。1980年,自然形成的活动点10处,分布在高唐县张庄,阳谷县坡里,莘县城关西街,临清县金郝庄、石槽,在平县东张、前姜,聊城县南关、任庄,东阿县枣科杨。参加聚会的教徒800余人徒982年,聊城、临清、阳谷3县市相继建立天主教爱国组织。1987年,全区有政府批准的天主教活动堂点28处,神甫2人,信教群众992户2797人,分布在7个县市53个乡镇134个村庄。至1990年底,全区有教徒3106人,神甫2人,分布在8个县市、28处活动堂点。1992年,全区有教徒3255人,活动堂点29处。1994年,有教徒4476人,活动堂点29处;同年9月29日,聊城地区天主教爱国会成立。至1996年底,全区有天主教神甫5人,教徒6094人,分布在7个县市、29处活动堂点。
聊城地区各县市部分年份天主教分布(续表)
第三节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为境内回族穆斯林所信仰,始传于唐朝,至元代已是“教民众盛”。回族穆斯林善于经商,故多居于交通便利而繁华的集镇码头。以临清回族穆斯林居多,次为冠县、聊城、莘县等县市。回族穆斯林较为集中聚居的乡镇街道是莘县张鲁回族镇、朝城北街,冠县冠城镇、店子乡、梁堂乡,临清市区及胡里庄镇、杨桥乡,聊城市区的礼拜寺街和北杨集乡,阳谷县张秋镇、阿城镇等。
1954年,全区有回族穆斯林28107人。1982年为38835人,分布在8县市的162个自然村87个街道。据1990年7月1日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区回族穆斯林48552人,其中临清市12846人,冠县12760人,聊城市9580人,阳谷2181人,莘县9529人,在平991人,高唐546人,东阿119人。
伊斯兰教宗教节日主要有3个:开斋节(教历10月初),宰牲节(教历12月10日),圣纪节(教历3月12日)。平时5天一次聚礼称主麻,为广大回族穆斯林传统节日。
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多建有清真寺,为教民宗教活动的中心。清真寺内设掌教和阿匍,负责掌管教务活动。解放初期,全区有清真寺28坊。1966年有29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族宗教政策重新得到落实,省、地、县拨款,广大回族穆斯林集资对清真寺进行修建,使全区清真寺修复一新,基本满足回族穆斯林正常宗教活动的需要。至1990年,全区有清真寺42坊,其中冠县10坊,临清13坊,莘县6坊,在平2坊,聊城7坊,阳谷3坊,高唐1坊。1992年,全区有回族穆斯林52707人,开放清真寺42坊。1994年有回族穆斯林54569人,清真寺42坊。至1996年底,全区有回族穆斯林58380人,开放清真寺50坊。
聊城地区各县市部分年份伊斯兰教分布第四节佛教
佛教,约于隋、唐时传入境内,元、明两代达至鼎盛。据明朝嘉靖年间和清末《山东通志》记载,境内有较著名的佛教寺院55处,其中唐朝所建2处,即高唐的大觉寺和东阿的瑞相寺;宋代所建5处;元、明两代达18处; 其余所建年代不详。
民国时期,战火连绵,寺院空荡,香火日衰。解放前,临清市有佛教寺庙24处。其中,和尚庙16处,和尚28人;房产211间,土地287亩;尼姑庙8处,尼姑51人,房产73间,土地57亩。1953年,将寺庙土地分给群众242亩,房屋256间被人民政府和学校使用。时有和尚2人,尼姑2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无佛事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区内佛事活动有所恢复。1990年,全区尚有和尚1人,法号“圣德”,临清市戴湾乡陈官营村人,1987年曾被选为临清市政协委员。1988年,吃斋居士前往济南千佛山领取皈依证书,39人归依佛教。1990年,全区有佛教信徒78人,均领取皈依证书,归依佛教,其中冠县24人,分布在烟庄乡、南关一带;临清54人,分布在市内和歇马亭一带。至1996年,全区有5处活动点;1500人领取皈依证书,归依佛教,其中冠县28人,临清14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