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前,境内没有正规的体育设施,较大体育活动或比赛多在练兵场举行。建国后,随着人民群众体育活动的普及开展,除学校场地设施逐步增多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亦陆续兴建投入使用。至1996年,全区共建有体育设施1876处,其中规模较大者有:
新华体育场位于聊城市新华广场内,建于1950年,设有200米跑道、3副篮球架、两个排球场及部分体操器械。1957年,场内建有灯光球场。1967年,该体育场被废除。
铁塔体育场位于聊城铁塔广场内。1953年建立,内有400米跑道和篮球、足球场地,以及较完善的体操器械。1966年,场内建灯光看台球场1处,可容纳0.3万人。
看台田径场、靶场、跳伞塔位于聊城陈口桥西,建于1960年,为迎接全国体育工作现场会而建,占地为0.1万平方米,后废除。
地区体育场建于1977年,位于地区体委院内,设主席台1座,400米跑道8条,篮球场4个,排球场3个,足球场1个,训练房1座,占地3.5万平方米。1985年将原土质跑道改为煤渣跑道,1988年正式使用。
地区体育馆建于1986年,1988年正式使用,位于地区体委院内,占地0.47万平方米。该馆设单面看台,可容1359人,另设前厅、会客厅、小会议室、运动员休息室、音响灯光控制室、电子记时记分室等十几处厅室,以及其他较为先进的辅助设备。该馆为综合性体育馆,可承办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羽毛球、举重、武术等各项比赛,并能举办电影、舞会等文娱活动。另外,全区其他县市均有部分体育设施。
1996年聊城地区体育设施第二节群众体育
境内群众体育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武术作为一种防身强体运动项目多少年来就在民间流传,摔跤、狩猎、气功、踢毽子、跳绳、棋类活动也流传久远。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传统项目外,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活动也在群众中广泛开展。1982年后,门球、气功、老年迪斯科等老年体育活动兴起。同时,拳击、柔道、健美、迪斯科也陆续在城乡开展起来,并多次参加省及全国比赛。1991〜1996年,群众体育活动坚持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相结合,政府部门办与社会办体育相结合,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其间,临清市被评为全国及全省体育先进市,38个单位被评为全国或全省体育先进单位;组织全区群众体育比赛15项151次,参加人数6万余人次,中老年参加健身活动者达5万余人,并且在全国、全省导引养生功、太极剑、棒舞、钓鱼比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学校体育始于1920年前后,在此以前学校未设体育课,学生下课后仅做些游戏而已。1920年,各中、小学始设体操课,内容是徒手体操和武术。1922年,体操课改为体育课,内容是体操、打球、武术。1923年后,随着竞技体育的传入,学校体育运动才正式开展起来。建国后,特别是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后,各级各类学校全部设体育课,且配备专职体育教师。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十分活跃,篮球队、排球队、乒乓球队、田径队等纷纷组建,各级各类比赛频繁,除“文革”期间中断外,每年春秋两季均有全区组织的大型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1~2次,各县市及各重点学校均组队参加。同时,还组织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运动会。此外,曾多次组队参加全国及省级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也为省和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体育院校或专业队。
1991-1996年,全区各类体育传统学校50所,在校学生达15万人;各类学校业余训练网点28个,在校生530人;少儿体校8所,在校生300人;体育运动技术学校1所,学生300余人。向上级体育院校和运动队输送各类人才300余人。
建国后,职工体育活动十分活跃,多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建立了各类运动队,主要是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军事项目、象棋等,友谊比赛不断举行,参加人数不断增加。1978~1996年,职工中广泛开展了迪斯科、气功、健美、摔跤、拳击、柔道、武术等活动。同时,门球、气功、长跑、钓鱼、游泳等老年体育活动队伍不断扩大,并多次组织比赛。
第三节竞技体育
1920年,境内体育活动主要是武术和踢毽子、跳板凳等民间体育活动。同年,各县高级小学开始有跑步、体操等体育活动。1923年,赵冬星、梁伯和从上海东亚体育专科学校毕业后回聊任教,至此竞技体育传入聊城。1927-1930年,篮球、体操、网球、田径、游泳、摔跤等体育项目在境内陆续开展。1933年,聊城籍人邱宗澄代表国家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远东运动会。1937年,排球运动传入境内。1940年前后,各县均有较大规模的田径比赛活动。1942年秋,境内首次较大规模的县级运动会于高唐举办。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全区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并取得较大成绩。
田径民国初期,跑、跳、投等部分田径项目即在各县有所开展。1930〜1931年,邱宗澄在多次参加的省田径比赛中,均取得1500米冠军。1933年,他入选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1940年后,田径项目在各县相继开展。建国后,田径运动迅速得到较大普及和发展,曾先后多次举办各种类型的田径运动会,并培养了一大批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至1990年底,地区共举办大中小型田径运动会51次,平、破全国纪录9人次,破省纪录41人次。其中,1964年地区田径队在省田径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一名,1965年李荣德在第二届全国运动会上打破3000米、5000米、10000米3项全国纪录,伤残人张宝峰在1986、1987、1991年全国伤残人运动会上,破3次、平1次全国伤残人记录,获4枚金牌、2枚银牌。1991〜1996年,贯彻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坚持“三为主”的训练原则,体育事业有较快发展,有田径、举重、射击、皮划艇4个项目的专项运动班和专项训练点,有4个项目为常年训练网;运动水平逐年提高,先后有多名运动员在国际、国内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国际比赛获金牌8枚。
1985〜1996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全省田径比赛成绩(续表)
1996年聊城地区田径最高纪录
男子组(续表)
女子组
男子少年组
1996年聊城地区田径最高纪录
1996年聊城地区田径最高纪录女子少年组
(续表)
1996年聊城地区田径最高纪录篮球早在晩清时期,境内即有篮球活动,但仅为在校学生锻炼身体的手段。1915年,篮球活动逐步在社会上开展起来,并偶有比赛。1942年,聊城曾组队与日本大雾队比赛,且以87:35获胜。建国后,篮球活动遍及学校、机关、工厂、农村,场地逐年完善增多,各种比赛频繁,并多次组队参加省和全国比赛,仅参加过全国比赛的队员即达18人次。1990年后,区内未组队参加比赛。
1984〜1989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全省篮球比赛成绩
排球1937年开始传入境内,但未能普及。建国后,排球活动才逐渐开展起来。1951年,地区首次举办排球赛。1955年在省第五届运动会上,聊城乙队获乙组第二名。1959年,在省第八届运动会上获第三名。1962年,
区内1名队员入选国家队。1989年,1名队员入选国家队作主力二传手,并有数名运动员入选省队。其间,地区参加全国比赛达60人次。1990年后,地区未有组队参加各级比赛。
1959-1989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全省排球比赛成绩
乒乓球1920年,乒乓球活动传入聊城,但水平较低,且未普及。建国后,该项活动遍及机关、学校、工厂、农村,各类比赛不断举行,场地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水平迅速提高。1983年,刘伟首次参加全国乒乓球赛,且荣获女子少年组单打冠军,被授予“健将”称号。在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上,刘伟与队友合作代表山东省获女子团体、男女混合双打两项冠军,女子双打亚军。1987年,孔德勇获省乒乓球赛男子单打冠军。1990年,李莉娜获省“希望杯”女子单打第二名。刘伟在1991年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夺得男女混合双打冠军,在1993年第4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夺得女子双打和男女混合双打2项冠军,在1991年、1993年的第10届、第11届亚洲杯乒乓球锦标赛中获得女子团体和女子单打2项冠军,1995年获第四十三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团体冠军、混合双打冠军、双打亚军、单打第五名,1996年,获第二十六届奥运会双打亚军、单打第四名,同年获全国乒协杯赛第一名。
1991~1996年参加全国、全省乒乓球比赛成绩
足球1917年,境内始有足球活动,但发展十分缓慢。至1959年,地区体校才建立全区第一支足球队。随后各县相继建立足球队,并于1959年底在临清举办了全区第一次足球赛。1960年,部分中、小学建立足球队,足球运动水平有较大提高。1974年,举办全区第一次中学生足球赛,并组织参加了省中学生足球赛。1980年,省确定聊城一中为全省10处中学足球训练点之一。以后,各大中企业及大中专学校也陆续组队。1982-1990年,全区共举行7次全区性足球赛。1991〜1996年,全区共举行6次足球赛。
除以上球类运动在全区有较大影响并且较普及外,羽毛球、垒球、老年门球等亦逐步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并多次举办比赛活动。
体操民国初年,境内即有体操活动,其项目有单、双杠,吊环,云梯等,尤以聊城师范体操活动开展较好。建国后,全区中小学体操活动迅速开展。1953〜1955年,阳谷县杨家录两次参加省体操比赛均获全能第一名、单杠第一名。1958年前后,体操运动有较大发展,并连续在省级比赛中获得好成绩。1973年,窦玉喜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体操比赛,聊城一中教师张山溪被聘为山东省体操队教练。至1990年,全区共有一级体操运动员10人。1990年后,区内未组队参加比赛。
举重1950年后才在区内逐步开展。1958年,区内首次举行举重比赛,推动了举重运动的发展。1978〜1996年区内运动员多次参加省和全国比赛,并取得了较好成绩。
1978〜1996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全省举重比赛成绩(续表)
皮划艇、垂钓聊城市绿水环绕、水域广阔,为垂钓和水上运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984年,省决定在聊城筹建皮划艇训练基地。1985年组队,设单人、双人、四人皮划艇,技术提高很快,曾5次参加全国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1990年,由于基地转调微山湖,该项运动停止。
1989年,聊城被批准为全国钓鱼基地。1989、1990年,共进行全国钓鱼比赛两次、全区钓鱼比赛5次。1991〜1996年,先后举行全国比赛1次、地区比赛6次。
1986〜1995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皮划艇比赛成绩
摔跤区内传统体育项目。1977年后,张根生等人自发成立业余摔跤队,在聊城公园进行摔跤训练。1986〜1996年,区内多次组队参加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
柔道1987年,冠县首建男女柔道队。1988年,该队代表聊城地区,参加省第十届运动会,获女子团体第六名、男子团体第七名。1989年,曹红亮获省第二届青年选拔赛71公斤级第3名。至1996年,区内曾组队参加多次比赛。
1986~1996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全省摔跤、柔道比赛成绩(续表)
散打、拳击、健美80年代始,在区内逐渐开展起来,并取得较好成绩。1982年,高美涧获全国次轻量级散打冠军。1984年,管建民获轻量级散打亚军;1989年,管建民获全国武术擂台赛60公斤级冠军。1988年,地区首次举行拳击比赛,后多次参加省级比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健美运动始于1987年,设男女两队。1990年,健美队伍已达100多人,3次参加省级比赛、1次全国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同年,赵方彬获省级比赛冠军,杨国红、王秀英获亚军。1996年,全区健美队伍已达300人。
军事体育1957年后,军事体育项目在全区得到广泛开展。至1960年,区内先后开展了摩托车、滑翔、航空模型、射击、无线电等运动项目,并多次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其中,射击运动多次获全国和省级比赛第一名,滑翔运动在国家级比赛中也多次获前三名好成绩。上将李达、国家体委副主任赵正洪、航空处处长冯德宝和省体委主任季明涛等领导来聊城视察并参加了在聊召开的全国航空体育工作现场会,国务院总理周恩来肯定了聊城航空运动与学校挂钩的训练方法。他指出:“这个作法很好,可以在全国试行。”
1963~1996年聊城地区军事项目参加全国、全省比赛成绩1958—1996年聊城地区参加全国、全省射击比赛成绩(续表)
武术境内武术流派种类较多,其中冠县查拳、临清弹腿闻名全国,其他尚有少林拳、二郎拳、大洪拳、小洪拳、阴阳八卦拳、梅花拳、太极拳、黑虎拳、夕阳拳、罗汉拳、独腿拳、猴拳、六步架、北极拳、西太拳、肘锤、太祖拳、形意拳、螳螂拳以及武当派的无极拳、炮拳、太平拳、通臂拳等。武术活动,原为民间自发宴师习练,自1928年后先后在临清、阳谷、冠县、聊城等地成立国术馆,进一步推动了武术运动的开展。建国后,武术运动更受国家重视,武术活动遍及城乡,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为推动武术运动发展,冠县首先办起了“查拳学校”,东阿顾官屯乡农民高登歧等自发办起“兴华武术学校”,为全区武术运动的发展提高作出了积极贡献。1985年,张彪在省十三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获得6枚金牌、1枚银牌;1991、1992年,张彪又分别获得全国武术锦标赛亚军。1994、1995年,赵志广、魏伟在省希望杯武术比赛和省十七届运动会武术比赛中分别获得5枚金牌、4枚银牌。1996年,.区内队员在省希望杯武术比赛中获得4项冠军。1985~1996年聊城地区参加省以上武术比赛成绩(续表)
1991~1996年聊城地区运动员参加全国、全省比赛获得奖牌统计(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