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医
中医中药在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人们已能诊断多种疾病,并以艾灸、针刺、草药和按摩术治疗疾病。南北朝时名医李修,平阳郡馆陶(今冠县)人,继承父业,后入京在内宫中治病,针药多效,屡受赏赐,后著有药方百巻留于世。宋金时期聊摄(今在平成庄)人成无己,是最早注解《伤寒论》者,对《伤寒论》的传播和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魏名医王显,阳平郡乐平县(今莘县)人,孝文帝时为侍御师,后撰写方药35卷分发全国,名重当时。明代,地方明医甚多。东阿县人吴南阳著有《脉经龟图论》、《南阳活人书》;聊城籍人田广远,为嘉靖皇帝的御医;莘县人王傅,善脉诊,治病不取酬;高唐的麻东辉,嘉靖年间名医,洞究古方,尤善脉学,医药多能立效。清代,载于志乘的地方名医不下70余人。他们或精于内科,或擅长妇科,或以刀圭见长,或以儿科著称。冠县的张同心,诊病投药百无一失,著有《脉诀简要》、《妇科要旨》;崔风翻精于儿科,著有《痘疹摘要》、《诊病要论》;阳谷的孟西园,嘉庆、道光年间名医,精内科、妇科、脉诊和瘟病,著有《医品心余验录》、《孟氏妇科》、《脉会》、《舌镜》、《瘟疫扼要》;临清的李万春,清代名医,擅治瘟疫病, 北至德州,南至巨野,求医者甚众,所著《集验瘟疫良方》二卷,后世应用屡有效验。聊城籍人傅斯侨,清末贡生,官至直隶知州,后弃官从医,寄居济南,深谙经典,誉满泉城。叶嗣高,为慈禧、光绪御医。东阿县的贺春池,是境内医学教育之先驱,1918年创办中医学校,所教学生皆有所成,后均为一方名医。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中医人员进行考试,前10名中有4名为其弟子,其中李夏峰荣获第一名。阳谷的刘重任著《镜古养正录》、《历代统绪女史奇迹》行世;临清的陈俊,精于妇科,著有《胎前产后全书》;在平县的张洁,精于外科,疗疮不留疤痕;莘县的于维祯,精脉理,擅外科,著有《脉理秘诀》、《外科经验》;范县的阎诚心,中医外科世家,技术精于先辈,辑家传良方为《活人家本》,传之于世。境内历代名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者不乏其人。冠县的宋思永,重义轻财,乐善好施,素以刀圭活人,贫者施药分文不取;莘县孙彭年习医舍药,病者奉酬,必严以却之;高唐于克明乐济贫危,医病施药,借贷不求偿;阳谷高琦创乌金丸,有购者,慨不取分文,其子继其志,专以舍药为事。
境内的中医药机构始于唐代。是时,聊城即设有“义案医药会”。明代,县设医学训科、惠民药局、普济堂等。清代,府设施药局,县设官医局。至乾隆年间,山、陕等客商来聊经商,相继兴办药行,出现了许多中药堂铺,“怀仁堂”、“益寿堂”即是其中较著名者。1923〜1949年,国民党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消灭中医的政策,提出废止旧医及消灭中医的6项措施,境内的中医事业陷于低谷,致使疾病流行。1949年,全区无1处公立的中医医疗机构。建国后,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预防方面,中医人员分村负责,掌握疫情,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从而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猩红热、痢疾等传染病的漫延和流行,发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工作中,医务人员送药上门,无一漏种。1954年,区内天花绝迹。1951年,阳谷县瘟疫流行,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当地中医以针灸、中药治疗,无一死亡。1950年夏,专署建立中医进修学校1处,先后培养中医药人员400余人。1953年,毛泽东指出:“看不起中医是奴颜卑膝奴才式的资产阶级思想”,一度轻视排斥中医事业的错误很快得到纠正。1957年,聊城县建立中医研究所。1958年,全区掀起采风访贤、献方献宝、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群众运动。当年,全区收集各种单方、验方、秘方达11.7万多件;各综合医院都增设了中医科,中医事业得到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老中医遭到迫害,大批中医著作被付之一炬。1978年,聊城地区根据中央指示,从民间医生中经考核、考试选录了106名中医中药人员,推荐著名老中医14名。1979年,成立了地区中医学会。至1985年,发展会员135人,组织了学术交流和讲座,共写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00余篇。自1979年建起地区中医院后,相继建起了高唐、阳谷、在平、东阿、聊城中医院。1985年底,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1144名,其中获高级职称者19名、中级28名。至1990年,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201人,其中医师以上职称者712人,中药师以上职称者252人,有地区中医院1处,县级中医院7处;全区共有中医病床614张,中医医院共有病床430张。1996年,全区有中医院9处,床位598张;各类技术人员515人,其中获副高级以上职称者36人、中级149人、初级330人。
内科境内历代中医多擅长内科兼妇、外、儿科,或以外科为主兼治它科。宋代成无己对《伤寒论》作了精辟注解,以《内经》、《难经》的理论辨析《伤寒论》,对每种症候病因、病变做理论性阐述,处方用药也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并和所治疾病结合起来,使治疗方法有理论根据,大大提高了《伤寒论》的理论水平。明清时期,很多名医仍“遵仲景之法”,历史上称之为“经方派”。近代和现代,仲景医术在区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阳谷狄大光根据《金匮要略》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常用麻黄、细辛、附子、大黄等数味以“旋转大气”,多能收到良效。许多外科如疖疮初起,亦配麻黄、附子,也成效显著。明清以来,境内中医界多效法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的理论,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温病。当代,区内中医界对仲景医术的研究应用亦有不少新发展、新成果。如: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味治疗肺炎、哮喘,白虎汤加味治疗多种急性传染病的高热,承气汤加减治疗肠梗阻、脑溢血昏迷,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胆病等。建国后,中医界运用温病学对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等多种急性传染病进行辨证论治,收到一定疗效。中医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胆石症、肝炎、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数十种内科杂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难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精神分裂症、恶性肺肿瘤等,也有较成熟的经验和良方。另外,对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的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6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地级以上科研成果10余项,引进新医疗技术40项,对心血管病、肝炎、糖尿病、肿瘤病等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外科清代,冠县贾镇张氏祖传外科,颇负盛名,观疮之外形症状便可预断几日可愈。其自创拔毒生肌散、消肿膏等外用药疗效显著,至今仍用于临床。其二世张瑞生尽得父传,著有《药性巧合》。其四世子孙亦精通外科。建国后,中医外科得到发展。1967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专项研究,并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病加减,有效率达81%以上。1973年,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对9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治疗,64例完全恢复健康,31例自觉症状消失;地区中医医院疮疡科治疗疮疡0.7万余例,有效率达98%;治疗顽固性中耳炎0.1万余例,治愈率达80%,有效率达88%;治疗阳性疮疡0.2万余例,治愈率达90%以上。1970〜1978年,地区中医医院外科治疗淋巴结核6例,全部治愈。80年代,中医部分医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行了探讨,用活血、解毒、扶正、化痰法治疗肿瘤取得一定的疗效。冠县桑阿镇医院中医科自拟“扶正化瘀解毒汤”加减治疗晚期肺癌10余例,均有疗效,其中3例存活期达3年以上。1991〜1996年,地区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内脏肿瘤取得较大进展。地区卫生局中医科与地区第三医院联合以中药为主“辨证治疗非小细胞肿瘤”的科研项目通过地区鉴定,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妇科境内历代多有“善妇科”、“精妇科”者。清代,临清朱国祥善妇科,尤擅妇女心理疾患;陈俊,著有《胎前产后全书》。当代,阳谷魏金銮对不孕症治疗颇有成效。他提岀“不孕之理大致有二:一曰淤,二曰虚。淤则气血雍塞,冲任不调,如渠道之淤塞;虚则气血虚,冲任不固,如渠道之干涸,此二者均不坐胎,治当以活血化淤与补血为主”。阳谷杜广居,中医世家,从医30余年,总结了妇女病症的“三期”(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规律,并分别提出治疗主导理论。阳谷的武金池创活血化淤保胎法,取得极佳效果,并发表了论文。1972〜1982年,地区中医医院妇科自拟“清经失笑散”治疗崩漏113例,治愈率达86%,总有效率达95%。1981〜1988年,该院妇科又用自拟验方“急盆汤”治疗急性盆腔炎120例,治愈率80%,好转率12%,总有效率92%。1977〜1980年,阳谷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自拟“安胎止呕汤”治疗妊娠呕吐60例,有效率达100%。1984〜1988年,在平县医院自拟验方,治疗先兆性流产46例,仅2例无效。1989年,冠县桑阿镇医院中医科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肌瘤2例成功。1991~1996年,全区各中医医院均相继建起妇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并用中医技术参加农村妇幼保健工作。
儿科境内擅治儿科医家甚众,有不少“善痘疹科”的名医。晚清时,临清的黄允中著有《痘疹全诀》一书,对治疗儿科麻、惊、痘、疳4大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儿科医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79年地区中医院小儿科建立后,辨证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均取得较大成绩。1983〜1990年,该科用小儿止泻散治疗婴幼儿腹泻0.1万余例,治愈率达82%,好转率亦达10%,总有效率达92%;用和胃散治疗脾胃虚弱和厌食、呕吐等症1200余例,治愈率80%,有效率亦达95%。1991-1996年,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相对萎缩,治疗率较低。
骨伤科境内中医正骨术世代相传,擅长正骨者代不乏人。清代,汪以敬对医治粉碎性骨折有独创,效果极佳。当代,冠县桑阿镇李氏,祖传接骨膏,复位后敷其膏药即迅速止痛、消肿、加速愈合,粉碎性骨折能自对自接,不留后遗症,至今慕名求医者甚众。1978年,地区中医医院骨伤科建立。1979〜1989年,该科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配合外敷接骨丹,内服活血化淤、通络止痛接骨续筋之药汤剂,治疗四股骨折1.8万余例,治愈率达90%,总有效率达95%以上;用白布卷人字型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骨折125例,治愈率达83%,总有效率达95%。1982~1989年,该科用骨复位固定器治疗四股骨折74例,治愈率85%,总有效率达96%。1982〜1990年,该科用中药外敷I号、II号治疗骨质增生600余例,治愈率65%,总有效率在90%以上。1983〜1988年,该科用蛙式支架外固定治疗小儿(1~2.5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00余例,治愈率80%,总有效率达85%;用手法推拿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50余例,治愈率85%,总有效率达95%。1985-1990年,该科用治痛酒治疗外伤性疼痛600余例,有效率达95%以上。1991〜1996年,中医骨伤科有较大发展,全区各中医院均设骨伤科,有7处中医院作为重点发展。1996年,全区共有骨科病床250余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先髋”、股骨头坏死等疑难病取得可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