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医
中医中药在境内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商代,人们已能诊断多种疾病,并以艾灸、针刺、草药和按摩术治疗疾病。南北朝时名医李修,平阳郡馆陶(今冠县)人,继承父业,后入京在内宫中治病,针药多效,屡受赏赐,后著有药方百巻留于世。宋金时期聊摄(今在平成庄)人成无己,是最早注解《伤寒论》者,对《伤寒论》的传播和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魏名医王显,阳平郡乐平县(今莘县)人,孝文帝时为侍御师,后撰写方药35卷分发全国,名重当时。明代,地方明医甚多。东阿县人吴南阳著有《脉经龟图论》、《南阳活人书》;聊城籍人田广远,为嘉靖皇帝的御医;莘县人王傅,善脉诊,治病不取酬;高唐的麻东辉,嘉靖年间名医,洞究古方,尤善脉学,医药多能立效。清代,载于志乘的地方名医不下70余人。他们或精于内科,或擅长妇科,或以刀圭见长,或以儿科著称。冠县的张同心,诊病投药百无一失,著有《脉诀简要》、《妇科要旨》;崔风翻精于儿科,著有《痘疹摘要》、《诊病要论》;阳谷的孟西园,嘉庆、道光年间名医,精内科、妇科、脉诊和瘟病,著有《医品心余验录》、《孟氏妇科》、《脉会》、《舌镜》、《瘟疫扼要》;临清的李万春,清代名医,擅治瘟疫病, 北至德州,南至巨野,求医者甚众,所著《集验瘟疫良方》二卷,后世应用屡有效验。聊城籍人傅斯侨,清末贡生,官至直隶知州,后弃官从医,寄居济南,深谙经典,誉满泉城。叶嗣高,为慈禧、光绪御医。东阿县的贺春池,是境内医学教育之先驱,1918年创办中医学校,所教学生皆有所成,后均为一方名医。1936年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对中医人员进行考试,前10名中有4名为其弟子,其中李夏峰荣获第一名。阳谷的刘重任著《镜古养正录》、《历代统绪女史奇迹》行世;临清的陈俊,精于妇科,著有《胎前产后全书》;在平县的张洁,精于外科,疗疮不留疤痕;莘县的于维祯,精脉理,擅外科,著有《脉理秘诀》、《外科经验》;范县的阎诚心,中医外科世家,技术精于先辈,辑家传良方为《活人家本》,传之于世。境内历代名医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者不乏其人。冠县的宋思永,重义轻财,乐善好施,素以刀圭活人,贫者施药分文不取;莘县孙彭年习医舍药,病者奉酬,必严以却之;高唐于克明乐济贫危,医病施药,借贷不求偿;阳谷高琦创乌金丸,有购者,慨不取分文,其子继其志,专以舍药为事。
境内的中医药机构始于唐代。是时,聊城即设有“义案医药会”。明代,县设医学训科、惠民药局、普济堂等。清代,府设施药局,县设官医局。至乾隆年间,山、陕等客商来聊经商,相继兴办药行,出现了许多中药堂铺,“怀仁堂”、“益寿堂”即是其中较著名者。1923〜1949年,国民党政府实行了一系列消灭中医的政策,提出废止旧医及消灭中医的6项措施,境内的中医事业陷于低谷,致使疾病流行。1949年,全区无1处公立的中医医疗机构。建国后,全区各级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党中央制定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方针。在预防方面,中医人员分村负责,掌握疫情,对传染病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从而有力地控制了麻疹、猩红热、痢疾等传染病的漫延和流行,发病和死亡人数逐年下降。在接种牛痘预防天花的工作中,医务人员送药上门,无一漏种。1954年,区内天花绝迹。1951年,阳谷县瘟疫流行,人民政府迅速组织当地中医以针灸、中药治疗,无一死亡。1950年夏,专署建立中医进修学校1处,先后培养中医药人员400余人。1953年,毛泽东指出:“看不起中医是奴颜卑膝奴才式的资产阶级思想”,一度轻视排斥中医事业的错误很快得到纠正。1957年,聊城县建立中医研究所。1958年,全区掀起采风访贤、献方献宝、继承和发扬中医药学的群众运动。当年,全区收集各种单方、验方、秘方达11.7万多件;各综合医院都增设了中医科,中医事业得到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不少老中医遭到迫害,大批中医著作被付之一炬。1978年,聊城地区根据中央指示,从民间医生中经考核、考试选录了106名中医中药人员,推荐著名老中医14名。1979年,成立了地区中医学会。至1985年,发展会员135人,组织了学术交流和讲座,共写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先后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00余篇。自1979年建起地区中医院后,相继建起了高唐、阳谷、在平、东阿、聊城中医院。1985年底,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1144名,其中获高级职称者19名、中级28名。至1990年,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201人,其中医师以上职称者712人,中药师以上职称者252人,有地区中医院1处,县级中医院7处;全区共有中医病床614张,中医医院共有病床430张。1996年,全区有中医院9处,床位598张;各类技术人员515人,其中获副高级以上职称者36人、中级149人、初级330人。
内科境内历代中医多擅长内科兼妇、外、儿科,或以外科为主兼治它科。宋代成无己对《伤寒论》作了精辟注解,以《内经》、《难经》的理论辨析《伤寒论》,对每种症候病因、病变做理论性阐述,处方用药也从理论上加以解释,并和所治疾病结合起来,使治疗方法有理论根据,大大提高了《伤寒论》的理论水平。明清时期,很多名医仍“遵仲景之法”,历史上称之为“经方派”。近代和现代,仲景医术在区内得到了继承和发展。阳谷狄大光根据《金匮要略》理论治疗内科杂病,常用麻黄、细辛、附子、大黄等数味以“旋转大气”,多能收到良效。许多外科如疖疮初起,亦配麻黄、附子,也成效显著。明清以来,境内中医界多效法温病学家吴又可、叶天士的理论,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温病。当代,区内中医界对仲景医术的研究应用亦有不少新发展、新成果。如:用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加味治疗肺炎、哮喘,白虎汤加味治疗多种急性传染病的高热,承气汤加减治疗肠梗阻、脑溢血昏迷,柴胡汤加减治疗肝胆病等。建国后,中医界运用温病学对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性痢疾、流行性出血热、猩红热等多种急性传染病进行辨证论治,收到一定疗效。中医界治疗冠心病、高血压病、胆石症、肝炎、肾炎、泌尿系统感染等数十种内科杂病均有很好的疗效。对一些难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精神分裂症、恶性肺肿瘤等,也有较成熟的经验和良方。另外,对老年性慢性气管炎的防治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1〜1996年,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地级以上科研成果10余项,引进新医疗技术40项,对心血管病、肝炎、糖尿病、肿瘤病等疾病均有较好疗效。
外科清代,冠县贾镇张氏祖传外科,颇负盛名,观疮之外形症状便可预断几日可愈。其自创拔毒生肌散、消肿膏等外用药疗效显著,至今仍用于临床。其二世张瑞生尽得父传,著有《药性巧合》。其四世子孙亦精通外科。建国后,中医外科得到发展。1967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对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专项研究,并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随病加减,有效率达81%以上。1973年,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对98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进行治疗,64例完全恢复健康,31例自觉症状消失;地区中医医院疮疡科治疗疮疡0.7万余例,有效率达98%;治疗顽固性中耳炎0.1万余例,治愈率达80%,有效率达88%;治疗阳性疮疡0.2万余例,治愈率达90%以上。1970〜1978年,地区中医医院外科治疗淋巴结核6例,全部治愈。80年代,中医部分医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进行了探讨,用活血、解毒、扶正、化痰法治疗肿瘤取得一定的疗效。冠县桑阿镇医院中医科自拟“扶正化瘀解毒汤”加减治疗晚期肺癌10余例,均有疗效,其中3例存活期达3年以上。1991〜1996年,地区中医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内脏肿瘤取得较大进展。地区卫生局中医科与地区第三医院联合以中药为主“辨证治疗非小细胞肿瘤”的科研项目通过地区鉴定,治疗效果达国内领先水平。
妇科境内历代多有“善妇科”、“精妇科”者。清代,临清朱国祥善妇科,尤擅妇女心理疾患;陈俊,著有《胎前产后全书》。当代,阳谷魏金銮对不孕症治疗颇有成效。他提岀“不孕之理大致有二:一曰淤,二曰虚。淤则气血雍塞,冲任不调,如渠道之淤塞;虚则气血虚,冲任不固,如渠道之干涸,此二者均不坐胎,治当以活血化淤与补血为主”。阳谷杜广居,中医世家,从医30余年,总结了妇女病症的“三期”(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规律,并分别提出治疗主导理论。阳谷的武金池创活血化淤保胎法,取得极佳效果,并发表了论文。1972〜1982年,地区中医医院妇科自拟“清经失笑散”治疗崩漏113例,治愈率达86%,总有效率达95%。1981〜1988年,该院妇科又用自拟验方“急盆汤”治疗急性盆腔炎120例,治愈率80%,好转率12%,总有效率92%。1977〜1980年,阳谷县人民医院中医科自拟“安胎止呕汤”治疗妊娠呕吐60例,有效率达100%。1984〜1988年,在平县医院自拟验方,治疗先兆性流产46例,仅2例无效。1989年,冠县桑阿镇医院中医科以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子宫肌瘤2例成功。1991~1996年,全区各中医医院均相继建起妇科,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病,并用中医技术参加农村妇幼保健工作。
儿科境内擅治儿科医家甚众,有不少“善痘疹科”的名医。晚清时,临清的黄允中著有《痘疹全诀》一书,对治疗儿科麻、惊、痘、疳4大症有独到之处。建国后,儿科医术得到继承和发展。1979年地区中医院小儿科建立后,辨证治疗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均取得较大成绩。1983〜1990年,该科用小儿止泻散治疗婴幼儿腹泻0.1万余例,治愈率达82%,好转率亦达10%,总有效率达92%;用和胃散治疗脾胃虚弱和厌食、呕吐等症1200余例,治愈率80%,有效率亦达95%。1991-1996年,由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相对萎缩,治疗率较低。
骨伤科境内中医正骨术世代相传,擅长正骨者代不乏人。清代,汪以敬对医治粉碎性骨折有独创,效果极佳。当代,冠县桑阿镇李氏,祖传接骨膏,复位后敷其膏药即迅速止痛、消肿、加速愈合,粉碎性骨折能自对自接,不留后遗症,至今慕名求医者甚众。1978年,地区中医医院骨伤科建立。1979〜1989年,该科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固定,配合外敷接骨丹,内服活血化淤、通络止痛接骨续筋之药汤剂,治疗四股骨折1.8万余例,治愈率达90%,总有效率达95%以上;用白布卷人字型固定,治疗老年股骨颈骨骨折125例,治愈率达83%,总有效率达95%。1982~1989年,该科用骨复位固定器治疗四股骨折74例,治愈率85%,总有效率达96%。1982〜1990年,该科用中药外敷I号、II号治疗骨质增生600余例,治愈率65%,总有效率在90%以上。1983〜1988年,该科用蛙式支架外固定治疗小儿(1~2.5岁)先天性髋关节脱位200余例,治愈率80%,总有效率达85%;用手法推拿治疗先天性肌性斜颈50余例,治愈率85%,总有效率达95%。1985-1990年,该科用治痛酒治疗外伤性疼痛600余例,有效率达95%以上。1991〜1996年,中医骨伤科有较大发展,全区各中医院均设骨伤科,有7处中医院作为重点发展。1996年,全区共有骨科病床250余张,中西医结合治疗“先髋”、股骨头坏死等疑难病取得可喜成果。
第二节西医
西医传入境内始于1886年。当年,美国传教士在临清基督教会创办“施医院”,后更名华美医院。1906年,阳谷坡里教堂开办西医诊所。1915年,美国传教士金善宝在聊城双街教堂开办教会诊所1处。1938年,以原聊城县医院为基础,成立山东省第六保安司令部军医院。同年,爱国人士范立轩等人于威县城内建立宏济医院,鲁西抗日游击队第十支队于冠县建立野战医院。1945年8月,冀南行署卫生所及冀南军区部分医务人员与临清县医院合并为冀南军区野战医院。1946年春,冀南行署医院成立。1947年,冀鲁豫行署哈利生医院、冀鲁豫边区行署第九专署政民医院成立。建国后,地、县、乡3级医疗机构相继成立,西医得到迅速发展,医疗队伍逐步壮大,医疗技术水平逐年提高,设备逐步完善。1996年底,全区各类医院拥有病床9647张,专业设备总值达9764万余元,有CT诊断仪、核磁共振、直线加速器、CO60机、彩色多谱勒、体外循环机等高精尖设备;县以上医院开发引进了骨髓移植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人工晶体植入术、脑立体定位术、泪囊、鼻腔吻合术等一大批填补区内空白的高新技术项目,部分项目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地区人民医院完成的《流行性岀血热肝脏病理微循环障碍的研究》,获1992年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县以上医疗机构对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较疑难病症和部分疑难病症都能进行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内科自西医传入境内便有内科,当时,内科是综合性大内科,妇、儿、传染病皆治,水平很低。民国时期的医院多数不分科,只能诊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医疗设备简陋。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部队医院多数设内科,能处理溃疡病、肾病等较复杂疾病。建国初期,地级人民医院对高血压、心脏病、肾炎、肺脓肿、胸膜炎等疾病能够进行诊治,施行胸腔、腹腔、腰椎穿刺术。1954年下半年,开始静脉输液。1956年,地级人民医院均开展肝穿刺、脾穿刺、心包穿刺检查,对高血压、肺脓肿、胸膜炎、溃疡病中毒、肝胆疾病等均能做出较正确的诊断和治疗。1973年后,地区人民医院内科组建血液病组,并于1976年首次发现毛细胞性白血病,此为国内最早发现。1979~1980年,白血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缓解率达到63.8%,并在两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中查出大量高雪细胞。这种细胞在全国属于首次发现。血液病研究室还查岀家族性白血病2例,研究人员撰写了论文,分别发表在《中华血液病学》杂志和《中华内科杂志》上。1976年,地区第一、第二人民医院购置了心脏除颤器,开展心房纤颤电转复工作,用心脏除颤器为1例心脏骤停病人除颤成功。1977年,地区人民医院内科组建了呼吸组和消化组,对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多种疾病进行研究和探讨,有多篇学术论文参加了全国或省、地学术会交流。由于多种精密仪器相继投入使用,提高了诊疗水平,尤其是对小气管痉挛及气道阻塞者疗效更为显著。后,引进内窥镜、十二指肠镜、结肠镜等,在发现和排除早期食道癌、胃癌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78年,地区人民医院成立内科心血管小组,对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治疗研究取得较大进展。1984年,地区人民医院内科血液研究组在国内首次发现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人骨髓中出现海兰氏细胞。当年,该组与东阿制药厂合作试用“阿胶补浆”治疗缺铁性贫血30例,通过了省级鉴定。至1996年底,地级医院抢救了大批心力衰竭、心肌梗塞、脑溢血等疑难危重症病人,同时开展了治疗肾炎、肺心病、白血病等新科研项目,并多数已取得较好疗效。
普通外科民国时期及抗日战争时期的医院外科即能进行一些战地救护、扩创、截肢手术或简单外伤包扎处理等,有的还可施行内脏、肿瘤摘除等手术。1948年能开展阑尾切除术、疝修补术。同年,第二人民医院为1例患者切除了24公斤重的卵巢肿瘤,当时《冀南日报》作了报导。1954年始,开展肠切除加肠吻合术。1955年,开展右半结肠切除术。1956年5月,第一例胃大部切除术成功。同年,开展了胃、空肠吻合术,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1959年,进行胰腺囊肿内引流术、乳腺癌根治术。1963年,作巨块型后发性肝癌切除术,肾上腺部分切除和腰交感神经切除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963年,开展脾、肾静脉吻合术及全胃切除术。1964年,开始作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不完整手术)。1970年,抢救大面积烧伤(I°〜II°占80%)成功。1976年开始做针麻下行小切口胃部全切手术、疝修补术。1978年,能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完整手术)及颈淋巴结清扫术。1980年始,作脾腔静脉吻合术、脐静脉插管术。1982年,开展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溃疡病。1984年,开展脾切除加断流术。1985~1996年,开展了直肠癌切除套迭式会阴肛门成形术、肝胆胰门脉分流术、左肝叶切除术等。
小儿外科1974年以前,只能做小儿包皮环切、多指畸形、肠梗塞等手术。1976年始,做骶尾部畸胎瘤切除,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胆总管囊肿内引流术。1977年,开展尾后路肛门成形术治疗先天性肛门畸形,手法复位钻板固定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肾胚胎瘤切除术。1978年,开展直肠后壁肌层切除术治疗短型巨结肠,手术治疗巨结肠,经腹腔隔离行小儿疝修补术。1981年,开始作膀胱外翻修补术、尿道下裂矫正术。1982年,开展先天性斜颈矫正术、隐睾松解术。1984年,开展髄关节囊切除术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1988〜1996年,开展了婴儿肺叶切除治疗先天性肺囊肿、小儿输尿管异位开口手术等。
胸外科1960开展食道癌切除术、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1962年,可做全肺切除术,中、上段食道癌切除术。1963年始,做心包膜剥脱术。1964年,对迷走的锁骨下动脉畸形引起的吞咽困难施行手术治疗。1966年,开展胸膜剥脱术。1975年,开展结肠代食道术。1977年,开展食管平滑肌瘤切除术。1979年,开展了纵膈肿瘤切除术、胸廓成形术。1983年,开展二尖瓣分离术。1984-1996年,开展了支气管断裂吻合术、胸外循环直视术、法络氏三联征手术等。
泌尿外科1956年,可做肾切除术。1959年,开展阴茎中部包皮环切术治疗包皮过长,并开展了膀胱镜检查。1965年,开展了耻骨后膀胱外前列腺摘除术。1968年,开展了膀胱全切结肠代膀胱术、膀胱全切腹膜代膀胱术。1985年,开展经耻骨治疗后尿道狭窄。1986〜1996年,开展了 CXJ-3型控温自动冲洗机治疗膀胱癌、迥肠代膀胱手术等。
骨外科1965年前,仅能开展闭合性骨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1966年,开展胸椎结核、腰椎结核病灶切除术。同时能做椎间盘摘除术、椎管减压术、髋关节矫正术。1967年,开展股骨颈骨折三翼钉固定术。1977年,开展肢体损伤血管神经吻合术。1985年,开展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1988〜1996年,开展腓肠神经移植治疗足神经缺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心减压植骨术、腹腔镜下行精索内静脉高位结扎术等。
神经外科1959年,开展脑外伤颅内异物开颅取异物术。1970年,开展脑血管造影、脑室造影及椎管造影术和脑膜瘤、垂体瘤摘除术。1972年,开展椎管内肿瘤切除术等。1974年,开展颞入路三叉神经根切除术、小脑肿瘤切除术等。1978年,开展了颅外颅内动脉吻合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同时开展了脊髓内肿瘤切除术。1982年,进行了颅内动脉瘤切除术。1985年,开展了脑溢血手术治疗及颅骨肿瘤切除灭毒后再植术。1990-1996年,开展了脑移植术、颅内血中碎吸术等。
妇产科1946年,冀南医院首设妇产科。当时只能处理一般平产,门诊处理阴道炎、宫颈炎等常见病。1949年,专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建立,仅能处理平产和一般难产。1953年,开展了新法接生,用较先进的方法处理难产,相继开展了古典式刮宫产、卵巢囊肿切除等手术。1959年,专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成功地切除了一位56岁病人83.5公斤重的卵巢囊肿,术后3月痊愈,该病人至1987年84岁仍健在。自1958年,地级人民医院已能开展子宫全切术、少数不规范子宫颈癌手术。1962年后,开展了大量的子宫全切、经阴道子宫全切、耻骨后尿道悬吊术,阴道内刮宫术,宫外孕经阴道手术,子宫下段刮宫产、腹膜外刮宫产、宫颈内口缝合术及较为复杂的难度大的子宫颈癌根治术。1964年以后,地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逐渐开展了外阴癌根治术、尿道癌尿路改道术、先天性无阴道利用回肠阴道成形术、输尿管吻合术、输尿管膀胱吻合术、乙状结肠膀胱扩大术等。1970年,地区人民医院为1例双幼稚子宫患者施行了成形手术成功,两年后患者怀孕,产一女婴,实属罕见。
1983年,该院开展的先天性无阴道、阴道成形术获地区科研成果二等奖。1985年后,地级人民医院分别开展了特定电磁波谱治疗器用于妊娠高血压症,并开展了体外反搏治疗妊娠高血压症。1987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了子宫成形术。1988〜1996年,开展了纽扣悬吊阴道成形术、腹膜代阴道术等。
小儿科自西医传入境内至建国初期,小儿科疾病由内科兼治。1955〜1957年,专区人民医院和专区第二人民医院相继成立小儿科,开始了小儿疾病的专门治疗和研究。1958年,地级人民医院开始使用头皮针输液。1962年,专区人民医院小儿科开展小儿肝组织活检、心包穿刺等新项目研究。1963年,专区人民医院小儿科开展肝穿刺、骨髓穿刺等项目。1966年,专区人民医院小儿科开展人工冬眠治疗中毒性菌痢、乙型脑炎等疾病,取得显著疗效。1967年,专区第二人民医院应用阿托品冬眠疗法治疗中毒性菌痢、感染性休克、流脑、华佛氏综合症、败血症等,改进了新生儿补液法;制定了新生儿疾病治疗方案,对新生儿室安装紫外线灯进行消毒。1969年,专区第二人民医院应用中药白虎汤、清瘟败毒饮治疗乙脑,取得了良好效果。1973年,地级人民医院开展针灸推拿治疗婴幼儿腹泻,用中药紫茵糖浆治疗肝炎效果较好。1975年,地区人民医院儿科自制中心静脉压并应用于临床,用复方丹参穴位注射治疗婴儿瘫后遗症,效果良好。1980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应用脑电图诊断小儿癫痫。1985〜1988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应用维生素K、山萇菪碱治疗喘息性支气管炎,用酚妥拉明、阿拉明佐治重症肺炎并顽固性心衰,效果较好。1989〜1996年,开展了佝偻病儿长期应用激素后骨钙素的测定、无创伤胸骨穿刺术、肾脏穿刺活组织检查术等项目。配备了进口同步呼吸机、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开放式远红外线辐射等先进设备。
眼科1947年,冀南人民医院设眼科门诊,主要治疗眼角膜炎等。1948年,始有眼科病房。当时主要是手术治疗沙眼内翻倒睫,并能做青光眼及白内障手术。50年代,专区第二人民医院眼科经常施行青光眼、白内障手术,还成功地进行过眼内肿瘤切除术、角膜移植术。1956年,专区人民医院开展虹膜嵌顿术,白内障囊内、外摘除术。1966年用a糜蛋白酶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应用红宝石激光行虹膜切除术,激光治疗虹膜囊肿。1970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针拨白内障,取得良好效果。1975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张文彬、傅春兰开展了小梁切除术,赵宗连、董俊华开展了冷冻白内障摘除术。1976年10月,张文彬和傅春兰先后两次成功地摘岀后极部眼内异物。之后,张文彬使用塑料导管、鼻泪管、叉管治疗慢性囊炎,并首创用眼膏泪道存留治疗慢性泪囊炎;赵汝起等开展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977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了麻痹性斜视眼肌移植术及联结术。1979年,张文彬、傅春兰开展硅胺白内障摘除术成功。1982年,张文彬开展了激光虹膜根切治疗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同年11月又开展了先天性眼睑结合。1983年,地区人民医院眼科开展斜视、弱视的防治工作,在门诊开展儿童弱视验光配镜,遮盖压抑疗法及Cam描绘治疗等措施,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儿童斜视矫正术,取得满意效果。1984〜1988年,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了硅胶管环扎术治疗原发性视网膜脱离、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治疗近视眼,成功地完成了眼眶筛窦巨大异物摘除术、同种异体全层角膜移植术、眼眶深部肿瘤摘除术、面神经切断治疗睑痉挛。1989〜1996年,开展了角膜移植术、视神经管开放术等。
耳鼻喉科1954年,专区人民医院开始施行副鼻窦四声检查法。1956年,该院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1957年开展了上颔窦及乳突手术、施行耳源性脑脓肿穿刺探查术、喉梗阻气管切开术。1961年,专区人民医院采用土方“密矶膏”局部涂药治疗白喉,效果较好。1963〜1964年,地级人民医院开展了下中鼻甲切除术、鼻腔颞肌填塞术、慢性脓性中耳炎脓液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并对一些肿瘤进行治疗。1971年,开展了快速挤切扁桃体手术、鼓膜修补术。1972年,开展了喉气管镜检查取异物术、食管镜检查取异物术。1974年,完成鼻侧切开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1975年,以李祥芝医师为主,区内第一例喉癌全喉切除手术成功。1976年,地区医院作外耳道成形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鼻炎、副鼻窦炎、慢性咽炎等,效果良好。1978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施行第一例全喉切除加食管吻合术成功。1980年地区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在中药配合治疗下,开展了上颔窦癌广泛切除术、试行三叉神经迷络后进络三叉神经根切断术,并对颗骨解剖、听力重建、鼓室成形进行了研究,10例病人中6例提高了听力。同年,开展了喉部恶性肿瘤全切术。1981年,开展了鼻尖部肿瘤切除术、后额部皮修补术、鼻翼缺损转移皮瓣修补术。1984年,开始使用进口电测听并使用微电钻行中耳及面部神经手术。1985〜1990年,地级医院开展上颔骨全切加眶内容物剜出术治疗上颔窦癌、咽部分切除术、上颌骨切除术、负压吸引治疗慢性中耳炎等。1991〜1996年,开展了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喉切除发育功能重建等。
神经科1974年8月,由地区人民医院组建神经内科,并开展超声波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1976年3月,神经科正式建立。1974年,开始对肝乐进行临床实践、动物实验、脑电图、脑血流图、微循环等综合研究。在国内首次系统地研究了肝乐(DADA)对脑卒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临床有效率达92.6%。1978年12月,召开全区脑血管病防治会议,组成地区脑血管病防治协作小组,形成全省第一个脑中风基础防治网。1979年11~12月,该神经科对聊城市1269名工人、农民、干部进行了高血压患病率的调查,初步掌握了聊城市高血压病的部分资料。1979〜1981年,开展了微循环研究,并将检查技术结合应用于活血化瘀治疗脑卒中,达到省先进水平;郭春杰开展钻颅引流治疗包裹性脑溢血成功。1986年,开展蛇毒抗栓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1987〜1996年,开展了脑干诱发电位诊断、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激光血管照射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等。
皮肤科1960年,专区人民医院正式建立皮肤科,并开始用醋酸铊治疗黄癣。1964年,该科用针灸和穴位封闭治疗瘙痒性皮肤病,以紫外线照射治疗银屑病、多发性毛囊炎。1965年,建立霉菌室,开展霉菌培养和检查工作。1968年,开展放射性同位素60钻治疗皮肤病。1978年,用中药苦楝子治疗银屑病。1978年10月,在地区卫生局领导下,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与地区防疫站领导全区防治头癣工作。至1981年春,经省验收,达到全国规定的消灭头癣标准。1979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开展冷冻治疗。1982年,该科自制黑光灯1套,开展黑光灯照射疗法。1983年,又开展传染性软疣摘除、寻常疣摘除及多种封闭疗法。1983年,地区人民医院皮肤科增设UV -N光治疗仪1台,开展光疗治疗银屑病。1985〜1990年,地级人民医院开展了液氮冰冻治疗皮肤病,冰冻治疗皮肤癌,并开展了皮肤磨削等美容手术研究。1991〜1996年,开展了皮肤磨削术加皮移植治疗白瘢风等项目。
传染病科50年代初期,传染病多归属内科验治。1958年,专区人民医院正式设传染病组。1961年春,白喉流行,专区人民医院抢救了大量白喉病人。1965年,地级人民医院开展人工冬眠治疗中毒性痢疾、乙型脑炎等疾病取得显著疗效。1981年,地区人民医院用654-2等萇若类药物治疗各类早期病毒性肝炎,收到满意效果。1982年后,用甲斑螯素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也取得显著疗效。1986年春,区内岀血热爆发流行,治疗以平衡盐水、维生素K、维生素C、维生素P、激素等为主,必要时利尿、加用支持疗法,治愈率达98%,疫情迅速得到控制。1991〜1996年, 开展了肾综合症岀血热病毒感染正常人胎肝细胞的研究、EHF疫苗对乙型病毒肝炎的治疗等项目。
精神病治疗地区精神病医院在建院初期治疗精神病以中药为主,按照老中医陈金符药方将精神病分为8型进行辨证论治,自制的中成药化滞丸、白金丸、二石合剂、加味滚痰丸配合针灸治疗取得良好效果。1988-1996年,常用治法有:L中医疗法。清热泻下法、涤痰开窍镇惊安神法、舒肝理气解郁法、滋阴清热降火法、益气养血醒脑法、温补脾肾法、活血化瘀法等。2.中西医结合疗法。1985年2月,开始使用盐酸氯丙嗪、利血平,后逐渐使用电休克、电针、胰岛素、穴位割治、穴位弹动、割治癫痫、氟哌啶醇注射快速治疗、冬眠灵点滴等方法。还使用氟奋乃静癸酸脂、奋乃静、泰尔登、五氯利多、三氟拉嗪、多虑平、氯氮平、舒必平、阿米替林、丙米嗪等西药治疗精神病。3.针灸疗法。针灸治疗精神病是地区精神病医院的特色之一,对燥动病人每天针灸两次(上、下午),其他病人每天针灸亠次,效果良好。1996年,开展了用内磁疗法治疗癫痫病等新技术。
其他医技科室主要有放射科和检验科。
1928年,华美医院引进美国X光机1部,发电机1台,开始用放射技术检查疾病,当时只能做普通胸部透视、四肢投照。1958年后,地级人民医院均能开展胃肠领餐检查、钡灌肛、支气管造影、泌尿系造影等。1960年,开展肾盂静脉造影、膀胱造影、卵巢造影等。1962年,开展上颔窦造影、骨盆测量、胎儿头颅测量、膝关节充气造影等。1964年,开始做肾穿刺造影、支气管造影、肌层拍片、记波摄影、T形管造影、椎管造影、腮腺造影。1972年,开展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1983年,开始作皮肝穿刺造影、消化道低张双对比造影检查。1984〜1988年,开展了多轨迹体层摄影,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1991~1996年,开展了胸腹部肿瘤介入性治疗静脉造影、食管良性狭窄球囊扩张术等。1949年10月,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前身)建立检验科,有旧显微镜1架及一些简单检验器具,只能做红、白细胞计数、査虫卵及尿蛋白定性等。1956年,能开展临床检验,生化检验,一般细菌分离培养、血清学检验等近百种项目。1957年,专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建立血库,开始只供全血,以后逐渐供血细胞和血浆。1958年,地级人民医院各院开展血糖、NPN、氯化物、二氧化碳结合力、黄疸指数等检验项目。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购置了851型光电比色计,使生化检验项目更为稳定,提高了可靠性,并自制了大部分生物制品,如伤寒诊断菌液,凝血活酶兔脑粉,康丁氏抗原,脑磷脂等。1959年,地级人民医院建立细菌室,开展了血培养、尿培养、制备肥达氏抗原、冷凝集试验、嗜异性凝集试验及GPT试验。1964年,开展“抗O”试验、钙、钾、钠、氯检查、肝功检查、蛋白分类、致病性大肠杆菌分型、骨髓分类等项目。地区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开展了血清蛋白电泳和一些免疫试验,如胎儿甲胎球蛋白、肝脏表面抗原试验等。
1974-1985年,两个地级人民医院开展了蛋白电泳、AFP、澳大利亚抗原、组织化学染色、脂蛋白电泳、醋酸纤维素薄膜蛋白电泳、免疫球蛋白定量,1gA、1gG、1gM、玫瑰花结试验、AKP、R —GT、三脂、B一脂蛋白、总脂、肌酐、肌酸、尿酸、总补体、抗人球蛋白、C3、表面抗原、LDH同功酶等120多项。1986〜1988年,两个地级人民医院开展酶联一 SPA检查流行性出血热、HDL -C测定技术、尿酸测定、免疫球蛋白测定、血清羟脯氨酸测定、乙肝5项指标检查等项目。1989〜1996年,两个地级人民医院开展了血液分析、丙肝抗体测定等项目。
第三节中西医结合
自1952年始,中医、西医曾相互学习借鉴,并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绩。1956年,专区人民医院内科采用中药“天王补心丹''治疗神经衰弱,取得显著疗效。1960年,专区第二人民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21例,治愈率为28.5%,好转率33%;治疗白喉127例,治愈率达90.6%;治疗脑脊髓疾病引起的瘫痪14例,11例恢复健康。1961年,临清市伤寒病流行,专区第二人民医院以中药配合液体疗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同一时期用罗卜汁治疗白喉,中西医结合治疗破伤风、婴儿瘫,均收到满意疗效。1963年,聊城市精神病医院中医科用化滞丸辨证治疗精神病,取得满意疗效。1971年,地区人民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脑炎,效果较好。在治疗过程中取得初步经验,并对乙脑的发病季节、年龄、性别、症状等做了大量分析研究。1977年,地区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和脑血管意外,取得可喜疗效。1979年,地区人民医院用中药“硬肿汤”鼻饲治疗新生儿硬肿症,治愈率达78.4%;用“培元健脑片”治疗大脑发育不全18例,也取得良好效果;传染病科对95%以上肝炎、乙脑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985年,莘县医院妇产科用中药治疗顽固性产后尿潴瘤获得成功;全区普遍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高血压、肺气肿等多种疾病,对内科疾病都有较成熟系统的治疗方案。区内的针刺麻醉工作于1970年正式开展。1971〜1979年,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共做针麻手术5496例,成功率90%以上。1980年后,针麻手术基本未再开展。自1968年始,开展了新医疗法,包括新针疗法、穴位注射法(经络疗法)、穴位刺激结扎疗法、割治疗法、挑治疗法、穴位埋线法等。地区人民医院用新针疗法治疗晚期食道癌,在缓解症状方面效果很好;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用新医疗法治疗慢性消化不良、神经衰弱、婴儿瘫后遗症等,经1500例观察效果良好。1972〜1990年,阳谷县四棚乡卫生院一直坚持以新医疗法为主,配合中药治疗慢性气管炎0.2万余例,总有效率在95%以上,3年不复发者占50%;地区人民医院用耳穴压豆法治疗胆结石,效果很好。1970〜1975年,地区精神病医院开展了穴位割治埋藏鲁米那治疗癫痫的探讨,共治疗205例,总有效率达83.2%。1975〜1988年,地区精神病院中医科陈光恩曾以中西医结合观点辨证治疗坐骨神经痛,用针刺配合中药治疗效果满意。1989〜1996年,开展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青少年近视、小儿哮喘以及乙型肝炎等项目,取得明显效果。
第四节医政
私营医业管理1950年,专署和各县卫生科根据平原省政府文件精神,对全区私人营业医药人员进行调查登记,审查合格者发给临时开业执照。下半年,经审查吸收一批个体医务人员到区医疗单位工作。1951年底,对全区私人中西医人员进行考核、复查、发证工作,同时对全区11县的巫医、游医及设摊卖假药者进行打击取缔。1952年,吸收一批私人医务人员到公立单位工作。1956年,个体开业人员5662人联合组建区级联合诊所105处;乡联合诊所1214处。1979年,经考试招收闲散中医药人员106名分配到国营或集体医疗单位工作,安排88名离退休老中医药人员复职。1980年,根据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允许个体开业行医问题的请示报告》精神,对符合条件的闲散医务人员,经县市卫生局考核批准,统一颁发个体开业执照。至1988年底全区共批准个体开业医542名。1988年,省政府下发《个体开业行医管理办法》,全区对个体行医从数量、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控。1994年9月,国务院下达《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地区卫生局依据条例于1996年对全区个体行医进行执业资格考试,有90余名取得执业资格。自此,全区个体开业行医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
基层卫生组织管理1950年,专署及各县卫生科根据平原省人民政府卫生厅指示,教育动员个体开业者参加公立或集体联合诊所工作。至1956年底,全区21个县市(含现德州地区部分县市)建立区卫生所135处,在职卫生技术人员1839人;126个农业合作社建立保健站,1059个乡建立接生站。1958年,区卫生所改为公社卫生院,以公社卫生院为主体对联合诊所实行统一管理。1969年,开始兴办农村卫生室,推广合作医疗,大队卫生员、保健员,改称为“赤脚医生”。1970年12月,全区撤销卫生所612处,下放2278人到大队当“赤脚医生”。1973年,又将下放人员收回为公社卫生院集体人员。1981年,全区对“赤脚医生”进行考核,2395名发放了乡村医生证书。1985年,“赤脚医生”改为乡村医生。乡村医生由村推荐,卫生院考核,乡镇批准,享受村干部待遇。1988年,全区共有村级卫生室6488个,乡村医生11.14万名(其中含卫生员3351人,接生员1117人)。1990年,全区有8420名乡村医生获得技术职称,其中晋为医师3669人,医士2688人,中医师599人,中医士349人。1991年后,对乡村卫生室进行了整顿。1996年,全区共有乡村卫生室6326个,乡村医生6950人。
医院管理1952年,专署县市卫生科对专区及县医院的管理主要是建立病床,分设科室,增添医疗设备,制定规范制度和对急重疑难病人的转诊工作。1953年,专署卫生科根据省卫生厅指示,制定整顿县卫生院组织的4条意见,即统一编制充实人员,明确任务,贯彻卫生政策,转变卫生医疗作风。1955年,专署卫生科协助专区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及各县市医院培训技术人员;改进转诊制度,简化转诊手续;在全区地县医疗单位开始推行保护性医疗制度。同时,专区及各县市增设中医病床。1956〜1962年,先后在专区及各县市医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整顿医疗作风,建立健全了行政管理、医疗护理等各项工作制度。专区第一人民医院针对医疗工作中的“三长一短”(挂号时间长,交费时间长,取药时间长,诊治时间短)的问题,修订工作制度, 护理工作制定了三查(查医疗、查处方、查治疗单)、六对(对姓名、床号、药名、剂量、时间、服法)的护理原则。第二人民医院认真执行护理工作的三轻(手轻、脚轻、说话轻)、五好(解释好、态度好、技术好、卫生好、护理好)、六注意(注意病人睡眠、饮食、环境卫生、语言、心理变化、消毒隔离)。1958年,实行医护工作三位一体分工包干制度。1966年,抽调专区第一、二人民医院32名技术水平高的医务人员,下放到高唐、冠县、东阿3县的3处地段医院安家落户,加强了基层医院技术力量。1971年,全区39处地段医院改为县分院,由集体所有制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单位,人员转为国家职工。1975年,扩建县分院7处,公社卫生院12处。1984年,全区各级医院均设立家庭病房科。1992年,开始推广医院分级管理制度,按综合水平分为地、县、乡三级,甲、乙、丙3等,全区各医院积极开展创“甲”活动,综合水平进一步提高。1993年,东阿县医院首获“二级甲等”医院。1994年,临清市医院评为“二级甲等”医院。1996年,全区共有卫生机构583处,卫生技术人员12436人,床位9647张。地区中医院被评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
公费医疗管理根据国务院规定,自1952年7月开始,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民主党派、文化、教育、卫生等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和革命残废军人实行公费医疗。1953年,建立专署公费医疗门诊部,同时专署卫生局设专人管理公费医疗经费。1974年,地区公费医疗办公室成立。1977年8月,成立地区公费医疗管理委员会。1980〜1990年,地直机关公费医疗实行按系统经费包干的办法,超支部分单位自行解决。1991年后,着手进行公费医疗改革。1993年底,地区出台《聊城地区公费医疗改革办法》,由原年人均50元指标提高到年人均200元,总经费增至340元,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管理制度,1994〜1996年,共节约开支210余万元。各市县改革逐步深入,莘县为全省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先进县。
技术职务晋升1961年,开始卫生技术人员职务晋升工作。其报批权限:初级由县市卫生局批准,中级由地区卫生局批准,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及相应技术职称的晋升,报省卫生厅审批。1966〜1978年,中级以下由县卫生局批准。1981年,对以上人员进行复核。同年,地区卫生局根据卫生部颁发的晋升条例,全区晋升医疗卫生技术人员2496人,其中“士”级882人,“师”级1231人,“主治医师”级376人,“副主任医师”及相应职称16人。1983年9月,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的有关文件,对全区卫生技术管理人员进行职称评定,全区共评岀行管职称236人。自1986年始,变职称评定制为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制,1987年,全区共评出各级技术职务任职人员9171人,其中高级9人,副高级220人,中级1595人,师级4019人,士级3328人。另外,卫生系统其他9个系列791名专业人员也晋升了相应技术职称。至1996年底,全区共有各级技术职务任职人员13008人,其中高级605人,中级4044人,初级8359人。1949~1996年聊城地区卫生机构、床位、人员统计
附:地直医院简介
聊城地区人民医院系全民所有制县级医疗单位,以医疗为主,承担部分医学教学和科研任务。其前身是平原省聊城专区人民医院。1949年8月,冀鲁豫边区第九专署政民医院与哈利生二分院合并,建立平原省聊城专区人民医院。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医院随聊城专属划归山东省。1954年,更名为聊城专区第一人民医院。1966年3月,定名为聊城地区人民医院。原址在聊城古楼北白衣堂街天主教堂内(原哈利生二分院旧址)。1958年,迁至聊城市东昌西路路北、卫育路东。1986年末,该院病床520张,全院职工732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40人,住院医师123人,副主任护士师1人,护师40人,中药师3人,西药副主任药师2人,主管药师1人,主管检验师1人,助产师2人。1990年,全院病房增至9个,床位610张,职工857人,其中技术人员633人,医(药、护、技)师以上职称396人,医(药、护、技)士200人。1996年,该院有职工1100余人,专业技术人员856名,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29名,中级253名,地区拔尖人才10名;临床医护科室40个,病区20个,开放床位800多张,日门诊量1500多人次,年岀院病人1.8万人次,万元以上设备160多台(件),开展新技术项目200多个。
聊城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1949年10月,冀南人民医院改为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驻河北省威县赵庄天主教堂内。1950年5月,迁至临清市原华美医院,与驻华美医院的冀南第二人民医院合并为河北省第二人民医院。1953年2月,改称聊城专区第二人民医院。1990年底,该院有职工53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00人,医(药、护、技)师以上职称者227人,病床380张。1996年,该院有职工648人,技术人员585人,其中获高级职称者42人、中级118人、初级300人;有病床505张;大型设备50多台(件);临床科室18个,医技科室14个。
聊城地区东昌医院原名聊城地区干部疗养院,以治疗心、脑血管病为主,兼有干部疗养、保健等。该院建于1963年11月。初为解决老、弱、病干部的休养问题。原建于聊城花园路北首,1968年迁至聊城市卫育路北首。1971年,与专区人民医院合并,为第二病区。1973年11月,恢复独立,改名聊城地区新医院。1982年7月,称聊城地区干部疗养院。1985年10月,定名为聊城地区东昌医院。1986年,全院病床和家庭病床共206张,全院职工169人,卫生技术人员128人。1990年底,该院共有职工19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0人,医(药、护、技)师以上职称95人。病床160张。1996年,该院有职工220余名,技术人员168人,其中获高级职称者8名、中级44名、初级73名;床位200张。
聊城地区第三人民医院1953年兴建,1954年9月正式收住病员。1958年6月,为聊城地区结核病防治所。1984年8月,改为聊城地区结核病防治院。1990年该院共有病床170张,职工163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人员73人。1994年3,月改名为聊城地区第三医院。1996年,该院有技术人员125人,其中获高级职称者8人、中级44人、初级73人。
聊城地区中医医院建于1975年3月,地处聊城市文化路北,是一所综合性中医医院,承担全区中医医疗、教学和研究任务。
1990年,全院病床200张,职工303人,卫生技术人员237人,其中中医药人员共92人,护理人员94人。1996年,该院被评为“三甲医院”,有职工390余人,其中有高级技术人员7名,中级74名,初级100余人;病床300余张。
聊城地区第四人民医院主要担任全区精神病防治任务。院址在聊城市花园北路。该院前身是聊城县精神病医院。1956年,聊城县政府以堂邑一处私人办的精神病诊所为基础,建立聊城县精神病医院。建院初有职工9人,病床50张。1957年底,发展至28人,病床150张。当年由堂邑迁至现址。1971年12月,扩建为聊城地区精神病医院。1990年底,院有职工达31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者153人,病床330张。1994年3月,改名为聊城地区第四人民医院。1996年,院有职工400余人,技术人员占75%,其中,获高级职称者25人、中级100余人。临床医护科室26个,8个病区,床位350张,日门诊量200余人,大型设备50余台(套)。
聊城地区复退军人医院位于聊城市花园南路臬东街,是全区唯一一所优抚医疗卫生事业单位。1986年5月初筹建,12月底动工,1989年底建成试诊,1990年8月1日正式开业。1996年,该院共有床位230张,人员230人,在161名卫生技术人员中获高级职称者20人、中级64人、初级130人;业务科室主要有内科、外科、五官科、中医科、康复科、检验科、放射科、理疗科等25个科室;万元以上设备20台(套)。该院集医疗、康复、科研、教学为一体,服务于全区复退军人、烈军属、残疾人等优抚对象,同时面向社会服务于全区城乡群众。1994年被授予地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解放军报”、“中国社会报”、“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单位多次报导。全国政协副主席、原中央军委秘书长洪学智为该院题词并书写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