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疾病防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疾病防治
分类号: R126
页数: 2
页码: 819-820
摘要: 境内历代多有疫病流行,大灾之年尤甚,民众死亡甚众。1943年,莘县、冠县、堂邑县霍乱流行,尸横遍野,冠县的辛集、定远寨、桑阿镇一带成为无人区。建国初,人民政府开始着手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自1950年起,由公私医疗机构负责开展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
关键词: 城市卫生 疾病防治

内容

境内历代多有疫病流行,大灾之年尤甚,民众死亡甚众。1943年,莘县、冠县、堂邑县霍乱流行,尸横遍野,冠县的辛集、定远寨、桑阿镇一带成为无人区。建国初,人民政府开始着手开展疫病防治工作。自1950年起,由公私医疗机构负责开展传染病防治和疫情报告。1953年,各县卫生院相继设卫生防疫股,负责防疫工作,防疫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化,并逐渐得以健全。至1990年,县市防疫站建立了疫情室,固定了疫情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均设专职或兼职疫情管理人员,全区6166个行政村有11346名乡村医生、卫生员兼作疫情报告,形成了县、乡、村3级医疗预防网。至1996年,全区6326个行政村0.7万名乡村医生卫生员兼作疫情报告。
  自1953年有正式疫情报告起至1990年,全区共报告急性传染病18种(流感除外),每年发生11〜14种,总发病率最高为28842.60/10万(1961年),最低为44.17/10万(1990年),平均发病率50年代为941.27/10万,60年代为6095.91/10万,70年代为-1802.90/10万,80年代为433.91/10万。50〜70年代主要传染病有麻疹、痢疾、疟疾,80年代主要有痢疾、肝炎、麻疹等。区内主要流行的传染病有霍乱、痢疾、肝炎、脊髓灰质炎、天花、白喉、脑膜炎、百日咳、猩红热、麻疹、肺结核、回归热、岀血热、疟疾以及皮肤病、性病等。其中,天花、白喉、回归热、黑热病、疟疾、性病等自1958年后已先后绝迹或基本绝迹。90年代,主要有流行性出血热、痢疾、肝炎等。1995年,区内出现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脑炎流行,总计发病498例,其中死亡14例,疫情涉及8县市,其中聊城市发生323例。
  对于传染病的防治,以预防为主。境内最早的预防接种始于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当年,冠县创设牛痘局。1889年(光绪十五年),临清知州唐锡祺设牛痘局4处。建国前的预防接种仅有牛痘疫苗一种。自1950年开始大面积推行预防接种,生物制品和种类由单一的牛痘苗陆续增加到10多种。1973年后,接种工作由突击接种逐步转入计划免疫。1987年,全区实现“四苗”接种率85%的目标。1988年1月,经省考核验收,“四苗”接种率分别为:麻疹疫苗90.00%,脊髓灰质炎疫苗85.56%,百白破三联制剂88.25%,卡介苗93.17%。1950〜1996年,全区共接种各种生物制品21种,计7695.6万人次,其中牛痘苗1684.4万人次,乙脑疫苗768.3万人次,白喉类毒素455.3万人次,伤寒菌苗和副伤寒多价菌苗183.4万人次,霍乱菌苗和霍乱、伤寒混合菌296.3万人次,百日咳菌苗63.8万人次,百白破三联制剂492.1万人次,百白破二联制剂203.8万人次,破伤风类毒素321.7万人次,脊髓灰质炎疫苗840.3万人次,麻疹疫苗903.2万人次,卡介苗458万人次,布氏菌苗30.6万人次,流脑菌苗540万人次。1996年1月,通过了卫生部、省卫生厅组织的计划免疫等3个85%和消灭脊髓灰质炎达标验收,确认聊城地区实现了以乡镇为单位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85%的目标,并且消灭脊髓灰质炎达到合格。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