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档案收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5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档案收藏
分类号: G272
页数: 3
页码: 807-809
摘要: 1990年,全区9个档案馆,馆藏档案总量为534个全宗,110373卷,案卷排架总长1551.68米,各种图书资料71697本(册)。其中,地区档案馆91个全宗20837卷,案卷排架348.57米,图书6505本,资料11164册。1996年,全区馆藏总量达251233卷册。
关键词: 聊城地区 档案收藏

内容

1990年,全区9个档案馆,馆藏档案总量为534个全宗,110373卷,案卷排架总长1551.68米,各种图书资料71697本(册)。其中,地区档案馆91个全宗20837卷,案卷排架348.57米,图书6505本,资料11164册。1996年,全区馆藏总量达251233卷册。
  馆藏档案中,革命历史档案254卷,资料31种88件,均系建国后收集和复制。其主要内容为1937〜1949年间,中共冀鲁豫第六地委、第九地委和第六专署、第九专署,聊城地委和专署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支援前线、土地改革、减租减息、生产自救、拥军优抗、治安保卫、组织任免、宣传教育、妇女运动、乡政建设等各项运动中的情况。馆藏旧政权档案3个全宗679卷。主要是1912〜1949年间,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国民党山东第十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山东民团第二部指挥部、山东省保安司令部所属保安部队、鲁苏皖豫边区司令部党政第五大队、国民第十二集团军、国民第九十六集团军以及聊城、临清、东阿等27个县党部形成的文件材料。其内容涉及宣传、教育、司法、邮电、交通、工商、外事、黄河管理、禁烟禁毒、村政、人事任免、武器管理、战役伤亡、经费开支、人员编制等方面。建馆后的馆藏档案主要记录了1949〜1996年间,全区干部群众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史实,其中有地委、行署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情况的记录,全区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改造自然、科学种田、兴修水利和锐意改革、不断进取的情况,全区工交、工商、税务、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变化等方面的概况。另有部分反映该区重要历史事件、历次政治运动和社会名人、著名历史人物在区内活动的档案、照片、录音等。
  馆藏档案中,不少档案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其中较为重要和珍贵的有民族英雄范筑先在1937~1938年间签发的抗战守土的电报,在山东第六区军政联席会议上的讲话,国民政府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于1938年签发的关于范筑先殉国的表彰会议的资料,以及邓小平于1988年为范筑先烈士纪念馆题写的碑文墨迹;有爱国将领张自忠的生平材料;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何思源、蔡元培等为纪念武训诞辰97周年的题词、撰文和武训在临清“行乞兴学”的生平事迹介绍;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4大藏书楼之一的聊城“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置”材料。另有聊城地区评剧团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北京军区礼堂演岀《八一风暴》、《野火春风斗古城》现代剧时与中央和北京军区领导朱德、谭震林、廖汉生、杨勇的合影照片;有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1995年5月题写的“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馆名手迹;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1995年9月为孔繁森纪念馆题写“学习孔繁森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的优秀品德”的题词手迹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开馆仪式,参观纪念馆的照片一套和孔繁森的部分遗物;有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来聊城视察棉花工作的照片。这些史料大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档案的范围。
  馆藏资料中还保存各种文件汇编、统计资料、报刊资料、新旧志书及各个方面的专著、工具书等,其中报刊资料和志书较为丰富。建国前的报刊资料有19种,志书40余部,志书中又以明嘉靖年间的方志为最多。
  文书档案建国初期,专署即建立起机关档案室,地委则由办公室、秘书室负责处理文秘档案。随着机构的改革和调整,各党政机关、群众团体、企事业单位开始建立档案室并相继配备部分专职或兼职档案人员。
  1955年9月至1957年,地委先后印发有关文秘和档案工作的文件,各级各部门抽调人员对档案文件的资料进行收集清理和移交,两年时间收集清理敌伪档案材料4244件、革命历史档案896件、移交档案材料53135件,1959年,遵照中央“关于实行党政档案统一管理”的指示精神,于2月6日成立专区档案馆,并在全区范围内普遍建立机关档案室。1963年2月27日,专署档案管理局制定印发《各机关文书立卷归档工作的几项规定》。1964年,地委、专署办公室联名拟制《地专直属各机关文书处理部门立卷工作实施细则》(草案)。到年底,地、县机关建起文书档案室473个,室藏档案491个全宗、34007卷,待整理立卷的文件材料195123份,为各项工作服务提供利用档案2504卷次,接待查档人员4295人次。1965年,地、县530个机关档案室对所藏档案全面进行清理鉴定工作,重新组合案卷77234个,并分别对永久和长期的案卷进行系统编目、组卷和排列。“文化大革命”期间,档案无人管理,材料丢失、损毁严重。1989年12月,地区档案局恢复后,根据“恢复、整顿、总结、提高”的方针,狠抓机关档案室的恢复、整顿工作。至1987年底,全区已有文书档案室117个,收藏档案19875卷,并使1980年前的档案大部分接入馆室。1988年后,机关档案数量增加,文书档案室发展为机关综合档案室,案卷质量普遍提高,管理设施进一步加强。地直单位中,案卷质量较高者占地直机关档案室总数的87%,已建档案利用登记和反馈记录的占90%。85%的单位基本达到库房“六防”标准。1990年,全区乡镇以上档案室(含文书档案)有971个,其中综合档案室105个,保存档案数量(主要是文书档案)131608卷。1996年,馆藏总量达251233卷册,并普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检索体系。
  科技档案建国初期,区内的科技档案工作仅处于自发阶段。1959年地区档案馆建立后,全区各级档案管理部门即较全面地进行科技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当年,全区收集整理技术档案2380余套、技术资料0.3万余册。至1964年,全区已建起技术档案室22个,其中集中统一管理的有18个,建立归档制度的单位有11个;保管技术档案3210卷,其中产品档案506卷、工艺档案163卷、基建工程档案395卷、设备档案447卷、科研专题档案1177卷,其他522卷,科技档案在经济建设中起到一定作用,1959〜1996年,在各项工作中利用科技档案资料达4808人次、2364卷次。1965年,全区对技术档案进行鉴定整理,既充实了内容,又使组卷更加合理。“文化大革命”中,有些档案资料被丢失。1977-1980年,地委办公室、地区档案局等先后召开科技档案工作会议,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技档案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至1983年,全区共建立和恢复科技档案室231个,配备专、兼职档案干部242人,收集、保存科技档案23458卷、资料30875册,提供利用11237卷、10867人次。1985年,科技档案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1987年,全区已建起科技档案室273个,库存档案25785卷,资料32636册。1988〜1996年,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全区的科技档案工作逐渐纳入科学化、系统化、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轨道。
  乡村档案1959年7月,全区档案工作会议提岀在年内逐步地、分期分批地建立健全农村人民公社的文书档案资料工作的任务。9月,地委办公室批转《平原县德陵公社档案工作开展情况的报告》,推广了公社开展档案工作的经验。至1960年,有46%的公社建立起档案室。
  1963年,地、县档案局成立后,加强对农村社、队档案工作的指导,加快了工作的进展。同年,阳谷县100个公社中有50个建起档案室,并整理1962年前的档案资料6500卷,占积存总数的60%,其中80%的案卷划分了保管期限。至1964年8月底,阳谷、高唐、聊城、临清、莘县建起档案室的公社达314个,占公社总数的62%;建起档案室的生产大队2234个,占大队总数的53%;收集整理积存文件67350卷,为农村工作提供利用8753人次。
  1965年,全区档案部门组成专业工作队,开展档案的清理、鉴定工作。当年,重新组卷50041卷,其中永久卷28570卷,长期卷12534卷,短期卷8937卷。“文化大革命”初期,农村档案工作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1975年,召开全区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档案工作现场会,参观部分社队档案室,转发莘县《单庙公社后高大队案卷目录索引》,抽査全区21个公社23个大队、2个基层供销社和1个街道办事处的档案工作开展情况,推动了全区农村社队档案工作的恢复。
  1979年始,积极开展“完善检索工具,为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档案工作的发展。
  1990年,全区大部分乡镇企业建立起档案室,开始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管理,为乡镇企业的建设提供服务。在开展乡镇企业档案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专业户、个体户档案的建立工作。1990年,全区建起“两户”档案21个、630个卷宗,各种图书资料0.1万多册。1996年,全区166个乡镇普遍建立起档案室,并向综合管理和规范化方向发展,村级建档工作也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综合档案1980年,区内开始出现财会与文书、文书与科技等“二合一”式的档案室。至1982年,全区共建立“二合一”档案室37个。之后,相继岀现把文书、财会、科技合为一体的“三合一”档案室,“二合一”或“三合一”档案室的建立成为建立综合档案室的基础。
  1983年4月,根据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机关档案工作条例》中“各机关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全部档案均由本机关档案部门统一管理”的原则,全区开始建立多门类统一管理的档案室。
  1986年,地区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各县市开始把建立综合档案室列入档案事业的发展规划,并着手进行试点和建室工作;地直机关单位先后建立起部分综合档案室。地区水利局、交通局、邮电局、粮食局和聊城师范学院等单位率先成立以文书、科技、财会、声像和专业相结合的综合性档案室。1987年底,全区已建综合档案室105个,室藏各门类、各载体的档案60480卷,各种图书资料73857册。
  198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施行。9月,地区档案局对地直156个县级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促进了机关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综合管理等项工作的落实。1989年底,全区实行档案集中管理的综合档案室有332个,占档案室总数的33%。
  1996年,全区实行档案集中管理的综合档案室470个,占档案室总数的60%。自开展档案管理升级达标至1996年底,全区达到山东省机关档案工作省一级先进单位的有19个,省二级先进单位有50个,省三级先进单位110个。全区企业档案工作管理晋升为国家一级的有1家、二级的8家,晋升为省级的71家。综合档案室的建立和发展,对档案机构人员的稳定,案卷管理、提供利用、提高工作效率、效益等方面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是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实现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人物

范筑先
相关人物
冯玉祥
相关人物
李宗仁
相关人物
张学良
相关人物
何思源
相关人物
蔡元培
相关人物
朱德
相关人物
谭震林
相关人物
廖汉生
相关人物
杨勇
相关人物
朱镕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