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科技普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62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科技普及
分类号: G315
页数: 4
页码: 745-748
摘要: 区内的科普活动始于1956年。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地区和各县科技机构相继撤销,科普活动转入低潮。“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活动中断。1978年始,随着各级科技机构的恢复,科普活动转入正常,并日趋活跃,对于提高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关键词: 聊城地区 科技普及

内容

区内的科普活动始于1956年。1962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地区和各县科技机构相继撤销,科普活动转入低潮。“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活动中断。1978年始,随着各级科技机构的恢复,科普活动转入正常,并日趋活跃,对于提高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科普宣传
  1956年始,全区各级科技机构和基层科普组织紧紧围绕经济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深入开展灵活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通过科技展览、放映科教电影、幻灯、举办科技画廊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1960年,全区各级科协举办“棉花生产技术知识”、“工业技术革新”、“植物保护技术”、“财贸技术革新”等各种科技展览活动11次,观众40余万人次;编印农业、林业、畜牧兽医、文教卫生等科技宣传资料53种,计62万份;放映科教电影855场,观众58万人次;幻灯810场,观众26万人次;兴办科技画廊32个,编制“科学成就”、“宇宙火箭”、“农业八字宪法”、“农村安全用电”等图片47套。1962年,压缩机构,精减人员,地、县科技、科协机构合并,仅有1人负责日常工作,全区科普活动受到较大影响。1963年,全区仅编印科技资料36种13万余份,放映科技电影730场观众34万人次。“文化大革命”初期,科普教育工作中断。1978年始,科普宣传工作在全区逐步开展起来。当年,地区科协与农业局聘请山东、河北农学院的教授举办小麦、棉花、养殖和畜禽防疫等科普讲座10次,听众800余人次;放映科教电影98场;冠县建科普画廊1个,制作图片4套,录制科普讲座4部,播放20场次。1984年,地区和县市科协共出版科技报纸7期,印发15.6万份;印发各种农业科技资料15.53万份;举办科普讲座410次,听众达8万人次;放映科教电影1687场,观众130万人次。为宣传新技术革命,地区和临清市科协邀请省科协声像科来该区放映新技术革命的彩色录像片,并组织党政机关和机械、教育、水利、公检法及科技部门有关人员收看。1979~1990年底,全区各级科协组织累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5111次,听众达155.8余万人次;放映科教电影和科教录像10663场,观众580余万人次;建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和科普橱窗共36个,制作图片374套;组织科普人员赴集会宣传3700余次;编辑发行《聊城科技报》189期共210余万份;编写科技资料421期,印发244万份;编写出版科普读物13种10万册,发行科技图书2.1万册。1991-1996年,各级科协组织突出科技宣传,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促进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的提高。1996年,全区城乡开展科普宣传月(周)17次,组织科技展览24次,参观者5.5万人次,放映科技电影、录像2060场次,观众达47万人次,组织科普赶集60次,出动科普宣传车85辆次,发放科技资料10万份。
  推广利用
  各级科技组织成立后,注重科技成果的推广利用。1959年,在全区推广应用线性规划技术。至1960年7月,全区有144个公社、20个中学和专业学校以及部分工交、财贸、卫生等部门应用该项技术,共制订方案116个,训练技术人员5700名。1964年4月,地区科协派两名棉花技术人员赴山西闻喜县学习棉花芽苗移栽技术,5月,印发棉花芽苗移栽技术资料8450份,培养县、区社技术人员410名,在全区推广棉花移栽技术。当年,全区采用芽苗移栽棉花65.1万亩。1964年,为响应党中央大搞科学实验的号召,地区科协以冠县的凤庄和阳谷的陈集大队为试点,开展利用涝洼地、盐碱地试种水稻、选育复壮农作物良种、合理密植夺高产等实验活动。到1965年,全区已有一半以上的生产队建立科学实验小组,并涌现出一批养牛能手、棉花姑娘等能工巧匠。
  1978年,各级科协和科技组织恢复后,在全区广大农村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1979~1985年间,各级科协及所属组织配合有关部门主要开展推广粮棉菜优良品种、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等技术的应用。1978年,全区种植鲁棉1号良种500亩。至1984年,达到410万亩。1985年,推广中棉10号和鲁棉6号良种100万亩。1982〜1983年,推广聊玉5号玉米良种种植约200万亩、小麦良种80—3种植约150万亩,引进西瓜早熟品种
  中玉1号、中玉6号,种植约4万亩。引进甘兰、西红柿、甜椒等蔬菜新品种种植10万余亩。1982年,全区地膜覆盖棉花20万亩,地膜覆盖西瓜、蔬菜约12万亩。莘县王庄集在县科协所属的蔬菜研究会指导下,由1979年仅有1户2分韭菜地发展到1985年的28个自然村1800户5100亩蔬菜塑料大棚,大部分农民脱贫致富。其间,各级科技组织推广应用精量播种,苹果、枣树接枝换头,果树环剥增产,农药小喷片技术和间接套种,立体种植等技术,均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1986年,地区科协组建乡镇科普服务部47个,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621个,共同做技术引进推广工作。其间,主要引进推广种植、养殖、林果、植保等新技术和粮棉、菜、畜禽等良种。当年,全区推广新技术20余项,至1990年达到250项。高唐县清平镇仓上村种植“皇冠”号菜椒良种,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收入增加445.2元。1990年,阳谷县推广新技术126项,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元;应用新品种40余种,种植面积25万余亩,增加收益150万余元。其间,莘县妹冢乡建立粮棉良种基地4700亩,每年可提供小麦良种115万公斤、玉米良种90万公斤、棉种45万公斤,总产值达2914.8万元。这些良种除自用外,还支援省内其他地市及山西、陕西、河北、河南、江苏、安徽、云南等省。1990年,全区小麦、玉米、棉花3大作物良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间作套种面积达到250万亩以上。在农村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同时,各级科技组织遵照推广工作突岀重点,坚持有限目标,立足形成规模效益的原则,筛选一批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先进、易于推广且是共性通用的技术,在全区类似情况的企业组织推广。1990年,在全区64家棉花加工厂推广棉花加工系列技术,在化肥行业推广TS系列节水技术等。仅棉花系列技术推广,年直接经济效益即达600万元以上。1996年,全区有地级科普红旗村30个,县级117个,粮棉油、果品、瓜菜、水产、畜禽、加工等类型的农研会902个,科普服务部110个,科技带头户20330个。通过科技服务组织推广科技成果150项,引进推广优良品种135万公斤,实现经济效益3600万元。
  科技培训
  1959年地区科协成立后,即把科技培训当作一项重要任务。1960年7月,临清市科协与农业局、农科所等部门共同举办棉花育苗、小麦丰产和林业、畜牧、渔业等10余个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1963人次。冠县凤庄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培训,使121名青年学到一技之长,24人学会全套农活,16人学会种菜技术,并使全村人防止和杜绝农药中毒事故。1963年,地区和部分县市科协开办不同形式的技术夜校,进行系统的技术培训工作。当年,全区累计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学习班、训练班1400余期,培训人员11.3万余人。1978年始,地、县市科协和地直各种学会相继恢复和组建,科技培训工作又逐渐开展起来。1979〜1983年,地直各学会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举办医药卫生、纺织印染、水利、机械、建筑、质量管理、农业、林业等行业的培训班、学习班260余次,受训人员2.9万余人次;地、县市科协和部分公社科协举办粮、棉、植保、瓜菜等技术培训班860余次,培训人员达5万人次以上。1982年,地区科协在冠县举办中国科学院棉花研究所10号技术培训班后,中棉10号良种在全区得以迅速推广。其间,地区科协还与教育部门协作,联合举办业余技术学校,开办不同专业的大中专班22个,学员1137名。1984年,在狠抓乡镇科协组织建设的同时,注意农村科普学(夜)校的组建。当年,建立科普学(夜)校41个。同时,各县市和地直各学会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147次,受训人员达2.9万人次。1985年始,全区科学技术培训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其间,各县市、乡镇科协及科普学(夜)校、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科普服务部均都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工作。至1990年,全区共举办畜禽、蔬菜、林果、水产、食用菌和农副产品加工等技术培训班0.6万余次,培训人员达108.7万人次。全区农村科普学(夜)校已发展到115所。1996年,全区有乡镇科普学校156所,村科普夜校2160所;农函大分校8处。当年,全区城乡举办各类培训班961期,培训人数29万人次。
  咨询服务
  区内工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始于1982年。当时主要开展为中小型企业、乡镇企业提供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对工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技术引进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或对可行性研究方案进行综合评议论证,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1985年始,又在农村有组织的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主要是为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提供各种技术服务、信息服务,帮助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农村经济向商品化、专业化发展。
  工业科技咨询服务1982年3月,地区科协与经委召开技术协作、科技咨询服务联席会议,确定对工交系统的生产技术难题和能够提供的技术咨询项目进行调査研究。4月份,与地区机械学会的部分技术人员用20天的时间,调查了一轻、二轻、化工3个系统和化肥、家具、皮革、造纸、酿酒5个行业的主要生产技术问题,提出解决的具体措施,并对能够解决的技术问题组织地区机械学会协助解决。1984年底,地区科协增设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后,与外地、外单位建立业务联系,收集科技信息,为引进外地技术做好准备。1985年,开始引进毛料洗染等技术。1986年,各县市科协普遍建立科技咨询服务站,重点抓信息的收集、传递等工作。1987年,完成咨询项目45个,比较大的项目有冠县食品加工的可行性考察论证、莘县大张耐热钢铸造厂生产管理、莘县电厂扩建项目和聊城市道口铺乡造纸厂的技术改造等,接受咨询服务的企业增加产值8800万元,利税546.9万元。1988年,完成有偿技术咨询项,合同额100余万元;完成无偿咨询项目4项,创社会效益400万元。同时,地直各学会完成咨询项目942项,使服务对象获经济效益2199万元;地区质量管理协会协助企业进行产品创优升级,取得成果600项,创效益800万元,使两种产品获国优、17种产品获部优、47种产品获省优。地区纺织学会深入乡镇小纺织厂帮助解决难题,开发新产品30多种。1989年,地区科协与地区电机工程学会共同为聊城化工厂、毛纺织厂、第四棉纺厂、荏平电厂的输变电工程进行技术咨询;从外地引进热喷饲料技术和设备,以解决人、畜争粮和畜牧业滑坡问题,得到行署领导的重视,被列入黄淮海开发项目,试验成功后在全区进行推广。地区电子学会组织科技人员对电讯十一厂进行技术咨询,地区质量协会应邀对阳谷工具厂、景阳冈酒厂、压力容器厂、聊城拖拉机厂、东阿阿胶厂等10多个企业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咨询,均收到良好效果。1990年,地区科协对聊城生建机械厂、锻压机床厂、机械制造厂、锅炉厂和省社机械厂的技术改造提供科技咨询服务。同时,部分县市科协、厂科协和部分学会也为企业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产品达标升级提供咨询服务。1991〜1996年,各级科协组织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咨询服务的新路子。几年中,重点在科技咨询工作的阵地、队伍、信息、创收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取得一定成效。经过努力,依托地区计委、经委沟通了全国信息网。1996年,收集整理可供中小乡镇企业实用的科技项目250项,与8县市乡镇企业局、经委建立业务联系,有80个中小乡镇企业来人、来函寻求项目。建立了以5个学会、2个科研单位为骨干的科技咨询队伍,强化了运作机制,改变了咨询服务的局面。
  农业科技咨询服务始于1985年,由47个乡镇科协、乡镇科技服务部承担,除解答农村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提供技术、信息咨询外,还注意提供有关的良种、化肥、农药、农机等生产物资。当年,全区咨询组织共接待农民咨询1.5万余人次,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300余项。为尽快使广大群众脱贫致富,向农民推荐、提供巨峰葡萄、特早熟花生、优质西瓜、益都银瓜、鲁豆4号、鲁杂高粱等优良品种。1986年,全区共接待农民技术咨询1.6万余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400余个。同时,引进日本的“红富士''、“秀水”,美国的“新红星”以及外地山楂、葡萄、西瓜、草莓、桃、枣等水果新品种;引进肉食鸡、肉食兔、瘦肉型猪、菜牛、食用菌等新品种;推广小麦、玉米、棉花等新品种,从而促进了农村各业的发展。莘县当年就发展林果面积10万亩。1987年,共接待农民技术咨询2万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400余个,提供瓜菜良种750余公斤,优质农膜6吨,果树用肥60吨,农药0.2万余公斤,微肥0.1万余公斤,专用工具0.2万余件。1988〜1996年,每年接待农民技术咨询2万人次,并连续推广主体农业、间作套种和庭院经济技术,部分县市和乡镇科协为随时掌握农业新技术、新信息,主动与山东农业大学、省果科所、青岛农科所及济南、泰安、德州的有关单位建立技术协作关系。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