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驻军
第一节清代驻军
明代实行卫兵制,各州城要地直兵屯守,有事征调,无事屯兵开垦。洪武年间聊城设东昌、平山两卫,景泰年间增设临清卫。清军入关,东昌、平山、临清3卫相继撤销,东昌虚设卫守备统治军屯。顺治年间始建绿营(汉人),东昌、临清、高唐、寿张等重要城镇均驻有千人左右的绿营兵镇守,置有参将、游击、守备等不同的军事衙门,并分防各县。
1646年(清顺治三年),设东昌营于东昌府城;旧属登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后属该镇,防漕河汛、平阴县汛、博平县汛、堂邑县汛。1887年(光绪十三年),存参将以下官员15名,马兵72名,步兵272名。
1644年(顺治元年)设临清镇,1661年(顺治十八年)撤移登州,改临清协。1680年(康熙十九年),设临清营于临清州城。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隶属曹州镇,防邱县汛、武城县汛、甲马营汛、夏津县汛、馆陶县汛。1886年(光绪十二年),存副将、都司以下官员23名,马兵66名,步兵305名。
1648年(顺治五年),设高唐营于高唐州城;旧属登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又属曹州镇,防禹城县汛、平原县汛、齐河县汛、茌平县汛、清平县汛。1886年(光绪十二年),存都司以下官员17名,马兵86名,步兵354名。
1648年(顺治五年),设寿张营于寿张县;旧属登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后属该镇,防张秋汛(协防阿城汛)、阳谷县汛、莘县汛、冠县汛。至1886年(光绪十二年),存游击以下官员20名,马兵64名,步兵251名。
光绪末年,参将、守备、营兵一律裁撤,改建常备军,县设巡警局。
第二节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成立后,军阀割据,战乱迭起,军队调遣频繁,防务变化复杂。
1912年,山东后路巡防营步兵统领方致祥所辖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5个步兵营和骑兵2个营驻防于聊城,统部和步兵前营、后营、骑兵一营常驻聊城,其他分别驻堂邑、阳谷、冠县、高唐等地。县设小分队,有步马兵40人,警察局有警兵60人。当年,方致祥被撤职,由李德厚接防。李德厚兼山东省黄河上、中、下游的防务与山东后路巡防步、马、炮各营及原属山东武卫先锋营步兵三营统领,山东武卫先锋营步兵三营到聊驻防,后又将当地士绅组织的卫东营约300人编入该部。
1914年,新编军步兵统领戴绍九率3个营到聊城驻防。次年,戴绍九调往梁山,李德厚部改编为山东陆军第四混成旅,6个步兵营驻防聊城。
1918年,旅长李德厚调往北京,原陆军第五师中将张善义率部2个营、卫队2个连到聊城,任东海“剿匪”总司令兼四旅旅长。此时,鲁北武定府和青州府一带划归东昌所辖。次年,张善义病死,陆军中将、原直军师长张建功到聊城任旅长。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督办后,委任张建功为东北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派其第一二八旅旅长张辉连、第一三八旅旅长杜凤章连夜赶至聊城、冠县等地,将第四旅和东临道尹柯长泗(兼警备司令)所属警备团(由29县抽调0.15万余人组成)及尹公署1个连、聊城警备大队约300人一律收编,将一三八旅扩编为第七十一师。
1925年12月,张辉连因擅自离聊城被枪决,由中将姜和睛为东昌镇守使兼一二八旅旅长、王涛为少将参谋长。
1926年,设东临道区司令部,司令王冠军,所属两个团0.1万余人驻聊城城内。同年夏,由济南调孙百万部0.1万余人驻聊城东关,王、孙两部统归镇守使指挥。
1927年,取销镇守使署,驻东昌所有部队均改属直鲁联军第八师,师长寇英杰,辖两个旅、1个混成团,共有0.7万余人。
1928年,张宗昌属第六军由河北到聊城,军长徐源泉;寇英杰属第一军从河南调聊城,军长门锡光;十四军孙殿英任军长。3个军共3万余人,均驻聊城城内外及附近村庄。后由警备队队长陈扒皮率3个中队和一个骑兵队计有300余人驻于聊城城内。
1929年,聊城县警备队队长王金发踞城反叛,杀死警备大队队长张二板角。王踞城不到10日,冯玉祥属第十七师冯洪逵攻城,历时1昼夜,王金发败逃。同年夏,王冠军率领王金发残部等18股0.1万余人,从莘县复入聊城,后被茌平驻军陈调元部岳胜轩旅击溃。
1930年,军阀战争发生,聊城地方军队撤走,王金发部又入聊城。当年秋,第十七师马鸿逵部到聊城将王金发赶走。韩复榘部第八十七旅旅长荣光兴率0.3万余人到聊城驻防。聊城城内驻旅部及两个团,阳谷驻1个团。
1931年冬、1932年秋、1933年秋,第八十六旅旅长陈德新、第二百二十旅旅长李义之、第五十九旅旅长赵新德分别带其所部,先后到聊城接防。
1935年,韩复榘部第八十七旅旅长荣光兴复到聊城接防,兼清乡司令。
1936年,第五十八旅旅长王世歧带其所部到聊城接防。同年秋,范筑先到聊城,任行政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所属保安营两个连200余人驻聊城城内。
1937年,国民党溃兵连长齐子修冒充二十九军进驻聊城,在城内敲诈掠夺,两个月后离开聊城。
1938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主力一部进入临清一带,进行抗日斗争。12月,陈赓率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进驻朝城、张鲁集一带,协助恢复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并指挥筑先纵队,翌年初撤离。
1939年初,陈赓率领六八八团到聊城支援鲁西人民抗日斗争。筑先纵队第三团、一二九师骑兵团活动于茌平一带。下半年,肖华五支队在茌平王家油坊歼灭薄光三部1个营。同年,肖永智率领一二九师骑兵团和东进纵队的一个营,进驻阳谷,帮助建立抗日政权。
1940年2月,程子华率冀中军区部队、宋任穷率冀南军区部队进驻莘县。杨勇率部追击石友三部队进驻莘县。3月,杨勇、杨得志率部到范县、观城地区。6月,程子华部撤回冀中,宋任穷部返回冀南。8月,杨勇率六八六团0.2万余人进驻范县张青营、颜村铺一带,组织发动群众,巩固建立抗日政权。11月,杨勇率第七、八、二十、二十二、七十七等团进驻朝城,年底撤离。
抗战初期,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军工厂设在张秋,1942年撤出。
1942年,新八旅和冀南第三分区合并,进驻境内。
1943年,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副司令员杨勇、副政委苏振华和第八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副司令员何光宇率领第一、七、八、九分区指战员、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机关进驻阳谷、莘县等地,1947年全部撤离。
1945年底,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约2万人将聊城包围,围攻王金祥、赵振华、郭培德等部。至翌年初,谈判停战,二纵队撤走。
1947年7月,冀南军区独立二营驻高唐围歼国民党残余,后撤出。8月,刘(伯承)邓 (小平)大军渡河南下,路经区内,驻寿张镇, 同月南征。
第三节建国后驻军
建国后,相继在区内驻防的部队有:55125部队机关、直属队驻防聊城北营房;55112部队驻东阿县西营房;5981部队73分队驻聊城市城关镇军王屯;55687部队驻临清龙山路西土山;25687部队驻茌平县城西关;7585部队64支队驻阳谷县寿张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聊城支队驻聊城。
附:日伪军及其罪行录
日军占领济南后,秋川旅团(旅团部驻济南)的两个联队进犯该区,分驻于聊城、临清,所辖6个大队分防平原、禹城、高唐、聊城,其它县驻中、小队不等。每个县均有伪军1个大队,有的县尚有特务队。同时,秋川旅团在该区附近的德州建有飞机场和东西营房,禹城筑有可容0.3万余人的兵营。
日军为强化其统治,大量组织伪军。至1942年,每县均有10个中队以上的伪警备队,伪自卫团的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原博平县驻有伪军自卫团长罗兆荣,兵力0.4万余人。高唐伪区团长郭金城、庞承申各有0.2万余人的兵力,控制县城或全县大部地区。朝城驻有伪建国军三十一师,师长文大可。聊城驻伪治安军第四集团司令部所属3个团,第十七团驻聊城,第九团驻阳谷,第二十四团驻博平。至日军投降时,九团被八路军消灭,十七团、二十四团被罗兆荣缴械。
1938年11月,日军一一四师千叶联队平田大队从东阿渡河进犯聊城,其先头部队有步兵、炮兵400余人,骑兵100余人。
1939年7月,日军细本中队长率300余人占据阳谷,设大小据点50余个。11月,茌平齐子修部投敌,改为中央第五十七军。同年,聊城、大名等地日军1500余人、伪军500余人合围第十支队机炮营于莘县富余集。
1942年春,聊城伪军发展到3个大队26个中队共计2600余人,并在周庄、谭庄、花牛池、杨集、前高、郭庄、刘集、朱庄、王庙、位庄、军王屯各驻1个中队并设围墙碉堡。9月,日军纠集伪军万余人进犯阳谷抗日根据地。
1943年秋冬,0.4万名日、伪军及绥靖军第四集团军第九团约1500余人进驻阳谷。当年底,日伪军5个中队驻冠县,其中伪军第一、三中队配机炮各1挺,二中队全部驻赵固据点,五中队驻贾镇西庄据点,城内驻一、三、四中队,每中队109人,另外,冠县尚有大批治安军驻防。1944年底全部撤离冠县。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王金祥率其参谋长沙绍巨和郭建秋、王兴邦团500余人到聊城,自称专员兼司令,改编赵振华、郭培德部及聊城所有伪军,共编1个旅,辖3个团,由赵振华任旅长,郭培德任副旅长兼第二团团长,第一团团长傅从鲁,第三团团长王兴邦,另把高耀南部改编为警备大队,高耀南任大队长,共有0.2万余人,分驻聊城及城区内部分村庄。
1945年,盘踞在临清的有伪警备队肖子玉部1500人、王东贤部0.2万余人、吴连杰部600人、伪区团长张静斋部约0.1万人、伪县长郑延绍500人分驻城西、南关。
1937年12月12日,日军侵入观城后,对手无寸铁的观城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有153人遇难,其中70人被敌人用刺刀刺死。在此惨案中,日军还用开膛、砍头、断肢、凌迟、碎尸、火烧、奸淫等手段屠戮残害百姓。南街30岁的农民张聿魁和西街60岁的王二财被日军开膛破肚;西街杨永雨的父亲被日军割下头;南街60多岁的董老汉,被日军削去一支胳膊,活活疼死;南街60多岁的崔毅金脸上的肉全部被日军割掉;日军在西街发现国民党第二十九军1名伤兵,残酷地将其剁成肉泥,血肉四溅;原庄70多岁的农民原守卯被日军用绳子捆住推往火里,活活烧死;西街20余名未逃出的妇女、40岁以下者全部被日军奸淫。
1938年7月28日,日军侵占东阿县城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在东城隅首,几名日军将一名40多岁妇女轮奸致死;东城三官庙西街68岁的吴氏未能逃走,日军叫她烧水,水开后日军将其投入锅中,被活活煮死;老衙门后街庄承先夫妇,被日军挑死在佛堂里;在南门外,日军用各种手段残杀抗日干部15人。
1939年3月,日军扫荡阳谷时,窜到胡马庄,强迫农民张景海、孟宪忠带路,至安镇,用刺刀将两人活活挑死;继又进犯阿城,残杀群众112人,烧毁房屋千余间;后乘机进犯寿张,打死打伤抗日队员12名,杀害群众岳修林、吴景福等多人,并将国民党驻军冯寿彭部17名俘虏全部用刺刀挑死。
1940年1月12日拂晓,卫河支队第十连被日军围困在临清赵官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抗日健儿奋勇抗击。经过1天激战,62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活着的3个小战士被俘。次日,敌人把他们绑在村南电线杆上,严刑威逼利诱。小战士宁死不屈,被敌人活活刺死。
1942年3月,齐子修部进驻冠县桑阿镇。一年多的时间里,西起张货营,东至马颊河,北起冠堂公路,南至油房,在方圆15余公里63个自然村杀害2.1万多人。群众被逼得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家破人亡,各村房倒屋塌,荒草丛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其中,大花园头90户人家90%以上外逃;阎二庄30户人家房子被烧毁,除8人被抓走、2人遭杀害、2个妇女被迫改嫁外,全部外逃;3个茉莉营村1200间房屋被烧掉935间,剩下的全部被齐匪所占。102头牲口被牵走吃掉,943人中有212人饿死,248人失踪,剩下483人中有460人逃往他乡。齐匪撤走时,宁茉莉营30户人家只剩1个年迈的老妪奄奄一息;袁菜庄140人家只剩下9人。
1942年9月27日,日军在张秋镇的钱楼、窟窿石、桑段营村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打伤40余人;在朱庄、东邵庄打死、打伤70余人;在顾庄、金庄打死、打伤60余人,还抓走几百名群众去做苦工;在苏双庙村杀害4人,后见到穿紫红衣裳的王中,说是八路军,将其活埋;关庄杜金钱在地里干活,鬼子抓着与其摔跤,摔不过,就用刺刀将其挑死。温碾村霍兆平等5人同时也被杀害。
张柳邵村是冠县抗日堡垒村。1943年3月15日,张柳邵周围七八个村庄的老百姓赶着牲口、车辆,拉着物资聚集到张柳邵避难。伪军齐子修调动第七、八、九旅的兵力向张柳邵进行大扫荡,打死群众128人,其中被投进井里7人,张子龙、张子文、张瑞信3家11口人全部被杀。当时,张瑞信之妻怀里抱着1个周岁婴儿,齐匪从怀里夺过,一刀将其砍死,1位80岁的老太太被土匪扔进火里活活烧死。齐匪还抢走妇女40多人、大车300余辆、牲口200余头,粮食被全部抢光。
1943年6月10日黎明,日军步步为营,围剿冠县前李赵庄。敌人把居民赶到前李赵庄西头的一个大坑里盘查审问,发现“可疑者”就拉岀来推到坑边的水井里,一连推下25人,随后用机枪向井内扫射,丢手榴弹,最后又推进一扇石磨,顿时井水变成血水。
1943年12月,日军抓捕阳谷县军政人员和群众80余人,用铁丝穿透胳膊拉到济南杀害。同时,在岳楼西鲁强奸幼女1人、妇女3人,还把3名群众毒打后栽到水缸里强行饮水,尔后用皮鞋践踏腹部。在朱庄、曹寺杀害群众10余人。
1944年夏,驻荏平日、伪顽军勾结聊城、东阿、博平日伪军0.1万多人,对在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6月27日将抗日武装干部和百余名群众围困在张会庄东南,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有160名干部和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下。
1945年2月20日,日军100余人、伪军400余人扫荡东阿县大窑村、枣棵杨村,烧毁房屋120间,残杀民兵群众46人,打伤24人,抓走24人,其中15人被押往日本做劳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刺棵杨惨案”。
1945年3月,伪军李岐山勾结济南、聊城、临清日军数百人,治安军第二十二团、二十七团及茌平伪军共0.3万余人,向民兵联防村张家楼进犯。该村民兵猛烈还击,击败敌人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遂增调兵力,动用机枪、大炮等重型武器。张家楼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洗劫,烧毁房屋270间,民兵群众牲牺333人、伤264人,有7人被强行抓到日本当劳工,敌人还抢走大牲畜80头、车辆财物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