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编 军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579
颗粒名称: 第十五编 军事
分类号: E289.52
页数: 39
页码: 647-685
摘要: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武装建设。聊城全区各级人武部门积极做好征兵工作,建立健全各级民兵组织。全区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军事训练、社会治安、农业生产和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广大民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骨干和带头作用。
关键词: 聊城军事 军事机构

内容

第十五编军事
  聊城地区位于平汉、津浦铁路与黄河三角地带,地处河北、山东、河南3省交界处,为冀鲁豫要冲。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一向战事频繁,时有重兵扼守。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孙膑曾在莘县、阳谷一带设置迷魂阵,打败魏将庞涓。元代,京杭运河流经境内,聊城更为军事要道,多有军队驻扎。明创卫兵制,洪武年间境内设东昌、平山两卫,景泰年间增设临清卫。清初设满州营,继建绿营(汉人),聊城、临清、高唐、张秋均驻有千人左右的绿营兵镇守。震惊朝野的农民起义军与清军鏖战,均在境内设置战场。土地革命时期的农民暴动、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同日伪军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使聊城成为鲁西北革命斗争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全区广大军民踊跃支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过黄河,积极参军参战,为革命做岀重大贡献。
  建国后,党和政府重视人民武装建设。全区各级人武部门积极做好征兵工作,建立健全各级民兵组织。全区广大民兵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军事训练、社会治安、农业生产和保卫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广大民兵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发展工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参加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骨干和带头作用。
  第一章兵役制度
  第一节募兵制
  清末时期,实行募兵制。募兵制兵员条件为年龄限18〜25岁,步限每小时行10公里以上,身限4.8尺以上,力大限平举50公斤以上,报明3代家口住址和本人指纹箕斗数目,吸食过洋烟者不要,素不安分犯事者不收,五官不全、体质软弱、有目疾、暗疾者不收。
  募兵带有征拔性质。县以下,先由庄(村)长等各带合格乡民凭证,开具名册,偕同应募壮丁,赴选验处所听候点验。合格者注册编伍。受募者绝大部分是为生活所迫的穷人, 被募后长期服役。
  第二节抽丁制
  1928〜1948年,国民党政府先后在区内招募、征拔大批壮丁扩充军队。1933年6月,国民党政府颁布征兵法,规定实行征兵制,凡年满18〜45岁之壮丁,一律服国民兵役。但由于国民党政府政治腐败,官员贪赃枉法,征兵制难以实行,各地均强行抓兵。地主、富商出钱收买征兵官员,其子弟可逃脱当兵。穷家男子不论孤独一人,还是年老体弱或未到成人年龄,都是抓兵对象。抓兵官员有的深夜破门而入,把壮丁捆绑起来强行拖走;有的在田间、路边见人就逮;有的则把反抗抓丁者打得头破血流,强行抓走。抓丁时,穷家男子被逼得四处躲逃,流离失所;有的为逃避当兵断肢残臂,忍痛自伤;有的悬梁自尽,致使家破人亡。
  第三节志愿兵役制
  1937一1954年,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军队实行志愿兵役制。征兵时,党委和人民政府发出号召,党员干部带头,青年民兵自愿报名,参军者骑大马戴红花,全村敲锣打鼓,热烈欢送。军属门前挂光荣牌,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抗日战争期间,大批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和人民地方武装。1945年,仅阳谷、茌平、冠县、东阿、临清就有5768人参军,寿张县何海村24名民兵全部参军。解放战争时期,全区所进行的5次参军运动,均顺利完成任务。其中1947年上半年,东阿河防团民兵参军500名,寿张、阳谷两县就有15600名青年应征入伍,当年全区共参军27560人。
  建国初期,广大爱国青年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据当时6个县的统计,有0.8万名民兵参加了志愿军。
  第四节义务兵役制
  1955年7月,新中国第一部兵役法正式颁布,明确规定“保卫祖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当年,区内开始实行义务兵役制。至1996年,全区按上级规定应征数额,有XX万多名民兵青年先后参军入伍。
  自1956年起,开始在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飞行员。至1996年底,全区共招收飞行学员XXX名,滑翔员XX名。
  1977年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有部分应届高中毕业生根据其所报志愿,被部队院校录取。
  1978年3月始,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相结合的制度,服役期满6年以上的专业技术兵骨干,根据本人志愿和部队需要,可转为志愿兵,在部队继续服役。
  从1955年开始,每年在征集新兵的同时,进行预备役登记,凡体检合格的青年,除征集服现役外,全部编为第二类预备役,服现役期满退伍回乡的士兵编为第一类预备役。由各县市兵役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1981年民兵组织调整后,退伍军人和经过训练合格的基干民兵编为第一类预备役,其他民兵编为第二类预备役。1985年,全区编为第一类预备役士兵X万名、第二类预备役士兵XX万名。1986年后,除进行预备役军官、士兵登记外,重点放在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大局上。在加强民兵干部队伍和专业技术分队建设的同时,积极进行民兵带建和以劳养武工作。其间,进一步完善预备役统计制度,复核了退伍军人登记,基本掌握了全区后备兵员的情况。
  第二章驻军
  第一节清代驻军
  明代实行卫兵制,各州城要地直兵屯守,有事征调,无事屯兵开垦。洪武年间聊城设东昌、平山两卫,景泰年间增设临清卫。清军入关,东昌、平山、临清3卫相继撤销,东昌虚设卫守备统治军屯。顺治年间始建绿营(汉人),东昌、临清、高唐、寿张等重要城镇均驻有千人左右的绿营兵镇守,置有参将、游击、守备等不同的军事衙门,并分防各县。
  1646年(清顺治三年),设东昌营于东昌府城;旧属登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后属该镇,防漕河汛、平阴县汛、博平县汛、堂邑县汛。1887年(光绪十三年),存参将以下官员15名,马兵72名,步兵272名。
  1644年(顺治元年)设临清镇,1661年(顺治十八年)撤移登州,改临清协。1680年(康熙十九年),设临清营于临清州城。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隶属曹州镇,防邱县汛、武城县汛、甲马营汛、夏津县汛、馆陶县汛。1886年(光绪十二年),存副将、都司以下官员23名,马兵66名,步兵305名。
  1648年(顺治五年),设高唐营于高唐州城;旧属登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又属曹州镇,防禹城县汛、平原县汛、齐河县汛、茌平县汛、清平县汛。1886年(光绪十二年),存都司以下官员17名,马兵86名,步兵354名。
  1648年(顺治五年),设寿张营于寿张县;旧属登州镇。1723年(雍正元年)改属兖州镇。1817年(嘉庆二十二年)后属该镇,防张秋汛(协防阿城汛)、阳谷县汛、莘县汛、冠县汛。至1886年(光绪十二年),存游击以下官员20名,马兵64名,步兵251名。
  光绪末年,参将、守备、营兵一律裁撤,改建常备军,县设巡警局。
  第二节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成立后,军阀割据,战乱迭起,军队调遣频繁,防务变化复杂。
  1912年,山东后路巡防营步兵统领方致祥所辖前营、后营、左营、右营、中营5个步兵营和骑兵2个营驻防于聊城,统部和步兵前营、后营、骑兵一营常驻聊城,其他分别驻堂邑、阳谷、冠县、高唐等地。县设小分队,有步马兵40人,警察局有警兵60人。当年,方致祥被撤职,由李德厚接防。李德厚兼山东省黄河上、中、下游的防务与山东后路巡防步、马、炮各营及原属山东武卫先锋营步兵三营统领,山东武卫先锋营步兵三营到聊驻防,后又将当地士绅组织的卫东营约300人编入该部。
  1914年,新编军步兵统领戴绍九率3个营到聊城驻防。次年,戴绍九调往梁山,李德厚部改编为山东陆军第四混成旅,6个步兵营驻防聊城。
  1918年,旅长李德厚调往北京,原陆军第五师中将张善义率部2个营、卫队2个连到聊城,任东海“剿匪”总司令兼四旅旅长。此时,鲁北武定府和青州府一带划归东昌所辖。次年,张善义病死,陆军中将、原直军师长张建功到聊城任旅长。1925年,张宗昌任山东督办后,委任张建功为东北陆军第二十八师师长,派其第一二八旅旅长张辉连、第一三八旅旅长杜凤章连夜赶至聊城、冠县等地,将第四旅和东临道尹柯长泗(兼警备司令)所属警备团(由29县抽调0.15万余人组成)及尹公署1个连、聊城警备大队约300人一律收编,将一三八旅扩编为第七十一师。
  1925年12月,张辉连因擅自离聊城被枪决,由中将姜和睛为东昌镇守使兼一二八旅旅长、王涛为少将参谋长。
  1926年,设东临道区司令部,司令王冠军,所属两个团0.1万余人驻聊城城内。同年夏,由济南调孙百万部0.1万余人驻聊城东关,王、孙两部统归镇守使指挥。
  1927年,取销镇守使署,驻东昌所有部队均改属直鲁联军第八师,师长寇英杰,辖两个旅、1个混成团,共有0.7万余人。
  1928年,张宗昌属第六军由河北到聊城,军长徐源泉;寇英杰属第一军从河南调聊城,军长门锡光;十四军孙殿英任军长。3个军共3万余人,均驻聊城城内外及附近村庄。后由警备队队长陈扒皮率3个中队和一个骑兵队计有300余人驻于聊城城内。
  1929年,聊城县警备队队长王金发踞城反叛,杀死警备大队队长张二板角。王踞城不到10日,冯玉祥属第十七师冯洪逵攻城,历时1昼夜,王金发败逃。同年夏,王冠军率领王金发残部等18股0.1万余人,从莘县复入聊城,后被茌平驻军陈调元部岳胜轩旅击溃。
  1930年,军阀战争发生,聊城地方军队撤走,王金发部又入聊城。当年秋,第十七师马鸿逵部到聊城将王金发赶走。韩复榘部第八十七旅旅长荣光兴率0.3万余人到聊城驻防。聊城城内驻旅部及两个团,阳谷驻1个团。
  1931年冬、1932年秋、1933年秋,第八十六旅旅长陈德新、第二百二十旅旅长李义之、第五十九旅旅长赵新德分别带其所部,先后到聊城接防。
  1935年,韩复榘部第八十七旅旅长荣光兴复到聊城接防,兼清乡司令。
  1936年,第五十八旅旅长王世歧带其所部到聊城接防。同年秋,范筑先到聊城,任行政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所属保安营两个连200余人驻聊城城内。
  1937年,国民党溃兵连长齐子修冒充二十九军进驻聊城,在城内敲诈掠夺,两个月后离开聊城。
  1938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主力一部进入临清一带,进行抗日斗争。12月,陈赓率一一五师三四四旅六八八团进驻朝城、张鲁集一带,协助恢复鲁西北地方党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并指挥筑先纵队,翌年初撤离。
  1939年初,陈赓率领六八八团到聊城支援鲁西人民抗日斗争。筑先纵队第三团、一二九师骑兵团活动于茌平一带。下半年,肖华五支队在茌平王家油坊歼灭薄光三部1个营。同年,肖永智率领一二九师骑兵团和东进纵队的一个营,进驻阳谷,帮助建立抗日政权。
  1940年2月,程子华率冀中军区部队、宋任穷率冀南军区部队进驻莘县。杨勇率部追击石友三部队进驻莘县。3月,杨勇、杨得志率部到范县、观城地区。6月,程子华部撤回冀中,宋任穷部返回冀南。8月,杨勇率六八六团0.2万余人进驻范县张青营、颜村铺一带,组织发动群众,巩固建立抗日政权。11月,杨勇率第七、八、二十、二十二、七十七等团进驻朝城,年底撤离。
  抗战初期,冀鲁豫军区后勤部、军工厂设在张秋,1942年撤出。
  1942年,新八旅和冀南第三分区合并,进驻境内。
  1943年,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宋任穷、副司令员杨勇、副政委苏振华和第八分区司令员曾思玉、副司令员何光宇率领第一、七、八、九分区指战员、冀南军区第七军分区机关进驻阳谷、莘县等地,1947年全部撤离。
  1945年底,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约2万人将聊城包围,围攻王金祥、赵振华、郭培德等部。至翌年初,谈判停战,二纵队撤走。
  1947年7月,冀南军区独立二营驻高唐围歼国民党残余,后撤出。8月,刘(伯承)邓 (小平)大军渡河南下,路经区内,驻寿张镇, 同月南征。
  第三节建国后驻军
  建国后,相继在区内驻防的部队有:55125部队机关、直属队驻防聊城北营房;55112部队驻东阿县西营房;5981部队73分队驻聊城市城关镇军王屯;55687部队驻临清龙山路西土山;25687部队驻茌平县城西关;7585部队64支队驻阳谷县寿张镇。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聊城支队驻聊城。
  附:日伪军及其罪行录
  日军占领济南后,秋川旅团(旅团部驻济南)的两个联队进犯该区,分驻于聊城、临清,所辖6个大队分防平原、禹城、高唐、聊城,其它县驻中、小队不等。每个县均有伪军1个大队,有的县尚有特务队。同时,秋川旅团在该区附近的德州建有飞机场和东西营房,禹城筑有可容0.3万余人的兵营。
  日军为强化其统治,大量组织伪军。至1942年,每县均有10个中队以上的伪警备队,伪自卫团的势力也有很大发展。原博平县驻有伪军自卫团长罗兆荣,兵力0.4万余人。高唐伪区团长郭金城、庞承申各有0.2万余人的兵力,控制县城或全县大部地区。朝城驻有伪建国军三十一师,师长文大可。聊城驻伪治安军第四集团司令部所属3个团,第十七团驻聊城,第九团驻阳谷,第二十四团驻博平。至日军投降时,九团被八路军消灭,十七团、二十四团被罗兆荣缴械。
  1938年11月,日军一一四师千叶联队平田大队从东阿渡河进犯聊城,其先头部队有步兵、炮兵400余人,骑兵100余人。
  1939年7月,日军细本中队长率300余人占据阳谷,设大小据点50余个。11月,茌平齐子修部投敌,改为中央第五十七军。同年,聊城、大名等地日军1500余人、伪军500余人合围第十支队机炮营于莘县富余集。
  1942年春,聊城伪军发展到3个大队26个中队共计2600余人,并在周庄、谭庄、花牛池、杨集、前高、郭庄、刘集、朱庄、王庙、位庄、军王屯各驻1个中队并设围墙碉堡。9月,日军纠集伪军万余人进犯阳谷抗日根据地。
  1943年秋冬,0.4万名日、伪军及绥靖军第四集团军第九团约1500余人进驻阳谷。当年底,日伪军5个中队驻冠县,其中伪军第一、三中队配机炮各1挺,二中队全部驻赵固据点,五中队驻贾镇西庄据点,城内驻一、三、四中队,每中队109人,另外,冠县尚有大批治安军驻防。1944年底全部撤离冠县。
  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王金祥率其参谋长沙绍巨和郭建秋、王兴邦团500余人到聊城,自称专员兼司令,改编赵振华、郭培德部及聊城所有伪军,共编1个旅,辖3个团,由赵振华任旅长,郭培德任副旅长兼第二团团长,第一团团长傅从鲁,第三团团长王兴邦,另把高耀南部改编为警备大队,高耀南任大队长,共有0.2万余人,分驻聊城及城区内部分村庄。
  1945年,盘踞在临清的有伪警备队肖子玉部1500人、王东贤部0.2万余人、吴连杰部600人、伪区团长张静斋部约0.1万人、伪县长郑延绍500人分驻城西、南关。
  1937年12月12日,日军侵入观城后,对手无寸铁的观城人民进行疯狂屠杀。有153人遇难,其中70人被敌人用刺刀刺死。在此惨案中,日军还用开膛、砍头、断肢、凌迟、碎尸、火烧、奸淫等手段屠戮残害百姓。南街30岁的农民张聿魁和西街60岁的王二财被日军开膛破肚;西街杨永雨的父亲被日军割下头;南街60多岁的董老汉,被日军削去一支胳膊,活活疼死;南街60多岁的崔毅金脸上的肉全部被日军割掉;日军在西街发现国民党第二十九军1名伤兵,残酷地将其剁成肉泥,血肉四溅;原庄70多岁的农民原守卯被日军用绳子捆住推往火里,活活烧死;西街20余名未逃出的妇女、40岁以下者全部被日军奸淫。
  1938年7月28日,日军侵占东阿县城后,烧杀奸淫,无恶不作。在东城隅首,几名日军将一名40多岁妇女轮奸致死;东城三官庙西街68岁的吴氏未能逃走,日军叫她烧水,水开后日军将其投入锅中,被活活煮死;老衙门后街庄承先夫妇,被日军挑死在佛堂里;在南门外,日军用各种手段残杀抗日干部15人。
  1939年3月,日军扫荡阳谷时,窜到胡马庄,强迫农民张景海、孟宪忠带路,至安镇,用刺刀将两人活活挑死;继又进犯阿城,残杀群众112人,烧毁房屋千余间;后乘机进犯寿张,打死打伤抗日队员12名,杀害群众岳修林、吴景福等多人,并将国民党驻军冯寿彭部17名俘虏全部用刺刀挑死。
  1940年1月12日拂晓,卫河支队第十连被日军围困在临清赵官寨,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抗日健儿奋勇抗击。经过1天激战,62名指战员英勇牺牲,活着的3个小战士被俘。次日,敌人把他们绑在村南电线杆上,严刑威逼利诱。小战士宁死不屈,被敌人活活刺死。
  1942年3月,齐子修部进驻冠县桑阿镇。一年多的时间里,西起张货营,东至马颊河,北起冠堂公路,南至油房,在方圆15余公里63个自然村杀害2.1万多人。群众被逼得逃荒要饭,卖儿卖女,家破人亡,各村房倒屋塌,荒草丛生,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无人区”。其中,大花园头90户人家90%以上外逃;阎二庄30户人家房子被烧毁,除8人被抓走、2人遭杀害、2个妇女被迫改嫁外,全部外逃;3个茉莉营村1200间房屋被烧掉935间,剩下的全部被齐匪所占。102头牲口被牵走吃掉,943人中有212人饿死,248人失踪,剩下483人中有460人逃往他乡。齐匪撤走时,宁茉莉营30户人家只剩1个年迈的老妪奄奄一息;袁菜庄140人家只剩下9人。
  1942年9月27日,日军在张秋镇的钱楼、窟窿石、桑段营村用机枪扫射手无寸铁的群众,打死、打伤40余人;在朱庄、东邵庄打死、打伤70余人;在顾庄、金庄打死、打伤60余人,还抓走几百名群众去做苦工;在苏双庙村杀害4人,后见到穿紫红衣裳的王中,说是八路军,将其活埋;关庄杜金钱在地里干活,鬼子抓着与其摔跤,摔不过,就用刺刀将其挑死。温碾村霍兆平等5人同时也被杀害。
  张柳邵村是冠县抗日堡垒村。1943年3月15日,张柳邵周围七八个村庄的老百姓赶着牲口、车辆,拉着物资聚集到张柳邵避难。伪军齐子修调动第七、八、九旅的兵力向张柳邵进行大扫荡,打死群众128人,其中被投进井里7人,张子龙、张子文、张瑞信3家11口人全部被杀。当时,张瑞信之妻怀里抱着1个周岁婴儿,齐匪从怀里夺过,一刀将其砍死,1位80岁的老太太被土匪扔进火里活活烧死。齐匪还抢走妇女40多人、大车300余辆、牲口200余头,粮食被全部抢光。
  1943年6月10日黎明,日军步步为营,围剿冠县前李赵庄。敌人把居民赶到前李赵庄西头的一个大坑里盘查审问,发现“可疑者”就拉岀来推到坑边的水井里,一连推下25人,随后用机枪向井内扫射,丢手榴弹,最后又推进一扇石磨,顿时井水变成血水。
  1943年12月,日军抓捕阳谷县军政人员和群众80余人,用铁丝穿透胳膊拉到济南杀害。同时,在岳楼西鲁强奸幼女1人、妇女3人,还把3名群众毒打后栽到水缸里强行饮水,尔后用皮鞋践踏腹部。在朱庄、曹寺杀害群众10余人。
  1944年夏,驻荏平日、伪顽军勾结聊城、东阿、博平日伪军0.1万多人,对在南根据地进行残酷的大扫荡,6月27日将抗日武装干部和百余名群众围困在张会庄东南,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有160名干部和群众惨死在敌人的枪下。
  1945年2月20日,日军100余人、伪军400余人扫荡东阿县大窑村、枣棵杨村,烧毁房屋120间,残杀民兵群众46人,打伤24人,抓走24人,其中15人被押往日本做劳工,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刺棵杨惨案”。
  1945年3月,伪军李岐山勾结济南、聊城、临清日军数百人,治安军第二十二团、二十七团及茌平伪军共0.3万余人,向民兵联防村张家楼进犯。该村民兵猛烈还击,击败敌人多次进攻。敌人伤亡惨重,遂增调兵力,动用机枪、大炮等重型武器。张家楼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洗劫,烧毁房屋270间,民兵群众牲牺333人、伤264人,有7人被强行抓到日本当劳工,敌人还抢走大牲畜80头、车辆财物不计其数。第三章地方武装
  第一节清代地方武装
  清代,由八旗兵与绿营兵分驻区内。1645年(顺治二年),区内始设八旗驻防,临清城“著满州统兵驻扎,务期剿抚得宜”(《清世祖实录》卷二十,初为不定制,事毕移驻。除驻防八旗外,分防本区的兵力尚有绿营。康熙年后,张秋运河段由河标分防。
  由于抚标和河标各专其责,分防军务主要由各镇总兵统领的镇标承担。清初,境内设临清镇,后临清镇移驻登州。1723年(雍正元年)设临清营,分防邱县、武城、甲马营、夏津、馆陶;东昌营分防漕河、平阴、博平、堂邑;高唐营分防禹城、平原、茌平、齐河、清平;寿张营分防张秋、莘县、冠县、阳谷。
  第二节民国时期地方武装
  山东省第六行政区保安司令部
  1936年成立。范筑先为行政区专员兼保安司令,司令部设在聊城。1937年10月,合并为山东省第六抗日游击司令部,范筑先仍任司令。1938年5月,改为鲁西北抗日游击总司令部。
  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
  1937年冬,中共山东省委派省委组织部长张霖之到聊城,与中共鲁西北特委和同在六区专署工作的姚第鸿、张维翰等一起,争取、团结范筑先,共创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共产党陆续派遣红军干部和大批军政人员到期城,先后组建抗日武装35个支队、3路民军,约6万余人,并将山东省第六区保安司令部
  改为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范筑先任司令,后将35个支队编为4个纵队。35个支队是:
  第一支队
  1937年“七七”事变后,由濮县民团组成,国民党濮阳县长苗振武任司令。1938年,济南失守后,苗振武南逃,该支队自行解散。
  第二支队
  范筑先抗战部队序列中建立最早的支队,司令由王金祥兼任,聊城失守后,编为国民党保安第六旅。
  第三支
  队1937年11月由原国民党二十九军冀东保卫旅在鲁西北地区溃散的官兵组建,初编为六区保安第三营,后扩编为第三支队0.5万多人,司令齐子修,驻防高唐、清平一带。聊城失守后,第十九支队、第二十九支队并入该队,驻高唐、博平、清平、聊城、堂邑、冠县等地,发展到万余人,后投敌。
  第四支队
  1937年冬以茌平民间武装组建,初有一个营的兵力,后扩为千余人,司令王子苍。聊城失守后,投归国民党王金祥部。
  第五支队
  1937年12月收编的冠县城北民间武装,司令石洪典,辖2个团,约0.2万余人,初驻冠县,后驻阳谷、阿城一带。聊城失守后,编入一二九师先遣纵队。
  第六支队
  1937年底收编的冠县城南民间武装,司令韩善河,辖2个团、1个营,约0.2万余人。初驻冠县,后驻东阿、铜城一带。1939年1月编入一二九师筑先纵队。
  第七支队
  1937年底,以原馆陶县保安大队部分士兵和馆陶县第五区民间武装组成,辖3个团约0.1万余人,司令吴作修。1939年1月,编入一二九师筑先纵队第一团。
  第八支
  队1937年冬,以堂邑县各区民团组成,堂邑县长牟锡山任司令,约0.2万余人。聊城失守后,支队自行解散。
  第九支队
  1937年底由宁阳、泗水一带民团组建,司令张宝齐,约0.2万人。聊城失守后,即与鲁西北抗日司令部失掉联系。
  第十支队
  1938年1月,以共产党在堂邑建立的第一游击大队为核心,和共产党领导的冠县、馆陶等地方抗日武装组建,司令张维翰,辖3个团和东进梯队,初为五六千人,后达万余人。1939年1月编为一二九师筑先纵队。
  第十一支队
  1938年3月,以郓城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为基础组建而成,司令牛连文,初为100人,后达400多人。始驻郓城红船集一带,后驻巨野、曹县一带。聊城失守后,支队由曹县赴冠县时,在濮县被国民党王金祥、张租庆部包围冲散。
  第十二支队
  1938年,以共产党员和齐河县爱国人士李聚吾在齐河、禹城、茌平、长清等县边界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所组建,司令傅亚屏,辖3个团约0.15万人。聊城失守后,支队的一部分和第三十一支队组建为平原纵队。
  第十三支队
  1938年4月,以中共直南特委在濮、范、冠一带组织领导的抗日武装组建,辖4个团1个独立营,约0.15万多人。同年10月,副司令王青云、政治部主任汪毅被王金祥杀害。同年冬,支队司令冀镇国招集疏散回家的士兵0.1万余人编为新四军第三师特务团。
  第十四支队
  1938年,由濮阳一带民团组建,司令刘伯鸿,约0.15万余人,后投靠国民党军。
  第十五支队
  1938年2月,以大名县抗日自卫团、民团和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南撤的散兵组成,司令王振清,辖3个团约0.11万余人。初驻大名金滩镇一带,后驻莘县王奉一带。聊城失守前,支队内部发生内江,互相残杀,大部溃散,仅李月智带200余人归编第十支队独立营。
  第十六支队
  1938年3月,以临清第一、二、三、四、六区地方武装组成,辖3个团约三四千人,司令部驻县城,司令吉占鳌。
  1939年春,日军侵占临清。支队在临西被敌冲散,或退居临东第四区,或到第六区割据一方,或组成临西工作团。不久,编入卫河支队,后编为筑先纵队第一团。
  第十七、十八支队
  1938年春,鲁西北特委派冯基民等去津浦铁路以东开展工作,带走该支队两个番号,冯等去后杳无音信。
  第十九支队
  1938年春,范筑先武装收编的盘踞在阳谷布永年等绿林武装,司令布永年,辖2个团共0.15万人。聊城失守后,支队初被齐子修收编,后投归一一五师杨勇部队独立团。
  第二十支队
  由范筑先收编的1937年冬末随西北军刘汝明南逃的残部和范县民众起义武装袁寿山部组成,共0.13万余人。
  第二十一支队
  1938年4月,以驻在寿张、范县一带西北军刘汝明部、骑兵团刘耀庭部和范县民众起义武装袁寿山部组成,辖2个团共900余人,司令刘耀庭。聊城失守后,支队大部分随刘耀庭投靠王金祥编为保安第八旅。支队政治部主任于关虹等40多名政工人员到第十支队工作。
  第二十二支队
  1938年,以收编范县一带农民起义武装组成,司令于耀川,辖2个团约0.12万人。聊城失守后,支队投靠王金祥编为保安第九旅。
  第二十三支队
  1938年,第二十一支队副司令袁寿山在濮县战役中奋勇杀敌立功,范筑先将这个支队的第一团升级为第二十三支队,提升袁寿山为司令,驻防在范县一带。
  第二十四支队
  1938年,以收编高唐一带的民间武装组成,约0.15万余人,司令云茂才。聊城失守后,云茂才带支队投靠国民党山东省第四区专员袁聘之。
  第二十五支队
  1938年5月,,由第十支队武装收编盘踞在馆陶县城华北抗日义勇军 (实为皇协军)组成,约0.15万余人,司令王金甲。当年11月,支队编入第十支队第一团。
  第二十六支队
  1937年底,由收编在堂邑南大杨庄一带土匪武装组成,初为独立团。1938年5月,因栾省三在七堂战斗中立功,范筑先提升他为第二十六支队司令,辖2个团约六七百人。聊城失守后,支队在赴大峰山途中被会道门冲散,仅剩三四十人投靠第三十一支队,后编入平原纵队。
  第二十七支队
  1938年7月,以濮县城东和范县城南2支起义武装合编组成,司令初为韩殿卿,后为王玉德,辖2个团约0.2万多人。同年11月,支队在从长清、平阴、茌平返驻地濮县、阳谷的途中遭忠孝团袭击,被俘30多人,近100人逃往第十支队,其余被冲散返乡。
  第二十八支队
  1938年夏,以收编活动在齐河一带的一支民团武装组成,约0.1万余人,司令李文远。聊城失守后,支队100余人加入第三十一支队,其余回乡。
  第二十九支队
  1937年底,以回乡抗战的李光斗、梁志超等组织的抗日自卫团组成,初收编为一个团。1938年6月扩编为第二十九支队,司令王善堂,辖3个营和1个手枪连,约0.15万余人。聊城失守后,在王善堂操纵下,支队投归齐子修第三支队。不久,李光斗、梁志超、赵晓等一起组建为先遣纵队第五大队。
  第三十支队
  1938年夏,以收编的高唐第七区民团组成,约0.1万余人,司令吴春阳。聊城失守后,依仗国民党山东省第四区专员袁聘之势力,盘踞在本地。
  第三十一支队
  1938年8月,以济南战役前方指挥部机关为核心,以博平、齐河、茌平、长清、禹城等县边界抗日团体为骨干组建,司令管大同。辖3个团和警卫连、骑兵连各1个,共850人。聊城失守后,以该支队为基础组建平原纵队。
  第三十二支队
  1938年夏,以博平县民团组建,国民党博平县长王家佑任司令,约0.2万余人。聊城失守后,支队的一部分编入八路军先遣纵队第五大队。
  第三十三支队
  1938年夏,以收编在恩县活动的一支民团武装组成,司令王化三,约
  0.2万人。聊城失守后投敌。
  第三十四支队
  1938年夏,以收编在高唐活动的民团武装组成,司令李连祥,约0.2万人。聊城失守后,发展到近万人,盘踞在高唐、禹城边界地区。
  第三十五支队
  1938年秋,以鲁西南特委在荷泽安陵集、曹县桃园集一带组织的一支抗日武装组成,司令徐茂里,约0.1万余人。聊城失守后,支队编入一一五师第三十四旅第五支队。
  三路民军分别为:
  民军第一路
  1938年1月,以收编活动在馆陶、临清、邱县边界的民间起义武装组成,辖7个团近万人。聊城失守后,该路民军由共产党员沈兰斋带出一部归第十支队,王来贤带大部先投国民党军,后投靠日军。
  民军第二路
  1938年春,以白玉瑛在宁阳、汶上一带组织地方武装组成,司令白玉瑛,初约0.4万余人,后发展至七八千人。聊城失守前后,与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中断联系。
  民军第三路
  1938年初,馆陶县赵玉瑛在北京西郊一带组织一支武装,范筑先给其一个民军第三路的番号和一部款饷,委任赵.玉瑛为司令。
  1938年10月,将35个支队改编为4个纵队:
  第一纵队
  以第二支队为核心,辖第四、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六、二十七、二十九等支队,司令员范筑先(兼),副司令员王金祥。
  第二纵队
  以第三十一支队为核心,辖第十二、十九、二十八支队和第十支队的东进梯队、大峰山独立营等,司令员袁仲贤。
  第三纵队
  以第十支队为核心,辖第五、六、七、十三、十六、二十一、二十五支队,司令员张维翰。
  第四纵队
  以第三支队为核心,辖二十四、三十三支队等,司令员齐子修。
  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设政训处(后改为政治部)、政治干部学校、军事教育团和青年抗日挺进队。
  政训处
  1937年10月成立。处长张维翰,秘书张霖之、姚第鸿。1938年5月,政训处改称为聊城政治部,主任张维翰(兼),副主任姚第鸿,秘书长赵伊坪,副秘书长王幼平。
  聊城政治干部学校
  1938年5月,以博平军事训练班为基础成立,校址在山东省立聊城二中。校长范筑先(兼),副校长张郁光,教务长齐燕铭,训育长周子明。1939年初在馆陶县城改称为筑先学院。
  聊城军事教育团
  1938年3月成立,设于原山东省立聊城第三师范。聊城失守后,师生分赴各部队参加抗日工作。团长范筑先 (兼),教育长袁仲贤,训育长胡超伦。
  青年抗日挺进队
  1938年3月成立,1939年2月分别编入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和筑先纵队,队长范树民。1938年8月范树民牺牲后,由范树琨代理队长。
  鲁西北抗日游击总司令部
  其前身为鲁西北抗日游击司令部。范筑先牺牲后,组建平原纵队和筑先纵队。
  平原纵队
  1938年12月,以第三十一支队为主,和第十二、十九、二十六等支队的一部分组建。辖3个团0.1万余人,驻防于茌平、博平、高唐、禹城、齐河、长清县结合部。司令员袁仲贤,副司令员管大同,政治部主任管大同(兼),参谋长王唯一。1939年夏,平原纵队编入第一一五师。
  筑先纵队
  1939年1月14日,以第十支队为主,和第六、十一、三十二支队以及民军第一路军各一部组建,由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李聚奎统一指挥。纵队初建时辖7个团(含独立团、特务团)。当年4月,撤销团,改为大营建制,以战斗队兼工作队,确定留第七团和独立团外,共整编为5个营,筑先纵队与先遣纵队驻防在鲁西北地区。司令员张维翰,副司令员朱德崇,政治部主任袁仲贤,参谋长胡超伦。1940年6月6日,一二九师先遣、筑先两纵队合并编为一二九师新八旅。同时,确定该旅调归冀南军区领导。
  鲁西北军分区
  1940年4月在卫河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初为鲁西军区第三军分区,俗称鲁西北军分区。1940年10月,牛连文调任筑先县县长,由第一一五师东进支队黄骅接任司令员。1941年1月,黄骅调冀鲁边区工作,白云继任司令员。1941年2月,白云在战斗中负伤,由刘汉接任。同年7月,鲁西、冀鲁豫军区合并后,改称冀鲁豫军区第三军分区。1942年初,刘汉调出,赵健民接任司令员。同年9月,冀中回民支队转战到鲁西北地区,冀鲁豫军区决定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任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改任副司令员。1942年底,由各地委、县委书记兼任军分区、县大队政治委员。1942年上半年以前,分区为团级,下半年为旅级。分区辖卫河工作团,团长孙洪;基干团,匡云、张明福、田厚义、屈乾坤先后任团长,宋殿彬、王俊生、王希永先后任政治委员;独立团,程子坊、黄骅先后任团长。1943年7月,该分区划归冀南军区,改称冀南七分区,赵健民任司令员,许梦侠兼任政治委员。1944年5月,冀南、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改称冀鲁豫军区第七军分区,赵健民继任司令员,许梦侠仍兼政治委员。1945年10月,正式恢复建立冀南军区,原冀鲁豫军区第七分区调整为冀南军区第一分区。1947年秋和1949年春,军分区机关干部随地方武装升级到野战部队工作和南下。后军分区对外保留名称。其地方武装工作由地委人武部负责领导,白云、胡超伦先后任司令员,许梦侠、韩宁夫先后任政委。分区独立团团长为史炳信、政委王希永。
  运东军分区
  1940年4月在运东指挥部的基础上组建,时称泰运军分区。初为鲁西军区第四分区,俗称运东军分区。辖聊城、阳谷、东阿、在平、博平、清平6县。同年5月茌平阴县黄河以北地区、东阿县东北地区设平阿县,8月将聊城县改为筑先县,10月在寿张、阳谷、东阿、东平4县边界地区设张秋县。1940年末或1941年初,齐河、禹城(两县津浦铁路以西地区)划入。此时,分区为团级,直属部队为独立营和特务连。后在独立营的基础上扩建3个营,约有兵力0.16万余人。司令员先后为邢仁甫、刘致远,政委先后为范阳春、杨重、苏超、石新安。
  冀鲁豫军区第一、四军分区
  1941年7月,鲁西、冀鲁豫两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清平、齐河、禹城、平阿9县为冀鲁豫军区第四军分区。1942年秋,齐河、禹城划归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张秋划归冀鲁豫军区第二军分区。第四军分区以分区二营和齐河县五营组建基干团,另有两个支队。此时,军分区由团级升为旅级,司令员刘致远,政委石新安。1942年12月5日,冀鲁豫军区第一、四军分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辖泰安、肥城、峰山、长清、齐禹(禹城被合并为齐禹县)、茌平、博平、筑先、阳谷、东阿、平阴、平阿、清平等13县。1943年7月,清平县划归冀南第七军分区,平阴、平阿合并为平阴县。第一、四军分区合并后,原一分区基干团为新的第一军分区第一团,原第四军分区基干团为第二团,原第四军分区一支队和特务连编为第三团,二支队改为一支队,共有兵力0.14万余人。1943年底,军分区第三团升留守团,军分区第一支队改编为三团,司令员刘致远,政委邓存伦。1944年5月,冀南、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平阿、齐禹、峰山、长清、肥城、泰安11县为冀鲁豫第一分区。一分区武装部队有3个团,司令员刘致远,政委邓存伦。
  1945年8月,成立晋冀鲁豫军区,恢复冀南、冀鲁豫等4个军区。筑先、阳谷、东阿、茌平、博平、泰安、肥城、齐禹、长清、河西、平
  阴11县,为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1945年8月、9月收编峰山、肥城县大队为分区四团,齐禹、河西县大队为第五团,阳谷县、区队为第六团,共0.9万余人。同年10、11月,分区第一、二、三、四团升级调走;将回民支队编为分区一团,原分区六团改为二团,原分区五团改为三团。司令员先后为刘致远、周桂生,政委先后为邓存伦、申云甫。1946年秋末冬初,冀鲁豫军区第一军分区所辖黄河以西的齐禹、河西、东阿、阳谷、荏平、博平、筑先7县组建冀鲁豫第六军分区,六分区直属部队为原一分区的第二、三团,二、三团后来升级调走。这时收编阳谷县大队一部为分区独立营,收编齐禹、荏平、筑先、阳谷县各大队一个连为分区河防团。司令员先后为朱子伟、罗仁泉,政委申云甫。1947年秋,冀鲁豫第六分区改称地委人民武装部。此时,六军分区辖筑先、东阿、茌平、博平、河西、齐禹、徐翼、聊城8县,原分区河防团升级为冀鲁豫军区独立一旅,收编齐河县独立营、民兵连和博平、东阿、河西、徐翼县大队为直属十一团。司令员罗仁泉,政委谢鑫鹤。1948年5月,晋冀鲁豫、晋察冀军区合并为华北军区。筑先、东阿、茌平、博平、齐禹、河西、聊阳、徐翼8县为冀鲁豫区第六军分区。1948年底,原分区直属十一团除留守一个特务连外,其余升级调走。尔后,冀鲁豫六分区改为冀鲁豫第六地委人民武装部,部长先后为赵健民、岳舜卿,政委谢鑫鹤。
  第三节建国后地方武装
  中国人民解放军聊城军分区1949年9月,以运东军分区与濮范军分区辖域合并,以原运西军分区(简称七分区)机关为基础,成立聊城军分区,12.月25日举行授旗团结大会,宣布分区正式成立,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平原省军区聊城军分区”,驻址在聊城城里古楼南街路西。当时执行乙种分区编制,机关设司令部、政治部、供卫处,下辖警通连、教导队、独立营及清平、冠县、莘县、茌平、阳谷、寿张、东阿、聊城、高唐、堂邑、博平11个县武装部和聊城城关区武装部。同年10月下旬,独立营调离。1951年1月,聊城城关区武装部与聊城县武装部合并,5月间组建补训团,同时建立归队连。11月中旬,建立军邮支局。
  1952年12月,聊城军分区精兵简政,撤销补训团,警通连缩编为警通排。平原省军区撤销,聊城军分区归属山东省军区领导。1953年2月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聊城军分区”。1953年,军分区机关辖阳谷、东阿、聊城、寿张、茌平、博平、高唐、清平、临清、馆陶、冠县、堂邑、莘县、观城、濮县、范县、朝城17个县人民武装部。1954年8月1日,按新编制整编,并将原17个县武装部改为兵役局。1955年4月,聊城军分区归济南军区领导。
  1955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山东省军区”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聊城军分区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聊城军分区”。
  1956年4月1日,原德州军分区所辖的夏津、武城、德县、平原、禹城、齐河县及德州市兵役局划归聊城军分区领导。此时,聊城军分区辖茌平、阳谷、东阿、武城、禹城、冠县、高唐、寿张、范县、临清、夏津、莘县、馆陶、德县、齐河、平原、聊城县及德州、临清市19个县市兵役局。
  1958年2月,聊城军分区编为乙种军分区,下设司令部(军务科、征集退伍预备役士兵科、无线电分队、警卫通信班)、政治部、干部处、行政经济管理处。11月,根据地方行政区划,聊城军分区辖聊城市、德州市、临清市及夏津、商河、临邑、东平、范县、冠县、寿张、茌平、高唐、平原、肥城、齐河县12个兵役局。1959年10月,随行政区将商河、临邑、肥城、东平划出。时辖夏津、范县、冠县、寿张、茌平、高唐、平原、齐河8个县和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兵役局。1960年8月,聊城军分区所辖兵役局改为人民武装部。
  1961年1月,聊城军分区改为甲种军分区,并成立军分区教导队。7月,将齐河、平
  原、夏津县及德州市人民武装部和高唐县的二分之一划归德州军分区,时辖冠县、阳谷、寿张、莘县、茌平、高唐、馆陶、东阿、范县、聊城、临清11个县市人民武装部。同年10月,聊城军分区归山东省军区领导。
  1964年12月,4805部队由聊城军分区代管领导,翌年1月归属聊城军分区。1966年8月,聊城专区公安大队改为聊城军分区独立营,各县中队相应归县武装部领导。1968年,整编撤销聊城县中队。同时县中队进行调防。1969年3月,重建聊城县中队。
  1970年3月,遵照精简精神,军分区3部下设作训、通信、管理、组织、干部、宣传、保卫、供应、装备、卫生科。4月,增设机要科。
  1975年12月,分区将所属8个县县中队移交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改称人民武装警察中队。同月,“山东省军区独立第六营”改为 “山东省聊城军分区独立营”。
  1976年12月,55106部队列入聊城军分区独立营建制(驻平阴县龙桥村,守卫平阴大桥)。同月,分区按新编制进行整编。司令部设作训科、通信科、军务科、动员科、机要科、管理科、警通排;政治部设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科;后勤部设军械科,增设民兵装备仓库;分区直属分队设有招待所、教导队。
  1981年2月,军分区只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取消科的建制。同时所辖8个县人民武装部均改设作训动员科、政工科、供管科。8月,分区组建干休所,番号为“山东省聊城军分区聊城离职干部休养所”。
  1986年1月,军分区机关进行整编,压缩机构层次,裁减人员,设立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撤销科的建制。7月,8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建制,工作人员改归地方编制,实行地方和军队双重领导。分区所辖人武干部和工人及其装备全部移交给地方。县市武装部为副县级单位。1996年4月,根据中央文件精神,按照山东省和山东省军区统一安排, 全区8县市人民武装全部收归军队建制。收归后其职责不变,仍为同级党委军事机关、政府的兵役机关,接受军队和地方政府的双重领导,县市委书记任人民武装部党委第一书记,人民武装部1名主官为同级党委成员之一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聊城地区支队
  1943年由冀鲁豫边区第六分区三个团中选出的一个大队(相当于营)和各县游击力量中选拔出的骨干组成,时称聊城专署公安大队,驻专署所在地一一东阿县朱王山村。1946年聊城解放时迁入聊城,主要执行逮捕、押解、看守、保卫、除奸和侦察等任务。1949年10月至1959年12月,均称公安大队,隶属于省公安总队,接受地委、专署直接领导。1959年1月至1963年1月,称“民警大队”;1963年2月至1966年6月恢复“聊城地区专署公安大队”称谓,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关系一直未变。1966年7月后,公安大队改为独立营,归聊城军分区领导。1976年初,地区公安处接管军分区移交的部分部队,由民警科直接领导和管理,共设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等8个县中队和直属一、二中队等单位,统称“武装民警中队”。1982年1月,成立武警聊城地区支队,并接收军分区独立营为直属大队;支队机关设司令部、政治处、后勤处、消防科4个部门。1986年11月,消防科从武警支队分出成立消防大队。
  武警支队主要担负看守监所、押解罪犯、追捕逃犯,守护重要桥梁,警卫党政机关,防范和镇压反革命暴乱,应付各种紧急突发事件等任务,维护社会治安,保卫全区的稳定和安全。地区武警支队自组建以来,一直在地委、行署及公安机关领导下进行工作,并接受上级武装警察部队的领导。1988年,武警聊城市支队战士张立军在东昌湖只身1人勇救4名落水青年,被武警总部记一等功;临清市中队战士张为兵在执行堵截2名盗枪案犯的任务中,不为金钱诱惑,只身将2罪犯擒获,荣立一等功。1991年,全区武警部队认真贯彻《军队基层建设纲要》精神,广泛开展“我为落实《纲要》献力量”活动,提出加强基层建设的建议100余条。1992年,武警支队把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摆在中心位置,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促进了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任务的完成。当年,制止犯人逃跑及在押犯行凶、闹事、自杀等事件;在确保各类固定执勤目标安全的同时,圆满完成各项临时性勤务积极参加社会综合治理,加强城市武装巡逻,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岀了贡献。1993年,武警支队党委坚持“从严治警”方针,加强以作风、纪律建设为核心的管理工作,部队的纪律观念进一步增强,好人好事不断涌现。当年,高唐县中队部分干警在中队长朱占喜带领下,面对持枪犯罪分子临危不惧,将1名被劫持的儿童救出,受到当地党委、政府的表扬和人民群众的好评。1994年,支队党委围绕部队担负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这个中心任务,把训练工作摆到重要位置。强化训练管理,注重打牢基础,严格按纲施训,确保了训练时间、内容和质量的落实。年终评岀"三手''(技术能手、执勤能手、神枪手)70名、“四会”(会示范、讲解、管理、做思想工作)教练员59名,84名官兵因训练成绩突岀受到表彰,其中二等功2人、三等功25人,聊城、冠县、东阿中队和大队三中队被评为训练先进中队。1995年,强化勤务管理,规范勤务秩序,进一步完善执勤制度,消除了事故隐患;在保证固定执勤目标安全的同时,多次圆满完成地委、行署部署的重大临时性执勤任务;完成孔繁森纪念馆开馆仪式和中央领导人来聊视察的安全保卫任务;直属大队三中队协助济南市槐荫区派出所干警抓获跳车逃跑的案犯,其中1名干部荣立三等功,2名战士受到支队嘉奖。当年,全区武警部队还积极协助公安机关逮捕、押解犯罪分子,处决罪犯。1996年,支队党委紧密结合部队实际,进一步加大党建力度,使党委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圆满完成了以执勤和处置突发事件为中心的各项任务。上半年,有10个中队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31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党员”,20名干部被评为廉政勤政干部;当年,支队被地委、行署授予“全区学习孔繁森先进单位”和“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6月份,支队党委被武警总部表彰为“先进支队党委”。第四章民兵
  第一节组织建设
  1927年后,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阳谷县坡里、高唐县谷官屯建立起农民武装。1932年,莘县古云一带群众成立“吃大户队”。此为区内最早的民兵武装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兵组织始有发展。当时,临清下堡寺一带率先建立“模范班”、“青抗先”,各村10〜30人不等。莘县的燕店、张鲁、十八里铺等地,由“模范班”中的共产党员组成游击小组,夜聚昼散,机智灵活地袭击敌人。1940年始,民兵武装组织有了大的发展。至1944年,除少数敌占区外,全区普遍建立起“自卫队”、“模范班”、“青抗先”、“游击队”等。各县“模范班”、“青抗先”一般发展到三四千人以上。同时普遍建立起县联防大队、区联防中队和村联防分队,一村有事,数村支援。1945年底,全区民兵发展到50076人。
  解放战争时期,全区民兵组织继续发展壮大,各级党委、政府广泛深入地发动群众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并先后将“模范班”,“青抗先”、“自卫队”改称为“民兵联防队”,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同时建立起民兵营、连、排、班组织。
  建国后,全区民兵组织更加健全,人员不断增加。1950年,高唐县区、乡分别建立中队、小队。全县有民兵8917人,配备各种枪支0.2万余支、子弹3万发。1952年冬至1953年春,全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兵组织暂行条例》,各县均建立起民兵基干团,各乡村普遍建立民兵基干连,下设中队、分队、小队。仅中队全区就达3089个。1954年,全区民兵发展到475557人,其中基干民兵176625人。
  1958年8月,中央颁布《关于民兵问题的决定》。9月全区“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凡16~50岁的男女公民皆为民兵,其中男性18~30岁、女性18~25岁的青壮年为基干民兵。公社建立民兵师(团),下设营、连、排、班。在城市,以厂矿、企业、学校、机关为单位,建立民兵组织。1961年,全区共有民兵师42个、营2537个、连7092个,有民兵1247329人,其中基干民兵448359人。
  1962年6月,毛泽东提出民兵工作要做到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全区各县市对民兵组织普遍进行整顿,达到组织健全,官兵相识。
  1960~1962年,先后在基干民兵中组建专业技术兵和武装基干民兵。全区组建装甲营1个,752人;工程营2个,1199人;通信营1个,734人;卫生营1个,1321人;炮兵连2个,336人;侦察连1个,97人;空军连1个,53人。
  1970年,遵照省军区组建民兵独立团的指示,区内在整顿民兵组织的基础上,建民兵独立团8个、营23个、连115个、排548个,共有指战员28785人。
  1981年,结合区内实际和战时需要,对民兵工作进行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缩小组建范围。人民公社和较大的厂矿、企业保留民兵组织,机关、学校、科研单位和30人以下的厂矿、企业不再保留民兵组织;(2)压缩民兵年龄,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民兵年龄由原来的16~45岁改为18~35岁,其中18一28岁经过训练的民兵和退役军人编入基干民兵,女青年根据需要编入基干民兵;(3)减少组织层次。民兵组织由原来的普通民兵、基干民兵、武装基干民兵3种改为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两种。.同时,取消县民兵师、公社民兵团。
  1986〜1996年,各级人武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两级军区加强民兵组织建设的指示和《民兵组织整顿实施办法》,对基层民兵组织适时进行整顿,使基层民兵组织达到“组织健全、干部齐整、官兵相识、活动经常”的要求。
  第二节军事训练
  抗日战争时期,民兵军事训练随着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的建立而展开。训练内容,除了新旧武器使用和战斗勤务外,增设投弹、埋雷、战场勤务、游击战术等课目。训练时间,一般是在农闲季节和平时早、晚间,以村或中队为单位集中训练。
  解放战争期间,区内民兵以射击、投弹、爆破技术训练为主,以战术训练为辅,实行战教结合,开展群众性大练兵运动。训练形式多为一面练武一面生产。练兵方法是基干民兵以中队为单位集中授课,各个村团部组织分散练习,一般民兵由村团部组织训练。练习内容是,基干民兵除进行爆破、射击、投弹等技术课目外,还在战术训练的基础上普遍进行野外演习训练;一般民兵进行战场勤务训练;在群众练兵运动推动下,普遍建立各项训练制度。坚持每年冬季大整训1次。整训前制定整训计划,整训期间民兵中队、大队、小队分别集中训练1次,每年检阅2次。
  1950~1957年,根据民兵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中所担负的任务和实行民兵制的实际情况,开展普及军事知识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埋雷、爆破和队列、防空、战斗勤务等课目。每年训练时间为5~7天。训练方法主要是利用冬季农闲时节,以小型分散的形式,采取集中讲解与分散练习相结合,定期以区、乡为单位举行检阅比赛、会操及考核相结合。1952年还在各区设立训练站,建立专门教学组,组织民兵分批到站轮训。1950〜1952年,共训练民兵近20万人。1956一1957年,训练预备役人员0.5万多人。通过对参训人员进行理论与实弹射击两项考核,及格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
  1958一1965年,在全区城乡“大办民兵师”实行“全民皆兵”的高潮中,广泛开展群众性练兵运动。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和利用地形、地物、“三打”(打飞机、打空降、打坦克)、“三防”(防空、防化学、防原子)等课目。训练方法主要是采取小型(以排、班、组为单位)、就地(民兵不岀村、队)、分散(连队组织、分散练习)的形式,在劳武结合的原则下,因地制宜地进行。群众性练兵运动到1964年达到高峰。组织不同规模的军事比武活动,培养出一批训练“尖子”。全区训练“尖子”赴省参加军事比武大赛,获得二等奖先进单位1个、三等奖先进单位2个、个人一等奖5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4名,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80名。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训练被迫停止。1970年恢复训练,训练重点是以县为单位组建的民兵独立团(营)。训练内容除射击、投弹和利用地形、地物等课目夕卜,突出“三打”、“三防”训练,训练方法仍然是采取小型、就地、分散的形式。
  1973~1980年是民兵进行有计划有重点的技术战术基础训练时期。从现代战争的特点和民兵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对武装基干民兵进行基础训练。训练内容主要是射击、投弹、刺杀、爆破、打坦克和班以下战术。训练时间每年为15〜20天。训练方法由公社、厂矿武装部组织,先是采取适当集中与小型分散相结合的形式进行。1978年后,逐步发展到农村以公社集中训练为主,城市以厂矿人武部分期分批轮训为主。1977〜1980年,累计训练武装基干民兵达到及格以上成绩的占80%以上。
  从1981年起,以减少人数、精简内容、改革方法、提高质量为原则,对民兵军事训练进行全面调整改革。(1)训练周期由4年改为2年,每年训练时间由15〜20天减少到15天;(2)减少参训人数,将过去每件武器训练3个人或2〜3套人员改为每件武器训练1个人或1套人员。第一周期训练民兵3万人,第二周期减到2万人;(3)基干民兵训练内容由原来的26项减为17项;(4)在农村由过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训练形式,改为由公社人武部集中训练。在城市普遍把民兵训练纳入生产计划,统一安排,由厂矿人武部分批集中轮训。
  1986年后,军事训练工作在适应新情况的前提下,逐步由抓基本设施建设转移到抓基层建设,重点增加训练数量,提高训练质量。特别是1989年后,根据全区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和训练基地的承受能力,适当地调整各单位的训练数量。其间,军事训练工作主要是突出训练重点,着重保证训练质量,使训练向高层次发展。一是大力开展训练基地达标活动。各单位按两级军区下发的民兵训练基地建设标准,采取措施,调整布局,逐项对照,狠抓落实。经济南军区检查组验收,全区8个县市民兵训练基地全部达标。分区教导队建起“七室”、“六场”,完善教学、生活设施,在省军区组织的检查中得到好评,被济南军区评选为先进单位。二是狠抓民兵干部训练。各级人武部门采取集训、函授、比武、竞赛等形式,坚持新、老分训原则,认真落实民兵干部训练。1990年,培训民兵干部560人,优秀率达100%;培训人武干部123人,专武干部256人。三是突岀专业技术兵训练。各级坚持做到参训对象重点选拔,任课教员重点选配,训练器材重点保障,检查验收重点考核,有效地保证了训练质量。1990年训练民兵4026人,合格率为98%。四是加强民兵应急分队训练。全区各级下大力气抓民兵应急分队建设。1990年,军分区与行署联合召开民兵应付突发事件、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会议。当年,对全区民兵应急分队的干部和骨干进行了集中培训,对民兵应急分队成员实施应急训练,提高了民兵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1991〜1996年,全区人武系统紧紧围绕军事训练中心任务,坚持以法治训,狠抓训练落实,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训练任务,训练及格率达到100%、优秀率为40%。
  第三节武器装备
  武器装备的发展从抗日战争初期到1996年,按各个时期武器装备来源的不同,主要经历了土造自制式武器时期、旧杂式武器时期和国产制式武器时期。
  人民武装抗日自卫团初建时期的武器装备主要来自民间。各地组织民间力量,制造大刀、长矛、土地雷、土枪、土炮,并征收民间闲散枪支、弹药。另外,抗日群众集资从敌占区购买枪支。当时,冀鲁豫民兵有各种步枪2466支、土枪土炮4287件、大刀长矛27154件。其中莘县拥有铁枪12支、土枪土炮110支(门)、大刀长矛500余件。1942年后,民兵武器主要靠作战缴获。另外部队赠送给民兵一部分武器、弹药,同时军分区机械厂补充给民兵一些炸药、地雷。当时,武器种类主要为三八式大盖、套子筒、捷克式等。至1945年,冀鲁豫边区民兵有各种枪炮46135件。
  建国后,旧杂式武器逐步被淘汰。1958年后,部队陆续装备国产“五三式”武器,将换下来的旧杂式武器全部装备民兵。到1961年,全区民兵有旧杂式武器十几万件。
  1962年,部队相继装备国产“五六式”武器,又将“五三式”武器陆续装备民兵,并且总部每年有计划地调拨给民兵少量最新制式武器。1971年后,民兵武器装备列入国家军工生产计划,地方军工产品不断补充给民兵。
  武器装备管理从抗日战争到1996年,随着民兵任务的改变和民兵装备的发展,民兵武器装备的管理形式由个人分散管理逐步过渡到由民兵连和乡镇以上人武部集中管理。
  战争年代主要是个人分散管理。民兵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配合部队作战,情况千变万化,民兵武器装备只能固定个人使用和管理。各级党组织经常对持枪民兵进行政治审查和爱护武器装备的教育,广大民兵深知武器来之不易,均以持枪为荣而爱枪如命。在战争和训练中,武器发生故障和损坏就千方百计进行修理,始终保持武器的良好战斗性能。
  建国后,为适应民兵战备、训练的需要,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则,将民兵武器集中起来,在县人民武装部的统一规划下,有重点地配给一些村、区民兵连队,多者10支,少者5支,实行“定人、定枪、定职责”的制度,把武器固定给民兵管理。1958年后,每个县装备一两个机枪连,每个公社装备1个武装基干连及若干排、班。随着武器数量和火炮的增加,逐步采取由民兵连集体管理武器的形式。全区实行连队集体管理的单位达到88%,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好的单位达39%。1981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对民兵武器管理的形式作了相应调整。在农村,民兵武器均改为由公社人武部集中管理;在城市,改为由市、区以上人武部集中管理,民兵通信分队的装备器材由县人武部集中管理。1986年后,积极推广武器装备管理“三化”(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经验,广泛开展“三化”达标活动,加强保管员队伍建设,落实各项安全规定,坚持干部住库值班制度,保证了武器装备的完好率。至1990年连续实现武器装备管理第六个安全年。1991〜1996年,民兵武器装备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条例》精神,结合实际,狠抓以武器装备安全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正规化建设,全区民兵装备仓库设施配套、技术管理等“软,,“硬”件建设全部达标。1995年,军分区、临清市、东阿县民兵装备仓库被省政府、省军区评为“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
  武器装备维修从抗日战争到建国初期,民兵武器发生故障或损坏主要靠民间铁匠修补,大的部件损坏只有报废,武器的完好率极低。1963年,军分区确定各县农机厂建立民兵武器维修组,由于维修力量单薄,待修武器数量多,武器完好率仍提高不快。
  1972年,全区建立起县、社、队3级民兵武器维修网。1974年12月,莘县武装部投资0.8万元在县农机厂建立武器装备维修车间,并设立维修组,配备2名专职人员、3名兼职维修人员;各公社均设有1名专职、3名兼职维修人员,凡配有枪支的民兵连亦设有1名军械员,形成小修不出队、中修不出社、大修不出县的武器维修格局。1981年,全区3级维修网累计修理各种武器数万件。1982年,随着民兵武器集中公社以上统一管理,对武器装备维修体制进行相应改革。在原来县农机厂民兵武器维修组基础上,组建民兵武器修理分队,每分队10一20人,作为民兵专业技术分队编入基干民兵组织,每年进行修理专业训练15天,负责修理公社、县民兵武器仓库修理不了的各种武器。同时,县和公社两级民兵武器仓库的管理人员,实行武器维修、仓库管理和警卫三结合。省军区于1982年9月在聊城县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1983年,全区先进修理分队达到75%,县乡两级武器优秀维修员分别达到58%和48%。
  第四节主要活动
  战争年代,全区广大民兵踊跃参战、积极支前,为推翻日伪政权及国民党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做岀巨大贡献;建国后,积极维护社会治安,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成为骨干力量。
  参战抗日战争时期,区内民兵设路障、埋地雷、割电线袭扰敌人,配合主力部队“反扫荡”、拔据点,开展游击战,有力地保卫了抗日根据地。1937年夏,日军入侵濮、范、观一带,莘县南部民兵300余人隐蔽于观城附近,待日军接近时,高堤口民兵高英俊、王永建首先跃岀工事,用梭标刺死1日军,随后杀声四起,民兵英勇出击,18岁的高克正拉响手榴弹与两名日军同归于尽。此次战斗毙伤日军100余名。1941年4月,莘县东节村民兵利用给日军加高炮楼之机,用菜刀、瓦刀、铁锹等消灭9名日军、1名伪军,缴获轻机枪1部、步枪7支、短枪2支、指挥刀1把,民兵无一人伤亡,受到冀鲁豫边区首长的表彰,杨得志、苏振华曾派人致函慰问。1941~1943年,冠县组织梁堂等16个村庄民兵实行联防,共割日军电线70多次,线重约3500多公斤,使敌军线路屡屡中断联系,有力地配合了抗日部队作战。1943年10月,莘县窦村和马场据点的日伪军160多人,驱赶20多辆大车,向张鲁进犯抢粮,张鲁武委会一方面组织部分民兵运藏粮食,一方面组织40余名民兵埋伏村外,待敌人接近到50余米时,民兵立即开火,当场毙敌80余人,随后又绕敌侧翼攻打,在村外和敌人周旋1个多小时,村内粮食运藏完毕,军分区增援部队赶到,敌人狼狈逃窜。1944年,临清侯寨子民兵在本村挖掘96条大小地道,并学会制造手榴弹、地雷的技术。伪军头子李世增第三次纠集伪军千余人,企图“彻底铲平”侯寨子。英勇机智的侯寨子民兵一面阻击敌人,一面组织群众转入地下,待敌人进村后已空无一人。民兵埋设的地雷、炸弹四处开花,敌人血肉横飞、狼狈撤退。在抗日战争期间,全区民兵单独作战261次、配合主力作战532次,共歼敌2.25万人,拔除碉堡据点数百个。
  解放战争期间,东阿、茌平、阳谷均组织黄河河防团,一为阻击渡河进犯之敌。1947年,国民党第五五师一个尖兵排驾两只小船在炮火掩护下,由孙口强渡黄河,被民兵击沉,22名敌人被淹死;二为封锁黄河,盘查行人。1947年,寿张县查获敌情报人员62名、国民党逃兵2182人;三为渡河偷袭敌人。仅1947年就毙敌449名、俘敌305名;四为配合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渡黄河。河防民兵一面巩固河防,一面监造船只、挖船坞、修码头等,使刘、邓大军于1947年6月30日晩由孙口、十里井、鱼山等处顺利渡过黄河。
  支前战争年代,区内民兵和群众积极为人民军队作向导,送情报,运送给养、弹药,押送俘虏,抢救运送伤员,支援前线。据原第六分区8县统计,全区出勤124.6万人次,每次一月、半年不等,青壮年出勤时间占全年的三分之一还多。区内民兵组织的“担架团”、“运输队”和“轮战团”曾转战于陇海铁路南北及大别山等地,走遍苏、鲁、豫、皖、鄂、晋、冀7个省份,长达数万里路程,先后参加睢圮、亳州、阜阳、黄口、郓城、羊山、陇海以及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东阿第一担架团1214人,1947年1月出发,次年1月返回,抢救运送伤员305人,火线运送弹药243箱,挖工事1.5公里多长,拆铁路6.5公里长,并从敌人手中夺获武器装备自己;聊城县淮海战役支前营600人,200副担架随军南征,仗打到哪里就跟到哪里,有时昼夜不停地转送伤员,荣获“冀鲁豫担架支前模范营第二营”锦旗一面。1947年,东阿县组建的民兵基干团,随刘邓大军配合作战,历经4省,行程数千里,直到淮海战役结束。同年冬,莘县民兵3000余人组成担架和运输队,南渡黄河,支援羊山战斗。1948年8月,济南战役开始,高唐县迅速成立支前大队,出动民工2900余人、担架150副,历时45天,向后方转送伤员6000余人,送军装200余捆。解放战争期间,全区共支前近48万人次,出担架8850副,做军鞋15万双,参加过鲁南、安阳、陇海、淮海等6次较大战役支前的民兵有87015人次。
  治安区内民兵在战争年代站岗、放哨、锄奸捉特;建国后,配合公安部门打击各类犯罪分子,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47年,寿张查获敌特62名。1950年,全区民兵协助专政机关破案984起、捕获散匪11股60余人。在“镇反”运动中,全区民兵积极协助公安部门侦察敌情、缉捕逃犯。聊城县民兵捕获黑枪手10人、地主恶霸61人、反动会道门头子135人、歼灭土匪15人;茌平民兵捕获土匪169人、国民党特务40人、汉奸912人、现行反革命21人。1951年11月,阳谷县反动会道门“九宫道”进行暴动,在县武装部长的统一指挥下,区、村民兵配合分区独立营二连对暴动者进行围剿,击毙道首任广所,逮捕8名反动分子,平息了暴乱。1958一1960年8月,全区民兵协助有关部门破获各类案件3848起,逮捕犯人2230名,缴获各种枪24支、子弹650发、手榴弹98枚。1962年,全区民兵护公路1389公里、通信线路2495公里、堤坝829公里、仓库121个、桥梁涵洞437座,保证了守卫目标的安全。
  1978年以后,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全区各级人武部门把配合公安部门组织发动民兵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当作服从地方中心的一件大事。广大民兵在维护社会治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保卫重要目标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绩。1990〜1996年为适应稳定需要,着力抓民兵应急分队建设。各级政府和人武部门组织民兵护村、护厂、护库,警卫重要目标,配合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有效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为稳定全区的政治安定做岀了贡献。
  生产在革命战争年代,区内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劳武结合,发展生产,保证了部队的供给。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广大民兵积极参加生产,发挥了主力军突击队的作用。1953~1957年,全区民兵共打砖井7800多眼;在治理黄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河等较大的工程中,共投入民工170多万人次。1953、1954年黄河大汛期间,东阿、阳谷5万多民兵,日夜战斗在黄河大堤上,战胜洪峰,保护了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58年,全区民兵打井下泉3250多眼、开挖灌溉渠道60多条、深翻土地110多万亩。茌平县张楼英雄村民兵大战沙滩,使沙滩变成果园。
  全国民兵代表陈德旺于1958年带领20名民兵防风抢险,连续奋战4昼夜,修筑两道河堤阻住洪水;9月下旬,当第二道河堤决口时,他带领26名民兵奋战4小时,堵住10米宽的决口,使7个村的人民生产财产未受损伤、4000亩庄稼免于水淹。1960年,全区有28名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代表岀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1981年,在“引黄济津”工程中,全区出动民兵15万人,奋战在50多公里的工段上,提前4天完成任务。1982、1983年,组织民兵24万人再次投入“引黄济津”工程,共计完成土方2.2万立方米、出工1044万个,向天津送水48830立方米,超额完成任务。1991〜1996年,为适应改革开放、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全区各级人武部门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的领导下,遵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以劳养武、富民强兵”的指示精神,本着“立足实际,着眼发展,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效益”的原则,认真组织发动,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开展县、乡、村3级以劳养武活动,收到明显的效益。同时积极加强对以劳养武企业和项目的内部引导和外部扶持。6年间,提供经济信息100余条,提供各种贷款近500万元,先后派出科技人员200多人次,为劳武企业培训骨干,保证了以劳养武活动的顺利开展。
  第五章重要战事
  第一节清末民初时期重要战事
  太平军北伐1853年(清咸丰三年)春,太平军攻占南京城。不久,为推翻清政府,遂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3万余人由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统帅,从浦口、六合等地出发,九月达天津城下。咸丰帝惊恐万状,急命僧格林沁所部围剿北伐军。北伐军孤军深入,粮草、兵器得不到及时补充,陷入困境。林凤祥、李开芳只得率军南撤阜城,一面火速向天京求援。翌年正月初七,太平军派夏官又正丞相曾立昌、夏官副丞相陈仕保、冬官副丞相许宗扬等统帅太平军7500余人,自安庆北上。二月二十七日进驻张秋镇,管河主簿史永增、寿东主簿韩怡率官兵抵抗,被太平军战败擒获处死。.当地农民张师、陶大山、李育儿等0.3万余人闻讯响应。二十八日,太平军分兵驻阿城镇,前锋抵聊城南境周家店,因东昌(今聊城)有备,遂挥兵西进。二十九日,北伐军占领阳谷,杀县令文颖、教谕李文、典史徐风喈;继克莘县,杀清兵20余人、俘400余人;三月初一日继续北上,攻下冠县,遂逼至临清城下。
  北伐援军强攻临清,一面挖地道在南城墙下埋藏炸药,一面派人伪装敌军混入城内。三月十五日夜,南城被炸开,黄秀生率兵一涌而入,并命前八、九两军从西关进攻,命右六军从东门进攻,当夜临清城即被占领。
  北伐援军攻下临清,清廷震恐,即下令申斥其大将胜保、崇恩、善禄增派军队,限期夺回临清城,太平军遭到清军追剿,损失严重。黄秀生、曾立昌在清水镇附近挑选健勇千余名组成“先锋队”,每人携一火球,名曰“先锋炮”,于三月二十八日夜猛攻清军。霎时间,烟焰塞空,喊声震天,清兵被打得晕头转向,纷纷溃逃。曾立昌、黄秀生主张趁机追杀,返撤往北,直抵阜城。但许宗扬和新参加太平军的首领们主张继续南撤,致使北伐军各自为战。
  林凤祥、李开芳得知北援军失败的消息,于四月九日率队由阜城突围,退往连镇,僧格林沁所部又尾追至连镇。林凤祥率主力固守连镇,李开芳带领600余兵南下,过德州,破恩县,直捣高唐州城。州牧魏文瀚大惊,急召士绅商议对策,遂令临清守备纪琳领营兵50名守南门,千总刘万化领营兵50名守西门,民团团长林其购、杜维屏领团丁50名守东门。五月初三晨,北伐军攻城,纪琳、刘万化、杜维屏弃城逃命,北伐军胜利入城,州牧魏文瀚跳井而死,林其购、林其贮兄弟抵抗,遂为刀下鬼。
  北伐军占领高唐州城,胜保带清军在北五里铺扎营。咸丰帝继派崇恩带兵在北七里庄扎营,与胜保军成椅角之势。驻高唐的太平军是身经百战的精锐部队,食粮充足。他们顺城墙外围树立一圈木栅栏,用土培实。城周围挖了壕沟、陷坑,城内挖了许多地洞,并有地道直通城外,夜晩经常外出袭击清军。相持数月,清军对太平军无可奈何,且受很大损失。咸丰帝震惊,继派皇族贝子德楞额及田在、田军几路大军麋集城下。同年九月,数万清军由胜保统一指挥对太平军组织强攻,清军倾尽全力,挖壕沟,引地雷,发炮轰击,将城东北角围墙轰塌1丈多。太平军和民众合力防守,用木桩石块很快堵平城墙缺口,城好如初。清军又在城四周筑堤坝、设障碍,修炮台100多个,终未攻下高唐州城。咸丰帝大怒,将胜保押解入京问罪,贬官边疆。
  1855年(咸丰五年)二月,清军统帅僧格林沁亲自领兵到高唐,组织重炮轰击。李开芳部由于长期战斗消耗,众寡悬殊,又无援军,城不能复守,遂突围南下茌平冯官屯,又遭清军堵击。太平军用各种大木器把屯子周围堵住,屯内遍掘陷坑,排列枪炮,守御严密。僧部用马步队圈围,持旗登楼远望,见太平军活动即放枪炮,势难骤进。僧部遂决定“引运河水灌之“。到四月,冯官屯水深四五尺不等,粮草火药尽湿,柴米渐乏,太平军将士大部牺牲。四月十三日,李开芳派出百人诈降被僧格林沁识破而杀。李遂放弃营垒,只身扑敌,被解京凌迟,余部80余人被处死。
  黑旗军起义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堂邑一带灾荒严重,加之苛捐杂税,民不聊生。3月29日,宋景诗组织18个英勇善战的好汉,闯进冠县城,劫监狱,焚县衙。白莲教五大旗揭竿响应,举行起义。同日,黄旗张玉怀等围攻莘县,4月2日攻克。4月1日,宋景诗自沙镇以南刘家河一带突起,直逼东昌。4月9日,花旗杨朋岭等攻入馆陶。农民起义军攻克县城,焚毁官衙,释放囚犯,尔后主动撤出,屯兵城外。黄、蓝、红、黑旗分屯沙镇、清水镇及冠县、馆陶交界处的万善、燕儿庄、宋村等处,征集民间军械、马匹,扩充军队,以图大举。贫苦农民纷纷参加义军,不到两个月,起义军已达0.5万余人。从4月中旬到5月中旬,起义军转战鲁西平原,先后攻克观城、阳谷、堂邑、濮州、朝城、范县等城,队伍发展到2万余人。
  山东巡抚清盛、东昌知府秦际隆、临清知州张延龄及东昌府、临清州所属各州、县,分率清军、民团镇压。起义军以临清、邱县交界处的邵家庄、侯家集、下堡寺、王家庄、张三寨5处为基地,与冠、馆、莘、堂、朝、观6县义军相呼应,同清军展开激战。5月1日,黑旗军宋景诗部联合红、白旗义军从堂邑梁家浅东渡运河,进攻博平,后撤回运河西,分驻沙镇左右数十里间,军众逾万,遂以部分兵力向莘县、寿张、阳谷出击,主力集结于沙镇。9日,清道员明新、营总乌尔贡札布、秦际隆督队由堂邑进兵沙镇。乌尔贡札布骑兵在前,明新、秦际隆步军继后。黑旗军骑兵首先向清步兵冲击,经激战,秦、明受伤落马,所部兵员伤亡溃散。秦际隆败回东昌府养伤,明新、乌尔贡札布退避堂邑二十里铺。5月17日,起义军五六千人分南北两路围攻东昌府城,一路由北堤直扑城下,一路由南堤攻入东关米市街,激战通宵,火光不息。清军不支,乌尔贡札布军败退八里庙,明新军败至王垫铺。起义军盘旋围攻3昼夜。21日,义军0.2万人再次由西南堤突入双关街、漕工街。24日,义军四五千人分3路攻城,后因清军援至,起义军撤退。
  清廷闻讯大惊,派钦差大臣胜保督办直隶、山东军务,移军冀州,指挥直隶、山东、河南等省清军及僧格林沁部乌尔贡札布骑兵围剿起义军。5月30日,大名道道员王榕吉、副将成禄率步骑0.2万人,副将徐廷楷率陕甘、直隶兵0.1万人,贵西道道员文桂持令督战,由威县向起义根据地邵家庄、侯家寨、下堡寺一带进击。起义军万余人退到临清西南樸头附近,浚壕筑垒,准备再战。6月7日黎明,胜保挥军至尖冢,义军一部与清军稍战即渡过卫河,主动撤回幌头。9日,清军分别由尖冢、大云集渡过卫河,两面夹击幌头。义军以村舍作掩护,分3路迎战,一度将清军击退。6月11日,起义军万余人由冯家圈等地北渡卫河,进攻清军占领的尖冢,激战4小时,义军主动撤回卫河以南,集中兵力击退追击之清军。13日,胜保亲临尖冢前线指挥。翌日拂晓,清军分道过河,骑兵在左右两翼,步兵居中,3路扑向馆陶。起义军且战且走,退入馆陶城。清军追至,城内义军发炮轰击,城外义军万余人由西北绕东南,将清军中路步兵团团围住,激战6小时,义军吹螺击鼓,越战越勇,愈围愈密,毙伤清军数百。清左右骑兵增援,义军被分割为二,会合不得,入城无望,遂向东南撤退,馆陶失陷。
  6月25日,黑旗宋景诗、曹三敦子鼓,绿旗黄学文、黄兰枝,黄旗杨洛显、黄芳玉、李德等,率军渡运河向东,遇清平、博平两县民团堵截,经激战,民团死伤殆尽。后乌尔贡札布骑兵驰援,宋景诗等撤回河西堠堌、戴家湾等处。27日,宋景诗率众在土桥闸与清骑兵大战,因战斗不利,遂主动撤退,活动于沙镇、堂邑、柳林、堠堌一带,尤以沙镇附近为众。堂邑位居其中,为义军往来捷径,清军意欲拔之。7月23日,谭廷襄指挥乌尔贡札布、副都统西凌阿合军取堂邑。双方交战后,义军主动撤出,及至清军入城,堂邑已空无一人。至8日,柳林、堠堌、桑阿镇、沙镇相继失陷,起义军撤向莘县一带。7月9日,胜保率军追至莘县西关。万余起义军从莘县东北方向杀至,与城内0.8万义军内外夹击,将徐廷楷步军包围,清军援兵到,始解徐部之围。12日,胜保步军围大李王庄义军据点,以正定、河州兵攻其西,山东、河南两省兵攻其东,大沽、景州兵攻其北,围三缺一,南面设伏,骑兵机动兜裹,直隶督标为后应。万余起义军旗帜林立,鼓角喧天,列阵抗击清军。一番激战,起义军不支,大李王庄失陷。清军3路麋集莘县城外,发喊仰攻,义军发炮轰击,清军死伤众多,及至逼到城下,城上木石如雨,义军头领率先登城指挥守御,各种机枪一齐射击,击退清军。但起义军火药渐少,木石将尽,只得撤退。大绿旗杨泰拼力闯出南门,左冲右突,身中十数刀矛而亡,莘城陷落。清军遂移军南下,至7月18日,先后攻占阳谷、张秋,进逼朝城。张善继、左临明等首领在威县被俘遇害,张殿甲、程五姑(女)阵亡,张玉怀、程学书负伤,起义军失利。为保存力量,黑旗军宋景诗接受胜保的 “招抚”,改编入伍,分驻东昌、临清等地,活动于馆陶、莘县等直隶边境。
  同年10月,捻军逼近济南,谭廷襄调军向南,胜保赴热河叩谒咸丰梓宫未返,胜军部分回防威县,部分赴濮州镇压王为凤民团起义,无暇顾及东昌,起义军重新得以发展。大绿旗杨福龄,大红旗靳四,小绿旗雷三焕,小红旗李金声、王怀玉、赵老怀,小黄旗王玉符等聚众再起,在冠县燕儿庄会合捻军、长枪会共万余人,在大阎家集大败清军。11月16日,绿旗张三臭、蓝旗杨老险等率部五六千人,在堂邑北丁家庙将乌尔贡札布、郝上庠军包围,击败清军,杀死郝上庠、莱州营守备伊缙保、抚标右营千总袁得胜,毙清军数百。
  1862年(同治元年)底,宋景诗带领0.3万人马回拒官府“劝说”,摆脱清军围堵,毅然返回家乡,以甘屯、小刘贯庄为大本营,在两村之间挖有交通沟,并以小刘贯庄为中心,修筑北通临清、南去韩路、西达清水的3条大路,囤积大批粮饷,部队很快发展到2万人。黑旗军回乡后,地主民团纷纷组织起来与其对抗。
  1863年(同治二年)5月11日,宋景诗趁其不备,突袭柳林、范寨,击败柳林民团,击杀团首杨鸣廉。7月上旬,刘长佑督直隶提督恒龄、山东臬司丁宝桢在馆、堂一带“会剿”。11日,清军3路合击宋军驻守的甘官屯一带,宋部分头迎击,清军不支,收兵后退。这时伏兵四起,清军中伏,伤亡众多。18日,恒龄指挥天津、大名等处兵马抵黎儿庄。时值盛夏,青纱帐起,大雨如柱,道路泥泞。起义军隐蔽在青纱帐中,待恒龄军至,突发而起,清步军顿时大乱,向北溃逃,骑兵也纷纷退却,溃不成军。待丁宝桢率部赶到,宋景诗已率部转移。
  甘官屯战役大胜,起义军声威复震,军力大增,步兵已逾0.7万人,活跃在柳林、桑阿镇、清水镇方圆数百里间。
  同年8月,刘长佑部署丁守存驻临清督民团防守运河,临清、武城、夏津、张秋、东平、汶上、东阿、清平、博平、德州等地实行集团防守。防守军渡河而东,直隶清军沿卫河布防,守北部和西部;丁宝桢及保德军防东部兼顾东昌。9月,僧格林沁移军东昌,自东而西,刘长佑军自北而南,向宋军根据地兜裹。21日,舒通额、苏克金、恒龄分3路进攻柳林。宋军在赵家塔头、张官寨等6处迎战不利,撤向甘官屯、小刘贯庄。22日,甘、刘两处又失,分两路向西退却。清军尾随至大厂,义军伏兵蜂起,毙伤清军百余,副都统成保负伤被俘。26日,起义军在冠县东南赵辛庄一带陷入僧格林沁、刘长佑部重围,折伤千余,继续向西南撤退。宋景诗率军长途奔驰,自莘县、朝城、观城、范县、濮州,进河南滑县、内黄,渡卫河向西北,经直隶冀州、河间诸府,入德州,分两路返回东昌府。
  1865年(同治四年)初,黑旗军南下与捻军会合,足迹遍及直、鲁、豫3省交界地区的30余县,后捻军转战山东各地。1865年5月18日,诱使尾追的僧格林沁部陷入重围,于曹州(今菏泽)大败清军,击毙僧格林沁。
  天龙八卦教起事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初,因天灾冠县一带歉收,官府照征钱粮,引起乡民抗官闹漕斗争。天龙八卦教教主张善继、杨泰联合非教徒的枪棒教练宋景诗等人揭竿而起以“除暴安良,重整河山”。其军事组织按所习之“卦”分为五大旗。二月十一日,黄旗孙全仁部首先攻破邱县城;十九日,蓝旗左临明、大绿旗杨泰等部克冠县城;十九、二十日黄旗张玉怀部围攻莘县城;二十三日,宋景诗的黑旗军占领沙镇,逼近聊城;二十五日,黄旗军破莘县城;二十九日,杨朋岭部破馆陶城;三月三日,蓝旗左临明、黄旗张九春等部再次攻入邱县、馆陶城;四日,教军入观城、阳谷城;十日,红旗军攻入堂邑县城,十七日攻朝城;十九日围攻寿张城。教军破城后,焚烧县城,纵放囚犯,开仓放粮。冠县知县不战而逃,莘县知县被打伤,朝城知县被打死。
  天龙八卦教的骤然起事,清廷大为惊恐。三月中旬先令山东巡抚调兵遣将会同东昌兵 “围剿”教军。教军愈战愈勇,二十七日东抵茌平境后,四月八日围攻聊城,十六日进攻临清。清廷又命兵部右侍郎胜保率从外省调集的马步军从北面进剿教军,四月十七日抵威县。北路教军与清军由西北向东南展开决战,教军被迫一路撤往冠县城。五月十四日,清军合围冠县县城,与教军战于冠县北关、西关、马寨、七里韩村。十八日,教军复攻清军占据的冠县城、莘县城,教军总管兵马大元帅杨泰牺牲于莘县之战中。四月二十一日,东路教军与清军战于聊城的李海务、周店等地,五月下旬宋景诗部与清军乌尔贡札布战于魏湾、柳林。六月上、中旬清军攻占沙镇、七级、阿城、张秋、朝城、观城。清军步步紧逼,形势急转直下。
  八月,胜保赴热河,团练解体。教军活动再度兴起,遂派员赴豫北请来长枪会农民军0.4万多人与其一起活动于鲁西,声势大震。大绿旗杨福龄、小绿旗雷焕,大红旗靳四、小红旗李金声、小黄旗王玉符等在冠县燕儿庄竖起大旗,聚集人马。九月中、下旬,教军攻破清军冠、莘之间的大场营盘,围攻冠县城,双方战于冠、堂交界处的唐门寨、王家、刘八寨和冠县的宋村、张平、范庄、赵村、化村等地。十月上旬,教军逼近临清,与临清知州所率练勇、乌尔贡札布等部清军在堂邑西北的太公庙交战,将清军四面包围,清总兵郝上庠坠马受伤,被教军杀死,乌尔贡札布率兵败回聊城。
  十月中旬,胜保复回,亲临冠县的八里庄、莘县的兴旺、张鲁集督剿教军。教军以延家营为据点,约集各旗教军屯于莘县、朝城一带,与清军展开激战。十一月三日,教军从延家营撤出,北上于大营口渡卫河至下堡寺,打死清都司张玉祥。十四日与清军战于广平、肥乡县交界处的牛庄后西进,十六日又回撤南馆陶渡卫河东进,清军随后追击。教军走投无路,除红旗军头目都志文潜伏堂邑一带外,其余被清军俘获。
  捻军四打茌平城
  1868年(清同治七年)三月二十五日,捻军张宗禹率大部人马由聊城方向开到茌平,并向在城进攻。守军为清兵王莫两个营及县长熊振湘所部。捻军攻城未克,入禹城境。四月十二日,张宗禹由高唐进兵再次攻茌平城,不料被王莫两营袭击,伤亡很大。此后,捻军第三次攻打茌平城,仍未克。不久,捻军第四次进攻茌平城,激战后攻克,杀死清军及团长、团丁千人。
  义和团反教
  义和团是在义和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群众组织,主要活动于冠县、茌平两县周围。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冠县梨园屯的天主教民在法国传教士指使下,欲强行拆毁玉皇庙改建教堂,由此激起众怒。文生王世昌、武生阎得胜等先后上诉至县、府,官府惧怕洋人势力,明知教会理屈,却百般袒护,教民气焰嚣张,村民义愤填膺,教民拆庙建堂,村民拆堂建庙,反复数次,阎书勤、高元祥等18个勇猛青年挺身而出,誓以武力抗教。他们自知势单力薄,难以抵御教会、官府势力,便邀请直隶威县沙柳寨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协助护庙。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春,赵三多率拳众在梨园屯亮拳设场,周围10公里村庄0.3万多拳民赶往参加,并将梅花拳改为义和拳,广招徒众,习拳练武,作好起义准备。以此为转机,义和拳从保卫身家走向反教会、反官府的斗争。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十月三日,赵三多统帅各路拳民在威县蒋家庄祭旗起义,改义和拳为义和团,竖起“助清灭洋'’的旗帜,攻打教堂,清廷震动,旋即派兵镇压,义和团先后在邱县常家屯、威县侯魏村遭到清军袭击,损失惨重,遂转移至临清城西留善土固村。之后,义和团兵分两路,一路由赵三多率领深入直隶活动,积蓄力量,以图再起;一路由阎书勤率领,返回梨园屯。东昌知府洪用舟派兵马驻防梨园屯、红桃园、小里堌,表面上与阎书勤结好,实则窥伺时机进行暗算。不久,阎书勤遭枪伤,在群众掩护下转移到巨鹿、冀州一带。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冬,阎书勤到邱县常家屯与当地拳首牛九州部会合。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正月十一日,阎书勤等率众攻打梨园屯清军,当撤退到干集东时遭到清军伏击,阎书勤北上直隶与赵三多会合。同年五月,赵三多、阎书勤从景州朱家河分兵,赵三多攻打临清小芦教堂,阎书勤攻打武城十二里庄教堂。小芦教堂是法国天主教势力在鲁西的一个侵略据点,地方官兵曾派兵保护。七月,赵三多与当地拳首谭奎芳部合力围攻小芦教堂,清军只发一排空炮便急忙将神甫接出送走。临清教民如鸟兽散,争相逃往邻县教堂。后来,赵三多回到冠县、威县一带,十一月十七日,在威县侯魏村被清军包围,伤亡惨重,赵带余部突围入直隶。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十六日,阎书勤联合夏津、武城、博平以及直隶等地义和团、大刀会、红灯照计数千人,攻打十二里庄教堂,前后5战,终因教堂装备精良未克。阎书勤率众返梨园屯,联合夏津郝洛有、任寡妇,博平孟兆连、杨付桂,直隶宋狮子、刘化龙,冠县十八村孟洛珠等部义和团。至此,义和团声威大振,参加者日众。东昌知府洪用舟极端惊恐,认为若不及早扑灭,必然势成燎原。八月十六日夜,洪用舟、参将方致祥、冠县知县程某、千总闵文章分率所部兵勇,在威县邵堌集结,后赴梨园屯,捉拿阎书勤等拳民。十七日黎明,清兵将梨园屯包围,骑兵由村东、步兵由村南冲入。阎书勤率拳民环列庄内,持械迎击,其势甚猛,清军依恃火器,远则枪击,近则刀刺,拳民死伤28人,阎书勤被俘,撤出村外的拳民再遭清军埋伏,被俘97人,大批马匹、器械被清军掠去。阎书勤等38人被清军押往临清,十九日至二十二日接连有阎书勤等29人被害。阎被害后,余部在高元祥率领下继续坚持斗争。十月十一日,高元祥等攻打红桃园教堂,先胜后败,突围回到梨园屯后为清军所捕,后被杀于冠县。至此,冠县附近一带的义和团斗争归于失败。
  茌平县习拳者众多,仅拳场就有800余处。朱红灯、心诚和尚为茌平、禹城习拳者的著名首领。他们设场授徒,先后与徐登弟、王立言、孙冶泰、李开泉、官东林、刘太清、常自禄、罗会英、王青山、于清水等义和团首领互通声气,配合行动。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9月,平原义和团首领因与清军决战失败,求助于朱红灯。朱率长清、茌平、高唐等县拳众千余至平原。10月11日,清军率兵镇压,双方战于杠子李庄。朱红灯、李长水重创清军。杠子李一战告捷,朱红灯率众向恩县方向出击,18日晨抵达位于马颊河东岸、大芝坊村东头的森罗殿。清军追至森罗殿,义和团向清军勇猛冲击。朱红灯身披红斗蓬、座骑大红马、率先冲入敌阵,将清军逼退六七里路,突破清军包围后,沿马颊河向南,转回茌平。11月15日,朱红灯、于清水的神拳队伍自茌平向外地出击,一部分队伍路过张庄时,受到张庄教堂的武装挑衅。朱、于所率大队听到枪声,赶往增援,将张庄教堂层层包围,先是攻打,继而放火烧了洋楼,使之成为废墟。11月21日夜,山东巡抚毓贤派马金叙率清军在茌平五里庄将朱红灯逮捕,23日夜,在高唐杨庄将心诚和尚逮捕,一并押往济南。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夏初,于清水、徐福又率拳众千余人复攻张庄教堂,马金叙从济南带红马队到张庄解围,于清水带人冲上前去,将先头马队击败,后面马队陆续赶来,击毙拳众20多人,拳民纷纷离散。不久,于清水、徐福等首领相继被捕,在高唐英勇就义。义和团余部遂转移直隶等地。
  阳谷农民围城抗捐
  1927年7月8日,阳谷县城周围各村丁壮纷纷集结,四五万农民自发地将阳谷县城包围,要求官府废除苛捐杂税。围城之初,县衙官吏及警兵惊慌失措,不敢轻举妄动。至第四日,拼凑起“敢死队”数十人,由县城北门、东门向外骚扰,妄图将围城群众惊散。枪声一响,各村农民队伍操起刀枪自卫还击。一时间人如潮涌,杀声震天。警兵见势不妙,缩回城内,关闭城门。
  抗捐斗争爆发后,共产党员杨耕心、进步青年王筱湖在围城群众中多次发表演讲、张贴标语,号召广大农民群众团结战斗,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废除苛捐杂税。围城4天后,城内柴薪、粮米不继,居民日益恐慌。县知事及其幕僚束手无策。县巡警队、警备队沿城布防,疲惫不堪。东临道尹陆春元虽有12县警备队可资调遣,见围城农民声势浩大,亦不敢轻举妄动。至围城第五日,陆带少数随从,乘轿自聊城到阳谷调处围城事端,行近阳谷县城,陆春元下轿步行,沿途向群众打躬作揖,“软语抚慰”,当着围城农民的面给阳谷县知事写下手谕,准予酌情减免田赋捐税。
  陆春元回城后,阳谷县知事于当日下午派乡绅魏福爵出城,同围城农民商谈撤围之事。各村头领向县署提岀减免捐税、取消盐巡、不准建设局随意占地毁坏庄稼等条件,责令魏福爵如实传达。阳谷县公署慑于农民威势,答应取消苛捐杂税、撤销盐巡队,围城农民陆续散去。
  坡里暴动
  1927年前后,军阀连年混战,捐税繁重,经济凋敝,迫使鲁西许多地方的农民自动联合起来抗捐抗税。濮县人民围攻县城,反对增加捐税;朝城红枪会赶走号称拥有万人大军的军阀武装薛传峰部;以莘县耿朝良为首的莘冠朝边区的红枪队,消灭近千人的大名土匪石五奎部;冠县赵史村以赵怀德为首的黄沙会,抗击催征捐税的张宗昌军阀一个团的进攻达十数天之久。1927年7月12日,阳谷县农民为抗粮抗捐,四五万人包围阳谷县城。中共山东省委认为鲁西工农劳苦大众反剥削、反压迫、抗捐抗税的斗争蓬勃发展,正处在革命高潮之中,党组织应因势利导,领导农民举行暴动。
  1927年10月,中共鲁西县委按照省委指示,酝酿在阳谷组织武装起义,并确定坡里天主教堂为攻占的首要目标。坡里教堂是天主教鲁西教区的主教所在地,拥有5座三层堡楼、109间二层群楼和1600余亩土地,备有几十支步枪。教堂不仅雇工、收租、放高利贷,而且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强占民房,无恶不作。附近的豪绅地主为虎作张,横行邻里,当地群众对此深恶痛绝。
  1928年1月14日,鲁西县委书记张干民,委员赵以政、聂子政等,通过共产党员杨耕心说服阳谷县绿林武装头领韩建德接受了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同部分农会会员一起举行暴动。聂子政、韩建德带领10名群众手持大刀、短枪首先冲击教堂。随后,鲁西县委的张干民、王寅生、孙大安、宋占一、申仲铭率领附近村庄中共党员和农会会员先后进入教堂,逮捕反动分子300余名,缴获步枪30支、子弹2万余发、白银2.7万两,并将一大批粮食分给群众。群众自带枪支纷纷加入,一星期内,暴动群众发展到近千人,拥有步枪300余支。暴动队伍组成“农民自卫军”,韩建德为司令,程宗岳任参谋长,聂子政、孙大安、申仲铭、王筱湖作为党代表负责政治、军事、宣传和联络工作。农民自卫军发布文告,揭露反动军阀、贪官污吏的黑暗统治,提出“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农民武装,建立工农革命政权”等政治口号和“开放民权”、"民选县政府”的民主要求。同时开仓放粮,收缴附近地方枪支,建立起一支300多人的武装。
  坡里暴动使反动势力极为震惊。东临道道尹陆春元调东临道12个县的军警团队0.1万余人,协同军阀张宗昌驻聊城的一个旅,携枪炮围攻教堂。暴动武装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坚持长达25天之久,于2月7日午夜,趁风沙漫天撤岀教堂。至冠县、河北大名一带时,遭直隶督办、军阀褚玉璞和张宗昌部队夹击, 队伍大部失散。
  谷官屯暴动
  1927年7、8月份,共产党员金谷兰受中共鲁北特委的派遣回乡组织发动谷官屯农民暴动。这年,高唐蝗虫为害,地主剥削更加残酷。金谷兰将家中积存的一仓谷子分给贫苦农民;组织小学教师开办农民业校,编唱“打倒老财把地分”的歌谣;看到高唐城北“红门”这支农民武装相当活跃,便拜师入坛,并带领谷官屯农民加入。金谷兰根据党的指示,提岀“抗捐抗税、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得到各坛口的拥护,被选为10乡“红门”的团长。从此,“红门”改称“红团”。金谷兰在农民中发展共产党员,建立谷官屯党支部。1928年春,中共山东省委派省委委员李春荣、于赞之等先后到高唐红团活动地区领导农民暴动。同年2月在谷官屯召开鲁北县委扩大会议,号召农民进行武装斗争。李春荣、金谷兰因势利导,使“红团”得到进一步发展,组织也更加严密,遂将谷官屯一带的“红团”编为第一团,金谷兰任团长;将高唐、恩县、平原交界处郑官屯一带的“红团”编为第二团,李春荣为团长。团下设有7个大队,大队各辖5个小队。为了武装“红团”,金谷兰卖掉家中的18亩地,置买大刀40把、红缨枪400杆,还到济南铁工厂专门铸造他自己设计的铁莢藜锤300多个。当时“红团”操练的号角声和锣鼓声整日响遍大小村镇,农民意气风发。他们把标语贴到各大村镇和高唐县政府的大门口。1928年4月27日,“红团”镇压了5个前来敲诈勒索的盐警。同时,邵庄、太平庄的“红团”相继处决了土豪劣绅,把他们的财产分给穷人。“红团”的活动震动了鲁西北地区,当地反动势力大肆制造诋毁“红团”的舆论。济南、天津、北京等地的报纸多次登载“鲁北共产党魁金谷兰聚众杀人”等来蛊惑人心,图谋扑灭高唐县的农民运动。
  192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鲁北县委改为鲁北特委,由李春荣任书记,张干民、于赞之、李宗贵、王旭鹏、金谷兰为委员,机关设在高唐县谷官屯。鲁北特委成立后,根据省委指示,决定5月4日组织谷官屯一带红团举行武装暴动,建立谷官屯苏维埃。同时,将“红团”改称“农民自卫团'',设立总团部,金谷兰任团长,姜占甲、靳兴荣任副团长,并将25个村庄的团员编为7个大队,每个大队下设5个小队,人数不等。约定7个大队的团员于5月4日到谷官屯集结,先打土匪头子李九的老巢一一打渔李庄,再占领高唐城。不料,暴动日期泄露。高唐县反动政府调集县大队、县警备和土匪李长兴、李彩题部等反动武装近千名,于5月4日拂晓将谷官屯包围,袭击特委机关。谷官屯大队团员毫无准备,加之敌我力量、武器都很悬殊,鲁北特委和农民自卫团团部机关被敌人占领,特委书记李春荣、“红团”副团长姜占甲等壮烈牺牲。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战争
  梁水镇战斗
  1937年10月,日军占领德县后继续向南侵犯,占领了临清、高唐等县。11月22日,驻临清日军高桥联队派出一个骑兵侦察小队先到堂邑窥视。国民党堂邑县政府官员和县武装没有抵抗即弃城西逃。范筑先部参谋长接到日军骑兵要进犯聊城的消息后,马上请示范筑先。正在清平点编部队的范筑先指示,如果日军到聊城,不能让他们逃走一骑,并表示自己马上带部队击其后路。当日军顺聊城西门小道将要进城时,城墙上一阵排子枪,打得日军顺着公路向西北狼狈逃窜。
  范筑先带着随身武装赶到梁水镇,将部队一部分布置在村内,一部分埋伏在村外大道两翼坟头边。待敌军进入伏击圈内时,范部向敌人开火,打死日军数人。其中有队长1名,缴获战马7匹,军毯、钢盔、战刀等胜利品一批。
  挺进队遇难坡赵庄
  1938年8月13日,范筑先调动十多个支队对济南进行总进攻。青年抗日挺进队请缨上阵。范筑先之子范树民任队长。他带领90余名队员,于8月28日到达潘店前方指挥部。范筑先安排他们驻在潘店东北坡赵庄待命。
  日伪军得知挺进队驻在坡赵庄,便秘密调集禹城、晏城、齐河3个据点的300多人, 携带钢炮、迫击炮、轻重机枪等武器,并有骑兵数十人,于8月28日拂晓将坡赵庄包围。村子四面均响起枪声,只有西北方向没有动静。队长范树民、参谋长何芳率领25名队员向西北突围。村西北一片豆子地的对面是条长堤,敌人数十挺轻重机枪埋伏在堤外。待挺进队冲进敌人伏击圈内,敌人的轻重机枪一齐扫射。范树民用20响匣子枪向敌人还击。敌人发现有短枪声,便集中火力向范树民方向打来。打了十几分钟后,日军骑兵手持钢刀,向豆地里横冲直撞。范树民、何芳及突围的所有挺进队员奋力反击,直到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聊城保卫战
  1938年11月中旬,日军分3路进犯鲁西北,进攻的中心是聊城。第一路由德州攻武城,第二路由禹城攻高唐,第三路由济南经平阴、东阿进攻聊城。并由驻河北的日军配合。第三路日军有步骑炮混合兵种400余人,装备汽车18辆、钢炮4门及迫击炮、掷弹筒、轻重机枪等武器,并有骑兵五六十名,在飞机的掩护下,经铜城直扑聊城。11月11日,平田联队到达平阴,国民党黄河警备区没有抵抗。12日,日军在东阿县西艾山一带搭起浮桥,渡过黄河。国民党省政府民政厅长李树椿急忙到阳谷县安乐镇,召集反动会道门头子密谋暴动,以配合日军的军事行动,谋害范筑先,阻止六区部队增援聊城。
  范筑先得知情况严峻,11月12日即从杜郎口返回聊城。当天晚上,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政治部等机关、学校非战斗人员一律撤出城外,武器弹药运到堂邑县张炉集一带,督促城关居民赶快出城,留游击营和卫队营等少数部队担任城防,待敌人包围城时,范筑先在城外调集大军再把敌人包围起来,将其夹在中间消灭。13日上午,范筑先再次召集军事人员会议,决定以第十支队堵截大名之敌,第三支队堵击禹城之敌,第十六支队截击德州之敌,民军第一路防守聊济公路和城关附近陈家口、王古禹及顾官屯等军事要点,其他各支队驻防待命。
  日军到达铜城,民军第一路不战而撤。13日,日军到顾官屯后,兵分两路,一路从夏口直扑东关,一路绕至聊堂公路直奔聊城西堤。14日上午,日军形成包围聊城之势。这时,李树椿突然驱车进城找范筑先谈话。此时,政治部张霖之、姚第鸿、王幼平、张郁光4人刚出城外,发现范筑先还在城内,即派张郁光、姚第鸿返回城内,力劝范筑先迅速岀城。李树椿故意纠缠着范筑先不放。下午3点多钟,李树椿坐车岀城,在东关布防的民军第一路弃阵而逃,被沈鸿烈收买的范部参谋长王金祥借口追赶民军,调动援军,也溜岀城外。范筑先备马出城时,日军已将全城包围。聊城四面环水,只有一条出城小道。敌人用机枪封锁住道口,出城已不可能。范筑先遂亲自部署城防,指挥守战,以待援兵。但东南方向第五、第六、第二十一支队被寿张、阳谷、阿城一带的“忠孝团”所阻。高唐因日军围攻无法分兵;鲁西特委的骨干第十支队主力在黄河南岸大峰山区,鞭长莫及;驻冠县的部队负责阻击大名方向之敌,亦无力增援;其余各支队相去甚远,唯堂邑第八支队距离最近,但该支队系民团改编,战斗力很差;王金祥拥兵观望,范筑先及700名将士身处绝境。14日子夜,城内对外联系全部中断,范筑先率孤军奋守。城内只留有游击营、卫队营、执法队、手枪连、武术队和传令队及文武官员六七百人,拥有步枪400支。范筑先即令游击营守南门,卫队营守东门,手枪连、武术队守北门,执法队守西门。下午4时,北门敌人发射信号弹后,南门敌人首先发起进攻,游击营与之展开激战,范筑先、姚第鸿、张郁光率手枪连和传令队50余人增援,击退敌人多次进攻。黄昏后,东关失守。接着,敌人在猛烈炮火配合下攀爬城墙。范筑先、姚第鸿率传令队急忙赶到东门,激战两小时,敌人5次爬墙,均被击退,敌人伤亡数十人。敌人的炮弹接连落在专署院内,范筑先只得将司令部搬到光岳楼上指挥四门防守。日军又从济南派来援军4700多人。15日拂晓,敌人在两架飞机的配合下,以密集的火力向东门发起进攻。范筑先、姚第鸿带着传令队赴东门督战。敌人架起云梯,组织3次爬城都被击退。范筑先左臂被炮弹击伤,30余名战士牺牲。激战到上午9点,敌人用烟幕弹、平射炮将东门击开。范筑先与守东门的战士退到古楼,杀伤攻楼之敌多人,后又退到万寿观和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一直打到下午5点,范筑先以身殉国。
  聊城失陷的第二天,敌人挨家挨户大搜查,张郁光、姚第鸿等7人被搜出后,和敌人展开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绑到万寿观空场遇难。当敌人搜查到光岳楼南孤儿院时,隐蔽在这里的4名战士,把一枚手榴弹拉响,与日军同归于尽。被搜查出的老百姓数百人,全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
  莘县事变
  抗日战争爆发后,范筑先接受政训处的建议,由中共党员吕世隆出任莘县抗日政府第一任县长。他积极整理县政,建立各种抗日群众团体,并在原地方武装的基础上建立抗日武装一一县大队,且任大队长,在全县掀起抗日热潮。吕世隆的爱国激情和抗日活动引起国民党县党部的仇恨。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拟将吕撤换,被范筑先驳回。但是,敌视抗日工作的反动势力仍在暗中加紧活动。1938年11月15日聊城失陷后,反共分子看到时机来临,便凶相毕露,于17日制造了震惊鲁西北的反革命武装暴乱一莘县事变。
  11月17日下午,县党部召开紧急会议,决定4时发起事变。他们收买了县大队二中队指导员马华甫,秘密将一中队队长曹彬和指导员宋瑛及三中队指导员陈瑶甫看押起来,同时借故将吕世隆的警卫员骗出县政府。随即将县政府包围。叛首张滕魁、刘建堂花言巧语,对吕世隆进行麻痹,使其丧失警惕性。张滕魁趁其不备,连开两枪,吕世隆倒在血泊里。
  吕世隆牺牲后,反动分子扣押政府其他人员,并控制县城。23日,党组织掌握的武装力量第十支队机枪营奉命赶到莘县,欲夺回这块抗日阵地。顽固分子张滕魁等用缓兵之计将机枪营拒之城外。李树椿命王金祥率第二支队、二十一支队约0.3万人于27日赶到莘县,突然对第十支队机枪营发动袭击。机枪营将士英勇反击,终因寡不敌众,队伍撤离。至此,莘县县城被国民党顽固分子所控制。
  陈贯庄伏击战
  1939年秋,筑先纵队第三营驻防冠县城东陈贯庄。营长赵健民见这个村庄设有围寨,即带领战士在寨墙四周加修工事,在寨墙距地面半米处向外挖枪眼。一天午后一点钟,发现日军广獭绍团0.4万余人自贾镇向桑阿镇而来。赵健民当即命令第二、三连继续加修工事,并亲自率领第一连隐蔽在陈贯庄东北一片阴柳棵内。
  敌军步兵大队在前,炮队尾随其后,最后为汽车辎重队。当步兵、炮兵大队过去后,一连即以密集排枪给汽车辎重队以沉重打击。敌军步兵大队转头支援辎重队。一连利用有利地形,边打边撤。当撤到围寨里后,敌人已在庄外架起重机枪,向围墙上部小墙及碉堡射击。敌人见对方没有还击,便大意起来。这时,三营从围墙下部洞口枪眼里向外射击敌人。营部通讯员瞄准敌人指挥官,一枪击中应声倒地。敌军不敢向村寨逼近,又将炮兵部队开过来,集中炮火向陈贯庄轰击。敌军步兵大队转向小于庄和陈贯庄西南松林坟地。第二连、三连主动出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黄昏时都撤至陈贯庄内。当晚,赵健民指挥全营从北门悄悄地撤出陈贯庄,飞奔朝城刘家店,甩掉敌人。这次战斗打死敌人110余人,缴获汽车10多辆。
  俎店战斗
  筑先纵队第二营捣毁敌人号称“模范县”的莘县政权后,日伪军便于1939年10月26日纠集聊城、冠县、阳谷、莘县各据点兵力向筑先纵队第二营合击。二营跳出合围点后,在莘县俎店与莘县来的一股敌人遭遇。二营营长刁国兴带领战士向敌人发起多次冲锋,战斗从中午打到黄昏,敌人溃退上庄,二营追击五六公里。这次战斗敌人死亡150人,筑先纵队第二营教导员李肇安及战 ±30余人牺牲。魏二庄围击战
  1939年12月13日,占据阳谷、莘县、寿张、聊城等县日军500余人,向驻在莘县西北蒋庄一带的先遣纵队第五营合击。这天拂晓,日伪军先将魏二庄包围。先遣纵队第五营营长冯警涛迅速带领全营战士飞奔魏二庄,把敌人围在村外的一个大坑内,敌人火力难以施展。经过1天激战消灭敌人200余名,俘虏20余人,缴获军马60匹、军用物资26车。
  赵官寨反击战
  1940年1月,冀南地区日伪军纠集二三千兵力支援石友三第三十九集团军残部。卫河支队七八百人在冠县、邱县、临清等县,以运动战、游击战的战术有力地牵制了日伪军。敌人发觉上当受骗,便调整兵力疯狂反扑。卫河支队决定突围,但为时已晚。第三营第十连为掩护整个支队突围,在冠县赵官寨村向敌人展开猛烈反击。起初,日伪军被这突如其来的反击打得晕头转向,乱作一团。十连很快占领村边有利地形,在连长王德林的指挥下,班自为战,人自为战,把敌人紧紧咬住。敌人几次反扑被击退后,便集结各路兵力,把十连包围起来。这时十连已伤亡很重,弹药所剩无几,王德林将部队集中到几座高大平房上,在敌人进入目标圈内时,他们将一束束手榴弹投向敌群,一排排敌人倒下去。子弹、手榴弹打光了,他们就拿砖头、石头向敌人砸去,抡起棍棒、扁担同敌人拼搏。战斗进行10多个小时,整个村庄硝烟弥漫,许多同志壮烈牺牲。日伪军在十连占领的平房周围堆放干柴,浇上汽油,点燃大火。十连勇士们忍受着肉体的极大痛苦,仍向敌人射击。子弹打光了,他们把枪支摔断,纵身跳入大火壮烈牺牲。此次战斗打死打伤日伪军500余人, 十连勇士们用自己的生命赢得了支队的胜利突围。
  收复朝城
  聊城失陷后,王金祥被委任为山东省第六专区专员兼保安司令,专署设在朝城。王金祥在朝城、阳谷、寿张、范县、莘县、观城、濮县部署自己的兵力,以截断鲁西北和鲁西、冀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1940年1月,筑先纵队、先遣纵队和驻在黄河南岸的杨勇部队紧密配合,收复朝城。杨勇部队攻打南门,筑先纵队、先遣纵队攻打北门和西门,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一举占领朝城。王金祥率领第六、八、九旅向西南逃窜,企图向盘踞在濮县、濮阳一带的高树勋部靠拢。抗日部队跟踪追击,行至濮县一带将王部击溃,王率少数骑兵逃窜。朝城、范县、寿张、濮县、观城、莘县等县大部收复,鲁西北和鲁西、冀南根据地联成一片。
  古云集攻坚战
  古云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曾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石友三部企图以古云集为跳板,蚕食抗日根据地。1940年11月,石友三部在古云集村屯积物资,力口修工事,村四周筑起高大而坚固的寨墙;村外挖有深沟,沟底竖着密密的尖木桩,沟外沿堆起厚厚的树枝寨;寨外树上和沟外树枝上挂满手榴弹,每个手榴弹拉出导火线接上绳索,扯到寨顶上;村内路口处都增修地下暗堡,可以向四方通衢路巷进行水平射击,在临街特别是路口处的房屋上修筑碉堡,可以形成交叉火网。
  12月8日晚,抗日南进支队第二十一、二十二团,集中兵力近0.3万人,攻打古云集。连攻3日未克。11日晚,支队发起总攻。二十一团第三营担任主攻,三营第九连为突击队。九连吹响冲锋号,随后点亮火光发岀信号。九连指战员奋不顾身,越过“天罗地网”冲到寨边。在三营左翼打策应的一营,也展开猛烈地战斗。九连占据豁口后,以一个排的部分兵力先攻占寨内的第一座院落。十连进入豁口,拼搏而上,向第一座院落的阵地靠近。第九连、十连并肩作战,击退敌人多次反扑,保.住了村内第一块阵地。经过连续作战,九连、十连的指战员把子弹、手榴弹打光了,便用砖头、棍棒与敌人拼搏。敌师长孟昭进负伤后逃窜,古云集据点被攻克。攻坚战歼敌0.1万多人、俘敌800人,抗日南进支队伤亡300余人。
  苏村阻击战
  1941年1月12日,日军从京汉、津浦、陇海3条铁路沿线调集第三十二师团和第二十一师团0.7万余人、伪军数千人,配备汽车300余辆,坦克、装甲汽车20余辆,大炮数10门,飞机数10架,兵分4路对冀鲁豫军区主力所在地范县进行大扫荡。17日拂晓,从四面逼近范县。为掩护新四旅南下及冀鲁豫区党委、第三十三旅旅直机关转移,特务第三营第九、十两个连于苏村阻击日军。上午10时,阻击战斗打响。各路敌人听到枪声,便一起向苏村合拢,将苏村包围。汽车、坦克四周巡逻,4架飞机轮番轰炸,100多挺轻重机枪、几百支步枪及各种口径的火炮向村内射击。特务三营连续打退敌人的4次进攻,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最后抗击部队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这次战斗有力地牵制了敌人,保证了新四旅顺利南下和区党委、旅直机关安全转移。
  “四•二九”反围剿
  1942年4月29日,13县的日伪军2万余人组成东西约100公里、南北50公里的合围圈,分4路向冀南军区、行署和第七旅驻地合击。一路来自临清、清河,一路来自茌平、博平、夏津,一路来自德州、故城,一路来自枣强、南宫。为对付敌人“围剿”,冀南第四分区直属队、行署、三十六团和七七一团从广曲县撤至临清西摇安镇、谭索庄、大屯一带,三八六旅旅部、十一团和三八五旅的两个连与敌激战冲出包围,敌人很快将包围圈收拢。接着,十九团又与敌人接触,激战后西撤。最后在临清康庄、西里屯一带展开激战,连续打退敌人5次合击。终因敌机大肆轰炸扫射,分别由第七旅旅长倪良品带十九团向西北,副旅长、参谋长带二十一团向南,司令员陈再道带军直、行署、特务团向西突围。为迷惑敌人,骑兵团在马尾上捆带树枝往外冲击。激战至下午,黄风突起,沙土弥漫,抗日军民大部乘机冲出重围。只有军直、行署的妇女和行政训练班、七旅教导队的部分同志掉队,被敌人逼至何刘屯、马庄一带,冲杀数次终未突围。第四分区司令员杨宏鸣带第十一团及警卫连南冲未岀,又向西复向北。这次战斗中,抗日军民伤亡、被俘、失踪0.1万余人。
  “九•二七”反扫荡
  1942年9月27日,日军开始对濮县、范县、观城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日军纠集石田支队、大熊支队、高原支队,并勾结周围17个县的伪军共3万人,配有坦克车30余辆、汽车400余辆、飞机10多架,在以范县附近的单堂为中心形成包围圈。冀鲁豫区党委、行署和军区及教导三旅、回民支队、南下支队、赵谭支队大部等先敌行动,跳出敌人的外围圈。冀鲁豫陆军步校、南下支队直属队的后梯队、赵谭支队的一部分,因情况不明被包围在范县的干草堌堆一带。教导三旅政委曾思玉、八团参谋长王晓正在当地布置秋征任务,也被包围在内。
  27日中午,日军向包围圈内进行疯狂扫射、轰炸、烧杀、抢掠。下午3点多钟,包围圈缩小到干草堌堆附近。曾思玉冷静地观察敌情,发现干草堌堆东北角是敌人的弱点,立即组织突围,但未能成功。这时,敌人以更加密集的炮火向包围圈内轰击。抗日军民死伤惨重。曾思玉下达“向黄河南岸杨集、李集方向突围前进,只许向前不准后退”的命令,随着一阵响亮的冲锋号响,战士们跳出道沟,经过激烈地浴血奋战,终于突破重围。人民群众象潮水般地随部队涌向黄河大堤,后又有小股日军骑兵追截被击退。日军在濮县、范县、观城进行了3天的清剿,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血战张家楼
  1944年12月6日,国民党军旅长兼荏平县长李岐山从聊城、博平勾结伪治安两个团近0.3万人,配备火炮10门、轻重机枪49挺,于黎明前将茌平县抗日模范村张家楼包围。村内有民兵1100人、土造步枪100支、铁炮25门、抬杆70支。上午9时开始,敌人几次攻击,均被击退。至黄昏,冀簟豫军区第一分区第二团一部赶来支援,敌人腹背受击,死伤250余人,遂仓皇逃走。
  1945年2月16日,李岐山又从济南勾结日军300余人、伪治安军1200人,以及李岐山的全部武装共0.9万余人,再次围攻张家楼。民兵和全村男女老幼一起爬上村寨,前仆后继,拼命抵抗,激战3昼夜,房屋被敌人炮火炸平,但村民誓死不屈。终因寡不敌众,弹药净尽,村民从南门撤退,遭敌伏击。这时,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一部和县大队赶到,接应民兵和群众突出重围。敌人用平射炮将北门摧毁,50名日军冲入村寨。敌人进村后,不管男女老幼,见人就杀。未突出村去的年轻母亲季聘芳和20名群众一起隐藏于地洞里。日军搜寻时,季聘芳怀中婴儿突然啼哭,她用棉袄盖上婴儿的头,两手紧紧捂在怀里,用婴儿的生命换取了20多人的安全。这次战斗历经3天,张家楼村民被敌人杀害333人、打伤271人、被捕264人。后张家楼被誉为“英雄村”。
  聊(城)阳(谷)公路之战
  1945年,阳谷驻绥靖军第四集团军第九团两个营,阳谷古柳树村驻伪军两个中队150余人、朱庄300余人、安乐镇一个伪大队250余人,沿聊(城)阳(谷)公路阳谷至郭店屯段,王子义伪区部驻石佛一个中队,陶楼、定水镇、穆庄、郭店屯驻绥靖军一个营、伪军两个中队。为扫清解放阳谷的障碍,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于5月23日开始打击聊阳公路沿线之敌。分区第一团第一营攻打朱庄,阳谷大队配合两个营在袁楼、丁庄、刘咋胡村担任警戒,打击安乐镇增援之敌。一团一营强攻古柳树村,以东阿大队配合两个营在赵园附近阻击阳谷增援之敌;第三团在赵海为机动力量。整个战斗由分区司令员刘致远统一指挥。25日攻克直柳树村据点,27日拂晓攻克朱庄,石佛一个中队全部反正,陶楼、安乐镇之敌弃巢逃窜。这次战役共毙、伤、俘伪军850人(含反正52人),缴获长短枪719支、掷弹筒9个、弹药一部分。第一分区牺牲9人、伤116人。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重要战争
  县城解放
  张秋
  1944年4月下旬,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第七团第二、三营和第八团昆张支队,在一分区第一、二、三团配合下,由第二分区司令员杨思玉、政委范仰春指挥对张秋镇进行围攻。守敌是伪治安军第九团张玉环营和寿张、阳谷、阿城各1伪中队共0.1万余人。战斗开始,二分区七团两个营、八团1个营和一分区3个团,于阳谷郭位陈一带,阻击聊、阳增援之敌,扫清张秋外围,占领四关。伪军近千人全部交械,唯治安军被压缩在筑有高塔和四周设有暗堡的书院里负隅顽抗。激战3天2夜,爆破未成,又加阴雨连绵,攻城部队撤离,敌人在聊城治安军第十九团的接应下逃离。
  莘县
  由伪县长兼保安司令刘仙洲所盘踞,县城内和外围驻有敌伪14个中队约1400余人。敌人凭借着深宽的外壕、铁丝网和坚固的城墙、工事,妄图长期固守,并不断出城骚扰,推行日军的“三光”政策,严重威胁着抗日革命根据地的安全。1944年7月31日晩,冀南第一分区集中第二十二团、基干团与各县大队共0.2万余人,由分区司令员赵健民指挥围攻莘县城。二十二团3个连由西面主攻;基干团400余人于城东北担负阻击聊城敌军增援;冠县、堂邑县大队监视本县敌人;冀鲁豫一分区分队阻击阳谷增援敌军。8月1日3时,城内地下工作人员打开西门,二十二团二连进入城内,活捉伪县长刘仙洲。拂晓,二十二团二连控制全城制高点古塔,二十二团全部攻入城内,与负隅顽抗的保安队、特务队展开激战。晨6时,战斗胜利结束。除击毙敌人一部分外,俘敌0.1万余人,缴获迫击炮1门、机枪12挺、步枪1000余支。在攻打莘县城的同时,拔掉县城周围西吴家、燕店、王化、张屯、玉皇庙、十八里铺、豆庄等据点。寿张
  1944年12月5日拂晓,冀鲁豫军区第二分区第七、八团和第三支队共0.2万余人将寿张县城包围,其守敌是伪大队副刘德志属6个中队700余人。二分区七团于西、南两面担任主攻,八团于东、东南两面担任佯攻,三支队于北面截击阳谷援军。下午3时战斗打响,两小时后,伪军小队长、地下共产党员曹华延将西门打开,二分区部队顺利攻入城内。自此,寿张全县解放。其间除40余人逃跑外,其余全部被俘,同时缴长短枪700余支。二分区将士无一伤亡。
  阳谷
  1945年7月20日,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杨勇率第八分区、第一分区第七、五、六、一、二、三团,骑兵团和二十二团,共有0.7万人,围攻阳谷县城,守敌有伪治安军团部及两个营,伪县警备队和寿张、莘县、朝城3县逃来的伪军及红枪会等19个中队。第一、二、三、二十二团和骑兵团在石佛一带打增援,第六、七团主攻,第五团为预备队。战斗于7月21日打响,当天占领西关,并与敌人展开激烈地争夺战。24日拂晓,寿张、朝城、莘县、阳谷4县伪警备队缴械,伪治安军退守城内继续顽抗,26日县城被攻克。此次战斗毙、伤、俘敌0.35万余名。
  荏平
  1945年8月,茌平全县除县城、刘望山庄及袁庄外,其余据点已全部拔掉。当时,茌平县城守敌国民党军旅长李岐山部有0.3万余人。8月11日,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司令员刘致远指挥所属第一、二、三、四、五团0.5万余人将茌城包围。二团主攻,三团佯攻,一、四、五团对敌形成包围之势。战斗开始,三团首先攻占东关天齐庙,并以猛烈火力向敌进攻以吸引敌人。接着,二团从北门发起攻击。历经两小时,攻下城池,毙、伤、俘敌0.25万余人。县城解放后,袁庄、刘望山庄据点的敌人惊恐慌乱,即逃至博平。当年底,分区第二纵队又将其包围,尚未正式攻击,敌人即仓皇逃窜,博平随之解放。
  临清
  1945年8月31日,冀南第四分区、七分区、冀鲁豫一分区0.6万人组织解放临清战役。守敌有伪警备大队肖子玉部1550余人、吴连杰部600余人、伪区团张敬斋部0.1万余人、伪县长郑延绍部500余人分布于城西南关;由馆陶逃来的伪警备大队王来贤部0.2万多人也驻城内。晩10时战斗打响。冀南军区七旅十九团、冀南四分区十一团、东支队、西支队、独立营分3路进攻西南关;十九团主攻土山,然后直插前关街和“进德会”方向;冀南四分区十一团、西支队进攻第六、七区公所伪军,尔后渡河攻打武训小学之敌;东支队、独立营于塔湾以北渡河,由此向南消灭南关伪军,然后攻打砖城。同时,冀南四分区独立团在河西为预备队,卫东县大队包围大辛庄炮楼等敌据点,断敌援兵。西支队首先夺下西南关土山,控制住全城制高点。9月1日拂晓,西南关守敌逐个被歼。王来贤部据城顽抗。晨,七旅十九团突入城内,将敌人全部压缩到城内一隅。17时,王来贤率残部向禹城方向逃窜,战斗胜利结束。此次战役共毙俘敌人0.3万余名,缴获轻重机枪30挺、迫击炮3门、掷弹筒60门、长短枪4000余支、战马170匹、汽车2辆。
  高唐
  1945年9月上旬,冀南军区部队向高唐挺进。高唐守敌李彩题部和盘踞高唐、夏津边境的张栋臣部,被冀南军区第七旅第十九团围困后不战而逃,十九团顺利进占城内。高唐城外各小据点伪军撤至郭庄、朱庄、徐官屯等几个较大据点。冀南军区新八旅第二十四团即将敌人围困,歼灭于朱庄、徐官屯等据点内。郭庄据点郭金城部0.2万余人凭借围墙、电网、碉堡等坚固工事顽抗。激战40余天未克,后由七旅十九团继续围攻仍未克。第二十四、十九两团奉命撤离后,运河大队和清平、冠县、莘县等地方武装继续围攻,并挖交通壕堑,以粮囤、柜箱、四轮车等盛土作掩护,严密封锁敌人,时而佯攻迷惑敌人。至11月底,敌人粮尽,军心动摇,郭金城佯降,带手枪队逃窜。
  聊城
  1946年1月2日夜,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2万余人将聊城包围。守敌国民党山东第六区专员兼保安司令王金祥、鲁西北保安特务第四旅旅长赵振华部0.2万余人,凭城防坚固进行顽抗,攻城部队20余日未克,后经激战,围城突击队登上城头,即将聊城攻下,适逢国共停战协议公布,为昭示信义,二纵队随即停火,撤离聊城。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停战协定,冀南第七团和冀鲁豫军区第一分区第二团及4个县大队等地方武装又将聊城包围。12月18日,第二野战军第七纵队再次围攻聊城。22日攻击开始,至1947年1月1日,济南守敌王耀武派其一一一师驰援聊城,王金祥弃城欲迂回高唐、禹城向济南逃窜,行至高唐,被当地部队截击,接着追击部队赶到,经过激战,歼其一部,其余残敌逃往济南。至此,聊城全区解放。
  支援解放军黄河航运
  1946年冬,冀鲁豫野战军在寿张县第一区常刘村成立以支援大军渡河为主要任务的黄河司令部,征集船只,招收水兵,编成7个航运大队,干部战士共0.3万余人。解放区政府全力支援,命令沿河4公里以内物资和民工尽归黄河司令部调遣。为防止敌机轰炸,司令部命令在河沿挖掘船窑,白天将船驶入窑内加以掩护,确保船只安全。冀鲁豫野战军在濮县至东阿150公里的地段上,选择十几个主要渡口。这一段河宽水深,国民党当局自恃这一天险可抵“四十万大军”,仅用两个师直接扼守河防。
  1947年6月27日,第十一纵队为策应野战军主力渡河,先于寿张东部位山、张堂等地,由黄河司令部第四大队突袭渡河,过河后立即向敌军发起进攻。另一先遣纵队由第一大队从相城渡口偷运。当时,尖兵为7只小船,每船除水兵外,9名战士携3挺机枪,后面是8条大船,每船载一连人,渡过黄河即向敌军据点进攻,拔除鱼骨、董口、张村、临濮等据点,致使敌军判断失误,遂将孙口等处守军撤走。
  6月30日晩9时,野战军在预选地段渡河。黄河司令部以全部人力、船力运送大军渡河。野战军主力共12万余人,分别由高村、孙口、张堂、林楼、张庄、位山、万桥、十里井等渡口偷渡,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敌河防部队即刻全线崩溃。晚上偷渡时,孙口第四大队最快的船只仅5分钟即渡到对岸。为防止敌机轰炸,多在晩上渡河,天亮即停。野战军主力渡河仅用两个晚上,其他部队、民兵及军用物资渡了17个晩上。渡河期间,黄河司令部所辖7个大队共渡运军民30万人次和大宗军用物资。7月4日,刘伯承、邓小平及野战军领导机关从孙口渡过黄河。刘伯承、邓小平高度赞扬黄河司令部所做的贡献和水兵们高尚的英勇献身精神,并亲自签发嘉奖令。
  野战军主力挺进中原后,七纵队奉命留下牵制敌军。敌军误认为是野战军主力,遂集中兵力紧逼,企图消灭在黄河南岸。七纵队在十里井附近背水而战,由于形势紧迫,黄河司令部第四大队冒着敌机轰炸扫射,昼夜抢运,历时7天,终于将部队和群众抢运回解放区,抢运军民约8万人。
  1948年5月,解放军南下攻打开封。黄河司令部所辖船只担负运送部队和作战物资的任务。解放开封后,随即把力量转移到济南方向。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大量的缴获物资、部队、民工由黄河司令部船只运送,运送军民达20万人次和大宗作战物资。济南解放后,为支援淮海战役,黄河司令部四大队奉命由老解放区往济南运送军粮,30多只船运送3趟,总计运小米0.4万吨。完成运粮任务后又驶入运河,往济宁运送军需物资,有力地支援了淮海战役。
  1949年平津战役后,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挥师南下,兵临黄河。2月,先头部队由黄河司令部第一大队从高固渡运黄河。当时部队和各种装备器材很多,依靠船运速度太慢,为让部队尽快渡河,黄河司令部决定架设浮桥。4月,由航运第一、五大队在高固用50多条船架设1座浮桥;在孙口由第四、七大队用54条船架起另一座浮桥。船与船之间绑上4根標条,再铺上秫秸和木板;桥长200余米,人员车辆来往畅通,大大加快了部队渡河速度。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运送50万人和大量的军用物资。
  附:古战事录
  马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二十八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其时,韩、齐两国关系密切,韩告急于齐。齐遂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主将田忌采取孙膑围魏救赵之计,未直接解韩国之围困,而把进攻矛头直指魏都大梁。庞涓得知齐攻大梁的消息,即刻回师魏国。同时,魏惠王派太子申率领留在国内的军队前去迎敌,欲同庞涓回援之师合力夹攻齐军。庞涓的军队未到大梁,齐军已按孙膑之计越过大梁,避开魏军锋芒急速向东撤军,又用减灶之计引魏军追赶,将其诱至马陵道口(今莘县大张家镇马陵村和樱桃园乡道口村)险要地带。马陵古道两旁悬崖陡壁,密林遮天。孙膑选弓箭手近万名,夹道而伏。晚上,庞涓到达马陵,齐军伏兵四起,万箭齐发,魏军大乱,纷纷死于乱箭之下,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身亡,魏全军覆灭。
  项梁破秦军于东阿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秦将章邯困齐将田荣军于东阿(故址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楚将项梁引军驰援,大破秦军于东阿城下,然后乘胜进击,再破秦军于定陶。项梁屡胜而骄,章邯得增援后,乘夜击破楚军,项梁败死。
  农民起义军攻打东昌
  1441年(明正统六年),濮州董氏聚众进攻东昌,明王朝惊慌,急忙派兵镇压,后董氏被明王朝杀害。为镇压农民起事,明王朝又迁东昌卫一所。1465年(明成化元年),河北清丰(现河南清丰)农民马凤等起义攻打东昌失败。1522年(明嘉靖元年)青州农民起义军亦攻打东昌未克。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东昌大旱,斗米百钱。其时,府卒郭大于东昌起义失败,明政府疯狂搜捕,被一知情者将名单焚烧,起义者方幸免于难。
  1641年(明崇祯十四年),山东“全省大饥”,寿张、东平一带农民蜂起,民众推举苟仰杜为首,率众千余占据安山午篓油寨,进逼东昌,因城防坚固,未克。1644年(崇祯十七年)春,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即派将郭开率兵南下,会同苟仰杜围攻东昌。时平山、东昌两卫皆系世职,自知不能抵御起义军,即率所部投降。唯守将邓之荣不服,逃奔东阿,后聚集乡兵500余人及数千名民军,又逃于白塔山,与起义军对抗。时值六月初一日,天气炎热,起义军追至白塔山,已是咽喉生火,齐奔向旧城河内饮水,被邓之荣之伏兵击败。起义军退保隔马岭。初二日,邓之荣率部奔向亭山,起义军随后追至。因亭山险峻,仰攻不易,起义军便绕山脚求战,一会儿稍退,一会儿猛攻。邓之荣所率乡兵与民军见势不妙,个个逃命而去。邓之荣仅率20余骑兵下山迎战,被起义军团团包围,死于乱刀之下。
  榆林军农民起义
  1639年(明崇祯十二年),古城(今属莘县)农民梁敏、观城农民任七、莘县农民刘思同聚众0.3万余人,在榆林村头安营扎寨,并在榆林内挖掘地道,依托榆林地道作战,屡败官军,使百万官兵奈何不得。后榆林军又联合梁山李青山的起义队伍,先后攻克朝城、观城、古城、成武等县城,义军所到之地,击败官兵,烧毁监狱,打开粮仓,百姓无不称快。1655年(清顺治十二年),三省部院张存仁攻打义军,清兵多次火烧榆林,决黄河水灌榆林村地道,至1660年(顺治十七年),起义军失败。
  王伦起义
  王伦,寿张县后王庄(今阳谷县十五里园乡后王庄)人。幼时父亲被豪强害死,从此苦练枪棒,武艺超群。后加入白莲教(自称清水教),在当地教授拳术、气功,借以发展教徒,结识英豪。他先后结交了贫汉王荆隆、孟灿,女艺人乌三娘,盐贩国太,和尚梵伟,皂役李旺等,通过他们秘密联系当地中下层群众,组成义军,明确提出“反对额外加征” “杀官劫库不杀百姓”的口号,得到当地人民的响应和支持。
  1774年(清乾隆三十九年)八月二十八日,梵伟等率67人潜入寿张县城,涌进县衙,县令沈齐义被李旺砍死,起义军占领寿张。王荆隆于当月二十八日在堂邑李四孤庄率众起义,南下与王伦会师寿张。当地群众纷纷参加义军。九月二日,起义军击败增援阳谷的各路清军,攻入阳谷县城,杀死阳谷县典史方光杞,释放全部囚犯。九月四日,起义军攻打堂邑县城,杀死把总杨兆相,砍死知县陈枚、武举陈元梁,杀死训导吴标,占领堂邑。此后继续向西北进发,清廷急令山东巡抚徐绩,会同兖州镇总兵惟一、河道总兵姚立德,兵分3路向起义军扑来。起义军设下埋伏,诱敌深入,在柳林围困徐绩部,后经惟一死力救援,徐绩部才得以逃窜。柳林大捷后,起义军发展到近万人。
  起义军乘胜直逼临清州。夜间,他们兵临城下,燃放烟火,隐蔽前进。火攻城楼不下,又在大车上装满火药,去掉车轮,两旁附以木板,由七八个精壮士兵背负而行,放火烧城楼,又未成功。这时舒赫德受清廷特派,组织兵马分3队向王伦起义军大举围攻。舒赫德亲自带兵由北面包抄,山东巡抚徐绩率山东兵马由东面包抄,直隶巡抚周元理领直隶兵马由西面包抄。清廷又令拉旺多尔济统“健锐火器营”0.1万人、阿思哈率京兵200名,并从吉林抽调善射手50人,分兵增援各路。同时,申令河南总兵从南面包抄。九月二十四日,各路清兵开始进剿,起义军被迫转攻为守,与敌军展开巷战。义军总兵杨瑞跨白马执长枪直冲敌营,清军放箭,射中其左肩。他拔箭扔地,奋勇冲杀,不幸左腰中枪,壮烈牺牲。“天生圣母"王王氏(王伦嫂),年已60多岁,仍披发舞刀,策马直冲敌群,奋勇砍杀。女艺人乌三娘率女兵与敌交战,女兵相继阵亡。三娘独身一人,舞双刀遮枪蔽箭,力战群敌,终因寡不敌众,英勇捐躯。舒赫德传令军中,且战且焚。一时烟焰四起,满城哭号连天。起义军冒火作战,损失惨重。不得已闭守大宁寺钞关街汪家大宅。清军团团包围,用枪炮轰击,且四面烈火焚烧。九月二十九日,义军伤亡殆尽,王伦等几位将领退至旺宅楼上,见大势已去,举火自焚。王荆隆、孟灿、梵伟等被俘,解往京城,惨遭杀害。
  第六章人民防空
  1969年9月成立以朱品文为组长的地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民防空办公室设在军分区,后搬入地委院内,编配专职人民防空干部5人,业务工作由聊城军分区领导。同年,地区所属各县陆续建立相应组织。1970年初,由地委书记兼任人民防空领导小组组长。1972年,地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改称地区战备领导小组。1974年复称地区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军分区副司令员冯文贡兼办公室主任。1978年7月,改称地区行政公署人民防空领导小组。1979年后,除保留聊城县人民防空办公室外,其他7个县先后撤销。1982年改为地区人民防空委员会,行.署专员魏景山任主任。1984年11月,行署专员郑义堂任主任。1987年5月,聊城市人民防空办公室并入地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地市两级办公室合并后,设有秘书科、财务科、工程科。1988年2月,增设平战结合服务公司,为区级国营企业。10月,地级机关液化气站移交防空办公室管理,列为区级事业单位。1990年2月,增设通讯站为区级事业单位。1991年8月,增设人防结建管理站为正科级事业单位。同年9月,行署专员徐祥之任地区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1992年7月,行署专员陈延明任地区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1993年5月,行署专员王曙光任人民防空委员会主任;1995年11月,调整地区人民防空委员会,行署专员张敬涛任主任。
  第一节组织指挥
  基层单位设有人民防空领导小组或指挥所,各基层武装部负责辖区内的人民防空日常工作。大、中型工厂、企业都配有专、兼职人民防空干部。
  全区人民防空专业队伍的建设,即从有利于实战出发,坚持专业对口。种类有抢修抢险营、医疗救护营、交通运输营。班组建有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高射机枪、抢修、救护、治安、通信、防化、运输等专业分队;重点工厂企业设有相应的小分队。队员来源于技术骨干,统一参加民兵的军事训练和演习,坚持平战结合、劳武结合,是未来防空作战和消除敌空袭后果的骨干力量。1982年,成立人防工程维修队,负责未来防空作战和消除敌空袭后果,平时则负责对已建工程的日常维护。1989年10月,开通100门供电式总机,平时为机关和所属企业办公服务,战时为有效地组织防空袭服务。1991年始,对音响警报设施进行普遍检查和维修,使之长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组织人防指挥干部参加省人防部门组织的防空组织指挥业务函授学习班,并取得优良成绩。1995年,为应付各种突发事件提供通信保障,新增5条电话总机中继线,并加强了承办预案的修订工作,对防空袭主案和各个保障计划进行修订改编,绘制多种防空要图及表格。
  第二节工程建设
  全区属于平原地带,人防工程采取掘开式和附建式修建砖结构、砖石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地下工事。1969年3月后,根据“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平战结合,质量第一'’的方针和“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的原则,进入有规划、有步骤较大规模的人防工程建设阶段,并对已建工程开始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同时,注重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1975年前,工程费用由省、地、县3级政府根据规划任务和财政状况分别投资。1975〜1980年,工程费用由省投资,所需钢材、木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由省业务部门根据任务大小分配指标供应,不足部分由建设单位自理。1980年,工程由省包干投资。1990年后,工程建设投资由国家、省、地方财政和建设部门4方面共同解决。1991〜1994年,首先加强了对原有人防设施的维修管理,使其更好地开发利用。针对原有设施年久失修的实际情况,分别对其修缮,逐一检查验收。部分地下室装修后经营酒店,部分人员掩护工程建为地下恒温库,部分工程经改造装修建为职工俱乐部。通过修旧利废,使工程利用率由25%提高到38%。其次,对新建高层建筑严格按规定要求结建地下室。4年中,地下工程建设总量为前20年的三分之二,形成一批新的平战结合地下工程。1995年9月,人防办公室首建的人员掩蔽中心工程开工,1996年底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该工程地上地下相结合,战时用于人员防空袭掩蔽,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
  人防办公室积极开发利用人防工程开设地下餐厅,养殖蘑菇,储存物资。有的通过整修、改建,逐步开发为地下办公室、教室、游艺厅和仓库等。同时,办公室利用人防设施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发挥人防部门的独特优势,开设饭店,组建建筑公司、服务公司,接管地区液化气站。上述4个直属企业年产值250万元,年上缴税金5万元,年上交人防建设经费6万多元。1996年,完成产值1320万元,上缴税金55万元,上交人防建设经费17万元,走出一条适合区内人防平战结合发展的路子。第三节防空知识教育
  区内“三防”(防原子、化学、生物细菌)知识教育工作始于1987年。当年成立了“三防”知识教育领导小组。年初,聊城城内10所中学初中二年级40个班,有2250名学生受到“三防”知识教育,普及率达100%。年终,有4个单位7名教师25名学生被授于地区级以上先进单位和个人,有4人被省人防办公室和省教育厅授予“‘三防'知识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88年,“三防”知识教育在普及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1990年,聊城城区9所中学,共有初中二年级44个班2766名学生受到培训。各校还通过第三课堂并结合体育活动,把学得的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搞动作演练和防护简易器材制作,参观人防工事,观看录像等,使“三防”课达到形象、直观、生动,富有趣味性和故事性,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年终评比时,有4个单位8名教师27名学生受到表彰和奖励。当年,地区防空办公室、教育局发动各校组织学生参加省人防办公室和教育厅举办的“三防”知识征文竞赛。其中,1名学生获三等奖、2名学生获鼓励奖。1991~1995年,对聊城城内的所有初级中学的教学班全部开设“三防”知识教育课,受教育学生达15319名,普及率达100%。结合教育,人防办公室每年举行一次“三防,,知识会考对抗赛,根据比赛情况,会同地区教育局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1996年,聊城城内9处初级中学的49个教学班全部开设“三防”知识教育课,受教育学生3897名,普及率达100%;有1个单位、3名“三防”教育工作者被省人防办公室、省教委分别表彰为先进单位、先进工作者。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