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科技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49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科技团体
分类号: D035.5
页数: 10
页码: 548-557
摘要: 1959年11月8日,全区第一次科协代表大会召开,岀席会议代表共563人,选举产生科协委员73人,其中科协主席1人、副主席5人,聊城专区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隶属地委领导,日常工作由1名专职副主席和1名秘书负责。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压缩机构,精减人员,科协、科委仅有1人负责两个部门的工作。
关键词: 地方组织 群众团体 科技团体

内容

科学技术协会
  组织沿革1959年11月8日,全区第一次科协代表大会召开,岀席会议代表共563人,选举产生科协委员73人,其中科协主席1人、副主席5人,聊城专区科学技术协会成立。科协与科委合署办公,隶属地委领导,日常工作由1名专职副主席和1名秘书负责。1962年,因国民经济困难,压缩机构,精减人员,科协、科委仅有1人负责两个部门的工作。
  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科协工作中断。1970年,原负责科协、科委工作的1名人员调出,科协组织自行解体。
  1978年2月13日,地委确定恢复建立地区科学技术协会。9月,配备专职干部4人,由1名副主任主持工作,仍与地区科委合署办公。1979年,工作人员增至7名。1980年12月,科协与科委分开,正式独立开展工作,列地委序列。人员编制17人,按科普工作、学会工作、青少年工作和行政工作分工。1981年,设立科协党组,并正式设立科普工作部、学会工作部、青少年工作部和办公室,人员18人。1984年,科协设办公室、科普部、学会部3个行政单位和聊城科技报社、科技咨询服务中心两个事业单位,人员20人。1987年人员增至25人,1990年人员增至28人。1992年10月,聊城科技报社改为鲁西科技报社。
  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始建于50年代中期。1956年,区内部分县市即陆续建立各种自然科学专门学会、学组等科技群众团体100余个。至1959年底,全区各类学会、学组等科技群众团体组织发展到400多个,会员达,7750余人。1962年,由于地区科协人员精减,县级科协撤消,多数协会活动中断。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类学会研究会等均自行解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相继恢复和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至1990年,全区建有地区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等33个,拥有团体会员379个,个人会员10311人。至1996年,全区共有地区级学会、协会、研究会等39个,拥有团体会员507个,个体会员10963人。
  1996年聊城地区级科学技术研究机构(续表)
  主要活动各级科协组织建立后,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科普宣传“文化大革命”前,各级科协和基层科普组织,通过科技展览、科技资料、科教电影、幻灯、科技画廊等灵活多样的科普宣传活动,向群众宣传普及科学知识和应用技术。仅1960年,全区各级科协即举办各种科技展览活动11次,观众40万余人次;编印各种科技宣传资料53种,计6.2万份;放映科教电影855场、观众58万人次,幻灯810场,观众26万人次;制作科技画廊32个,编制图片47套。“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普工作中断。1978年以来,随着科协机构的相继恢复,科普宣传再度在全区展开。1979~1990年底,全区各级科协组织累计举办各类科普讲座5111次,听众达155.8万余人次;放映科教电影和科教录像10663场,观众580余万人次;建科普画廊、科技宣传栏和科普橱窗共36个,制作图片374套;组织科普赶集3700余次;编辑发行《聊城科技报》189期共210万份;编写科技资料421期,印发244万份;编写出版科普读物13种共10万余册;发行科技图书2.1万余册。1991〜1996年,全区科协系统共举办各类科普讲座3920次,听众125万人次;放映科教电影、录像6850场,观众240万人次;建科普画廊、科技宣传栏和科普橱窗375个;组织科普赶集、送科技下乡1530余次;在电视台开辟科普之窗130余次;举办各类科普知识竞赛37场次;开展科普宣传月(周)活动68次,印发科普宣传资料150万份;出版《鲁西科技报》520期,共发行934万份。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文化大革命”前,各级科协组织就注意推广农业科技成果。1959〜1960年底,共制定推广应用线性规划技术方案116个,训练技术人员5700人,144个公社、20个中学和专业学校及部分工交、财贸、卫生等部门应用该项技术。1964年,推广山西闻喜县棉花芽苗移栽技术,全区培训技术人员410名,采用芽苗移栽棉花65.1万亩。“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成果推广工作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商品生产,主要引进推广粮、棉、菜优良品种和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等技术。1978〜1984年,全区推广种植“鲁棉1号”良种棉花410万亩。1985年,全区推广“中棉10号”和 “鲁棉6号”良种棉花约100万亩。1982〜1983年,推广“聊玉5号”良种约200万亩,“小麦良种80—3”约150万亩。推广地膜覆盖和拱棚种植蔬菜,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莘县王庄集乡刘园村农民于1979年首创塑料中拱棚栽培韭菜,到1985年发展到28个自然村1800户、5100亩塑料棚,韭菜远销8省14个城市,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以后,该技术逐渐推广到聊城、临清等县市及外省。该乡蔬菜研究会也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技术经济实体,被省、地、县评为先进农村专业技术研究会,并荣获国家科协铜牌奖。1985年后,主要引进推广种植、养殖、林果、植保等新技术和粮、棉、菜、苗木、畜禽等良种。1986年,全区推广新技术20余项、新品种40余种,至1990年分别达到230余项和250余种。其中,阳谷县推广新技术126项,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兀;推广新品种40余种,面积25万余亩,增加收益1500万余元。高唐县旧城镇仓上村推广的菜椒良种“皇冠”产量高、质量好,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445.2元。1991~1996年,全区共推广农业种植、养殖、加工等新技术230余项,推广粮、菜、果等新品种20余种600万余公斤,推广新农药、微肥、激素等420.吨,实现经济效益共3.4亿元。地级科普红旗村阳谷县范海乡孙楼村的干部群众十分重视科技推广工作,全村科学化养鸡50万只,利用新技术管理蔬菜大棚100个,年人均纯收入达0.4万元,村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达45%以上。1991年,地委、行署对在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10位农民科技状元进行了命名表彰,其中2名被评为山东省农民科技状元。
  科技教育“文化大革命”前,专区和部分县市科协组织就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开办夜校,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广大群众进行科技教育和培训。全区累计开办各种技术培训班、学习班和训练班0.14万余期次,培训人员11.3万余人次。1978年后,科技教育工作进一步开展。1979〜1983年,地直各学会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举办医药卫生、纺织、印染、水利、机械、建筑、林业等行业的培训班、学习班260余次,受训人员达2.9万余人次。地、县科协和部分公社科协举办粮、棉、植保、瓜菜等技术培训班860余次,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其间,地区科协还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不同专业的大中专班22个,学员达1187名。1984年,各级科协注重抓农村科普学(夜)校的组建,当年建成科普学(夜)校41所,至1990年底发展到115所。其间,全区科协组织共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0.6万余次,受训人员达111.6万人次。1991〜1995年,全区科协组织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6266期,培训学员128.3万人次。至1996年,全区建有乡镇科普学校156所,村科普夜校2160所;农业函授大学分校8处、辅导站70处,农函大注册学员0.8万余名。
  青少年科技活动1979年,全区开始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至1984年,在中小学建立青少年科学小组80多个,拥有成员1050名。其间,组织中小学生制作科技作品261件,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件、三等奖1件,获全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7件。1986年,举办全区中小学数学竞赛和卫生环境小论文评比,并择优参加全国竞赛和评比。其中,数学竞赛获全国一等奖1人、三等奖6人,小论文获全国一等奖2人、二等奖1人。是年,征集科技作品57件,其中获全国一等奖1件,获全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2件、三等奖2件。1990年,组织中小学生制作科技作品40件,写作科技小论文40篇。其中,科技作品获全国一等奖1件,全省一等奖1件、二等奖1件、三等奖5件;2篇小论文分别获省二等奖和三等奖。1991年,地区科协与教育局共同组织了中学生电子计算机知识竞赛,并推荐1名学生参加全省比赛,获二等奖。其间,还组织开展了“生物百项竞赛活动”,征集论文20余篇,其中5篇获省三等奖。1992年,地区科协组织了中学生环保知识竞赛,增强了中学生的环保意识。1995年, 地区科协组织区内中学生参加了山东省中学生科普知识竞赛,取得良好成绩,并获优秀组织奖。
  科技咨询服务区内农业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开始于1982年。1984-1986年地、县科协先后建立科技咨询服务站后,全区咨询活动步入正规。1987年,完成技术咨询项目45项,接受咨询服务的企业增加产值3800万元、增加利税546.9万元。1988年,完成有偿技术咨询项目3项,合同额100余万元;完成无偿咨询项目4项,创社会效益400万元。地直各学会完成咨询项目942项,服务对象获经济效益2199万元。地区质量管理协会协助企业进行产品创优升级,取得成果600项,创效益800万元,使两种产品获国优、17种产品获部优、47种产品获省优称号。1991年,地区科技咨询服务中心完成中小企业咨询项目5个,实现技术合同额114万元,推广高产灵、丰产素2676公斤。1992年,完成咨询项目3个。1995年,为地区金属公司引进Y —11饲料酵母生产技术,项目投产后安排60余人就业,年创利税80万元。当年,沟通全国科技信息网,建立项目库,储存可供中小乡镇企业实用的技术项目200余项。1991~1996年,地级学会、厂科协会共完成技术、决策咨询项目1881个,创效益6420万元。对农村有组织地开展科技咨询活动是1985年开始的,主要由乡镇科协和乡镇科普服务部承担。1985~1987年,全区共接待农民技术咨询5.1万人次,帮助解决技术难题1100余种。1988~1996年,年均接待农民技术咨询约2万人次,主要解决推广主体农业、间作套种和庭院经济、大棚蔬菜生产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科学论证活动1994年5月,地区科协组织农、林、水、畜牧、气象等学会的50余名专家,针对自然灾害频繁给农业造成巨大损失的状况,召开全区农业防灾减灾研讨会,交流论文30余篇,专家们针对全区经常发生的旱、涝、虫、病、风、低温等灾害,提出了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汇编出版了《聊城地区农业防灾减灾研究与措施》一书,发至各县市、乡镇和农业科技部门。1995年,地区科协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聊馆高速公路与聊城经济发展》课题研究。全区8县市、地直13个部门150余名科技人员参与研究。当年10月,完成《研究报告》,地委办以(1995)42号文转发了此报告;该报告获山东省委调研系统一等奖。这次超前性研究,为制定全区“九五”发展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1996年,地区科协组织开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速聊城向农业强区跨越》课题研究。地直7部门80余名科技人员承担了研究任务。这次研究,站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高度,紧紧围绕农业大区向强区跨越这一主题,立足现实,着眼发展,深入调查,认真研究,提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对于促进全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业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金桥工程”以促进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为宗旨的“金桥工程”是新形势下发挥科协组织整体功能和整体效益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主要任务是在科技成果与现实生产力之间搭桥。1993年以来,地、县市科协组织重点抓了金桥项目的收集、筛选、搭桥、立项、管理、服务等工作。至1994年,共立项目31个,其中县市管理的15个,地区管理的1。个,省管理的5个,中国科协管理的1个;共完成项目25个,其中4个获省优秀项目奖、3个获组织奖,共实现新增产值3313万元。1995〜1996年,共立项目140个,其中县市管理的84个,地区管理的34个,省管理的22个;共完成项目115个,实现社会经济总效益2.4亿元,其中新增利税(或纯收入)9500万元,新增销售额3580万元,节约资金1800万元。1996年,获省优秀项目奖4个、组织奖2个、个人奖2个。
  社会科学联合会
  组织沿革1987年8月10日,聊城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成立,隶属地委宣传部领导。同年9月15日,地委任命兼职主席1名。1988年6月13日,地委任命专职主席、副主席各1名。7月29日,社科联设秘书长1名,时有在编人员5人。当年11月4〜5日,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界第一次代表大会在聊城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150余人。大会选举产生由90人组成的聊城地区社会科学联合会第一届委员会和由23人组成的常务委员会。推举名誉主席4名、顾问6名,选举产生主席1名、副主席20名、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1名。1990年11月26日,成立社科联党组。
  1992年6月18日,地区社会科学研究所成立,与社科联为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995年6月23日,聊城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及下属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领导小组同时成立,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社科联。
  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始建于80年初期。1980年10月,全区最早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聊城地区中学外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之后,各类社科组织相继建立。至1987年7月,全区已有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等49个,拥有会员3928人。地区社科联成立后,特别是地区社科联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全区社会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又陆续批准成立16个会员较多、影响较大的社会科学群团组织。至1990年底,全区共有各类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等74个,拥有团体会员1895个,个人会员1.1万余人。至1996年,全区各类社科学会、协会、研究会等共68个,拥有团体会员2504个,个人会员1.5万余人。其中,国家级学会在聊分会1个,省级学会在聊分会10个,地区级学会42个,地直单位学会15个。全区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的社会科学研究体系。
  1996年聊城地区社会科学研究机构(续表)(续表)
  主要活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等成立后,积极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术交流。至1990年,召开各种类型的理论(学术)研究会、座谈会、纪念会、论文发布会和年会共316次,交流论文9807篇,岀会刊38种共1095期;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611篇,其中285篇被评为优秀论文,226篇获一、二、三等奖;编发《社科信息》资料19期,共2090份,提供信息76条,其中被上级和有关单位采用5条;办有《光岳论坛》、《聊城党政学刊》、《聊城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等理论学术刊物7种,其中地区社科联编辑印发的《光岳论坛》影响较大,自1988年11月创刊以来,共编印10期(110万字)1.1万册;编辑岀版社科书籍、专著289种,共144.68万册;开办社科培训班71期次,共培训7100人;开展义务咨询4780人次,组织社会调查46次;帮助山东省供销社聊城机械厂等3个单位各上项目1个。1991〜1996年,召开各种类型的理论(学术)研究会、座谈会、纪念会、论文发布会和年会140余次,交流论文2300多篇,出会刊2种共30期;编发《社科信息》资料12期共1300份;由社科工作者主编、编辑出版的学术著作、教材和科普读物200余种;办有理论学术刊物40余种,其中社科联主办的《光岳论坛》升格为省级内部刊物,共编印24期3.84万册。其间,组办了山东省行政管理专业聊城函授班和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聊城函授站,创办公关学校,培养大批人才。在社科活动中,规模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次。
  全国第五次《水浒》学术讨论会由聊城地区社科联等8个单位组织发起,中国《水浒》学会主力、。会议于1989年4月17〜22日先后在聊城、荷泽两地区召开,历时6天。会议正式代表140余人,来自全国25个省市,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者80余人。会议在聊城东昌宾馆开幕并进行学术讨论,参观了聊城市的市容和文物古迹,实地考察了阳谷、梁山、郛城、定陶和荷泽的《水浒》古迹。
  全国第四届《金瓶梅》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中国《金瓶梅》学会、东昌《金瓶梅》学会、聊城师范学院和临清市人民政府联合发起。会议于1990年10月20〜24日在临清召开,北京、天津、陕西、河南、河北、江苏、湖北、吉林、辽宁、江西、四川、山东等12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共计120人出席。会议交流学术论文89篇(其中聊城40篇),实地考察了临清、聊城、阳谷和河北清河等县市有关《金瓶梅》的历史、地理背景。
  首次优秀社科成果评选和表彰奖励活动1989年6月,地区社科联部署在全区开展1988~1989年度优秀社科成果评选和表彰奖励活动。1990年4月10日,成立由21人组成的地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委员会。5月17-18日,评选委员会从申报的196项社科成果中评选出60项优秀成果,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32项。7月20日,召开全区首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表彰奖励大会,对60项优秀成果获得者和15个先进学会,45名优秀学会工作者颁发奖金和证书。
  全国傅斯年学术研讨会1991年9月21〜24日,地区社科联与地区政协、聊城师范学院等单位发起组织召开。会上,来自省内外的70余名专家、学者,对傅斯年的生平、家世及其在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文献学等领域的成就进行了探讨与交流。
  全国武训研讨会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聊城分会等单位发起组织,于1991年9月25〜27日在武训的故乡山东冠县召开。来自北京、无锡、济南等地的专家、学者50余人,就怎样客观地、历史地评价和对待武训,怎样科学地、准确地评价武训行乞兴学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如何弘扬武训精神、振兴中华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3个方面进行了研讨,收到论著和论文近20本(篇)。
  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1993年11月16日,地区社科联会同地委宣传部、党校、党史办、讲师团联合召开。大会收到论文28篇,从不同角度热情歌颂了毛泽东的丰功伟绩及其光辉思想,探讨了在新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会上,对评选出的16篇优秀论文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借京九,兴聊城”战略研讨会1996年4月2〜4日由中共聊城地委、行署和山东省委政研室、省计委、省经济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在聊城联合召开。到会的有国家、省、地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共60余人。会议围绕随着京九铁路的开通,聊城的发展机遇与优势、工农业生产发展、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和论证。
  孔繁森精神研究会成立大会暨孔繁森精神理论研讨会1996年6月26〜27日,由中共聊城地委组织召开。中组部、中宣部,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省社科院、社科联、大众日报社等单位领导和专家80余人参加。会上,选举产生研究会领导机构,通过研究会章程,明确研究会的任务;收到并交流的61篇论文,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了孔繁森精神的实质、内涵、形成原因、实践价值以及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具体措施等。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