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民团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49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民团体
分类号: D035.5
页数: 3
页码: 525-527
摘要: 1903年,临清县农会成立,李荫堂初任会长,为晩清境内最早成立的农会组织。1907年,省设劝业道,且通令各县设立农会。其时,东昌府所属各县遂设立农会组织,但农会成立后因经济无着,形同虚设。1947年,各县先后解放,县农会组织随县党部流亡济南等地,直至济南解放,境内国民党领导的农会宣告结束。
关键词: 地方组织 群众团体 农民团体

内容

农会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临清县农会成立,李荫堂初任会长,为晩清境内最早成立的农会组织。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省设劝业道,且通令各县设立农会。其时,东昌府所属各县遂设立农会组织,但农会成立后因经济无着,形同虚设。
  民国初年,境内各县仍有农会组织,但无重要活动。1928〜1929年初,各县国民党县党部“党务公开”后,奉国民党省政府令,撤销农会组织,各县先后建立由国民党县党部直接领导的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实行委员制,下设区、乡农民协会,时有区、乡农民协会0.2万余处,会员10万余人。1929年,奉命改农民协会筹备委员会为农民协会整理委员会,对区、乡农民协会进行整顿。1931年,各县奉命改农民协会整理委员会为县农会,区、乡农民协会亦同时改称区、乡农会。县农会一般设常务委员1人,执行委员4~5人,正、副干事长各1人(以上职务均由国民党县党部委员兼任);各区农会一般亦设常务委员1人,执行委员4人。当时,各县合并建立区、乡农会共1400余处,会员13万余人。1935年9月,奉省政府令,各县农会停止活动,但保留农会组织。1944〜1947年,各县先后解放,县农会组织随县党部流亡济南等地,直至济南解放,境内国民党领导的农会宣告结束。国民党领导建立的农民组织的活动,起初主要是进行宣传鼓动,发展壮大组织队伍,组建基本武装,以策应国民党军北伐;北伐成功后,转以维护地方秩序、限制人民的反抗活动为主。1929年,阳谷县农民协会整理委员会曾组织人员对县地方财政进行清理。
  共产党领导的农会组织是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建立的。1946年,境内各解放区,根据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开展广泛的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土改运动的深入发展,各县以行政村为单位,相继建立农会。村农会一般设会长1人、委员若干人,以贫雇农为骨干,吸收中农参加。当年6月,共建立农会2250个,会员约14万人。1947年,农会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农会已发展至1.05万个,共有会员21万人,同时,高唐、阳谷、莘县等县建立县农会。1948年冬,按照地委的统一部署,对各农会组织和全体会员通过“学习文件,总结检查;民主讨论,吸收、清洗人员;重新划分、调整内部组织;集中教育,制订纪律,明确任务”4个阶段,分批分期地进行“清洗整理”,使农会组织进一步健全、纯洁,农会干部和会员的政治思想觉悟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进一步发展农会组织。至1949年春,全区95%以上的村庄建立农会,农户入会率达90%。1949年冬,全区结束土地改革运动,随着农村互助组、合作社的建立,各农会组织自行撤消。
  农会的活动,主要是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组织广大受压迫农民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同时在维护社会秩序、拥军支前和大生产运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46年,土改运动在境内展开,农会干部和会员带头斗地主、惩恶霸,控诉揭露他们欺压百姓、剥削农民的罪行,并没收其部分土地、耕畜、农具、房屋等分给贫苦农民。共收回地主土地46万亩,房屋6万余间,各种资产折款5亿元。1947年冬至1948年初,农会配合党组织按照《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的决定》,开展土改复查运动,以决解土改不彻底和地主、富农留地较多较好的问题。农会干部和广大会员发动群众,经过划分阶级成分、没收地主部分土地、财产,对富裕中农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等政策,对土地财产进行合理的再分配,维护了广大贫农下中农的利益。在解放战争中,广大农会组织积极动员青壮年参军杀敌;带领群众搞大生产运动,组织人力物力支援前线;组织建立妇女会、儿童团、姊妹团、自卫队和民兵班拥军优属,维护治安。其间,仅聊城县即动员1.9万余人参军、2万民工参加支前,出近万副担架;高唐县所交公粮占总收入的20%;阳谷县仅在1947年冬3个月的时间里就动员0.4万名青壮年参军。
  农民协会1927年,在南方工作的聂子政、杨耕心、郭庆江等共产党员,根据党的指示,返回家乡从事农民运动。当年3月,聂子政在聊城北周店组织建立农民协会,发展会员数10名,为境内共产党领导下最早成立的农民协会组织。7月,博平袁楼党支部根据山东区执委的指示,在袁楼及其附近的孟庄、碱刘、陈家铺、乌庄、徐官屯、刘坦、王营等村建立农民协会,先后发展会员百余名。同时,阳谷九都杨党支部在九都杨和郭店屯建立农民协会,共有会员40余名。1928年,阳谷坡里暴动失败后,阳谷、聊城农民协会活动中断。1929年7月,因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博平袁楼及其附近村庄的农民协会也停止活动。
  农民协会的活动,主要是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鼓动、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扩大共产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影响。1928年1月,各农民协会积极组织部分会员参加了阳谷坡里农民武装暴动。
  农民抗日救国会1938年春,莘县、冠县和博平县先后建立农民互助会,共产党员王惠卿、郭英、袁本恒分别担任会长,这是境内早期成立的农民抗日组织。1938年5月,临清县首先建立农民救国会,于1939年冬改称临清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李子厚、马镜波、赵文普先后任主任(会长)。1938年9月,冠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郭英、张鉴古、张金魁等先后任主任(会长)。11月,鲁西北地区抗日救国联合会成立,申云浦任会长。1939年秋,莘县农救会成立,张合、王亦农、康硕儒先后任主任。1940年春,鲁西北农民抗日救国会和运东农民抗日救国会成立,沈庭湘、赵凤升分别任两会会长,农救会属鲁西北地区抗日救国联合会领导。1940年春至1941年冬,茌平、阳谷、东阿、筑先、高唐等县农民抗
  日救国会先后成立。1942年秋,鲁西北和运东农民抗日救国会并入鲁西北地区抗日救国联合会。接着,各县农民抗日救国会也先后并入本县抗日救国联合会,有的县仍保留农民抗日救国会名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鲁西北地区抗日救国联合会和各县抗日救国联合会先后撤消,大部分县的农民抗日救国会随之解体,莘县等少数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改称农民救国联合会。联合会至1948年撤消。
  农民抗日救国会主要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动组织广大贫苦农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战争中,配合抗日部队同日、伪、顽军作战,开展拆桥、挖路、割电线等,破坏敌人的交通联络;动员农民坚壁清野、进行反“蚕食”、“反扫荡”等活动。在土地改革斗争中,协助民主政府改造乡村伪政权,开展反奸反霸、减租减息、增资增佃和査黑地、借粮、赎地等运动。1938年6月至1940年春,各县农救会先后组织开展反贪污、斗恶霸地主运动,帮助民主政府对部分乡村政权进行改造,实行民主改选,使乡村政权逐步掌握在共产党员或积极分子手里;对贪污者则采取罚款、补粮等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削弱地主阶级的势力。1942年境内大灾荒,不少农民被迫卖掉土地或亲人。1943年,农救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和赎地(人)运动,各乡村均成立农救会领导的赎地小组。通过发动组织群众进行说理斗争及反霸诉苦斗争,一般小村赎回土地百亩左右,大村赎回数百亩,多者达千亩以上,被卖掉的亲人也大多得到团聚。至1945年,老解放区基本上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贫下中农协会1964年4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的规定及省委的指示,聊城专区贫下中农协会第一届工作委员会成立。委员会设主任1人,由地委书记朱永顺兼任;副主任2人,秘书长1人,委员5人。同年11月至翌年3月,8县相继召开县第一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建立县贫下中农协会或筹备委员会。随后,各县又通过召开各级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建立区、公社和大队贫下中农协会。贫协主任一般由同级党委、支部书记兼任。
  1967年3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成立后,专区贫下中农协会工作中断,工作人员先后调岀,机构解体。1969年冬至1973年7月,专区贫协工作归地革委政治部群工组领导,工作陷于停顿。1973年9月,聊城地区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筹备小组建立,曾广福任组长,高士贵、胡学秀、麻召荣、史仰成任副组长,另设干事5人。1973年底,地区贫协从地革委政治部群工组分出独立,原政治部撤销。1975年7月,召开聊城地区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代表约0.1万人。会议选举产生聊城地区贫下中农协会第二届工作委员会,选出主任1名、副主任5名、常委15名、委员51名。1981年4月,地区贫下中农协会撤消。“文化大革命”期间,各县贫下中农协会组织均一度被群众组织取代。1970〜1976年,各县贫下中农协会先后恢复。1980〜1981年,各县贫下中农协会组织先后撤销。
  贫下中农协会成立之后,围绕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协助党组织宣传、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组织农民政治学习,教育、带领广大农民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发动农民努力搞好农业生产,为国家多做贡献;监督、协助各项行政工作,受理农民来信来访。1964年,冠县贫协筹委会购买《毛泽东选集》5200套发至基层,并建立毛泽东著作讲习所8处,组织全县广大贫下中农和干部结合生产实际,学习《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促进了农业生产。冠县贫协筹委会共受理贫下中农来信2984件、来访1150人次,处理2830件次。聊城县贫协自成立至1965年,共受理农民来信来访425件次,处理346件次。1963年秋至1965年9月,在聊城县堂邑区,临清县朱庄、老赵庄等5个区和高唐、在平城乡开展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贫协组织帮助“四清工作团”清査农村基层干部的“四不清”问题。“文化大革命”期间,各级贫协主要是组织广大贫下中农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绩。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