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沿革
1926年冬,为夺取对工人的领导权,国民党聊城县党部建立聊城县总工会,为境内第一个工会组织。工会设主席1人,委员7人,下设木业、水泥、水业、掏粪、染织、鞭炮等9个分会,会员200余人。1929年上半年,县党部解散,工会停止活动。
1928年农历十二月,国民党临清县党部成立县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设委员5人。次年农历八月,总工会筹委会奉命改组为整理委员会,委员仍为5人,时有各种职业工会30处,会员0.2万余人。
1933年,阳谷县成立杂货业、酱园业、药业、铁货业、洋车业等同业工会,各同业工会,一般设主席1人,常委、执委数人。1935年3月,国民党阳谷县党部建立县泥瓦匠工会,设理事1人,有会员232人。同年9月,各同业工会及泥瓦匠工会停止活动。
1934年9月,在平县鞭炮工会建立,是为开展抗税斗争、保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自发性群众组织,推举张华夷为会长,时有会员400余人,多为贫苦农民。抗日战争时期,全体会员加入共产党领导的在平“抗日自卫团”,鞭炮工会宣告结束。同年,阳谷县建立小学教职员联合会,亦属自发性组织。
1937年,共产党领导建立的全区第一个工人组织——朝北(现莘县张鲁、王奉乡一带)抗日救国会建立(包括工人救国会)。此后,聊城、阳谷、冠县、莘县、东阿等县均建立职工抗日救国组织。
解放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工会组织进一步发展。临清于1946年2月召开首次工店徒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临清市第一届工店徒联合会,设主席1人、委员13人。联合会属冀南区总工会领导。此间,东阿、高唐等县先后建立搬运、航运等工会组织。
1950年4月8日,平原省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聊城专区办事处成立,同时并设中国教育工会平原省筹备委员会聊城专区办事处。1952年底平原省撤销,聊城专区划归山东省,两办事处随之更名为山东省总工会聊城专区办事处和中国教育工会山东省委员会聊城专区办事处。1953年10月,山东省总工会聊城专区办事处改为山东省工会联合会聊城专区办事处。同年夏,办事处内设办公室、劳保福利部和组教部。1954年5月,教育工会办事处合并到山东省工会联合会聊城专区办事处,处内建指导员制度,设行政秘书1名、指导员2名。1956年3月,德州专区撤销,该专区工会办事处合并于聊城专区工会办事处。同年8月1日,办事处撤销。1958年10月17日,办事处恢复。1966年8月,因“文化大革命”,办事处再次停止工作。
1969年底,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成立政治部群众工作组,含工、青、妇、贫的全部工作。至1973年7月,各组织分建,成立聊城地区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筹备小组.1975年7月,召开聊城地区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代表625名,特邀代表41名,选举产生聊城地区第一届总工会委员会,委员47名,常委13名。1979年7月31日,聊城地区总工会改名为山东省总工会聊城地区办事处。1984年11月,办事处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教部、生产生活部。1990年7月,办事处增设法律工作部和妇女职工委员会(后改称女工部)。
共产党领导的各县、市总工会,除临清成立于1946年2月外,其余均为建国后成立。从1949年10月至1950年7月,各县市先后建立总工会筹备委员会。至1956年底,各县市陆续召开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总工会委员会。1959年,因受“工会消亡论”的影响,除聊城、临清两市外,其余各县均撤销县总工会。至1961年,各县总工会先后恢复,正常开展工作。1966年8月,各县总工会均被群众组织所取代,停止工祚。1973年中央17号文件下达后,开始恢复工会组织。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会工作进入健康发展的新时期。至1996年底,聊城市共召开10次、临清市12次、冠县4次、莘县6次、阳谷5次、东阿8次、在平7次、高唐6次工会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届委员会。
各产业系统工会始建立于1950年。当年夏,教育工会办事处建立,属省直接领导;下半年,建立建筑、公路运输、航运、医务、邮电等8个产业工会,属省总工会聊城专区办事处领导,并在办事处内办公。1956年8月,各产业工会随办事处一并撤销。1973年8月,开始恢复建立各产业系统工会,至12月,已建立地区机械局等4个局工会工作委员会。1980〜1990年,陆续恢复建立电业、邮电、金融、教育、纺织、物资、商业、供销、外贸、黄河修防处等17个产业系统工会和工会工作委员会。至1996年,全区共有107个产业系统工会和工会工作委员会。
基层工会组织是在办事处建立后普遍建立并发展起来的。1950年,全区共有基层工会组织74个,至1951年底增加到436个。此后逐年发展,至1958年已发展到555个。1960年前后,因国民经济困难而大量精减职工,工会组织减少。1962年底,全区基层工会组织减少到397个。1963年后,经济状况好转,基层工会组织增加。至1965年底,发展到485个。1966年后,因“文化大革命”,基层工会工作处于混乱瘫痪状态。1973年开始整顿,当年共整顿建立基层工会组织346个。此后,基层组织逐年发展。1980年,全区已发展工会组织1240个。至1990年,全区共有基层工会1572个,车间(科室)工会758个,工会小组15188个,经费审查委员会1180个。至1996年,全区共有基层工会1698个,车间(科室)工会818个,工会小组13341个,经费审查委员会1115个。
主要活动
组织劳动竞赛,搞好群众生产组织和发动职工努力工作,完成生产任务,是各级工会组织的中心工作。1951年7月,专区办事处在全区对工人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教育,积极开展“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劳动竞赛,1.3万名职工订立爱国公约和增产节约计划。1952年,有487个生产班组近万名职工开展挑战、应战竞赛活动。1953年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期,专区办事处建立生产竞赛委员会,领导组织全区开展劳动竞赛。1954年,全区19个国营工厂中有14个超额完成国家计划。1955年3月,响应全国先进单位李川江油厂的挑战,成立由地委工业部、财贸部、工会、实业公司、油脂公司等9个单位参加的油业竞赛委员会,以临清第二油厂、阳谷县供销合作社加工厂为基点,开展全区油厂竞赛。当年,全区计划增产油脂50万公斤,实际增产75万公斤,棉籽岀油率提高2.26%,花生出油率提高2.77%。1956年,厂际、车间、工段、班组和个人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生产劳动竞赛。仅聊城市13个系统47个单位就有7200余名职工发倡议书142份。观朝县吕村区供销社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杨东兰、孙王纹、张明山被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有7个单位44人分别被评为省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1959年,开展以技术革命为主要内容的“六比红旗”竞赛活动,有500个单位的8万余名职工参加,开发新技术100余项。其中,8个单位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王金波、李玉芬等19人被评为全国先进生产(工作)者;8个单位36人获得省“先进集体”和“先进生产者”称号。1963年,开展以政治思想好、完成任务好、遵守纪律好、经常学习好、团结互助好为内容的“五好”竞赛,工业产值比上年同期提高10.5%,成本降低2.7%;亏损企业由88个减少为43个。自1977年5月始,广泛深入地开展“学大庆,做铁人”群众生产运动。1978年,临清棉纺织厂142人创万米无疵布,细纱车间工人张振英看8台车,创全国最高纪录;聊城运输机械厂被评为全区第一个大庆式企业;临清棉纺织厂等4个单位被评为省先进企业。1980年5月,全区职工开展为“四化”立功活动。1982年,张振英等44人被评为省劳动模范,东阿阿胶厂等9个单位被评为省先进集体。1985年4月,临清市总工会成立全区第一个县级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1986年,全区推广新技术137项,实现经济效益234.6万元。1987年,全区建立群众性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102个,有会员1646人;攻破技术关键项目340个,创经济效益291.8万元;进行社会有偿服务37项,创收4.2万元。1990年3月,地区成立劳动竞赛委员会,部署在全区开展“七赛七比创七杯”劳动竞赛活动。至10.月底,开展劳动竞赛的企业863个,占总数的98%,参赛职工144581人,占总数的90%;“双增双节”实现8970万元,占年计划的165%;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率达86%、优质品率13%。当年,全区24名职工获全国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322名职工获省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称号。1991〜1994年,各级工会组织分别开展以“质量、品种、效益年''、"岗位创一流、班组创先进、企业创效益”和“创优、创新、促销、增效”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和“双增双节”及技术比武等活动,全区95%以上的企业和职工参加竞赛活动。4年共实现“双增双节”19232万元,创效益8831万元。1991〜1996年,聊城地区医务工会连续被省医务工会、省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省总工会、地区工会、地区劳动竞赛委员会等单位授予“工会工作成绩显著单位”、“职业道德教育先进单位”和“劳动竞赛组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1995〜1996年,全区职工以“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为重点,按照地委、行署借路兴聊,加快发展上台阶的部署,结合行业特点和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广泛开展各种劳动竞赛,全区95%以上的企业和职工参加竞赛活动。2年共创效益9718万元,技术革新、技术改造3998项,节约开支4093万元。
实行民主管理企业,突出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区内职工民主管理企业始于50年代初期。1951年底,临清镇13个国营企业中有9个建立有职工代表参加的工厂管理委员会,参加企业管理。1952年,聊城、阳谷、博平、东阿、高唐等县的私营工商业、手工业系统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和签定劳资合同、师徒合同等制度。当年,全区职工共提合理化建议328年,采纳236件,提高工效25%以上。1953年,专区办事处成立合理化建议委员会,在全区推行提合理化建议活动。1954年9月,聊城、临清、东阿、阳谷等7个县市提合理化建议663条,采纳514条,改进了操作技术,提咼了产品质量。1960〜1966年,地区交通局等单位试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后因“文化大革命”中断。1978年,中华全国总工会“九大”召开后,全区开始恢复和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1981年3月,地委批转办事处《关于普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意见的报告》,具体部署企业民主管理工作。10月,聊城手表厂召开全区第一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至年底,已有195个单位先后召开职代会,职工代表提案13911件,实现6309件,有3个单位民主选举厂长、经理。1982年3月,地委批转办事处《关于加快和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报告》,进一步促进了民主管理工作的开展。当年底,全区建立职代会制度的单位达693个,占应建单位的85.6%。至1985年,全区有1145个单位建立职代会制度,占应建单位的92%;112个单位民主选举厂长、经理,占总数的9.8%;413个单位实行民主评议干部,占总数的36%。职代会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监督行政领导、维持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临清市缝纫机零件厂经过民主选举厂长,使这个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在平化肥厂在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下,召开职代会发动群众提建议,短期销售化肥1万余吨,扭转了被动局面,成为全区经济效益最好的化肥厂。1986年,根据国家《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精神,职代会进一步健全完善,职工代表中扩大技术、管理人员的比例,进一步理顺党、政、工之间的关系。当年,全区已有1222个单位建立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占应建单位的98%。1988年,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民主管理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1989年,地区汽运公司、临清棉纺织厂被省府命名为“企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0年,有的企业相继采用民主接待日、民主管理咨询会、民主监督岗等多种民主管理形式,企业民主管理工作日臻完善和提高。1991〜1994年,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企业法》、《全民所有制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和省总工会与有关部门联合颁发的《关于工会加强监督企业内部分配工作的暂行规定》。至1994年,全区1597个基层工会有1437个建立职代会制度,其中1197个单位建立三级民主管理制度,90%以上的单位建立职代会专门委员会(小组),23个试点企业改制后,工会负责人进董事会的7人、进监事会的9人;全区有796个县属以上企业建立三级监督网,制定实施细则,实行全方位内部分配公开。1995〜1996年,全区各级工会以贯彻劳动法为重点,在全区开展“建立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工作。至1996年底,全区共有395个企业签订集体合同,完成整个任务的47%。集体合同的签订和实施,有效地维护了企业与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民主管理的进一步完善。
关心职工生活,当好职工后勤建国初期,各级工会组织即注意抓职工后勤工作,切实为职工排忧解难。1949年底,聊城城关区召开第一次工会代表大会,对职工工资标准和劳动时间作了具体规定。1952年,地委建立有党、政、工、卫生等部门参加的安全卫生委员会,在全区7个国营工厂中,订立了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专人负责制,占全区23个工厂的30%。至1953年1月,有9个百人以上的工厂制定执行劳保条例,80个百人以下的工厂的0.3万余名职工订立劳保合同,并实行会员看病、洗澡8折,理发半价或免费。1959年,实行保险条例的单位达120个,享受劳保待遇的职工25万余人。全区有疗养院(所)2个,病床150张;托儿所(幼儿园)38个,受托儿童775人,哺乳室15个,受托婴儿768人;建互助储金会716个,参加人数共2.9万人。1961年,地委提出“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的”号召,各级工会均将抓好职工生活作为首要工作。全区职工种粮9600亩,种菜3400亩;开展副食品生产的企业500个,职工5.7万人。1963年,省分配全区困难职工用布1.16万米,人民币4万元;地区计委、财局、工会联合补助37.2万元;工会、百货公司补助棉布6600米,职工困难得以缓解。
1980年,为保障职工人身安全,对全区1.7万名接毒接尘职工进行全面查体。1982年,全区300人以上的51个单位中有33个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300人以下的1165个单位中有254个建立劳动保护委员会。同时,还建有女工委员会77个,专职干部26人。1983年,组织开展“职工生活后勤”厂际竞赛活动,并召开全区职工后勤生活经验交流会。1984年,为解决较小单位中职工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普遍开展兴办“五小”设施活动,全区共建立小托儿所、小食堂、小医务室、小更衣室、小浴室531处。同年,根据中华全国总工会要求,在全区开始开展建立“职工之家”活动。首先在地区邮电局试点,当年建成3个。1985年,活动全面展开。至1986年4月,建成“职工之家”905个,占应建单位的60.5%。至1987年9月,建成1380个,占应建单位的99%,提前完成“建家”任务。1991〜1992年,根据省总工会部署,在全区开展“建家升级”活动,参加“建家升级”活动的1261个单位,已验收为县级先进“职工之家”的285个,地级先进“职工之家”的76个,并验收车间、科室工会小组“职工小家”8559个,超额完成省总工会规定的任务。1987年2月,根据地委批转地区工会办事处、地区物价局《关于开展职工物价监督工作的报告》精神,聊城市建立全区第一个职工物价监督总站,下设9个分站。至9月底,各县市全部建立监督总站,有物价监督员145人,职工物价监督工作逐步展开。至1988年5月,共组织检査63次,受检单位2484个,查出违价单位658个,罚没款1.7万余元,批评教育违纪违价经营者80余起。1989年,地区办事处被省总工会等4个部门授予“山东省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后勤达标活动优秀组织奖”。1995〜1996年,地区工会按照省总工会的要求,逐步建立健全职工利益自我保障机制。至1996年底,初步摸清全区137户困难企业、1.1万户特困职工的基本情况,完成建档工作,并向地委、行署上报了《关于建立特困职工生活救助基金,实现送温暖活动制度化、经常化的报告》。至1996年,全区已有73家企业建立互助储金会,筹集资金147.5万元;兴办扶贫实体110个,解决600人再就业问题。
加强职工教育,提高工人素质各级工会组织,紧紧围绕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认真抓了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余文化教育。1951年,针对美国发动的侵略朝鲜的战争,普遍开展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动员全区210个单位1.3万余名职工订立爱国公约和个人行动计划,捐献飞机大炮款18889.8万元(旧币)。1952年冬,为活跃职工业余学习文化生活,临清镇建立全区第一个职工俱乐部。至年底,全区共建俱乐部3处,有流动图书馆76个。1953年,组织职工学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总任务。当年,全区共建职工学校10处,有教师180人,1.8万余名职工进校学习政治和文化。1955年,参加业余学习的职工达6036名。1959年,全区共有俱乐部(文化宫)127个,图书馆37个,藏书13.5万册。1960年,职工业余教育蓬勃发展,全区共举办各类业余学习班1632个,入学人数占全区职工的80%以上。至此,在全区职工中基本扫除文盲。1963年始,在全区开展向雷锋、焦裕禄学习的活动。1964年,各县市均建立职工业校,有专职教师74人,兼职教师120人,改变了单靠基层办学的状况,初步形成较完整的职工业余教育体系。是年,共有初中、高中、初技等学习班68个,入学人数达2854人。1979年后,重点转向普及初中文化教育和对1966年后入厂的青年职工进行初级技术教育。1980年,共有2.8万人在校学习,其中有5100人取得毕(结)业证书。1983年,组织职,工广泛开展读书活动。1984年4月,区内3名队员参加省首届读书讲演比赛,其中获二等奖1名、三等奖2名。5月,地委成立读书活动指导委员会。7月,举行全区首届职工演讲比赛,22人获奖;组织近万名职工参加工人日报社等单位举办的读书知识竞赛。1988年6月,在全区开展“怎样把工会建成职工群众自己的组织”的大讨论。至年底,参加讨论的单位1421个,占单位总数的96.2%;参加职工17.9万人,占总人数的91.5%。其间,召开各种会议11681人次,撰写文章8774篇,其中在报刊、电台、电视台发表275篇。1989年4~6月,北京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波及聊城地区,各级工会组织对广大工人及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全区职工对罢课游行不参与、不支持,对各种谣言不信不传,坚持生产、思想稳定。8月,广泛开展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的“三教双学'’活动,仅1990年3月份,就有50多万人次上街参加各种便民服务活动。1991年,在全区职工中开展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各级工会编印学习材料37890份,利用广播宣传3.5万余次,举办演讲会1690次,组织英模事迹报告团到8县市巡回报告,直接听取报告的职工7350人。1992年,配合深化改革的新形势,在职工中进行“双基”教育,自下而上地开展“增信念,促改革,爱企业,多贡献”的演讲比赛及职工读书演讲比赛活动。1993年,在工会干部和广大职工中开展学习宣传党的十四大、中国工会十二大等会议精神,全区共举办培训班9800期,培训理论骨干21800人次,印发学习材料37896份。1994年,在职工中开展“主人翁与市场经济”主题教育活动,在教育中理论联系实际,认真进行讨论,在地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58篇。全区主题教育活动获省优秀组织奖。1995〜1996年,各级工会组织按照“围绕全局,突岀特色,重点突破,狠抓落实,努力培育跨世纪'四有'职工队伍”的宣教工作主线开展活动,同时进一步进行“三爱教育”活动。1996年,全区共编印各种宣传教育材料7.9万册,举办培训班764期,培训职工骨干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