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地区是山东省建立共产党组织较早的地区。1926年,在济南求学的共产党员杨耕心,根据党的指示回家乡发展党员,建立区内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阳谷县九都杨支部委员会,隶属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杨耕心任支部书记,杨保善为委员。
1927年春,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学生张廷焕、李成连等在该校建立中共东昌支部,隶属中共山东省执行委员会,张廷焕、李成连、宋占一为支部负责人。同年秋,在武汉、广州等地从事革命工作的王寅生、聂子政、孙大安、赵以政、申兰生和在济南求学的杨耕心、郭庆江等10余名共产党员,受党组织派遣,回聊城地区发展党组织。他们与当地党员配合,先后组建中共博平县袁楼支部,聊城县北周店支部,堂邑县凤凰集支部、张庄支部。同年10月,共青团山东省委秘书长张干民(赵文栋)受中共山东省委委派到聊城组建中共东昌县委(隶属山东省委),由张干民任书记,赵以政任组织委员,王寅生任宣传委员,聂子政任军事委员,袁果任青年农民委员。是年冬,金谷兰组建中共高唐县谷官屯支部,并任支部书记。至1927年12月,全区已建立中共县委1个、支部7个。
1928年1月,阳谷坡里农民武装暴动失败后,中共东昌县委遭到严重破坏。3月,张干民、王寅生、张廷焕、宋占一调山东省委工作,赵以政代理东昌县委书记。5月,东昌县委改组,林梦白任书记。6月,赵以政被敌人杀害,东昌县委机关由聊城城内转移到博平县农村。与此同时,中共鲁北特委在高唐谷官屯组织领导的“红团”暴动失败。当年秋,金谷兰被捕,从此高唐党组织活动中断。
1929年夏,中共山东省委遭到敌人破坏,东昌县委与省委失掉联系,遂转入地下秘密活动。
1931年春,南乐县东节村(今属莘县)党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南乐县委。
1932年初,经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书记刘书林批准,建立临清联立乡师党支部,隶属中共鲁北临时委员会。春末,临清联立乡师学生李恩荣建立清平县李圈村(现属临清)党支部,支部书记先后由李恩荣、李全仁担任。夏,中共范县(今莘县古城镇)特支干事会成立,先后由高庆云、于子元任书记,特支干事会隶属中共大名中心县委。当年秋,在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的帮助下,于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成立中共鲁西总支委员会,刘子蔚任总支书记, 鲁西总支委员会隶属山东省委。
1933年3月,范朝濮简易乡师党支部成立,隶属中共大名县委。同年秋,共产党员姚梦龄(姚仲明)组建东阿姜楼高小党支部,苏广才任支部书记。1934年3月,中共阳谷县安乐镇中心支部成立,杨耕心任书记,安乐镇中心支部隶属中共鲁西总支委员会。同年春,冯干才组建中共山东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学校党支部,沙延孝任书记。同年秋,中共濮县张庄(今属莘县)党支部成立,张成一、张建平等先后任书记。同年冬,中共濮县徐庄(今属莘县古云镇)党支部成立,徐洪来任书记。次年2月初,成立中共山东省立聊城师范支部,盛广灿、李松明先后任书记。
1935年2月6日,中共济南市委负责人赵健民和共产党员徐鸣轩(徐运北),在堂邑召集聊城师范党支部王连级、钱杰东,寿张第八乡师党支部段延铭和冠县党员钱洪勋,组建中共鲁西特委,徐鸣轩任书记,钱洪勋任组织部长,申景玮任宣传部长(未到职)。特委初属中共济南市委,后归中共山东省临时工作委员会,辖聊城、冠县、寿张、阳谷等县党组织。当年秋,赵健民在濮县徐庄与中共冀鲁豫边区特委书记黎玉见面,使失掉与中共联系的山东省工委接上党的关系。
1936年2月,中共东阿县委成立,苏广才(现名苏民)任书记。东阿县委辖姜楼高小、官庄、西程铺和谭庄4个支部。同年6月,山东省委决定,组建中共鲁西北特委,刘晏春任书记,徐鸣轩任组织部长,刘仲莹任宣传部长。特委领导聊城、阳谷、寿张、莘县、冠县、东阿等县党组织。同年秋,中共冠县工作委员会建立,冬初改称中共冠县县委,王宪五(王维群)任书记。中共冠县县委后扩建为中共冠县中心县委,领导莘县、堂邑、馆陶特区和冠县的党组织。
1937年春,徐运北在临清、聊城发展党员,成立临清特支、聊城孙丰特支;申云浦在清平、高唐、在平、博平一带恢复、发展党组织,建立清高博党支部。春末,根据抗日救亡形势的需要,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原中共鲁西北特委,按南、北地区分设为两个特委。由冠县、莘县、聊城、堂邑、馆陶、临清、博平、清平等县成立新的鲁西北特委,刘仲莹任书记;由濮县、范县、观城、寿张、阳谷、朝城等县组建中共鲁西特委,刘晏春任书记。至“七•七”事变前,聊城地区已建立东昌、东阿、冠县、清平等县委,临清、聊城两个特支,莘县、堂邑特区委和古云区委,阳谷安乐镇中心支部(后扩大为阳谷县委),52个党支部。
1937年11月,为加强对山东津浦铁路以西、黄河以北地区抗日战争的领导,更好地与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合作抗日,中共山东省委决定,以原鲁西、鲁西北特委为基础,新建鲁西北特委,赵健民、徐运北先后任特委书记,张霖之为省委代表,特委领导范县、濮县、聊城、东阿、禹城、恩县等23个县的党组织。特委初属山东省委,后改归冀鲁豫区委领导。1938年春,八路军东进纵队进入临清、夏津一带抗日。6月,中共冀鲁豫区委根据鲁西北地区敌后抗日斗争的需要,决定成立中共鲁西北特委和中共鲁西特委。鲁西北特委辖平原、恩县、武城、夏津、高唐、清平、临清、.邱县、馆陶等县党组织。特委设组织、宣传、统战、民运4个部,张承先任特委书记。鲁西特委辖山东省第六区各县和东阿县党组织。特委设组织、宣传、统战、军事4个部,徐运北、张炳元先后任特委书记。两特委均隶属冀鲁豫区委、张霖之为省委驻两特委代表。至当年11月,在中共鲁西北、鲁西特委所辖的23个县中,除堂邑、观城、朝城外,其余20个县均建立县(工)委。11月15日聊城失守,范筑先和共产党员姚第鸿、张郁光等700多人壮烈牺牲,鲁西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
1939年1月,遵照中共北方局的指示,由鲁西、鲁西北特委和泰西特委组建山东分局鲁西区党委。同年春,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撤销鲁西、鲁西北特委建制,改设鲁西第一地委(又称鲁西北地委)、鲁西第二地委(又称运西地委)、鲁西第三地委(又称卫东地委)、鲁西第四地委(又称运东、泰运地委)。
中共鲁西第一地委:1939年11月,鲁西区调整区划,区党委将第一地委改为第三地委。1941年7月,中共北方局决定,鲁西、冀鲁豫区合并,统编为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区第三地委。1943年7月,根据抗战形势变化的需要,中共北方局决定将冀鲁豫区第三地委划归冀南区,为中共冀南区第七地委。1944年5月,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决定,冀鲁豫、冀南区合并,统编为中共冀鲁豫中央(又称平原)分局第七地委。称鲁西北地委。该地委先后辖:冠县、莘县、观城、朝城、临清、邱县、馆陶、清平、卫东、聊西、堂邑、朝北、冠堂边、南峰、永智、莘朝、元朝等县党组织。地委书记先后为张炳元、许梦侠、申云浦(代理)、刘星(兼)、肖永智(兼)、许梦侠。
中共鲁西第四地委:1941年7月,中共北方局决定将鲁西、冀鲁豫区党委合并,把鲁西第四地委统编为中共北方局冀鲁豫区第四地委,仍称运东地委。1943年初,冀鲁豫区高干会议确定第一(泰西)、四(运东)地委合并为冀鲁豫区第一地委(又称泰运地委)。运东地委先后辖清平、博平、荘平、齐河、禹城、筑先、东阿、阳谷、张秋和阿东等县(工)委。泰西、运东地委合并为泰运地委后,地委辖筑先、博平、茌平、齐禹、东阿、阳谷、清平、肥城、泰安、宁阳、峰山、长清和平阿县(工)委。运东、泰运地委书记先后为谢鑫鹤、刘培桐、彭天琦、石新安(兼)、袁振(袁彰武)、邓存伦 (兼)。
中共鲁西第二地委:辖聊城(东南部)、阳谷、东阿、范县、濮县、观城和朝城(南部)等7个县(工)委。1939年11月,鲁西区党委确定鲁西二、七地委合并为鲁西二地委,又称运西地委。并将原二地委所辖东阿划归鲁西四地委;阳谷、朝城、观城划归鲁西三(鲁西北)地委。地委书记先后为申云浦、万里、董君毅(段君毅)。
中共鲁西第三地委:高唐县委隶属该地委。张承先、马诚斋、韩宁夫(代)先后任地委书记。
1940年冬,各县委恢复建立,大多数区建立党组织。此时,鲁西北、运东地委共有93个区委、747个村党支部。
1944年5月,中共北方局、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决定,冀南、冀鲁豫区党委合并为冀鲁豫中央分局(又称平原分局)。此时,聊城东部地区为冀鲁豫中央分局第一地委(又称泰运地委),邓存伦任书记;西部地区为七地委(又称鲁西北地委),许梦侠任书记;西南部地区为八地委(又称运西地委),段君毅任书记;北部的高唐归属六地委,赵一民任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聊城地方党组织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至1945年9月,区内基层党组织有20个县(工)委、80个区委、1739个支部。
1945年10月,撤销冀鲁豫中央分局,恢复中共冀鲁豫区委和中共冀南区委。当月,冀鲁豫区党委确定,将原中共冀鲁豫中央分局第一地委改为中共冀鲁豫区第一地委,又称泰运地委,辖筑先、博平、在平、东阿、阳谷、齐禹、河西、平阿、长清、肥城、泰安和宁阳等12个县委,邓存伦、申云浦先后任地委书记。同时,冀南区党委确定,以原冀鲁豫中央分局七地委(即鲁西北地委)的冠县、莘县、武训(堂邑)、清平、元朝、卫东和三、四地委的馆陶、临清、邱县3县及临清市等10个县市委组成冀南一地委,又称鲁西北地委(后因地委机关迁驻临清市区,也称临清地委)。许梦侠、韩宁夫、段君毅先后任地委书记。同时,建立冀鲁豫二(运西)地委和冀南二(夏津)地委。寿张、范县、濮县、南峰(朝城)、观城归属冀鲁豫二地委,地委书记先后为万里、郭超和张承先;高唐归属冀南二地委,赵一民、周惠、张继光先后任书记。
1946年11月27日,冀鲁豫区党委根据形势的需要,决定以泰运地区境内的黄河为界,黄河以东的泰西地区为冀鲁豫区一地委;黄河以西的运东地区为冀鲁豫六地委,又称运东地委。六地委先后辖筑先、博平、在平、齐禹、河西、东阿、阳谷、寿张、徐冀、聊阳和聊城城关区(1948年夏末升为县级单位)等10个县级党委。申云浦、谢鑫鹤、陶东岱(代理)先后任地委书记。
1947年9月20日,根据黄河南北革命斗争任务的需要,中共冀鲁豫区党委决定在黄河以北设第九地委,又称濮范地委,辖濮县、范县、观城、南峰、寿张和阳谷6个县委。王均予、李春兰、王维群先后任地委书记。至1949年8月初,聊城地区党组织分别归属冀鲁豫六、九地委和冀南一、二地委,时辖21个县(工)委、148个区委、4771个党支部。
1949年8月20日,根据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和老解放区生产建设的需要,中共华北局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撤销冀鲁豫、冀南等区党委及其所辖地委,恢复河南、河北省,新建平原省,并确定组建中共聊城地委。
1949年8月30日,中国共产党聊城地方委员会建立,隶属中共平原省委,王维群任地委书记。时辖聊城、博平、在平、东阿、阳谷、寿张、清平、堂邑、冠县、莘县、高唐11个县委、1个聊城城关区(县级)、82个区委、3875个支部。1951年3月,中共聊城城关区委撤销,并入中共聊城县委。
1952年11月,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平原省撤销,聊城地委归属中共华东局山东分局领导,同时,将原平原省濮阳地委所属的濮县、范县、观城、朝城4个县委归属中共聊城地委。同年12月,又将河北省邯郸地委所属的临清、馆陶县委和临清镇委划归中共聊城地委,时辖17个县委和1个镇委。1953年8月,朝城、观城合并为观朝县,建立中共观朝县委。1954年8月,临清镇改为临清市,建立中共临清市委。至1955年底,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博平、在平、东阿、阳谷、寿张、清平、堂邑、冠县、莘县、高唐、濮县、范县、观朝、临清、馆陶16个县委和临清市委。
1956年3月,原德州专区的齐河、禹城、平原、德县、夏津、武城6个县委和德州市委归属中共聊城地委领导。同时,撤销清平、博平、堂邑、观朝、濮县5个县委。中共聊城地委时辖17个县委、2个市委。1958年11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泰安专区的平阴、肥城、东平3个县委和惠民专区的临邑、乐陵、济阳、商河4个县委划归中共聊城地委。同时,禹城并入高唐,德县并入平原,武城并入夏
津,临清县并入临清市,馆陶并入冠县,莘县并入范县,阳谷并入寿张,东阿并入在平,聊城县委改为聊城市委。至此,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临清、德州3个市委和齐河、在平、高唐、平原、临邑、商河、夏津、冠县、范县、寿张、东平、肥城12个县委、281个基层党委、2116个基层党总支、17046个基层党支部。
1959年10月,肥城、东平县委划岀。1960年,临邑、商河县委划出。1961年7月,德州市委和齐河、平原、夏津、禹城县委划出。同时,恢复建立阳谷、莘县、东阿、馆陶4个县委。中共聊城地委辖9个县委、2个市委。1963年4月,聊城、临清市委撤销,分别改为聊城、临清县委。至同年底,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临清、馆陶、冠县、莘县、范县、寿张、阳谷、东阿、在平、高唐等11个县委、628个基层党委、101个党总支和8337个党支部。
1964年,为有利于黄河、卫运河的综合治理,根据中共中央决定,将范县县委及原寿张县金堤以南区域的党组织划归河南省,馆陶县委和临清县卫运河以西区域的党组织划归河北省。同时,撤销寿张县委。至此,中共聊城地委辖8个县委、82个区委。至1965年底,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临清、阳谷、莘县、冠县、高唐、在平、东阿8个县委、612个基层党委、100个党总支、6857个党支部。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至年底,各级党组织陷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1967年3月12日,以群众“造反”组织为主成立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夺了中共聊城地委的权,地委工作被迫中断。同月,8县县委均被群众“造反”组织夺权,各级党组织相继受到冲击。1969年8月13日,为加强党对革委会工作的领导,经中共山东省革委核心领导小组批准,成立由7人组成的中共聊城地革委核心领导小组,崔清福任组长。1969年9月至1970年1月,聊城、阳谷、冠县、在平、莘县、临清、东阿、高唐8县县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先后建立,同时,部分地直单位也建立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党组织活动和党员组织生活逐步恢复。1970年夏至1972年上半年,根据中央和山东省委的统一部署,全区开展整党建党工作,先后恢复建立临清、莘县、东阿、高唐县委,将区委改建为144个公社党委,部分地直单位成立党组织。
1972年11月10~12日,中国共产党聊城地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中国共产党聊城地区委员会,孙振海当选为地委书记。地革委党的核心领导小组随之撤销。当年12月,中共在平、冠县、阳谷、聊城县委先后恢复。至1976年底,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在平、高唐8个县委、167个基层党委(包括144个公社党委)、426个党总支、7952个基层支部。
1978年秋,中共聊城地委决定,聊城地区行署各委、力、、局、室、处党的核心领导小组改为党组。1981年前后,地、县人大、政府、法院、检察院、政协和地区群团组织恢复成立后,均及时建立党组。1984年1月,中共聊城、临清县委改称中共聊城、临清市委。同年9月,全区144个公社党委改建为43个镇党委、117个乡党委、6个办事处党委。
1990年,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临清2个市委,阳谷、莘县、东阿、高唐、在平、冠县6个县委,223个基层党委,348个党组(其中地直机关党组71个),256个党总支,10943个党支部。
1994年,全区共有8个县市委,70个地方政府部门(含人武部)设立的党委,342个党组,294个基层党委,299个党总支,11566个党支部。
至1996年,中共聊城地委辖聊城、临清2个市委,阳谷、莘县、东阿、高唐、在平、冠县6个县委,52个地方政府部门(含人武部)设立的党委,364个党组,305个基层党委,299个党总支,12022个党支部。
1950-1996年聊城地区党组织情况
单位:个地级党委书记、副书记更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