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物价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45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物价演变
分类号: F20
页数: 5
页码: 459-463
摘要: 民国期间,境内粮、油市场多由私商经营,称之“粮行”和“油坊''。粮油价格的变动主要受年景丰歉、供求关系的影响,季节差价明显,价格极不稳定。1933年,聊城县小麦的市场价格是2.905元/50公斤,小米2.936元/50公斤,玉米2.194元/50公斤。至1936年,小麦涨至5.315元/50公斤,小米5.068元/50公斤,玉米4.357元/50公斤,涨幅分别为82.9%、72.6%和98.6%。
关键词: 经济管理 物价管理 物价演变

内容

农产品价格
  粮油价格民国期间,境内粮、油市场多由私商经营,称之“粮行”和“油坊''。粮油价格的变动主要受年景丰歉、供求关系的影响,季节差价明显,价格极不稳定。1933年,聊城县小麦的市场价格是2.905元(银元,下同)/50公斤,小米2.936元/50公斤,玉米2.194元/50公斤。至1936年,小麦涨至5.315元/50公斤,小米5.068元/50公斤,玉米4.357元/50公斤,涨幅分别为82.9%、72.6%和98.6%。
  建国前夕,国营公司购销比重仅占少数,私营粮商仍然操纵着粮食市场,稳定市场粮价的任务十分艰巨。1949年5月,聊城县每公斤小米市场价格由4600元(旧人民币,下同)涨至6000元,涨幅达30.4%。国营公司为平稳市场,坚持与私商斗争,不断根据市场情况规定收购牌价,价格变动亦较频繁。至1953年,聊城粮食分公司(国营)通过“适时收购,组织调进”等手段,逐步稳定了市场粮价,制定了购销价格,1953年每公斤小麦2000元(旧人民币,下同),小米1680元,谷子1230元,大豆1640元。1953年11月,中央政务院发布《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取缔粮油自由市场,实行统购统销,价格分级管理。1956〜1958年,国家又两次对部分粮油购销价格作了调整。1960〜1962年,市场物资奇缺,集市贸易价格大幅度上涨,牌价与市场价悬殊,尤以粮食、食品、副食品为甚。国家为安定人民生活,促进农业生产,于1961年5月,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销价未动),粮食价格岀现了第一次购销倒挂。这次调价,属国家管理的小麦、稻谷、玉米、谷子、高梁、大豆等6种粮种的统购价较1954年平均提高25%,属省管理的21种粮食统购价平均提高15%。1965年4月,将供应城乡非农业人口粮食的统销价格调整到与统购价格相同,购销平价直至1978年。
  1979年4月,根据上级规定,再一次提高粮油统购价格。其中,国家掌握的上述6种粮食统购价格,平均每50公斤由13元提高到15.85元,提价幅度为21.9%;省掌握的6种粮食(地瓜干、绿豆、红小豆、豌豆、草大麦、黍子)统购价格,平均每50公斤由7.78元提高到9.52元,提价幅度22.37%;花生油、棉籽油和豆油的统购价格,平均每50公斤由88.27元提高到112.53元,提价幅度为27.48%。统购价格提高后,粮油统销价格仍然不动,岀现了第二次购销倒挂,直至1984年。1985年4月,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取消粮食统购,改为合同定购,同时调整农村粮食购销价格,改变购销价格倒挂的不合理状况,区内合同定购的粮食品种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收购,同时,农村粮食销售价也提高到收购价水平。1986年,大豆和地瓜干执行全省统一定购价格,即每公斤大豆定购价格为0.69元,每公斤地瓜干为0.254元。同年,调整豆油购销价格,全省统一每公斤豆油收购价为3.30元;销售价格为:供应农村实行购销同价,供应城市人口定量食用和工商业计划用油仍执行原统销价格。1987年4月1日,为调动农民生产和交售粮食的积极性,国家调整了部分粮食和油料收购价格,其中属于区内的粮油类主要品种有玉米、谷子、花生果和棉籽:玉米统购价由每公斤0.234元调整为0.246元,谷子统购价由每公斤0.232元调整为0.246元,花生果统购价由每公斤0.624元调整为0.72元,一等棉籽统购价由每公斤0.23元调整为0.288元。同年7月,玉米面比例收购价由每公斤0.34元调整为0.36元。1988年4月1日,为促进粮油生产的稳步增长,国家在上年提高部分粮油合同定购价格的基础上,又对合同定购的小麦和油菜籽的比例收购价格作了适当调整,其中小麦提价幅度为6.63%,油菜籽提价幅度为7.69%;面粉和菜籽油的收购价格也作了相应调整。1989年4月1日,国家对粮食、油料的收购价格进行再次上调,其中小麦提价幅度为7.17%,玉米为6.02%,花生果为6.72%,棉籽为15.9%。1990年4月1日,国务院决定再次较大幅度的提高油料定购价格,其中花生果定购价格调为1.356元/公斤,提价幅度为25.3%;一等棉籽定购价格调为0.522元/公斤,提价幅度为30.5%;精炼棉籽油价格调为3.8元/公斤,提价幅度为30.58%。油脂定购价格调整以后,城镇统销价格暂时未变。1992年4月1日国家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区内中等小麦定购价由原来每50公斤23.7元提高到32元,提价幅度35%;玉米由原来每50公斤17.6元提高到21元,提价幅度19.3%;谷子由原来每50公斤17.6元提高到23.8元,提价幅度35.2%;粳稻由原来每50公斤27元提高到32元,提价幅度18.5%。1994年6月10日、1996年6月1日,国家两次大幅度提高粮食定购价格。区内中等小麦定购价相继提高到54元/50公斤、76元/50公斤,提价幅度分别为68.8%和40.7%;玉米定购价相继提高到41元/50公斤、63元/50公斤,提价幅度分别为95.2%和53.7%;粳稻定购价相继提高到56元/50公斤、78元/50公斤,提高幅度分别为75%和39.3%。1996年7月1日,国家决定再次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口粮销售价。根据有关文件精神,区内各县市城镇居民口粮销售价为:聊城、临清两市特一粉每50公斤128元,特二粉120元,标准粉112元;在平、高唐等其它6县特一粉每50公斤125元,特二粉117元,标准粉109元。
  棉花价格建国前,区内农民除将自己种植的棉花自行加工、织布穿衣外,剩余部分便拿到市场上出售,或卖给“花行”、“花贩”,然后,再由这些棉花商贩转销外地,其价格大多随行就市。1930年,临清县细线中级皮棉市场价格为0.678元/公斤,1933年降为0.608元/公斤,1936年又升至0.76元/公斤。
  建国后,人民政府对棉花市场进行了有效地整顿和管理。1950年,国家制定棉花比价政策和质量差价政策,规定中级皮棉每公斤收购牌价为15314元(旧人民币,下同)。1951年,实行棉花预购,收购牌价上调为每公斤16652元。由于对棉花生产采取提供贷款和提高收购价格的措施,促进了棉花生产的快速发展。至1953年出现棉花积压过剩现象,棉花价格又作了适当下调,每公斤降为15826元。1954年,国家对棉花实行统购,价格(标准级“327”)为每公斤1.616元(折合新人民币)。1963年提高到每公斤1.78元。1972年5月,国家改革棉花质量标准,将原中等棉7/8吋改为“327”(即三级27毫米),每公斤收购价2.07元。1978年8月,又提高到每公斤2.3元。1979年,棉花收购价格再次提高,每公斤为2.765元。并对超购部分实行加价政策,即超购棉花按收购价格加价30%,此外,尚有5%的价外补贴。1980年,棉花收购价格上调到每公斤3.06元,超购加价仍为30%。1983年,自新棉上市起,实行“倒三七”比例加价收购(即收购棉花的30%按牌价,70%实行加价),加价幅度仍为30%。标准级“327”皮棉牌价仍为每公斤3.06元, 加价后为每公斤3.71元。1984年,棉花加价收购比例由“倒三七”改为“倒二八”(即20%按牌价,80%实行加价),加价幅度仍为30%,同时取消5%的价外补贴,标准级(327)皮棉牌价下调为每公斤2.92元,按比例加价后为每公斤3.62元。1985年,取消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标准级皮棉收购牌价仍为每公斤2.92元,加价比例由“倒二八”改为“倒三七”,按比例加价后为每公斤3.53元。自该年起,国家合同定购计划外棉花价格全部放开,允许上市自由买卖,价格随行就市。1987年,提高棉花收购价格,标准级皮棉每50公斤收购价格为176.42元,加价比例由“倒四六”改为“倒三七”。1989年,棉花再次提价,每50公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格为236.42元,提价幅度为34%。至1990年,每50公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格提高到300元,提价幅度为26.9%。1993年9月、1994年9月、1995年9月,国家连续提高棉花收购价格。区内标准级“327”皮辊棉3年收购价分别为330元/50公斤、500元/50公斤、700元/50公斤,3年提价幅度分别为10%、51.5%和40%。1996年,每50公斤标准级皮棉收购价格仍为700元。
  肉、禽、蛋价格民国期间,农家自产的肉、禽、蛋等,除自食外,多在集市上岀售,价格随行就市。1930〜1936年,临清县生猪集市价格为0.174-0.302元(银元)/公斤;鸡蛋为0.25~0.442元(银元)/公斤。
  建国后,聊城地区成立国营食品公司,经营猪、牛、羊、禽、蛋等品种的购销业务,从农户购进,成批上调大中城市和供应当地市民,其价格由政府制订。1953〜1985年,国家多次提高肉、禽、蛋等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54年,每50公斤生猪收购价27.10元,菜
  牛31.73元,菜羊19.60元,鸡蛋41.04元;1962年,每50公斤生猪收购价47.50元,菜牛31.30元,菜羊27.65元,鸡蛋83.85元;1979年,每50公斤生猪收购价48元,菜牛56.5元,菜羊56元,鸡蛋90元;1985年,每50公斤生猪收购价90元,菜牛145元,菜羊160元,鸡蛋110元。1985年与1954年相比,生猪收购价提高232.1%,菜牛提高356.98%,菜羊提高716.33%,鸡蛋提高168.03%。价格的调整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农副产品价格与价值长期背离的状况,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1985年后,对猪、牛、羊、禽、蛋等全部取消派购,对购销价格实行国家指导价格和议购议销多渠道经营。当年,生猪收购指导价为每50公斤90元,市场零售价为每50公斤130元。1987年,市场猪肉供应紧缺,出现互相抬价争购的现象,指导价格失去控制,市场零售价格涨至每50公斤230元,比1985年涨价76.9%。1988年,国营商业经营的鲜猪肉零售价格和其他副食品价格全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自5月1日起,职工生活实行副食品价格补贴。1990年,全区各地市场鲜猪肉零售价格平均每公斤5.86元。1991〜1993年,区内副食品市场价格趋于稳定。生猪每公斤在2.96〜3.2元之间浮动,菜牛每公斤在5.9〜6.7元之间浮动,鸡蛋每公斤在4〜4.5元之间浮动。1994〜1996年,区内副食品市场价格呈大幅度上升趋势。1996年生猪价格为6.9元/公斤,比1994年上升19%;菜牛价格为16元/公斤,上升88.2%;鸡蛋价格为7.6元/公斤,上升41.8%。聊城地区部分年份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及指数
  工业品价格
  抗日战争前,工业品价格比较稳定。1930~1936年,食盐0.156〜0.19元(银元)/公斤,白糖0.274~0.374元(银元)/公斤,白布0.219〜0.336元(银元)/米,火柴0.038〜0.044元(银元)/封。抗日战争爆发后,工业生产遭受破坏,工业品价格逐步上升,至建国前夕,价格急剧上涨。1939〜1946年,食盐由0.20元(法币)/公斤涨至1740元(法币)/公斤,白糖由0.68元(法币)/公斤涨至22000元(法币)/公斤,白布由0.60元(法币)/米涨至17850元(法币)/米,分别上涨8700倍、32353倍和29750倍。
  建国后,工业品价格随产品的更新、成本和产销的变化而逐渐调整,总水平基本稳定,略有上升。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降低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三年困难时期(1960〜1962年),对糕点、卷烟、自行车、钟表等10种商品实行高价销售。1971年,降低石油、化肥价格。1981年,提高烟、酒等销售价格。1983年后,扩大企业自主权,许多小商品与地方产品价格相继放开,实行市场调节。1992年,国家颁发《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增加了企业对产品的定价自主权,加快了工业商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转换。
  1958〜1990年,日用工业品价格略有上升。食盐由0.28元/公斤升至0.48元/公斤,“大前门”香烟由3.6元/条升至5.9元/条,白砂糖由1.5元/公斤升至3.58元/公斤,酱油由0.4元/公斤升至0.72元/公斤,一号电池由0.265元/节升至0.3元/节,缝纫机由106元/架升至143元/架,“华光”肥皂由0.32元/条升至0.47元/条,铁皮暖瓶(5镑)由7元/个升至8元/个。手表、收音机等耐用消费品价格则大幅度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中,农药、化肥价格下降,农机产品价格上升。1956-1985年,滴滴涕乳剂由9.15元/公斤降为1.4元/公斤,一六。五乳剂由34.13元/公斤降为6.6元/公斤,碳酸铵由0.396元/公斤降为0.374元/公斤,尿素由0.66元/公斤降为0.54元/公斤。1973〜1990年,“泰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由3500元/台升至4900元/台,195型柴油机由790元/台升至1020元/台,JC650型手推车由27元/辆升至56.5元/辆。工业燃料中,部分石油产品价格下降,原煤价格上升。1955〜1986年,汽油由0.85元/公斤降为0.7元/公斤,煤油由0.85元/公斤降为0.61元/公斤。1965~1990年,阳泉混煤由4.52元/百公斤升至5.12元/百公斤,肥城原煤由2.19元/百公斤升至4.82元/百公斤。砖瓦、水泥、沥青、木材等建筑材料价格上升。1957〜1985年,红砖由26元/千块升至54元/千块。1975〜1990年,水泥由80元/吨升至206元/吨,沥青由216.3元/吨升至393.75元/吨,玻璃由2元/㎡升至7.28元/㎡,红松圆木由207元/m3升至542元/m3。
  1992年后,区内工业品市场品种丰富,市场繁荣,商品价格上扬。至1996年,日用工业品中食盐升至0.78元/公斤,食糖升至5.8元/公斤,一号电池升至1元/节,“华光”肥皂升至1.5元/条,铁皮暖瓶(5镑)升至23元/个,缝纫机升至390元/架。比1990年分别上涨62.5%、62%、233%、219%、187.5%、172.7%。至1996年,农业生产资料中“尿素''升至2060元/吨,一六。五乳剂升至19500元/吨,“泰山”12型小四轮拖拉机升至8530元/台。其中“尿素”比1992年上涨137%,一六O五乳剂和“泰山”12型拖拉机分别比1991年上涨14.7%和71.6%。至1996年,工业燃料中山西烟煤升至210元/吨,70#汽油升至2490元/吨,0#柴油升至2280元/吨,比1991年分别上涨75%、55.6%和34.1%。至1996年,建筑材料中红砖升至170元/千块,水泥升至270元/吨,沥青升至1500元/吨,比1991年分别上涨214.8%、31.1%和150%。
  聊城地区部分年份主要工业品价格及指数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