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国营药品经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41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国营药品经营
分类号: F722
页数: 1
页码: 414
摘要: 1956年,国营医药机构建立。当年,全区医药商品有1200余种。1985年达到0.5万余种。1988年实行企业承包,新品种增加,但销量较少。1990年,医药商品达6598种,其中中药材约0.1万种,中成药0.1万余种,西药0.1万余种,化学试剂约800种,医疗器械2800种。
关键词: 商业管理 药品经营 国营药品

内容

经营品种1956年,国营医药机构建立。当年,全区医药商品有1200余种。1985年达到0.5万余种。1988年实行企业承包,新品种增加,但销量较少。1990年,医药商品达6598种,其中中药材约0.1万种,中成药0.1万余种,西药0.1万余种,化学试剂约800种,医疗器械2800种。1956-1990年,除药品品种数量逐年增加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除中药材外,中成药和西药更新换代较快。特别进入80〜90年代,中成药除治疗型品种增加较快外,治疗保健型药品和滋补品亦有较大增长,剂型也由过去的丸、散、膏、丹占优势逐步向片剂、口服液、针剂等方面发展。
  建国初,区内西药品种很少。1956年,只有300余种,多为洋货,品种只是磺胺类三类小品种及少量抗生素。随着化学药品工业的发展和用药习惯的改变,西药品种迅速增加。1981〜1996年,抗生素及心血管、脑血管、抗肿瘤药品等增加最多,复方制剂、生物制品亦增加较快,同时品种更新换代加快,片剂、针剂、胶囊剂品种增加,粉剂制品相对减少。
  药品采购1956年前,批零兼营的大中私营药店(栈)和公私合营药店,一般到河北省祁州(安国)、安徽亳州(亳县)、江西樟树、湖南百泉及川、广、云、贵等药材集散地采购中药材。西药则从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大中城市购进。1956年后,医药商品的购进逐步由自由购进转变为计划调拨为主的进货方式。1978年后,医药市场逐步放开,指令性计划逐年减少。
  药品销售供应70年代前,药品供应以计划调拨为主,二级批发店每月召开一次定货会,月中追补一次。一、二类商品采取计划分配,三类商品先报计划后签订货合同,供应不定时,经批准自由购进,如遇灾情、疫情等情况,可临时增加调拨供应计划。80年代,医药市场逐步放开,调拨供应由指令性计划转变为指导性计划,区内计划调拨供应呈下降趋势,市县三级店从区内二级站进货。1979年总购进占97.4%,1985年下降到38.8%。1990年,区内调拨供应占二级总销售量的25.8%。而计划分配的供应方式也被自由选购所代替,批发业务打破行政区划而跨区销售,并以优质服务为中心内容,开展热情接待、送货上门、看样订货、广告宣传、药品展销等方式销售药品。1985年,举办展销会达18次,成交额250万元。1990年,全区7个三级批发企业年纯销总计800.54万元,比1956年增长5.1倍,比1979年增长2.6倍。1994年,经营效益下降。1995年后,对销售方式进行调整,调动了销售人员积极性,商业纯销、总销均有较快增长,增幅高于全省水平。1995年,商业总销售,纯销售分别达2.04亿元和1.77亿元。1996年,商业总销售、纯销售分别为2.39亿元和2.08亿元。
  1956年,全区乡镇开始建立药材经营组14个。至70年代,经营组不断增设,同时推行卫生院代批药品业务。1996年,全区药材经营组共发展至68个,担负全区178处医院、0.6万余处村卫生室和机关团体卫生室的药品供应任务。
  1956年,根据国务院要求,各县市成立成药下乡小分队,自编文艺节目、自带药品、骑自行车下乡宣传、送货上门,农忙季节送药到地头,边宣传、边卖药。另外,组织供销社设专柜代销止咳糖浆、仁丹、十滴水、清凉油、養香水等几十个成药品种。1975年后,除陆续增设经营组外,决定实行经营组与代批点两种方式,共有代批点34个。1996年,全区共有国有医药商业企业12个,其中二级站3个,三级公司9个,零售点、经营组130个。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