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粮油市场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409
颗粒名称: 第四节 粮油市场贸易
分类号: F722
页数: 2
页码: 403-404
摘要: 建国前,境内粮食市场贸易由粮油商贩经营。粮行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经营和个人经营两种。前者规模大,人员多,如聊城东关的“奎兴”、“聚祥”、“协和”,城内的“文盛”、“聚和”、“昌顺”等。其经营手段,一是代客买卖,收佣金;二是贱买贵卖,从中牟利。人民政权建立后,加强了粮油市场的管理。1947年,共产党领导下的聊城“泰兴隆”,临清“华茂”、“建华”货栈等由农村搬入城市,开始担负起掌握粮价、调剂供应,防止粮价暴涨暴落的任务。
关键词: 商业管理 粮食油脂 粮油市场贸易

内容

建国前,境内粮食市场贸易由粮油商贩经营。1931年,临清境内有粮商39家,油商7家,各县城关集镇都有资本较多的粮行和逢集“拉笸箩”的“斗户”。粮行的组织形式有集体经营和个人经营两种。前者规模大,人员多,如聊城东关的“奎兴”、“聚祥”、“协和”,城内的“文盛”、“聚和”、“昌顺”等。其经营手段,一是代客买卖,收佣金;二是贱买贵卖,从中牟利。小贩多采用掺糠使水、混沙,大斗进小斗岀,大秤买小秤卖等欺骗手段牟利。1938年日军入侵后,粮油市场萧条。人民政权建立后,加强了粮油市场的管理。1943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规定,根据地粮食的买卖、贩运一律自由,不定县界及专署界的限制;敌占区人民搬运粮食入根据地者,贩卖保存一律自由;在接近敌占区地带,根据地的粮食不经政府允许一律不准外运。1947年,共产党领导下的聊城“泰兴隆”,临清“华茂”、“建华”货栈等由农村搬入城市,开始担负起掌握粮价、调剂供应,防止粮价暴涨暴落的任务。1949年5月,聊城每斤小米市价由0.23元涨至0.31元,并且仍有猛升的趋势,国营粮食企业代售公粮7100吨,稳定了市场粮价。其间, 国营粮油企业和私营粮商同时迅速恢复发展。
  1952年,仅聊城城内就有私营粮商28家。1953年11月至1957年8月,国家计划收购以外的粮食交易,有限制地允许在国家粮食市场进行。1954年,全区建粮食市场185个,夏秋粮食上市量0.5万吨以上,国家收购量占上市量总数的90%以上。1957年8月至1962年9月,粮食、油料只许国家收购,同时关闭粮食集市贸易。1962年9月至1965年底,完成粮食征购任务之后适当开放粮食集市贸易。1962年,全区集市贸易恢复到286处,凡出售粮食者,必须到指定的粮食市场集中交易,生产队集体的粮食不准进入集市贸易。消费者每人购买的数量,纯粮不得超过5公斤、地瓜干不得超过15公斤,集体伙食单位不得到集市上或生产队购买粮食。1966〜1978年,集市贸易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全面关闭粮食集市贸易。1976年, 全区集市贸易压缩到14处,严格禁止粮油上市。
  1978年,粮食集市贸易全面开放,实行多渠道经营。1984年6月,全区城乡有集市贸易273处,其中粮食市场243处。1985年开始实行粮食合同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销售。1991年,改合同定购为国家定购,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销售。1991〜1996年,市场贸易活跃,多渠道经营的路子不断拓宽。1995年,市场收购粮食461829吨,系统外购进粮食43684吨,系统外购进油脂1379吨;系统外粮食批发零售贸易59782吨,系统外油脂零售贸易销售8349吨。1996年,市场收购粮食447427吨,系统外购进粮食37485吨,系统外购进油脂1762吨;系统外粮食批发零售贸易58356吨,系统外油脂零售贸易销售6309吨。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