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网点设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9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网点设置
分类号: F722
页数: 2
页码: 371-372
摘要: 境内设置较早的公营商业网点,是冀鲁豫工商局第一分局于1942年建立的昆山、寿张、汶上、东平、南旺5县联办的“东兴商店”。1945年日本投降后,公营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冀鲁豫工商局在临清设“德丰裕”直属商店,在阳谷设“华丰”机关商店。工商第七分局在寿张设“济昌货栈”。上述各较大公营商店,均在附近集镇设分店,经营粮食、百货、酱菜、药材、土特产品、煤油、煤炭等军需民用商品。
关键词: 商业管理 国营商业 网点设置

内容

境内设置较早的公营商业网点,是冀鲁豫工商局第一分局于1942年建立的昆山、寿张、汶上、东平、南旺5县联办的“东兴商店”。1945年日本投降后,公营商业网点迅速发展。冀鲁豫工商局在临清设“德丰裕”直属商店,在阳谷设“华丰”机关商店。泰运行署在东阿县铜城镇设“裕盛祥”商店(后改称“泰兴隆商店”),下设“东记”、“西记”两店。工商第七分局在寿张设“济昌货栈”。上述各较大公营商店,均在附近集镇设分店,经营粮食、百货、酱菜、药材、土特产品、煤油、煤炭等军需民用商品。1949年,国营商业供应比重仅占社会零售额的9%,而私营商业却遍布城乡。
  建国初期,国营商业只是分布在少数城镇。1955年,全区国营批发商业机构发展到205处,从业人员693人,批发商品700多种,批发总额594万元,国营商业销售总额占社会销售总额的13.3%。1956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建立起以国营商业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渠道。1958〜1962年间,因受“五风”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商业遭受挫折。1962年,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申“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商业网点得到较快地恢复和发展。1966年,全区有国营商业网点231个,从业人员231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压缩国营商业。1978年底,全区仅有国营商业网点138个,从业人员1681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打破地区之间的经济封锁,疏通商品流通渠道,取消对农产品的包购包销、统购统销政策。1983年,进一步完善经营责任制,搞活了流通,国营商业购销网点不断扩大,建立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渠道畅通的商品流通网络。1984年底,全区有国营商业网点552个。1987年,全区国营商业共有网点415个5260人。其中,零售网点304个4011人;饮食服务网点108个1237人;其他营业网点3个12人。1990年,商业网点570个6989人。其中,副食品业133个880人;食品业103个528人;针纺织品业7个197人;百货47个1969人;五金交化37个504人;综合商店10个661人;饮食业网点84个760人;服务业网点62个651人;其他网点87个839人。1994年,全区商业网点发展到1034个,人员9945人。其中,工业品采购(供应)网点90个,人员1443人,农副产品采购(供应)网点149个,人员524人,零售网点614个,人员6269人,饮食服务网点181个,人员1709人;归口管理的集体商业网点133个,人员876人。其中,工业品采购(供应)网点6个225人,零售网点95个415人,饮食业网点6个74人,服务业网点26个162人。1996年,全区国营系统有饮食业网点56个665人;服务业网点44个702人。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