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产品收购棉花是供销社收购的大宗重要农产品。自1952年开始实行预购,1954年实行计划收购,1955年,棉花生产、收购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供销社积极供应生产资料,调运棉种,服务棉花生产。1963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棉花生产的决定,对棉花生产实行奖售政策,每交一担皮棉实行奖售化肥35公斤、粮食7.5公斤、布票1丈。1967年,棉花奖售改为化肥一项。1978年,按省计委、省供销社关于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精神,皮辊棉“327”级收购价提高11.1%,以后两年连续提价,并奖售商品粮。1983年,自新棉上市起实行“倒三七”比例加价收购,即收购的棉花30%按牌价、70%加价,加价后的标准级“327”皮辊棉每担185.25元。由于棉花提价,农民植棉积极性高涨,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厂、站已不适应收购需要,岀现了"卖棉难''的问题。1985年后,改国家统购为合同定购,计划收购以外的棉花,允许自由买卖。
棉花收购数量,同棉花产量紧密相连。1952年,全区收购棉花2.28万吨。1958年,棉花丰收,收购棉花增加到4.39万吨。1961年,棉花大幅度减产,仅收购1.31万吨。1964年后,棉花生产得到恢复发展。至1979年的16年间,全区棉花年收购数量变动在3〜5万吨间。1980年,植棉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上升,收购数量成倍增加。同年收购棉花16.13万吨。1984年收购棉花34.88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85年,国家调整棉花政策,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收购数量减少到17.36万吨,此后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棉花收购数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1990年,全区收购棉花20.82万吨,其中收购量最多的是莘县3.24万吨,其次是冠县3.23万吨,最少的是东阿县1.52万吨。1991年后,由于调整种植结构,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棉花收购量逐年递减。
农副产品收购供销系统收购的农副产品主要有桑蚕茧、草帽辫、黄花菜、红枣、乌枣、苹果、梨、羊毛等。1926年,莘县、冠县、东阿、清平、临清5县始养蓖麻蚕,次年推广到境内16个县。1962年后,连续5年大发展。1968年,全区收购蚕茧5.85吨。1973年开始大抓植桑养蚕,年收购蚕茧41.3吨。1975年,从江苏省调进良种桑树苗270万株,新建桑园2100亩,收购蚕茧173.5吨。1976年,嫁接良种桑树3457万株,收购蚕茧431.3吨。1978年,全区有桑园73460亩,其中专用桑园23699亩,年产茧25吨以上的公社3个,年产茧5吨以上的大队9个、年产茧2.5吨以上的大队28个。1979年,全区植桑100亩以上的大队53个,收购蚕茧508.4吨。80年代棉花实行加价收购后,不少农户砍桑植棉,桑树数量急剧减少。1984年,全区收购蚕茧降至12.2吨。此后,收购量逐年下降。莘县、冠县、阳谷为草帽辫产地。供销社自建社初期就承担组织生产和收购草帽辫的任务。基层社与编织专业户签订产购合同,由供销社发放资金扶持生产,统一收购后,转外贸部门出口。1953年,在莘县建两处草帽辫编织厂,1970年收购8578包,1975-年收购18220包。自1978年,草帽辫的生产与收购交外贸部门管理。黄花菜为聊城、阳谷、东阿、在平等县的传统土特产品。50〜70年代中期,收购量逐年下降,1974年仅收购1.65吨。1978年后,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但当地食用量大增,收购量一直极少。1985年,全区种植3000万墩,收购1.25吨。1990年,种植1500万墩,收购0.3吨。至1996年,收购量连年递减。红枣、乌枣的收购是供销社的主要土产业务之一。1953年收购红枣522.8吨,乌枣3132.05吨,调运江西、浙江、福建等省。1958年,为发展枣树生产,发放预购定金5.73万元,号召大面积种植。至1962年,全区收购红枣5041.65吨、乌枣337.55吨。进入80年代,因管理粗放,收购量逐年下降。1988年收购红枣27吨,1990年收购红枣55吨。在平乌枣畅销国内外,但自1984年后收购量逐年减少。70年代后期,苹果的收购量呈现上升趋势。1973年前不足0.1万吨,1978年达到4135.70吨,1979年后有所下降,80年代后期有所回升,1990年收购4043吨。1996年收购1298吨。.梨的收购量最多的1973.年达7381吨,1974年后有所下降,1990年收购685吨。羊毛收购量1974年以前不足0.1万吨,1978年超过0.2万吨,1980年达到3825吨,1985年后收购量急剧减少,1990年收购146吨,1995年收购26吨。
聊城地区各县市供销社历年棉花收购数量(续表)
聊城地区供销系统历年主要农副产品及废品收购量(续表)
生产、生活资料销售
生产资料销售解放战争时期,供销合作社对农民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仅有少量有机肥料、中小农具、化学农药等。1952年,地、县供销社设生产资料经理部,接收原由政府农业部门经营的新式农具、化学农药、药械、水车、化学肥料等生产资料的推广供应。1953年,开始经营半机械化农具。1955年,开始经营排灌机具、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具。1956年,各县供销社建立大型新式农具供应站。1969年,建立地区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成为全区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供应的服务中心。至1996年,地、县市、乡镇3级农资购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推广供应新式农具1947年春,堂邑县“推进社”向农民推贷斗子式水车;次年春,又供应小五轮水车。1950年2月,专区建立“水利推进社”,在全区推广解放式、斗子式、小五轮、轻三轮、大牙轮、裕民造等6种型号的新式水车。1950年3月,开始经营1寸步犁、10寸步犁、三齿耘锄等新式农具。1952年起,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成为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的中心业务。1953年,全区增设生产资料供应站68处。1954年初到11月底推广供应双铧犁1685部、各种步犁8717部。1956年,各县供销社建立大型新式农具供应站,推广供应双行、10行棉花播种机、圆盘耙、脱粒机、粉碎机、抽水机、水泵、管带、大小胶轮车等大中型新式农具。1958年,围绕农村大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推广供应动力排灌机械,引进、供应手扶拖拉机、小型拖拉机等。1969年,全区社社有拖拉机耕种、耙耕,队队有动力排灌机械抽水浇地。1978年,新式农具经营业务移交给农机公司。此后归供销社主管经营的生产资料,主要有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药械,中小农具、耕畜、农用薄膜等。1990年,销售小农具45.39万部。
推广供应化学农药、药械1948年,供销社供应农民白砒、棉油皂、石灰硫磺合剂、烟草石灰水等非化学农药防治害虫。1950年,专署农林部门引进推广“六六六”、“滴滴涕”化学农药及喷雾器等药械。1952年,经销可湿性六六六粉5吨,可湿性滴滴涕粉3.25吨,喷雾器800架。1955年,调进高效剧毒化学农药“1605”和压缩式喷雾器,供应棉农防治害虫。1956年,调进“1605”用于棉花拌种。
1958年,供销社调进氧化乐果、磷氨、久效磷等新推出的高效农药供应棉农。1965年后,由于棉田面积逐年扩大,全区高效剧毒农药供不应求,开始采取层层分配,计划供应。此供应办法一直延续到1985年。1968年,各县社和基层供销社曾建土农药生产厂,利用柴油、粘土、“六六六”、碱面、敌百虫、石灰、烟叶、硫磺等作原料,制造土农药10多种,廉价供应农民使用,弥补化学农药的不足。1970年,开始推广生物防治。1981年,从国外进口吠喃丹,在全区推广用于棉花拌种。同年8月,国家通知停止对“六六六”、“滴滴涕”化学农药的供应,防止人畜累积中毒。自此,全区没再供应以上两种农药。1982年,销售供应杀灭菊脂、漠氧菊脂、柏树菊脂、氯氰菊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1985年,农业害虫对菊脂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有机磷制剂农药供应量上升。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经销农药3217吨、药械45200架。1996年,销售农药3517吨,药械33900架。
推广供应化学肥料1952年,开始经营硫酸铵。1954年,推广供应过磷酸钙。1955年,经销日本进口尿素、国产硝酸铵、氯化铵等。1965年,推广供应该区生产的氨水,后改产碳酸氢氨销售。1982年,开始供应从美、德、苏联等国进口的磷酸二氨。1984年后,国家调拨分配奖售的化肥直接供应到户。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经营化肥647481吨,其中氮肥303272吨。1996年,全区供销系统经营化肥795566吨。
供应耕畜1950年,供销社开始经营耕畜。1954年始,陆续从内蒙、新疆、东北等畜牧区采购耕畜。1955年,各县供销社成立牲畜经营管理科。至1956年2月中旬,全区共购进耕牛24798头、骡马36头、驴211头,全部微利平价向农村各生产队供应。1962年,再次从内蒙、东北调进牛、驴,向社队平价供应。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繁自养牲畜发展较快,供销社停止经营。1978〜1996年聊城地区供销系统生产资料销售数量
生活资料销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初级形式的供销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从敌占区运来煤炭、火柴、煤油、食盐供应农民。1946年,基层供销合作社受人民政府的委托,向灾区人民贷款、贷粮,发放棉衣、棉被、棉鞋等救济物资,并组织贩运粮食、土布等生活日用品。1950年春,专区供销社设煤炭、生活资料推销经理部,与煤炭、花纱布、石油、盐业等部门签订推销商品协议书,由供销社向农民直接供应煤炭、煤油、火柴、食盐、布匹等商品。1953年,专区供销社撤销煤炭、生活资料推销经理部,将生活资料的批发供货业务下放到各县供销社,各基层社向各村代销点直接供货。1954年,棉花、棉布及棉花制品实行以人定量、凭票供应,供销合作社按规定向群众发放布票、絮棉票等票证。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卷烟、食糖、糕点等紧缺商品,实行凭票(证)定量供应。1964年,除针织品外,其余商品全部转为平价供应。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成了农户争相选购的商品。80年代,录音机、电视机、照像机、毛料衣服进入普通家庭,供销社采取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方式,积极组织采购。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销售食盐25932吨,柴油23297吨,自行车12167辆,香烟6785箱,酒4868吨,食糖2679吨,茶叶319吨,肥皂35525箱,暖水瓶3.28万个,电视机6474台,收音机11999台。1996年,全区供销系统销售食盐88780吨,柴油5860吨,自行车7240辆,卷烟4669箱,酒7554吨,食糖1113吨,茶叶190吨,棉布128万米,电视机2908台。
1981〜1990年聊城地区供销系统主要兼营生活资料销售数量
商品购销存总值
供销社业务经营,国内购销总值呈逐年增加趋势。国内纯购进总值,1978年不足2亿元,1981年超过7亿元,1983年超过10亿元,1990年达到17.5亿元,比1985年增长90%以上,1996年为7.1亿元。
国内纯销售总值,1971年前不到2亿元,1977年超过3亿元,1983年超过5亿元,1987年超过9亿元。1990年达到13.59亿元,比1985年增长70%以上,1996年为12.72亿元。
1981年,基层供销社饮食零售总值为944万元,1986年减少到416万元。80年代后期有所回升。1990年恢复到781万元,比1985年增长70%以上,1996年达到12.7亿元。
1981年末库存总值为4.49亿元,1983年后变动在8亿元上下。1990年为9.57亿元,比1985年增长60%以上。1996年为4.0亿元。聊城地区供销系统历年购销存总值
单位:万元(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