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阳谷、寿张等国民党县政府设合作社指导所,相继建起若干消费、信用、生产、运销合作社。至1936年,阳谷县共有各类合作社45处,社员973人,股金10436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解体。解放区的供销合作商业始于1940年。当年8月4日,《大众日报》报道:“在鲁西行署及各级民主政府的积极倡导、协助与奖励下,在各级群众团体努力推动下,鲁西莘县、朝城一带相继创办粮食运输合作社。”1945年2月,冀鲁豫边区行署在濮阳东关召开群英会,莘县王奉合作社主任白灵霄、张鲁合作社主任马秉谦出席会议并荣获奖章和“劳动模范”称号。1946年,武训(堂邑)县在柳林、辛集、胡堂、堠堌等集镇、乡村建立合作社10余处。1947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聊城一带各合作社组织群众纺织土布9万多米,做军鞋178万多双,以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10月,聊城专区供销合作社建立。自此,全区独立统一的供销合作商业体系初步形成,购销活动遍布广大农村各个角落,成为农村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和联络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物资交流的纽带。
建国初期,区内主要有生产、运销、消费、供销等4种合作社,多数由农民集资、政府扶持建立,少数由干部职工集资兴办。“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供销合作社按照“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方针,大力开展购销业务,向农民供应生产、生活资料,为国家发放贷款、贷粮,帮助群众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收购、推销农副产品。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各较大集镇建立基层供销合作社,利用集市和召开物资交流会的形式收购农副产品、推销工业品。1953〜1954年,实行粮食统购,各县基层粮点交粮食部门管理,全区供销社为国家收购粮食83.75万吨、棉花41439.6吨、油料9902.95吨。1956年,供销合作社积极协助党和政府领导对手工业和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8月,基层供销社一度下放为人民公社的供销部,县以上供销社与国营商业合并,使供销合作商业受到严重挫折。1961年8月,专区和各县供销社从商业局分岀,专区供销社内设人事科、计划科、业务科、生产企业科、储运科,下辖棉花经理部、食品经理部、生产资料批发站、土产废品采购站、畜产品采购站、供销机械厂、供销干部学校。1960〜1962年,供销商业系统以预付定金、调剂种子、购进食物、收购和推销农副产品、协助发展多种经营等办法,支持群众生产度荒。1963〜1966年,供销社在供应生产资料、传授先进技术、支持农民恢复发展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71年7月,地区和各县供销社再度并入商业局。次年9月,又从商业局分出,“文化大革命'’的干扰使供销合作商业徘徊不前,1978年进入复兴时期。1979年春,全区供销系统抽调1481人深入基层,组织663人深入至568个生产队,利用各种形式培训技术员1780人,建立麻、桑、果、蚕等11种115处商品生产基地。
80年代是供销社坚持和不断深化改革的10年。其间,按照“逐渐把供销社办成农村经济综合服务中心”的要求,坚持“农业发展我发展,我与农业共兴衰”和“在服务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方向,既保证了农村日益增长的生产和消费需求,也发展壮大了自身的经济实力。1981年6月,设山东省物资回收公司聊城分公司;次年2月,供销技工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山东省聊城供销学校(1984年8月更名为山东省聊城贸易学校)。当年,全区投资1497万元新建棉花加工厂18处、棉厂37处。1984年8月,商业部授予聊城市蒋官屯供销社棉站“文明棉花收购先进单位”称号。1986〜1990年,以把供销社“逐步办成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为目标,不断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1990年底,全区有基层社145个,地、县属专业公司、棉油加工厂64个,其他经营服务机构2857个,农村代购代销点3324个,经供销社扶持发展的商品基地214处,年产值4.3亿元。全系统除棉花以外的其他农副产品年收购额在3500万元以上,比1985年增长1.9倍。1991〜1996年,全区供销系统经营机构和经营网点、服务设施和服务队伍得到不断发展,服务功能和服务手段日益完善。1993年下半年,根据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将137个基层供销社的人、财、物全部下归乡镇管理;归属供销系统管理的基层供销社保留10处。1996年下半年,在地委、行署的统一部署下,按照“调整建制,理顺体制,完善机制,政策帮扶”的总体改革思路,开展以大带小、以强帮弱、按经济区域组建中心社为目标的基层社改革。通过建制调整,组建县市供销社中心社,使每个基层社的服务范围扩大到3个乡镇、8〜10万人口。
1988年后,在搞好农资专营的基础上,开展了以粮、棉、果、菜为重点,以测土配方、科学用药、农业技术咨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农资科技系统化服务。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建测土站152处,购置测土仪158套(台),开办“庄稼医院”61处,增设农机具维修站114个,预约送货额占销售总额的35%以上;仓储面积46.72万平方米,拥有各种运输车辆589辆;全系统拥有流动资金4.1亿元,比1985年增加2.08亿元;固定资产(净值)3.88亿元,比1985年增加2.41亿元;实现利税3480万元,比1985年增加1676万元。
1991〜1996年,为支援农业生产开展系列化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大,服务机构、服务设施和服务人员不断发展。1994年,全区建立村级服务站1988个,“庄稼医院”183处,机防队80多处。同时,相继成立测土配肥站、技术咨询站、物资供应站、信息服务站、农机维修站等服务组织,积极向农民推行测土配肥、机雾防治病虫害等科技兴农措施,大力开展预约送货,下乡送货,服务到村、到户、到田间、到地头和收、供、修、技结合的便民服务。1996年,配合中心社改革,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大力兴办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社,到年底,已形成的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2处。
第一节网点设置
全区供销系统的购销网点设置是:县市有联社,乡镇有基层社,村设代购代销店。
县联社1949年底,专区所辖各县通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建立县联社。1958年8月至1961年8月,基层供销社一度下放为人民公社的供销部,地、县供销社并入商业局。此后,虽从商业局分出,但终止了社员代表大会制度,供销社由“民力、''变成“官办”。1971年7月至1972年9月,地、县供销社再度与商业局合并。此后虽又分开,但县联社的名称和群众性、民主性的性质未能恢复。1983年2月,地区供销社颁发供销社体制改革试点方案,并以阳谷县供销社为改革试点社。同年6月,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普及各县,年底至次年9月,各县先后召开全县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为基层供销社的经济联合实体的县联社,其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计划物资的购销,指导基层供销社的经营;为基层供销社组织货源,推销产品,提供加工、仓储、运输、技术、信息等综合服务;代表基层供销社和专业公司统一协调与有关部门关系;作为基层供销合作社的联合体,为基层社和入股社员提供信息、技术、资金、购销、储运等方面的服务;联合直属企业、基层社和入股社员3股力量,形成一个“拳头”,实现由单纯经营型向经营服务型的根本转变。1990年,全区县市属机构发展到1313个,职工37812人。1996年,全区有县市属专业公司、棉油加工厂79个。
基层社最初是村村建立,1950年春,全区有基层社1165处,下半年整顿合并为727处。1951年春,基层社改建在重要集镇。1952年10月,90%以上基层社建在集镇。1954年,以“一区一社、一乡一店”的精神,进一步整建基层供销社,到1955年6月,完成以区建社任务,实现以行政区划为主,照顾经济区划的建社原则,基层社由原来的224处调整为97处。1956年,全区有基层社116处,所属门市部2350处,采购站305处。1962年,全区辖112处基层社,1068个农村网点,其中中心店270个;3人店258个,2人店478个,1人店62个。1964年,区划变动,全区有基层社83处。1971年,按公社行政区划设基层社,全区基层供销社增至144处。至1990年底,全区有基层社145处,农副产品购销服务公司(站)194处,百货门市部325处,棉站74处,棉油加工厂64处,副食门市部143处,农业生产资料服务公司(门市部)371处,日杂门市部148处,其他门市部37处,供销分店464处,旅店59处,修理门市部12处,饭店191处。1996年,全区有6个县市已完成组建县市供销社中心社51处。农村代购代销点简称“双代店”。由农业社代销员、经购经销员、代购代销员发展而来。1955年,全区有农业社代销员596人,1956年增至2647人。1958年,全区有“双代员”8915人,1962年春减至3207人。1962年8月,地区供销社规定,50〜100户的村庄设“双代员”1人,较大的村庄设2人。1976年,村村建店,50户以上100户以下的自然村设单人店,100户以上的自然村设双人店。当年,全区有“双代店”4243处,其中单人店3803处,双人店440处,年“双代”额4204.73万元,其中代购额428.3万元,代销额3776.43万元。1981年,为全区代购代销店发展的鼎盛时期。当年,全区代购代销店4423个,代购代销员5187人,完成代购代销额分别为516.9万元和6385.7万元。1985年后,对“双代店”采取增加经营品种、拓宽服务领域、疏通进货渠道等一系列政策。当年,全区有“双代店”4306个,“双代员”4794人,代购额140.7万元,代销额2399.8万元。1990年底,全区有“双代店”3347个,“双代员”3746人,代购额103.9万元,代销额2655万元。1995年,全区有“双代店”1980个,双代员2261人,代购额496.5万元,代销额7819.5万元,商品资金1247.4万元。1996年下半年,基层供销社体制开始改革。
1973〜1995年聊城地区双代店基本情况第二节商品购销
产品收购
棉花产品收购棉花是供销社收购的大宗重要农产品。自1952年开始实行预购,1954年实行计划收购,1955年,棉花生产、收购全部纳入国家计划,供销社积极供应生产资料,调运棉种,服务棉花生产。1963年,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棉花生产的决定,对棉花生产实行奖售政策,每交一担皮棉实行奖售化肥35公斤、粮食7.5公斤、布票1丈。1967年,棉花奖售改为化肥一项。1978年,按省计委、省供销社关于提高棉花收购价格的通知精神,皮辊棉“327”级收购价提高11.1%,以后两年连续提价,并奖售商品粮。1983年,自新棉上市起实行“倒三七”比例加价收购,即收购的棉花30%按牌价、70%加价,加价后的标准级“327”皮辊棉每担185.25元。由于棉花提价,农民植棉积极性高涨,棉花产量大幅度提高,棉花收购厂、站已不适应收购需要,岀现了"卖棉难''的问题。1985年后,改国家统购为合同定购,计划收购以外的棉花,允许自由买卖。
棉花收购数量,同棉花产量紧密相连。1952年,全区收购棉花2.28万吨。1958年,棉花丰收,收购棉花增加到4.39万吨。1961年,棉花大幅度减产,仅收购1.31万吨。1964年后,棉花生产得到恢复发展。至1979年的16年间,全区棉花年收购数量变动在3〜5万吨间。1980年,植棉面积迅速扩大,产量急剧上升,收购数量成倍增加。同年收购棉花16.13万吨。1984年收购棉花34.88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1985年,国家调整棉花政策,面积减少,产量下降,收购数量减少到17.36万吨,此后始终没有大的突破,棉花收购数量维持在20万吨左右。1990年,全区收购棉花20.82万吨,其中收购量最多的是莘县3.24万吨,其次是冠县3.23万吨,最少的是东阿县1.52万吨。1991年后,由于调整种植结构,棉花种植面积减少,棉花收购量逐年递减。
农副产品收购供销系统收购的农副产品主要有桑蚕茧、草帽辫、黄花菜、红枣、乌枣、苹果、梨、羊毛等。1926年,莘县、冠县、东阿、清平、临清5县始养蓖麻蚕,次年推广到境内16个县。1962年后,连续5年大发展。1968年,全区收购蚕茧5.85吨。1973年开始大抓植桑养蚕,年收购蚕茧41.3吨。1975年,从江苏省调进良种桑树苗270万株,新建桑园2100亩,收购蚕茧173.5吨。1976年,嫁接良种桑树3457万株,收购蚕茧431.3吨。1978年,全区有桑园73460亩,其中专用桑园23699亩,年产茧25吨以上的公社3个,年产茧5吨以上的大队9个、年产茧2.5吨以上的大队28个。1979年,全区植桑100亩以上的大队53个,收购蚕茧508.4吨。80年代棉花实行加价收购后,不少农户砍桑植棉,桑树数量急剧减少。1984年,全区收购蚕茧降至12.2吨。此后,收购量逐年下降。莘县、冠县、阳谷为草帽辫产地。供销社自建社初期就承担组织生产和收购草帽辫的任务。基层社与编织专业户签订产购合同,由供销社发放资金扶持生产,统一收购后,转外贸部门出口。1953年,在莘县建两处草帽辫编织厂,1970年收购8578包,1975-年收购18220包。自1978年,草帽辫的生产与收购交外贸部门管理。黄花菜为聊城、阳谷、东阿、在平等县的传统土特产品。50〜70年代中期,收购量逐年下降,1974年仅收购1.65吨。1978年后,种植面积、产量逐年增加,但当地食用量大增,收购量一直极少。1985年,全区种植3000万墩,收购1.25吨。1990年,种植1500万墩,收购0.3吨。至1996年,收购量连年递减。红枣、乌枣的收购是供销社的主要土产业务之一。1953年收购红枣522.8吨,乌枣3132.05吨,调运江西、浙江、福建等省。1958年,为发展枣树生产,发放预购定金5.73万元,号召大面积种植。至1962年,全区收购红枣5041.65吨、乌枣337.55吨。进入80年代,因管理粗放,收购量逐年下降。1988年收购红枣27吨,1990年收购红枣55吨。在平乌枣畅销国内外,但自1984年后收购量逐年减少。70年代后期,苹果的收购量呈现上升趋势。1973年前不足0.1万吨,1978年达到4135.70吨,1979年后有所下降,80年代后期有所回升,1990年收购4043吨。1996年收购1298吨。.梨的收购量最多的1973.年达7381吨,1974年后有所下降,1990年收购685吨。羊毛收购量1974年以前不足0.1万吨,1978年超过0.2万吨,1980年达到3825吨,1985年后收购量急剧减少,1990年收购146吨,1995年收购26吨。
聊城地区各县市供销社历年棉花收购数量(续表)
聊城地区供销系统历年主要农副产品及废品收购量(续表)
生产、生活资料销售
生产资料销售解放战争时期,供销合作社对农民经营的农业生产资料,仅有少量有机肥料、中小农具、化学农药等。1952年,地、县供销社设生产资料经理部,接收原由政府农业部门经营的新式农具、化学农药、药械、水车、化学肥料等生产资料的推广供应。1953年,开始经营半机械化农具。1955年,开始经营排灌机具、拖拉机等大型农用机具。1956年,各县供销社建立大型新式农具供应站。1969年,建立地区供销社农业生产资料采购供应站,成为全区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供应的服务中心。至1996年,地、县市、乡镇3级农资购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推广供应新式农具1947年春,堂邑县“推进社”向农民推贷斗子式水车;次年春,又供应小五轮水车。1950年2月,专区建立“水利推进社”,在全区推广解放式、斗子式、小五轮、轻三轮、大牙轮、裕民造等6种型号的新式水车。1950年3月,开始经营1寸步犁、10寸步犁、三齿耘锄等新式农具。1952年起,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供应,成为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的中心业务。1953年,全区增设生产资料供应站68处。1954年初到11月底推广供应双铧犁1685部、各种步犁8717部。1956年,各县供销社建立大型新式农具供应站,推广供应双行、10行棉花播种机、圆盘耙、脱粒机、粉碎机、抽水机、水泵、管带、大小胶轮车等大中型新式农具。1958年,围绕农村大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推广供应动力排灌机械,引进、供应手扶拖拉机、小型拖拉机等。1969年,全区社社有拖拉机耕种、耙耕,队队有动力排灌机械抽水浇地。1978年,新式农具经营业务移交给农机公司。此后归供销社主管经营的生产资料,主要有化学肥料、化学农药、药械,中小农具、耕畜、农用薄膜等。1990年,销售小农具45.39万部。
推广供应化学农药、药械1948年,供销社供应农民白砒、棉油皂、石灰硫磺合剂、烟草石灰水等非化学农药防治害虫。1950年,专署农林部门引进推广“六六六”、“滴滴涕”化学农药及喷雾器等药械。1952年,经销可湿性六六六粉5吨,可湿性滴滴涕粉3.25吨,喷雾器800架。1955年,调进高效剧毒化学农药“1605”和压缩式喷雾器,供应棉农防治害虫。1956年,调进“1605”用于棉花拌种。
1958年,供销社调进氧化乐果、磷氨、久效磷等新推出的高效农药供应棉农。1965年后,由于棉田面积逐年扩大,全区高效剧毒农药供不应求,开始采取层层分配,计划供应。此供应办法一直延续到1985年。1968年,各县社和基层供销社曾建土农药生产厂,利用柴油、粘土、“六六六”、碱面、敌百虫、石灰、烟叶、硫磺等作原料,制造土农药10多种,廉价供应农民使用,弥补化学农药的不足。1970年,开始推广生物防治。1981年,从国外进口吠喃丹,在全区推广用于棉花拌种。同年8月,国家通知停止对“六六六”、“滴滴涕”化学农药的供应,防止人畜累积中毒。自此,全区没再供应以上两种农药。1982年,销售供应杀灭菊脂、漠氧菊脂、柏树菊脂、氯氰菊脂等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1985年,农业害虫对菊脂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有机磷制剂农药供应量上升。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经销农药3217吨、药械45200架。1996年,销售农药3517吨,药械33900架。
推广供应化学肥料1952年,开始经营硫酸铵。1954年,推广供应过磷酸钙。1955年,经销日本进口尿素、国产硝酸铵、氯化铵等。1965年,推广供应该区生产的氨水,后改产碳酸氢氨销售。1982年,开始供应从美、德、苏联等国进口的磷酸二氨。1984年后,国家调拨分配奖售的化肥直接供应到户。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经营化肥647481吨,其中氮肥303272吨。1996年,全区供销系统经营化肥795566吨。
供应耕畜1950年,供销社开始经营耕畜。1954年始,陆续从内蒙、新疆、东北等畜牧区采购耕畜。1955年,各县供销社成立牲畜经营管理科。至1956年2月中旬,全区共购进耕牛24798头、骡马36头、驴211头,全部微利平价向农村各生产队供应。1962年,再次从内蒙、东北调进牛、驴,向社队平价供应。1980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自繁自养牲畜发展较快,供销社停止经营。1978〜1996年聊城地区供销系统生产资料销售数量
生活资料销售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初级形式的供销合作社通过各种渠道从敌占区运来煤炭、火柴、煤油、食盐供应农民。1946年,基层供销合作社受人民政府的委托,向灾区人民贷款、贷粮,发放棉衣、棉被、棉鞋等救济物资,并组织贩运粮食、土布等生活日用品。1950年春,专区供销社设煤炭、生活资料推销经理部,与煤炭、花纱布、石油、盐业等部门签订推销商品协议书,由供销社向农民直接供应煤炭、煤油、火柴、食盐、布匹等商品。1953年,专区供销社撤销煤炭、生活资料推销经理部,将生活资料的批发供货业务下放到各县供销社,各基层社向各村代销点直接供货。1954年,棉花、棉布及棉花制品实行以人定量、凭票供应,供销合作社按规定向群众发放布票、絮棉票等票证。国民经济三年困难时期,供销合作社经营的卷烟、食糖、糕点等紧缺商品,实行凭票(证)定量供应。1964年,除针织品外,其余商品全部转为平价供应。70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成了农户争相选购的商品。80年代,录音机、电视机、照像机、毛料衣服进入普通家庭,供销社采取多渠道、少环节的经营方式,积极组织采购。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销售食盐25932吨,柴油23297吨,自行车12167辆,香烟6785箱,酒4868吨,食糖2679吨,茶叶319吨,肥皂35525箱,暖水瓶3.28万个,电视机6474台,收音机11999台。1996年,全区供销系统销售食盐88780吨,柴油5860吨,自行车7240辆,卷烟4669箱,酒7554吨,食糖1113吨,茶叶190吨,棉布128万米,电视机2908台。
1981〜1990年聊城地区供销系统主要兼营生活资料销售数量
商品购销存总值
供销社业务经营,国内购销总值呈逐年增加趋势。国内纯购进总值,1978年不足2亿元,1981年超过7亿元,1983年超过10亿元,1990年达到17.5亿元,比1985年增长90%以上,1996年为7.1亿元。
国内纯销售总值,1971年前不到2亿元,1977年超过3亿元,1983年超过5亿元,1987年超过9亿元。1990年达到13.59亿元,比1985年增长70%以上,1996年为12.72亿元。
1981年,基层供销社饮食零售总值为944万元,1986年减少到416万元。80年代后期有所回升。1990年恢复到781万元,比1985年增长70%以上,1996年达到12.7亿元。
1981年末库存总值为4.49亿元,1983年后变动在8亿元上下。1990年为9.57亿元,比1985年增长60%以上。1996年为4.0亿元。聊城地区供销系统历年购销存总值
单位:万元(续表)
第三节饮食服务
饮食业建国初期,街头小吃摊点多为个体经营。1956年后,个体饮食业者大部分过渡为供销合作社职员,以基层社为单位,建立一处或多处综合性饭店。当年,全区供销合作社共建饭店787处,从业人员5398人。至1985年,全区各县市、乡、镇、集市饭店,除各县城内有少数国营商业饭店外,均属供销系统经营。同年,私营饮食业迅速增加。1990年,全区供销系统共有饭店214处,从业人员989人,经营额969.8万元,实现利税90.8万元。1996年,全区供销系统共有饭店139处,从业人员689人,经营额1427.4万元,实现利税181.54万元。
酿造业1956年前,酿造业均为私营。1956年后,酿造业成为供销社的附属业。同年,全区供销系统共有副食酿造加工厂81处,主要生产糕点、酱油、食醋、酱菜、豆制品、小食品等。1972年,副食酿造加工厂发展到145处,始产蛋白酥、蜜枣罐头、强化食品等新品种。1978年后,通过横向联合,引进北京义利食品厂京式中西糕点50余种、济南胜利食品厂糕点30余种。1982年,在全省供销社系统优质产品评选会上,莘县古城的芙蓉果、朝城的酱瓜,阳谷县阿城镇的虎皮卷,在平县博平镇的食醋和托香酥等7个品种获得3个第一、两个第二和两个第三名。此后,供销系统的酿造业仅有少量生产。
糕点业1977年,开始生产冰糕等冷食品。1985年,引进日本产冰激凌机、板田式糕点生产机各1台、冰糕机88台,制冷总量352千大卡,年产冰糕4千万块。冰糕普及农村,城镇多食用雪糕、冰激凌等冷饮。1990年底,全区供销社系统有糕点加工厂149处,糕点生产机械5台,糖果机4台,罐头机7台,冰淇凌机1台,年产糕点4301吨,糖果4吨。此后,其糕点业产量逐年递减,占社会比重下降。
服务业建国初,旅店以马车店为主,理发、照像多为1人店或2人店,全属私营。1956年后,服务行业过渡到供销社服务人员217人,组织起合作店31处、合作组55处。至1985年底,全区供销社系统有旅馆108处、2181个床位,车马店15处,理发店8处,照像馆9处,浴池9处,洗染店1处,修理业20处。1990年底,有旅馆91处、866个床位,理发店9处,照像馆10处,浴池1处,洗染店1处,修理业3处。1996年,全区有旅馆136处,理发店17处,照像馆13处,创利税142.7万元。
第四节废品回收
建国前,废品回收由贫苦百姓推车走街串巷收购,运到城镇向有关工商户交售。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部分收破烂的贫苦劳动者把收到的废钢铁、破铜、烂锡等军需物品秘密送到解放区军工单位,支援军工生产。1952年,省土产公司在禹城建立土产杂品二级站。当年,全区辖15个县供销社,设采购站244处。1956年,全区土产杂品采购站增至303处,有代购代销员2647人。1958年7月7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为废旧物品回收利用题词后,全区废旧回收业务逐年扩大。1962年,全区代购代销员增至3207人,1978年增至5191人。1981年,设地区再生资源公司。1986年,全区除在平外,各县市先后成立专业公司。1986〜1990年,累计回收各种废旧物资6万吨,价值7500万元,收购废钢铁7349吨、废铜808吨、杂骨387吨、破布1107吨。1990年底,全区有废旧物资经营机构8处,网点78个,从业人员904人。1996年,回收废钢铁3082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