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建筑队伍
建国前,境内没有专业建筑安装施工队伍。一般建设项目,多是临时征集工匠,工完即散。农村建房,则由工头临时组织技术人员和强壮劳力承包建房或互助建房。1951年,临清、高唐等县工会把分散在当地的个体建筑工匠、维修零工组织起来成立建筑工会。同年5月9日,全区第一个国营建筑企业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临清分公司成立,即今聊城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1954年,全区第一个县属集体建筑企业成立,即聊城县城关区建筑生产合作社(今聊城市第一建筑公司)。此后,区内各县相继成立了集体建筑企业。到1957年,全区县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发展到10个;1959年底增加到12个。1961年,将12个建筑企业压缩合并为3个,分别驻聊城、德州、临清。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建筑业逐步恢复和发展。1957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共有9个。80年代中期,聊城、莘县分别组建新建筑企业。1985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增加到13个。随后,临清、高唐组建新建筑企业。1990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共有16个,其中全民企业(地属)1个,集体企业(县属)15个。同年,全区共有资质等级的建筑安装队伍195个,其中国营二级建筑企业1个,集体三级建筑企业17个,四级建筑企业35个,建筑非等级队伍133个,设备安装非等级队伍9个。1992年,全区建筑企业发展到近300个。1994年,全区共有40多个建筑企业晋升了资质等级,二级企业增加到7个,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晋升为国有大型(一)类企业。1995年,全区开展建筑企业资质就位。1996年,全区共有资质等级的建筑安装企业278个。
建国初期,全区建筑施工企业职工仅有数十人,1957年发展到1400余人。1959年,全区建筑企业职工为7589人。1963年,全区建筑企业职工减少到811人。70年代后,区内建筑企业职工队伍不断壮大。1975年,全区建筑企业职工增加到6021人。1980年,全区建筑企业职工为8990人。1990年,全区建筑企业职工为10019人。至1996年底,全区建筑施工企业职工达到近5万人,其中国有企业职工7382人。
1980年前,区内勘察设计单位仅有地区建委所属的建筑设计室。1980年,区内共有建筑设计人员15人,能承担普通的土建设计。1984年,全区勘察设计单位发展到19个,每个设计单位均能从事建筑、水利、电力和交通4大门类的勘察设计。1990年,全区勘察设计单位共有职工348人,其中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勘察设计的职工123人,从事专业勘察设计的职工225人。至1996年,全区共有勘察设计单位28个,职工68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6人,工程师215人,助理工程师259人,技术员150人。
聊城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全区唯一的国有大型(一)类、建筑资质一类建筑安装施工企业,隶属于聊城地区城乡建设委员会。该公司1951年5月创建,时称“中国建筑企业公司临清支公司”,1955年更名为“山东省聊城专区建筑工程公司”,1961年易称“山东省建设厅聊城建筑工程公司”,1967年改称“聊城地区建筑工程公司”,1994年1月改称“聊城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公司初建时,仅有职工50余人。1959年,建筑职工达到2229人。1979年,职工达到3284人。1990年,该公司共有干部、职工3715人,其中技术人员375人,管理人员359人,工人1816人,服务人员178人,其它人员987人。1996年,该公司共有干部、职工235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20人,工程师83人,助理工程师413人。该公司下属11个土建公司和直属公司、安装公司、基础公司、机械化施工公司、金属结构公司、建筑科学设计院、机械厂、住房合作社、服务公司、职工医院等18个单位;公司机关设有22个科室和工会、团委、纪检等职能部门。
50年代,该公司主要施工项目有聊城地委办公楼、聊城第一招待所、临清电厂锅炉房、东阿位山水泥厂厂房等。60年代,公司主要施工项目有聊城油泵油嘴厂、手表厂、内燃机厂、运输机械厂、轻工机械厂,临清、高唐棉纺织厂,山东省医疗器械厂等工业建筑。70年代,公司主要承建工程有聊城、临清百货大楼,聊城邮电大楼等。80年代,该公司主要承建工程有聊城体育馆、客车厂主厂房,聊城师院教学楼、第二招待所、啤酒厂以及济南《人民日报》转运站、丝绸厂、燕子山住宅小区19号楼等。1991年以来,该公司承建的主要工程有聊城宾馆服务楼,地区邮电局综合服务楼,地区税务局培训中心大楼,地区劳保事业处中心楼,地区机械局住宅楼(省优),临清市建委办公楼(省优),地区人行营业楼(省优),聊城客车厂总装车间(部优),聊城电厂主厂房、冷却塔(省优),聊城商检大楼,鲁西商厦,铁塔商城,聊城海源阁,聊城地区保险大厦,聊城地区中银大厦等。从公司建立至1990年,该公司共承建工程项目2227个,累计竣工面积24267平方米,实现利润1554.2万元,上缴利税900万元。1993年,该公司被列为全国百强建筑企业之一。1991〜1996年,该公司共承建工程项目1150个,累计竣工面积169万平方米,实现利润2173.6万元,上缴利税6317.6万元。至1996年,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净值10555万元,各种建筑机械1392台。
聊城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科学设计研究院1993年创建,时名为“建筑科学技术设计研究所”。1994年6月,易为今名。它是全区唯一一所集建筑设计、科研、施工为一体的科研机构。1996年,有固定职工29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15人;在所有职工中高级工程师2人,工程师6人,获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者20人。院内设建筑设计室两个,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建筑技术咨询部、行政科室各1个。其业务范围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材料试验,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科学研究和咨询。1996年,设计室被省建委批准为国家建筑设计丙级资质;设计人员平均1.5人拥有1台微机,微机设计出图率达到80%以上。1991年,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其前身为总公司实验室)被省建工局批准为国家二级试验室。它是全区最早的二级试验室,其试验设备和仪器均为90年代新产品,它已成为建筑行业进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试验基地。该中心利用电厂的粉煤灰研制的多灰粉广泛应用于工程施工中,既节约了水泥、白灰用量,又提高了工程质量;与河北省沧州机械施工公司研究的《建筑垃圾加固软土地基》项目,大大降低了工程造价。该院研究的粘钢新技术获省级二级工法,并在几个工程中得到应用;积极推广石灰晶、SBS防水材料、珍珠牌防水液及各种外加剂等大批新材料;为建设单位编制预算标底和结标,提高了该院的声誉。建院4年来,先后完成建筑设计100余项近200个单项工程,建筑面积达43.7万平方米;为460个单项工程做了试验;完成科研项目6项。
第二节建筑设计
建国前,境内没有建筑设计单位。1955年,聊城专区建筑公司始有建筑设计人员。1958年,区内所建的聊城地委、专署大楼(后给手表厂)及聊城影剧院等建筑图纸,分别由北京建筑设计院、河南省郑州设计院设计。同年,专区建筑公司成立建筑设计室。1962年,该设计室撤销。1963年组建设计小组。至1974年,发展为有设计、绘图、预算等10多名专业人员的设计组织。1975年,地区基建局建立设计室。1990年,全区共有9个建筑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项目80个,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493个,项目合计投资2.2亿元;设计总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其中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完成标准设计和通用图设计项目5个,完成工程测量103标准平方公里,工程地质7842标准米。1996年,全区共有13个建筑设计单位,共完成初步设计项目15个,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800个,项目合计投资8亿元;设计总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其中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完成工程测量59标准平方公里,工程地质18142标准米。
1976年3月,聊城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成立。初建时,以民用建筑设计为主。1981年后,逐渐增加水电暖规划及土工实验专业。1990年底,该院共有职工46人,其中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16人,技术员4人;设计专业有勘察、规划、预算、建筑、给水、排水、照明、采暖、通风、空调、动力及结构等。1996年,该院共有职工63人,设计专业基本齐全。
1981年,山东省建委颁发准予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及配套设计项目的勘察设计证书。1985年,聊城地区建委设计室被省建委确定为建筑丙级设计单位,准予承担24米以下的多层民用建筑,跨度24米、吊车吨位10吨以下的单层厂房、仓库和跨度10米以下多层厂房、仓库。1988年,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建立。1989年8月,省建委再次进行复査,换发了设计证书,资质由丙级升为建筑乙级,城乡规划丁级,准予承担民用建筑设计乙级以下工程,建筑高度不超过50米、18层的住宅;跨度不超过30米的单层民用建筑,吊车吨位不超过30吨的单层厂房、仓库,跨度不超过12米的多层以下的厂房、仓库和独立烟囱、水塔、水池等建筑物。1996年5月,地区规划建筑设计院经国家建设部批准,建筑设计资质由乙级晋升为甲级,规划设计为丙级,勘察为丙级。1990年,该院共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178个,总面积为23万平方米,产值82.6万元。1994年共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178个,总面积为25.7万平方米,产值133.9万元。1996年共完成施工图设计项目240个,总面积为38万平方米,产值400万元。1990~1996年,该院共获省级优秀设计奖8项,地区优秀设计奖30项。第三节建筑施工
建国初期,区内建筑业只从事普通平房的施工。50年代后期,开始从事楼房、工业厂房的施工,施工工程不断增加。1975年,全区建筑施工面积为35.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2.7万平方米,竣工率63.17%.1980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共有811个,施工面积54.31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2.83万平方米,竣工率60.45%。1985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共有571个,施工面积44.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6万平方米,竣工率58.43%。1990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共有382个,施工面积54.4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50万平方米,竣工率50.45%。1992年,全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施工工程共有570个,施工面积91.4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8.8万平方米,竣工率53.4%。1996年,全区建筑企业施工工程共有1379个,施工面积31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57.3万平方米,竣工率50.2%。
1978~1996年聊城地区县属以上建筑企业施工生产状况
第四节建筑装饰
明清时期,境内楼阁、会馆、庙宇和豪富宅房的建筑装饰十分讲究。其建筑画梁雕柱,刷漆涂金,色彩鲜艳。其门楼也是雕窗画格,五彩油漆。明代建筑的光岳楼、清代建筑的山陕会馆,就是其中的杰岀代表。建国后,现代建筑逐年增多。其建筑装饰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又有所的创新。
至70年代,区内建筑室内墙面先用白灰抹平,再涂抹乳白、淡黄等颜色装饰。80年代后,某些高级套房逐步使用调和漆涂刷或粘贴花纹墙纸,天棚的装饰则由原绑扎芦苇铺席或铺板条、抹白灰,改用塑料乙烯天花板。1990~1996年,室内装饰采用花纹木板、防水壁纸;吊顶采用防水石膏板、防水PVC板;地面采用全瓷地板砖、木地板、大理石等。
至70年代,区内室外装饰多用水刷石装饰墙面和柱、垛、台阶等部位。80年代后,用无机有色磁砖,“马赛克”等装饰外墙面者逐年增多。有的建筑物上用彩色磁砖贴有山水、人物、风景图案。其间,优质建筑装饰工程主要有:光岳宾馆、商检大楼、人行大楼、地区城市信用社营业楼等。
第五节建筑管理
建国前,境内建筑业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乡村盖房多是助工,房主供饭菜及烟、茶;城镇官府的较大工程,由官府从城乡工匠中征收徭役,选调能工巧匠完成。建国后,随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的提高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经营方式先后经历了包清工、包工包料、指令性分配,改革开放后则实行投标、招标、分包经营、单独经营和联合经营等方式。
1951-1952年,区内建筑施工主要是以清包为主,即包工程的定额工日,盈余部分用于企业积累和扩大再生产。1953年,区内建筑施工始有预算。工料费按合同协议书固定,施工预算为结算依据。1958年起,区内施工任务由基建主管部门以指令性计划将工程下达给施工企业。国营建筑企业废除包工、包料、包定额,取消计时工资和法定利润,实行工程费用实报实销。“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区建筑企业由国家直接拨发工资和管理费用;用行政手段取代正常的经营管理,造成工期拖长,质量下降。1978年后,全区建筑企业普遍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自1984年起,全区实行建筑工程招标承包制。建设单位通过招标择优,选择施工队伍;建筑企业以“质量第一,用户至上''为宗旨。1984〜1990年,全区共有14个建筑单位实行投标,其中地区建筑公司、聊城市建筑第二公司、聊城市建筑第三公司、临清市建筑第二公司、东阿县建筑公司等企业中标率较高。1991年以来,全区建筑行业逐步推行和完善招标投标,整顿建筑市场,调整施工队伍规模,建筑业经营水平不断提高。1991年,全区县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共完成施工产值1.63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818元/人,实现利润572万元。1993年,全区县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共完成施工产值2.1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948元/人。至1996年,全区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率达到87.6%;县以上建筑安装企业共完成产值12.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万元/人。
自60年代起,全区县以上建筑企业均由主管部门统一安排施工任务。1983年,开始从单一的生产计划向经营计划转化。自1990年始,全区县以上建筑施工企业内部均设计划科。该科主管编制、实施本企业建筑施工计划。
自区内有建筑业始,特别是1978年后,建筑技术管理不断加强。技术管理主要包括施工组织、技术交底、现场技术指导等。工程开工前和开工后,施工单位以建筑物为对象进行施工的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和施工场外协调。总工程师或工程处主任向施工技术负责人交底,技术负责人向班组长、班组长向操作者层层交底,总工程师或工程负责人及时推广先进经验,处理技术事故。
1955年,专区建筑公司成立安全领导小组,设专职质量安全检査员。自1980年起,区内县以上建筑公司均设质量安全科,工区厂(队)、各集体建筑企业按职工人数的3%配专职安全员。1994年,全区建筑业在省建工系统安全生产检查中,取得了总分第八名的成绩,所有施工现场均达到合格。1995年8月,聊城地区建筑安全监督站正式成立。同年,制订了《聊城地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暂行规定》。1995年以来,全区建筑业开展了争创“十佳施工现场”竞赛活动,并对全区127家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了安全资格认证工作;先后共举办建筑电工、架子工学习班16期,有1650人领取了省建委、省建工局颁发的上岗证书。1995年,全区建筑企业共发生四级重大事故2起,死亡2人。1996年,全区建筑业在全省组织的建工系统安全大检查中获得第六名。
建国初期,区内建筑业没有专门的质量管理机构,质量以建设单位满意即为合格。自50年代末期,区内建筑业主管部门和各施工企业有关科室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和检查。1979年,全区对建筑业开展优良工程评定工作。1979〜1986年,全区建筑施工工程优良率占40%。1985年,地区建委和各县市建委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工程质量的机构,即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各建筑施工企业先后成立了“质检科”或“质安科”,并在建筑企业开展了QC管理法(即全面质量管理)。1987年起,全区在实行国家新的质量评定标准的同时,开展由质量监督站负责的评优工程活动。1987〜1990年,全区优良工程率为10~20%,其中有81项工程获地区优质工程。1991年,全区建筑工程优良率为26.9%,其中省优工程4项,地级优良工程52项。1992年,全区建筑工程优良率为23%,其中省优工程6项,地级优良工程62项。1994年,全区竣工的250个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其中部优工程1个,省优工程12个, 地优工程60个。1996年,全区竣工的720个建筑工程质量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为28%。
第六节典型建筑
古建筑
光岳楼位于聊城市旧城中央,始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其中台高9米,楼高24米。底座为方形,占地1.85亩。主楼全部为木结构,四面斗拱排檐,歇山十字脊楼阁,外有围廓。楼基系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四面各辟半圆拱门,台中心处是十字交叉拱,四门里边为宽阔的楼洞。其建筑形式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建法,同时和明初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是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它是中国现存的明代楼阁中最古最高的1座,北京的古楼、西安的钟楼与之相比,相形见细;就其规模、形制、结构和建筑年代来看,应与全国著名的黄鹤楼、岳阳楼并列,是中国建筑史上难得的佳作。1988年,该楼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位于聊城市旧城东关古运河西岸,坐西朝东,面河而立。始建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系庙宇与会馆相结合的古建筑群。建成后多次扩修,至1809年(嘉庆十四年),方具现在规模。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4.97亩。整个建筑由山门、戏楼、夹楼、左右钟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中北三殿游廊、春秋阁、望楼等亭台楼阁160余间组成。该会馆布局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它在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8年,该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
现代建筑
光岳宾馆即聊城地区地级机关第一招待所,坐落在聊城市东昌东路中段,占地面积25702平方米。宾馆拥有床位350个,其中高档床位138个,中档床位92个;内设大小会议室8个,可接纳500人以下各种规格的会议。它承担地委、行署等领导机关安排的接待和会议任务,曾成功地接待了来聊城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省内外各级领导,来自世界5大洲的外宾和港、澳、台同胞及全国和省、地在聊城召开的各种大型会议。建有格调高雅的总统套房、豪华套房和单人间,套房配有精美家俱、中央空调、闭路电视、国际直拨电话。该宾馆备有装饰别致的卡拉OK厅、大中小餐厅和零点餐厅。近几年来,先后投资500万元新建成的鸿宾楼(南楼)贵宾厅,总面积达0.1万平方米;百人宴会厅装饰精美,并配有美国博士音响。1996年9月,该馆面向社会开放。
东昌宾馆即聊城地区地级机关第二招待所,坐落在聊城市东昌西路119号,占地53亩,建筑面积14992平方米。宾馆拥有床位470个,其中高档床位160个,中档床位100个。其餐厅服务设施达到高层次接待标准,客房、会议室配套服务设备现代化水准达到国家星级宾馆标准。
聊城商检大楼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140号。1992年8月破土动工,1996年3月8日竣工并投入使用。该楼地上12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为0.6万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元。它集商品检验、办公、宾馆、娱乐为一体,1〜3层为宾馆餐厅,4~6层为地区商检局机关办公用房,7〜8层为综合实验室,9〜11层为宾馆客房,12层为多功能大厅。综合实验室配有较先进的检测设备,并以优良的检测手段为全区的商品外向型经济服务。
鲁西商厦坐落在聊城市东昌路中段。1993年5月破土动工,1994年9月竣工,1995年7月6日投入使用。该商厦总投资5500万元,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营业面积1.1万平方米。楼高8层,地下1层。它集购物、娱乐、餐饮于一体,设有自动化扶梯,烟雾报警等8大功能,是鲁西地区最大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商业大厦。
地区人行大楼坐落于聊城市兴华东路。1991年2月破土动工,1993年12月竣工并投入使用。楼高11层、37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总投资860万元。它集办公、娱乐于一体。该楼由地区建安总公司第五公司承建,属区内第一座10层以上建筑。
民政大厦位于聊城市兴华东路,1995年1月开工建设,同年9月28日竣工营业。系地区民政局领导下的国有服务型福利企业,营业面积0.4万平方米。它集餐饮、住宿、娱乐、购物为一体,装饰典雅、设施齐全,可同时接待200余人就餐、100余人住宿,或100余人的中小型会议以及各种类型的新闻发布、业务洽谈、业务培训和歌舞会等活动。该大厦主要承担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接待和复员退伍军人及残疾人的就业培训。
聊城地区退休职工活动中心位于聊城市兴华东路18号,始建于1992年5月,占地20余亩,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余元,1995年5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其主体建筑造型独特,楼群高低相间,.错落有致。院中有亭廊假山,喷泉高歌,涧水长鸣,翠竹叠影,松柏常青。内部装修考究,豪华气派,体现出古朴美与现代气息和谐统一。该中心集会议、娱乐、健身、餐饮、住宿为一体,担负着全区退休职工活动和对外经营两种职能。
聊城地区城市信用社中心社营业楼位于聊城市东昌西路31号。楼高6层(包括地下1层)、28米,建筑面积为4886平方米,总投资1000万余元。该楼1995年8月破土动工,1996年9月竣工并投入使用。它是聊城地区城市信用社中心社营业办公大楼,其外观新颖、装饰豪华。该楼由临沂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设计,聊城地区建筑安装总公司承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