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村庄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村庄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336-337
摘要: 建国前,境内农村居民住房十分简陋,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1957年后,区内砖瓦结构、高砖脚、红瓦顶、白罩面的农房逐渐增多。1958年,全区各县、社先后对村庄建设进行了规划。1962年,区内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旱涝灾害,农村房屋有减无增。
关键词: 城乡建设 村庄建设

内容

农房建设建国前,境内农村居民住房十分简陋,多为土木结构的平房。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1953年后,农村住房建设有了新的发展。1957年后,区内砖瓦结构、高砖脚、红瓦顶、白罩面的农房逐渐增多。1958年,全区各县、社先后对村庄建设进行了规划。1960〜1962年,区内出现历史上罕见的旱涝灾害,农村房屋有减无增。1963年后,全区农村经济逐年好转,建房数量逐年增加。1966〜1976年,区内各县均规划和建设了典型新村3~5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区内村庄建设发展较快。1980年,农村岀现“建房热”。至1985年,全区有65.3%的农户建了新房,建房面积为1129.03万平方米。“七五”期间”,全区新建农村住宅250多万间,面积4515.61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为11.80平方米。“八五”期间,全区新建农村住宅55.24万间,面积1188万平方米。至1996年,全区农村人口每人居住面积达到14平方米。
  公用设施建国前,境内村庄道路多为自然形成,既窄又弯,高低不平。其道路宽者3米,窄者1米。建国后,区内乡村道路逐步得到改善。1957年,全区绝大多数村际、村内道路进行了修补调直。1958年后,全区农村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普遍对乡村道路进行规划更新,部分村庄街道扩宽,主街一般宽8~12米,次道一般4米。1978年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发展较快。1985年,在平县冯屯镇的徐庄、冠县清水镇的刘屯等村庄的主街道铺了沥青路。至1996年,全区共有4136村庄通了沥青路。
  建国后的60年代,区内农村居民饮水仍用铁桶(早为木桶)在大口井内取地下水饮用。70年代,部分居民在宅院里安装手压井。80年代,区内使用水压井者较为普遍。至1990年,全区55%以上的农户院内有手压井;有535个村庄用上自来水,使用自来水的人数达到15.63万人。至1996年,全区用上自来水的村庄达到1097个,占全区所有村庄的15.34%。
  清末民初,境内农村居民照明多为铁铸碟形容器,内注豆油或棉油,加一棉芯点燃。20年代后,逐步使用玻璃罩子灯、马蹄灯,燃煤油。日军入侵后,煤油紧缺,复用燃豆(棉)油的铁灯。农村居民在春节、结婚等喜庆、节日时,使用腊烛照明。区内部分农村用电照明始于建国后60年代。到1990年,全区用电照明村达到5103个,占村庄总数的75.5%。至1994年9月30日,全区所有行政村庄全部通电,区内所有村庄居民均用电照明。
  1980年前,区内乡村建设既无管理机构,又无具体规定,建设比较混乱。1980年,聊城地区农村房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1982年,各县市乡村建设管理机构成立后,区内各乡镇设建设助理员。1988年,聊城地区行署对乡村建设做出具体规定:农民扩宅用地需个人提出申请,经村民委员会讨论,报乡、镇人民政府批准;乡镇中的公共建筑、生产建筑和公共设施用地需经乡镇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县、市政府批准;违章占地、建筑,村镇管理机构有权令其退出强占的土地,拆除违章建筑。1991年,全区70%以上的乡镇实行建设许可证制度,严格建设审批程序,并对600多个农村建筑队进行了资质审查、发证,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程序化、制度化轨道。1992年,聊城地区行署印发了《聊城地区乡(镇)村规划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同年,全区有16个村庄荣获“山东省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1994年,聊城市刘庄村采用“私建公补”的办法,统一规划、设计,建设了38幢“小康楼”。1995年,聊城地委、行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区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同年,全区有60个村庄荣获“村镇建设明星村”称号。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