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供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6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供水
分类号: TU984
页数: 2
页码: 331-332
摘要: 建国前,境内各县城镇居民均饮用井水。井深一般10米左右,取水方式以绳(绠)系之或用勾挂于水桶手拔或辘轳摇提。近者,肩担、手提,远者,用木轮车拉运。1955年,区内临清城内率先建成日产800吨水的自来水厂,铺设管道2.3公里,设自来水供应处13处。1961年,聊城始建以陶瓷管接联为输水管道的自来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2400吨,设供水站两处。
关键词: 城市建设 供水

内容

建国前,境内各县城镇居民均饮用井水。井深一般10米左右,取水方式以绳(绠)系之或用勾挂于水桶(原为木桶,50年代后逐渐改用铁桶)手拔或辘轳摇提。近者,肩担、手提,远者,用木轮车拉运。50〜60年代,区内机关单位用水,多在院内修井,用水车提水,后逐渐发展到简易水塔。1955年,区内临清城内率先建成日产800吨水的自来水厂,铺设管道2.3公里,设自来水供应处13处。1961年,聊城始建以陶瓷管接联为输水管道的自来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2400吨,设供水站两处。因瓷管内在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管壁岀现破裂漏水、水质易受污染而下马。1965年,聊城县自筹资金3万元兴建小型水厂,打机井两眼,铺设150毫米铸铁管道2公里,日供水500吨。至此,聊城部分单位和居民用上了符合卫生条件的自来水。
  1974年,聊城自来水厂建立。1978年,投资195万元,在城南“四河头”利用徒骇河水资源增建南水厂,打机井7眼,日岀水量0.7万吨;铺设150毫米铁管管道通入城区。1981年,开始为城镇居民供水。至1986年,全区各县城区居民均用上了自来水。1990年,全区共有自来水厂9处,职工618人,水厂生产能力每日为7.4万吨;各单位自备水源能力每日为11.45万吨;全区城镇供水管道长度为198.58公里,年供水量为4093.42万吨,其中工业用水2651.81万吨,生活用水1441.6万吨,全区城镇人口每日人均用水85.6升。全年自来水经营利润为93.92万元。1991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6.1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160吨。1992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1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4万吨。1993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1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吨。1994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20.2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万余吨。1995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30.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6.3万吨。1996年,全区共有自来水厂12处,职工992人,日生产自来水能力10.万吨;各单位日自备水能力18.6万吨;供水管道总长度为265公里,年供水量为4562万吨,其中工业用水2656万吨,生活用水1906万吨;全区城市人口每日均用水112升,自来水年经营利润为108.5万元。
  东阿——聊城调水城市供水工程,该工程是聊城地委、地区行署为解决聊城城区供水危机、提高城市用水质量的重大举措。1994年10月,地区水利局编制了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山东省水利厅。1995年6月,地区水利局完成工程的初步设计,其设计规模为日供水5万吨,总投资1.36亿元。至1996年4月,在物探的基础上完成10眼探采结合井的施工,井深均在300米以上,有8眼井单井岀水量达到300〜440吨/小时;共建机井房3座,安装大型潜水泵3台,架设10KV输电线路700米,并安装变压器及控制设备3套;干扰抽水试验时,3眼井实际岀水量达到1100吨/小时,折合日出水量2.64万吨。该水源地水质好,出水量大,且储量丰富,补源条件良好,能够满足日供水5万吨的需求。1996年9月13日,山东省水利厅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水利专家对东阿岩流水地质勘探成果进行鉴定。结论是:数据可靠,可作为日供水5万吨的依据,为国内先进水平。至1996年底,已完成该工程前期工作,总投资650万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