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街道
建国前,境内县城道路均为土面窄街(宽4~5米),人车混行。每逢古会、年集,人们拥挤不堪,旱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泥泞。建国初,区内各县政府动员城内干部职工和居民开展义务劳动,将部分土路面改为炉渣或石灰与土混合的路面。1959年,聊城县新建长2220米、宽40米的柳园南北大街,路基为碎石。1960年,聊城县新建长3900米、宽40米的东昌东西大街。1965年,聊城旧城区的东关大街和古楼周围4条街铺筑了沥青路面。60-70年代,全区各县城陆续修筑新街道,多为沥青路面。1990年,全区各县市城区共有主次街道188条,长度223.08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167.65公里。1991年,全区新建、翻建城市道路25.7公里,铺设路面27.8万平方米。1992年,全区新建、翻建城市道路30公里,铺设路面34.5万平方米。聊城市东昌路翻建改造、冠县红旗路拓宽、阳谷谷山路改建均受到省、地领导和群众的好评。1994年,全区新建、翻建城市道路18条,全长22公里,面积27万余平方米;铺设人行道路13万多平方米。1995年,全区新建城市道路25公里,面积30多万平方米。至1996年,全区城市共有主次街道244条,总长度达620公里,其中高级、次高级路面520公里。
附:聊城市城区主要街道
楼东大街建国前,该街长1600米、宽5米,是城内最长的土路街道。1965年,将该街扩宽为18米,并铺上沥青路面。1987年,改铺为水泥路面。街两侧的房舍大都改建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或瓦房,并建有部分仿古建筑。
楼南、楼北大街南水桥至北水桥,全长0.1万米。1965年,由原宽5米的土路街面扩宽为18米的沥青路面。
楼西街古楼至西水桥,长500米。1990年,由原宽15米扩展为18米,同时改沥青路面为水泥路面。为与古楼建筑风格相衬,街两侧建筑大部分改建为仿古式两层瓦脊小楼。
北关大街北门外水桥至东昌路,原为宽5米的坎坷不平的土路。1984年,将该街扩宽为30米,并铺筑沥青路面。1990年,街两侧土木结构旧房大部改为美观大方的二层楼房,成为商业街。
柳园大街南起闸口北至聊城宾馆,全长2220米,宽40米,始建于1959年。1974年,铺筑一级沥青路面。1994年,对该街进行改造。它是聊城新区的南北中心街道。自南向北,街东侧单位有地区教育局、地区邮电大楼、百货大楼、地区农业局等;西侧单位有地区文化局、地区影剧院、长途汽车站、聊城宾馆等,是聊城市繁华的街道之一。
东昌大街1958年制定聊城新区规划后开辟,是聊城新区开辟最早的东西干道。西起东昌宾馆,东至东板桥,全长3900米,宽40米。1993年,聊城市政府对东昌东路慢车道进行改建扩建,改建扩建面积为3.5万平方米,东昌西路罩面461万平方米。新安装路灯206组424盏,形成了聊城市第一条近10公里的“长安大街”。自西向东,北侧有东昌宾馆、聊城地区医院、聊城三中、聊城军分区、聊城地委等单位,南侧有聊城地区行署、聊城百货大楼、聊城地区水利局等单位。
花园大街南起地区中医院北至外环路,全长3500米,是仅次于柳园路的南北干道。自南向北沿街主要单位有聊城电机厂、聊城公园、聊城地区劳动局等。
利民大街1984〜1985年开辟,西起运河东岸东到花园南路,全长1500米,宽40米。为城内唯一两块板式的街道路面。铁塔商场坐落在大街南部。
兴华大街1960年开辟,西起造纸厂东至板桥路,全长4200米,宽18米。为东昌路北部的东西大街,与利民大街南北对称。1970年,铺筑沥青路面。
柳园南大街1978年开辟,自柳园街南端向南延伸至文化路,全长400米,宽40米,1986年铺就沥青路面。
第二节供水
建国前,境内各县城镇居民均饮用井水。井深一般10米左右,取水方式以绳(绠)系之或用勾挂于水桶(原为木桶,50年代后逐渐改用铁桶)手拔或辘轳摇提。近者,肩担、手提,远者,用木轮车拉运。50〜60年代,区内机关单位用水,多在院内修井,用水车提水,后逐渐发展到简易水塔。1955年,区内临清城内率先建成日产800吨水的自来水厂,铺设管道2.3公里,设自来水供应处13处。1961年,聊城始建以陶瓷管接联为输水管道的自来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2400吨,设供水站两处。因瓷管内在压力达不到设计要求、管壁岀现破裂漏水、水质易受污染而下马。1965年,聊城县自筹资金3万元兴建小型水厂,打机井两眼,铺设150毫米铸铁管道2公里,日供水500吨。至此,聊城部分单位和居民用上了符合卫生条件的自来水。
1974年,聊城自来水厂建立。1978年,投资195万元,在城南“四河头”利用徒骇河水资源增建南水厂,打机井7眼,日岀水量0.7万吨;铺设150毫米铁管管道通入城区。1981年,开始为城镇居民供水。至1986年,全区各县城区居民均用上了自来水。1990年,全区共有自来水厂9处,职工618人,水厂生产能力每日为7.4万吨;各单位自备水源能力每日为11.45万吨;全区城镇供水管道长度为198.58公里,年供水量为4093.42万吨,其中工业用水2651.81万吨,生活用水1441.6万吨,全区城镇人口每日人均用水85.6升。全年自来水经营利润为93.92万元。1991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6.1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160吨。1992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10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4万吨。1993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1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1.5万吨。1994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20.2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2万余吨。1995年,全区新铺设城市供水管道30.4公里,新增日供水能力6.3万吨。1996年,全区共有自来水厂12处,职工992人,日生产自来水能力10.万吨;各单位日自备水能力18.6万吨;供水管道总长度为265公里,年供水量为4562万吨,其中工业用水2656万吨,生活用水1906万吨;全区城市人口每日均用水112升,自来水年经营利润为108.5万元。
东阿——聊城调水城市供水工程,该工程是聊城地委、地区行署为解决聊城城区供水危机、提高城市用水质量的重大举措。1994年10月,地区水利局编制了该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山东省水利厅。1995年6月,地区水利局完成工程的初步设计,其设计规模为日供水5万吨,总投资1.36亿元。至1996年4月,在物探的基础上完成10眼探采结合井的施工,井深均在300米以上,有8眼井单井岀水量达到300〜440吨/小时;共建机井房3座,安装大型潜水泵3台,架设10KV输电线路700米,并安装变压器及控制设备3套;干扰抽水试验时,3眼井实际岀水量达到1100吨/小时,折合日出水量2.64万吨。该水源地水质好,出水量大,且储量丰富,补源条件良好,能够满足日供水5万吨的需求。1996年9月13日,山东省水利厅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国内知名水利专家对东阿岩流水地质勘探成果进行鉴定。结论是:数据可靠,可作为日供水5万吨的依据,为国内先进水平。至1996年底,已完成该工程前期工作,总投资650万元。
第三节排水
至1962年,境内城镇所有街道均无地下排水设施,雨水全是顺街、随路依自然流势排入坑塘。聊城旧城区,以古楼周围为最高点,每年雨季,雨水随路面向四周排放,穿过城墙涵洞,流入环城湖。东关商业区的排水,自东向西,均流入丁家坑。运河以东、徒骇河以西,沿运河东侧洼地,由南向北流入阎家洼地。自1963年起,区内各县城主要街道先后埋设地下排水管道。1985年,聊城城区一次降暴雨达260毫米,由于管道较细,城内大面积积水。此后,对排水管道进行改造,主干管道更换为直径1米以上的水泥管,并增设部分支路管网。至1990年,聊城城区地下管道总长24公里,基本解决了污水和大雨排放问题。但遇大暴雨,聊城影剧院、花园路北段和百货大楼附近等较洼路段仍积水0.5~1米,雨后5〜10小时方能排出。1991年,全区共新建改建城区排水管道15.2公里。1993年,全区共铺设排水管道16.7公里。1994年,全区共铺设排水管道32公里。1996年,全区共有城市排水管道283公里,城市污水和雨季排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四节桥涵
境内地势低洼,各县城内河、沟、坑、塘较多,故建桥涵较多。明清时期,聊城四门越护城河处,均架木桥或木吊桥。后因连年战乱,木桥年久失修,到建国前已大部拆除改造。50年代,四门各建1座长6米、宽4米的石桥。1960年,聊城县在改造旧桥的同时,新建王口桥、东升桥。至1962年,聊城、临清在城区兴建、翻修桥涵23座,建筑结构多为砖拱桥。1967年后,全区城市桥涵逐步由砖结构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1980年,聊城闸口桥和东升桥改砖结构为方石和钢筋混凝土结构。1990年,投资45.51万元对聊城王口桥进行翻建,由原来宽13米、长12米改建为宽33米、长13米;石砌桥墩,水泥板铺面,南北两侧石栏杆挡石雕刻花鸟图案,四角各有一雕刻精细的石狮子,桥两侧安装60盏华灯,并且桥面下落1.5米,东西两下坡均同时修成水泥板路面,不仅消除了原来因桥窄造成的来往车辆“卡脖”拥挤现象,而且美化了的市容。1990年,全区共有城市桥梁91座,其中聊城市25座。1996年,全区共有城市桥梁196座,其中聊城市71座,临清市20座,冠县14座,莘县10座,阳谷县20座,东阿县14座,在平县38座,高唐县9座。
第五节照明
1908年,境内临清始办福利电灯公司,时有电灯百余盏。1924年,商振声创办聊城电灯公司。1927年,聊城光岳楼东大街始有路灯。1935〜1938年,聊城曾用柴油机发电供机关办公和大街照明。日军入侵境内后,全区仅临清有小型火力发电厂,供电时断时续,几十盏路灯忽明忽暗。1952年,聊城在闸口南建发电厂,东关大街安装路灯数盏,照明至夜间12点。1954年,临清、高唐、阳谷、在平等县城陆续通电。1965年后,区内电力陆续从石横、黄台等大电厂输供。1978年,全区各县城共有54条街道安装路灯,路灯总数为886盏。1984年,聊城市获全省路灯观摩优胜红旗。1985年,聊城市出席华东地区路灯授奖大会。1990年底,全区城市共有照明街道38条,照明线路长99.85公里,安装路灯2229盏。其中聊城城区照明线路长24公里,安装路灯512盏。1992年,全区城市共安装路灯2820盏。1994年,全区城市共安装路灯5133盏。至1996年,区内城市共有照明主要街道52条,供电线路为140公里,安装路灯7179盏。其中聊城城区有照明主要街道6条,供电线路为51公里,安装路灯2379盏。
第六节公共交通
建国前,境内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均为人力车和畜力车。1950年,聊城仅有1辆客棚汽车往返于古楼东大街,为全区城区公共汽车之始。1970年,聊城始建城区公共汽车站,开辟长6.5公里的旧城公共汽车路线。1971年5月1日首次通车运行,时有聊城客车厂组装的70马力客棚车1辆。1977年,聊城公共汽车站拥有客车4辆,营业线路14.5公里。1981年,聊城公共汽车站改称聊城公共汽车公司,时有各类汽车17辆,职工5人。1990年,聊城、临清两市共有公共汽车13辆,其中营运车辆11辆(聊城6辆,临清5辆);营运线路111公里,其中聊城26公里,临清85公里;年客运量为65万人次,其中聊城20万人次。1993年,聊城、临清两市公交运营车辆达25辆,运营路线长度为120公里,年客运量达205万人。1994年,区内新增城市公交车辆15辆。至1996年,全区共有城市公共汽车50辆,运营路线长度为130公里,年客运量达400万人。其中聊城市有公共汽车46辆,运营线路50公里,年客运量达360万人。
第七节燃料供暖
建国前,境内城镇职工居民做饭、取暖均烧木柴,农民则烧农作物秸杆及树叶等。建国后,城镇职工居民做饭、取暖逐渐由以烧木柴为主改为烧煤为主。70年代,城镇人口普遍用煤做饭、取暖。1983年,华东石油管道局、莘县部分机关、聊城手表厂等单位职工先后始用石油液化汽燃火做饭,其汽源来自胜利油田和.中原油田,运输靠汽车拉分散的液化汽罐。1990年,全区共有液化汽供应站20余家,专用汽车18辆,年供液化汽1053吨,城镇居民使用者近3万户。至1996年,全区共有液化汽供应站22家,专用汽车26辆,年供液化汽1480吨,城镇居民使用者6万余户。
50〜70年代,区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冬季取暖以烧块煤为主。至80年代初,冬季取暖以蜂窝煤为主。1984年,地委、行署等机关冬季始用锅炉向各办公室、干部职工宿舍统一供暖。1985年后,“土暖气”开始进入城镇居民家庭。1990年,全区共有30%左右的干部职工宿舍由单位用锅炉供暖。1996年,全区城镇干部职工宿舍由单位用锅炉集体供暖者达40%,其余仍靠煤炉或“土暖气” 取暖。
第八节景点建设
辖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古迹荟萃,名胜众多。它既有历史昌盛时期的古建筑,又有浓厚传奇色彩的古遗址,其景点遍布全境。境内的历代政府,特别是建国后的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景点建设,除不断增建新景点外,还对一些名胜古迹及时进行修缮、续建或重建。始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的光岳楼,曾分别于1484年(明成化二十年)、1534年(明嘉靖十三年)、明万历年间、1648年(清顺治五年)、1660年(清顺治十七年)、1689(清康熙二十八年)、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1840年(清道光二十年)、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1933年、1937年、1956年、1964年、1970年、1971年、1976年、1985年对该楼进行修缮。始建于1743年(清乾隆八年)的山陕会馆,曾分别于1765年(清乾隆三十年)、1772年(清乾隆三十七年)、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803年(清嘉庆八年)、1845年(清道光二十五年)、1867年(清同治六年)、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1913年、1948年、1980年对该馆进行续建和修缮。1985年以来,区内大多景点经过整修或重建,其面貌焕然一新,前来观光旅游的中外旅客日益增多。
聊城地区主要景点建设一览表(续表)
第九节园林绿化
1910年(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记载,城内即有古代园林7处。1949年,区内有聊城人民公园和临清大众公园、龙山公园。1973年,聊城县园林管理所组建绿化队伍,承接城内街道绿化。1977〜1981年,相继对聊城柳园路、利民路、健康路、青年路等8条主要街道进行重点绿化。1983年春,聊城百货大楼十字街建街心花坛1处,面积500平方米,投资2.4万元;栽植了冬青、黄杨球、剑兰、紫薇等绿篱和多种花草。后该花坛改为交通指挥台。1990年,全区共有城市公园7处,其中聊城3处、临清2处、荏平1处、高唐1处,占地总面积为46公顷;城市绿化面积为477公顷,其中公共绿地9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2平方米。聊城、临清和在平城区人均绿地面积3平方米以上。1994年,全区新增绿地面积3万多平方米。至1996年,全区共有城市公园12处;城市绿化面积达181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92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2.8平方米。
第十节住房建设
1947年前,境内城区住宅房屋构造多为土木或砖木结构的平房。1947年,聊城城区居民私人住宅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建国初,聊城城区居民私人住宅面积达到8万平方米。1978年后,区内城区居民自建房屋者日趋增多,其构造多为砖木或砖混结构的平房或红瓦房。1985年,聊城城区居民住宅面积达到163.39万平方米,人均占有7.5平方米。1990年,全区城镇住宅建筑面积为639.06万平方米,居住面积338.45万平方米,人均7.3平方米。1994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8.2平方米(此后未作统计)。
建国前,区内县以上国民党和日伪军政人员驻官房、营房,县以下军政人员强占民房或借用地主豪绅的房舍。人民政府和地方部队土改前借用民房居住,土改后居住接管的官房和没收的地主豪绅私房;大部队临时借用民房居住。建国初期,区内地、县各机关单位尚无职工住宅,带眷者租用民房居住。1966年,随着手表厂、活塞环厂等几个较大国营企业迁入聊城,区内公共住宅开始兴建。1978年聊城城区职工住宅面积为12万平方米,1985年增加到96万平方米。1990年后,区内公共住宅建设多为3~5层砖混结构单元楼房。至1996年,全区新建职工住宅建筑面积为25.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到8.5平方米。
第十一节房地产管理
建国前,境内无住宅管理机构,公、私住房均为自建、自修、自管。建国后,除零星破旧公房由各县城建机构兼管外,各单位职工住房和居民私人住房一般仍由单位和个人自建、自管。1987年,聊城、临清2市建立房地产管理处,其余6县建立房地产管理所。当年,对全区公、私住房颁发《房屋产权证》。此后,区内所有房屋产权登记、确权发证、产权变更等产权户籍管理均由房地产管理处(所)管理。1994年,全区实发房产证总面积为1284.76万平方米,其中公房面积768万平方米,集体公房面积92.82万平方米,私房面积423.94万平方米。1996年,全区实发房产证总面积为1378.36万平方米,其中公房面积821.76万平方米,集体公房面积101.3万平方米,私房面积455.3万平方米。
1979年,聊城市建成全区首批商品房0.14万平方米,并对私人出售。1987年后,区内房地产业发展较快。1991年,聊城市房地产开发公司初步建成王口住宅小区,改造完成花园住宅小区,累计竣工住宅和公建配套设施9万余平方米,完成开发投资4300万余元。1992年,全区共有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20家,注册资金0.2亿余元;开发业务逐步由住宅开发为主向市场、公建、基础设施开发全面发展。同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亿元,施工面积22.8万平方米。1994年,全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发展到26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0.9亿余元,施工面积22万余平方米,竣工面积9.1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6.8万平方米,商业房屋面积2.3万平方米。1996年,全区房地产开发公司共有42家,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5000万元,施工面积3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6万平方米,商业房屋4万平方米。
全区私有房产政策得到落实。区内涉及到的私有房产主要有“文化大革命”中被挤占的私有房产和华侨私有房屋改造的遗留问题。该房屋均在农村,涉及华侨354户、1692人。1985〜1987年,由聊城地区外事侨务处直接办理落实私房政策事宜,能够清退的进行了清退,不能清退的均进行了经济补偿。1986-1987年,先后拨专款13.9万元,对不能清退的41户(房屋306间4217平方米)进行了经济补偿。
第三章乡村建设
第一节乡镇建设
境内集市多在设镇之前即已存在,设镇之后集市又进一步发展。较大的集市,多是县城遗址、历史上的商业文化中心,或建国后区、社、乡镇党政领导机关所在地。诸如聊城的堂邑、沙镇,临清的康庄,阳谷的寿张、张秋、阿城,冠县的柳林、东古城,高唐的清平,在平的博平,莘县的朝城等。
境内集镇历史悠久,历史上曾设过县治的城镇就有20多个。建国前,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乱,大多数集镇街道狭窄(一般3米左右)、路面坎坷、弯急坡陡。除张秋镇有段石铺路面外,其余均为土路,污水满街流溢,雨水顺街排放。建国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发展,区乡党政机关、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中小学校、工商所、邮电所及乡办工业在集镇上相继建立。50年代后期,寿张、博平等较大集镇开始供电。70年代,区内有70%以上的集镇供电。至80年代,区内所有乡镇全部供电,部分乡镇用上了自来水。1990年,全区共有36个乡镇用上了自来水。1991年,全区乡镇共拓宽街道4.5万米,拆迁改造房屋0.8万余间。1992年,区内有8个乡镇荣获“山东省新型乡镇”称号。1993年,莘县朝城镇吸引农民资金1500多万元,建成了大型商贸中心
—武阳商城。1994年,全区用于小城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