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邮政
邮置
明、清之际长期沿用邮驿制。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创办现代邮政。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改为“大清邮政”,临清即建立邮局。1904年(光绪三十年)东昌邮局建立。同时,境内其他各县相继建立邮政代办所。1911年(宣统三年),彻底废除邮驿制,官方文报和民信业务均由邮政局、所递送、办理。
民国时期改为“中华邮政”。1912~1920年,高唐、在平、东阿、冠县、莘县、堂邑、阳谷等县邮政代办所先后改升为邮局。各县邮局分别设局长1人,设邮务佐、邮差、信差、村差、雇工若干人。1941年,筑先县建立战时交通局,其他各县建立秘密交通站,负责传递共产党的文件及护送共产党的干部。1945年,建立冀鲁豫区交通第六分局。1946年,改称为冀鲁豫区邮政第六分局。1948年,第六分局移交于筑先县邮政局。1949年,筑先县邮政局改称聊城县邮政局。
建国后,区内邮电事业发展较快。1952年7月1日,邮电机构合并,成立聊城邮电局。1955年11月,撤消聊城邮电局,建立聊城地区督察员办事处,并对各县局实施领导。1958年11月,撤销聊城地区督察员办事处,成立聊城专员公署邮电局。1962年12月1日,聊城专员公署邮电局改称聊城专区邮电局,并由地方领导为主改为省局领导为主。1967〜1968年,先后两次建立聊城专区邮电局“革命委员会”。1969年邮电机构分设,成立聊城地区邮政局、电信局,分别隶属于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和聊城军分区。1973年,邮电机构重新合并。1985年,全区有邮电局所160个,其中地、县局8个,支局、所150个,代办所2个,邮政生产人员609人。1988年,地区局从日本引进的6000门自动电话交换机正式运行。1989年,区内开通济一聊960路模拟微波电路。至1990年,全区基本形成了地区至县市、县市至乡镇辐射方便的邮政、电信通信网络。同年,全区共有邮电局、所157个,其中地、县市局8个,支局、所147个,代办所2个;全区设邮票代售处41个,信筒信箱286个;邮政生产人员961人。1995年,全区共有邮电局、所164个,其中地、县市局8个,支局、所153个,代办所3个;拥有信筒信箱418个;邮政职工1131个。1996年,全区共有邮电局、所170个,其中地、县市局8个,支局、所159个,代办所3个;拥有信筒信箱488个;邮政职工1012人。
邮路
聊城是鲁西北重镇,历来为邮件转运枢纽。明、清实行邮驿制,逐步发展为马递、水驿、步传相结合的邮驿网路。1913年,境内聊城至济南的骡差邮班每周一次,后改为逐日一次重班邮差邮班。1932年,开通聊城至济南汽车邮路。至1947年,先后开通聊城至所辖各县局及冀鲁豫区局、一分局邮路。1949年,全区干线邮路总长度为850公里。
建国以来,全区干线邮路不断调整、发展,委办邮路逐步改为自办邮路,多日邮班改为逐日邮班。1950年,区内先后开通聊城经阳谷、濮阳至新乡自办马车邮路,聊城至禹城委办派押汽车邮路,聊城至莘县(朝城)、至范县(观城)、至阳谷(寿张)3条委办派押汽车邮路,聊城至临清、至在平2条委办不派押汽车邮路,聊城至东阿、至冠县2条自办自行车邮路。以上各邮路均为逐日班。高唐邮件由禹城局转送。1953年,聊城至东阿、至冠县2条自办自行车邮路改为委办不派押汽车邮路。1963年,开通聊城至济南自办汽车邮路。1971〜1974年,先后年开通聊城至莘县、阳谷、冠县自办汽车邮路。1976年,开通由济南经长清、平阴、东阿、阳谷至聊城自办汽车邮路,邮车每日对开。同年,还开通聊城经高唐至禹城自办汽车邮路。1985年,全区共有干线邮路29条1409公里,其中自办26条1252公里,委办3条157公里。1990年,全区共有干线邮路4条416公里(单程),其中二级干线2条226公里,三级干线2条190公里。1995年,全区干线邮路发展到36条2110公里(单程),其中二级干线3条355公里,其它邮路964公里。1996年,全区拥有干线邮路37条2169公里(单程),其中二级干线5条388公里,其它邮路968公里。
建国后,境内农村邮路发展较快。1949年区区通邮,各区配备1名投递员,隔日班步行投递。1950〜1953年,境内各区投递员的投递范围扩大到自然村,仍为隔日班。1954年,国家陆续为投递员配备自行车,区至村步行邮路改为自行车邮路。1956年,区内各自然村自配投递员。1958年,全区对农村投递员实行统一管理,挂号邮件投递到户,平信投递到自然村,实现了社社通邮,村村通邮。1976年,区内农村投递实现摩托车化,频次为逐日班。1982年,农村摩托车邮路又改为自行车邮路,投递班次为周三班。1985年,区内30条440公里农村邮路实行承包投递,投递班次为周六班。1990年,全区共有农村邮路50条,投递路线总长度为15548公里。1996年,全区农村投递路线总长度为18184公里(单程)。
1949年,全区共有62辆自行车作为邮路运输车辆。1962年,全区有邮政汽车1部,自行车增加到380辆。1970年,全区共有邮政汽车2部,新添摩托车18辆,自行车增加到680辆。1978年,全区邮政汽车增加到18部,摩托车增加到67辆,自行车增加到889辆。1990年,全区共有邮政汽车45部、摩托车59辆,自行车824辆。1996年,全区共有邮政汽车46部。1949-1996年聊城地区邮路统计
邮政业务
函件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聊城开始收寄平常和挂号函件。1946年,境内筑先县实行邮票制,开始办理民邮,人民邮政逐渐被群众所接受,业务量不断增加。1949年,区内函件出口共75万件。建国后,函件业务种类和业务量不断增加。1950年,区内开办新闻稿件邮资总付业务。1953年,区内开办国际信函业务。1957年9月1日,区内开办解放军战士平信免费交寄业务。该业务1969年4月1日停办,1984年10月1日恢复。1960年10月11日,区内开办特种挂号信函,以便于用户交寄户口迁移证、粮食转移证及党、团组织关系等。1985年,全区共有邮票代售处68处,信筒信箱291个;函件出口880.7万件,进口1031.7万件,转口1137.8万件。1989年11月10日,区内开办邮政快件业务。1990年,全区邮票代售处41处,信筒信箱286个;函件出口1317万件,进口1557.2万件,转口10.5万件。1994年,全区国内函件业务量为1782.7万件,国际函件业务量为2.52万件。1996年,全区国内函件业务量为1706.37万件,国际函件业务量为2.41万件。
包裹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聊城局始办普通包裹业务。中华邮政时期,境内曾开办保价包裹业务。1947年,筑先县局恢复收寄普通包裹业务,但业务量不大。1949年,全区邮政包裹出口共1万件。建国后,区内收寄包裹种类逐步增多。1950〜1963年,区内相继开办货样包裹、快递小包、代收货价包裹、航空包裹、航空快递小包、保险包裹等业务。国际包裹业务,曾于1955年将包裹寄往济南,委托济南市局办理。1973年,聊城局正式办理国际包裹业务。1985年,全区邮政包裹岀口20.3万件,进口25.6万件,转口28.2万件。1990年,全区邮政包裹共岀口22.9万件,进口23万件,转口0.0824万件。1994年, 全区共办理国内包裹25.1万件,国际包裹0.03万件。1996年,全区共办理国内包裹25.33万件,国际包裹76件。
报刊发行近代中国报刊由岀版社自行经销,仅其中一部分交邮政局按新闻纸类或印刷品纳费邮寄。1946年,冀鲁豫区第六分局及其所属县局始办报刊传递业务,发行由报刊社办理。1949年,全区期发报刊6.7万份。建国后,报刊实行“邮发合一”,各报刊陆续交邮局发行。1950年,区内各县局均配备专职发行员,开始发行《人民日报》。1952年,区内开办报刊零售业务。该业务1953年中断,1980年恢复。1981〜1984年,区内各县局建立报刊发行组,配备报刊发行员,对城内投递人员实行定额包干、超额奖励制度。1985年起,区内农村投递员实行承包投递责任制。
同年,区内报刊发行站增至612个,期发报纸45.5万份,杂志40.2万份,报刊流转额433.4万元。1990年,全区共有报刊发行员46名;下属报刊发行站213个,站员221名;共发行报纸23.8万份,杂志16.5万份,报刊流转额为801.7万元。1994年,全区共发行报纸19.8万份,杂志16.7万份,报刊流转额为1542.5万元。1996年,全区共发行报纸3997.37万份,杂志161.61万份,报刊流转额达到1338.04万元。
汇兑境内邮局开办汇兑业务始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1947年,筑先县局办理定额汇票业务,后改为开发汇票。1949年,全区邮政汇票共岀口1.4万张。建国后,区内汇兑项目逐渐增多,除普通汇票外,相继开办了电报汇票、高额汇票等业务。1985年,全区邮政汇票共出口24.5万张,进口40.4万张。1990年,全区邮政汇票共岀口24.4万张,进口43.8万张。1993年,全区邮政汇票共出口28万张,进口58.9万张。1994年,全区共办理国内汇票33.7万张。1995年,全区共办理国内汇票28.7万张。1996年,全区共办理国内汇票28.23万张。
1949-1993年聊城地区邮政业务交换量(续表)
集邮1983年8月15日,聊城地区邮电局始建集邮台,由该局邮政科兼管。1984年10月,建立邮票公司。同年,聊城市兴华路邮政营业室设集邮专柜。1985年,在地区邮电大楼营业厅增设集邮专柜,在聊城师范学院、聊城市总工会和聊城市工商银行设邮票代售处。1986年1月5日,聊城地区集邮协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集邮代表大会,并选举产生了集邮协会领导机构。同年1月5〜12日,举办集邮展览,共展出中国早期票、新中国票、专题票、外国票、普通邮票156框、5381枚。1987〜1990年,先后4次举办邮票交换周活动。1986年2月至1989年7月,先后成立了华东输油管理局山东第二输油管理处、聊城师范学院、聊城毛棉厂、聊城市总工会、聊城商校、聊城手表厂、聊城市工商银行及聊城市等10个集邮协会和集邮小组。1990年,全区共有集邮爱好者10530人,集邮销售额为48.12万元。1996年,全区共有集邮爱好者63700人,集邮销售额为456万元。
1983~1996年聊城地区集邮爱好者和集邮销售额第二节电信
电报
有线电报据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中国电线图记载,南北洋干线在今阳谷县阿城镇开口,并设有电报机构。1910年(清宣统二年)《聊城县志》记载,1881年南北洋干线沿运河途经东昌若干里。1904年在东昌添设支线,始立聊城电报分局,局址在城内司马街。1920年12月,区内架设聊城至临清转报电报线路1条。1925年,聊城电报分局改称电报房。1926年,改称聊城电报局。1934年,改称聊城电报支局。1934年,全区电报电路共有4条,即聊城至临清、聊城至冠县、临清至德州、冠县至大名。1938年11月日军侵占聊城后,有线电报通信中断。1948年9月5日,聊城电信局成立。1949年9月,聊城至新乡人工电报电路开通。1950年聊城至临清人工电报电路开通,1974年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1952年12月开通聊城至济南人工电报电路,1959年,该电路改为电传电路。1954〜1958年,相继开通聊城至冠县、阳谷、在平、高唐、东阿、莘县等6条人工电报电路;1975〜1980年先后均改为电传电路。至1980年6月,区内有线电报实现电传化。同年,聊城市2条同城电路开通。1987年12月15日,全区实现自动转报并进入全国自动转报网。聊城至济南及全区7个县市邮电局的电报电路均改为4路差报机载报电路。转报时间由过去的40分钟缩短为2分钟,转报效率提高20倍。1985年,全区共有有线电报电路37条,电传机41部。地区邮电局拥有电报电路13条(幻线电路7条,载报电路4条,同城电路2条),电传机27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7部,载报机3部,译码机2部。1990年,全区共有有线电报电路24条,电传机47部,其中电子电传机35部,机械电传机12部;双机头自动发报机16部,载报机2部,译码机2部,插报机14部,传真机2部。1994年,全区共有公众电报业务电路22路,其中省际电路1路,省内电路17路,县市内电路4路;另有用户岀租电报电路12路。1996年,全区共有公众电报业务电路22路,其中省际电路1路,省内电路17路,县(市)内电路4路;另有用户出租电报电路12路。
无线电报1940年3月17日,聊城始设无线电台,并于堂邑、博平等县沟通联络,开办电报业务。1946年,无线电台设在聊城国民党六专署院内,专供军政使用。1947年1月1日聊城解放前夕,无线电台设备被国民党军队带走。1949年9月,聊城电信局配备15瓦电台1部、15瓦手摇发电机1部,且开通聊城至新乡,无线电路。建国后,区内无线电报业得到迅速发展。1951年,增配BC—375型150瓦发射机和短波收讯机各1部。1952年12月,开通聊城至济南无线报路。1964〜1966年,先后开通聊城至临清、莘县、阳谷3条无线报路。1971〜1973年,开通聊城至东阿、在平、高唐、冠县4条无线报路。至此,聊城至济南及全区7县局无线电报电路开通。1985年,地区邮电局共有对外无线电路8条,WF—115型发信机2部,KF—41型发信机2部,81型收发信机10部,7512型收信机3部,WS—430—2型收信机1部,339型收信机1部,150瓦通信车1辆。同年,全区办理无线电报业务的局、所发展到146处,拥有无线电报电路15条,15瓦发信机18部。1990年,地区邮电局共有对外电路8条,150瓦通信车1辆。全区共有短波发信机17部(其中地区局8部),短波收信机4部(其中地区局3部);办理无线电报业务的局、所148处。1996年,全区共有无线电路7条。1949〜1996年聊城地区电报电路及业务量
电话
长途电话1931年,境内始建聊城长途电话分局,时有职工5人,其中局长1人,巡线士2人,勤杂2人;配有10门磁石式交换机1台。同年,架设聊城至济南线路1对,后曾在聊城至临清、冠县的有线电报杆路上加挂长途电话线。1935年7月,山东长途电话信网组成后,聊城长途电话经过转接,可通往全省各县。1945年,国民党政府建立聊城长途电话局。1947年1月1日聊城解放后,聊城军分区接管长途电话局。1948年,该局移交聊城专署建设科管理。
1949年,开通聊城至新乡长话电路。当年,全区共有长途电路8路,人工交换机10门。1950年,聊城城内营业室开办长途电话业务。1954年,区内长话交换机扩容为60门。1959年,区内交换机容量为150门。1950〜1954年,相继架设聊城至冠县、濮阳、东阿、济南、堂邑、范县、莘县、临清8条铁线或铜线长话电路。1955年,开通聊城至济南单路载波电路。1957年,开通聊城至济南3路载波电路。1958年,开通聊城至济南8路载波电路。1960年,聊城至济南载波电路发展到12路。“文化大革命”期间,区内长话线路发展缓慢。1982年,全区共有长途电话业务电路146路,长话交换机容量增至800门。1985年,全区共有150个局、所办理长话业务,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66路,长途交换机容量920门,其中共电交换机容量110门,磁石交换机容量810门。长话业务量去话为100.4万次,来话为86.6万次,转话为22.1万次。1990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263路,其中二级省际电路24路,省内区际电路95路,区内电路144路;有微波载波25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200门,共电交换机容量290门,磁石交换机容量380门;全自动对端设备48路,有载波电话终端机81部,容量为648路;另有12路载波电话有人增音机2部,微波载波终端设备7架、容量180路。1995年,全区长话业务电路共有1210路,其中二级省际电路10路,省内区际电路1200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4810路端;共有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17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1920路;长话业务量1733.5万次。1996年,全区共有长话业务电路1572路,其中二级省际电路10路。拥有省内区际电路1710路;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达到5550路端;全区共有载报终端设备容量102路,长途数字终端复用设备容量2400路;长话业务量1855.50万次。
1993年,区内始办直拨国际长话业务。当年,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共有25户。1994年,全区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发展到5268户。1995年,全区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达到16558户。1996年,全区直拨国际港澳有权用户共有29979户。
1949〜1996年聊城地区长途电话电路及业务量(续表)
市内电话1948年前,境内没有专门市内电话机构,市话与长话合用,市话不开办民用业务,主要供军政使用。1948年9月,聊城电信局成立后,境内市内电话逐步发展。1949年,全区市话杆路长度50公里,架空明线长度140对公里;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360门。1952年,全区各县城普遍架设明线线路,磁石式交换机增至820门。全区市话经过6次扩容,至1958年增至1760门。1976年,地区邮电局首次在聊城市内铺设市话电缆管道。1978~1982年,高唐、东阿、临清3县市先后将市话改为自动电话。1982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增至5840门。1984年,全区市话交换机容量增至7440门。1985年,全区市话杆路长度281公里,架空明线长度486对公里,电缆长度188.4皮长公里,芯线长度18465对公里;交换机总容量为7520门,其中自动3000门、共电2180门、磁石234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话机4124部,年末到达户数4077户。1990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16060门,接入邮电局交换机话机8158部,其中自动话机6580部;用户交换机容量10678门,接入用户交换机的话机6106部,杆路长度269公里,电缆长度223.8皮长公里;电话机总数为14264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8284户。1993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1552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17349户。1996年,全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为85344门,接入交换机程控话机56655部;用户交换机容量12933门;电缆长度1128.6皮长公里;电话机总数为69588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56579户。
1949-1996年聊城地区市内电话基本情况(续表)
农村电话1949年,全区农村共有电话交换机容量60门,实接电话27部;杆路长度114公里,架空明线长度88对公里。建国后,农村电话发展较快。1957年,全区农村电话交换机容量1325门,拥有电话机800部;杆路长度1210公里,架空明线长度1695对公里。1978年,全区县市至乡镇的中继电路数发展到243路,农话交换机容量6555门,拥有电话机2797部,载波终端机205部;杆路长度2148公里,架空明线长度3964对公里,电缆长度33.4皮长公里。1985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长度2396公里,架空明线长度4191对公里,电缆长度95.5皮长公里;交换机容量7640门,拥有电话机2746部,载波电话终端机154部,会议终端机61部,会议汇接机7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2370户。1990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总长度为2214公里,其中中继杆路1248公里;架空明线长度3886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2721对公里;电缆长度289.3皮长公里。共有农话交换机160部、容量为7850门,实占容量4074门,其中自动10门。载波终端机37部,环路载波终端机177部,会议电话终端机46部,汇接机8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2485户。1993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总长度为1988公里,其中中继杆路1176公里;架空明线总长度为3621对公里,其中中继线条2480对公里;电缆长度600.5皮长公里。农话交换机总容量19435门,其中自动13415门;接入交换机话机4718门,共有载波终端机126部,环路载波终端机268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3377户。1996年,全区农村电话杆路架空明线总长度为3073对公里,均为自动门电缆长度为1133.7皮长公里。全区农话交换机总容量48408门,均为自动门。接入交换机话机21152门,电话年末到达户数为21152户。1949~1996年聊城地区农村电话基本情况
无线寻呼1988年,聊城地区邮电局筹建无线寻呼台。当年,安装XCF—12型发信机2台,无线寻呼操作终端机2台。198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1990年,拥有用户45户。1992年,拥有用户315户。1993年,全区共有无线寻呼发射机9部,中继机1部,操作终端机10部,拥有用户2117户。1995年,全区拥有无线寻呼基站8个,无线寻呼容量50000门,用户发展到13046户。1996年,全区无线寻呼用户发展至23950户。
移动电话自1993年以来,区内移动电话发展迅速。1993年,全区有移动电话用户249户。1994年,全区共有移动电话用户518户。1995年,全区共有移动通信网话路30路,摸拟蜂窝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7500路,移动电话基站8个,移动通信信道总数100个;拥有移动电话用户2816户。1996年,全区共有移动通信网话路90路,模拟蜂窝移动通信交换机容量7500路,移动电话基站9个,移动通信信道总数244个;共有移动电话用户6921户。
程控电话工程系聊城地委、地区行署确定的“兴聊十大工程”之一。它即包括聊城及各县市的市话交换,又包括长途传输。整个工程总投资为1.4亿元人民币。1991年春,该工程筹备立项。1994年5月,该工程全部结束。它是区内邮电通信史上工程量最大、投资最多、时间最长的综合通信工程。该工程的市话容量除聊城市为8000门外,其它县市均为5000门,整个通信工程市话容量为4.4万门。长途传输聊城至临清、高唐、在平、阳谷、莘县、冠县6县市为数字微波,聊城至东阿为光缆。聊城市内程控电话于1992年12月20日开通,临清于1993年8月开通,东阿、莘县、冠县、阳谷、高唐、在平至1994年5月先后开通。区内程控电话的开通,标志着全区通信能力和通信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形成了一个以聊城为中心,连接8县市,沟通全省、全国的快速迅捷的通信网络。1994年11月21日,莘县C4本地网建成,全县所有乡镇开通程控电话并进入国内、国际直拨大网,属全区第一个建成的C4本地电话网。同年11月30日,东阿县C4本地网建成。至1995年12月17日,全区C3本地网全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