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的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支柱力量,经历了摸索(1950〜1970年)、恢复再发展(1971〜1978年)、健康加速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至1990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36053处,为1966年10处的3605.3倍、1978年2576处的14倍;从业人员共186801人,为1966年392人的476.5倍、1978年53289人的3.51倍;工业总产值240328万元,为1966年86万元的2794.5倍、1978年16700万元的14.39倍。乡镇工业发展迅猛的1988年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至1994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共有36202个,从业人员262138人,固定资产原值29500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023882万元。至1996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主要有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造纸、金属制品等行业,共有企业3.4万个,从业人员26.7万人,固定资产原值3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5.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7%。
聊城地区重点年份乡镇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第一节经营管理
乡镇工业是整个乡镇企业的主体。按照所有制性质、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乡镇工业分为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4个层次。
乡镇办、村办工业蓬勃兴起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号召下,全区各地的社办工业迅猛崛起,时有公社工厂943处,务工社员26494人;社队合办工厂626处,从业人员6460人。至1961年,全区社办工业总产值达1214万元,而社办工业企业数量急剧减少。1966年,全区仅有社办工业企业10处,职工392人,总产值86万元。1968〜1969年,社队工业全部解体。自1970年始,城市部分工厂停产,其技术人员及知识青年下放到乡村,为社队工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而且输送了部分管理、技术人才,各地的社队工
业得以复苏和发展。是年,全区社办工业企业发展到61处、职工2976人、完成总产值579.63万元。1976年,社办工业企业发展至475处,拥有职工19705人,完成总产值6245万元;队办工业企业2129处,从业人员16567人,总产值达2744万元。至1978年,社、队两级工业企业齐头并进,至同年底,共拥有固定资产1.7亿元,总产值高达1.67亿元,企业发展至2576处,职工53289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以及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推动下,全区的乡村工业进入在提高中求发展的新阶段。至1985年底,全区乡村工业发展到5大行业、36个工业部门、800多种产品,拥有1875处工业企业,职工61022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3280万元。1986年7月,中共聊城地委、聊地地区行政公署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地提岀“全面振兴聊城经济,重点突破乡村企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作出了“八六年迈开步子,八七年打开局面,八八年全面振兴”的工作规划。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普遍加强了对乡镇、村工业的领导,使乡镇、村工业从“在提高中求发展”的徘徊状态中解脱出来,出现大发展的好势头。同年底,全区乡镇、村两级工业企业计2222处,职工7148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8290万元。此后,随着增加对乡镇、村工业的投入、调整行业结构、重点支持、强化管理等措施的实施,乡镇、村两级工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8年,乡镇、村工业企业达至2816处,从业职工达96229人,完成总产值167669万元。1989、1990年,面对资金严重短缺、市场疲软的困难,全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采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强化企业管理、开展“双增双节”等措施,使乡镇、村工业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1989、1990年递增速度均为22%。至1990年底,全区乡镇、村工业已形成以纺织、食品、建材、机电等4大行业为支柱,由28个行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0年,全区乡镇、村办工业2454处,其中乡镇办887处,村办1567处;职工96229人,其中乡镇办38098人,村办58131人;工业总产值240328万元,实现利润12388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乡镇、村办工业2177处,其中乡镇办769处、村办1408处;职工共125451人,其中乡镇办62724人、村办6572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其中乡镇办52亿元、村办27.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其中乡镇办13.3亿元,村办7.6亿元。
联户、个体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全区仅有一些零散的传统的诸如农村“五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石匠、蔑匠)“四坊”(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及其他手工业项目。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和分散在城镇上的专营手工业者相继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1957年底,全区计有手工业工人2877人,产品1541种,牛筋腰带、鸡毛掸子、算盘、地毯等为其中名牌产品。“文化大革命”中,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致使个体工商户被取缔,个体工业破坏殆尽。1984年3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民联户办、个体办工业企业是乡镇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7月,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明确提岀“全面振兴聊城经济,重点突破乡村企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个轮子一起转,重点发展户办,联户办”的发展方针, 联户、个体办工业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乡镇、村两级工业企业。是年,全区村以下工业企业计有16107个,从业人员53014人,工业总产值19502万元。至1988年,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同年,全区有村以下工业企业30153处,职工88642人,工业总产值高达55441万元,并形成17个工业加工型群体,使联户、个体办工业企业由分散经营开始向集约化经营发展。1988年后,随着治理整顿的进行,加之市场疲软,竞争激烈,再因联户、个体工业本身素质较差,产品档次较低,缺乏竞争力等原因,联户、个体工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工业群体开始消失。至1990年,全区有村以下工业企业33599处,职工人数发展至90572人,工业总产值达74675万元,实现纯利润16733万元,上交国家税金3192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村以下工业企业共31960个,其中联户办5003个、个体办2695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其中联户办17.1亿元,个体办53.3亿元。
第二节主体行业
至1996年底,全区乡镇、村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纺织、食品、建材、机电4大行业为支柱,由28个行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包括木制农机具、建筑材料、饮料酒、食品、纺织品、服装、鞋类等50多类上千种规格型号的产品。
食品业全区乡镇、村的食品工业分为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业、罐头食品加工业、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工业、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等10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1979年,全区乡镇、村食品工业企业54处,职工934人,产值220万元。至1985年,食品工业企业发展至343处,职工达5191人,总产值达4835万元。1990年底,工'业企业发展为437处,其中乡镇办141处、村办296处;职工8387人,其中乡镇办4678人、村办3709人;总产值达22611万元,其中乡镇办13903万元、村办8708万元。至1996年,食品工业有112个,共有职工20648人,总产值24.3亿元,实现增加值6.7亿元。
造纸业乡、村造纸业历史悠久。阳谷县石佛乡鲁庄村,至今仍沿用两千年前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方法抄纸,连同其邻村计有抄纸村20多个、作坊300处,年抄纸在千吨以上。东阿县铜城镇造纸厂是全区最大的乡镇造纸厂,投资150万元,职工160人,可年产瓦楞纸4000吨,实现产值250万元,利税30万元。1985年,全区有乡镇造纸厂12处,职工547人,实现总产值366万元,年产量为3449吨。1990年,企业发展至66处,职工达3609人,总产值为6059万元,年产量高达59443吨。至1996年,造纸企业有100个,共有职工7856人,总产值5.07亿元,实现增加值1.4亿元。
皮革皮毛业境内皮革皮毛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一些乡村小镇蓬勃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乡镇工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部门和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1979年,全区有乡、村皮革皮毛企业10处,职工226人,产值36万元;1985年,企业发展到14处、职工达275人、产值91万元,同年产品产量分别是:毛皮3400平方米、2300张;皮褥子39546张、皮鞋4000双;皮革制品11万件;毛皮制品产值85万元,其中外贸出口产值24万元、交货值21万元。至1990年,企业发展至25处,其中乡镇13处、村12处;职工1113人,其中乡镇598人,村515人;总产值3467万元,其中乡镇2150万元,村1317万元。至1996年,皮革皮毛企业共有11个,职工1139人,完成总产值1.4亿元,实现增加值3128万元。
纺织业区内乡村纺织工业的主要产品有平白棉布、包皮布、毛巾、毛巾被、出口纹衫巾、针织内衣,以及10支、21支、32支棉纱,丝绸被面、精梳山羊绒等。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全区乡村纺织企业16处、职工664人、产值206万元。1985年,企业发展至41处、职工1442人、总产值594万元,其中棉纺织工业企业24处、职工984人、产值409万元,年产量轧花20.97万担、棉布324万米、针棉织品(折纱)1401吨。1990年,全区乡镇、村纺织工业企业共有207处,其中乡镇93处、村级114处;职工13197人,其中乡镇6941人、村级6256人;总产值21418万元,其中乡镇12114万元、村级9304万元。至1996年,全区乡镇、村纺织工业企业共有96个,职工10753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9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
建材业乡村建材行业是乡村工业的3大支柱行业之一,种类繁多,其中优势最大者为砖瓦、石灰等行业。1978年,全区有建材工业企业255个、职工13319人、产值4235万元;1985年,企业发展到967个、职工43436人、产值为16165万元。至1990年,企业增至997处,其中乡镇企业249处、村级企业748处;职工49070人,其中乡镇11874人、村级37196人;总产值33420万元,其中乡镇9508万元、村级23912万元。至1996年,建材工业共有890个,职工4979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实现增加值3.8亿元。
机电金属制品业区内的乡镇、村机电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机械工业、金属制品及中小农具制造业,产品有锄、镰、锹、镢和打井机、水泵、脱粒机等农机具。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区内岀现了莘县大张特种钢厂、冠县梁堂金属软管总厂及聊城市于集汽车配件厂等与国营大中型企业联合生产的更高层次的产品。机电金属制品业已经成为乡村工业的骨干行业,约占全区乡(镇)、村两级工业的10%左右。1978年,全区乡村机械工业企业175处、职工1158人、产值5288万元。1985年,企业调整为44处、职工1113人、产值814万元。1990年,有企业48处、职工2135人、产值4620万元。至1996年,乡村机械工业有78处,共有职工480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实现增加值8786万元。1980年,全区金属制品企业22处、职工888人、产值271万元;1985年,有企业44处、职工1113人、产值814万元。至1990年,企业发展至179处、职工达1858人、总产值达10520万元,其中乡镇级6595万元、村级4125万元。至1996年,共有企业201个,职工11041人,完成总产值7.6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
在上述工业企业的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和岀口创汇产品发展较快。1981〜1985年,出口创汇产品有化工、皮毛、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主要产品有地毯、皮褥子、果干果脯、毛刷、刺绣、玩具等,主销美国、英国、日本、中东等国家及香港地区。1981年,岀口产品年生产值为186.01万元,出口交货值185.18万元,其中皮毛产品生产值、交货值各为35万元,工艺美术生产值、交货值各为105.9万元,食品生产值、交货值各为2万元,地毯生产值、交货值各为93.9万元,皮褥子生产值、交货值各为35万元,毛刷生产值、交货值各为39万元,果干果脯生产、交货值各为2万元。至1985年,因肉食鸡、食用植物油、肠衣、服装鞋帽等投资少、见效快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较少,出口生产值仅为78万元,岀口交货值为62万元。1986年,调整了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区内固有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出口产品交货值迅速提高。至1987年底,全区岀口交货值高达2370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岀口创汇企业达42家,完成出口交货值4697万元,出口产品品种发展到几十种。畜产品加工由单一的皮褥子发展到裘皮服装、皮革服装及综合利用品毛刷、羊绒等;食品加工业中的枣汁、枣罐头及阿胶系列食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脱水加工企业发展到6处;纺织品岀口从无到有,发展到毛巾、毛巾被、被罩、服装等。新开发的五金矿产、机械产品有花岗石平板、量具、金刚石微粉、钻头、软管、稀土永磁材料、特种钢制品等岀口产品,且形成了诸如特种钢、稀土永磁材料、长寿饮料等独具风格的拳头产品。至1996年,岀口创汇企业达110家,共完成出口交货值8.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