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砖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4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砖瓦
分类号: F407.91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建国前,境内砖瓦生产均为个体经营。1933年《高唐县志》载:“本县窑厂制砖者多,制瓦者少,每年多时出砖二十万个,少时十万个。”1937年6月,全区第一家机制瓦厂在聊城建立,厂主郎宗业,仅有设备1台;次年,因日军入侵停业。建国后,砖瓦窑厂不断增加,多为乡村经营。临清窑砖,明清两代称贡砖、御砖、皇砖。以粘土为原料,木模扣坯。红砖,以其色红而得名,因国家颁布标号又称标砖。
关键词: 建材工业 建筑工业 砖瓦

内容

建国前,境内砖瓦生产均为个体经营。1933年《高唐县志》载:“本县窑厂制砖者多,制瓦者少,每年多时出砖二十万个,少时十万个。”1937年6月,全区第一家机制瓦厂在聊城建立,厂主郎宗业,仅有设备1台;次年,因日军入侵停业。建国后,砖瓦窑厂不断增加,多为乡村经营。
  境内砖的生产历史悠久。临清窑砖,明清两代称贡砖、御砖、皇砖。《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窑初建于永乐初,清末方停。当时朝廷“岁征城砖百万”。境内常用砖有青砖、红砖、水泥砖。青砖,以其青灰得名,多用手工制作。以粘土为原料,木模扣坯。土窑,以麦秸、高粱杆等作物秸杆为燃料,烧7天左右,最后浸水而成。其规格,清末定为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为小条砖,用于砌墙。另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厚4厘米为线砖,又名八砖,多用于铺地、漫顶、砌檐等,后因青砖为红砖取代而基本停产。红砖,以其色红而得名,因国家颁布标号又称标砖。1955年,阳谷县四棚始建烧制红砖的“转盘窑”(因其烧制方法采用循环方式而得名,亦称“大窑”),产量比原有马蹄窑增加10倍以上,1958年普及各县。砖坯分手工砖和机砖,规格长24厘米、宽11.5厘米、厚5.3厘米。1975年,全区生产红砖4.08亿块,1980年生产16.68亿块。1985年,全区产红砖33.13亿块,1990年产58.03亿块,1996年产15.75亿块。水泥砖,以水泥细砂为原料,加水搅拌入模成型后自然养护而成。1980年引进试制,主要用于铺设庭院地面和人行道。其规格长、宽各25厘米、厚2厘米,正面有条沟式图案,用以防滑。1990年产24万块,1996年产1222万块。
  粘土瓦为传统屋面材料,制作方法与普通砖相同。30年代前,常用瓦为青色布瓦、猪头瓦、虎头瓦、筒瓦,庙宇、宫殿式等少数特殊建筑用特制玻璃瓦(制作工艺与琉璃盆同)。1930年后,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学校等建筑始用从济南等地运进红瓦(又称平瓦)。1937年,境内郎宗业始在聊城设窑烧制,次年停业。1955年后,又逐渐普及各县。其制作方法是以优质粘土为原料,用压瓦机压制而成,入转盘窑烧制;其规格长37.5厘米、宽20厘米、厚1.5厘米,现广泛用于城乡房屋建设。脊瓦的制作原料和工艺流程基本与红瓦相同。1975年,全区生产平瓦1107万片,1980年生产3201万片,1985年生产1893万片,1990年生产1217万片,1996年生产395.2万片。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