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建材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39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建材工业
分类号: F407.91
页数: 2
页码: 290-291
摘要: 境内建材生产历史悠久,但建国前没有统一的建材生产管理机构。建国初,国家扶持手工业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成立山东省手工业联社聊城专区办事处,负责对手工业及建材业的管理。这是全区建材企业最早的管理机构。1957年,专区实业公司与手工业联社聊城办事处合并为聊城专区督导室。1958年8月,撤销督导室,县以上建材工业由专区计委管理,乡镇办建材企业由专区工业局领导。
关键词: 建材工业 建筑工业

内容

境内建材生产历史悠久,但建国前没有统一的建材生产管理机构。建国初,国家扶持手工业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成立山东省手工业联社聊城专区办事处,负责对手工业及建材业的管理。这是全区建材企业最早的管理机构。1957年,专区实业公司与手工业联社聊城办事处合并为聊城专区督导室。1958年8月,撤销督导室,县以上建材工业由专区计委管理,乡镇办建材企业由专区工业局领导。1959年设专区建委,县以上建材企业归建委生产科管理。1976年,地区建委设建材科,负责管理全区县上建材企业。截止1990年底,隶属地区建委管理的县以上建材企业11个,共有职工229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县以上建材工业企业9个,共有职工2821人,固定资产原值14452万元,完成总产值10179万元,实现利税1151万元。
  第一节砖瓦
  建国前,境内砖瓦生产均为个体经营。1933年《高唐县志》载:“本县窑厂制砖者多,制瓦者少,每年多时出砖二十万个,少时十万个。”1937年6月,全区第一家机制瓦厂在聊城建立,厂主郎宗业,仅有设备1台;次年,因日军入侵停业。建国后,砖瓦窑厂不断增加,多为乡村经营。
  境内砖的生产历史悠久。临清窑砖,明清两代称贡砖、御砖、皇砖。《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窑初建于永乐初,清末方停。当时朝廷“岁征城砖百万”。境内常用砖有青砖、红砖、水泥砖。青砖,以其青灰得名,多用手工制作。以粘土为原料,木模扣坯。土窑,以麦秸、高粱杆等作物秸杆为燃料,烧7天左右,最后浸水而成。其规格,清末定为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为小条砖,用于砌墙。另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厚4厘米为线砖,又名八砖,多用于铺地、漫顶、砌檐等,后因青砖为红砖取代而基本停产。红砖,以其色红而得名,因国家颁布标号又称标砖。1955年,阳谷县四棚始建烧制红砖的“转盘窑”(因其烧制方法采用循环方式而得名,亦称“大窑”),产量比原有马蹄窑增加10倍以上,1958年普及各县。砖坯分手工砖和机砖,规格长24厘米、宽11.5厘米、厚5.3厘米。1975年,全区生产红砖4.08亿块,1980年生产16.68亿块。1985年,全区产红砖33.13亿块,1990年产58.03亿块,1996年产15.75亿块。水泥砖,以水泥细砂为原料,加水搅拌入模成型后自然养护而成。1980年引进试制,主要用于铺设庭院地面和人行道。其规格长、宽各25厘米、厚2厘米,正面有条沟式图案,用以防滑。1990年产24万块,1996年产1222万块。
  粘土瓦为传统屋面材料,制作方法与普通砖相同。30年代前,常用瓦为青色布瓦、猪头瓦、虎头瓦、筒瓦,庙宇、宫殿式等少数特殊建筑用特制玻璃瓦(制作工艺与琉璃盆同)。1930年后,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学校等建筑始用从济南等地运进红瓦(又称平瓦)。1937年,境内郎宗业始在聊城设窑烧制,次年停业。1955年后,又逐渐普及各县。其制作方法是以优质粘土为原料,用压瓦机压制而成,入转盘窑烧制;其规格长37.5厘米、宽20厘米、厚1.5厘米,现广泛用于城乡房屋建设。脊瓦的制作原料和工艺流程基本与红瓦相同。1975年,全区生产平瓦1107万片,1980年生产3201万片,1985年生产1893万片,1990年生产1217万片,1996年生产395.2万片。第二节石灰
  石灰是境内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过程中,常与沙或纤维材料调成石灰膏用于涂抹墙面;用石灰调剂成石灰乳加适量粘合剂,用于建筑物墙面粉刷;石灰和沙拌制成石灰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附性,可做砌墙和砌筑地下建筑物的粘合剂,它既是生产熟料水泥的原料之一,又是制作各种硅酸盐建筑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生产石灰的窑有土窑、普通立窑、机械立窑3种。
  土窑亦称地坑窑,其生产方法为间歇式,自然通风,其构造系外墙用砖或土砌筑,中空,状似蒙古包。生产时将石灰石装入,前面砌一炉门,在炉篦上燃烧木柴或煤炭,火焰自下而上,逐渐烧至窑顶。温度达900度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及二氧化碳气体,这种生产周期约15天。普通立窑,又称人工竖窑、混料立窑。此窑工艺简单,以人工操作,自然通风为主,可连续生产,耗煤少,产量高。机械立窑是在普通立窑、人工操作基础上对装窑加料、岀窑卸灰等,用机械设备完成,窑内通风由自然通风改为机械通风。1990年,全区共有石灰窑企业42个,均为乡镇办企业,共有职工1344人,固定资产原值561万元,生产石灰94万吨,完成产值2353万元,实现利税244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石灰窑企业48个,从业人员1400人,固定资产原值592万元,生产石灰11.8万吨,完成产值2500万元。
  第三节水泥及其制品
  境内使用水泥始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阳谷坡里教堂兴建之时;生产水泥始于1958年,当年在东阿位山建全区第一座水泥厂,年生产能力3.2万吨。1971年,聊城地区水泥厂建立,1981年东阿东昌水泥厂建成投产。至1990年底,全区县属以上水泥厂3家,年产水泥能力32.4万吨,其中地区水泥厂年产20万吨,东阿东昌水泥厂8万吨,位山水泥厂4.4万吨。当年全区水泥厂共完成产值1449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区内水泥制品生产始于1964年,当年聊城水泥制品厂建成投产。至1990年,全区有水泥制品企业68家,共有职工1213人,固定资产原值995万元。主要产品有预制板、梁、樑等预制构件及电杆、排水管等。是年,全区生产水泥制品21.8万立方,完成工业总产值3496万元,实现利税357万元。1996年,全区县属以上水泥生产企业有3家,共生产水泥46.5万吨,完成总产值6364万元,实现利税754万元;全区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有1家,生产水泥电杆1.87万根、其他水泥制品0.83万立方,完成总产值614万元,实现利税73万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