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厂发电设备
聊城县电厂1950年,聊城县自筹资金建起拥有90马力汽油机和50千瓦发电机各1台的小型发电厂,次年5月1日正式发电,是为建国后全区最早办起的发电厂——聊城烟电厂。后从天津购进100马力蒸汽机、55千瓦发动机各1台和40千伏安的变压器两台及其它设备,至1951年11月底全部设备安装完毕,当年12月5日正式对外送电。次年,该厂发电量达9.66万度,总产值5800元。1953年,烟电厂析分为烟厂和电厂。当年10月1日,电厂的1号机组和1号炉始办,由德州洪山电厂调拨英国吉尔透平公司1909年岀产的200千瓦汽轮机配带160千瓦发电机1台为该厂的1号机组,1号炉为1台4吨翻板式锅炉,至1964年1月1日工程竣工,1月5日试车正式对外送电,计投资15.57万元,完成了该厂的第一期工程。1956年国家拨款40万元,于当年7月始建该厂的第二期工程,由贾旺煤矿调拨英国产双缸立型复式250千瓦蒸汽发电机1台充当2号机组,从临清电厂调拨伯葛式4吨锅炉1台为2号锅炉。至同年1月25日,2号机组和2号锅炉运行投产。1958年投资74.96万元兴建三号机组和三号炉的第三期工程,所需三号机组由省计委调拨的1200千瓦发电机组1台充任,三号锅炉系从上海锅炉厂定做的1台10吨拨伯葛式链条炉。当年12月下旬竣工,月底正式投入运行。至此,该厂负荷保持在1000千瓦以上,但仍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1965年,专署拨款30万元扩建该电厂4号发电机组。该机组汽轮发电机系上海新民电机厂1958年产品,锅炉为北京石景山电厂使用的1922年英国产的9吨拨伯葛式双链条锅炉,至1966年6月底工程峻工,7月初投入运行,与3号机组并列发电。1978年,该厂下马。下马前该厂拥有2台发电机组,总容量2700千瓦。
临清发电厂1952年5月于南厂街南端破土动工,1954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发电,工程总投资额为183万元,由淄博市周村调来1台英国产500千瓦的发电机组,为全县50余个工厂、学校、商店及城镇居民供电。同时,全县架设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4条计10余公里。1956年,经省电业局批准,投资450万元,扩建了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5吨辐射水管式锅炉4台、双梁起重机1台、变压配电室工程、蓄电池工程及主要附属设备和5.5公里配电线路1条,至1957年8月投入运行正式送电,完成了该厂的第二期扩建工程。1972年经省、地、县批准,临清发电厂扩建1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总投资额为211.60万元,汽轮机为青岛轮机厂生产的 N3-24型快装机组,发电机为济南生建电机厂生产的FQR—2—3型产品,锅炉为经过改造后的上海锅炉厂产品,至1974年11月3日第三期扩建任务完成,时有职工234人。1990年,拥有14600千瓦发电机5台,年发电量为5774.7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2X3000+1X600千瓦,年发电量为8917万千瓦时。
高唐县电厂1958年于县城北关筹建,投资额为32.303万元,至当年10月,1号机组投入运行。自1959年底始,1X1500千瓦2号机组筹建,至1967年2月正式投产。1985年,该厂拥有容量为1500千瓦发电机1台。至1990年,发展为容量为4500千瓦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为1695.2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1X3000+1X12000千瓦,年发电量为10336万千瓦时。
莘县电厂1958年至同年12月于县城南街路西第一个60千瓦的机组建成发电,1962年又增加200千瓦的1台机组。第一台发电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支援,第二台发电机由水利部兴建马村水库时孙二庄水利发电站无偿调予。该厂于1969年10月1日网电运行后撤销。1972年初,莘县新电厂于县城东南筹建,至1976年10月竣工,11月并网发电。该厂装机为济南生建电厂制造的1台 QFK-3—2型3000千瓦的发电机,工程总投资为287万元。自投产以来,1983年发电量高达1800万度。至1990年,该厂拥有3000千瓦容量的发电机1台,年发电量为
494.1万度。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IX3000千瓦,未发电。
在平电厂1958年8月于县城北关筹建,省电业局调拨坊子电厂1台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水电部从石景山发电厂调10吨炉给该厂。1958、1959年,该厂先后从三门峡、上海购进匈牙利产320千马力、上海产330马力柴油机,各配带200千瓦电机2台机组;1961年,省电业局又调予该厂捷克产300马力汽油机带200千瓦的发电机组。至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该厂下马。1972年,新电厂于县城北顺河街北端筹建,1974年4月施工,规格为1X1500千瓦,即青岛汽轮机厂生产的N1.5-24汽轮机、济南锅炉厂生产的S2D10-25/400锅炉、山东生建电机厂生产的TQTK1.5-4型发电机、济南变压器厂生产的STL—1800/变压器,投资额为188万元。至1975年12月24日投运。1990年,该厂由1985年拥有1500千瓦容量的发电机1台发展为容量为15000千瓦的发电机3台,是年总发电量为5242.3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2X15000千瓦,年度发电量为19766万千瓦时。
冠县电厂1958年始建,1959年9月3日正式发电,发电机容量为190千瓦,先后使用汽油机和柴油机带动,月发电量在42万度左右。1967年秋,河北省馆陶县将负荷300千瓦的网电输至冠县,从此该电厂停止发电,先后发电8年之久,总计发电量为4000万度。1971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新电厂于县城东风路破土动工,至1974年10月正式并网发电。其主要设备有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SFF10-13/350℃双汽鼓锅炉、纵置式煤粉炉,工程总投资额为174.15万元。至1980年9月30日停止发电,先后发电6年之久,总发电量3800万度。
东阿县小发电厂该厂首次发电于1951年,时用45马力柴油机带10千瓦发电机发电,以供县委、县政府夜晚照明,厂址于旧县委院内,至1952年止。输变电设备
肥聊临110千伏送变电工程1965年冬,山东省政府为扭转鲁西北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支援小三线建设,发展电力工业和交通事业,确定架设一条由肥城经石横到聊城至临清的110千伏送变电工程。1966年10月1日,由省电力设计院工程师张中南负责,开始对肥聊段的线路勘查、测量和定位工作;省送变电工程处于11月开始线路施工,至1966年全部竣工,次年2月3日正式运行投产。1967年春,聊临段线路施工开始筹备,6月份破土动工,至1968年8月建成投产。
肥聊临工程线路总长137.8公里,杆塔共计593基。其中,肥城至石横段24.8公里,双杆108基,用LGJ—150导线;石横至聊城段62.7公里,双杆260基,用LGJ—150导线;聊城至临清段50.9公里,单杆225基,用 LGJ—95导线。聊城变电站第一期安装1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临清变电站第一期安装7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该项工程上级拨款470万元,工程实际用款422.7万元。它的建成投产,为东阿、聊城、临清等县市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全区第一条电力建设的大动脉。
石横电厂增容扩建后,肥石段110千伏线路改为联络线,交济南供电局管理;石聊段110千伏线路改由石横电厂岀线,称为石聊1回110千伏送变电线路。
1973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东阿县八里堂子110千伏变电站于同年7月筹建,至1976年10月竣工投运,工程总投资7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9万元,地区电业局拨款10万元,自筹资金5.1万元。该变电站T接石聊I回110千伏输电线路。有110千伏线路100余米,有变电站一期工程上主变1台/8000千伏安,岀35千伏线5路、10千伏线8路。站址在黄屯乡杜庄村,1980年1月将其运行管理移交东阿县供电局。
聊城电业局直属的两个110KV变电站一聊变和临变,最初筹建于1966年,属肥聊临110KV送变工程内项目。聊变安装的1号主变容量为1万KVA,35KV出线间隔3个,10KV岀线间隔4个,投资64万元,于1967年2月3日投运。临变安装的1号主变容量为7500KVA,10KV岀线间隔4个,投资55.8万元,于1968年8月投运。以上是为第一期工程。至1971年,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电负荷不断上升,省电业局拨电负荷由1.5万千瓦增至1.7万千瓦,聊临两变电站均出现“卡脖子”现象,致使对其它6县的供电能力受到限制,省电业局批准聊变增建2号主变,容量20000KVA,10KV岀线间隔由4个增至8个,35KV岀线间隔由3个增至7个,至1972年8月建成投运,共投资用款123.327万元。1973年临变第二期工程结束,计投资31.3万元,工程项目包括增建2号主变,容量7500KVA,增建35KV岀线间隔4个,10KV岀线间隔由4个增到8个。至1976年,报经省局批准拨款61万元,确定将聊变1号主变1万KVA换为3.15万KVA,将临变2号主变7500KVA换为3.15万KVA,两增容工程分别于1977年6月、1979年1月竣工投运,从而解除聊、临两市变电“卡脖子”现象,扩大了供电范围,满足了工农业用电。
石聊III回110千伏线路系聊城地区从石横电厂老厂岀线的两条110KV干线。石横电厂的扩建,两回线路从4号至15号杆间一段线路在扩建厂区,故需改迁。1982年5月,完成石横电厂岀线规划设计。改迁中拆除了石聊I回线路5号一17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线和地线,I回线路4号一18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线和地线,I回线路4号一18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和地线。改迁后的新建段的长度为4540米,采用18米双回铁塔13基,两线路均用LGJ-185导线和LGJ—50地线。
聊莘35KV输变电升压改造工程为解决莘县、阳谷、冠县部分用电,聊城电业局决定,将聊城至莘县35KV线路升压改造为110KV线路,线路总长为38.1公里,采用 LGJ-95导线,且利用莘县胡楼35KV变电站改造升压为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1.35万KVA。1976年线路动工,1978年竣工,次年变电站工程完毕,19080年正式投入运行。工程总投资134万元,其中变电站投资74万元,线路投资60万元。
石聊阳冠110KV送变电工程石(横)一聊(城)、聊(城)一阳(谷)、聊(城)一冠(县)110KV送变电工程(含聊城开关站至聊变电站之间的联络线改造工程),是区内有史以来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电力建设项目,也是聊城电业局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管理的大工程。1976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安排此项工作,1978年11月20日正式破土动工,至1981年7月全部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并先后分段投产运行,共计完成10个工程项目:(1)石横电厂出线间隔;(2)石聊K回线路全长63公里,双杆架设185米导线,路经泰安、聊城两个地区4县12个乡镇,横跨黄河、徒骇河等5河及胶长、香山等5条公路,穿22OKV电力线1次,跨35KV线5次及一级通讯线5次,至1980年7月22日投运;(3)东阿变电所扩建蓄池,于1980年1月27日投运;(4)新建聊城西郊开关站,于1981年3月31日投运;(5)聊阳线段全长45公里,共用杆塔200基,双杆LGJ-120导线,有转角9处,耐张段25处、交跨越75处,至1981年3月10日投入运行;(6)新建阳谷变电站。1979年上半年完成所有设备的就位和初步调整,同年8月始历时3个月即完成电缆敷设、二次接线、蓄电池安装、高压试验保护装置的调试等项工作;(7)聊冠线段全长42公里,183基杆塔,采用双杆LGJ—120导线,共转角1。次,耐张段18处、跨河4次、跨一级公路1次、10KV电力线1次,至1981年3月底竣工,同年12月投运;(8)新建冠县变电站。站总建筑面积847平方米,其中主控制室面积342.5平方米;主变容量1万KVA,二次电压为35KV和10KV,于1980年动工,次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9)完成至聊变联络线10公里,于1981年3月31日投运;(10)完成通讯工程。此项工程全部投资额为820万元。工程的完成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①石聊III回环网运行后,减少损耗2000KW(按当时负荷计算);②阳冠两县改由110KV送电,减少变损56.71KW;③聊阳段及聊冠段由35KV改为110KV,减少有功损耗377.56KW;④阳冠两县主变改用110KV后,减少损耗10.16KW。以上4项合计2444.43KW,每年按8300小时计,每度电价以0.06〜0.08元计,每年可增收入1217.33元;⑤其它6县因电压升高5.7%,每年线损减少127万度,折款89057元。以上5项总计可增加收入9027433元,7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聊在高110KV送变电工程1981年初,省电力工业局批准聊城一在平一高唐110KV送变电工程的初步设计。次年5月完成全线的终勘,8月完成施工设计,10月份全面破土动工。全部施工任务于1983年2月上旬完成,经验收于同年2月9日在高线路投运,10月聊在线路投运。全工程总投资491万元,共完成7个单项的施工任务,即聊临110KV线路改造工程,长10公里,采用150MM导线;聊在110KV线路长30公里,采用150MM导线;在高110KV线路长34公里,采用120MM导线;聊在出线间隔1个;新建在平110KV变电站,容量为1万KVA;新建高唐110KV变电站,容量为1.5KVA;完成通讯工程。
聊在高110KV送变电工程是继石聊阳冠工程之后,全区又一项较大的电力建设工程。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用35KV送电时“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同时提高了电压质量,杜绝了因电压低而烧毁设备的现象,降低了线损,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在平、高唐两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能源基础。
其他送变电工程1991〜1994年,完成3项电网建设重点工程:聊城至临清220KV聊临线工程,全长50公里,投资1204万元;聊城端庄220KV变电站II期工程,变电容量12万千伏安,投资960万元;聊城电厂配套工程,输电线路52.9公里,变电容量2.23万千伏安,投资1346.1万元。1995年1月,聊城电业局开展研究、实验35千伏变电站无人值守工作,于当年5月3日实验成功,全区电网第一座无人值守的35千伏闸口变电站投运,在全省率先实现35千伏无人值守变电站。至1996年,全区已有聊城、聊城西郊和聊城白庄3座110千伏变电站及聊城闸口、闫寺、梁水镇、道口铺、侯营等6座35千伏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