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电力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33
颗粒名称: 第八章 电力工业
分类号: F407.2
页数: 10
页码: 280-289
摘要: 建国前,今属聊城地区的8县市中,唯有聊城、临清两县拥有电业的历史。该公司白天无电,黄昏时分仅为县政府、警察局、税务局等机关及十几家私人商店送电,半夜停电。此为区内用电之始。由于机器不断发生故障,用户机关不断敲诈勒索,1928年被迫停业。1925年,临清的陆济亭、烟台的周亚南等14人合资2.8万元(旧币)于临清“西牌坊”创办“福临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关键词: 能源工业 电力工业

内容

建国前,今属聊城地区的8县市中,唯有聊城、临清两县拥有电业的历史。1923年初,聊城商会中的邱荣全联合邬尚荣、陈紫君等5人,合资从莱阳购进单缸卧式柴油机和容量25千瓦的发电机各1台,且雇请青岛技师姜某及当地技工、徒工70余名,在城东门口路南建起机器房、机井、冷却水池、配电盘及其它配套设备,名曰“电灯公司”。该公司白天无电,黄昏时分仅为县政府、警察局、税务局等机关及十几家私人商店送电,半夜停电。此为区内用电之始。由于机器不断发生故障,用户机关不断敲诈勒索,1928年被迫停业。1925年,临清的陆济亭、烟台的周亚南等14人合资2.8万元(旧币)于临清“西牌坊”(即今卫河套中)创办“福临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设备有35千瓦往复式蒸气发电机及800戈(约118马力)锅炉,煤炭主要靠水路由德州运至临清。因连年战争、物价不稳,仅年余因亏损而倒闭。后有几家大字号商户联合恢复生产,因受资金、燃料等经营条件的限制,时开时停。1942年日军侵占临清,电灯房职工由30人缩减为14人,1945年关闭停产。
  建国后,人民政府先后在聊城、临清、高唐、莘县、在平、冠县建起孤立运行的小型电厂。1967年,肥(城)一聊(城)一临(清)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聊城电厂、临清电厂并网运行。1978年后,东阿变电站、石横至聊城二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聊城至莘县、阳谷、冠县、在平、高唐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实现了每县1处110千伏变电站。至此,全区110千伏网络基本形成。1984年,全区共有110千伏线路13条、510公里,110千伏开关站1处,变电站8处,主变11台,总容量174.5千伏安,最高负荷9.43千瓦,年用电量达44189万度;临清、高唐、莘县、在平等4个小电厂总装机为1.2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度左右;有35千伏线路521.5公里、38条,35千伏公用和企业自备变电站37处,总容量为85.35兆安伏;6〜10千伏配电线路5228.3公里,配电变压器5945台、366294万伏安;低压线路7365公里,用电装机46139台、267602千瓦,其中农用170718千瓦。1985年,全区8县市均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和110千伏线路1条;临清、莘县、在平、高唐等4县市4个发电厂装机6台,容量为1.2万千瓦。“七五”期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投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电压等级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全区人民自力更生、自筹资金1.6亿元建设了聊城发电厂,一号机组于1990年4月正式投运发电。另外,临清发电厂新装发电机2台、高唐电厂1台,总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大大缓解了全区电力供需的矛盾。至1990年底,全区35千伏及其以上线路由1980年的620公里增长至1125.4公里,其中新架22万输电线路59.5公里;35千伏及其以上变电站由1980年的32个增加到53个,主变容量由1980年的18.76万千伏安增加到59.68万千伏安,其中局直变电站由4座增加到12座,主变容量由102150千伏安增加到277650千伏安;全区地方电厂由1980年的4座1.35万千瓦增加到3.75万千瓦,增长2.8倍;全区售电量由1980年的3.24亿千瓦时,增长到1990年的9.38亿千瓦时,增长2.87倍,基本上了满足了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电的需求;农村3~10千伏配电线路由1980年的3247公里增长到6903.2公里,增长2.13倍,用电村由2379个增加到5368个,占自然村的83.21%。到1996年,全区独立的电力企业共13个,包括聊城电业局、聊城发电厂2个省属企业;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荏平、高唐电业(管理)公司7个县、市属供电企业;临清、高唐、在平热电厂和莘县发电厂4个县、市属发电企业。此外,尚有聊城印染厂自备电厂和阳谷县造纸厂自备电厂2个以余热发电的企业自备电厂,采用汽油机、柴油机发电的“小发电”则遍布于工厂、医院、宾馆和饭店等单位。当年,全区35千伏及其以上线路增至1125.4公里,35千伏及其以上变电站增加到83个,主变容量970200千伏安,农村3~10千伏配电线路增至9164.3公里,全区售电量为14.33亿千瓦时伏。
  第一节电力设备
  电厂发电设备
  聊城县电厂1950年,聊城县自筹资金建起拥有90马力汽油机和50千瓦发电机各1台的小型发电厂,次年5月1日正式发电,是为建国后全区最早办起的发电厂——聊城烟电厂。后从天津购进100马力蒸汽机、55千瓦发动机各1台和40千伏安的变压器两台及其它设备,至1951年11月底全部设备安装完毕,当年12月5日正式对外送电。次年,该厂发电量达9.66万度,总产值5800元。1953年,烟电厂析分为烟厂和电厂。当年10月1日,电厂的1号机组和1号炉始办,由德州洪山电厂调拨英国吉尔透平公司1909年岀产的200千瓦汽轮机配带160千瓦发电机1台为该厂的1号机组,1号炉为1台4吨翻板式锅炉,至1964年1月1日工程竣工,1月5日试车正式对外送电,计投资15.57万元,完成了该厂的第一期工程。1956年国家拨款40万元,于当年7月始建该厂的第二期工程,由贾旺煤矿调拨英国产双缸立型复式250千瓦蒸汽发电机1台充当2号机组,从临清电厂调拨伯葛式4吨锅炉1台为2号锅炉。至同年1月25日,2号机组和2号锅炉运行投产。1958年投资74.96万元兴建三号机组和三号炉的第三期工程,所需三号机组由省计委调拨的1200千瓦发电机组1台充任,三号锅炉系从上海锅炉厂定做的1台10吨拨伯葛式链条炉。当年12月下旬竣工,月底正式投入运行。至此,该厂负荷保持在1000千瓦以上,但仍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1965年,专署拨款30万元扩建该电厂4号发电机组。该机组汽轮发电机系上海新民电机厂1958年产品,锅炉为北京石景山电厂使用的1922年英国产的9吨拨伯葛式双链条锅炉,至1966年6月底工程峻工,7月初投入运行,与3号机组并列发电。1978年,该厂下马。下马前该厂拥有2台发电机组,总容量2700千瓦。
  临清发电厂1952年5月于南厂街南端破土动工,1954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发电,工程总投资额为183万元,由淄博市周村调来1台英国产500千瓦的发电机组,为全县50余个工厂、学校、商店及城镇居民供电。同时,全县架设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4条计10余公里。1956年,经省电业局批准,投资450万元,扩建了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5吨辐射水管式锅炉4台、双梁起重机1台、变压配电室工程、蓄电池工程及主要附属设备和5.5公里配电线路1条,至1957年8月投入运行正式送电,完成了该厂的第二期扩建工程。1972年经省、地、县批准,临清发电厂扩建1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总投资额为211.60万元,汽轮机为青岛轮机厂生产的 N3-24型快装机组,发电机为济南生建电机厂生产的FQR—2—3型产品,锅炉为经过改造后的上海锅炉厂产品,至1974年11月3日第三期扩建任务完成,时有职工234人。1990年,拥有14600千瓦发电机5台,年发电量为5774.7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2X3000+1X600千瓦,年发电量为8917万千瓦时。
  高唐县电厂1958年于县城北关筹建,投资额为32.303万元,至当年10月,1号机组投入运行。自1959年底始,1X1500千瓦2号机组筹建,至1967年2月正式投产。1985年,该厂拥有容量为1500千瓦发电机1台。至1990年,发展为容量为4500千瓦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为1695.2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1X3000+1X12000千瓦,年发电量为10336万千瓦时。
  莘县电厂1958年至同年12月于县城南街路西第一个60千瓦的机组建成发电,1962年又增加200千瓦的1台机组。第一台发电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支援,第二台发电机由水利部兴建马村水库时孙二庄水利发电站无偿调予。该厂于1969年10月1日网电运行后撤销。1972年初,莘县新电厂于县城东南筹建,至1976年10月竣工,11月并网发电。该厂装机为济南生建电厂制造的1台 QFK-3—2型3000千瓦的发电机,工程总投资为287万元。自投产以来,1983年发电量高达1800万度。至1990年,该厂拥有3000千瓦容量的发电机1台,年发电量为
  494.1万度。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IX3000千瓦,未发电。
  在平电厂1958年8月于县城北关筹建,省电业局调拨坊子电厂1台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水电部从石景山发电厂调10吨炉给该厂。1958、1959年,该厂先后从三门峡、上海购进匈牙利产320千马力、上海产330马力柴油机,各配带200千瓦电机2台机组;1961年,省电业局又调予该厂捷克产300马力汽油机带200千瓦的发电机组。至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该厂下马。1972年,新电厂于县城北顺河街北端筹建,1974年4月施工,规格为1X1500千瓦,即青岛汽轮机厂生产的N1.5-24汽轮机、济南锅炉厂生产的S2D10-25/400锅炉、山东生建电机厂生产的TQTK1.5-4型发电机、济南变压器厂生产的STL—1800/变压器,投资额为188万元。至1975年12月24日投运。1990年,该厂由1985年拥有1500千瓦容量的发电机1台发展为容量为15000千瓦的发电机3台,是年总发电量为5242.3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2X15000千瓦,年度发电量为19766万千瓦时。
  冠县电厂1958年始建,1959年9月3日正式发电,发电机容量为190千瓦,先后使用汽油机和柴油机带动,月发电量在42万度左右。1967年秋,河北省馆陶县将负荷300千瓦的网电输至冠县,从此该电厂停止发电,先后发电8年之久,总计发电量为4000万度。1971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新电厂于县城东风路破土动工,至1974年10月正式并网发电。其主要设备有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SFF10-13/350℃双汽鼓锅炉、纵置式煤粉炉,工程总投资额为174.15万元。至1980年9月30日停止发电,先后发电6年之久,总发电量3800万度。
  东阿县小发电厂该厂首次发电于1951年,时用45马力柴油机带10千瓦发电机发电,以供县委、县政府夜晚照明,厂址于旧县委院内,至1952年止。输变电设备
  肥聊临110千伏送变电工程1965年冬,山东省政府为扭转鲁西北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支援小三线建设,发展电力工业和交通事业,确定架设一条由肥城经石横到聊城至临清的110千伏送变电工程。1966年10月1日,由省电力设计院工程师张中南负责,开始对肥聊段的线路勘查、测量和定位工作;省送变电工程处于11月开始线路施工,至1966年全部竣工,次年2月3日正式运行投产。1967年春,聊临段线路施工开始筹备,6月份破土动工,至1968年8月建成投产。
  肥聊临工程线路总长137.8公里,杆塔共计593基。其中,肥城至石横段24.8公里,双杆108基,用LGJ—150导线;石横至聊城段62.7公里,双杆260基,用LGJ—150导线;聊城至临清段50.9公里,单杆225基,用 LGJ—95导线。聊城变电站第一期安装1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临清变电站第一期安装7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该项工程上级拨款470万元,工程实际用款422.7万元。它的建成投产,为东阿、聊城、临清等县市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全区第一条电力建设的大动脉。
  石横电厂增容扩建后,肥石段110千伏线路改为联络线,交济南供电局管理;石聊段110千伏线路改由石横电厂岀线,称为石聊1回110千伏送变电线路。
  1973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东阿县八里堂子110千伏变电站于同年7月筹建,至1976年10月竣工投运,工程总投资7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9万元,地区电业局拨款10万元,自筹资金5.1万元。该变电站T接石聊I回110千伏输电线路。有110千伏线路100余米,有变电站一期工程上主变1台/8000千伏安,岀35千伏线5路、10千伏线8路。站址在黄屯乡杜庄村,1980年1月将其运行管理移交东阿县供电局。
  聊城电业局直属的两个110KV变电站一聊变和临变,最初筹建于1966年,属肥聊临110KV送变工程内项目。聊变安装的1号主变容量为1万KVA,35KV出线间隔3个,10KV岀线间隔4个,投资64万元,于1967年2月3日投运。临变安装的1号主变容量为7500KVA,10KV岀线间隔4个,投资55.8万元,于1968年8月投运。以上是为第一期工程。至1971年,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电负荷不断上升,省电业局拨电负荷由1.5万千瓦增至1.7万千瓦,聊临两变电站均出现“卡脖子”现象,致使对其它6县的供电能力受到限制,省电业局批准聊变增建2号主变,容量20000KVA,10KV岀线间隔由4个增至8个,35KV岀线间隔由3个增至7个,至1972年8月建成投运,共投资用款123.327万元。1973年临变第二期工程结束,计投资31.3万元,工程项目包括增建2号主变,容量7500KVA,增建35KV岀线间隔4个,10KV岀线间隔由4个增到8个。至1976年,报经省局批准拨款61万元,确定将聊变1号主变1万KVA换为3.15万KVA,将临变2号主变7500KVA换为3.15万KVA,两增容工程分别于1977年6月、1979年1月竣工投运,从而解除聊、临两市变电“卡脖子”现象,扩大了供电范围,满足了工农业用电。
  石聊III回110千伏线路系聊城地区从石横电厂老厂岀线的两条110KV干线。石横电厂的扩建,两回线路从4号至15号杆间一段线路在扩建厂区,故需改迁。1982年5月,完成石横电厂岀线规划设计。改迁中拆除了石聊I回线路5号一17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线和地线,I回线路4号一18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线和地线,I回线路4号一18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和地线。改迁后的新建段的长度为4540米,采用18米双回铁塔13基,两线路均用LGJ-185导线和LGJ—50地线。
  聊莘35KV输变电升压改造工程为解决莘县、阳谷、冠县部分用电,聊城电业局决定,将聊城至莘县35KV线路升压改造为110KV线路,线路总长为38.1公里,采用 LGJ-95导线,且利用莘县胡楼35KV变电站改造升压为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1.35万KVA。1976年线路动工,1978年竣工,次年变电站工程完毕,19080年正式投入运行。工程总投资134万元,其中变电站投资74万元,线路投资60万元。
  石聊阳冠110KV送变电工程石(横)一聊(城)、聊(城)一阳(谷)、聊(城)一冠(县)110KV送变电工程(含聊城开关站至聊变电站之间的联络线改造工程),是区内有史以来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电力建设项目,也是聊城电业局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管理的大工程。1976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安排此项工作,1978年11月20日正式破土动工,至1981年7月全部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并先后分段投产运行,共计完成10个工程项目:(1)石横电厂出线间隔;(2)石聊K回线路全长63公里,双杆架设185米导线,路经泰安、聊城两个地区4县12个乡镇,横跨黄河、徒骇河等5河及胶长、香山等5条公路,穿22OKV电力线1次,跨35KV线5次及一级通讯线5次,至1980年7月22日投运;(3)东阿变电所扩建蓄池,于1980年1月27日投运;(4)新建聊城西郊开关站,于1981年3月31日投运;(5)聊阳线段全长45公里,共用杆塔200基,双杆LGJ-120导线,有转角9处,耐张段25处、交跨越75处,至1981年3月10日投入运行;(6)新建阳谷变电站。1979年上半年完成所有设备的就位和初步调整,同年8月始历时3个月即完成电缆敷设、二次接线、蓄电池安装、高压试验保护装置的调试等项工作;(7)聊冠线段全长42公里,183基杆塔,采用双杆LGJ—120导线,共转角1。次,耐张段18处、跨河4次、跨一级公路1次、10KV电力线1次,至1981年3月底竣工,同年12月投运;(8)新建冠县变电站。站总建筑面积847平方米,其中主控制室面积342.5平方米;主变容量1万KVA,二次电压为35KV和10KV,于1980年动工,次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9)完成至聊变联络线10公里,于1981年3月31日投运;(10)完成通讯工程。此项工程全部投资额为820万元。工程的完成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①石聊III回环网运行后,减少损耗2000KW(按当时负荷计算);②阳冠两县改由110KV送电,减少变损56.71KW;③聊阳段及聊冠段由35KV改为110KV,减少有功损耗377.56KW;④阳冠两县主变改用110KV后,减少损耗10.16KW。以上4项合计2444.43KW,每年按8300小时计,每度电价以0.06〜0.08元计,每年可增收入1217.33元;⑤其它6县因电压升高5.7%,每年线损减少127万度,折款89057元。以上5项总计可增加收入9027433元,7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聊在高110KV送变电工程1981年初,省电力工业局批准聊城一在平一高唐110KV送变电工程的初步设计。次年5月完成全线的终勘,8月完成施工设计,10月份全面破土动工。全部施工任务于1983年2月上旬完成,经验收于同年2月9日在高线路投运,10月聊在线路投运。全工程总投资491万元,共完成7个单项的施工任务,即聊临110KV线路改造工程,长10公里,采用150MM导线;聊在110KV线路长30公里,采用150MM导线;在高110KV线路长34公里,采用120MM导线;聊在出线间隔1个;新建在平110KV变电站,容量为1万KVA;新建高唐110KV变电站,容量为1.5KVA;完成通讯工程。
  聊在高110KV送变电工程是继石聊阳冠工程之后,全区又一项较大的电力建设工程。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用35KV送电时“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同时提高了电压质量,杜绝了因电压低而烧毁设备的现象,降低了线损,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在平、高唐两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能源基础。
  其他送变电工程1991〜1994年,完成3项电网建设重点工程:聊城至临清220KV聊临线工程,全长50公里,投资1204万元;聊城端庄220KV变电站II期工程,变电容量12万千伏安,投资960万元;聊城电厂配套工程,输电线路52.9公里,变电容量2.23万千伏安,投资1346.1万元。1995年1月,聊城电业局开展研究、实验35千伏变电站无人值守工作,于当年5月3日实验成功,全区电网第一座无人值守的35千伏闸口变电站投运,在全省率先实现35千伏无人值守变电站。至1996年,全区已有聊城、聊城西郊和聊城白庄3座110千伏变电站及聊城闸口、闫寺、梁水镇、道口铺、侯营等6座35千伏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
  第二节农电
  区内农村用电最早始于1958年东阿县铜城区宋楼村水利发电站的兴建。同年冬开始筹建,至1959年10月1日建成发电,时有75千瓦立式发电机1台。数月后,因水源不足、技术条件较差而停产。此为该县第一座月河型水利发电站。不久,该县又购进60马力柴油机带原75千瓦发电机1台。自1960年始,以6300伏向城镇部分单位送电,且安装升压变压器1台/100千伏安,在城内安配电变压器2台,共计150千伏安。在筹建宋楼村水利发电站的同时,县水利局于后韩村修建了东阿县第二座水利发电站。该站安装机组1台/125千瓦、升压变压器1台/100千伏安;同时在陈集区机关驻地安装1台75千伏的配电变压器,于朱旺山村安装1台/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因无水源,发电3个月即被迫下马。1962年,铜城区的发电设备移交县机械厂继续发电,柴油机、发电机分别为135马力和125千瓦,实行6300千伏两线一地送电制,线路长1.5公里,供电范围为县城部分单位,年发电量为5万度左右。由于机械厂资金较紧张,致使发电不够正常。为此,县委、县政府确定,于1964年10月将其发电设备移交县拖拉机站继续发电,送电线路由1.5公里增至3.5公里,送电电压由6300千伏升高至1万伏,升压变压器1965年前为100千伏安,1965年后为180千伏安,城内在原有2台/150千伏安配变的基础上,又增装1台/30千伏安的配电变电器,年发电量在15万度左右。由此,东阿县工农业开始用电。至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拖拉机站送电至此停止。1985〜1990年,该县又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供电线路4条,即110千伏华王线、线路长6.2公里,35千伏华肥线、线路长度1.7公里,35千伏王顾线、线路长9.9公里,35千伏水泥厂线、线路长7.6公里。新增变电站变压器4台,即110千伏东阿王海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1.6万千伏安,化肥厂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2500千伏安,顾官屯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2400千伏安,水泥厂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32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19公里,改造线路15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87台,总容量27080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148台,总容量3200千伏安。
  1968年8月,临清(聊城至临清)11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1978年11月,临清110千伏变电站至沈庄变电站35千伏线路投运;1980年,临清至德州地区夏津县的35千伏线路投运。至1985年间,临清市35千伏供电线路3条投运,即临清至沈庄线路长17公里、临清至唐元线长17公里、临清至刘海子线长14.5公里;3处变电站设有变压器4台,即沈庄变1台、总容量2400千伏安,唐元变1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刘海子变2台、总容量为2X20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市又有临松线(临清——松林线、长11.7公里)、临赵线(临清——赵庄,长10公里)建成投运,两处变电站设有变电器2台,即松林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赵庄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市又新增供电线路354公里,改造线路23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334台、总容量73785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571台、总容量11149千伏安。
  1971年1月,高唐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聊城变一祁寨变)建成投运;1983年2月,110千伏线路在平一高唐段建成投运;1985年,35千伏线路4条投运,即高唐一张庙、线路长15.9公里,高唐一梁村、线路长14.1公里,于桥支线、线路长9.5公里,化肥专线、线路长0.5公里,张庙、梁村、于桥、化肥厂4处变电站有变压器5台,总容量分别为1800千伏安、1800千伏安、1800千伏安和2X10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线3条,即在高线110千伏长31公里、泵站线35千伏长11.5公里、高杨线35千伏长9.1公里;变电站3处,即高唐变电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3100千伏安,泵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500千伏安,杨屯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4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775公里,改造线路12公里;新增变压器321台、总容量32391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309台、总容量4100千伏安。
  1968年10月,在平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聊城变——田庄变)投运,1983年11月,聊城变——在平变110千伏线路投运。1985年,该县有4条线路投运,即博平——郭堤口线长18.9公里,在平——三十里铺线长15公里,在平——博平线长13公里,在平——王老线长10.3公里;郭堤口、三十里铺、博平、王老4处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2000千伏安、2000千伏安、2400千伏安和24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供电线路2条,即博肖线35千伏、线路长0.24公里,电厂和变电站联络线、线路长2公里;4处变电站,除三十里铺站拥有变压器2台外,在平站、王老站、肖庄站各有变压器1台,其中在平站总容量为30000千伏安,王老站2400千伏安,肖庄站5000千伏安,三十里铺站2台变压器的容量分别为2500千伏安和10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193公里,改造线路37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79台、总容量24389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85台,总容量2605千伏安。
  1969年12月,阳谷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聊城变一张楼变)投运;1981年3月,聊城西郊开关站——阳谷变110千伏线路投运。1983年,阳谷镇——安镇、定水镇线、化肥专线及阳谷镇——景阳冈线均已投运,线路长度分别为17.9公里、9.8公里、4公里和18.4公里,安镇、定水镇、化肥厂、景阳冈4处变电站除化肥厂变电站拥有变压器3台外,其余均为1台,总容量分别为3200千伏安、2000千伏安、3X750千伏安和18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线路4条,即端阳线110千伏长42.2公里、阳范线35千伏长16.7公里、阳高线35千伏长8.7公里、阳韩线35千伏长11.9公里;阳谷站有变压器2台,范海站、高庙王站、韩庄杨水站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31900千伏安、2000千伏安、3200千伏安和16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903公里,改造线路380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284台、总容量37130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185台,总容量4170千伏安。
  1969年10月,莘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 (聊城变——胡楼变)建成投运;1969年9月,110千伏线路由莘县原35千伏线路(聊城变——胡楼变)升压改造投运。1985年,35千伏7条线路投运,即化肥专线0.7公里、莘县——兹营27.4公里、莘县——俎店12.8公里、莘县——大王寨16.8公里、联络线5.1公里、泵站专线7.3公里、妹冢支线4.8公里;化肥厂、兹营、俎店、大王寨、电厂升压、管道、妹冢等7处变电站,除化肥厂变电站拥有3台变压器外,其余均为1台,总容量分别为3X750千伏安、2400千伏安、2400千伏安、3200千伏安、3200千伏安、2400千伏安、24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供电线路2条,即端莘线110千伏长34公里、纸厂专线35千伏长3.6公里;新增莘县、兹营、大王寨、化肥厂、造纸厂4处变电站,其中化肥厂、造纸厂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2台,总容量分别为2X750千伏安、2X800千伏安,莘县、兹营、大王寨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31500千伏安、3200千伏安、32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656公里,改造线路1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652台,总容量31850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613台,总容量2440千伏安。
  1969年5月,冠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 (聊城变——直隶村变)建成投运;1981年12月,聊城西郊开关站一冠县变11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1985年,冠县——范寨、冠县 ——直隶村、冠县——万善、冠县——斜店等35千伏4条线路投运,线路长度分别为27公里、11公里、16公里和12公里;范寨、直隶村、万善、斜店4处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2400千伏安、3200千伏安、2400千伏安和32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花贾线、周柳线和110千伏徐冠线各1条,冠县、贾镇、柳林3处变电站各拥有变压器1台,总容量分别为31500千伏安、3150千伏安和315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445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665台,总容量41625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188台,总容量2500千伏安。
  至1985年,聊城市拥有35千伏安供电线路9条,即聊城一道口铺线长13.6公里、道口铺——斗虎屯线长20公里、化肥厂线长2公里、北杨集泵站线长7.4公里、孙开胜泵站线长1.3公里、聊城一侯营、沙镇线长11公里、聊城——李海务线长20.7公里、岳庄——闸口线长4.2公里;道口铺、斗虎屯、鲁西化肥厂、北杨集泵站、孙开胜泵站、侯营、沙镇、李海务、闸口等9处变电站各拥有变压器1台,总容量分别为1800千伏安、2400千伏安、5600千伏安、2400千伏安、2500千伏安、2400千伏安、1800千伏安、1800千伏安、63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市新增220千伏石端线1条,长59.5公里,以及35千伏闸口支线、端侯线、聊闸线、聊闫线、聊梁线、聊轻线、端轻线等7条,新增闸口变电站、轻纺变电站2处,各拥有变压器2台,总容量分别为2X8000千伏安、2义2500千伏安;另增端庄、李海务、闫寺、梁水镇变电站4处,各拥有变压器1台,总容量分别为12万千伏安、3150千伏安、2500千伏安、25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市又新增供电线路282公里,改造线路27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307台,总容量32273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261台,总容量14180千伏安。
  第三节自办电
  区内的自办电分地方自办电和企业自办电两种。临清发电厂、在平发电厂、高唐发电厂、莘县发电厂等属于地方自办电厂,阳谷造纸厂热电站、聊城印染厂热电站属于企业自办电厂。阳谷县造纸厂热电站始建于1985年12月,至1986年9月5日建成投运,总投资额220万元,设备容量为2000千瓦。热电站自投运以来,曾供全县城照明用电及满足全厂的生产用电,后因煤价增高,电网亦能保证用电等原因停机,共计发电14个月。聊城印染厂热电站筹建于1983年,1984年10月建成发电,总投资75万元,设备容量为750千瓦。1985年发电52.99万度;1986年为141.65万度,为历年发电量之最。至1990年发电量为21.15万度。1991〜1995年,该站共发电227.19万度,1996年未发电。
  聊城发电厂是建国以来区内首次列入国家计划的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全国第一家完全由地方集资兴建的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它位于聊城市西郊,厂区占地257亩,设计装机容量2X5万千瓦。该发电厂是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决定自筹资金兴建的,由山东电力设计院、新疆电力设计院联合设计,委托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代建代管、山东省电力建设二公司施工。一期工程2X5万千瓦火力发电工程于1987年7月30日立项,1988年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83亿元2号机组分别于1990年4月3日和1991年9月13日投产发电。至1996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488天,累计发电44.48亿千瓦时,形成还本付息资金3.06亿元。其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同类型机组中名列前茅。为进一步加快电力建设,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地委、行署决定再扩建1台1X10万千瓦机组。二期工程于1992年12月由省计委批复立项,总投资4亿元,由聊城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和山东电力投资公司共同成立的山东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兴建,1993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7月机组并网发电。10万千瓦机组的电量全省统配,机组投运以来,运行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优良和先进水平。三期工程于1995年10月6日立项后,聊城电厂即进行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至1996年底,锅炉钢架、汽轮发电机基础等已完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X66万千瓦新厂工程于1994年9月6日立项,1996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可研报告,6月7日,合营四方在北京草签协议。聊城电厂的建成投产,使全区供电紧张的矛盾大大缓解,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电力分配
  1972年7月,水利电力部颁布《供用电规则》(试行本),1983年颁发《全国供用电规则》,到1990年底,全区一直按照“保证重点,择优供应,统筹安排”的原则进行电力统一分配。1978年前,电力分配以“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生活用电发展缓慢。1978年后,重视.人民的生活用电,家用电器迅速发展,市政生活用电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67年前,各县市均有小电厂运行供电,用户发展缓慢。肥聊临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后,聊城、临清电厂相继并网,且先后向各县市架设35千伏线路,以及高唐、莘县、在平电厂相继并网;1980年,石聊II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由此全区110千伏供电网络形成,用户迅速发展。1985年,用电户数总计4700户,其中趸售户7个(县、市),高压供电户790户,低压动力户2212户,一般照明户1781户。至1990年,全区用电户数总计113651户,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11034户,工业6313户,建筑业135户,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150户,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2585户,其它事业1948户,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1486户。至1996年,全区用电户数总计74049户,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7080户,工业6231户,建筑业324户,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237户,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1451户,其他事业1432户,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7297户。
  聊城地区是农业区,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动力由“以机为主''逐渐向"以电为主”过渡。1985年,农业用电设备213235千瓦,排灌99231千瓦,用电14300.8万度;工业用电26124.6万度,交通运输用电192.7万度,市政生活用电5826.1万度,共计46444.2万度。从1986年,按照新的行业用电分类,分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7项。1990年,全区总用电量为104035万千瓦时,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13281万千瓦时,工业用电67187万千瓦时,建筑业用电548万千瓦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用电2832万千瓦时,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用电2229万千瓦时,其它事业用电2377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5581万千瓦时。1991〜1996年,全区总用电量为211123万千瓦时,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25818万千瓦时,工业用电133205万千瓦时,建筑业用电1344万千瓦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用电1625万千瓦时,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用电4767万千瓦时,其他事业用电4891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9473万千瓦时。
  第五节用电管理
  聊城电业局用电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用电所,系由地区电业局用电科和原聊城县电业局合并而成。至1985年,用电所有调荷班、节电班、农电班、用电监察班等8个班组,有职工109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管理干部8人,技术工人87人。1990年底,用电所下设一口对外办公室、三电办公室、电费班、电度表班、大用户班等8个室组,有职工64人,其中管理干部4人、技术干部10人、工人50人。至1996年,用电所下设办公室、电费班、三电班等7个室班,共有职工59人,其中管理干部4人,技术干部9人,工人46人。
  为解决电力供需矛盾和安全用电,于1974年成立地区“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1978年前,计划用电主要依据1963年山东省计委、经委联合颁发的《山东省电力分配暂行管理办法》。1978年按照国务院二号文规定,对用户进行“一査四定”(即査设备,定电力、定电量、定时间、定单耗)工作。同年10月23日,水电部颁发《电力定量暂行管理办法》,电力定量器逐步在全区安装使用。到1985年底,全区安装电力定量器37支,控制负荷75%。为保证农村照明用电,自1981年11月始,将省分配全区4000千瓦全部分配各县。同时,对用户用电采用“轮休日制度”。为缓和缺电局面,从1982年至1985年采用以煤换电(平均每年用2万吨煤换3千度左右的电)办法支援工农业生产。1986年始,计划用电工作,主要是完善计划用电的技术手段,对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用户安装开关钟或定量器,实现负荷自动控制,达到控制负荷到户、限电不拉路的目的。“七五”期间,全区共装开关钟4484只,定量器2980只。至1996年,全区已装开关钟262只,定量器118只。
  最初的节电工作主要抓供电部门内降低线路损失和发电厂用电率,其重点是清除电动机大马拉小车、取消长明灯、更换大灯炮和改包灯为表灯等。1981年,全面落实国务院(198D56号文即节约用电的指令,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节约用电实施细则。1981〜1985年,主要采取加强产品单耗管理工作,加强技术业务培训、推广节电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开展电能平衡工作等措施。“六五”期间,全区共节电4263.46万度,其中1981年节电89.99万度,1985年节电347.41万度。1987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用电的若干规定》、《产品电耗定额制度和管理守则》等若干规定。“七五”期间,全区共节电10564.05万度。1991—1996年,全区共节电8344.18万度。
  为保障人员、设备的安全,自1974年,首先在农村推广触电保安器,至1985年先后在莘县、聊城、临清等县推广应用单机直流电压型。1979年,聊城市首先试用电流型触电保安器;1983年,聊城电讯十一厂始产该仪器;次年,聊城、阳谷、高唐、在平全面推广使用。1985年,全区逐步推广农用保安器;同年,全区在农村安装触电保安器达5400只。1989年3月,地区电业局成立安全质量科,负责全局、全区的安全质量监督工作,且在工区、班组形成安全监督网络。从1983年始,一直坚持对村电工、企业电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一般每年进行1次。至1990年底,全区在用户安装触电保安器共134199只。至1996年,全区已在用户安装触电保安器共566330只。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