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丝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17
颗粒名称: 第六节 丝绸
分类号: TS13
页数: 3
页码: 245-247
摘要: 繅丝工艺在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境内则以丝麻织帛为衣,繅丝织锦遍及家家户户。可见,丝是百姓交纳赋税的主要物品之一。至民国时期,境内的民间繅丝业仍然存在。1920年,阳谷县全年岀丝3500两,寿张县岀丝约在千万两左右。1934年,仅阳谷县赵家庙繅土丝户即达50家、丝灶数60个,年产丝总计1600担。
关键词: 纺织工业 丝绸

内容

繅丝工艺在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境内则以丝麻织帛为衣,繅丝织锦遍及家家户户。明正德年间《莘县志》记载,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百姓向官府交纳的夏税中,“交锦丝一百五斤一两六钱二分九厘三毫”。可见,丝是百姓交纳赋税的主要物品之一。至民国时期,境内的民间繅丝业仍然存在。1920年,阳谷县全年岀丝3500两,寿张县岀丝约在千万两左右。1934年,仅阳谷县赵家庙繅土丝户即达50家、丝灶数60个,年产丝总计1600担。所产繅丝多输到境外,少量于境内消费。至建国初期,全区的繅丝业近乎绝迹。随着桑蚕生产的恢复,繅丝业随之兴起,尤以70年代发展较快。阳谷县国营繅丝厂于1977年筹建,1982年正式投产,当年繅丝11.47吨,产值46.64万元;1983年,繅丝9.53吨,产值30.91万元;两年期间,共繅丝21吨,质量达4A,产值77.55万元;1984年,因原料断绝,该厂转产。1977年,阳谷繅丝厂筹建的同时,全区陆续建起社队、校办繅丝厂19处(其中阳谷县2处、莘县1处、高唐2处、东阿2处、临清3处、在平1处、聊城1处、冠县7处)。至1978年9月,共繅干茧59849.2公斤,但因繅出的半成品质量差、繅折率超规定、无捻丝设备等原因,陆续停产下马。1980年,经省公司整顿后,全区仅保留临清市戴湾繅丝厂1处。该厂繅丝机400绪、丝织机5台、锅炉1台,固定资产30万元,职工30人左右,年产丝20吨。1979年,因原料缺乏,转产小木器、奶粉等。1981年重新繅丝,1982年再次停业转产。
  丝绸织造工艺境内的丝绸生产历史悠久。“秦朝宫庭中所用的丝织便是山东东阿一带所产”(章楷《蚕世史语》),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临清人造特品“哈达织成走京聚帛货店,贩者达西宁、西藏。”其生产历史已达数百年之久。此外,临清尚有绢、绫、绸、帕幔、丝带等丝织品的生产,“远近多用之''。临清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织生产的集中地,最为发达时,“全境机房七百余,浆坊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民国23年《临清县志》九卷36页)。至1913年,此业销售额年逾数十万元(民国23年《临清县志》四卷)。1934年后,因军阀混战,原料匮乏、销路无保障,以致“机房不过数十家,收庄三四家,年输出货价仅六七万元”(同上)。1954年,临清市人民政府组织起丝织艺人,成立丝织合作社,1958年扩建为临清丝绸厂,丝织业得以复苏。1977年前后,随着全区桑蚕生产的发展,莘县城关,临清康庄,在平城关、博平,阳谷寿张等5个乡镇丝织厂先后建立,丝织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1990年后,随着桑蚕生产的跌落,加之原料无保证,产品质量不高,销路不好,丝织业呈不振之状。
  临清丝绸厂由产“哈达”这单一品种逐渐发展为计产20多个品种100多个花色。“哈达”是临清丝织品通称,包括若干提花织物和平纹织物。提花织物有丈哈达、佛字、佛像、八宝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平纹织物有粉绢、江本、四文绢、五丈绢。1957年,产量为64.8万米,产值18.5万元;1958年,产量达88万米,产品品种由哈达单一品种又增产美丽绸、文缎,总产值达51.84万元。1965年9月,由地方国营临清丝绸厂转为合作工厂,职工280名,产量86.1万米,总产值119.4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1975年,生产得以恢复。至1984年,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带来企业的兴旺发达。1985年,实现总产值达558.1378万元,产量140.5528万米,产品20个、花色百余种。1990年,各类产品产量计74.48万米,年总产值为347万元。同年3月,涤纶仿真丝产品“迎新纟刍”在第二届涤纶仿真丝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佳效果奖;6月,该产品通过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小佛像、大佛像、迎新绐、新玉缎、涤弹呢、卫星呢、线绨被面、涤印被面、滑爽绸、真丝斜纹绸等为该厂的主要产品。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504人,固定资产原值261.9万元,各类产品产量30.91万米,产值162万元。
  莘县城关丝织厂建于1977年7月,总投资14万元,有丝织机24台,主要产品有线纬被面、软缎被面和新华绸等。1983年,年产值10万元,系产值最高年份,当年生产线绨被面1500条、软缎被面500条。1990年,该厂下马。
  在平县城关丝织厂建于1976年1月,拥有整机、纺织机、络丝机、打纬机等齐全的设备,固定资产140.3873万元,主要产品有软缎被面、线绨被面、羽纱、提花绸、线绨布、彩旗绸、美丽绸、弹涤呢等。1985年,计划产值13万元,实际完成14万元。1990年,该厂晋升为县级先进企业。当年计划产值100万元,实际完成117万元,实现利税12.5万元,产量达21.1万米;生产软缎被面、人涤被面共计2.7万条,提花窗帘、席梦思床布、窗帘绸、涤力呢、网络呢、华达呢、春秋丁、绦丝纺、美丽绸、宽羽纱、窄羽纱、提花绸、彩旗绸等共计15.65万米。1991年后停产。
  博平丝织厂建于1977年2月,固定资产33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主要产品有线绨被面、美丽绸及沙发布,主要销往济南、晏城、禹城和河北省广宗、永年以及青岛、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1985年后,年产值多为150万元,提供税款11万元,获纯利润13万元。1984~1990年连续被评为县乡镇企业先进单位,1990年又晋升为县级企业。1991年后转产。
  康庄丝织厂始建于1978年,主要产品有软缎被面、花线纬等计12个品种,年产量在2万米左右,产值2.0万元。1980年转产沙发布。
  临清工艺丝织厂始建于1980年,主要生产民族绸和哈达,品种有浪乾、丈帕、佛像、八宝、花喜绫等,主销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尼泊尔、泰国、缅甸等国家;年产量达25万米,产值36万元,为国家提供年税利为4万余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16人,固定资产原值47万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机构

临清丝绸厂
相关机构
莘县城关丝织厂
相关机构
博平丝织厂
相关机构
康庄丝织厂
相关机构
临清工艺丝织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