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印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16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印染
分类号: TS1
页数: 1
页码: 245
摘要: 境内的印染业有较长的历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始的染织方法被机器染布、印花所取代。此后,又分别两次追加货款43万元,从而形成年产2000万米印染布的生产能力。1977年,聊城印染厂成立,投资890万元,规模为年产1500万米的纯棉生产线1条;1980年4月,投资50万元建750千瓦的余热发电工程并购置专用设备两套。
关键词: 纺织工业 印染

内容

境内的印染业有较长的历史。建国前,广大农村以家庭为单位,沿用原始方法手工染布、印花;在城镇,则设有染坊、店号,其印染工艺同于农村家庭手工染布。节煮、大盆洗、竹杆晾、太阳晒等工艺流程,均以手工完成。1935年,高唐“合盛公”染业店成立,与织布业共同组成同业工会,会首6人。1945年,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裕民工厂在东阿县铜城西小于庄成立,染织部为该厂5部之一,时有木机10台、职工30人;1948年秋,该厂迁至聊城,增添了染线、染布工序,用苇子穗、槐花作颜料染线、染布,供前线战士和地方干部穿用。40年代末期,临清城内有一土染坊专染衣服、布匹、包袱皮等杂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始的染织方法被机器染布、印花所取代。全区的机器印染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75年,临清制毯厂转为临清印染厂,建有年产500万米色布印染线1条,始产印染布;1980年3月,投资318.42万元,增建涤棉生产线、印染专用设备13台。此后,又分别两次追加货款43万元,从而形成年产2000万米印染布的生产能力。1977年,聊城印染厂成立,投资890万元,规模为年产1500万米的纯棉生产线1条;1980年4月,投资50万元建750千瓦的余热发电工程并购置专用设备两套。至1985年底,全区有临清印染厂和聊城印染厂两处印染企业,职工1290人,年印染布1893万米,实现总产值3156万元、利税83万元。1986年,临清印染厂与临清棉纺织厂合并,更名临清棉纺织厂印染分厂;1988年,投资1100万元扩建年产1000万米圆网印花生产线1条,增添专用设备12台。1990年,聊城印染厂投资1700万元新建涤棉宽幅印花生产线1条。至1990年底,两印染厂共有职工1672人,年产印染布464500万米,工业总产值5180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印染企业2处,共有职工1887人,固定资产原值10071万元,实现产值5406万元、利税1551万元。其中,聊城印染厂共有职工1086人,固定资产原值6297万元,实现产值1297万元;临清棉纺厂印染分厂有职工801人,固定资产原值3774万元,实现产值4109万元。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