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家具人造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09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家具人造板
分类号: F407.8
页数: 3
页码: 235-237
摘要: 明代建造的聊城光岳楼,其上四层均为木结构,横梁竖柱,檀椽披扶,或榫铆相衔,或凸凹交扣,无一铁件相连,足见当时木制技艺的精湛纯熟。清末、民国时期,木作业已成为较大的手工业行业,以农村家庭制作和专业木匠铺两种组织形式存在。清初,专业铺店多集中于聊城、临清两地,计84家,其中家具铺19家,炊具铺12家。建国后,人民政府将二者组织起来,扶持其生产和经营。到1954年底,全区组织起来的联合生产企业有141处1791人,生产家具计14.89万件。
关键词: 轻工业 家具 人造板

内容

木器制品是个古老的行业。明代建造的聊城光岳楼,其上四层均为木结构,横梁竖柱,檀椽披扶,或榫铆相衔,或凸凹交扣,无一铁件相连,足见当时木制技艺的精湛纯熟。清末、民国时期,木作业已成为较大的手工业行业,以农村家庭制作和专业木匠铺两种组织形式存在。前者多散见于乡间各村,以家庭为其生产单位,主要产品有木犁、耙、耕、楼、叉、双轮大车、独轮小车、寿木、箱、柜等,以及风箱、风门、炊具、椅子、凳子、桌子等;后者为少数技艺较高者落户于城镇开办专业铺店。清初,专业铺店多集中于聊城、临清两地,计84家,其中家具铺19家,炊具铺12家。建国后,人民政府将二者组织起来,扶持其生产和经营。到1954年底,全区组织起来的联合生产企业有141处1791人,生产家具计14.89万件。1985年,全区共有家具、人造板生产厂家20个,总产值1000.1万元,利润17.1万元。1990年,全区有家具、人造板生产企业16家,固定资产791万元,总产值1808万元,利税11万元。1996年,全区有木器生产企业8家,固定资产原值1968万元,总产值3074万元,利税148.2万元。主要生产家具、人造板等产品。
  家具产品有木制家具、金属家具和软体家具3大类。建国前,家具手工业者仅以当地木材及传统的斧、锯、铸、凿等简易工具,生产粗笨的箱、柜、桌、椅等木制家具。1952年后,个体手工业者相继走上合作化道路,生产桌、椅、箱、凳、文件橱、货架、柜台、球台、双杠、锹把、木楼等产品。1958年后,各县由木器社转建的木器厂或木工厂,多生产为农业服务的播种楼、推拉车排、马车排、辘轳头、锹把、镰把、耘锄、排杈等产品。1977年,聊城木器厂购置先进设备13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当年实现产值98.6万元,盈利3.38万元。1980年,高唐木器厂生产的板式家具获省二轻厅二等奖。1982年8月,全区第一条板式大衣橱生产流水线在东阿县木器厂安装成功投产。1983年5月,该木器厂生产的三屉桌在省家具展销会上获二等奖。次年,莘县木器厂生产的活面写字台获省家具公司三等奖。1985年,全区木制家具生产企业10个,其中聊城木器厂、聊城家具厂、东阿木器厂、在平木器厂、临清木材综合加工厂产值均在100万元以上,产量超过1.5万件,板式家具占全区总产量的80%。1990年,全区共有木制家具生产企业12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个。1996年,全区共有木制家具生产企业6个,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个。金属家具始产于1982年莘县钢木家具厂。建厂初,该厂以生产钢制折迭桌、硬面折迭椅为主。1985年,产品生产发展至10种规格18个花色,年产各种钢制家具5万件,实现年产值66.81万元。至1990年底,年产3.96万件,产值164万元,利税3.8万元。该厂为山东省钢木家具生产定点企业,产品销往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以后改产脚蹬三轮车,易名莘县鲁雁责任有限公司。1996年,该厂有职工500人,年产三轮车7.43万辆,实现产值3400万元,利税126万元。长期以来,聊城地区一直是全省无软体家具生产的空白地区。1983年,在平县木器厂始产沙发,且产品在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获第四名。1985年,东阿木器厂、高唐木器厂采用人造革、植绒面料生产木扶手、全包扶手沙发两种。当年,全区共生产沙发4000件。1990年,全区生产软体家具的企业有两个,产品有木扶手沙发、全包扶手沙发等,计产3300件,实现产值46万元。1996年,全区各家具厂均以生产木制家具为主,兼产少量软体沙发、床等。
  人造板主要是纤维板和刨花板生产。1960年,省林业厅投资13.4万元,建起临清纤维板厂,设计生产能力为120吨。次年,因自然灾害的影响企业下马。1967年8月,该厂复建;同年9月试产,生产能力为720吨。当年生产40立方米,产值为2.66万元。1966年,产品达到林业部二等品标准。1974年,仿XR型热磨机投入运行,且陆续增添了2吨锅炉、长网成型机等设备,生产能力增加,由1974年的131立方米增加到1981年的1042.46立方米。至1982年,年产2000吨纤维板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次年,因经营不善,导致间歇性生产。1985年企业进行整顿,当年完成产量182.16立方米,产值9.2万元。1990年,有职工110人,完成产量676立方米,实现产值92万元,产品销往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及山东等各地。1992年,该厂划归机械系统。1990年,在平家具厂始产普通纤维板。1995年又上中密度纤维板,设备总投资1200万元,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1996年完成产值1075万元,利税49万元,产中密度板5059吨。1988年,莘县建年产能力3000立方米桐木拼板厂。1990年11月,产品通过地区科委鉴定。1996年生产2020立方米,产值600万元,利税31.2万元,其中出口1287立方米,出口交货值438万元。
  生活用具远在明代,临清造船工匠即生产木盆、木桶、木梢、浇斗、量子等船上必需用具,以及锅盖产品;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临清箍桶巷中即有数十家生产上述生活用具的店铺。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各县均有生产锅盖、风箱的专业铺店,生产大小笼头、笼屉、锅篦子、绢罗、马尾罗的笼罗铺,做鞋楦的鞋檀铺等,还有专业生产杆杖、棒锤、木碗、纺车用锭子、钻杆的个体手工业者。其中,高唐陶木匠铺生产的风箱、聊城旋木韩庄生产的算盘为当地名牌产品。1949年,全区有专业铺店及分布于乡间的个体手工业户近300户。1952年后,各县木工组织起木器生产合作社。聊城、临清、东阿、莘县都有锅盖、风箱、笼头的生产,零售于集市。1964年,茌平风箱获省联社授予的“名牌产品”称号。同年,临清炊具厂成立,职工125人。1972年,聊城炊具厂成立后,生产锅盖、风箱、蒸笼等炊具。1978年后,铝锅的推广使用,使木制锅盖、笼头的社会需要量逐年减少。临清炊具厂由1966年产2万件下降到1980年的0.9万件,1984年底关闭;聊城炊具厂也于1979年停产易名家具厂;在平、东阿、莘县木器厂均转产家具产品。
  竹器明代中叶,聊城、临清始有竹器编织。清乾隆年间,临清油篓巷户户以编竹油篓为业。民国初期,临清竹杆巷内有两大竹商和70余户竹器制造的手工业者。1931年,巷内发生火灾,50%的生产者破产。1936年,聊城越河圈街有较大的竹器铺4家;1938年因日军侵聊,手工业者转业。1940年,生产有所恢复。1948年,全区有竹货铺91家。1949年,临清建立了竹器供销生产社,当年销售总额56700万元(冀钞,下同)。至1951年全行业达98921万元。1952年,全区各县市均建立竹器社或竹编社,其中较大者6处。1956年,竹器行业全部实现合作化,有社员近500人。1958年,各县合作社组成了编织厂、竹器厂,多则150人,少则66人。同年,是竹器行业组织发展的一年,也是日趋衰落的转折年。盲目生产、产品大量积压致使1963〜1970年部分竹业改行。1970年,塑料行业的兴起,取代了大部分竹器产品。1958年,临清年产竹器12.2万件,至1979年仅产近万件,生产人员13人,产品10余个。1985年,全区仅有冠县竹器厂,在平、莘县木器厂各1个车间生产少量竹器产品;至1990年后停产。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专题

人造板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