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的皮革制作业历史悠久。明代,裘皮制作业已经形成;清雍正年间,临清所产市口皮、束鹿小羔皮即为贡品,“曾以恭进,嗣以为常。”(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日伪统治时期,皮革业濒于绝境。至1950年,生产得以恢复;1977年,皮革手套即打入国际市场。1990年底,全区皮革工业包括制革、皮件、皮鞋、皮毛4个类别,共有厂家8个,固定资产837万元。1991年后,皮革生产企业普遍亏损,大都停产、转产或破产。1996年,有厂家2个,固定资产3671万元。
制革清代至民国时期,主要制造车马挽具,产品有革拉、牛皮套绳、大鞍、笼头、皮鞭等,全为手工操作。分专业铺店和家庭制作两种生产组织形式,前者多集中于临清、聊城和高唐(临清7家、聊城5家、高唐3家)城内,至1943年,3县共有46家;后者遍及乡间农户。除制作车马挽具外,尚产牲口垫皮、“蛤拉脸”蒙皮箱、红皮、矶兰皮等。1949年,冀北军区于临清建立制革厂,年产皮革4吨(该厂后随大军南下)。1965、1966年,聊城皮革中心厂、临清皮革厂成立,手工制作车马挽具以及猪底革、植鞣猪带革等。1969年,聊城县制革厂始产生活用革和工业用革等,主销全区皮件厂,产品有三色底革、劳保手套革、正面革、修面革、服装革、腰带革、大油革等。至1974年,发展为机械化生产。1978年为全区制革行业最好时期,有企业3家,产值336万元,制革(折牛皮)11.45万张。1980年后,增加了带革、山羊绵羊服装手套革等20余个品种。1981年,聊城县制革厂研制成功 CxE-1型星型转鼓,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当年12月通过省二轻厅鉴定,且获轻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省二轻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临清制革厂始产分为薄(0.9-1.1毫米)、中(1.1-1.3毫米)、厚(1.3~1.5毫米)3种规格的铬鞣猪皮修饰面革,1981年在省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被评为第六名。1985年,全区有制革企业3个,产值96.2万元,制革(折牛皮)1.96万张。至199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1个,总产值941万元,制革(折牛皮)10.86万张。1991年后,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停产。1995年,聊城光岳制革有限公司成立,6月,新上年产150万张高档牛羊皮制革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总投资3316万元,其中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224万美元,引进西班牙制革设备38台,于1996年6月28日建成投产。至年底,完成产值209万元,生产高档绵羊皮革2800张,全部岀口。
皮件1939年,临清手工业者刘琦等人始产皮轴,此为境内皮件生产之始。1952年,临清县皮轴社、集中生产合作社共56人,年产皮轴4200支,产值8.3万元(冀钞),盈利14480元(冀钞),固定资金377万元,(冀钞),流动资金2162万元(冀钞)。1953年,集中生产合作社创制了刺带机、付皮机、磨轴机,且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56年,经国家注册的《红花牌》皮轴广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黑龙江等13省120个县的轧花厂,直至上海郊区,年产量达9300支(大轴)。1958年,两皮轴社合并;1963年试制成功了30型平筛对辐面粉机。此后,皮轴产量逐渐减少,1970年停产。1977年,临清皮件厂、聊城皮件厂(时为印刷社)始产劳保手套,且接受了出口生产任务。次年,年产20.14万副,出口7.01万副。1980年,临清皮件厂产品曾岀口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达6个货号31万副。1983年后,国际市场变化,产品不对路,产量、出口量减少。1985年,全区有3个生产皮件企业,7种产品品种,生产劳保手套3.16万副,提包15.21万只,自行车塑料座皮18.55万个,总产值164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生产皮件企业有2个,年产劳保手套12.45万副、提包11.17万只,主要设备150台,实现总产值3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4万元。1991年后,两厂均转产其他产品。
皮鞋产品有男、女式皮靴、皮棉鞋、皮夹鞋、皮凉鞋等200多个花色。1960年,阳谷、临清、聊城鞋业社相继成立后,试制皮单鞋,因原料困难未正式生产。1979年,聊城制鞋厂易名皮鞋厂,但因产品的样式陈旧、花色单调而销量甚少;1982年,40多种样式新颖、颜色新鲜的皮鞋试制成功,打开销路,扭转被动生产的局面。此后两年,产、销、利同步增长。1985年下半年,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该厂40多种样品在新产品订货会上,两天订货额即达200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3万元,利润30.4万元,年产皮鞋8.97万双。1990年底,全区有聊城、阳谷、莘县等3个皮鞋厂,实现总产值500万元,利税11.1万元,年产皮鞋12.55万双。其中,聊城皮鞋厂实现产值320万元,利税14.4万元,完成产量7.53万双。1991年后,3个鞋厂均因效益不好,停产、转产或合并于它厂。
皮毛主要产品有裘皮、千张袄、兔皮褥子、挖花褥子和羊羔绒等。临清裘皮始制于明、盛产于清。1749年(乾隆十四年)《临清直隶州志》载:“临清有皮市巷……,诸皮作裘,列肆于市”。到咸丰年间,作坊发展至50余家。民国初年,年产滩羊皮十五六万张,年产猾子皮最多达120万张,高叉皮销至英、美、意大利等国以做高级翻毛大衣。日伪统治时期,作坊主、小手工业者或逃至他乡,或改行转业。至临清解放前夕,此行业近于绝户。1955年,皮毛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10月并入皮革厂,年产裘皮12万张。1964〜1966年共盈利5.3万元。1967〜1976年共盈利27.9万元。至1979年,因原料缺乏改产地毯,易名为地毯厂。临清千张袄约形成于清雍乾年间,因以上千块碎滩羊皮缝制而成得名。咸丰年间,已有30余家生产。自清代至民国年间,均为一家一户独家经营,产品销至江苏、湖南等地。日伪统治时期,生产中断。1945年8月临清解放后,艺人回乡重操旧业。1949年成立皮毛生产组、社,时有13人;至1963年发展为300余人的皮毛合作工厂,厂外加工人员达千余名,年产5500件;至1966年达18541件,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及山东等省市。1964年后,甘肃、宁夏等地提供原材料中断。1975年后改产无线电元件。兔皮、挖花褥子均由千张袄生产工艺发展而来。清末,临清即有龙、凤、虎、狮等传统图案的褥子生产,分大毛、平毛、小毛3个品种。1958年,临清皮毛厂恢复兔皮褥子生产,当年产0.3万余条,主销西欧各国及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6年,该厂创制岀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的挖花褥子30余种;1975年,又创制方、楞、六角、山水、花草等新花色28种,其中出口西欧两种。1978年,兔皮、挖花褥子的制作技艺传至惠民、荷泽等地区。临清羊羔绒的生产始于清代。清咸丰年间,此业失传。1980年,临清福利皮毛厂恢复生产“长葛绒”,同年企业更名临清皮革材料制品厂。1983年,该厂开始生产“幸福牌”纯毛羊羔绒。1985年,年产能力达30万米,因原材料不足,实际年产9.76万米。产品除由山东省畜产公司包销外,部分销往天津、北京、武汉、沈阳、山东等7个省市10多个县。1987年,该厂划归纺织系统。1995年,冠县毛皮制品厂始产毛皮制品。1996年,该厂有职工141人,生产毛皮制品1.35万张,产值187万元,其中岀口0.85万张,出口交货值16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