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艺品
牛筋腰带全国独一无二的名牌产品,清宣统年间聊城县始制,但发展缓慢,曾一度停产。至1956年,莘县皮麻社复产。1957年,聊城县腰带生产合作社的产品销往日本500打;1959年,由国家定名“《古楼牌》菊花牛筋腰带”。1964年,在平被服厂又产牛筋腰带。多年来,产品销至日本、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家。鼎盛时期的1979年,全区年产105万条。同年,聊城工艺美术厂创制的杭弦腰带获省“四新”工艺品奖。1981年后,聊城生产中断(莘县、在平于1979年停产)。1985年12月,莘县工艺品厂恢复生产《燕塔牌》牛筋腰带,年产能力10万余条。1989年,企业由莘县劳动局接管。
阳谷哨俗称“咕咕虫”,以胶泥捏制的土制乐器,外形似古乐器“埙”,状如鸡蛋,只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声清脆嘹亮,委婉悦耳,尤宜模拟各种鸟类叫声,用以吹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40年代初,由阳谷县李保正创制。50年代初,他进京演奏,受到音乐家的重视和好评。1978年,“阳谷哨”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展出。1984年5月,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苗晶、乔建中专程由北京到阳谷,收集整理 “阳谷哨”的发展情况,并录制了李保正用“阳谷哨”演奏的民间乐曲。
葫芦雕刻区内的传统工艺品,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聊城县安泰集、隋庄等地。其产品大致分一细葫芦、二细葫芦和普通花葫芦3种。1972年,聊城县工艺美术厂在师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变葫芦雕刻的造型、刀法、图案、色彩,创造出“仿古宫灯”、“案头摆设”、“葫芦蛔蛔”等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1979年,制品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获三等奖,在1981年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再次获奖。
纸扎远在南唐时期,境内即有纸扎风筝、纸扎灯笼等工艺品。1909年(清宣统元年),聊城各式精制彩灯张挂于大街小巷,以示小皇帝登基。建国后,纸扎艺人重操旧业。临清老艺人张玉田扎制的长达30米、腰节40余、竹架以7色绫绢裱糊的“娱蚣”于1970年在广交会展览。每年元宵节,各县市都举办为期3~5天的彩灯展览,在主要街道挂展的各式纸扎彩灯数以千计,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印花土布明代,境内广大农村即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村村有土染,妇女无不从事印花土布生意。清代,已有专制花鞋面、花被褥、花包袱、桌围裕条的印花铺店。民国年间,即有白坯布、花条布、提花布、斜纹布、哗叽布、闪光呢布等大量生产。建国后,土染、土织的棉布逐渐被品种繁多的机织布代替,只有少数农户自织。1981年,在20余种传统版样的基础上,创制了兰印花布窗帘、围裙、坐垫、台布、书包等数十种产品,参加了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并得到好评。
民间泥塑聊城的马官屯、临清的初庄为传统产地。民国时期,百户之村的马官屯即有80余户以泥塑为生,样式达百余种。民国初年,聊城的泥人李的技艺甚为精湛,曾为东临道尹所塑泥像价值达50块银元。1978年,临清工艺美术公司关金龙,用传统泥塑形象加以艺术夸张,塑一圆头垂目、大肚腰圆的弥勒佛,在1982年的山东民间美术品汇报观摩展览中选为全国展览的预展作品。
本版年画首兴于阳谷县张秋镇。清代,山西商人在此创办“源茂永”、“鲁兴聚”和“刘振升”3画店,每店时有印案25盘,年用纸千余令。其中,“刘振升”画店后迁聊城清孝街,随之寿张、阳谷、聊城、堂邑、莘县等地近20多个城乡纷纷创办画店。到清末,区内有较大画店20余家,平均每店年用纸达600令。至民国初,版画作坊尚有数十家之多。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日趋衰落。建国后,随着彩印年画的问世,木版年画渐被淘汰。聊城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合为一体的特点,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其主要传统题材,全部用木板分色套印,从不开脸敷彩。成品图案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与潍坊木版年画同为山东东西两大派系。
特艺品
哈达据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记载,临清哈达生产当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极盛时,“全境机房七百余,浆坊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为当时“日进斗金”的3大手工业产品之一。民国10年后,哈达业渐趋衰落。傅崇兰《临清明清史初稿》记载:“民国十年前,年销货值常达百数十万元……现有机房不过数十家,收店三四家,每年输岀货价仅六七万元。”至日伪统治时期,因原料供应中断而停产。1951年,当地政府组织起45户的生产合作社,当年产3.25万米。1954年,临清哈达在北京展岀。次年,1200条带有蒙古国徽的哈达岀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当年产20万米。1966年停产。1980年10月恢复生产,新建的专产哈达的临清工艺丝织厂成为轻工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其产品有浪翠、阿希、素希3大类23个花色品种。1985年,年产40万米,产值18.2万元;同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特意购400条临清“浪翠”哈达,作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礼品。1990年,年产35万米,产值54万元。1995年,生产4.14万米,产值61万元。1996年,该厂划归乡镇工业。
毛笔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该制作业的兴隆时期,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年产300余万支。民国后,随着木版书的没落,作坊相继关闭,年产仅50余万支。1954年,聊城县文具社、和平文具社复产,其中“狼毫卷笔”销至香港、南洋群岛、日本;次年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60年代中期,一般年产40余万支,多时达80余万支。其后,随着钢笔、圆珠笔的广泛使用,毛笔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文具社转产其它产品。1983年春,随着书法的盛行、毛笔社会购买量增长,聊城毛笔厂又恢复了生产,但不久转产。聊城毛笔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韦诞法”制作,经大小72道工序方为成品,外形美观,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吸墨性强,经久耐用。
玻璃工艺品始产于1980年5月临清工艺玻璃制品厂,主要产品有花瓶、花叉、鱼缸、风瓶、仿古瓶、现代灯罩、杯盘等,造型优美,色彩丰富,有红、兰、紫、黄、绿、黑、镀金等10多种颜色,红如玛瑙,绿如翡翠,兰如宝石。1982年,生产花瓶17.3万支,产值28.4万元。1990年,生产彩色玻璃制品9.2万支,实现产值42万元,销售收入26.3万元,产品售往京、津、沪等十几个省市20多个地区。1991年后,此厂转产。
金银制品有捶金、银器两类。捶金业主要集中在聊城、临清两地。清嘉庆年间,临清有金店1家,至民国初年停业。聊城的捶金业始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产品多用于匾额、楹联、屏风、佛像、首饰、建筑物、文物卷帙等物件的装饰,至1936年停业。清嘉庆初年至道光年间,临清有银楼5家;1936年,聊城有银器楼10余家。依银器形状大致分丝货、片货、响货等3大类10余种产品,近百个花色,多销于附近县城,少量销河北、河南等省。至1956年,金银首饰生产仍很兴隆。此后,佩戴首饰者愈来愈少,银器制作停产。
地毯民国23年《临清县志》记载,荐毯“盛于清季,取败絮弃毛,濯而染之,合纺成线,纺织为马裤、坐具、床毯、地毯等。“民国期间,织毯手工业者迁天津谋生,仅1家维持生产。1934年,织毯者绝无。1975年,临清皮毛厂试产6003图案、2X4的240道地毯成功,时有织机15部,织工45人,年产100平方米左右。次年,聊城县始产地毯。至1983年,全区共产地毯3200平方米,产值150.9万元,其中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077平方米,出口值144万元,利润17.63万元。1985年,临清地毯厂、聊城李海务地毯厂生产地毯17500平方米,产值630万元。1990年,临清地毯厂产量18800平方米,产值1555万元,利税57万元。1991年,冠县地毯厂试产,1992年形成规模,当年产地毯7400平方米。1996年,二轻系统共生产地毯134200平方米,产值6172万元,利税377万元。
木雕其制品主要有两种:一是腊杆木雕手杖,1975年临清市关金龙创作,1982年该制品参加山东省民间工艺品汇报观摩展览会;二是黄杨木雕,系高唐县木器厂曹胜兴创作,作品在全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会上被评为三等奖。1985年后,木雕制作停止。
工艺花画产品有镜子画、油漆彩绘、漆刻画、羽毛画、葫芦皮贴画、裱画等。其中漆刻画创于1973年春临清工艺美术厂,画面多以古代仕女、山水花鸟为题材,是具有嵌银效果的新型工艺品,当年秋出口日本、美国,创值近万元。该厂生产的羽毛画分6大类百余个花色,工艺价值较高的有羽毛画挂屏、羽毛画座屏、羽毛彩蛋等,曾出口美、英等30多个国家,其中1977年出口值达10万元。1980年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羽毛画出口量急剧下降,后至中断。
草贴工艺品1978年于临清工艺美术厂试制成功,属省内首创,分草贴盒、草贴京剧脸谱、高粱杆贴盒3种150余个花色。同年参加广州交易会,与意大利客户订货成交,始步国际市场。1978年,出口额达10万元。1980年后,因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产量逐渐减少。
皮毛动物一种新型的出口特艺品,主要有虎、狮、猫、松鼠、熊猫、狐狸、兔等10几个品种。自1979年9月莘县皮毛工艺品厂生产以来,产品合格率一直为100%,其中优质品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为出口免检产品,小松鼠、小狐狸多次在国际贸易展览会上作为纪念品馈赠国际友人。1980年,皮毛动物被评为山东省二轻厅优质产品,且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自生产以来,年产量一直在2万支以上,产值15万元左右,利润3万元。1985年,产值11.5万元,利润0.9万元。1990年,皮毛动物生产中断,改产它品。
草制品
境内的草制品主要有草辫、草帽、草提篮、草柳制品及竹、藤编织品等。其产品多系以当地资源手工编织而成。
草辫系密集性的家庭手工业,由5根或7根麦莛连续编织而成。工艺简单易学,妇孺皆能为之,遍及全区千家万户。产品为长条状,依草花不同分圆、平、番、长4类,其宽窄各异,17种规格,是生产草帽、草地毯、提篮、草垫等几十种产品的原料。1725年(清雍正三年),其工艺自莱州府首传莘县,随之风靡阳谷、聊城、冠县、东阿、临清等地。至1874年(同治十三年),东昌、观城已成为山东省两大产辫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观城乡土志》载:“草辫一项为阖地之命脉,登莱商贾在城内设局者四五家。每岁收买二十余万斤……以销行外洋。”1933年,草辫岀口高达200吨,仅观城即设有“辫庄”20余家,业此者达5万人,范县多达12万人。1950年始,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营。1950〜1980年,全区年均收购量为1.5万包左右。1981年后,收购量逐渐减少。1978年前,草辫每年出口量占年收购量的50%左右,先后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苏联、泰国等12个国家。
草帽草辫的编织为草帽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莘县、阳谷、东阿、冠县等地草帽的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起初,均为手工缝制,每人一天仅能缝制两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1963年,莘县城关、张鲁、朝城3个较大辫庄购草帽机近百台,工效、质量大大提高。1964年,产量首次达70万顶以上。1977年,年产高达632万顶,创历史最高纪录。产品主要有大众帽、青年帽、工农帽、妇女帽、儿童帽等10几个花色品种,合格率达98%,优质品率达50%以上,产品先后销往京、津、沪、冀、豫、晋、陕、湘、皖等16个省市,1979、1980年两次获省二轻厅“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全区6个草制品厂划归土产部门。1985年,工艺美术行业唯冠县工艺美术厂生产草制品,至1988年该厂又改产纺织品。
草提篮1965年,临清草制品厂将传统的草编工艺与新的机订工艺相结合,设计出20多种流行款式的机订草提篮样品。当年,在秋季广交会上,与日本成交ST:7805、ST:7807等6个货号1500余打;与香港、澳门、新加坡、荷兰成交ST:10434,ST:10444等4个货号近1000打。此后,莘县张鲁草制品厂,冠县、阳谷工艺美术厂先后创制了各种款式的草提篮,其中莘县张鲁草制品厂创制新花色几百个。全区草提篮内销闽、浙、苏等10余省,岀口5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临清草制品厂终止产品出口;次年,该厂关闭。其它厂家生产远不如前草柳编织品早在明、清之际,境内即有品种繁多的草柳编织品,以麦草、芦草、谷草、玉米皮等草编类原料和棉柳、红荆、紫穗槐等条编类原料,精心编结成麦草团扇、苇编草帽、蒲团、对筐等。1973年,东阿县大李乡柳营村以棉柳、柴柳、紫穗槐编制出口洗衣筐、纸篓等,成为全省生产岀口柳制品最早的地区之一;次年,在平、高唐、莘县、阳谷、临清也相继生产。至1983年,全区有24个生产点,主要生产洗衣筐、六角筐、三角筐、篓、箱、椅、门帘、坐垫等。1977〜1985年,全区累计岀口柳制品额达63.4万元,岀口至日本、意大利、丹麦、美国、英国、瑞典、法国、荷兰、西德等国家。1977年,临清县工艺美术公司、外贸公司组织发展玉米皮编织业,以玉米皮为原料,熏白或染成红、黄、绿等色,手工编织成地毯、坐垫等产品。同年,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产品岀口额达25.3万元。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自1979年后,这一产品的产量逐渐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