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二轻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30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二轻工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16
页码: 223-238
摘要: 二轻工业是在原手工业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临清哈达、千张袄,东昌木版年画、牛筋腰带以及阳谷毡帽、套筒扳手、液化气钢瓶等一大批历史名牌产品、省部优质产品蜚声海内外。至1990年,主要行业有金属制品,衡器制造,工艺美术,皮革、毛皮制品,塑料制品,家具、人造板,缝纫等;实现工业总产值20154万元。全区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0余种产品先后荣获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
关键词: 轻工业 工业经济

内容

二轻工业是在原手工业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临清哈达、千张袄,东昌木版年画、牛筋腰带以及阳谷毡帽、套筒扳手、液化气钢瓶等一大批历史名牌产品、省部优质产品蜚声海内外。至1990年,主要行业有金属制品,衡器制造,工艺美术,皮革、毛皮制品,塑料制品,家具、人造板,缝纫等;实现工业总产值20154万元。1991年后,根据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家具产品向板式、组合、成套、软体方向发展;皮革产品推广牛羊革和新型材料,色泽款式不断推岀新品种;服装生产款式新颖,丰富多彩;工艺美术品既保留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岀新;工具五金在材料、工艺、产品造型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全区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0余种产品先后荣获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1991〜1994年,全区二轻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494万元,实现利润1435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3.3%和46.0%。1996年,全区二轻系统共有工业企业53个,职工7895人,固定资产原值2135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274万元,实现利税1090万元。
  第一节金属制品
  境内的五金制品业已有5000年的历史。全区25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商代金属农具;现存的聊城宋代铁塔峻崇浑朴,门窗、斗拱、飞檐、瓦垄等装饰的冶铁技艺十分精湛。明、清之际,临清相继岀现了锅市街、银锭巷、剪子股等以五金制品命名的街道多条,“王一摸”镰刀、陈家剪子、毕家兵器,以及冠县弭家菜刀、聊城孔家炮刀等为当时的名牌产品。清末、民国时期,有铁匠铺、铜器铺、镜子铺若干,乡间行炉无可计数,且在东阿、聊城、临清、高唐等地岀现了8处规模较大的军、铁工厂。其主要产品有菜刀、铡刀等“刃子货”,锄、镰、耙、犁等中小农具锛、斧、凿、刨等木工用品。1954年,全区有铁业合作社、组123个、1773人,年产铁、木小农具14.15万件。1957年,除遍布城乡的各种五金小组外,全区五金行业有16个企业,主要设备19台,职工1885人,年产值225.2万元,利润13.09万元,产品品种160多个。1987年,企业达39个,职工总数3488人,固定资产1521.1万元,主要设备992台,年产值3520万元,利税399万元。其产品品种218个,分为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3大类。其中,《铁牛牌》套筒扳手、《火轮牌》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山牌》农用锹为“部优”产品;《泰山牌》钢板网、《箭鱼牌》钢锯架、《火箭牌》破拱空气炮、《泰山牌》男式不锈钢表带及套筒扳手、气钢瓶为“省优”产品;套筒扳手、双头呆扳手、钢锯架、木工角架、起重机倒链、钢丝绳卡头等为出口创汇产品。至1990年,全区五金行业共有企业22个,职工2741人,固定资产原值3836万元,年总产值7882万元,利润458万元。1996年,共有企业11个,职工2311人,固定资产原值571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47万元。
  工具五金主要产品有套筒扳手,双头呆扳手,钢锯架,钢丝钳,电动工具,较先进的农用机具、机械设备,精密度较高的工用设备、医疗器械、绘图仪器、量具等。《铁牛牌》套筒扳手由阳谷工具总厂于1974年始产,其产品包括32件、28件、27件、24件、17件、13件、10件、9件等多品种规格,有套筒扳头8〜32mm,计22个。1977年8月,山东省二轻厅在阳谷召开扳钳工具评比会,该厂15件套筒扳手被评为全省同行业第一名;1978年被评为山东省二轻厅名牌产品;1980年3月在青岛召开的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该产品再度被评为全省第一名,同年9月该产品被命名为省优质名牌产品;1984年10月,各种套筒扳手均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1985年,年产5.1万套,产值320万元,利税28.7万元。1986年,该厂被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批准为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在市场疲软的1988年,该厂产品产量达16万套,实现产值1802万元,利税271万元,创汇141万美元,取得历史最好水平。1989年,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获行评第一名。同年,该厂产品荣获“部优”称号,并被重评为“省优”产品;该厂被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该厂有职工751人,年产值2010万元,利税151.3万元,年产量为22.02万套。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93人,固定资产原值1829万元,产品15.78万套,完成总产值2210万元,实现利税110万元。该厂产品自1974年生产以来,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45个五金交化站,外销美国、日本、前苏联、东欧、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该厂为全国专门生产套筒扳手最大的厂家之一。该厂的创始人、厂长黄福山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工具五金行业中的电动工具主要由东阿县电动工具厂生产。自1955年以来,该厂先后生产水泵、机井管、电瓶、CQ6137车床、三相手电钻、1140柴油机配件、JO2系列电动机、回PIB—24、回PIB一16型扳手、J3G—400型线材切割机等电动工具。至1990年,该厂生产电动扳手345台,完成工业产值329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1991年,该厂划归机械系统。聊城市工具厂生产的双头呆扳手是省二轻厅定点产品之一。1974年试产,次年投入批量生产,主销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1978年为企业最好时期,年产扳手32万套,年产值127.7万元,利润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660元。1985年,该厂有职工254人,固定资产92.2万元,产值46.4万元,利税4.4万元。1990年,该厂有职工135人,固定资产原值92.9万元,完成产值185万元,实现利税24.7万元。至1996年,该厂有职工168人,固定资产原值34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336万元,实现利税19万元。高唐县工具厂生产的《箭鱼牌》钢锯架,是省二轻厅定点产品。1978年始产圆管式钢锯架,当年销往澳大利亚3.6万件,此后先后销往西德、瑞士、泰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箭鱼牌》圆管钢锯架被省外贸定为免检产品,同年,试制成功固定式铝柄钢锯架、异形管钢锯架;1982年试制成功扁钢锯架,获省二轻厅新产品三等奖;1983年产值达119万元、利润4.3万元;1980〜1983年,岀口计7个品种,创汇180万美元;1985年新上农用三轮车产品;1988年,《箭鱼牌》钢锯架被评为“省优”产品。至1990年,企业有职工218人,设备70台,完成产值1185万元、利税103万元。1993年该厂易名为高唐时风集团总公司,1994年划归机械系统。阳谷县橡塑机械厂于70年代后期主要生产的B210龙门刨床、B665牛头刨床等机械设备先后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1978年产值达180万元,利润79万元,时为全行业经济效益较高企业。至1984年,产品行情的变化使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1985年,该厂参加了青岛橡胶机械联营公司联合体,且引进日本、匈牙利等国液化气炉具,生产稍有转机。1985年,企业实现产值44万元,固定资产162万元。至1990年,该厂并入阳谷县工具总厂。1966年,临清医疗器械厂试产插入式医用听诊器等医疗器械,由山东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和山东省医疗器械批发部销往全国各地,1975年的产值由1968年的7万元达到58万元。1996年,完成产值91万元、利税4万元。
  日用五金全区的日用五金制品业于1965年才逐渐走上正规,1978年为最好时期,企业达21个,职工1567人,固定资产净值255.4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99台,总产值为867.2万元,利润67.7万元,产品有铝制品、不锈钢制品、铜锡制品、黑白铁制品,主要有菜刀、剪刀、锁、煤油炉、桅灯、电筒、二次节煤炉、表带、铸锅、抽油泵、等137个。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及自然淘汰,到1985年,日用五金企业有18个,主要生产设备有285台。至1996年底,全区日用五金企业有5个,共有职工1090人,固定资产原值2118万元,完成总产值3148万元;主要产品有铸锅、抽油泵、日用精铝制品及板金产品等。铁锅生产始于民国初年,至1931年,境内日产锅250口,1949年产锅43902口。1965年建立临清铸锅厂,当年产0.5万口;1971年年产20.29万口。1984年前,历年享受财政补贴,仅1971-1977年即亏损75.89万元。为增强竞争能力,1985年始产压铸双屑锅,当年产464吨,获利9.9万元,首次扭转20多年连续亏损的局面;年产值由1965年的20.8万元增长到91.82万元。产品有丈锅、印锅、耳锅等近40个品种,畅销于鲁西北地区和河南、河北等地;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铁锅1500吨、铸件720吨,成为山东省民用丈锅的独家生产企业。至1990年,产双屑锅57万口,年产值356万元,利税74万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330人,固定资产原值428万元,完成产值364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抽油泵是建国以来区内五金行业中的新产品之一。1964年,聊城县堂邑铁业社试产小型铸铁抽油泵, 次年初投入批量生产,销至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黑龙江、河北、河南等省;同年末,厂改名“聊城县抽油泵厂”。至1974年,年产双转子抽油泵1.2万台,产值90万元,利润2万元。1978年,在全国抽油泵测试会议上被评为第一名。1985年,实现总产值50.98万元,利税4.3万元。至1990年,拥有职工64人,完成产值106万元,利税5.8万元。1996年,共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52万元,完成产值130万元。聊城市表带厂是全区表带生产的唯一厂家。1977年始产1100条,成为轻工部定点产品;次年,初步形成年产万条表带的生产能力;1981年,产量达到25万条;1983年10月,省经委授予该厂所产《泰山牌》男式中型不锈钢表带优质产品证书,省标准计量局颁以优质产品标志;1984、1985年,该厂产男表带又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改产健身球1.19万对,产值81万元;后又改产减震器,易名为聊城市轻工机械厂。1996年,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原值38万元,产值586万元。全区的铜锡铸造业主要集中于临清。清末民初,有铜器炉6家、铜器铺4家、锡匠铺4家;1931年,铜锡业12家;1946年发展到20家;1965年,主要产品有铸铝壶、铝光勺、小钢磨、轧花车配件,年产铝光勺23万把、铝壶3.4万把,总产值达74.3万元;1966年下半年,因原料供应中断而转产。1985年后,全区板金行业唯有聊城东风板金厂一家专业生产厂。该厂生产《火花牌》二次节煤炉较旧式炉节煤50%,深受用户的青睐。
  建筑五金全区的建筑五金业始于1966年,至1990年,有企业6个,主要生产设备85台,产品20种。1996年,共有企业2家,职工214人,固定资产原值574万元,利税16.9万元。聊城市拔丝制钉厂为全区二轻系统第一家专门从事建筑五金用品生产的厂家。1966年,该厂始产铁丝,日产4毫米铁丝1吨;1975年,产圆钉20吨;1983年,因经营不利仅盈利250元。自1979年以来,产品质量一直名列全省第四名,销售于区内及河南、
  河北等省。1985年,年产铁丝417.2吨、圆钉367.4吨,总产值76.43万元,上交税金4.1万元。至1990年底,该厂拥有职工113人,主要设备有组装拔丝机6台、制钉机30台、镀锌设备1套,年产铁丝748吨、圆钉259吨,总产值253万元,实现利税9.5万元。后改为商业性企业。钢板网由在平五金厂于1979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钢板网(0.5~2.5mm)3万多张,约合1300吨,价值100万元,利润10余万元,填补了全省空白。该厂随之成为钢板网生产定点厂,产品销往11个省市、42个五金站。1985年研制并投产重型钢板网机,且通过省、地、县科技部门的鉴定,同年总产值117.4万元,利税5.2万元。1989年,该厂被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泰山牌》重型钢板网获“省优”产品称号。至1990年底,该企业有职工104人,固定资产252万元,流动资金196万元,主要设备25台,总产值819万元,利税10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750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122人,固定资产原值484万元,完成产值873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临清铜网厂于1977年开始先后生产尼龙铜网、镀锌低碳钢丝网、席形挠性钢丝网.等,其产品规格有18目/英寸、20目/英寸、22目/英寸、24目/英寸等;网宽有0.70米、1.2米、1.45米、1.48米、1.50米等。产品销往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内蒙古、新疆、江西及东北3省等地。1985年年产值为27.9万元,利润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000元。至1990年底,该厂有职工40人,主要生产设备12台,固定资产24万元,总产值55万元,利税4万元。1995年,该厂有职工30人,固定资产原值7.6万元,完成产值85万元,实现利税4.2万元。1996年,该厂划归乡镇工业。玛钢制品主要由聊城市玛钢厂于1958年始产。其产品主要有铁制机管、地下水管、拖拉机翻土板、汽(马)车钢圈、7.5马力水泵、钢钻头等。其中,有A、B两种型号,6〜32mm8个规格,16个样式的钢丝绳卡头为出口产品,A型钢丝绳卡头于1979年获省二轻厅“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伊朗等10多个国家。1975年,年产量达150万件,盈利2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企业有职工63人,固定资产67.1万元,总产值51万元,上交税金7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92人,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产值24万元,利税3万元。铁皮拉手、扣手由临清钟表修配社于1967年始产,当年产量20万个,总产值5.1万元,成为省二轻厅定点产品;1972年易名临清五金制品厂。1976年为该厂最好时期,年产量为168万个,产值达54万元。1980年底,弓型拉手开始打入国际市场。1985年,出口铁皮拉手12万支。1986年后转产锅把、镇流器等产品。
  附:液化气钢瓶
  阳谷县压力容器厂于1981年试制,当年通过省二轻厅、省劳动局、省城建局组织的39个单位参加的联合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10月,该厂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定点厂,成为全国24个部属企业之一。当年产液化气钢瓶14550只,总产值118万元。1984年5月,该厂生产的《火轮牌》YSP——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城建部组织的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一类产品;6月,轻工部组织钢瓶评优,该厂产品获94.95分(95分为部优质产品)。1985年,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并颁发了证书;当年产值531.53万元,利税93.2万元,生产气钢瓶7.7万只,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058元。1987年,产品再次获省优称号。1988年,获城建“部优质产品”称号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银质奖;当年产值151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76万元,产气钢瓶16万只。1990年底,全厂拥有职工424人,主要设备150台,实现产值1907万元,利税170.7万元,生产气钢瓶11.35万只。1994年完成产值5040万元,实现利税281万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527人,固定资产原值1301万元,完成产量14.53万只,产值1951万元。
  第二节衡器制造
  衡器的主要产品有木杆秤、台案秤、地中衡等。1996年,有生产企业2个。木杆秤由临清、聊城两个衡器厂生产,1985年后转由个体制修户生产。1968年,临清衡器厂试产10公斤台案秤,遂为省二轻厅定点生产厂;至1975年,产品计有《金铃牌》50公斤台秤、100公斤台秤、500公斤台秤和5公斤、10公斤案秤两类5种规格。1980年,该厂始制SYQ一0.5型售油器;1984年1月,《金铃牌》0.5公斤售油器经省二轻厅鉴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较先进水平,填补了山东省一项空白;至1985年已有0.5公斤和2.5公斤两种规格。1985年,该厂产值由1968年的4.3万元达到35.6万元,年产台案秤5078台;1990年,共有职工108人,主要设备30台,年产台案秤5000台,总产值101万元。1996年,共有职工106人,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生产台秤3246台,完成产值87万元。1975年10月,聊城市衡器厂制造成功75101两吨地中衡;次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9台,产值5万元,利润1万元;1980年,又制造75101三吨、五吨地中衡,销往河北、河南、山东等商业、粮食、供销、工业、交通运输各部门;1985年,研制出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产品——WCH—30型电子汽车衡,于1986年9月28日通过轻工业部鉴定,准予批量生产。电子汽车衡1987年获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8年获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至1990年底,该厂有职工54人,拥有普通车床3台、摇臂钻床2台、卧式万能铳床1台、组合机床1台、交流弧焊机3台,固定资产91.6万元; 生产地中衡15台,创工业产值182万元,利税29.1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74人, 固定资产原值326万元,生产地中衡47台, 完成产值510万元,实现利税108万元。第三节家用电器
  电风扇1976年4月,聊城县塑料厂试制出150毫米电风扇,并正式投产。1978年上半年,又试制岀250毫米摇头两档全塑电风扇,次年初投入批量生产。当年9月,在山东省首次电风扇评比会上,该厂生产的150毫米产品被评为第一名、总分第二名。1981年3月,该厂电风扇车间独立,成立家用电器厂,当年产电风扇3365台,工业产值41.3万元;同年,300毫米电风扇获省二轻厅设计创新三等奖。1985年,230、250、300、350毫米 《雪梅牌》电风扇成为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热销产品,工业产值达90.3万元,扭转了1981〜1982年的亏损局面。1990年,该厂被聊城市布鞋厂兼并。
  紫外线杀菌灯1985年初,东阿医疗仪器厂试制成功《东岳牌》ZSZ30瓦、15瓦直管形石英紫外线杀菌灯;12月28日,通过省二轻厅技术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1986年获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8年获省二轻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生产8699支,产值101万元;1996年生产16716支,产值467万元,利税31万元。
  电冰箱1981年,临清五金制品厂研制成功LXS——50型吸收式电冰箱,因生产设备没跟上未能投产。
  第四节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品
  牛筋腰带全国独一无二的名牌产品,清宣统年间聊城县始制,但发展缓慢,曾一度停产。至1956年,莘县皮麻社复产。1957年,聊城县腰带生产合作社的产品销往日本500打;1959年,由国家定名“《古楼牌》菊花牛筋腰带”。1964年,在平被服厂又产牛筋腰带。多年来,产品销至日本、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家。鼎盛时期的1979年,全区年产105万条。同年,聊城工艺美术厂创制的杭弦腰带获省“四新”工艺品奖。1981年后,聊城生产中断(莘县、在平于1979年停产)。1985年12月,莘县工艺品厂恢复生产《燕塔牌》牛筋腰带,年产能力10万余条。1989年,企业由莘县劳动局接管。
  阳谷哨俗称“咕咕虫”,以胶泥捏制的土制乐器,外形似古乐器“埙”,状如鸡蛋,只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声清脆嘹亮,委婉悦耳,尤宜模拟各种鸟类叫声,用以吹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40年代初,由阳谷县李保正创制。50年代初,他进京演奏,受到音乐家的重视和好评。1978年,“阳谷哨”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展出。1984年5月,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苗晶、乔建中专程由北京到阳谷,收集整理 “阳谷哨”的发展情况,并录制了李保正用“阳谷哨”演奏的民间乐曲。
  葫芦雕刻区内的传统工艺品,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聊城县安泰集、隋庄等地。其产品大致分一细葫芦、二细葫芦和普通花葫芦3种。1972年,聊城县工艺美术厂在师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变葫芦雕刻的造型、刀法、图案、色彩,创造出“仿古宫灯”、“案头摆设”、“葫芦蛔蛔”等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1979年,制品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获三等奖,在1981年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再次获奖。
  纸扎远在南唐时期,境内即有纸扎风筝、纸扎灯笼等工艺品。1909年(清宣统元年),聊城各式精制彩灯张挂于大街小巷,以示小皇帝登基。建国后,纸扎艺人重操旧业。临清老艺人张玉田扎制的长达30米、腰节40余、竹架以7色绫绢裱糊的“娱蚣”于1970年在广交会展览。每年元宵节,各县市都举办为期3~5天的彩灯展览,在主要街道挂展的各式纸扎彩灯数以千计,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印花土布明代,境内广大农村即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村村有土染,妇女无不从事印花土布生意。清代,已有专制花鞋面、花被褥、花包袱、桌围裕条的印花铺店。民国年间,即有白坯布、花条布、提花布、斜纹布、哗叽布、闪光呢布等大量生产。建国后,土染、土织的棉布逐渐被品种繁多的机织布代替,只有少数农户自织。1981年,在20余种传统版样的基础上,创制了兰印花布窗帘、围裙、坐垫、台布、书包等数十种产品,参加了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并得到好评。
  民间泥塑聊城的马官屯、临清的初庄为传统产地。民国时期,百户之村的马官屯即有80余户以泥塑为生,样式达百余种。民国初年,聊城的泥人李的技艺甚为精湛,曾为东临道尹所塑泥像价值达50块银元。1978年,临清工艺美术公司关金龙,用传统泥塑形象加以艺术夸张,塑一圆头垂目、大肚腰圆的弥勒佛,在1982年的山东民间美术品汇报观摩展览中选为全国展览的预展作品。
  本版年画首兴于阳谷县张秋镇。清代,山西商人在此创办“源茂永”、“鲁兴聚”和“刘振升”3画店,每店时有印案25盘,年用纸千余令。其中,“刘振升”画店后迁聊城清孝街,随之寿张、阳谷、聊城、堂邑、莘县等地近20多个城乡纷纷创办画店。到清末,区内有较大画店20余家,平均每店年用纸达600令。至民国初,版画作坊尚有数十家之多。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日趋衰落。建国后,随着彩印年画的问世,木版年画渐被淘汰。聊城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合为一体的特点,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其主要传统题材,全部用木板分色套印,从不开脸敷彩。成品图案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与潍坊木版年画同为山东东西两大派系。
  特艺品
  哈达据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记载,临清哈达生产当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极盛时,“全境机房七百余,浆坊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为当时“日进斗金”的3大手工业产品之一。民国10年后,哈达业渐趋衰落。傅崇兰《临清明清史初稿》记载:“民国十年前,年销货值常达百数十万元……现有机房不过数十家,收店三四家,每年输岀货价仅六七万元。”至日伪统治时期,因原料供应中断而停产。1951年,当地政府组织起45户的生产合作社,当年产3.25万米。1954年,临清哈达在北京展岀。次年,1200条带有蒙古国徽的哈达岀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当年产20万米。1966年停产。1980年10月恢复生产,新建的专产哈达的临清工艺丝织厂成为轻工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其产品有浪翠、阿希、素希3大类23个花色品种。1985年,年产40万米,产值18.2万元;同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特意购400条临清“浪翠”哈达,作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礼品。1990年,年产35万米,产值54万元。1995年,生产4.14万米,产值61万元。1996年,该厂划归乡镇工业。
  毛笔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该制作业的兴隆时期,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年产300余万支。民国后,随着木版书的没落,作坊相继关闭,年产仅50余万支。1954年,聊城县文具社、和平文具社复产,其中“狼毫卷笔”销至香港、南洋群岛、日本;次年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60年代中期,一般年产40余万支,多时达80余万支。其后,随着钢笔、圆珠笔的广泛使用,毛笔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文具社转产其它产品。1983年春,随着书法的盛行、毛笔社会购买量增长,聊城毛笔厂又恢复了生产,但不久转产。聊城毛笔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韦诞法”制作,经大小72道工序方为成品,外形美观,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吸墨性强,经久耐用。
  玻璃工艺品始产于1980年5月临清工艺玻璃制品厂,主要产品有花瓶、花叉、鱼缸、风瓶、仿古瓶、现代灯罩、杯盘等,造型优美,色彩丰富,有红、兰、紫、黄、绿、黑、镀金等10多种颜色,红如玛瑙,绿如翡翠,兰如宝石。1982年,生产花瓶17.3万支,产值28.4万元。1990年,生产彩色玻璃制品9.2万支,实现产值42万元,销售收入26.3万元,产品售往京、津、沪等十几个省市20多个地区。1991年后,此厂转产。
  金银制品有捶金、银器两类。捶金业主要集中在聊城、临清两地。清嘉庆年间,临清有金店1家,至民国初年停业。聊城的捶金业始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产品多用于匾额、楹联、屏风、佛像、首饰、建筑物、文物卷帙等物件的装饰,至1936年停业。清嘉庆初年至道光年间,临清有银楼5家;1936年,聊城有银器楼10余家。依银器形状大致分丝货、片货、响货等3大类10余种产品,近百个花色,多销于附近县城,少量销河北、河南等省。至1956年,金银首饰生产仍很兴隆。此后,佩戴首饰者愈来愈少,银器制作停产。
  地毯民国23年《临清县志》记载,荐毯“盛于清季,取败絮弃毛,濯而染之,合纺成线,纺织为马裤、坐具、床毯、地毯等。“民国期间,织毯手工业者迁天津谋生,仅1家维持生产。1934年,织毯者绝无。1975年,临清皮毛厂试产6003图案、2X4的240道地毯成功,时有织机15部,织工45人,年产100平方米左右。次年,聊城县始产地毯。至1983年,全区共产地毯3200平方米,产值150.9万元,其中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077平方米,出口值144万元,利润17.63万元。1985年,临清地毯厂、聊城李海务地毯厂生产地毯17500平方米,产值630万元。1990年,临清地毯厂产量18800平方米,产值1555万元,利税57万元。1991年,冠县地毯厂试产,1992年形成规模,当年产地毯7400平方米。1996年,二轻系统共生产地毯134200平方米,产值6172万元,利税377万元。
  木雕其制品主要有两种:一是腊杆木雕手杖,1975年临清市关金龙创作,1982年该制品参加山东省民间工艺品汇报观摩展览会;二是黄杨木雕,系高唐县木器厂曹胜兴创作,作品在全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会上被评为三等奖。1985年后,木雕制作停止。
  工艺花画产品有镜子画、油漆彩绘、漆刻画、羽毛画、葫芦皮贴画、裱画等。其中漆刻画创于1973年春临清工艺美术厂,画面多以古代仕女、山水花鸟为题材,是具有嵌银效果的新型工艺品,当年秋出口日本、美国,创值近万元。该厂生产的羽毛画分6大类百余个花色,工艺价值较高的有羽毛画挂屏、羽毛画座屏、羽毛彩蛋等,曾出口美、英等30多个国家,其中1977年出口值达10万元。1980年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羽毛画出口量急剧下降,后至中断。
  草贴工艺品1978年于临清工艺美术厂试制成功,属省内首创,分草贴盒、草贴京剧脸谱、高粱杆贴盒3种150余个花色。同年参加广州交易会,与意大利客户订货成交,始步国际市场。1978年,出口额达10万元。1980年后,因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产量逐渐减少。
  皮毛动物一种新型的出口特艺品,主要有虎、狮、猫、松鼠、熊猫、狐狸、兔等10几个品种。自1979年9月莘县皮毛工艺品厂生产以来,产品合格率一直为100%,其中优质品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为出口免检产品,小松鼠、小狐狸多次在国际贸易展览会上作为纪念品馈赠国际友人。1980年,皮毛动物被评为山东省二轻厅优质产品,且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自生产以来,年产量一直在2万支以上,产值15万元左右,利润3万元。1985年,产值11.5万元,利润0.9万元。1990年,皮毛动物生产中断,改产它品。
  草制品
  境内的草制品主要有草辫、草帽、草提篮、草柳制品及竹、藤编织品等。其产品多系以当地资源手工编织而成。
  草辫系密集性的家庭手工业,由5根或7根麦莛连续编织而成。工艺简单易学,妇孺皆能为之,遍及全区千家万户。产品为长条状,依草花不同分圆、平、番、长4类,其宽窄各异,17种规格,是生产草帽、草地毯、提篮、草垫等几十种产品的原料。1725年(清雍正三年),其工艺自莱州府首传莘县,随之风靡阳谷、聊城、冠县、东阿、临清等地。至1874年(同治十三年),东昌、观城已成为山东省两大产辫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观城乡土志》载:“草辫一项为阖地之命脉,登莱商贾在城内设局者四五家。每岁收买二十余万斤……以销行外洋。”1933年,草辫岀口高达200吨,仅观城即设有“辫庄”20余家,业此者达5万人,范县多达12万人。1950年始,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营。1950〜1980年,全区年均收购量为1.5万包左右。1981年后,收购量逐渐减少。1978年前,草辫每年出口量占年收购量的50%左右,先后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苏联、泰国等12个国家。
  草帽草辫的编织为草帽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莘县、阳谷、东阿、冠县等地草帽的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起初,均为手工缝制,每人一天仅能缝制两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1963年,莘县城关、张鲁、朝城3个较大辫庄购草帽机近百台,工效、质量大大提高。1964年,产量首次达70万顶以上。1977年,年产高达632万顶,创历史最高纪录。产品主要有大众帽、青年帽、工农帽、妇女帽、儿童帽等10几个花色品种,合格率达98%,优质品率达50%以上,产品先后销往京、津、沪、冀、豫、晋、陕、湘、皖等16个省市,1979、1980年两次获省二轻厅“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全区6个草制品厂划归土产部门。1985年,工艺美术行业唯冠县工艺美术厂生产草制品,至1988年该厂又改产纺织品。
  草提篮1965年,临清草制品厂将传统的草编工艺与新的机订工艺相结合,设计出20多种流行款式的机订草提篮样品。当年,在秋季广交会上,与日本成交ST:7805、ST:7807等6个货号1500余打;与香港、澳门、新加坡、荷兰成交ST:10434,ST:10444等4个货号近1000打。此后,莘县张鲁草制品厂,冠县、阳谷工艺美术厂先后创制了各种款式的草提篮,其中莘县张鲁草制品厂创制新花色几百个。全区草提篮内销闽、浙、苏等10余省,岀口5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临清草制品厂终止产品出口;次年,该厂关闭。其它厂家生产远不如前草柳编织品早在明、清之际,境内即有品种繁多的草柳编织品,以麦草、芦草、谷草、玉米皮等草编类原料和棉柳、红荆、紫穗槐等条编类原料,精心编结成麦草团扇、苇编草帽、蒲团、对筐等。1973年,东阿县大李乡柳营村以棉柳、柴柳、紫穗槐编制出口洗衣筐、纸篓等,成为全省生产岀口柳制品最早的地区之一;次年,在平、高唐、莘县、阳谷、临清也相继生产。至1983年,全区有24个生产点,主要生产洗衣筐、六角筐、三角筐、篓、箱、椅、门帘、坐垫等。1977〜1985年,全区累计岀口柳制品额达63.4万元,岀口至日本、意大利、丹麦、美国、英国、瑞典、法国、荷兰、西德等国家。1977年,临清县工艺美术公司、外贸公司组织发展玉米皮编织业,以玉米皮为原料,熏白或染成红、黄、绿等色,手工编织成地毯、坐垫等产品。同年,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产品岀口额达25.3万元。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自1979年后,这一产品的产量逐渐减少。
  第五节皮革毛皮制品
  境内的皮革制作业历史悠久。明代,裘皮制作业已经形成;清雍正年间,临清所产市口皮、束鹿小羔皮即为贡品,“曾以恭进,嗣以为常。”(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日伪统治时期,皮革业濒于绝境。至1950年,生产得以恢复;1977年,皮革手套即打入国际市场。1990年底,全区皮革工业包括制革、皮件、皮鞋、皮毛4个类别,共有厂家8个,固定资产837万元。1991年后,皮革生产企业普遍亏损,大都停产、转产或破产。1996年,有厂家2个,固定资产3671万元。
  制革清代至民国时期,主要制造车马挽具,产品有革拉、牛皮套绳、大鞍、笼头、皮鞭等,全为手工操作。分专业铺店和家庭制作两种生产组织形式,前者多集中于临清、聊城和高唐(临清7家、聊城5家、高唐3家)城内,至1943年,3县共有46家;后者遍及乡间农户。除制作车马挽具外,尚产牲口垫皮、“蛤拉脸”蒙皮箱、红皮、矶兰皮等。1949年,冀北军区于临清建立制革厂,年产皮革4吨(该厂后随大军南下)。1965、1966年,聊城皮革中心厂、临清皮革厂成立,手工制作车马挽具以及猪底革、植鞣猪带革等。1969年,聊城县制革厂始产生活用革和工业用革等,主销全区皮件厂,产品有三色底革、劳保手套革、正面革、修面革、服装革、腰带革、大油革等。至1974年,发展为机械化生产。1978年为全区制革行业最好时期,有企业3家,产值336万元,制革(折牛皮)11.45万张。1980年后,增加了带革、山羊绵羊服装手套革等20余个品种。1981年,聊城县制革厂研制成功 CxE-1型星型转鼓,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当年12月通过省二轻厅鉴定,且获轻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省二轻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临清制革厂始产分为薄(0.9-1.1毫米)、中(1.1-1.3毫米)、厚(1.3~1.5毫米)3种规格的铬鞣猪皮修饰面革,1981年在省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被评为第六名。1985年,全区有制革企业3个,产值96.2万元,制革(折牛皮)1.96万张。至199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1个,总产值941万元,制革(折牛皮)10.86万张。1991年后,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停产。1995年,聊城光岳制革有限公司成立,6月,新上年产150万张高档牛羊皮制革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总投资3316万元,其中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224万美元,引进西班牙制革设备38台,于1996年6月28日建成投产。至年底,完成产值209万元,生产高档绵羊皮革2800张,全部岀口。
  皮件1939年,临清手工业者刘琦等人始产皮轴,此为境内皮件生产之始。1952年,临清县皮轴社、集中生产合作社共56人,年产皮轴4200支,产值8.3万元(冀钞),盈利14480元(冀钞),固定资金377万元,(冀钞),流动资金2162万元(冀钞)。1953年,集中生产合作社创制了刺带机、付皮机、磨轴机,且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56年,经国家注册的《红花牌》皮轴广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黑龙江等13省120个县的轧花厂,直至上海郊区,年产量达9300支(大轴)。1958年,两皮轴社合并;1963年试制成功了30型平筛对辐面粉机。此后,皮轴产量逐渐减少,1970年停产。1977年,临清皮件厂、聊城皮件厂(时为印刷社)始产劳保手套,且接受了出口生产任务。次年,年产20.14万副,出口7.01万副。1980年,临清皮件厂产品曾岀口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达6个货号31万副。1983年后,国际市场变化,产品不对路,产量、出口量减少。1985年,全区有3个生产皮件企业,7种产品品种,生产劳保手套3.16万副,提包15.21万只,自行车塑料座皮18.55万个,总产值164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生产皮件企业有2个,年产劳保手套12.45万副、提包11.17万只,主要设备150台,实现总产值3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4万元。1991年后,两厂均转产其他产品。
  皮鞋产品有男、女式皮靴、皮棉鞋、皮夹鞋、皮凉鞋等200多个花色。1960年,阳谷、临清、聊城鞋业社相继成立后,试制皮单鞋,因原料困难未正式生产。1979年,聊城制鞋厂易名皮鞋厂,但因产品的样式陈旧、花色单调而销量甚少;1982年,40多种样式新颖、颜色新鲜的皮鞋试制成功,打开销路,扭转被动生产的局面。此后两年,产、销、利同步增长。1985年下半年,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该厂40多种样品在新产品订货会上,两天订货额即达200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3万元,利润30.4万元,年产皮鞋8.97万双。1990年底,全区有聊城、阳谷、莘县等3个皮鞋厂,实现总产值500万元,利税11.1万元,年产皮鞋12.55万双。其中,聊城皮鞋厂实现产值320万元,利税14.4万元,完成产量7.53万双。1991年后,3个鞋厂均因效益不好,停产、转产或合并于它厂。
  皮毛主要产品有裘皮、千张袄、兔皮褥子、挖花褥子和羊羔绒等。临清裘皮始制于明、盛产于清。1749年(乾隆十四年)《临清直隶州志》载:“临清有皮市巷……,诸皮作裘,列肆于市”。到咸丰年间,作坊发展至50余家。民国初年,年产滩羊皮十五六万张,年产猾子皮最多达120万张,高叉皮销至英、美、意大利等国以做高级翻毛大衣。日伪统治时期,作坊主、小手工业者或逃至他乡,或改行转业。至临清解放前夕,此行业近于绝户。1955年,皮毛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10月并入皮革厂,年产裘皮12万张。1964〜1966年共盈利5.3万元。1967〜1976年共盈利27.9万元。至1979年,因原料缺乏改产地毯,易名为地毯厂。临清千张袄约形成于清雍乾年间,因以上千块碎滩羊皮缝制而成得名。咸丰年间,已有30余家生产。自清代至民国年间,均为一家一户独家经营,产品销至江苏、湖南等地。日伪统治时期,生产中断。1945年8月临清解放后,艺人回乡重操旧业。1949年成立皮毛生产组、社,时有13人;至1963年发展为300余人的皮毛合作工厂,厂外加工人员达千余名,年产5500件;至1966年达18541件,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及山东等省市。1964年后,甘肃、宁夏等地提供原材料中断。1975年后改产无线电元件。兔皮、挖花褥子均由千张袄生产工艺发展而来。清末,临清即有龙、凤、虎、狮等传统图案的褥子生产,分大毛、平毛、小毛3个品种。1958年,临清皮毛厂恢复兔皮褥子生产,当年产0.3万余条,主销西欧各国及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6年,该厂创制岀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的挖花褥子30余种;1975年,又创制方、楞、六角、山水、花草等新花色28种,其中出口西欧两种。1978年,兔皮、挖花褥子的制作技艺传至惠民、荷泽等地区。临清羊羔绒的生产始于清代。清咸丰年间,此业失传。1980年,临清福利皮毛厂恢复生产“长葛绒”,同年企业更名临清皮革材料制品厂。1983年,该厂开始生产“幸福牌”纯毛羊羔绒。1985年,年产能力达30万米,因原材料不足,实际年产9.76万米。产品除由山东省畜产公司包销外,部分销往天津、北京、武汉、沈阳、山东等7个省市10多个县。1987年,该厂划归纺织系统。1995年,冠县毛皮制品厂始产毛皮制品。1996年,该厂有职工141人,生产毛皮制品1.35万张,产值187万元,其中岀口0.85万张,出口交货值169万元。
  第六节塑料制品
  1959年,由临清镜品社改建的小型汽车塑料配件厂为全区第一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至1971年,全区塑料制品业初具规模,生产以热固性塑料为主,间以塑料薄膜的二次加工,年产量近50吨,产值90余万元,居全省第五位。1978年,新产品大量增加,其中喷雾器、电扇、绞肉机、方向盘等省定点产品的产量达389.8吨,产值308.37万元,利润7.4万元。1979年,国产烯燈原料大批投产,全省塑料制品出现了过剩,当年全区完成塑料制品产量432.19吨,产值268.1万元,较1978年产量上升10.9%,而产值下降13.1%。1980年,塑料工业略有回升,全年完成制品产量为507.12吨,产值334.4万元,利润8.1万元。1983年,全区塑料工业共完成制品1231.37吨,产值906.02万元,利润49.8万元,其中仅临清塑料一厂即完成制品312.67吨,产值207.61万元,创利润34.4万元,吨制品创利润1100元,产值利润率16.57%,达全省先进水平。1985年,大力开发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压聚乙烯制品。当年,临清、阳谷、聊城等7个塑料定点生产单位完成制品2023.03吨,产值918.08万元,利润20.1万元。至1990年底,生产企业有聊城、临清、阳谷、冠县、在平5个塑料定点厂,有职工885人,完成制品3811吨,产值3168万元,利税110万元,主要产品有工程配件、中空制品、工业膜、农地膜、编织袋,包装材料、管材以及日用生活品、玩具、自行车座皮、利废产品等。至1996年,全区塑料制品企业共有5个,有职工1003人,固定资产原值4067万元,完成产值5411万元,实现利税11.5万元。
  工程塑料产品分汽车配件产品、农机配件产品和其它配件产品3大类。1959年,临清镜品厂析出塑料厂试产手柄头、连接附垫、继电器盖等12种汽车配件产品;1961年转产日用塑料产品。1965年,因生产原料未纳入计划,塑料生产停留在“热固性尿醛''和“酚醛塑料”原始生产状态,亏损严重,该厂解体。同年6月,临清县塑料薄膜复制品生产合作社成立,次年生产塑料拖内配件、汽车配件1吨,产值25.7万元,当年还试制成功以塑代铜喷雾器配件,其中全塑喷枪获全国5家同行业第一名,从而获定点生产68型喷洒组件资格。到1969年产量增至30吨,产值41.4万元,固定资产扩大到4.7万元,成为初具规模的工程塑料制品生产企业。1973年,该厂又试制聚氯乙烯方向盘;至1976年产量达175吨。至1985年,该厂扩建为年产能力9800吨的中型塑料厂,年产塑料制品727.98吨,其中工程塑料制品80.39吨,产值370万元,利润3.7万元。至1990年,该厂拥有职工386人,固定资产原值594万元,完成产量1268吨,其中工程塑料制品211吨,实现产值1140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59人,固定资产原值1013万元;完成产量1296吨,实现产值1306万元,利税28万元。
  中空制品1975、1976年,临清、聊城塑料厂分别试产1.5公斤和2.5公斤加伦桶,产品以高压聚乙烯为主要原料,是储运各种液体的理想容器。至1982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60吨。同年5月,临清塑料厂生产的2.5公斤加伦桶获省同类产品第二名。1983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112.86吨,其中临清塑料厂完成100吨,聊城塑料厂完成12.86吨。1985年,聊城塑料厂引进西德克虏伯•考斯特KEB—30中空成型机1套,可以纯低压聚乙烯原料生产薄壁中空容器。当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275.2吨,能生产25公斤以下各种规格的系列产品,销售网遍及冀、鲁、豫边区各地、市。1990年,两塑料厂完成中空制品76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888万元。1996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632吨,实现产值600万元。
  薄膜1974年,聊城、临清两塑料厂分别试产60公分聚氯乙烯薄膜、80公分聚乙烯薄膜,遂为省定点厂家。1981〜1982年,聊城、临清、在平3个塑料厂几乎同时试制成功聚乙烯地膜,年产18吨。1983年,又增加高压聚乙烯输水膜生产。次年11月,临清塑料厂生产的《卫河》牌农用薄膜经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物理和机械检测,产品达到部颁标准一级品,并发予合格证书;聊城塑料厂同时被地区科技部门定为技术改造的重点企业。1985年,全区薄膜产品主要有聚乙烯农膜、包装膜等,其中生产农膜175吨、地膜896吨。至1990年,农地膜生产能力增至6300吨,生产农地膜1557吨。1996年,全区生产农地膜共3746吨,完成产值3800万元。
  包装材料其产品主要有编织袋,另有打包带、捆扎绳、包装袋等,在平县塑料厂为生产主要厂家。1978年,在平被服厂塑料车间生产聚丙烯编织袋1.75万条。1980年,荏平县塑料厂建成后,相继购配了联合抽丝机1套、1511型平织机20台、5YZ560—2型圆织机2台。1983年,生产编织袋81万条,计6个品种,完成产值194.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1322元。1985年,一条从吐丝、拉伸、分丝、整经、络纬到织作、年产300万条生产能力的流水线已经形成,当年完成106万条、115.4吨。至1990年,全区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有2家,职工277人,生产能力672吨,完成338吨。至1996年,全区共有生产企业2家,生产能力500吨,完成255吨。
  日用轻工产品1958年始产电木扣,1962年增产电木车把套、烟斗、电玉汤碗、皂盒、匙勺、烟嘴等产品。1965年后,主要转产薄膜复制品、自行车座套、手提包、雨衣等。1972年,始产手表蒙子、酒杯、聚苯乙烯等轻工小产品。至1977年,已有聚乙烯八角杯、童碗、蜜瓶、烟盒、瓶盖、帽沿、口杯、聚乙烯灯伞、梳子等产品,年产近86.26万件计20吨;尚有痰盂、蝇拍、小漏斗、自行车把套、小喷子等产品,年产14万件近12吨。1980年后,又陆续增加生产各种盆桶、组装龙凤提篮、儿童玩具、桌布、床单、衣架、果盘、菜盘、水瓢、自行车座皮等塑料制品,花色品种达280余种,受到冀、鲁、豫城乡居民欢迎,有些产品销往济南、青岛、天津、邯郸、邢台等地。1990〜1996年,年产日用轻工产品千吨左右,计300多个花色品种。
  第七节家具人造板
  木器制品是个古老的行业。明代建造的聊城光岳楼,其上四层均为木结构,横梁竖柱,檀椽披扶,或榫铆相衔,或凸凹交扣,无一铁件相连,足见当时木制技艺的精湛纯熟。清末、民国时期,木作业已成为较大的手工业行业,以农村家庭制作和专业木匠铺两种组织形式存在。前者多散见于乡间各村,以家庭为其生产单位,主要产品有木犁、耙、耕、楼、叉、双轮大车、独轮小车、寿木、箱、柜等,以及风箱、风门、炊具、椅子、凳子、桌子等;后者为少数技艺较高者落户于城镇开办专业铺店。清初,专业铺店多集中于聊城、临清两地,计84家,其中家具铺19家,炊具铺12家。建国后,人民政府将二者组织起来,扶持其生产和经营。到1954年底,全区组织起来的联合生产企业有141处1791人,生产家具计14.89万件。1985年,全区共有家具、人造板生产厂家20个,总产值1000.1万元,利润17.1万元。1990年,全区有家具、人造板生产企业16家,固定资产791万元,总产值1808万元,利税11万元。1996年,全区有木器生产企业8家,固定资产原值1968万元,总产值3074万元,利税148.2万元。主要生产家具、人造板等产品。
  家具产品有木制家具、金属家具和软体家具3大类。建国前,家具手工业者仅以当地木材及传统的斧、锯、铸、凿等简易工具,生产粗笨的箱、柜、桌、椅等木制家具。1952年后,个体手工业者相继走上合作化道路,生产桌、椅、箱、凳、文件橱、货架、柜台、球台、双杠、锹把、木楼等产品。1958年后,各县由木器社转建的木器厂或木工厂,多生产为农业服务的播种楼、推拉车排、马车排、辘轳头、锹把、镰把、耘锄、排杈等产品。1977年,聊城木器厂购置先进设备13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当年实现产值98.6万元,盈利3.38万元。1980年,高唐木器厂生产的板式家具获省二轻厅二等奖。1982年8月,全区第一条板式大衣橱生产流水线在东阿县木器厂安装成功投产。1983年5月,该木器厂生产的三屉桌在省家具展销会上获二等奖。次年,莘县木器厂生产的活面写字台获省家具公司三等奖。1985年,全区木制家具生产企业10个,其中聊城木器厂、聊城家具厂、东阿木器厂、在平木器厂、临清木材综合加工厂产值均在100万元以上,产量超过1.5万件,板式家具占全区总产量的80%。1990年,全区共有木制家具生产企业12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个。1996年,全区共有木制家具生产企业6个,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个。金属家具始产于1982年莘县钢木家具厂。建厂初,该厂以生产钢制折迭桌、硬面折迭椅为主。1985年,产品生产发展至10种规格18个花色,年产各种钢制家具5万件,实现年产值66.81万元。至1990年底,年产3.96万件,产值164万元,利税3.8万元。该厂为山东省钢木家具生产定点企业,产品销往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以后改产脚蹬三轮车,易名莘县鲁雁责任有限公司。1996年,该厂有职工500人,年产三轮车7.43万辆,实现产值3400万元,利税126万元。长期以来,聊城地区一直是全省无软体家具生产的空白地区。1983年,在平县木器厂始产沙发,且产品在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获第四名。1985年,东阿木器厂、高唐木器厂采用人造革、植绒面料生产木扶手、全包扶手沙发两种。当年,全区共生产沙发4000件。1990年,全区生产软体家具的企业有两个,产品有木扶手沙发、全包扶手沙发等,计产3300件,实现产值46万元。1996年,全区各家具厂均以生产木制家具为主,兼产少量软体沙发、床等。
  人造板主要是纤维板和刨花板生产。1960年,省林业厅投资13.4万元,建起临清纤维板厂,设计生产能力为120吨。次年,因自然灾害的影响企业下马。1967年8月,该厂复建;同年9月试产,生产能力为720吨。当年生产40立方米,产值为2.66万元。1966年,产品达到林业部二等品标准。1974年,仿XR型热磨机投入运行,且陆续增添了2吨锅炉、长网成型机等设备,生产能力增加,由1974年的131立方米增加到1981年的1042.46立方米。至1982年,年产2000吨纤维板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次年,因经营不善,导致间歇性生产。1985年企业进行整顿,当年完成产量182.16立方米,产值9.2万元。1990年,有职工110人,完成产量676立方米,实现产值92万元,产品销往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及山东等各地。1992年,该厂划归机械系统。1990年,在平家具厂始产普通纤维板。1995年又上中密度纤维板,设备总投资1200万元,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1996年完成产值1075万元,利税49万元,产中密度板5059吨。1988年,莘县建年产能力3000立方米桐木拼板厂。1990年11月,产品通过地区科委鉴定。1996年生产2020立方米,产值600万元,利税31.2万元,其中出口1287立方米,出口交货值438万元。
  生活用具远在明代,临清造船工匠即生产木盆、木桶、木梢、浇斗、量子等船上必需用具,以及锅盖产品;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临清箍桶巷中即有数十家生产上述生活用具的店铺。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各县均有生产锅盖、风箱的专业铺店,生产大小笼头、笼屉、锅篦子、绢罗、马尾罗的笼罗铺,做鞋楦的鞋檀铺等,还有专业生产杆杖、棒锤、木碗、纺车用锭子、钻杆的个体手工业者。其中,高唐陶木匠铺生产的风箱、聊城旋木韩庄生产的算盘为当地名牌产品。1949年,全区有专业铺店及分布于乡间的个体手工业户近300户。1952年后,各县木工组织起木器生产合作社。聊城、临清、东阿、莘县都有锅盖、风箱、笼头的生产,零售于集市。1964年,茌平风箱获省联社授予的“名牌产品”称号。同年,临清炊具厂成立,职工125人。1972年,聊城炊具厂成立后,生产锅盖、风箱、蒸笼等炊具。1978年后,铝锅的推广使用,使木制锅盖、笼头的社会需要量逐年减少。临清炊具厂由1966年产2万件下降到1980年的0.9万件,1984年底关闭;聊城炊具厂也于1979年停产易名家具厂;在平、东阿、莘县木器厂均转产家具产品。
  竹器明代中叶,聊城、临清始有竹器编织。清乾隆年间,临清油篓巷户户以编竹油篓为业。民国初期,临清竹杆巷内有两大竹商和70余户竹器制造的手工业者。1931年,巷内发生火灾,50%的生产者破产。1936年,聊城越河圈街有较大的竹器铺4家;1938年因日军侵聊,手工业者转业。1940年,生产有所恢复。1948年,全区有竹货铺91家。1949年,临清建立了竹器供销生产社,当年销售总额56700万元(冀钞,下同)。至1951年全行业达98921万元。1952年,全区各县市均建立竹器社或竹编社,其中较大者6处。1956年,竹器行业全部实现合作化,有社员近500人。1958年,各县合作社组成了编织厂、竹器厂,多则150人,少则66人。同年,是竹器行业组织发展的一年,也是日趋衰落的转折年。盲目生产、产品大量积压致使1963〜1970年部分竹业改行。1970年,塑料行业的兴起,取代了大部分竹器产品。1958年,临清年产竹器12.2万件,至1979年仅产近万件,生产人员13人,产品10余个。1985年,全区仅有冠县竹器厂,在平、莘县木器厂各1个车间生产少量竹器产品;至1990年后停产。
  第八节缝纫
  在建国前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境内的缝纫业或家庭制作,或专业户缝制,或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服装、鞋社(厂)经营。直至1980年,聊城地区服装鞋帽工业公司成立,遂使全区的生产经营走上正规。至1985年,全区有服装生产企业33个,总产值2029万元,利润82.7万元;生产鞋业的厂家3个,总产值322.5万元。至1990年,全区共有缝纫企业11个;主要产品有全棉服装、毛料服装、化纤服装、羽绒服装、裘皮服装和布底鞋、塑料底鞋、皮底鞋、全塑鞋等;实现产值823万元、利税38万元。其中专业生产鞋的厂家有4个,职工399人,固定资产274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缝纫企业6个,有职工586人,固定资产原值1289万元,实现产值2496万元,利税253万元。
  全棉服装明代境内即盛行家织土布,故人们多着土布。布衣有家庭妇女自做,也有由“裁缝”制作,时有大褂、马夹、便衣等。清末,各种旗袍在境内兴起,故聊城、临清两地有名气的裁缝、绣女所在多有,时有兰衫、罩衣及裘衣、绸、缎、毛呢高级衣料的袍子、马褂、女衣、女裙等。1922年,美国胜家公司缝纫机首传聊城,几千年落后的手工缝纫逐渐被脚踏缝纫机所代替,以机缝为业的专业铺店在各县出现,时有制服、中山服、警服、学生服等服装生产。至1949年,全区共有裁缝铺60余家。1954年底,全区有缝纫社组织30个,加工成衣13.34万件。1960年前,缝制的产品有中式衣裤、帽子,且加工棉衣、棉大衣等。1960年后,缝纫机由脚踏改为电动机地轴拖带,手剪改用电动剪刀,整烫改为电熨斗,且增添了平缝机、锁边机、包缝机等设备。1978年后,化纤布料大量投入市场,各服装厂始产化纤服装。此后,除少量童装仍用全棉布料生产外,其它均被化纤、毛料服装所替代。
  毛料服装有呢子大衣、雪花呢大衣、呢料男女装和各式纯毛服装等品种。呢子大衣的生产厂家有聊城市服装一厂、聊城市服装二厂、聊城市丰华时装厂及裘皮服装厂。1979年,聊城市服装一厂始产的《胭脂牌》呢子大衣畅销于北京、天津、唐山、西安、新乡、洛阳、邢台、太原、大连及德州、济南等地,当年产值达613.26万元,盈利6.69万元,上交税金为9.39万元。1984年,该厂生产的《胭脂牌》双排扣男女高档呢子大衣,在天津百货大楼展销,一度出现顾客盈门竞相购买的盛况。1985年,产量达12.67万件,产值557.8万元,利润19.9万元,上交税金3.2万元。该厂除生产呢子大衣外,尚有棉布、化纤布、纯毛、毛混纺等布料的各式男女服装。1990年,全厂有职工266人,产量25.38万件,实现产值345万元。其后,该厂并入聊城毛织厂。聊城市服装二厂是生产呢子服装的主要厂家之一。1980年始产的呢子中山服、男女西装曾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当年产值为106.9万元,利润5.05万元。1980年后生产的雪花呢双排扣男大衣、裙式女中长大衣销路较好,1985年产值达120万元。1990年,该厂有职工194人,实现产值131万元,利税1.18万元。1996个,该厂共有职工129人,固定资产原值117万元。雪花呢大衣主要由聊城市丰华时装厂于1980年始产,当年产品打入北京市场,年产值为76.69万元,利润4.5万元。次年,产量达9万件,产值达190万元,利润6.1万元,税金8.4万元。1983年,该厂生产的雪花呢男女大衣、男女短大衣、开身式女大衣、刀背式女裙式大衣分别在北京11个商业部门销售,年销售额达140万元。1985年,生产雪花呢大衣等各式服装22138件,创产值193万元。1990年底,全厂有职工277人,生产服装17.39万件,实现产值251万元,完成出口产值28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75人,固定资产原值95万元,实现产值279万元、利税2万元(1990年,服装二厂、丰华时装厂划归纺织系统)。
  化纤服装始产于1978年。1979〜1982年是经营最好时期,各服装厂生产的男女化纤西装、中山服、军干服、的确良男女衬衣等,几年内畅销不衰。1983年后,化纤布滞销,全国性降价,造成积压,生产处于低潮。为求得生存发展,聊城服装一厂分别从日本重机公司、西德欧尼古塞公司引进设备39台,至1985年底,年产西服衬衣5万件。1990年后,全区各服装厂以化纤、棉纤等布料制作的花色品种有男女西装、中山服、制服、军干服、中式衣裤、茄克、旗袍、套裙、衬衣和各种童装、军大衣、活面风雪衣等。
  布底鞋境内布底鞋的制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始创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临清“同兴斋”鞋铺生产的“千层底布鞋”历百余年生产经营而不衰,至1979年被山东省二轻厅评为优质产品。此外,先后生产的布鞋尚有云鞋、缎鞋、拖鞋、麻鞋;有尖口、圆口、方口、松紧口鞋,大安鞋,铲鞋,小鞍鞋、五眼式等。1953年前均以手工制作,其后,聊城、高唐等县先后成立鞋业社。1958年,聊城、高唐2县鞋业社改为鞋厂,且绱合实现机械化。1977年后,布底鞋逐渐被塑料底布鞋,机制注塑布鞋,机制线缝胶底、胶粘软质泡沫布鞋所代替,唯有临清“同兴斋”仍保留了千层底布鞋这一传统产品,至1985年后停产。1990年后,布底鞋生产有所回升。1996年,聊城、高唐两布鞋厂生产布鞋15.62万双,产值214万元。
  塑料底布鞋1965年,聊城制鞋厂首产;次年,生产10.06万双,产值44.02万元。1975年,该厂引进注塑技术,购置注塑机1台,生产出白色塑料底松紧口布鞋。至1985年,年产9.88万双,新花色131个;1990年,年产11.08万双,创花色品种1000个。20多年来,先后生产的塑料底布鞋有各式男女机绱塑料底松紧鞋,白色塑料底松紧口布鞋,尖 □、圆口老年鞋,注塑男女式布鞋等。1996年,仅聊城布鞋厂有少量生产。
  聊城地区重点年份二轻工业总产值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