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一轻工业
一轻工业的生产源远流长。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劳动人民利用当地优势,就地取材,创造出许许多多具有鲁西独特风格的一轻产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加快技术改造的步伐,走内涵为主的路子发展生产,采取压缩长线、拉长短线的措施,扩大了拳头产品、优质名牌产品和市场紧销产品的生产能力,名、优、特、新为龙头的消费产品生产取得显著成效。至1990年,全区一轻系统主要有食品、造纸、印刷、日用机械、轻工机械等行业,共有44个厂家,职工15089人,固定资产25103万元;工业总产值25743万元。1991〜1994年,一轻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4年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93563万元,实现利税30357.7万元。其中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8861万元,实现利税9224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43.6%和54.5%。至1996年,全区一轻系统共有造纸、印刷、食品饮料、轻工机械、日用机械、日用化学6大行业35个企业,职工20828人,固定资产原值9733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8478万元,实现利税33447万元。主要产品有纸及纸板、饮料酒、手表、干电池、味精、小飞轮、曲柄牙盘、酱油、食醋、饼干、糖果等25个种类95种产品,其中纸及纸板、饮料酒、手表、干电池、小飞轮为拳头产品。
第一节食品
区内食品制造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主要有酱菜、酱油、食醋、糖果、罐头、果干果脯、糕点、味精、淀粉、饼干、豆制品等10余种。1990年,全区共生产酱菜近180吨、酱油9926.35吨、食醋5543.92吨、饼干2938吨、豆制品341.90吨、糕点49吨、糖果832吨、果干果脯223吨、味精1722吨、罐头13吨、淀粉3332吨、香料283吨。同年底,全区有聊城第一食品厂、聊城酿造总厂、临清济美酱园、在平味精厂、在平食品厂、在平淀粉厂、临清食品饮料厂、临清酱菜厂、冠县华冠食品公司等9个企业,实现总产值41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3347万元,利税422.9万元,其中利润145万元。1996年,全区食品制造企业共有6个,固定资产原值20642万元;生产酱油4793吨、食醋3125吨、味精11580吨、豆制品570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9215万元,实现利税3925万元。
酱菜业的生产历史久远。高唐的“永泰成醋油铺”始建于元末;聊城的“福民醋店”建于明代,明末清初又建“德聚泰醋店”;临清的“茂盛酱园”创建于清道光年间。至建国初期,仅聊城、临清、高唐3县即建有酱菜店铺30余家,其主要产品有酱油、食醋、甜酱、辣椒酱、豆腐乳、臭豆腐、酱菜、香油、麻汁等,尤以高唐的高粱红醋、聊城的“五香疙瘩”较有名气。
在全区所有酱菜企业中,影响最大的当属临清济美酱园。它始建于1792年(清乾隆五十七年),由安徽省歙县汪永椿创办,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济宁的“玉堂”,并称“江北四大名园”。其产品有咸渍、干渍、酱渍、豆制品、酱油、味精6大类47个品种。其中红腐乳于清道光年间曾作为贡品进奉朝廷而名噪京城,故有“进京腐乳”之称,1979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证书。传统产品“甜酱瓜”于1920年岀口日本,1935年在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举办的国货博览会上获奖,1977年获山东.省一轻工业厅“优良产品”证书,1987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牌奖。传统名牌产品“包瓜”于1935年与“甜酱瓜”同时在南京获奖,系馈赠亲友之佳品。“水晶蒜”系1971年投产,1973年出口日本。该厂的主要经济指标居全区同行业之首。1990年,全厂有职工294人,拥有各种设备112台(套),固定资产原值406万元,完成产值297万元,实现利税75.8万元,其中创利润57.6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49人,固定资产原值209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642万元,实现利税105万元。
聊城酿造总厂是全区酱菜行业的骨干重点企业,始建于1958年。1988年易“聊城酱菜厂”为今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获得长足发展,生产能力成倍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290.6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3.7万元,销售收入372万元,利税总额66.1万元;有职工317人;拥有通用、专用设备75台;生产酱油、食醋、甜酱、豆酱、辣酱、芝麻辣酱、豆腐乳、臭豆腐、豆腐干及五香干菜、酱腌菜等40多个品种。1986年,该厂生产的一级食醋获全省第一名、二级食醋获全省第二名;1987年,一、二级食醋,二级酱油和红腐乳均获全区第一名。1990年9月,该厂生产的陈醋被评为省一轻厅优良产品、纯小米醋获“深圳荣誉产品”称号。名牌产品“五香疙瘩”和1986年试制新产品“芝麻辣酱”等,除供应聊城市城乡居民外,销往阳谷、莘县、濮阳、东阿、台前等地,外地经销点200多个。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315人,固定资产原值132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57万元,实现利税37万元。
临清市酱菜厂是1954年由私营“集成菜园”组建而成,先后称“临清市酱菜合作社”、“临清酱菜生产合作社”、“临清县酱菜厂”,设有酱油、食醋、酱制品、腌制品和食品等5个车间7个门市部。其主要产品有酱油、食醋、酱菜,以及各种腌菜、干菜、豆制品、水果罐头和其它食品。其中甜酱瓜是其系列产品的代表,销往河北、河南、山西、辽宁、新疆等地;辣椒粉、山楂饼、白玉蒜则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1990年底,该厂承担的山东省“星火计划”项目“麦饭石调味品”系列产品正式通过验收。1990年,共有职工187名,主要设备有K型2吨锅炉1台、3立方米蒸球1个、2立方米水浴发酵池26个,生产各种酱菜3149吨,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1.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210万元,实现利税8万元。1991年,共有职工175人,固定资产原值142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0万元,实现利税9.96万元。1992年,该厂并入济美酱园。
高唐县酱菜厂于1955年始建,主要产品有酱油、食醋和小菜,两个生产车间和两个门市部。1987年有职工31人,固定资产原值17.2万元,净值13.2万元;主要设备8台,生产酱油26吨。1987年后,该厂转产它品。
境内的食品加工业也有相当长的生产历史。明清时期食品尤为繁荣,临清更是以食品加工业著称,影响较大的食品作坊、店铺即有“济香斋”、“芝兰斋”、“芸香斋”、“桂芳村”、“异香斋”、“祥盛永”等14家,高唐、冠县、聊城、阳谷、在平等地也有许多糕点店铺,而且各具地方特色。沿袭至今的地方名产有临清的枣脯、蓼花、微子、五香牛肉干、托板豆腐、烧麦,髙唐的空心面、罗汉饼,聊城的瓜打,阳谷的布袋鸡,莘县的荸荠丸子,在平的徐家挂面等近40种。建国后,全区的食品加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96年,专门从事糕点、糖果等食品生产的有临清市食品饮料厂、聊城第一食品厂、在平食品厂、冠县华冠食品工业公司等厂家。
临清市食品饮料厂是在1954年由“芸香斋”、“芝兰斋”、“异香斋”、“同益城”、“永聚祥”、“祥盛永”、“华康''、“鑫泰”等食品店铺合并组建的。1954〜1958年以生产糕点为主,糕点产品有“大八件”、“小八件”、“鸡蛋糕”、“长寿糕”、“芙蓉果”等几十个品种。1958〜1962年因原料不足改产酱菜及粮食加工。1963年复产糕点,次年研制岀山楂饼,1965年挖掘传统工艺,生产枣脯、杏脯、山楂条、山楂丁等。该厂主要产品有糕点、罐头、果脯、枣子酊等4大类30多个品种。其中无核红枣为该厂传统名牌产品,1981年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1985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销往欧美、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试制投产后的枣子酊被省科委评为山东省1983年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填补了山东省工业生产高质量枣子酊的空白;1985年10月,“枣花村”牌枣子酊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芙蓉果”及“蓼花”是传统地方名产,畅销冀、鲁、津地区而经久不衰。1990年,该厂有职工144人,生产主要产品罐头13吨,固定资产原值94万元,工业总产值161万元,实现利税4.9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5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86万元。
聊城第一食品厂是全区食品行业重点骨干厂家,经济效益居全区同行业首位。主要产品有饼干、糕点、果脯、糖果、小食品、冷饮6大类60多个品种,其中生产的糕点有蛋糕;寿糕、长条糕、蜜蜂糕、芙蓉糕、口酥、包酥、冰糖酥、白糖饼、玫瑰饼、桂花条、江米条、红金枣等36种;生产的饼干有福乐饼干、钙奶饼干、赖氨酸饼干、桔子饼干、菠萝饼干等;果干果脯类产品有陈皮杏脯、鲜杏脯、红萝卜脯、冬瓜脯、桃脯,其中于1970年引进的青岛名产陈皮杏脯为独家经营,年产量达60吨,全部销往国外,1980年后部分转为内销;鲜杏脯、枣脯为山东省重点岀口产品,钙奶饼干销至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河南、山西等地,且供不应求。1990年,该厂有职工597人,固定资产原值509万元,总产值为563万元,实现利税100万元。至1995年,该厂共有职工645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6.7万元。1996年,该厂被聊城市化肥厂兼并。
现代糖果的制作是区内的新兴行业,最早始于1970年前的聊城第一食品厂,主要产品有什锦糖、圆球糖、卡花糖、桔瓣糖、光棍糖、芝麻糖、牛奶糖等硬块糖。1981年,荘平食品厂开始软糖试制,当年批量生产糖果193吨;1982年,该厂由蛋白糖生产扩大到双喜太妃糖、酥心糖、甜甜蜜蜜、花生牛轧糖、维C糖等20多个品种,1983年产糖果500吨。其中“花生牛轧”奶糖于1981年获全省一轻厅新产品三等奖,1982年在全国儿童食品展销会上受到大会的通报表扬,1983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8年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银牌奖。“双喜太妃”奶糖,1982年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奖。“龙凤酥”、“花酥”等酥糖,老幼咸宜,倍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龙凤酥”在1988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银牌奖。“龙凤酥心糖”在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8年,该厂利用当地圆铃大枣的资源优势研制岀的金丝蜜枣、无核红枣、桂花枣、枣汁、枣酱、枣泥、大枣夹心糖、大枣酥糖、大枣饴糖、大枣太妃糖等16个品种的奶系列制品荣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列为省“星火计划”,1988年12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其中金丝枣填补省内的一项空白,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1989年又推岀奶片、奶哨、奶豆、牛奶豆乳粉、奶宝、奶元等10个品种的奶系列制品,其中牛奶豆乳粉是在省内首次采用全干法生产的大豆蛋白粉和优质奶粉为主要原料,经科学配制而成的一种高级蛋白食品,其营养价值为奶粉的1倍。1990年,该厂已经形成1000吨的生产能力,达50多个品种,生产各种糖果570吨,产值达243万元,销售收入27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30万元。至1994年,该厂共有职工138人,固定资产原值31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10万元。1995年划出轻工业系统。
华冠食品工业公司于1987年6月由冠县刨花板厂改建而成,同年10月投产。主要产品有酥心糖、酸三色糖、夹心糖、水果糖、饼干、酸枣蜜汁、桔汁等。1987年生产酥心糖果10吨;次年根据市场的需求,及时增产了酸三色糖果及桔汁等品种,当年完成产值100多万元,实现利税18.7万元,其中利润5.6万元。1989年,在市场日趋疲软的情况下,又新试制出水晶糖、薄荷糖,实现产值120万元。1990年,与济南康泰食品公司技术联营,新上一条饼干生产线,3个月生产饼干60吨,受到当地及河南、河北消费者的欢迎。同年,该公司生产糖果262吨、各种饮料16吨, 完成产值139万元,实现利税3.3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54人,固定资产原值32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48万元。
1989年1月,主要生产玉米淀粉的综合性加工企业在平淀粉厂正式投产。该厂采用从美国道尔公司进口的曲筛等先进设备,生产的淀粉岀粉率达63%以上,同时还生产高质量的玉米油、玉米胚芽饼、玉米浆、蛋白粉等副产品。1990年,生产淀粉3332吨,完成产值373万元,销售收入223.2万元。1992年,生产淀粉2142吨,完成产值344万元。1993年被在平味精厂兼并。
全区生产味精的唯一厂家在平味精厂,于1978年12月试产;1982年始产颗粒状味精,年产50吨。1985年始制的“骏马牌”味精于1987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证书;1988年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并获全国优质保健产品“金鹤杯”奖;1989年,主导产品99%味精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09万元,年产量达1722吨,产值2006万元,实现利税206万元。至1996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653万元,年产量达11580吨,产值19772万元,实现利税3355万元。
第二节酿酒
境内酿酒业历史悠久。东阿“曹植醉”,因1700多年前东阿王曹植醉饮此酒而得名;莘县“屠苏酒”,始产于东汉末年,盛产于唐、宋;阳谷名酒“透瓶香”始产于隋末唐初的张秋镇。北宋末年,古镇张秋烧酒作坊即达77家之多,而“透瓶香”独占鳌头。高唐酿酒始于周代,盛于唐、宋,其中“齐城流霞”、“柴家贡酒”名气颇大。《高唐州志》记载,南宋宰相文天祥被俘解京夜宿高唐时,曾独饮“齐城流霞”酒,写下了“山河已历历,天地空悠悠”的忧国忧民的诗篇。“柴家贡酒”,系北宋时期柴王之叔父柴皇城专用家酒。清乾隆帝三下江南每经高唐,必饮此酒,曾为柴家花园题书“玉壶金樽斟流霞,琼浆玉液助君神。”至明、清之际,酿酒业达到历史上的全盛时期。《高唐州志》记载,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仅高唐“酒醋得税一百一十锭二贯八百三十四文”,居其它赋税之冠。在平县历史名镇丁块镇的“醉一斗”,是明清时期往来官吏、文人游客的必饮佳品。清末、民国初期,仅聊城、高唐、阳谷、临清4县即有大小酒店作坊130余家,各店日产量50〜250公斤不等。1945〜1947年,各县相继解放。临清、聊城酒厂先后于1945年、1947年建立;阳谷、冠县、东阿、高唐4酒厂于1958年建立;1970年,莘县酒厂建起;次年,在平酒厂成立。1982年,全区唯一的啤酒厂——聊城啤酒厂投产;1986年,阳谷县化肥厂转产改建阳谷陈酿酒厂。经过40多年的发展,至1990年,全区一轻酿酒工业共有企业10家,职工3489人,固定资产原值7398万元,生产各种酒18708吨,完成工业总产值2695万元,实现利税2103元。1996年,酿酒企业共有8家,职工3912人,固定资产原值17985万元,生产各种酒25353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0360万元,实现利税4243万元。产品分为粮酒、瓜干酒、果酒、健身饮料酒、啤酒5大类100多个品种,分别具有高、中、低3个质量档次和高、中、低度各种类型,各酒厂都有自己的拳头或重点产品,其中有的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
“景阳冈陈酿”,山东省优质白酒,是山东景阳岗酒厂的拳头产品。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名酒“透瓶香”的传统工艺,质地纯正,色清透明,回味爽净,浓酱谐合,细腻丰满,余香悠长,集浓香型和酱香型之精华,称之为“兼香型”。自1984年以来,连续4年被评为省一轻厅优良产品,同时被定为山东省人民政府对外招待用酒;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8年获“中国文化名酒”称号,其中半斤装的包装装璜在“中国酒文化节”上获包装装璜大赛特等奖;1989年被首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指定为专用酒,参加了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展销并获铜牌奖,青瓷瓶包装造型及内外包装在中国包装装璜展评会上获金奖;1990年,在首届中国酒文化博览会上,被评为“最受中外消费者欢迎”的产品,并获“长城杯”奖,其包装装璜获特等奖;同年在首届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上获铜奖,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金奖。1990年,该厂生产“景阳岗陈酿”431.45吨。“赖茅”,原产于贵州省仁怀县茅台镇,曾于1915年国际博览会上获金奖,为历史名酒。1986年,该酒厂与贵州茅台恒香酒厂联合,引进“赖茅”酒生产工艺。该酒具有酱香突出、醇口细腻、留香悠长的独特风格。1989年被评为地区优良产品,1990年获首届中国轻工产品博览会铜奖。除上述两种产品外,尚有“狮子楼老窖”、“狮子楼陈窖”、“景阳冈醇液”、“陈香曲酒”、“景阳冈低度陈酿”等15个品种。1990年,该厂有职工698人,固定资产原值1773万元,生产各种白酒1620吨,实现利税444.5万元,吨酒创税居全省同行业前列。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718人,固定资产原值3910万元,生产各种白酒4104吨,完成总产值1121万元,实现利税628万元。
“雁宾特酿”,原名“宴宾特酿”,莘县酒厂的主要产品,具有冰清玉洁、气味芳香、入口甘美、清冽净爽等特点。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白酒,1990年被评为部优产品,是年产量为1500吨。该厂生产的中国传统健身饮料酒“屠苏酒”,晶莹橙黄,清亮透明,呈琥珀色,品味纯正,药香协调,绵甜醇口,清爽舒润;1984年试制成功,次年通过省级鉴定,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且荣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三等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铜奖。此外,该厂曾生产过的瓶装酒有燕塔牌、凤凰台牌、雁宾牌、齐云春牌、武阳牌和伊尹牌等。其中燕塔牌有雁宾大曲、雁塔粮液、莘县大曲等24种;凤凰台牌有凤凰台酒、莘县特曲、莘县特酿等24种;雁宾牌有雁宾特酿、雁宾特曲、醉三春、屠苏酒、绿豆青等15种;齐云春牌、武阳牌、伊尹牌各1种。1980年前,该厂经济效益较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88年完成产值416.8万元,利税总额首次突破500万元大关;1989年完成产值521.5万元,销售收入1329万元,实现利税507.58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完成产量3001吨,产值540.7万元,销售收入1274.6万元,实现利税411.71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752人,固定资产原值3340万元,完成产量7694吨,产值400万元,实现利税2392万元。
“卫河老窖”是临清酒厂于1973年试制的浓香型白酒,次年正式投放市场,是全区浓香型白酒生产历史最长的产品。该产品系采取泸州老窖特曲生产工艺酿制而成,酒质晶莹透明、窖香突岀,绵柔醇厚,后尾爽净,余味悠长。1983〜1987年连续评为地区优质产品,1984年获省厅优良产品证书;1990年年产量2004吨,产值817万元。“卫河陈酿”,原名“卫河五粮液”,是临清酒厂的又一种浓香型特制大曲高档白酒,1975年试制,1977年批量生产,1985年获省厅“优良产品”称号。1984、1986年被评为地区优质酒,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1990年年产量达500吨,产值340万元。“卫河特液”是临清酒厂于1986年为适应低度酒发展趋势而研制的30度高档白酒新产品,清澈透明、窖香突出、低而不淡、爽净甘冽,1987年评为省厅优良产品,1988年获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该厂自1945年成立以来,先后尚产“卫河白干”、“临清白酒”、“临清串香酒”等12个不同品种的白酒。1990年,生产白酒2004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66万元,利税387.5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14人,固定资产原值1772万元,生产各种白酒2930吨,完成总产值2201万元,实现利税682万元。
“鲁酒”,麸曲酱香型高档产品,由聊城酒厂1983年研制成功,填补了山东省用麸曲生产酱香型白酒的空白。该酒酱香突出、酒体细腻、丰满醇厚、低而不淡、香而不艳、余味悠长。1985年,该产品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成果二等奖;1986年获地区“优质酒”称号;1987年被评为省厅优良产品,同年7月被中国白酒协会评为优质酱香型白酒,并于《中国食品报》上向全国消费者推荐;1988年在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铜牌奖;1990年在国际风筝专利食品博览会上获金牌奖,当年产量达286.2吨,1991年后停产。“东昌老窖”是聊城酒厂于1977年以传统工艺和现代科学工艺相结合酿造而成的浓香型白酒,具有清晰透明、窖香浓郁、酒体丰满醇厚、绵柔甘洌、余味爽净、回味悠长的特点。1981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证书,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在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银牌奖。1985年试制成功的38度“心佛素酒”,低而不淡、软绵可口、醇香味正,属浓香型,1987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证书。1984年试产的“春翔液酒”,清亮透明、醇和味正,1987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证书。此外,该厂尚产“光岳楼特曲东昌特窖”、“东昌大曲”、“东昌白酒”、“光岳春曲酒''、"鲁窖”、“东昌陈窖”、“三名酒”等1。余个品种。1990年生产白酒2601吨,完成产值479万元,实现利税289万元,人均创利税7100元。到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80人,固定资产原值1526万元,生产白酒1157吨,完成工业产值622万元,实现利税286万元。
“冠宜春特酿”,原名“杯莫停特酿”,是冠县酒厂的拳头产品,属浓香型特制大曲,分为54度、59度两种。酒液冰清玉洁,开瓶浓香溢放,饮之满口芳香、柔和甘美,酒后留香悠长。1985年和1986年被评为地区优质酒,获山东省包装装璜三等奖;1987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证书、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销往晋、冀、鲁、豫及京、津等地。1986年,在冠宜春特酿工艺基础上研制出的39度“将进酒”和49度“武训酒”,于1987年华东地区包装装璜大赛中双双荣获银牌。此外,该产尚产“卫东牌”中、低档系列酒和“高粱曲酒”、“黄米陈酿”、“冠县大曲”、“三粮液”、“高粱陈曲”、38度“低度特液”等白酒,以及“甜葡萄酒”等。1990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06.2万元,生产各种白酒1440吨,完成工业产值266.6万元,实现利税199.5万元。至1996年,该厂有职工341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014万元;生产各种白酒1459吨,完成产值733万元,实现利税479万元。
“高唐州陈酿”,麸曲浓香型高档酒,是高唐酒厂于1985年在挖掘整理历史名酒“齐城流霞”的酿造工艺和配方的基础上,吸收现代名酒的精华,经科学酿制而成。它以酒质芳香、醇和的独特风格,成为晋、冀、鲁、豫名品佳酿。54度、38度高唐州陈酿分别获1988年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1989年获省一轻厅“优良产品”称号;1990年和“柴王家酒”同时被选为亚运会指定产品,畅销本地,远销黑龙江、辽宁、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青岛、荆门等10多个省市和地区。“柴王家酒”是高唐酒厂于1987年复产的历史名酒,属浓香型高档产品,连续3年获地区“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进入前十名。此外,该厂还产有“高唐州小窖”、“李逵醉”、“懿佳铭”等20多个品种,且具有高、中、低度各种规格。1985年,生产各种酒类268吨,完成产值38万元,实现利税2.5万元。至1990年,主要产品产量达420吨,总产值83万元,销售收入440.5万元,实现利税104.5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132人,固定资产原值968万元,生产各种白酒797吨,总产值452万元,实现利税195万元。
“天赞酒”是在平酒厂的高档产品,具有绵软醇和、酱香突岀等特点。“黔艺酒”,是在平酒厂的又一高档酱香型白酒,具有大曲酱香酒的显著特点,是北方酱香白酒的典型代表之一,1986、1987年连续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老窖酒”系采用传统的老窖工艺酿制的浓香型白酒,1982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称号。药香型小曲酒于1982年获省厅新产品三等奖。1987年研制成功的滋补营养性“中化五加白”优质低度酒,低而不淡,营养丰富,药香协调,醇甜绵长,饮后舒心意爽,老少皆宜。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人体所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具有补血止咳、润肠安神、消除疲劳的功能。在平酒厂自1971年建厂以来,先后生产了大曲酒、沽酒、双凤酒、敬师酒、鲁酒、在山泉酒、梨花白酒、太白春酒、中光酒、在平老窖等29个产品。近年又推岀“在山泉陈酿”、“香泉井陈酿”等高档产品和“中华圆枣酒”等优质低度酒,从而形成了“浓”、“酱”、“补”3大类型及高、中、低度20多个品种。1985年,生产类酒808吨,完成产值125万元,实现利润38.2万元;1987年,主要产品产量522吨,总产值84万元,实现利税29.9万元。至1991年,该厂共有职工150人,固定资产原值447万元,生产各种酒458吨,总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8.03万元。1992年划岀轻工业系统。
浓香型高档产品“曹植醉”,是1985年东阿酒厂挖掘研制成功的历史名酒,1986年投产后即跻身于国际市场,销往东南亚国家和地区,1989年获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称号。高级营养健身饮料酒“阿胶酒”,始产于1977年;1980年获山东省优秀新产品科研成果奖,被列为省创优产品之一;1986年秋季广州交易会上首步国际市场,与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成交17.5吨,正式成为岀口产品,在国内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此外,该厂尚产“”东阿王”、“铜泉特曲”、“铜泉佳酿”、“曲山佳酿”、“琉璃井大曲”、“铜泉大曲”等20多个品种。1985年,生产各类酒814.02吨,实现产值123万元,利税197万元;1990年,完成总产值308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19万元,实现销售收入819万元,实现利税270.5万元。到1996年,全厂共有职工450人,固定资产原值2849万元, 生产各类酒786吨,完成工业总产值578万元,实现利税418万元。
“新星牌”、“美城春牌”啤酒,是区内唯一的定点生产啤酒厂家——聊城啤酒厂于1984年正式投产的,酒液淡黄,清澈透明,酒花芳香浓郁,口味醇厚爽口,泡沫洁白细腻、挂杯持久,营养丰富。产品投放场后,不仅畅销全区8县市,而且得到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西等8省2市消费者的青睐。1987年4月,在山东省啤酒品评会上被评为一类产品。“新星牌”低醇啤酒被第十届亚运会定为指定产品;“美城春牌”啤酒于1990年被评为省厅优良产品,同时被轻工部定为A级产品。1985年,该厂共生产啤酒2603吨,实现产值135万元,利税518万元。1990年,主要产品产量5215吨,完成产值250.6万元,销售收入702.1万元,上交税金102万元。至1996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06万元,生产能力达3万吨,主要产品产量6426吨,完成产值653万元。
“阳谷陈酿”、“二郎春特级陈酿”、“十八碗特酿”等,是阳谷陈酿酒厂的主要产品。其中“阳”字牌“阳谷陈酿”是在历史名酒“透瓶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优秀新产品,具有清澈透明、醇和适口、芳香幽雅、浓酱谐和、细腻丰满、余香悠长等特点,属国内为数不多的兼香型白酒的上乘高档产品。1987年投放市场后,连续3年被评为地区优良产品,省、地科协列为科技新开发项目;1989年被山东省一轻厅评为优良产品。“二郎春特级陈酿”、“十八碗佳酿”、“阳谷老窖”、“阳谷特酿”等20多种产品,也享有较高的市场信誉。1990年,该厂生产白酒产量为442吨,完成产值76.5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91.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493万元,实现利税17.1万元,已形成年产优质陈酿酒600吨、其它粮酒600吨的生产能力。至1994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2万元,生产各种酒4吨,完成工业产值3万元。1995年后该厂破产。
第三节造纸
据《汉书》记载,105年(东汉元兴元年)宦官蔡伦在谷城(今阳谷城)传授造纸技术,后人称其纸为“蔡侯纸”、“谷纸”。此后,境内就有了表纸、火纸、土纸、毛头纸的流行。素有“纸乡”之称的阳谷城北鲁庄村一带祖祖辈辈、家家户户以抄纸为业。至今,这里仍沿用蔡伦的传统工艺抄纸,“蔡伦井”及千余年前造纸用的古碾、古盘亦保存完好无损。这里的纸工们至今尊奉蔡伦为祖师。自古以来,每年的夏历三月十七日(蔡伦诞辰)和十月初十日(蔡伦卒日),鲁庄一带的纸工们全部停业欢聚一堂,杀猪宰羊,叩头祭奠,搭台唱戏,隆重纪念。1985年建修蔡伦坊、雕塑蔡伦像,原轻工部副部长王毅之等专程前来参加揭幕仪式。1986年农历三月十七日,轻工部及山东省有关部门负责人与鲁庄一带纸工一起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1987年的这一天,中国造纸学会、山东省造纸学会50余名理事、造纸工程师和专家在阳谷召开了纪念蔡伦诞辰1942周年万人大会。
明清之际,境内造纸业发展迅速,各县均有大小抄纸作坊10余家,主要生产表纸、火纸、毛头纸、卷炮纸、文化土纸等,始产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的大草纸尤为盛行。其中较粗糙者俗称“烧纸”,以供敬神祭奠焚烧;较精细者俗称“火纸”或“火煤纸”,以供引燃炉灶或烟草;草纸又是最原始的卫生纸,为妇女的必备之物。至民国后,纸的质量不断提高,作坊、品种不断增加,产有印刷纸、梅红纸、五色纸、呈文纸、小麻纸、仿高纸、毛边纸等。抗日战争时期,阳谷县鲁庄村生产的纸张大部远运冀南及太行山解放区。1945~1949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鲁庄村专设造纸机构,组织鲁庄及其周围的刘园、孙庄、高庄等村庄,以麻和纸边为主要原料,手工生产呈文纸、小麻纸和草纸(又称毛头纸),供边区各县印刷公文、报纸、纸币、地契及抗日中小学课本。此外,阳谷县的芦家村,聊城县的谭庄、刘海子、蒋官屯、小郑庄等地的抄纸业,也享有较高的名气。至1946年,全区的造纸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仅聊城县就有10余家抄纸作坊,主要产品有草纸、毛头纸、卷炮纸等。
建国后,全区的造纸业开启了新的局面。1952年,阳谷鲁庄村成立了造纸合作社,日产土纸25公斤。1955年,该村又与附近村庄的抄纸户联合成立手工联社,即纸业社,有职工300人;1957年产量达100吨,产值9万元。1958年,鲁庄纸业社在阳谷县城投资建成阳谷造纸厂,至次年底,拥有1092纸机、手摇切纸机各1台、台式蒸汽机5台,年产量达146吨,产值61万元,实现利润5.5万元。1960年3月,阳谷造纸厂始用麦草制浆生产包装纸,开创全区以草代木生产机制纸的先河,当年上交利润5.1万元。到1962年,该厂已实现机械化生产。1976年,该厂由碱法制浆改为钱法制浆获得成功;1982年,研制用全棉杆采用亚铵法生产牛皮包装板纸;1984年2月,试制成功,质量达到国家特号牛皮包装板纸的标准;1985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形成了全国第一条年产5000吨棉杆牛皮箱板纸生产线,从而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大众日报》、山东电视台、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先后给予报道,且将这一项目列入国家“星火计划”。该产品表面平整光滑,厚薄均匀,抗拉力强,抗压挺力大,板面浆色一致,有良好的适印性,济南、青岛、济宁、潍坊及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州等省市广泛使用。1987年,该厂已形成万吨生产能力,产量达7226吨,产值794万元,实现利税141万元,跨入中型企业行列。至1990年,有板纸、棉杆高强瓦楞原纸、凸版印刷纸、防潮原纸等主要产品,产量达8485吨,完成产值2147万元,实现利税102.4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890人,固定资产原值4861万元,产纸16966吨,完成产值3201万元,实现利税423万元。
60克单面胶牌纸是聊城造纸厂以麦草为原料生产的老产品,白度高,拉力强,变形小,光滑洁净,质地细腻,着色牢固,适印性强,广泛应用于印刷各种彩色画报、年画及各种商标、香烟包装盒等。1980年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评为一类产品,1981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40克、30克有光纸的白度、匀度、施胶度等外观、物理指标,均达到或超过部颁标准。此外,该厂生产的凸版纸、打字纸、卫生纸、书皮纸、包装纸等10余种品种,先后销往山东、山西、河北、河南、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天津、上海、北京等十多个省、市,均享有较高的声誉。1986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21万元,产量达到7109吨,获利税135.8万元,其中利润30.7万元,产值、产量分别为1978年的172.17%和162.4%。1990年,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产纸10244吨,较上年提高32.8%,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1669万元,销售收入2315.6万元,实现利税425.3万元,其中利润187.4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1130人,固定资产原值5705万元,产纸28065吨,完成产值10017万元,实现利税5316万元。
28克白色打字纸由在平造纸厂生产,1985年获全省同类产品第二名。1989年,该厂所产30克有光纸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畅销安徽、河北、黑龙江等省市,仅济南市即有长期用户50家之多。其它主要产品凸牌印刷纸、胶印书刊纸、书写纸、书皮纸、包装纸、卫生纸等6个系列17个品种,在省、地多次评比中,均名列前茅。该厂1958年始建,1968年复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能力从1980年的1070吨发展到1990年的12000吨,并形成万吨草浆制浆能力,经济效益迅速提高。1985年实现利税过百万大关;1989年完成产值1005万元,实现利税523.6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在市场疲软的形势下,仍完成产量8000吨、产值1202万元,实现利税453.5万元。1985〜1990年,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区同行业之首。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350人,固定资产原值14679万元,产纸62406吨,完成产值20406万元,实现利税6555万
元。
全国最早开发利用棉杆资源、以草代木发展造纸生产的厂家之一临清造纸厂,自1967年建成正式投产后,先后用碱法生产棉杆皮纸袋纸、全棉杆仿纸袋纸、全棉杆条纹包装纸及以麦草为原料生产有光纸、书写纸、凸牌印刷纸等十几个品种。1984年,研制用亚铵法全棉杆生产高强瓦楞原纸获得成功,1986年,全国第一条年产3000吨亚铵棉杆高强瓦楞原纸生产线建成,产品系国内外紧缺的包装纸板,其紧密度、耐破度、断裂长、环压强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协议标准要求,其中环压强度超过澳大利亚、美国同类产品,从而使其经济效益大幅度增长。1987年,经济效益跃居全区5大纸厂之首位,生产纸、纸板6660吨,完成总产值895万元,实现利税127.7万元,其中利润27.4万元。至1990年,产量1022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515万元,完成利税168.1万元,生产能力达1.9万吨。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256人,固定资产原值10779万元,产纸52108吨,完成产值21500万元,实现利税10337万元。
高唐造纸厂自1978年10月投产以来,先后生产不同克重的有光纸、书写纸、包装纸、瓦楞原纸、凸版纸等。1983、1984年生产的瓦楞原纸曾销往香港;有光纸、书写纸、凸版纸曾销至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济南等省市。1988年,新上1092型卫生纸设备1台,年产卫生纸360吨,具有高、中、低3个档次。1990年,生产的“伴侣”、“柏姿”牌中档卫生纸岀口到新加坡和台湾地区。是年底,全厂固定资产原值达470万元,年产量2003吨,实现产值288万元,销售收入412.6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1628人,固定资产原值10360万元,产纸22348吨,完成产值8490万元,实现利税2396万元。
1942、1958年莘县先后建过造纸厂,产品为黄色粉纸和火纸等。1987年6月开始筹建莘县造纸厂,占地140亩,设计能力年产文化用纸1万吨,一期工程于1989年上半年完成,下半年至1990年试产,当年实现产值159万元。至1993年,共有职工328人,固定资产原值2390万元,产纸2615吨,完成产值894万元。次年被广州甲一公司租赁。
造纸工业是全区一轻系统6大行业的主要行业之一。1985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70万元,完成主要产品产量20242.17吨,完成产值2633万元,约占全区一轻工业总产值的20.5%,实现利税416.7万元,约占全区一轻工业利税总额和14.4%。至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达7223万元,完成产值达13228万元,产量40058吨,实现利税1150.2万元,产值、利税分别约占全区一轻工业产值、利税总额的35.87%和25.3%。1994年, 完成工业总产值27907万元,实现利税3225万元,分别占一轻系统的47%和35%。1996年,全区一轻系统有造纸企业5家,共有职工7932人,固定资产原值46384万元;生产纸共168035吨,完成产值63614万元,实现利税25207万元,产值、利税分别占全区一轻工业产值、利税总额的58.6%和74.8%。
第四节印刷
境内的刻板印刷业,始于明嘉靖年间,东昌府的“好友堂”为最早的印书馆。此馆资本微薄,生产规模不大,仅能印制诸如《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等之类的启蒙读物及通俗民间唱本,自印自销,生意清淡。至清代,东昌府所辖各县文化事业勃兴,各类书坊应运而生。1667〜1900年(清康熙六年至光绪二十六年),仅聊城城内即有刻、印、售兼营的书业作坊达17家。其中,山西祁县人陈季先创立的“书业成”(后名“书业德”),为境内木刻印刷之始。该书坊资金雄厚,职工百名,出版图书上千种,总店坊设于聊城,济南、太原、沂县等地设有分号。它不仅能印制通俗读物,而且印制大部头的、装订考究的书籍,其中有《资治通鉴》、《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易经》、《康熙字典》、《古文观止》等经史类,有《伤寒论》、《本草纲目》、《外科金鉴》、《医药必读》、《妇幼铁镜》等医药类,也有《列国》、《隋唐》、《西游记》、《聊斋志异》等文学类,书籍远销北京、大同、张家口、天津、洛阳、徐州、济南、南京、上海等地。继“书业成”后,聊城又有“善成堂”、“有益堂”、“宝兴堂”、“文英堂”、“聚锦堂”、“聚盛堂”、“聚和堂”等10多家书业铺开业。光绪年间,临清的“聚文斋”、“萃文斋”等刻板印书作坊,以及各县镇小型店铺纷纷兴起。聊城“海源阁”藏书楼中,就有不少书籍是聊城各县的书匠们自编自著自刻自印的。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废止,“四书五经”的销路远不如前。1912年,石印技术传入聊城,使旧的刻板印书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创办于1912年的“茹故文社”,是境内第一个石印局,石印技术以半手工的机械操作代替人工刻板印刷,其效率、印刷质量大幅度提高,印刷范围逐步扩大,除印制史、医、文等装订考究的书籍外,较多印制的则是学生课本、教材讲义、民间家谱、讣文、名片、钱贴、神轴等。其后,“聊城郁文石印局”、“聊城商务印书馆”、“聊城振东书局”,临清的“中文斋”、“通华石印局”、“萃文斋”、“宏文斋”、“清源印书局”、“汶卫印刷局”,在平的“文华斋”、“华文”、"丰华''印刷局,博平的“广仁石印所”,以及东阿教养工厂的石印所等20多家均使用石印技术。至30年代,境内岀现了刻板印刷与石印技术相结合的油印技术。随着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发展,铅印技术逐渐代替了石印技术。临清“汶卫印刷局”和“清源印刷局”率先使用铅印技术,其中“汶卫印刷局”有工人40多名,铸字炉1座,规模较大。其后,临清的“中文斋”、“文记”、“成记”,聊城的“耀鲁”、“新华”印刷局及 “文化供应站”等均以铅印替代了石印技术。
1948年,国营临清建文印刷厂(即今临清印刷厂)的建立,标志着全区现代印刷业的开端,时有手摇铸字炉1台,铅印机1台,石印机2台,铅字、铅空350余公斤,主要承印党和政府的文件、公文材料。1958年,临清县社印刷合作社、县社印刷厂及公私合营的建华印刷厂全部并入建文印刷厂,改称“临清印刷厂”至今。1959〜1966年增添了胶印、照像制版、铜锌版等全部配套设备;1980年建造了彩印车间;1985年购进03、08新型胶印机,从而成为具有胶印、彩印、铅印全部工艺的综合印刷厂家。至1987年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2台(套),年吞纸量为300吨,创年产值185万元,为1984年的143.4%,实现利税10.2万元。其主要业务范围是承印山东省出版部门的部分书刊、印制连环画册、各种资料排版印刷、各式彩印及烫金轧凸商标、彩印广告等。至1990年,该厂吞纸量为250吨,创产值222万元,实现利税6.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3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69人,固定资产原值405万元,完成产值761万元,实现利税15万元。
聊城印刷厂始建于1949年,其前身为聊城专署文印室,后发展为聊城裕丰石印局。1958年改名聊城市报印刷厂,1959年与市印刷社合并定名为聊城印刷厂至今。经过30多年的努力,该厂已发展成为全区最大的综合性印刷厂家之一,拥有主要生产设备60余台,印制全国各地统计部门的国民经济统计资料,为山东省出版局印刷中小学课本,为东阿阿胶厂、山东光明医用化工厂、聊城市粮食局稻香村糕点厂等单位承印各种包装盒子,为聊城市啤酒厂、酒厂、制药厂印制各种彩色商标,并装裱各式各样的名人字画等。1988年,又承接了《聊城日报》的印务,并被列入岀版印刷定点厂。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50万元,实现产值221万元,利税26.8万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290人,固定资产原值667万元,完成产值351万元,实现利税32万元。
除以上两家建厂时间较早、发展较快、规模较大的印刷厂外,全区一轻系统尚有8家印刷厂也都逐步走上了现代印刷的发展轨道。1952〜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期,先后有冠县、阳谷、莘县、高唐、在平、东阿印刷厂成立,1965年临清市新建“红旗印刷厂”,1985年冠县彩印厂建立。全区8县市10个印刷厂不但都拥有全套的铅印技术设备,而且都具有彩印或塑印的生产能力。其中,在平印刷厂是全区较大的塑料印刷厂家,1981年完成产值108万元,实现利税7.9万元;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完成产值147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70.8万元,税金3.3万元;1996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68万元,完成产值292万元,实现利税17万元。临清市红旗印刷厂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产品,经济效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87年完成产值105万元、利润4.1万元,分别比1980年增长2.6倍和1.3倍;至1990年,在市场疲软的困难形势下,仍完成产值155万元,实现利税2.1万元,其中利润0.3万元;1992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28万元,实现产值87万元;次年划岀轻工业系统。在全区及鲁豫交界地区技术比较先进的阳谷印刷厂,业务范围已由山东省的东平、平阴等县扩大到河南省的台前、范县、南乐、清丰及郑州市中原油田等地;自1984年以来,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987年完成产值62万元、利税4万元,较1984年分别增长65.8%和20%;至1996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204万元,完成产值342万元,实现利税35万元。东阿县印刷厂设备较齐全,年产能力达7200令纸,主要产品达几十种规格20多个品种,1990年产值达95万元,实现利税7.2万元;1994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完成产值188万元,实现利税17万元;次年该厂并入东阿阿胶厂。1989年被列入省级书刊准印单位的高唐县印刷厂,1990年印制的《高中平面解析几何》全一册被评为省优质产品,《高中代数(甲)》第三册获“部优产品”称号;1990年,完成产值90万元,实现利税5.2万元;1996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458万元,完成产值266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冠县彩色印刷厂主要业务是印刷彩色商标并兼制铜锌版,1990年完成产值58万元,实现利税1.2万元;1996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27万元,完成产值72万元,实现利税4万元。综合程度较高的莘县印刷厂,自1985年以来,经济效益也有较大增长,1987年实现产值27万元;至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万元,完成产值51万元,实现利税2.3万元;1996年,该厂有固定资产原值139万元,完成产值145万元,实现利税4万元。
这些骨干印刷厂的建成与发展,带动和促进了全区几百个厂家的兴起和发展。1996年,仅聊城市就有大小印刷厂百余家(含乡镇印刷厂)。其中,个体户厂家和集体厂家数量占90%以上。这些集体与个体厂家的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生产能力等均不及国营企业和骨干厂家,但这些林立小厂的兴起和存在,对较大型的印刷企业也带来一定的影响。
第五节日用化工
清代以前,境内即有诸如蛤蝌油、雪花膏、肥皂等日用化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至1928年,临清华北造胰公司建立后,生产“复光牌”肥皂,年产0.3万箱,为全区日用化学制品工业的开端。1952年,临清化工厂建立后,生产肥皂、香皂。直至1962、1976年和1984年,冠县电池厂、临清电池厂和山东光明医用化工厂相继建成,全区方有较为系统的日用化工制品业。
电池是全区日用化学制品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有干电池、碱性电池、蓄电池等3大类20多个品种,其中有的产品已达到山东省和国家先进水平。R20型“狮猫牌”锌镒干电池,由临清电池厂始产于1972年;1975年在华东地区电池质量评比中,以间歇放电1273分钟的成绩,名列华东地区第一名;1985年,在山东省电池行业质量评比中获第三名;1989年被列为国际标准一等品。“小鹿牌”大号干电池,是冠县电池厂的产品,1982年在山东省14家电池厂家产品质量评比中荣获第二名。LR20型“银月牌”锌镒碱性电池,由临清电池厂1978年开始研制试产;1979、1980年分别由地区科委鉴定,认为该产品的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山东省的一项空白;1980年获山东省一轻厅新产品二等奖,从而使该厂成为全国第二个定点生产LR20型锌镒碱性电池厂家。“金钟牌”干电池是临清电池厂与河南安阳电池厂联合生产的部优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自1986年起批量生产。此外,该厂尚产铅酸蓄电池、“鹦鸽牌”干电池。1990年,临清电池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8万元,生产能力达5000万只,生产电池2065万只,完成产值403万元,实现利税60.2万元,其中利润23.3万元,产量、产值、利税分别比1987年增长2.51倍、2.5倍和6.76倍。冠县电池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0万元,生产能力由1987年的日产0.8万只上升到1000万只,实现总产值82万元,销售收入51万元,完成利税5.1万元,其中利润4万元。1996年,临清电池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7万元,生产电池1260万只,产值490万元;冠县电池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0万元,产值221万元,利税5万元。
“丽白娜”高级硅酮系列化妆品是山东光明医用化工厂的主导产品,拥有营养护肤、美容护发、清洁洗涤3大类、24个品种、58个规格。该系列产品于1984年由该化工厂试制,次年通过省卫生厅技术鉴定,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1986年12月,在山东省一轻厅举办的首届化妆品展评会上,“丽白娜”硅酮营养霜获一等奖,护发素、发乳、利波获二等奖,硅酮防皱霜获三等奖,该系列产品获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产品自1986年正式投放市场以来,先后在河南、河北、湖南、四川、云南、辽宁、福建、山东及北京等10多个省市设有200多个销售网点。1987年,生产化妆品197吨,实现总产值148万元,完成利税额36.8万元,其中利润15.7万元。在产品竞争激烈、市场疲软的1990年仍生产化妆品256.3吨,实现总产值155.21万元,完成利税43.53万元,其中利润20.33万元。1996年,该厂共生产化妆品395吨,实现总产值241.7万元,完成利税15.65万元。
聊城地区重点年份一轻工业总产值
第二章二轻工业
二轻工业是在原手工业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临清哈达、千张袄,东昌木版年画、牛筋腰带以及阳谷毡帽、套筒扳手、液化气钢瓶等一大批历史名牌产品、省部优质产品蜚声海内外。至1990年,主要行业有金属制品,衡器制造,工艺美术,皮革、毛皮制品,塑料制品,家具、人造板,缝纫等;实现工业总产值20154万元。1991年后,根据市场要求,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家具产品向板式、组合、成套、软体方向发展;皮革产品推广牛羊革和新型材料,色泽款式不断推岀新品种;服装生产款式新颖,丰富多彩;工艺美术品既保留传统工艺又不断推陈岀新;工具五金在材料、工艺、产品造型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全区主要产品质量稳定提高,10余种产品先后荣获部级、省级优质产品称号。1991〜1994年,全区二轻工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1994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8494万元,实现利润1435万元,分别比1991年增长73.3%和46.0%。1996年,全区二轻系统共有工业企业53个,职工7895人,固定资产原值21357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4274万元,实现利税1090万元。
第一节金属制品
境内的五金制品业已有5000年的历史。全区25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商代金属农具;现存的聊城宋代铁塔峻崇浑朴,门窗、斗拱、飞檐、瓦垄等装饰的冶铁技艺十分精湛。明、清之际,临清相继岀现了锅市街、银锭巷、剪子股等以五金制品命名的街道多条,“王一摸”镰刀、陈家剪子、毕家兵器,以及冠县弭家菜刀、聊城孔家炮刀等为当时的名牌产品。清末、民国时期,有铁匠铺、铜器铺、镜子铺若干,乡间行炉无可计数,且在东阿、聊城、临清、高唐等地岀现了8处规模较大的军、铁工厂。其主要产品有菜刀、铡刀等“刃子货”,锄、镰、耙、犁等中小农具锛、斧、凿、刨等木工用品。1954年,全区有铁业合作社、组123个、1773人,年产铁、木小农具14.15万件。1957年,除遍布城乡的各种五金小组外,全区五金行业有16个企业,主要设备19台,职工1885人,年产值225.2万元,利润13.09万元,产品品种160多个。1987年,企业达39个,职工总数3488人,固定资产1521.1万元,主要设备992台,年产值3520万元,利税399万元。其产品品种218个,分为工具五金、日用五金、建筑五金等3大类。其中,《铁牛牌》套筒扳手、《火轮牌》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山牌》农用锹为“部优”产品;《泰山牌》钢板网、《箭鱼牌》钢锯架、《火箭牌》破拱空气炮、《泰山牌》男式不锈钢表带及套筒扳手、气钢瓶为“省优”产品;套筒扳手、双头呆扳手、钢锯架、木工角架、起重机倒链、钢丝绳卡头等为出口创汇产品。至1990年,全区五金行业共有企业22个,职工2741人,固定资产原值3836万元,年总产值7882万元,利润458万元。1996年,共有企业11个,职工2311人,固定资产原值571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8047万元。
工具五金主要产品有套筒扳手,双头呆扳手,钢锯架,钢丝钳,电动工具,较先进的农用机具、机械设备,精密度较高的工用设备、医疗器械、绘图仪器、量具等。《铁牛牌》套筒扳手由阳谷工具总厂于1974年始产,其产品包括32件、28件、27件、24件、17件、13件、10件、9件等多品种规格,有套筒扳头8〜32mm,计22个。1977年8月,山东省二轻厅在阳谷召开扳钳工具评比会,该厂15件套筒扳手被评为全省同行业第一名;1978年被评为山东省二轻厅名牌产品;1980年3月在青岛召开的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该产品再度被评为全省第一名,同年9月该产品被命名为省优质名牌产品;1984年10月,各种套筒扳手均被评为省优质名牌产品;1985年,年产5.1万套,产值320万元,利税28.7万元。1986年,该厂被国务院机电产品出口办公室批准为扩大外贸自主权企业。在市场疲软的1988年,该厂产品产量达16万套,实现产值1802万元,利税271万元,创汇141万美元,取得历史最好水平。1989年,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获行评第一名。同年,该厂产品荣获“部优”称号,并被重评为“省优”产品;该厂被国务院企业管理指导委员会命名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该厂有职工751人,年产值2010万元,利税151.3万元,年产量为22.02万套。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93人,固定资产原值1829万元,产品15.78万套,完成总产值2210万元,实现利税110万元。该厂产品自1974年生产以来,内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45个五金交化站,外销美国、日本、前苏联、东欧、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该厂为全国专门生产套筒扳手最大的厂家之一。该厂的创始人、厂长黄福山被评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工具五金行业中的电动工具主要由东阿县电动工具厂生产。自1955年以来,该厂先后生产水泵、机井管、电瓶、CQ6137车床、三相手电钻、1140柴油机配件、JO2系列电动机、回PIB—24、回PIB一16型扳手、J3G—400型线材切割机等电动工具。至1990年,该厂生产电动扳手345台,完成工业产值329万元,实现利税26万元。1991年,该厂划归机械系统。聊城市工具厂生产的双头呆扳手是省二轻厅定点产品之一。1974年试产,次年投入批量生产,主销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市。1978年为企业最好时期,年产扳手32万套,年产值127.7万元,利润31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660元。1985年,该厂有职工254人,固定资产92.2万元,产值46.4万元,利税4.4万元。1990年,该厂有职工135人,固定资产原值92.9万元,完成产值185万元,实现利税24.7万元。至1996年,该厂有职工168人,固定资产原值34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336万元,实现利税19万元。高唐县工具厂生产的《箭鱼牌》钢锯架,是省二轻厅定点产品。1978年始产圆管式钢锯架,当年销往澳大利亚3.6万件,此后先后销往西德、瑞士、泰国、美国、日本、香港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箭鱼牌》圆管钢锯架被省外贸定为免检产品,同年,试制成功固定式铝柄钢锯架、异形管钢锯架;1982年试制成功扁钢锯架,获省二轻厅新产品三等奖;1983年产值达119万元、利润4.3万元;1980〜1983年,岀口计7个品种,创汇180万美元;1985年新上农用三轮车产品;1988年,《箭鱼牌》钢锯架被评为“省优”产品。至1990年,企业有职工218人,设备70台,完成产值1185万元、利税103万元。1993年该厂易名为高唐时风集团总公司,1994年划归机械系统。阳谷县橡塑机械厂于70年代后期主要生产的B210龙门刨床、B665牛头刨床等机械设备先后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1978年产值达180万元,利润79万元,时为全行业经济效益较高企业。至1984年,产品行情的变化使企业处于半停产状态。1985年,该厂参加了青岛橡胶机械联营公司联合体,且引进日本、匈牙利等国液化气炉具,生产稍有转机。1985年,企业实现产值44万元,固定资产162万元。至1990年,该厂并入阳谷县工具总厂。1966年,临清医疗器械厂试产插入式医用听诊器等医疗器械,由山东省医疗器械工业公司和山东省医疗器械批发部销往全国各地,1975年的产值由1968年的7万元达到58万元。1996年,完成产值91万元、利税4万元。
日用五金全区的日用五金制品业于1965年才逐渐走上正规,1978年为最好时期,企业达21个,职工1567人,固定资产净值255.4万元,主要生产设备199台,总产值为867.2万元,利润67.7万元,产品有铝制品、不锈钢制品、铜锡制品、黑白铁制品,主要有菜刀、剪刀、锁、煤油炉、桅灯、电筒、二次节煤炉、表带、铸锅、抽油泵、等137个。由于产品的更新换代及自然淘汰,到1985年,日用五金企业有18个,主要生产设备有285台。至1996年底,全区日用五金企业有5个,共有职工1090人,固定资产原值2118万元,完成总产值3148万元;主要产品有铸锅、抽油泵、日用精铝制品及板金产品等。铁锅生产始于民国初年,至1931年,境内日产锅250口,1949年产锅43902口。1965年建立临清铸锅厂,当年产0.5万口;1971年年产20.29万口。1984年前,历年享受财政补贴,仅1971-1977年即亏损75.89万元。为增强竞争能力,1985年始产压铸双屑锅,当年产464吨,获利9.9万元,首次扭转20多年连续亏损的局面;年产值由1965年的20.8万元增长到91.82万元。产品有丈锅、印锅、耳锅等近40个品种,畅销于鲁西北地区和河南、河北等地;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铁锅1500吨、铸件720吨,成为山东省民用丈锅的独家生产企业。至1990年,产双屑锅57万口,年产值356万元,利税74万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330人,固定资产原值428万元,完成产值364万元,实现利税24万元。抽油泵是建国以来区内五金行业中的新产品之一。1964年,聊城县堂邑铁业社试产小型铸铁抽油泵, 次年初投入批量生产,销至内蒙古、辽宁、陕西、山西、黑龙江、河北、河南等省;同年末,厂改名“聊城县抽油泵厂”。至1974年,年产双转子抽油泵1.2万台,产值90万元,利润2万元。1978年,在全国抽油泵测试会议上被评为第一名。1985年,实现总产值50.98万元,利税4.3万元。至1990年,拥有职工64人,完成产值106万元,利税5.8万元。1996年,共有职工60人,固定资产原值52万元,完成产值130万元。聊城市表带厂是全区表带生产的唯一厂家。1977年始产1100条,成为轻工部定点产品;次年,初步形成年产万条表带的生产能力;1981年,产量达到25万条;1983年10月,省经委授予该厂所产《泰山牌》男式中型不锈钢表带优质产品证书,省标准计量局颁以优质产品标志;1984、1985年,该厂产男表带又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90年改产健身球1.19万对,产值81万元;后又改产减震器,易名为聊城市轻工机械厂。1996年,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原值38万元,产值586万元。全区的铜锡铸造业主要集中于临清。清末民初,有铜器炉6家、铜器铺4家、锡匠铺4家;1931年,铜锡业12家;1946年发展到20家;1965年,主要产品有铸铝壶、铝光勺、小钢磨、轧花车配件,年产铝光勺23万把、铝壶3.4万把,总产值达74.3万元;1966年下半年,因原料供应中断而转产。1985年后,全区板金行业唯有聊城东风板金厂一家专业生产厂。该厂生产《火花牌》二次节煤炉较旧式炉节煤50%,深受用户的青睐。
建筑五金全区的建筑五金业始于1966年,至1990年,有企业6个,主要生产设备85台,产品20种。1996年,共有企业2家,职工214人,固定资产原值574万元,利税16.9万元。聊城市拔丝制钉厂为全区二轻系统第一家专门从事建筑五金用品生产的厂家。1966年,该厂始产铁丝,日产4毫米铁丝1吨;1975年,产圆钉20吨;1983年,因经营不利仅盈利250元。自1979年以来,产品质量一直名列全省第四名,销售于区内及河南、
河北等省。1985年,年产铁丝417.2吨、圆钉367.4吨,总产值76.43万元,上交税金4.1万元。至1990年底,该厂拥有职工113人,主要设备有组装拔丝机6台、制钉机30台、镀锌设备1套,年产铁丝748吨、圆钉259吨,总产值253万元,实现利税9.5万元。后改为商业性企业。钢板网由在平五金厂于1979年开始生产,当年产钢板网(0.5~2.5mm)3万多张,约合1300吨,价值100万元,利润10余万元,填补了全省空白。该厂随之成为钢板网生产定点厂,产品销往11个省市、42个五金站。1985年研制并投产重型钢板网机,且通过省、地、县科技部门的鉴定,同年总产值117.4万元,利税5.2万元。1989年,该厂被命名为省级先进企业,《泰山牌》重型钢板网获“省优”产品称号。至1990年底,该企业有职工104人,固定资产252万元,流动资金196万元,主要设备25台,总产值819万元,利税102.7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78750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122人,固定资产原值484万元,完成产值873万元,实现利税14万元。临清铜网厂于1977年开始先后生产尼龙铜网、镀锌低碳钢丝网、席形挠性钢丝网.等,其产品规格有18目/英寸、20目/英寸、22目/英寸、24目/英寸等;网宽有0.70米、1.2米、1.45米、1.48米、1.50米等。产品销往广东、浙江、福建、四川、内蒙古、新疆、江西及东北3省等地。1985年年产值为27.9万元,利润1.8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5000元。至1990年底,该厂有职工40人,主要生产设备12台,固定资产24万元,总产值55万元,利税4万元。1995年,该厂有职工30人,固定资产原值7.6万元,完成产值85万元,实现利税4.2万元。1996年,该厂划归乡镇工业。玛钢制品主要由聊城市玛钢厂于1958年始产。其产品主要有铁制机管、地下水管、拖拉机翻土板、汽(马)车钢圈、7.5马力水泵、钢钻头等。其中,有A、B两种型号,6〜32mm8个规格,16个样式的钢丝绳卡头为出口产品,A型钢丝绳卡头于1979年获省二轻厅“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加拿大、印度、马来西亚、伊朗等10多个国家。1975年,年产量达150万件,盈利24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1990年,企业有职工63人,固定资产67.1万元,总产值51万元,上交税金7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92人,固定资产原值90万元,产值24万元,利税3万元。铁皮拉手、扣手由临清钟表修配社于1967年始产,当年产量20万个,总产值5.1万元,成为省二轻厅定点产品;1972年易名临清五金制品厂。1976年为该厂最好时期,年产量为168万个,产值达54万元。1980年底,弓型拉手开始打入国际市场。1985年,出口铁皮拉手12万支。1986年后转产锅把、镇流器等产品。
附:液化气钢瓶
阳谷县压力容器厂于1981年试制,当年通过省二轻厅、省劳动局、省城建局组织的39个单位参加的联合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83年10月,该厂被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批准为定点厂,成为全国24个部属企业之一。当年产液化气钢瓶14550只,总产值118万元。1984年5月,该厂生产的《火轮牌》YSP——15型液化石油气钢瓶,在城建部组织的全国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一类产品;6月,轻工部组织钢瓶评优,该厂产品获94.95分(95分为部优质产品)。1985年,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并颁发了证书;当年产值531.53万元,利税93.2万元,生产气钢瓶7.7万只,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0058元。1987年,产品再次获省优称号。1988年,获城建“部优质产品”称号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银质奖;当年产值151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576万元,产气钢瓶16万只。1990年底,全厂拥有职工424人,主要设备150台,实现产值1907万元,利税170.7万元,生产气钢瓶11.35万只。1994年完成产值5040万元,实现利税281万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527人,固定资产原值1301万元,完成产量14.53万只,产值1951万元。
第二节衡器制造
衡器的主要产品有木杆秤、台案秤、地中衡等。1996年,有生产企业2个。木杆秤由临清、聊城两个衡器厂生产,1985年后转由个体制修户生产。1968年,临清衡器厂试产10公斤台案秤,遂为省二轻厅定点生产厂;至1975年,产品计有《金铃牌》50公斤台秤、100公斤台秤、500公斤台秤和5公斤、10公斤案秤两类5种规格。1980年,该厂始制SYQ一0.5型售油器;1984年1月,《金铃牌》0.5公斤售油器经省二轻厅鉴定,产品质量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较先进水平,填补了山东省一项空白;至1985年已有0.5公斤和2.5公斤两种规格。1985年,该厂产值由1968年的4.3万元达到35.6万元,年产台案秤5078台;1990年,共有职工108人,主要设备30台,年产台案秤5000台,总产值101万元。1996年,共有职工106人,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生产台秤3246台,完成产值87万元。1975年10月,聊城市衡器厂制造成功75101两吨地中衡;次年正式投产,当年生产9台,产值5万元,利润1万元;1980年,又制造75101三吨、五吨地中衡,销往河北、河南、山东等商业、粮食、供销、工业、交通运输各部门;1985年,研制出电子计算机控制的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产品——WCH—30型电子汽车衡,于1986年9月28日通过轻工业部鉴定,准予批量生产。电子汽车衡1987年获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8年获轻工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至1990年底,该厂有职工54人,拥有普通车床3台、摇臂钻床2台、卧式万能铳床1台、组合机床1台、交流弧焊机3台,固定资产91.6万元; 生产地中衡15台,创工业产值182万元,利税29.1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74人, 固定资产原值326万元,生产地中衡47台, 完成产值510万元,实现利税108万元。第三节家用电器
电风扇1976年4月,聊城县塑料厂试制出150毫米电风扇,并正式投产。1978年上半年,又试制岀250毫米摇头两档全塑电风扇,次年初投入批量生产。当年9月,在山东省首次电风扇评比会上,该厂生产的150毫米产品被评为第一名、总分第二名。1981年3月,该厂电风扇车间独立,成立家用电器厂,当年产电风扇3365台,工业产值41.3万元;同年,300毫米电风扇获省二轻厅设计创新三等奖。1985年,230、250、300、350毫米 《雪梅牌》电风扇成为广大农村和中小城镇的热销产品,工业产值达90.3万元,扭转了1981〜1982年的亏损局面。1990年,该厂被聊城市布鞋厂兼并。
紫外线杀菌灯1985年初,东阿医疗仪器厂试制成功《东岳牌》ZSZ30瓦、15瓦直管形石英紫外线杀菌灯;12月28日,通过省二轻厅技术鉴定,填补了省内空白;1986年获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1988年获省二轻系统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生产8699支,产值101万元;1996年生产16716支,产值467万元,利税31万元。
电冰箱1981年,临清五金制品厂研制成功LXS——50型吸收式电冰箱,因生产设备没跟上未能投产。
第四节工艺美术
民间工艺品
牛筋腰带全国独一无二的名牌产品,清宣统年间聊城县始制,但发展缓慢,曾一度停产。至1956年,莘县皮麻社复产。1957年,聊城县腰带生产合作社的产品销往日本500打;1959年,由国家定名“《古楼牌》菊花牛筋腰带”。1964年,在平被服厂又产牛筋腰带。多年来,产品销至日本、新加坡、缅甸、菲律宾等国家。鼎盛时期的1979年,全区年产105万条。同年,聊城工艺美术厂创制的杭弦腰带获省“四新”工艺品奖。1981年后,聊城生产中断(莘县、在平于1979年停产)。1985年12月,莘县工艺品厂恢复生产《燕塔牌》牛筋腰带,年产能力10万余条。1989年,企业由莘县劳动局接管。
阳谷哨俗称“咕咕虫”,以胶泥捏制的土制乐器,外形似古乐器“埙”,状如鸡蛋,只有10孔,音域在10度以上,可运用单吐、双吐、花舌等技巧吹奏,发声清脆嘹亮,委婉悦耳,尤宜模拟各种鸟类叫声,用以吹奏地方戏曲和民歌有独特的乡土韵味。40年代初,由阳谷县李保正创制。50年代初,他进京演奏,受到音乐家的重视和好评。1978年,“阳谷哨”在“全国民间工艺品、少数民族用品展览会”展出。1984年5月,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苗晶、乔建中专程由北京到阳谷,收集整理 “阳谷哨”的发展情况,并录制了李保正用“阳谷哨”演奏的民间乐曲。
葫芦雕刻区内的传统工艺品,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聊城县安泰集、隋庄等地。其产品大致分一细葫芦、二细葫芦和普通花葫芦3种。1972年,聊城县工艺美术厂在师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改变葫芦雕刻的造型、刀法、图案、色彩,创造出“仿古宫灯”、“案头摆设”、“葫芦蛔蛔”等诸多各具特色的新产品。1979年,制品在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展览会上获三等奖,在1981年山东省民间工艺美术汇报观摩展览中再次获奖。
纸扎远在南唐时期,境内即有纸扎风筝、纸扎灯笼等工艺品。1909年(清宣统元年),聊城各式精制彩灯张挂于大街小巷,以示小皇帝登基。建国后,纸扎艺人重操旧业。临清老艺人张玉田扎制的长达30米、腰节40余、竹架以7色绫绢裱糊的“娱蚣”于1970年在广交会展览。每年元宵节,各县市都举办为期3~5天的彩灯展览,在主要街道挂展的各式纸扎彩灯数以千计,增加了节日的欢乐气氛。印花土布明代,境内广大农村即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村村有土染,妇女无不从事印花土布生意。清代,已有专制花鞋面、花被褥、花包袱、桌围裕条的印花铺店。民国年间,即有白坯布、花条布、提花布、斜纹布、哗叽布、闪光呢布等大量生产。建国后,土染、土织的棉布逐渐被品种繁多的机织布代替,只有少数农户自织。1981年,在20余种传统版样的基础上,创制了兰印花布窗帘、围裙、坐垫、台布、书包等数十种产品,参加了全国民间工艺品展览会,并得到好评。
民间泥塑聊城的马官屯、临清的初庄为传统产地。民国时期,百户之村的马官屯即有80余户以泥塑为生,样式达百余种。民国初年,聊城的泥人李的技艺甚为精湛,曾为东临道尹所塑泥像价值达50块银元。1978年,临清工艺美术公司关金龙,用传统泥塑形象加以艺术夸张,塑一圆头垂目、大肚腰圆的弥勒佛,在1982年的山东民间美术品汇报观摩展览中选为全国展览的预展作品。
本版年画首兴于阳谷县张秋镇。清代,山西商人在此创办“源茂永”、“鲁兴聚”和“刘振升”3画店,每店时有印案25盘,年用纸千余令。其中,“刘振升”画店后迁聊城清孝街,随之寿张、阳谷、聊城、堂邑、莘县等地近20多个城乡纷纷创办画店。到清末,区内有较大画店20余家,平均每店年用纸达600令。至民国初,版画作坊尚有数十家之多。抗战后期至解放战争时期,日趋衰落。建国后,随着彩印年画的问世,木版年画渐被淘汰。聊城木版年画具有年画、门神合为一体的特点,取材于民间,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为其主要传统题材,全部用木板分色套印,从不开脸敷彩。成品图案生动活泼,色彩对比强烈,与潍坊木版年画同为山东东西两大派系。
特艺品
哈达据翦伯赞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记载,临清哈达生产当于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极盛时,“全境机房七百余,浆坊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为当时“日进斗金”的3大手工业产品之一。民国10年后,哈达业渐趋衰落。傅崇兰《临清明清史初稿》记载:“民国十年前,年销货值常达百数十万元……现有机房不过数十家,收店三四家,每年输岀货价仅六七万元。”至日伪统治时期,因原料供应中断而停产。1951年,当地政府组织起45户的生产合作社,当年产3.25万米。1954年,临清哈达在北京展岀。次年,1200条带有蒙古国徽的哈达岀口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当年产20万米。1966年停产。1980年10月恢复生产,新建的专产哈达的临清工艺丝织厂成为轻工部唯一定点生产厂家。其产品有浪翠、阿希、素希3大类23个花色品种。1985年,年产40万米,产值18.2万元;同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特意购400条临清“浪翠”哈达,作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二十周年的礼品。1990年,年产35万米,产值54万元。1995年,生产4.14万米,产值61万元。1996年,该厂划归乡镇工业。
毛笔明代中叶至清道光年间为该制作业的兴隆时期,清末始衰,但仍有作坊30余家,年产300余万支。民国后,随着木版书的没落,作坊相继关闭,年产仅50余万支。1954年,聊城县文具社、和平文具社复产,其中“狼毫卷笔”销至香港、南洋群岛、日本;次年被评为全省同类产品第一名。60年代中期,一般年产40余万支,多时达80余万支。其后,随着钢笔、圆珠笔的广泛使用,毛笔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文具社转产其它产品。1983年春,随着书法的盛行、毛笔社会购买量增长,聊城毛笔厂又恢复了生产,但不久转产。聊城毛笔基本上沿用传统的“韦诞法”制作,经大小72道工序方为成品,外形美观,刚柔相济,富有弹性,吸墨性强,经久耐用。
玻璃工艺品始产于1980年5月临清工艺玻璃制品厂,主要产品有花瓶、花叉、鱼缸、风瓶、仿古瓶、现代灯罩、杯盘等,造型优美,色彩丰富,有红、兰、紫、黄、绿、黑、镀金等10多种颜色,红如玛瑙,绿如翡翠,兰如宝石。1982年,生产花瓶17.3万支,产值28.4万元。1990年,生产彩色玻璃制品9.2万支,实现产值42万元,销售收入26.3万元,产品售往京、津、沪等十几个省市20多个地区。1991年后,此厂转产。
金银制品有捶金、银器两类。捶金业主要集中在聊城、临清两地。清嘉庆年间,临清有金店1家,至民国初年停业。聊城的捶金业始于1875年(清光绪元年),产品多用于匾额、楹联、屏风、佛像、首饰、建筑物、文物卷帙等物件的装饰,至1936年停业。清嘉庆初年至道光年间,临清有银楼5家;1936年,聊城有银器楼10余家。依银器形状大致分丝货、片货、响货等3大类10余种产品,近百个花色,多销于附近县城,少量销河北、河南等省。至1956年,金银首饰生产仍很兴隆。此后,佩戴首饰者愈来愈少,银器制作停产。
地毯民国23年《临清县志》记载,荐毯“盛于清季,取败絮弃毛,濯而染之,合纺成线,纺织为马裤、坐具、床毯、地毯等。“民国期间,织毯手工业者迁天津谋生,仅1家维持生产。1934年,织毯者绝无。1975年,临清皮毛厂试产6003图案、2X4的240道地毯成功,时有织机15部,织工45人,年产100平方米左右。次年,聊城县始产地毯。至1983年,全区共产地毯3200平方米,产值150.9万元,其中出口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3077平方米,出口值144万元,利润17.63万元。1985年,临清地毯厂、聊城李海务地毯厂生产地毯17500平方米,产值630万元。1990年,临清地毯厂产量18800平方米,产值1555万元,利税57万元。1991年,冠县地毯厂试产,1992年形成规模,当年产地毯7400平方米。1996年,二轻系统共生产地毯134200平方米,产值6172万元,利税377万元。
木雕其制品主要有两种:一是腊杆木雕手杖,1975年临清市关金龙创作,1982年该制品参加山东省民间工艺品汇报观摩展览会;二是黄杨木雕,系高唐县木器厂曹胜兴创作,作品在全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评比会上被评为三等奖。1985年后,木雕制作停止。
工艺花画产品有镜子画、油漆彩绘、漆刻画、羽毛画、葫芦皮贴画、裱画等。其中漆刻画创于1973年春临清工艺美术厂,画面多以古代仕女、山水花鸟为题材,是具有嵌银效果的新型工艺品,当年秋出口日本、美国,创值近万元。该厂生产的羽毛画分6大类百余个花色,工艺价值较高的有羽毛画挂屏、羽毛画座屏、羽毛彩蛋等,曾出口美、英等30多个国家,其中1977年出口值达10万元。1980年后,随着国际市场的变化,羽毛画出口量急剧下降,后至中断。
草贴工艺品1978年于临清工艺美术厂试制成功,属省内首创,分草贴盒、草贴京剧脸谱、高粱杆贴盒3种150余个花色。同年参加广州交易会,与意大利客户订货成交,始步国际市场。1978年,出口额达10万元。1980年后,因国际市场的变化而产量逐渐减少。
皮毛动物一种新型的出口特艺品,主要有虎、狮、猫、松鼠、熊猫、狐狸、兔等10几个品种。自1979年9月莘县皮毛工艺品厂生产以来,产品合格率一直为100%,其中优质品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为出口免检产品,小松鼠、小狐狸多次在国际贸易展览会上作为纪念品馈赠国际友人。1980年,皮毛动物被评为山东省二轻厅优质产品,且远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产品自生产以来,年产量一直在2万支以上,产值15万元左右,利润3万元。1985年,产值11.5万元,利润0.9万元。1990年,皮毛动物生产中断,改产它品。
草制品
境内的草制品主要有草辫、草帽、草提篮、草柳制品及竹、藤编织品等。其产品多系以当地资源手工编织而成。
草辫系密集性的家庭手工业,由5根或7根麦莛连续编织而成。工艺简单易学,妇孺皆能为之,遍及全区千家万户。产品为长条状,依草花不同分圆、平、番、长4类,其宽窄各异,17种规格,是生产草帽、草地毯、提篮、草垫等几十种产品的原料。1725年(清雍正三年),其工艺自莱州府首传莘县,随之风靡阳谷、聊城、冠县、东阿、临清等地。至1874年(同治十三年),东昌、观城已成为山东省两大产辫区。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观城乡土志》载:“草辫一项为阖地之命脉,登莱商贾在城内设局者四五家。每岁收买二十余万斤……以销行外洋。”1933年,草辫岀口高达200吨,仅观城即设有“辫庄”20余家,业此者达5万人,范县多达12万人。1950年始,由国家统一管理经营。1950〜1980年,全区年均收购量为1.5万包左右。1981年后,收购量逐渐减少。1978年前,草辫每年出口量占年收购量的50%左右,先后销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美国、日本、英国、法国、苏联、泰国等12个国家。
草帽草辫的编织为草帽的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莘县、阳谷、东阿、冠县等地草帽的生产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起初,均为手工缝制,每人一天仅能缝制两顶,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62年。1963年,莘县城关、张鲁、朝城3个较大辫庄购草帽机近百台,工效、质量大大提高。1964年,产量首次达70万顶以上。1977年,年产高达632万顶,创历史最高纪录。产品主要有大众帽、青年帽、工农帽、妇女帽、儿童帽等10几个花色品种,合格率达98%,优质品率达50%以上,产品先后销往京、津、沪、冀、豫、晋、陕、湘、皖等16个省市,1979、1980年两次获省二轻厅“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全区6个草制品厂划归土产部门。1985年,工艺美术行业唯冠县工艺美术厂生产草制品,至1988年该厂又改产纺织品。
草提篮1965年,临清草制品厂将传统的草编工艺与新的机订工艺相结合,设计出20多种流行款式的机订草提篮样品。当年,在秋季广交会上,与日本成交ST:7805、ST:7807等6个货号1500余打;与香港、澳门、新加坡、荷兰成交ST:10434,ST:10444等4个货号近1000打。此后,莘县张鲁草制品厂,冠县、阳谷工艺美术厂先后创制了各种款式的草提篮,其中莘县张鲁草制品厂创制新花色几百个。全区草提篮内销闽、浙、苏等10余省,岀口5大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8年,临清草制品厂终止产品出口;次年,该厂关闭。其它厂家生产远不如前草柳编织品早在明、清之际,境内即有品种繁多的草柳编织品,以麦草、芦草、谷草、玉米皮等草编类原料和棉柳、红荆、紫穗槐等条编类原料,精心编结成麦草团扇、苇编草帽、蒲团、对筐等。1973年,东阿县大李乡柳营村以棉柳、柴柳、紫穗槐编制出口洗衣筐、纸篓等,成为全省生产岀口柳制品最早的地区之一;次年,在平、高唐、莘县、阳谷、临清也相继生产。至1983年,全区有24个生产点,主要生产洗衣筐、六角筐、三角筐、篓、箱、椅、门帘、坐垫等。1977〜1985年,全区累计岀口柳制品额达63.4万元,岀口至日本、意大利、丹麦、美国、英国、瑞典、法国、荷兰、西德等国家。1977年,临清县工艺美术公司、外贸公司组织发展玉米皮编织业,以玉米皮为原料,熏白或染成红、黄、绿等色,手工编织成地毯、坐垫等产品。同年,销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的产品岀口额达25.3万元。由于国际市场的变化,自1979年后,这一产品的产量逐渐减少。
第五节皮革毛皮制品
境内的皮革制作业历史悠久。明代,裘皮制作业已经形成;清雍正年间,临清所产市口皮、束鹿小羔皮即为贡品,“曾以恭进,嗣以为常。”(乾隆五十年《临清直隶州志》);日伪统治时期,皮革业濒于绝境。至1950年,生产得以恢复;1977年,皮革手套即打入国际市场。1990年底,全区皮革工业包括制革、皮件、皮鞋、皮毛4个类别,共有厂家8个,固定资产837万元。1991年后,皮革生产企业普遍亏损,大都停产、转产或破产。1996年,有厂家2个,固定资产3671万元。
制革清代至民国时期,主要制造车马挽具,产品有革拉、牛皮套绳、大鞍、笼头、皮鞭等,全为手工操作。分专业铺店和家庭制作两种生产组织形式,前者多集中于临清、聊城和高唐(临清7家、聊城5家、高唐3家)城内,至1943年,3县共有46家;后者遍及乡间农户。除制作车马挽具外,尚产牲口垫皮、“蛤拉脸”蒙皮箱、红皮、矶兰皮等。1949年,冀北军区于临清建立制革厂,年产皮革4吨(该厂后随大军南下)。1965、1966年,聊城皮革中心厂、临清皮革厂成立,手工制作车马挽具以及猪底革、植鞣猪带革等。1969年,聊城县制革厂始产生活用革和工业用革等,主销全区皮件厂,产品有三色底革、劳保手套革、正面革、修面革、服装革、腰带革、大油革等。至1974年,发展为机械化生产。1978年为全区制革行业最好时期,有企业3家,产值336万元,制革(折牛皮)11.45万张。1980年后,增加了带革、山羊绵羊服装手套革等20余个品种。1981年,聊城县制革厂研制成功 CxE-1型星型转鼓,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当年12月通过省二轻厅鉴定,且获轻工部科技成果三等奖、省二轻工业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省科委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8年,临清制革厂始产分为薄(0.9-1.1毫米)、中(1.1-1.3毫米)、厚(1.3~1.5毫米)3种规格的铬鞣猪皮修饰面革,1981年在省同行业质量检查中被评为第六名。1985年,全区有制革企业3个,产值96.2万元,制革(折牛皮)1.96万张。至1990年,全区有制革企业1个,总产值941万元,制革(折牛皮)10.86万张。1991年后,因经济效益不好而停产。1995年,聊城光岳制革有限公司成立,6月,新上年产150万张高档牛羊皮制革项目破土动工。该项目经省计委批准立项,总投资3316万元,其中利用西班牙政府贷款224万美元,引进西班牙制革设备38台,于1996年6月28日建成投产。至年底,完成产值209万元,生产高档绵羊皮革2800张,全部岀口。
皮件1939年,临清手工业者刘琦等人始产皮轴,此为境内皮件生产之始。1952年,临清县皮轴社、集中生产合作社共56人,年产皮轴4200支,产值8.3万元(冀钞),盈利14480元(冀钞),固定资金377万元,(冀钞),流动资金2162万元(冀钞)。1953年,集中生产合作社创制了刺带机、付皮机、磨轴机,且实现半机械化生产。1956年,经国家注册的《红花牌》皮轴广销山东、山西、河南、河北、江苏、安徽、黑龙江等13省120个县的轧花厂,直至上海郊区,年产量达9300支(大轴)。1958年,两皮轴社合并;1963年试制成功了30型平筛对辐面粉机。此后,皮轴产量逐渐减少,1970年停产。1977年,临清皮件厂、聊城皮件厂(时为印刷社)始产劳保手套,且接受了出口生产任务。次年,年产20.14万副,出口7.01万副。1980年,临清皮件厂产品曾岀口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达6个货号31万副。1983年后,国际市场变化,产品不对路,产量、出口量减少。1985年,全区有3个生产皮件企业,7种产品品种,生产劳保手套3.16万副,提包15.21万只,自行车塑料座皮18.55万个,总产值164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生产皮件企业有2个,年产劳保手套12.45万副、提包11.17万只,主要设备150台,实现总产值30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4万元。1991年后,两厂均转产其他产品。
皮鞋产品有男、女式皮靴、皮棉鞋、皮夹鞋、皮凉鞋等200多个花色。1960年,阳谷、临清、聊城鞋业社相继成立后,试制皮单鞋,因原料困难未正式生产。1979年,聊城制鞋厂易名皮鞋厂,但因产品的样式陈旧、花色单调而销量甚少;1982年,40多种样式新颖、颜色新鲜的皮鞋试制成功,打开销路,扭转被动生产的局面。此后两年,产、销、利同步增长。1985年下半年,在原材料涨价的情况下,该厂40多种样品在新产品订货会上,两天订货额即达200万元,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5.3万元,利润30.4万元,年产皮鞋8.97万双。1990年底,全区有聊城、阳谷、莘县等3个皮鞋厂,实现总产值500万元,利税11.1万元,年产皮鞋12.55万双。其中,聊城皮鞋厂实现产值320万元,利税14.4万元,完成产量7.53万双。1991年后,3个鞋厂均因效益不好,停产、转产或合并于它厂。
皮毛主要产品有裘皮、千张袄、兔皮褥子、挖花褥子和羊羔绒等。临清裘皮始制于明、盛产于清。1749年(乾隆十四年)《临清直隶州志》载:“临清有皮市巷……,诸皮作裘,列肆于市”。到咸丰年间,作坊发展至50余家。民国初年,年产滩羊皮十五六万张,年产猾子皮最多达120万张,高叉皮销至英、美、意大利等国以做高级翻毛大衣。日伪统治时期,作坊主、小手工业者或逃至他乡,或改行转业。至临清解放前夕,此行业近于绝户。1955年,皮毛生产合作社成立;1958年10月并入皮革厂,年产裘皮12万张。1964〜1966年共盈利5.3万元。1967〜1976年共盈利27.9万元。至1979年,因原料缺乏改产地毯,易名为地毯厂。临清千张袄约形成于清雍乾年间,因以上千块碎滩羊皮缝制而成得名。咸丰年间,已有30余家生产。自清代至民国年间,均为一家一户独家经营,产品销至江苏、湖南等地。日伪统治时期,生产中断。1945年8月临清解放后,艺人回乡重操旧业。1949年成立皮毛生产组、社,时有13人;至1963年发展为300余人的皮毛合作工厂,厂外加工人员达千余名,年产5500件;至1966年达18541件,销往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湖北及山东等省市。1964年后,甘肃、宁夏等地提供原材料中断。1975年后改产无线电元件。兔皮、挖花褥子均由千张袄生产工艺发展而来。清末,临清即有龙、凤、虎、狮等传统图案的褥子生产,分大毛、平毛、小毛3个品种。1958年,临清皮毛厂恢复兔皮褥子生产,当年产0.3万余条,主销西欧各国及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66年,该厂创制岀以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的挖花褥子30余种;1975年,又创制方、楞、六角、山水、花草等新花色28种,其中出口西欧两种。1978年,兔皮、挖花褥子的制作技艺传至惠民、荷泽等地区。临清羊羔绒的生产始于清代。清咸丰年间,此业失传。1980年,临清福利皮毛厂恢复生产“长葛绒”,同年企业更名临清皮革材料制品厂。1983年,该厂开始生产“幸福牌”纯毛羊羔绒。1985年,年产能力达30万米,因原材料不足,实际年产9.76万米。产品除由山东省畜产公司包销外,部分销往天津、北京、武汉、沈阳、山东等7个省市10多个县。1987年,该厂划归纺织系统。1995年,冠县毛皮制品厂始产毛皮制品。1996年,该厂有职工141人,生产毛皮制品1.35万张,产值187万元,其中岀口0.85万张,出口交货值169万元。
第六节塑料制品
1959年,由临清镜品社改建的小型汽车塑料配件厂为全区第一家塑料制品生产企业。至1971年,全区塑料制品业初具规模,生产以热固性塑料为主,间以塑料薄膜的二次加工,年产量近50吨,产值90余万元,居全省第五位。1978年,新产品大量增加,其中喷雾器、电扇、绞肉机、方向盘等省定点产品的产量达389.8吨,产值308.37万元,利润7.4万元。1979年,国产烯燈原料大批投产,全省塑料制品出现了过剩,当年全区完成塑料制品产量432.19吨,产值268.1万元,较1978年产量上升10.9%,而产值下降13.1%。1980年,塑料工业略有回升,全年完成制品产量为507.12吨,产值334.4万元,利润8.1万元。1983年,全区塑料工业共完成制品1231.37吨,产值906.02万元,利润49.8万元,其中仅临清塑料一厂即完成制品312.67吨,产值207.61万元,创利润34.4万元,吨制品创利润1100元,产值利润率16.57%,达全省先进水平。1985年,大力开发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和低压聚乙烯制品。当年,临清、阳谷、聊城等7个塑料定点生产单位完成制品2023.03吨,产值918.08万元,利润20.1万元。至1990年底,生产企业有聊城、临清、阳谷、冠县、在平5个塑料定点厂,有职工885人,完成制品3811吨,产值3168万元,利税110万元,主要产品有工程配件、中空制品、工业膜、农地膜、编织袋,包装材料、管材以及日用生活品、玩具、自行车座皮、利废产品等。至1996年,全区塑料制品企业共有5个,有职工1003人,固定资产原值4067万元,完成产值5411万元,实现利税11.5万元。
工程塑料产品分汽车配件产品、农机配件产品和其它配件产品3大类。1959年,临清镜品厂析出塑料厂试产手柄头、连接附垫、继电器盖等12种汽车配件产品;1961年转产日用塑料产品。1965年,因生产原料未纳入计划,塑料生产停留在“热固性尿醛''和“酚醛塑料”原始生产状态,亏损严重,该厂解体。同年6月,临清县塑料薄膜复制品生产合作社成立,次年生产塑料拖内配件、汽车配件1吨,产值25.7万元,当年还试制成功以塑代铜喷雾器配件,其中全塑喷枪获全国5家同行业第一名,从而获定点生产68型喷洒组件资格。到1969年产量增至30吨,产值41.4万元,固定资产扩大到4.7万元,成为初具规模的工程塑料制品生产企业。1973年,该厂又试制聚氯乙烯方向盘;至1976年产量达175吨。至1985年,该厂扩建为年产能力9800吨的中型塑料厂,年产塑料制品727.98吨,其中工程塑料制品80.39吨,产值370万元,利润3.7万元。至1990年,该厂拥有职工386人,固定资产原值594万元,完成产量1268吨,其中工程塑料制品211吨,实现产值1140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59人,固定资产原值1013万元;完成产量1296吨,实现产值1306万元,利税28万元。
中空制品1975、1976年,临清、聊城塑料厂分别试产1.5公斤和2.5公斤加伦桶,产品以高压聚乙烯为主要原料,是储运各种液体的理想容器。至1982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60吨。同年5月,临清塑料厂生产的2.5公斤加伦桶获省同类产品第二名。1983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112.86吨,其中临清塑料厂完成100吨,聊城塑料厂完成12.86吨。1985年,聊城塑料厂引进西德克虏伯•考斯特KEB—30中空成型机1套,可以纯低压聚乙烯原料生产薄壁中空容器。当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275.2吨,能生产25公斤以下各种规格的系列产品,销售网遍及冀、鲁、豫边区各地、市。1990年,两塑料厂完成中空制品76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888万元。1996年,全区完成中空制品632吨,实现产值600万元。
薄膜1974年,聊城、临清两塑料厂分别试产60公分聚氯乙烯薄膜、80公分聚乙烯薄膜,遂为省定点厂家。1981〜1982年,聊城、临清、在平3个塑料厂几乎同时试制成功聚乙烯地膜,年产18吨。1983年,又增加高压聚乙烯输水膜生产。次年11月,临清塑料厂生产的《卫河》牌农用薄膜经山东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进行物理和机械检测,产品达到部颁标准一级品,并发予合格证书;聊城塑料厂同时被地区科技部门定为技术改造的重点企业。1985年,全区薄膜产品主要有聚乙烯农膜、包装膜等,其中生产农膜175吨、地膜896吨。至1990年,农地膜生产能力增至6300吨,生产农地膜1557吨。1996年,全区生产农地膜共3746吨,完成产值3800万元。
包装材料其产品主要有编织袋,另有打包带、捆扎绳、包装袋等,在平县塑料厂为生产主要厂家。1978年,在平被服厂塑料车间生产聚丙烯编织袋1.75万条。1980年,荏平县塑料厂建成后,相继购配了联合抽丝机1套、1511型平织机20台、5YZ560—2型圆织机2台。1983年,生产编织袋81万条,计6个品种,完成产值194.03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21322元。1985年,一条从吐丝、拉伸、分丝、整经、络纬到织作、年产300万条生产能力的流水线已经形成,当年完成106万条、115.4吨。至1990年,全区生产包装材料的企业有2家,职工277人,生产能力672吨,完成338吨。至1996年,全区共有生产企业2家,生产能力500吨,完成255吨。
日用轻工产品1958年始产电木扣,1962年增产电木车把套、烟斗、电玉汤碗、皂盒、匙勺、烟嘴等产品。1965年后,主要转产薄膜复制品、自行车座套、手提包、雨衣等。1972年,始产手表蒙子、酒杯、聚苯乙烯等轻工小产品。至1977年,已有聚乙烯八角杯、童碗、蜜瓶、烟盒、瓶盖、帽沿、口杯、聚乙烯灯伞、梳子等产品,年产近86.26万件计20吨;尚有痰盂、蝇拍、小漏斗、自行车把套、小喷子等产品,年产14万件近12吨。1980年后,又陆续增加生产各种盆桶、组装龙凤提篮、儿童玩具、桌布、床单、衣架、果盘、菜盘、水瓢、自行车座皮等塑料制品,花色品种达280余种,受到冀、鲁、豫城乡居民欢迎,有些产品销往济南、青岛、天津、邯郸、邢台等地。1990〜1996年,年产日用轻工产品千吨左右,计300多个花色品种。
第七节家具人造板
木器制品是个古老的行业。明代建造的聊城光岳楼,其上四层均为木结构,横梁竖柱,檀椽披扶,或榫铆相衔,或凸凹交扣,无一铁件相连,足见当时木制技艺的精湛纯熟。清末、民国时期,木作业已成为较大的手工业行业,以农村家庭制作和专业木匠铺两种组织形式存在。前者多散见于乡间各村,以家庭为其生产单位,主要产品有木犁、耙、耕、楼、叉、双轮大车、独轮小车、寿木、箱、柜等,以及风箱、风门、炊具、椅子、凳子、桌子等;后者为少数技艺较高者落户于城镇开办专业铺店。清初,专业铺店多集中于聊城、临清两地,计84家,其中家具铺19家,炊具铺12家。建国后,人民政府将二者组织起来,扶持其生产和经营。到1954年底,全区组织起来的联合生产企业有141处1791人,生产家具计14.89万件。1985年,全区共有家具、人造板生产厂家20个,总产值1000.1万元,利润17.1万元。1990年,全区有家具、人造板生产企业16家,固定资产791万元,总产值1808万元,利税11万元。1996年,全区有木器生产企业8家,固定资产原值1968万元,总产值3074万元,利税148.2万元。主要生产家具、人造板等产品。
家具产品有木制家具、金属家具和软体家具3大类。建国前,家具手工业者仅以当地木材及传统的斧、锯、铸、凿等简易工具,生产粗笨的箱、柜、桌、椅等木制家具。1952年后,个体手工业者相继走上合作化道路,生产桌、椅、箱、凳、文件橱、货架、柜台、球台、双杠、锹把、木楼等产品。1958年后,各县由木器社转建的木器厂或木工厂,多生产为农业服务的播种楼、推拉车排、马车排、辘轳头、锹把、镰把、耘锄、排杈等产品。1977年,聊城木器厂购置先进设备13台,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当年实现产值98.6万元,盈利3.38万元。1980年,高唐木器厂生产的板式家具获省二轻厅二等奖。1982年8月,全区第一条板式大衣橱生产流水线在东阿县木器厂安装成功投产。1983年5月,该木器厂生产的三屉桌在省家具展销会上获二等奖。次年,莘县木器厂生产的活面写字台获省家具公司三等奖。1985年,全区木制家具生产企业10个,其中聊城木器厂、聊城家具厂、东阿木器厂、在平木器厂、临清木材综合加工厂产值均在100万元以上,产量超过1.5万件,板式家具占全区总产量的80%。1990年,全区共有木制家具生产企业12个,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个。1996年,全区共有木制家具生产企业6个,其中产值在1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5个。金属家具始产于1982年莘县钢木家具厂。建厂初,该厂以生产钢制折迭桌、硬面折迭椅为主。1985年,产品生产发展至10种规格18个花色,年产各种钢制家具5万件,实现年产值66.81万元。至1990年底,年产3.96万件,产值164万元,利税3.8万元。该厂为山东省钢木家具生产定点企业,产品销往河南、河北、山西等省。以后改产脚蹬三轮车,易名莘县鲁雁责任有限公司。1996年,该厂有职工500人,年产三轮车7.43万辆,实现产值3400万元,利税126万元。长期以来,聊城地区一直是全省无软体家具生产的空白地区。1983年,在平县木器厂始产沙发,且产品在全省同类产品质量评比会上获第四名。1985年,东阿木器厂、高唐木器厂采用人造革、植绒面料生产木扶手、全包扶手沙发两种。当年,全区共生产沙发4000件。1990年,全区生产软体家具的企业有两个,产品有木扶手沙发、全包扶手沙发等,计产3300件,实现产值46万元。1996年,全区各家具厂均以生产木制家具为主,兼产少量软体沙发、床等。
人造板主要是纤维板和刨花板生产。1960年,省林业厅投资13.4万元,建起临清纤维板厂,设计生产能力为120吨。次年,因自然灾害的影响企业下马。1967年8月,该厂复建;同年9月试产,生产能力为720吨。当年生产40立方米,产值为2.66万元。1966年,产品达到林业部二等品标准。1974年,仿XR型热磨机投入运行,且陆续增添了2吨锅炉、长网成型机等设备,生产能力增加,由1974年的131立方米增加到1981年的1042.46立方米。至1982年,年产2000吨纤维板的生产能力基本形成。次年,因经营不善,导致间歇性生产。1985年企业进行整顿,当年完成产量182.16立方米,产值9.2万元。1990年,有职工110人,完成产量676立方米,实现产值92万元,产品销往新疆、内蒙古、山西、河北、河南及山东等各地。1992年,该厂划归机械系统。1990年,在平家具厂始产普通纤维板。1995年又上中密度纤维板,设备总投资1200万元,年生产能力1.5万立方米。1996年完成产值1075万元,利税49万元,产中密度板5059吨。1988年,莘县建年产能力3000立方米桐木拼板厂。1990年11月,产品通过地区科委鉴定。1996年生产2020立方米,产值600万元,利税31.2万元,其中出口1287立方米,出口交货值438万元。
生活用具远在明代,临清造船工匠即生产木盆、木桶、木梢、浇斗、量子等船上必需用具,以及锅盖产品;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临清箍桶巷中即有数十家生产上述生活用具的店铺。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各县均有生产锅盖、风箱的专业铺店,生产大小笼头、笼屉、锅篦子、绢罗、马尾罗的笼罗铺,做鞋楦的鞋檀铺等,还有专业生产杆杖、棒锤、木碗、纺车用锭子、钻杆的个体手工业者。其中,高唐陶木匠铺生产的风箱、聊城旋木韩庄生产的算盘为当地名牌产品。1949年,全区有专业铺店及分布于乡间的个体手工业户近300户。1952年后,各县木工组织起木器生产合作社。聊城、临清、东阿、莘县都有锅盖、风箱、笼头的生产,零售于集市。1964年,茌平风箱获省联社授予的“名牌产品”称号。同年,临清炊具厂成立,职工125人。1972年,聊城炊具厂成立后,生产锅盖、风箱、蒸笼等炊具。1978年后,铝锅的推广使用,使木制锅盖、笼头的社会需要量逐年减少。临清炊具厂由1966年产2万件下降到1980年的0.9万件,1984年底关闭;聊城炊具厂也于1979年停产易名家具厂;在平、东阿、莘县木器厂均转产家具产品。
竹器明代中叶,聊城、临清始有竹器编织。清乾隆年间,临清油篓巷户户以编竹油篓为业。民国初期,临清竹杆巷内有两大竹商和70余户竹器制造的手工业者。1931年,巷内发生火灾,50%的生产者破产。1936年,聊城越河圈街有较大的竹器铺4家;1938年因日军侵聊,手工业者转业。1940年,生产有所恢复。1948年,全区有竹货铺91家。1949年,临清建立了竹器供销生产社,当年销售总额56700万元(冀钞,下同)。至1951年全行业达98921万元。1952年,全区各县市均建立竹器社或竹编社,其中较大者6处。1956年,竹器行业全部实现合作化,有社员近500人。1958年,各县合作社组成了编织厂、竹器厂,多则150人,少则66人。同年,是竹器行业组织发展的一年,也是日趋衰落的转折年。盲目生产、产品大量积压致使1963〜1970年部分竹业改行。1970年,塑料行业的兴起,取代了大部分竹器产品。1958年,临清年产竹器12.2万件,至1979年仅产近万件,生产人员13人,产品10余个。1985年,全区仅有冠县竹器厂,在平、莘县木器厂各1个车间生产少量竹器产品;至1990年后停产。
第八节缝纫
在建国前后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境内的缝纫业或家庭制作,或专业户缝制,或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的服装、鞋社(厂)经营。直至1980年,聊城地区服装鞋帽工业公司成立,遂使全区的生产经营走上正规。至1985年,全区有服装生产企业33个,总产值2029万元,利润82.7万元;生产鞋业的厂家3个,总产值322.5万元。至1990年,全区共有缝纫企业11个;主要产品有全棉服装、毛料服装、化纤服装、羽绒服装、裘皮服装和布底鞋、塑料底鞋、皮底鞋、全塑鞋等;实现产值823万元、利税38万元。其中专业生产鞋的厂家有4个,职工399人,固定资产274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缝纫企业6个,有职工586人,固定资产原值1289万元,实现产值2496万元,利税253万元。
全棉服装明代境内即盛行家织土布,故人们多着土布。布衣有家庭妇女自做,也有由“裁缝”制作,时有大褂、马夹、便衣等。清末,各种旗袍在境内兴起,故聊城、临清两地有名气的裁缝、绣女所在多有,时有兰衫、罩衣及裘衣、绸、缎、毛呢高级衣料的袍子、马褂、女衣、女裙等。1922年,美国胜家公司缝纫机首传聊城,几千年落后的手工缝纫逐渐被脚踏缝纫机所代替,以机缝为业的专业铺店在各县出现,时有制服、中山服、警服、学生服等服装生产。至1949年,全区共有裁缝铺60余家。1954年底,全区有缝纫社组织30个,加工成衣13.34万件。1960年前,缝制的产品有中式衣裤、帽子,且加工棉衣、棉大衣等。1960年后,缝纫机由脚踏改为电动机地轴拖带,手剪改用电动剪刀,整烫改为电熨斗,且增添了平缝机、锁边机、包缝机等设备。1978年后,化纤布料大量投入市场,各服装厂始产化纤服装。此后,除少量童装仍用全棉布料生产外,其它均被化纤、毛料服装所替代。
毛料服装有呢子大衣、雪花呢大衣、呢料男女装和各式纯毛服装等品种。呢子大衣的生产厂家有聊城市服装一厂、聊城市服装二厂、聊城市丰华时装厂及裘皮服装厂。1979年,聊城市服装一厂始产的《胭脂牌》呢子大衣畅销于北京、天津、唐山、西安、新乡、洛阳、邢台、太原、大连及德州、济南等地,当年产值达613.26万元,盈利6.69万元,上交税金为9.39万元。1984年,该厂生产的《胭脂牌》双排扣男女高档呢子大衣,在天津百货大楼展销,一度出现顾客盈门竞相购买的盛况。1985年,产量达12.67万件,产值557.8万元,利润19.9万元,上交税金3.2万元。该厂除生产呢子大衣外,尚有棉布、化纤布、纯毛、毛混纺等布料的各式男女服装。1990年,全厂有职工266人,产量25.38万件,实现产值345万元。其后,该厂并入聊城毛织厂。聊城市服装二厂是生产呢子服装的主要厂家之一。1980年始产的呢子中山服、男女西装曾销往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当年产值为106.9万元,利润5.05万元。1980年后生产的雪花呢双排扣男大衣、裙式女中长大衣销路较好,1985年产值达120万元。1990年,该厂有职工194人,实现产值131万元,利税1.18万元。1996个,该厂共有职工129人,固定资产原值117万元。雪花呢大衣主要由聊城市丰华时装厂于1980年始产,当年产品打入北京市场,年产值为76.69万元,利润4.5万元。次年,产量达9万件,产值达190万元,利润6.1万元,税金8.4万元。1983年,该厂生产的雪花呢男女大衣、男女短大衣、开身式女大衣、刀背式女裙式大衣分别在北京11个商业部门销售,年销售额达140万元。1985年,生产雪花呢大衣等各式服装22138件,创产值193万元。1990年底,全厂有职工277人,生产服装17.39万件,实现产值251万元,完成出口产值28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75人,固定资产原值95万元,实现产值279万元、利税2万元(1990年,服装二厂、丰华时装厂划归纺织系统)。
化纤服装始产于1978年。1979〜1982年是经营最好时期,各服装厂生产的男女化纤西装、中山服、军干服、的确良男女衬衣等,几年内畅销不衰。1983年后,化纤布滞销,全国性降价,造成积压,生产处于低潮。为求得生存发展,聊城服装一厂分别从日本重机公司、西德欧尼古塞公司引进设备39台,至1985年底,年产西服衬衣5万件。1990年后,全区各服装厂以化纤、棉纤等布料制作的花色品种有男女西装、中山服、制服、军干服、中式衣裤、茄克、旗袍、套裙、衬衣和各种童装、军大衣、活面风雪衣等。
布底鞋境内布底鞋的制作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中始创于1826年(清道光六年)的临清“同兴斋”鞋铺生产的“千层底布鞋”历百余年生产经营而不衰,至1979年被山东省二轻厅评为优质产品。此外,先后生产的布鞋尚有云鞋、缎鞋、拖鞋、麻鞋;有尖口、圆口、方口、松紧口鞋,大安鞋,铲鞋,小鞍鞋、五眼式等。1953年前均以手工制作,其后,聊城、高唐等县先后成立鞋业社。1958年,聊城、高唐2县鞋业社改为鞋厂,且绱合实现机械化。1977年后,布底鞋逐渐被塑料底布鞋,机制注塑布鞋,机制线缝胶底、胶粘软质泡沫布鞋所代替,唯有临清“同兴斋”仍保留了千层底布鞋这一传统产品,至1985年后停产。1990年后,布底鞋生产有所回升。1996年,聊城、高唐两布鞋厂生产布鞋15.62万双,产值214万元。
塑料底布鞋1965年,聊城制鞋厂首产;次年,生产10.06万双,产值44.02万元。1975年,该厂引进注塑技术,购置注塑机1台,生产出白色塑料底松紧口布鞋。至1985年,年产9.88万双,新花色131个;1990年,年产11.08万双,创花色品种1000个。20多年来,先后生产的塑料底布鞋有各式男女机绱塑料底松紧鞋,白色塑料底松紧口布鞋,尖 □、圆口老年鞋,注塑男女式布鞋等。1996年,仅聊城布鞋厂有少量生产。
聊城地区重点年份二轻工业总产值第三章纺织工业
明代,境内棉花产量居山东6府之首。丰富的棉花资源使纺、织、染等家庭手工业随之勃兴,岀现了家家纺车转,户户机杼声,土纺、土织、土染配套发展的景象。同时,纺织品交易市场和在家庭手工业的基础上形成的私营纺织业作坊不断涌现。民国时期,小型官办纺织厂同私营棉纺织厂、针织厂并存。抗日战争时期,纺织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内,广大军民自已动手、土法上马、纺丝织布,为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国后,纺织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1952年,年产棉布217万米;1955年,有棉织、针织生产合作社7处、织机213台。至1959年,全区有企业11处,完成产值530万元,生产棉纱120吨、棉布333万米、针织品折纱77.4吨。1960年后对已上马企业一律实行关、停、并、转。至1962年,全区仅有企业3处,完成产值14万元,比1960年减少1224万元,生产棉布14万米,针织品折纱10吨。1963~1965年间,纺织业开始回升,至1965年,产值达64万元,比1962年增长4.5倍,生产棉布234万米。1966〜1975年间,纺织工业有了较快发展。至1975年底,全区有企业26处,职工10171人;棉纱锭82776枚,捻线锭4196枚,布机2844台;年产棉纱5.65万件,棉布4180万米、印染布125万米、针织品折纱2977件;实现产值6243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纺织工业岀现大发展的势头。1979〜1985年,全区先后有5个企业的20种纺织品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10.7%,利润递增2.7,为国家积累资金12103万元。1986年,全区有纺织企业37家,拥有职工25788人,固定资产原值15692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0973万元,上交税金2505万元。1990年,全区共有纺织企业54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24个,其它性质的企业2个;大型企业1个,中型企业3个,小型企业50个。全系统共有职工3999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达44642万元,销售收入达73162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达87025万元、利税4041万元。当年主要产品产量为:纱72245吨、布16184万米;针棉织品折用纱线量9092万米,毛线24吨,呢绒67万米,毛毯17.20万条,麻袋246万条,服装52万件,毛巾1000万条,袜子160万双。至1994年,全区有纺织企业(系统内)55个,职工40935人,固定资产原值全行数88177万元;拥有棉纺锭390784锭,气流纺1344头,棉布织机5234台,印染生产线4条,各种针织主机设备498台,麻纺锭1080锭、麻织机71台,粗毛纺绽4640锭、毛织机139台,毛巾被织机534台;纺织机械能力1900吨,服装加工能力3500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08965万元,实现利税6063万元,其中利润128万元。1996年,全区共有纺织企业46个,其中国有企业28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3个,其他性质企业5个;大型企业3个,中型企业12个,小型企业31个;全系统共有职工4247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9811万元,;纺织机械能力300吨,服装加工能力3700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112000万元,实现利税2574万元。至此,纺织工业已经形成以棉纺织行业为主体,以聊城、临清两市为中心,具有印染、针织、色织、复制、麻纺织、毛纺织、服装、刺绣装饰、纺织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鲁西北纺织工业基地。聊城地区重点年份纺织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第一节棉纺织
境内棉纺织业于明初植棉时发展起来。当时,纺线织布成为民间最广泛的家庭手工业,其中尤以“织布为大宗。”荏平县所织土布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大宗出境,运至济南、沂城、潍县等地”。高唐县每年岀境土布达七八千匹。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境内相继岀现了专以织布为营生的手工业作坊。1465年(明成化元年),临清始建手工操作的织土布厂1处,织机30余台;次年,“白布巷”成为初具规模的棉布贸易市场。随着国外纺织机器的输入和纺织技术的传播,半机械化纺织业逐渐发展。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高唐知州周家齐始创“工艺局'',以日本产人力轧花机制棉绒,用日本产人力织机改变土法工艺织平白布、毛巾。1918年,临清设织布工厂,以棉纱为原料用新式织机生产。1924年,以孙子平为经理的高唐县裕和工厂建立,时有脚踏织机4张,产品有羊白布、条子布等,年产1300余匹。1931年,聊城县裕民工厂建立,布机6台,年产布0.3万匹;是年,国民党阳谷县、高唐县政府分别创办“平民织布厂”、“平民工厂”,前者为阳谷县官办工业之始,后者的产品全系棉织品。同年5月,莘县古城镇北门里设平民工厂1处,内有铁机8部、木机3部,带机和石印机各1部,分染织、石印两种,织造各种“洋布”和毛巾。1932年2月,堂邑、冠县各建“平民工厂”1处。前者为官办性质,布机6台,年产自由布、条子布等0.1万匹;后者拥有织布机11台,日织布达30匹,品种计有平面布、斜纹布、闪光呢布等30多个。同年11月,在平县国民党政府创办了第一个机器织布厂——平民工厂,日产布高达110匹。1935年,国民党政府棉业统制委员会的调查报告中指岀,当年全省67个县中有19个县的棉布年产在10万匹以上,时属境内的堂邑、高唐、武城、临清等4县均在其中。
1940年,鲁西妇女救国总会、鲁西职工救国总会等组织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织妇女生产小组182个,纺纱、织布、做军鞋,组织职工创办织布工厂10余处。1943年,中国共产党冀南第七分区组织部长郭林业委托工人王恒山等从敌占区购置铁轮织布机4台,于冠县城南帽子岩村建立军用织布厂,主要生产医用纱布、枪罩布和裹腿布等。1945年,,鲁西北地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的国营工厂——裕民工厂于东阿县城关区铜城西小于庄成立,拥有工人40多名、织机10台,主要产平面白布、花条布、格子布等。1946年,高唐县7个村中会纺线、织布的妇女850人,全年织布56700尺;1948年,会纺线、织布的妇女达1002人,全年织布86700尺,外销8460尺(《鲁西北抗战大事记》)。1948年,扩大后的裕民工厂有工人300余名,纺纱车10台、木织机40余台;同年,临清县人民政组织个体纺织户32家,从业人员110人,组成了临清棉织生产合作社的前身 ——“同生纺织厂”。
1950年,全区仅有部分手工作坊和小型私营织布厂,产品品种单一,年产棉布1万米。1951年后,广大纺织手工业者响应人民政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先后成立集体性质的棉织供销生产社。1952年,临清集中生产合作社在原棉织供销社的基础上建立,拥有社员199人、织机70台,当年产值3818元。同年,高唐棉织社、博平棉织社(1956年合并到聊城棉织合作社)成立。1952年,全区有棉织生产合作社3处,织机近百台,职工270余人,年产棉布217万米。至1954年,国家对棉纺织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大城市的物美价廉的棉纺织品不断输入区内,致使仅有的棉织生产合作社的产品积压而被迫停产或转产。至1957年,年产棉布仅156万米,布机安装182台。1958年7月,国家主席刘少奇视察高唐县姜店公社棉花丰产田后指出,聊城专区应充分利用棉花的优势发展纺织工业。于是,聊城地委决定在高唐县建棉纺织厂1处,聊城棉纺织厂、临清棉纺织厂同时批准成立。在国民经济调整时的1962年,高唐棉纺织厂、临清棉纺织厂下马,大多数人员被下放。1966年6月17日,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山东省财政厅批准建立济南国棉三厂高唐分厂(1972年10月更名为国营高唐棉纺织厂);次年5月16日,建立临清棉纺织厂;同年,建立青岛国棉三厂临清分厂;1972年,该分厂的设备迁至聊城,建立聊棉纺织厂。到1976年底,全区共有棉纺织厂3处,拥有职工10191人,安装棉纺纱锭86032枚、布机2774台,生产棉纱71772件、棉布5552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8734万元。1976年后,莘县棉纺织厂、冠县棉纺厂、阳谷棉纺厂先后建立;同时,对临.清棉纺织厂、高唐棉纺织厂和聊城棉纺织厂进行扩建。至1985年底,全区有棉纺织企业6处,职工12869人;细纱锭191832枚,捻线锭32962枚,布机2822台,精梳机8套;年产棉纱23655吨,棉布6723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7437万元,创利税2584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纺织工业系统有棉纺织企业9个,即聊城、临清、高唐、莘县、阳谷、冠县棉纺织厂及聊城纺校织布厂、临清第二棉纺厂、聊城第五棉纺厂,拥有棉纺锭25.7万枚,布机7847台,汽流纺锭2248头,精梳机57台、14套,年产棉纱7.225万吨、棉布16184万米,其中涤棉混纺布5026万米,实现工业总值55074万元、利税7969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棉纺织企业46个,拥有棉纺锭648979枚,布机8019台,汽流纺锭10152头,精梳机7150台套;年产棉纱65149万吨、棉布13645万米,其中涤棉混纺布6956万米;实现工业总产值112000万元、利税2574万元。
为扩大企业再生产,增加产品品种,强化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高唐棉纺织厂于1987年3月投资858.53万元,新增棉纺纱锭1万枚;同年8月投资84万元,新增复合式滤器15套;1990年4月,再投资87.75万元,将8台12911N型细纱机更新为FA502型细纱机,于是产品产量不断增加。1986〜1990年新增产品品种中的AD18.5纱、JD18.2纱获山东省优质产品奖。1990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30万元,职工3219人,有纱绽5.04万枚、线锭0.532万枚,精梳机4套、布机884台;年产棉纱5500吨、棉布2200万米,实现工业产值8380万元,销售收入7258万元,利税461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087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3242人,固定资产原值8830万元,完成产值11052万元,实现利税914万元,出口产品产值12087万元。临清棉纺织厂于1987-1989年共投资530万元,新增布机800台,新增棉纱产量525吨、棉布1890万米,其中9.8/19.5涤棉精梳卡基、25.4/27.8纯棉中平布、J9.8X2/19.5涤棉卡基、J18.2纯绵纱、J13涤棉纱等7种产品获国家银牌及部优、省优产品奖。1989年,该厂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次年升为国家大型(二)企业。1990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315万元,职工7028人,纱锭80784枚,布机2093台,细纱机408台,实现工业产值20677万元、利税2149.12万元,岀口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收购值达4239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7167人,固定资产原值16443万元,完成产值19641万元。聊城棉纺织厂于1987年投资72万元,改造细纱机1万纱锭;次年投资428万元,扩建1万纱锭;1989年投资160万元,新增精梳机2套;1990年投资370万元,新增192台54英寸宽幅织机及配套设备。生产主要产品有纯绵纱、精梳纱、纯棉布、化纤混纺布、富涤细布等。其中纯棉21s纱、32s纱分获省优、部优产品奖。1990年底,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55.32万元,纱锭4万枚、布机882台,有职工3276人,实现总产值7663万元、利税94万元,岀口产品收购值56.75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3271人,固定资产原值12214万元,完成产值13152万元,实现利税1032万元,出口产口收购值7760万元。莘县棉纺织厂1977年7月1日建成投产,至1985年底拥有细纱锭30600枚、捻线锭5700枚,生产纯棉纱4421吨,实现产值1810万元、利税317万元,职工1597人。1986〜1989年间,共投资1700万元,填平补齐1万纱锭及配套设备,并增、扩建1万纱锭,产品有32S、21S纯棉纱,其中32S纯棉纱于1990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且出口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0年底,拥有职工3276人,固定资产原值3546万元,主要设备细纱机114台,实现工业产值7996万元、利税171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3132人,固定资产原值11688万元,完成产值13229万元,实现利税1088万元。阳谷棉纺厂于1977年建成投产,至1985年底有职工529人,细纱锭5792枚,生产纯棉纱632吨、5个品种,完成产值241万元、利税13万元。1986~1989年共投资2000万元用于设备更新与改造。主要产品除棉纱外,还生产服装面料、针织汗布,其中纯棉纱7.8TCX为名优产品,不仅行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东南亚地区。1990年底,该厂拥有职工2035人,固定资产原值2702万元,纱锭3万枚,完成产值3862万元,实现利税203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356人,固定资产原值9206万元,完成产值6581万元,实现利税186万元。冠县棉纺厂于1977年7月16日批准建厂,设计规模为1万枚细纱锭,投资358万元,1979年8月19日建成投产。1985年,有职工576人,生产纯棉纱730吨、4个品种,实现产值303万元、利税30万元。1986年后,先后投资100余万元用于“XLZ”复合除尘器以及棉纺设备的更新改造。1990年底,该厂与冠县染织厂合并。当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12.96万元,职工2336人,布机240台,纱锭3.3万枚,生产纯棉纱4136.1吨,计3个品种,实现工业产值1580.13万元、利税349.88万元,出口收购值336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342人,固定资产原值5069万元,实现利税537万元。聊城第五棉纺织厂是于1988年建立的市属小型集体企业。1990年底,有职工456人,其中技术人员27人,拥有固定资产595万元,主要设备有FA502细纱机,纱锭14840枚;主要产品为C21X棉纱等3个品种;实现工业总产值910.31万元、利税114万元。至1994年,该厂有职工62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04万元,完成工业产值543万元,实现利税148万元。1995年后该厂关闭。
第二节单织
远在明、清之际,境内广大的农村妇女即会用染成各种颜色的线织成花格布、床单布、彩条布等。抗日战争时期,各县建立的平民工厂曾生产部分花格布和彩条布。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色织布的生产均系手工操作。而机器色织业的兴起,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9年12月,莘县染织厂由县皮麻生产合作社转建,时有织机6台,1971年增至42台,1975年产色布达20万米,至1976年织机增加到94台。1974年,临清色织厂先后在街道线组、马具社、帆布厂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同年,高唐县染织厂建立;次年,冠县色织厂组建;1975年11月,东阿染织厂建成。至1985年底,全区有临清色织厂、冠县色织厂、高唐染织厂、莘县染织厂、阳谷棉织厂、临清棉织厂、东阿染织厂等单织企业7个,拥有职工1668人,各种型号布机636台,实现工业总产值550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有莘县染织厂、东阿染织厂、冠县染织厂、高唐染织厂、临清色织厂等5个单织企业,拥有职工2352人,各种生产设备732台,实现工业总值1262万元、利税1万元。其中,莘县染织厂有职工524人,设备152台,主要生产纯棉床单布,实现产值537万元、利润15.6万元;东阿染织厂有职工274人,固定资产原值364万元,实现产值175万元,销售收入243万元;冠县染织厂有职工559人,实现产值19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52万元,销售收入385万元;高唐染织厂有职工430人,固定资产原值286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90万元,上交税金12万元;临清色织厂拥有职工565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94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51万元,上交税金11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单织企业8个,共有职工2729人,固定资产原值5994万元,完成产值3647万元,实现利税411万元。
第三节毛纺织
境内的毛纺织业源远流长。1749年(清乾隆十四车),临清的羊毛原料城乡皆是,收剪羊毛的“羊毛胡同”,即以此而得名。当时,此地即有织绒产品,“纺羊毛而织之,绒卷似羊羔皮”。这是境内始有毛纺织业的最早记载。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临清织绒、织毯、纺羊毛等毛织手工业兴起。当时有一种名“毹”的产品(即今地毯),以毛线和棉线合织而成,且有各种鸟禽花边图案,大者为床毯,小者为车垫、马褥,至清朝末年尚有“兴隆恒”、“永盛和”等织毯店号七八家。这些店号都是世代相传的家庭手工业小作坊,此种产品销至济南、曲阜等地。至日军入侵时期,此业失传。至建国前夕,境内尚有以纺线车纺羊毛线、手工织毛衣的家庭手工业。
1952年,聊城县棉织生产合作社建立。初期,以织棉布为主,1961年开始生产线衣、毯子;1962年开始织毛衣,时有职工68人,织机10余台。1963年,购进外地淘汰的纺织设备,开始纺毛线、染毛线。1965年定名为毛棉纺织厂,1973年更名为聊城毛纺织厂。1976年开始生产粗纺呢绒。1980年,投资71.85万元,由640枚粗毛纺锭扩大到1120枚,毛织机由20台增加40台。同年11月,投资400万元,增加1120枚粗毛纺锭和72台毛织机,年生产粗纺毛呢能力达50万米。1983年投资20万元,增加21台生产设备,生产花格呢产品。1977年,高唐毛纺厂建立,占地0.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935平方米。1980年5月,聊城毛毯厂建立,1983年建成投产。该厂利用原聊城拖拉机站和工艺美术厂的人员、设备于原聊城拖拉机站的旧址上改建而成,其规模为粗梳毛纺锭800枚。1984年改名为聊城第二毛纺织厂,企业性质由集体转为地方国营,厂区占地4529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184平方米,主要生产毛毯。至1985年,全区有聊城毛纺织厂、高唐毛纺厂和聊城第二毛纺厂等3处毛纺织企业,拥有职工2540人。1990年底,临清毛棉织厂建立。至同年底,全区有毛纺织企业4个,拥有职工453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316万元,实现利税66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毛纺织企业2个,固定资产原值6349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6693万元,实现利税797万元。
1986年,聊城被服厂合并于聊城毛纺织厂。1986〜1990年,该厂先后投资580万元用于扩增生产设备及污水处理。至1990年底,拥有职工2228人,固定资产原值1100万元,有织机90台,毛纺锭2560枚;完成产值2484万元,实现利税99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1480人,固定资产原值3417万元,完成产值3789万元,实现利税366万元。聊城第二毛纺厂于1988年新增工业用呢产品,投资700万元,采用无纬直针刺植绒机作元机,设计规模为0.2万吨工业用呢。至1990年,该厂有职工953人,固定资产原值1267.8万元,年产各类毛毯17万条,完成产值1092万元。1996,该厂有职工1004人,固定资产原值2932万元,完成工业产值2804万元,实现利税432万元。临清毛棉纺织厂是于1990年由临清毛纺厂与临清制线厂合并成立的小型(一)全民企业。同年底,拥有职工1317人,固定资产原值1044万元,各类织机27台、纱锭0.3万枚,实现产值1386万元、利税24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1076人,固定资产原值2138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50万元。高唐毛纺厂是由该县被服厂于1977年分出的集体企业,先后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纯毛和混纺毛线、地毯线、羊卷绒纱、毛晴混纺、晴纶线、毛纱等。1985年实现工业产值33万元、利税2万元。1990年底,有职工37人,实现工业产值37万元,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实现利税1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57万元,完成工业产值66万元。
第四节麻纺织
境内的麻纺织业历史较悠久。早在明、清两代境内各县即有麻纺手工业作坊。其中,尤以临清此业创办最早、发展最快、生产店号最多。明、清之际,境内开始普遍种植苎麻、红麻、黄麻等。当是时,临清即有家庭麻纺手工业作坊。这些家庭织坊用苎麻织成夏布(又名扁纱),以红麻、黄麻纺麻线、打麻绳、打钱串绳。当时较著名的店铺有“福兴合”、“合盛号”、“维茂号”等,裴玉廷、张维茂等为这些店铺中较有名气的老艺人。至民国初年,临清尚有不少以艺人名字命名的麻纺织业加工店铺,诸如开办于御史巷内的李老勉麻绳铺、创建于南水关的李耀堂麻绳铺、设立于卫河西的张(七)家麻绳铺等。夏布的生产至民国初年即已停止,而麻绳行业的制作一直持续至建国后。明清时期,临清、聊城为漕运要冲,漕股用绳乃为大宗。同时,井绳、套绳、经子、钱串绳等民用绳量甚大。及至京杭运河断航,麻纺织业亦随之日渐衰落。建国后,聊城、临清等地仍有少量的合作社、组制作麻绳和纺经子等,以满足社会的需要。
建国初,全区对麻袋的需求一直由外地购进。至1966年,临清麻纺厂由临清麻绳社转建投产后,才彻底结束全区所需麻袋仅靠外地购置的历史。1977年,东阿麻纺厂建成投产;同年,高唐麻纺厂由高唐制毯厂转建;1978年,在平麻纺厂建成投产。至1985年,全区有4个麻纺企业,拥有职工753人,麻纺锭880枚,麻袋织机44台,年产麻袋34万条,实现工业总产值133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有麻纺织企业4个,拥有麻纺锭1660枚、麻袋织机54台,年产麻袋246万条、麻绳91吨,产品主销河北和京、津地区及山东省各地市,部分销往澳大利亚。其中,临清麻纺厂有职工27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05.7万元,麻织机20台、纱锭460枚,生产麻袋36.7万条、麻绳6730吨,实现工业产值124.8万元;在平麻纺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22.35万元、麻袋织机22台、纱锭600枚,年产麻袋0.38万条、麻绳25.13吨,实现产值45:22万元,至年底,该厂停产,主销积压产品;高唐麻纺厂有职工236人,固定资产原值240万元,织机14台、纱锭600枚,生产麻袋67万条,实现产值220万元、利税20.7万元;东阿麻纺厂有职工376人,固定资产原值78万元,生产麻袋127万条,实现产值322万元、利税17.5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麻纺企业3个,共有职工643人,固定资产原值958万元,实现产值345万元,利税17万元。其中,临清麻纺厂有职工151人,固定资产原值498万元,实现产值306万元,利税17万元;高唐麻纺厂有职工131人,固定资产原值460万元,实现产值39万元;东阿麻纺厂有职工361人,固定资产原值88万元。在平麻纺厂于1992年划归供销社。
第五节印染
境内的印染业有较长的历史。建国前,广大农村以家庭为单位,沿用原始方法手工染布、印花;在城镇,则设有染坊、店号,其印染工艺同于农村家庭手工染布。节煮、大盆洗、竹杆晾、太阳晒等工艺流程,均以手工完成。1935年,高唐“合盛公”染业店成立,与织布业共同组成同业工会,会首6人。1945年,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裕民工厂在东阿县铜城西小于庄成立,染织部为该厂5部之一,时有木机10台、职工30人;1948年秋,该厂迁至聊城,增添了染线、染布工序,用苇子穗、槐花作颜料染线、染布,供前线战士和地方干部穿用。40年代末期,临清城内有一土染坊专染衣服、布匹、包袱皮等杂物。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始的染织方法被机器染布、印花所取代。全区的机器印染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1975年,临清制毯厂转为临清印染厂,建有年产500万米色布印染线1条,始产印染布;1980年3月,投资318.42万元,增建涤棉生产线、印染专用设备13台。此后,又分别两次追加货款43万元,从而形成年产2000万米印染布的生产能力。1977年,聊城印染厂成立,投资890万元,规模为年产1500万米的纯棉生产线1条;1980年4月,投资50万元建750千瓦的余热发电工程并购置专用设备两套。至1985年底,全区有临
清印染厂和聊城印染厂两处印染企业,职工1290人,年印染布1893万米,实现总产值3156万元、利税83万元。1986年,临清印染厂与临清棉纺织厂合并,更名临清棉纺织厂印染分厂;1988年,投资1100万元扩建年产1000万米圆网印花生产线1条,增添专用设备12台。1990年,聊城印染厂投资1700万元新建涤棉宽幅印花生产线1条。至1990年底,两印染厂共有职工1672人,年产印染布464500万米,工业总产值5180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印染企业2处,共有职工1887人,固定资产原值10071万元,实现产值5406万元、利税1551万元。其中,聊城印染厂共有职工1086人,固定资产原值6297万元,实现产值1297万元;临清棉纺厂印染分厂有职工801人,固定资产原值3774万元,实现产值4109万元。
第六节丝绸
繅丝工艺在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之前,境内则以丝麻织帛为衣,繅丝织锦遍及家家户户。明正德年间《莘县志》记载,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百姓向官府交纳的夏税中,“交锦丝一百五斤一两六钱二分九厘三毫”。可见,丝是百姓交纳赋税的主要物品之一。至民国时期,境内的民间繅丝业仍然存在。1920年,阳谷县全年岀丝3500两,寿张县岀丝约在千万两左右。1934年,仅阳谷县赵家庙繅土丝户即达50家、丝灶数60个,年产丝总计1600担。所产繅丝多输到境外,少量于境内消费。至建国初期,全区的繅丝业近乎绝迹。随着桑蚕生产的恢复,繅丝业随之兴起,尤以70年代发展较快。阳谷县国营繅丝厂于1977年筹建,1982年正式投产,当年繅丝11.47吨,产值46.64万元;1983年,繅丝9.53吨,产值30.91万元;两年期间,共繅丝21吨,质量达4A,产值77.55万元;1984年,因原料断绝,该厂转产。1977年,阳谷繅丝厂筹建的同时,全区陆续建起社队、校办繅丝厂19处(其中阳谷县2处、莘县1处、高唐2处、东阿2处、临清3处、在平1处、聊城1处、冠县7处)。至1978年9月,共繅干茧59849.2公斤,但因繅出的半成品质量差、繅折率超规定、无捻丝设备等原因,陆续停产下马。1980年,经省公司整顿后,全区仅保留临清市戴湾繅丝厂1处。该厂繅丝机400绪、丝织机5台、锅炉1台,固定资产30万元,职工30人左右,年产丝20吨。1979年,因原料缺乏,转产小木器、奶粉等。1981年重新繅丝,1982年再次停业转产。
丝绸织造工艺境内的丝绸生产历史悠久。“秦朝宫庭中所用的丝织便是山东东阿一带所产”(章楷《蚕世史语》),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临清人造特品“哈达织成走京聚帛货店,贩者达西宁、西藏。”其生产历史已达数百年之久。此外,临清尚有绢、绫、绸、帕幔、丝带等丝织品的生产,“远近多用之''。临清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织生产的集中地,最为发达时,“全境机房七百余,浆坊七八处,收庄十余家,织工五千人”(民国23年《临清县志》九卷36页)。至1913年,此业销售额年逾数十万元(民国23年《临清县志》四卷)。1934年后,因军阀混战,原料匮乏、销路无保障,以致“机房不过数十家,收庄三四家,年输出货价仅六七万元”(同上)。1954年,临清市人民政府组织起丝织艺人,成立丝织合作社,1958年扩建为临清丝绸厂,丝织业得以复苏。1977年前后,随着全区桑蚕生产的发展,莘县城关,临清康庄,在平城关、博平,阳谷寿张等5个乡镇丝织厂先后建立,丝织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1990年后,随着桑蚕生产的跌落,加之原料无保证,产品质量不高,销路不好,丝织业呈不振之状。
临清丝绸厂由产“哈达”这单一品种逐渐发展为计产20多个品种100多个花色。“哈达”是临清丝织品通称,包括若干提花织物和平纹织物。提花织物有丈哈达、佛字、佛像、八宝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国徽等;平纹织物有粉绢、江本、四文绢、五丈绢。1957年,产量为64.8万米,产值18.5万元;1958年,产量达88万米,产品品种由哈达单一品种又增产美丽绸、文缎,总产值达51.84万元。1965年9月,由地方国营临清丝绸厂转为合作工厂,职工280名,产量86.1万米,总产值119.4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1975年,生产得以恢复。至1984年,生产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带来企业的兴旺发达。1985年,实现总产值达558.1378万元,产量140.5528万米,产品20个、花色百余种。1990年,各类产品产量计74.48万米,年总产值为347万元。同年3月,涤纶仿真丝产品“迎新纟刍”在第二届涤纶仿真丝产品展销会上被评为最佳效果奖;6月,该产品通过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小佛像、大佛像、迎新绐、新玉缎、涤弹呢、卫星呢、线绨被面、涤印被面、滑爽绸、真丝斜纹绸等为该厂的主要产品。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504人,固定资产原值261.9万元,各类产品产量30.91万米,产值162万元。
莘县城关丝织厂建于1977年7月,总投资14万元,有丝织机24台,主要产品有线纬被面、软缎被面和新华绸等。1983年,年产值10万元,系产值最高年份,当年生产线绨被面1500条、软缎被面500条。1990年,该厂下马。
在平县城关丝织厂建于1976年1月,拥有整机、纺织机、络丝机、打纬机等齐全的设备,固定资产140.3873万元,主要产品有软缎被面、线绨被面、羽纱、提花绸、线绨布、彩旗绸、美丽绸、弹涤呢等。1985年,计划产值13万元,实际完成14万元。1990年,该厂晋升为县级先进企业。当年计划产值100万元,实际完成117万元,实现利税12.5万元,产量达21.1万米;生产软缎被面、人涤被面共计2.7万条,提花窗帘、席梦思床布、窗帘绸、涤力呢、网络呢、华达呢、春秋丁、绦丝纺、美丽绸、宽羽纱、窄羽纱、提花绸、彩旗绸等共计15.65万米。1991年后停产。
博平丝织厂建于1977年2月,固定资产33万元,流动资金60万元;主要产品有线绨被面、美丽绸及沙发布,主要销往济南、晏城、禹城和河北省广宗、永年以及青岛、天津、沈阳、哈尔滨等地。1985年后,年产值多为150万元,提供税款11万元,获纯利润13万元。1984~1990年连续被评为县乡镇企业先进单位,1990年又晋升为县级企业。1991年后转产。
康庄丝织厂始建于1978年,主要产品有软缎被面、花线纬等计12个品种,年产量在2万米左右,产值2.0万元。1980年转产沙发布。
临清工艺丝织厂始建于1980年,主要生产民族绸和哈达,品种有浪乾、丈帕、佛像、八宝、花喜绫等,主销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尼泊尔、泰国、缅甸等国家;年产量达25万米,产值36万元,为国家提供年税利为4万余元。1996年,该厂有职工16人,固定资产原值47万元。
第七节针织
建国前,境内针织业中只有几处个人经营的家庭织袜作坊。他们或有固定的店号,或走乡串街为他人加工,所用设备均为圆筒式手摇织袜机。此外,尚有个别家庭和手工作坊机织扎腿带、鞋带、发卡等小商品。1912年,聊城的许桐、许广杰父子雇用10余人,于越河圈设建织袜厂1处,主要生产袜子、毛巾、头巾等;至1944年该厂缩小,由许广杰一人经营,其时仅生产袜子。1931年,聊城县平民工厂建立,拥有织袜铁机2台、木机1台,徒工20多人,生产袜类及背心,年产量达4500打。1942年,聊城县李海务村的孙富生在济南元兴袜厂厂主的扶持下,在聊城古楼南建 “普大织袜厂”1处,时有手摇机8台、徒工20人,由日本洋行供线销货,该厂于1943年倒闭。
1952年,在聊城专区供销合作社的领导下,大部分个体手工业工人和作坊主带设备加入各县建立的棉织生产合作社,以织布为主,兼产少量的袜子和背心。同年5月15月,高唐县第一个手工业组织——高唐县棉织生产合作社在原“居源”货栈毛巾组、织布组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时有脚蹬铁木织机5台、毛巾机1台,职工10人,主要产品有毛巾、袜子、半袖汗衫、针织内衣等。1958年11月,临清针织厂建立,时有职工60人,机器6台。同年,国家投资20万元,在聊城米市街一个集体织袜厂的基础上筹建聊城针织厂,次年该厂与聊城棉纺织厂筹建处合并。1960年,临清针织厂拥有职工210人,年产汗衫裤0.1万打,实现工业总产值405万元。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聊城棉纺织厂停产下马;次年,临清针织厂也被确定为停建单位,仅有少数人员留守。1966年,经山东省轻工业厅批准,临清针织厂重新上马。1967年第二季度正式投产;同年,国家投资75万元,增添年生产能力30万打针织内衣染整设备1套、针织主机12台、辅机8台;1977年,国家再投资2万元,增加针织主机20台、214型台机4台。其时,该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有背心和针织衫、裤等。1970年,聊城针织厂建立,次年建成投产,时有主要生产设备27台,年产袜子4.5万双;1976年新建洗槽车间;1984年试产针织领带;1985年试产交叉领巾。至此,该厂主要产品有线袜、尼龙袜、卡丝袜、提花尼龙袜、棉毛衫裤、针织领带、交叉领巾等。1971年12月,临清日用针织厂改为羊毛衫厂,主要生产羊毛衫和线手套。1977年10月,高唐县针织厂由县被服厂分出建立,主要生产手套和月青纶衫、裤等。1982年,阳谷县针织厂由县电子元件厂改建,主要产品有毛线衫、羊毛衫、月青纶衫等。1968年,冠县针织厂由县皮麻社转建,时产线袜;1976年生产尼龙袜;1981年因亏损而停产。至1985年底,全区针织行业有聊城针织厂、临清针织厂、临清羊毛衫厂、阳谷针织厂、高唐针织厂等5个企业,拥有职工1480人,主要产品有月青纶、棉毛衫裤、背心、圆领衫、羊毛衫、尼龙袜、卡丝袜、涤纶蚊帐、手套等10几个品种,年产针织品折纱1796吨、折丝纤长线1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125.7万元,创利税94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有临清针织厂、临景针织实业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临清羊毛衫厂、聊城针织厂、高唐针织厂、聊城纺织局针织厂、冠县针织内衣厂、莘县第二针织厂等8个企业,拥有职工2350人,主要产品有汗衫背心、棉毛衫裤、文化衫、童衫、涤纶纹帐、线手套、床单坯布、羊毛衫、少先队服、针织和棉毛布、绒布、罗纹布、汗布坯布、涤盖棉、棉毛秋衣、弹力秋衣等。其中,临清针织厂有职工859人,实现产值2744.87万元,利润80.98万元;临景针织实业有限公司有职工339人,实现工业产值298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135万元,销售收入188万元;临清羊毛衫厂完成工业产值240万元,销售额为220.8万元;聊城针织厂有职工578人,实现产值430万元,利税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76万元,销售收入204万元;高唐针织厂有职工557人,实现产值781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783万元,销售收入额为305万元;聊城纺织局针织厂有职工51人,实现产值292万元,利税7万元,销售收入3万元,固定资产原值70万元;冠县针织内衣厂有职工95人,实现产值444万元,利税5万元,产品产量220吨,销售收入116万元,固定资产原值88万元;莘县第二针织厂有职工114人,实现总产值273万元、利税1万元,销售收入100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8万元。至1996年,全区针织行业共有企业9个,有职工375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280万元,完成产值共7544万元。
第八节复制品
境内的针织复制品生产始于临清的制线手工业。最初沿用北方传统的“干丝、干捻、粉子莲松”丝线工艺手工生产。明末清初,随着漕运的兴盛,改用了长江以南丝线“传、打、染、炼、撬”的水线工艺,从而使临清的丝线制品以其色泽鲜艳、着色牢固、手感柔和等特点,与苏杭二州的丝线抗衡,被称之为“清水杭线”。至建国前夕,临清设有6家私人丝线店号,其主要产品有乡花线、花线、麻网、旗穗、刽穗等,销至清河、威县、邱县等10多个县。毛巾制造业始于1905年。其时,高唐知州周家齐创办工艺局,改变土法工艺织制毛巾和白布。1912年,聊城的徐相父子开办的织袜厂既织袜也生产毛巾。民国时期,各县创办的“平民工厂”、“民生工厂”除织布外也兼产毛巾。1948年,聊城裕民工厂和冀鲁豫第六专署职业学校合并后,也间有毛巾生产。
1952年5月15日,高唐县棉织生产合作社成立,时有毛巾织机1台。同年,博平县马学奎创办的私营手工业毛巾作坊加入博平县棉织生产合作社。1955年,临清6家丝线店联合成立临清光明丝线社;1958年,该社与丝绸厂合并;1961年,该社从中分出成立临清制线社,至1964年,企业固定资产达1.3万元,流动资金3.2万元,年产值50多万元,利税0.6万元,产品有绣花线、旗穗、花线等以及传统的丝线制品;1966年,改厂名为临清制线染社,祠年8月新增木芯蜡光线生产;1976年,扭转了自1974年以来的亏损局面,实现工业产值208.4万元、利税10万元;次年,易名临清制线厂;1982年,生产能力由年产折纱380吨扩大到538.68吨,产值由182.4万元增加到492.4万元,实现利税额40.6万元。1968年,在平棉织被服厂于1962年撤销后重新上马,定名为在平毛巾厂,时有织机20台,当年生产毛巾33.5万条;至1976年,职工282人,实现产值106.5万元、利税8.4万元,年产毛巾187.8万条;1981年,扩建宽幅巾被织机,年产巾被30万条;1982年,改造毛巾织机10台为1515B—75提花巾被织机,年产毛巾242.6万条,实现工业产值418万元、利税52.2万元。临清毛巾厂原为临清社会福利皮毛厂的毛巾车间,1969年始产毛巾,1971年独立,至1976年生产毛巾114.6万条、折纱403.5件,实现产值75.63万元,所产“705”毛巾获全省白度样品第一名,1976〜1978年增添印花产品,1981年增加1515B—75毛巾织机20台,次年生产毛巾190.5万条,折纱256.67件,实现产值220.57万元。聊城织带厂于1969年由麻绳社转建,时有生产设备51台。冠县织带厂于1976年由冠县服装厂分出建立,时有编织机95台、手套机15台、捻线机1台。至1990年底,全区复制企业有临清毛巾厂、在平毛巾厂、临清制线厂、冠县织带厂、聊城织带厂等5处,拥有职工3838人,主要产品毛巾的产量为1000万条,实现利税144万元。其中,临清毛巾厂有职工802人,主要生产面巾、枕巾、毛巾被、儿童巾被、岀口浴巾等5大类50余种花色,大多销售于河南、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深圳,出口科威特、利比亚、新加坡、日本、菲律宾、毛里求斯、苏联等国家,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97.57万元,实现产值900万元、利润28.42万元;在平毛巾厂有职工1944人,固定资产原值2332万元,销售收入2009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996万元、利税77.万元;临清制线厂有职工879人,实现产值1006万元、利税2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37万元,销售收入858万元;冠县织带厂有职工26人,主要生产地毯线、多股绳,实现产值34万元、利税0.1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0多万元;聊城织带厂有职工18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8万元,销售收入86万元。至1996年,全区复制企业共6家,有职工4288人,固定资产原值91.32万元,完成产值7750万元,实现利税87万元。
第九节化学纤维
月青纶化纤是全区纺织行业生产化学纤维的唯一产品。1971年,临清印刷厂响应国家提倡的“大厂带小厂”的号召,创办了月青纶化纤车间。以厂长张荣楷为首的攻关小组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的情况下,自制设备、边干边学,终于试制成功睛纶化纤产品,且投入了小型生产。但是,由于生产晴纶化纤的主要原料丙烯腈硝酸用量较大,运输、储存困难,加之生产设备、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于1976年停产。自1971年始产至停产,共生产腈纶化纤产品4吨余。
第四章医药工业
第一节主要产品
境内医药产品的生产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远在战国时期,东阿故城即今阳谷阿城镇附近就有以驴皮熬制阿胶的作坊,其熬胶水源古阿井至今尚存。50年代,区内先后建立阳谷古井阿胶厂、东阿阿胶厂、临清中药厂等3个中成药生产厂家。60年代,临清市医疗器械厂、山东医疗器械厂、临清药物机械厂先后建立。70年代,临清东风制药厂、在平制药厂、聊城制药厂等3家西药生产厂相继投产。80年代,东阿县医疗仪器厂、华鲁制药厂等先后建立。90年代初,东阿阿胶厂改造成东阿阿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医疗器械厂与烟台有色金属企业集团公司、海南金利工贸实业公司合资创办了聊城鑫源铜业公司。至1996年,全区医药工业企业按行业归口管理的有16家,其中,地区医药公司所属系统内企业6家。6家工业企业中,以中成药为主要产品的有东阿阿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临清中药厂;生产化学药品的有华鲁制药厂和临清东风制药厂;生产医疗器械和制药机械的有聊城鑫源铜业公司和临清药物机械厂。其主要产品有东阿牌阿胶、复方阿胶浆、健脑补肾丸、痢必灵、阿胶益寿精、小儿止泻片、代血浆、大输液系列产品、甲硝唑、无氧铜杆、压片机、药物粉碎机和切药机等10。余种。在医药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随着市场的需求变化及企业生产能力的增强,不断改变生产品种和品种的剂型。建国前,中成药的生产主要以膏、丹、丸、散、胶剂等剂型为主。此后,剂型不断增加。1971年增加片剂,1980年增加糖浆制剂,1982年增加冲剂。化学药品主要品种剂型也发生了变化。1975年,其主要剂型为针剂,1977〜1979年岀现膏剂生产,1983年增加冲剂和胶囊剂,1984年增加原料药生产,1988年增加大输液生产。1968年,医疗器械产品成为该系列的主要生产产品,1970年增加制药机械产品的生产,1988年又增加卫生材料产品的生产。1970年,粉碎类产品是药物机械系列的主要产品,次年增加中成药制剂类产品生产,1975年增加切药类产品生产,1981年又增加炒炙类产品的生产。随着各种产品类型的增加,各种类型在本系列产品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发生变化。总的变化趋势是蜜丸、散剂、针剂等剂型及制药机械和粉碎机械类产品呈比例下降趋势,其它则呈上升趋势,但蜜丸、水丸、针剂及医疗、粉碎类产品始终占主要比例。
第二节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
全区医药产品的质量,无论是五六十年代,还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产品合格率均达到98%。东阿阿胶厂生产的阿胶于1980、1985、1990年3次荣获国家金质奖,1988年在全国阿胶同类品种质量评比市场抽样检测中获总分第一名。临清中药厂的健脑补肾丸于1980、1985年两次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部优产品”称号,痢必灵于1982、1987年两次获省“优质产品”称号。阿胶厂生产的液体阿胶、在平制药厂生产的肌昔胶囊、聊城药厂生产的微晶纤维素,3种产品于1991年均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在努力提高传统产品质量的同时,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自1980〜1996年,先后研制生产了痢必灵、小儿止泻片、复方阿胶补浆、阿胶三宝膏、华施力口服液、盐酸布比卡因、抗骨质增生丸、止血复脉合剂、感冒退热口服液、竣甲基淀粉纳、ZQ120—2型旋转式切药机等30余种新产品。
自1953年全区第一个国营医药企业建立以来,至1969年的17年间,全区医药工业共实现利润72.08万元,年均增长速度为24.47%;上交利税76.05万元,平均增长速度为26.65%。1970年后,发展速度呈滞长形势,经济效益达到历史最低点。至1980年的11年间,共实现利润233.33万元,上交利税共331.77万元,平均增长速度为12.19%。1980年后,经济效益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到1988年的8年间,共实现利润额为1232.41万元,相当于1980年前28年的4倍多,年均增长速度为58%;上交利税1015.71万元,相当于1980年前28年的2倍多,年增长速度为23.41%。1990年,实现利润696万元,上交利税266.73万元,完成总产值7560万元,分别比1979年增长46.6倍、8.74、倍和13.4倍。1991〜1994年,地区医药公司所属系统内6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61169万元,实现利税6627万元、利润4712万元,总产值、利税、利润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21.93%、34.3%和28.19%。1995〜1996年,系统内6家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41934万元,实现利税8045.6万元,利润4926.6万元。其中199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0411万元,实现利税4298.6万元、利润2798.6万元。第五章卷烟工业
第一节卷烟生产
手工卷烟1943年,阳谷县安乐镇袁庄李裕荣等,率先办起境内第一座烟厂——“裕荣烟厂”,时有工人12名,生产“天坛”、“兰芝"两种牌号,日产150条。1946年,该厂与徐翼(今东阿、阳谷县各一部分)县银行合资经营,易名“裕丰烟厂'',时有工人50余名,日产250条(1948年,厂迁聊城与裕兴烟厂合并)。1946、1947年,聊城大华卷烟厂和志成、大生烟厂先后成立。1948年晋冀鲁豫机关报《人民日报》载:“聊城端正政策以来,新添商号24家,其中有座商同兴烟店等。”据1948年筑先县(今聊城市)城关镇调查,有手工卷烟29户,经营烟料27户,经营纸烟为当时筑先县6大行业之一。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军办或公营烟厂的出现,手工卷烟无力与机制卷烟相竞争,同时,手工卷烟者制造冒牌假烟或偷税漏税。为了整顿经济秩序,1949年6月,冀鲁豫行署通令设卷烟厂分公司统一领导公营烟厂,手工卷烟予以取缔。
机制卷烟区内的机制卷烟工业多始于解放战争时期。为保证军需民用,军办和地方机关兴办的烟厂相继出现,仅聊城、临清两县即有厂家10处之多。1946年,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山东时,有些游击区的烟厂先后迁至境内,后与境内烟厂合并,成为一定规模的机制卷烟厂。其中,生产规模较大、生产历史较长、产品较多者有聊城裕兴烟厂、聊城制烟厂和临清卷烟厂3个厂家。
聊城裕兴烟厂原系菏泽民主烟厂,始建于1945年8月,址在荷泽县定陵集。1946年11月,厂迁冠县康寺;是年底再转朝城县(今莘县)香庙村;1947年7月,又移聊城东关太平街耶稣教堂院内。1948年3月,该厂与冀鲁豫第六专署的裕鲁、永光、运丰、裕民等烟厂合并,定名为“裕兴烟厂”,时有职工30人,拥有卷烟机7部、切丝机3部,以柴油机、蒸汽机作动力,取代主要工序的手工操作,形成半机械化生产。6~12月共生产金钟牌、兰竹牌香烟477602条。1949年2月,该厂因华北烟草公司撤销而停产。同年6月,生产、经营分开,生产恢复,开动卷烟机5部,日产量达18箱左右;8月,停止生产“兰竹”牌香烟,试制成功“前进”牌号。1949年,该厂共生产卷烟3000箱。1950年6月,聊城裕兴烟厂迁移河南省安阳市,即为今之安阳卷烟厂。
聊城制烟厂筹建于1950年7月裕兴烟厂旧址,同年10月投产,时称聊城烟草公司,有职工66人,卷烟机、轧梗机等设备6部。1962年6月,地委、专署决定撤厂,至1963年4月全部停产,时有切丝机6部、卷烟机6部、包装机4部、烘丝机2部、理叶机16部、轧梗机2部、锅炉2台、圆车2台、铳车7台,拥有流动资金878382元,固定资金420151元,职工292人。1950〜1962年的13年间,聊城制烟厂在生产设备、产品、产值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的发展和提高。职工人数从1950年66人发展至1962年392人;生产设备从1950年6台发展到1962年43台;1950年年产量为826箱,1962年为2011箱;1951年的产值为62.393万元,1962年增至340.561万元。13年间,除1956年因使用黑灰截火烟叶被迫削价出售香烟造成亏损32229元外, 年年盈利,其中1951年盈利10346元,1962年达520652元;共生产各种牌号香烟145614箱,总产值2747.2970万元。
临清卷烟厂是以晋冀鲁豫边区冀南区党委财经办事处所属的义和烟厂为主体,与冀南区第一专署机关所属的东光烟厂、冀鲁豫军区第七分区司令部所属的六聚烟厂、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二十旅所属的裕丰烟厂等合并而成。“义和烟厂”是1946年初于大名平原商店筹建,是年9月,厂移临清天桥街原中棉公司院内,历时20多天,再迁清河县王官庄,次年9月复迁临清原址。“东光烟厂”建于1946年春,址在临清大义街;次年,合并接受临清城内私营烟厂70余家,且将厂址迁于考棚街,时有工人200余名,使用小型卷烟机生产“国光”等牌号。“六聚烟厂”建于1946年春,因初由6家公私合营而得名,址在临清会通街,工人多为部队残废军人,拥有两台手摇卷烟机,生产“武圣”、“宝塔”等牌号香烟。“裕丰烟厂”建于1946年春,厂址初于临清城南马庄,冬迁至城内,时有职工六七十人,多为七纵二十旅留守处的干部、战士,有小型卷烟机4台,生产“明星、“海岛”两个牌号香烟。1948年4月,在冀南烟草分公司的主持下,义合、东光、六聚、裕丰4家烟厂合并为“冀南新烟厂”,时有职工594人,卷烟机20台,单机日产320条,切丝机7台,发动机4台,圆车1台,柴油机1台等,成为冀南解放区生产规模较大的公营厂家之一。1949年2月,恢复厂名为“义合烟厂”;5月,首台大卷机投产;至1952年,大卷烟机达7台、切丝机11台。是年12月,易名“临清七一烟厂”;此后易名“国营临清卷烟厂”;1986年定名为“临清卷烟厂”至今。临清卷烟厂经过多年的设备更新,制丝、卷制和包装工序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生产。至1990年,拥有各种生产设备104台,其中新中国式卷烟机16台、综合式卷烟机15台、包装机3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333万元,全部流动资金454万元;卷烟总产量82918箱,实现产值4397万元,利税912万元。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868人, 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101万元,卷烟总产量5万箱,完成产值5062.9万元,实现利税2869万元。
临清卷烟厂重点年份主要经济指标第二节卷烟牌号
1943年,“裕荣烟厂”建立后,生产有“天坛"、“兰芝”两个牌号。1986年合并于“裕丰烟厂”后,先后生产有“金钟牌”、“兰竹牌”、“前进牌”香烟;聊城制烟厂从始产的1950年至停产的1962年13年间,先后生产金星、古楼、灯塔、位山、红月亮、新聊城、东升、三宝、鲁西、金珊瑚、车轮等11个品种;产品档次,1955年前均生产丙丁级,1959年始产甲乙级,同时新产戊级,其中甲级香烟有金珊瑚、精古楼等,乙级有红月亮等,丙级有古楼、金塔、三宝、新聊城等,丁级有车轮、鲁西等,戊级有鲁西、位山等。临清卷烟厂建厂40多年来,先后生产各种牌号香烟共50种。1946年初首创第一个牌号“耕牛”香烟,同年又增产“童子”、“顺风”等牌号。1950年,生产“特七一''、"特顺风”、“战舰”、"48支七一”、“48支顺风”、“八一”等牌号。1951年,生产的牌号有“特制烟”、“老七一”。次年,“新七一”、“简七一”定为丙级,“战舰”、“顺风”定为丁级,且始产“佳宾''、“百鸽”、“三鸽”牌号,试制“三三,,、“三四,,乙级牌号。1960年,研制生产“特制高级七一”、“甲级七一”和乙级“先锋桥”、“菊展”以及丙级“天文”牌号。1965年,按照济南烟厂总厂的统一安排,生产有“大鸡”、“天桥”、“珍珠鱼”、“红红”、“大丰产”等牌号,乙级以上者一律停产。1970年,研制生产乙二级“先锋桥”,丙一级“红星”、丙二级“险峰”,丁级“骏马”,戊级“红菊”、“红灯”等牌号。1971年,乙级“红星”研制生产。1976年,乙一级“狮猫”研制生产。1978年,生产乙级“新颖”,丙级“五样松”、“天鹅”,丁级“飞行”和戊级“香花”等。1980年,研制甲级“光岳楼”、乙级“月香”、丙级“玉兰”及雪茄型“古鼎”。次年,生产长支咀“光岳楼”、长支咀“狮猫”、短支咀“月香”、长支咀“新颖”及丙级长支咀“珍禽”。1983年,生产有丙一级长咀“珍禽”、细长支“珍禽”,丙二级“凌兰”,丁级“迎雪'',戊级长咀“美佳”及戊级“白象”牌。1984年,与青岛烟厂联合生产丙二级“青岛”牌,研制生产了乙级“唯美”、丁级“龙舟”牌。1985年,研制生产丙一级“春天”,与济南烟厂联合生产丙一级“泉城”,与安阳烟厂联合生产戊级“秋叶”牌。1986年,研制生产了甲级混合型硬壳“岱宗”牌、甲级烤烟型“光岳楼”咀烟、乙级混合型“美佳”牌,与济南烟厂联合生产戊级“鹊山''牌香烟。1990年后,又先后研制生产了“鲁宝”、“朋友''、斗牛士"、“大帅”、“琥珀”、“红宝”、“泉城”等新牌香烟。
第六章机械电子工业
境内机械工业始于1921年,时有临清号协兴铁工厂1座,拥有职工32人,主要设备为打风机、模型炉子和车床,主产铁锅及轧花车。至1934年,共有民营机械铁器、锡器小型作坊23家,主要产品有铁锅、轧花车、犁、铧等农用工具,以及铜勺、铜盒、锡壶、水烟管等生活用品。至1945年,小型作坊或关闭或联营,所剩无几。1945〜1947年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馆陶县郭徘徊头村炸弹厂、威县炮弹厂(原址于临清)和东阿县大秦庄民生铁工厂等先后建立,奠定了全区机械工业的基础。建国后,机械工业有了长足发展。1958年,全区有机械工业企业16个,职工3497人。至国民经济调整后的1962年,全区有工业企业14个,职工2042人。1966年,分别从青岛、莱阳迁至聊城4个厂家,同时新建企业2处。至1969年,全区机械工业企业发展至29处,职工11046人,年产值4960万元。1970〜1977年,区内20家企业承担了自制195柴油机专用生产设备和内燃机配件的生产任务,并组织了泰山12、铁牛55两种拖拉机的会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运行机制、产品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科研开发取得大批成果。1990年,全系统有职工19650人,全员劳动生产率由1979年的人均4822元提高到1.7293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33550万元,比1979年的7819万元增长4.3倍;实现利润1782万元,比1979年的232万元增长7.68倍,部优、省优产品分别达12个和13个。1994年,全区机械电子工业共有县属以上工业企业40个,共有职工23670人,固定资产净值43815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1631万元,实现利税8064万元。至1996年,全区机械电子工业包括农业机械、仪器仪表、机床工具、电工电器、通用机械、汽车配件、电子、重型矿山等行业。共有县属以上企业39个,其中大型企业个,中型企业12个;共有职工2.8万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0.2万人;固定资产原值7.8亿元,净值6.24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33.3亿元,实现利税3.17亿元,在全省机械工业系统20个地市局中位居第二位。
聊城地区重点年份机械电子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第一节机械工业
日用机械
建国前,境内多有散落于各县城镇的修表店、修车铺,且以手工维修为主。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聊城“春源阁”为境内最早的修表店。由于历史、经济条件的制约,直至1955年,全区的日用机械行业尚未形成制造生产能力。1955年10月,临清市60多家自行车维修个体户集资建成临清市自行车修造生产合作社(临清市自行车飞轮厂的前身)后,人力车车轴、自行车车架、自行车前叉以及小钢磨、拖车、汽车配件、水泵等相继生产,开辟了聊城地区日用机械工业的新纪元。此后,临清市缝纫机厂、临清市自行车零件厂、临清市粮油机械厂先后建成投产,标志着全区日用机械工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尤其聊城手表厂的建成及其产品的问世,更为日用机械工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至1990年,全区日用机械工业企业有聊城手表厂、聊城自行车零件厂、临清自行车飞轮厂、临清缝纫机零件厂等4个企业,有职工3899人,固定资产原值6123万元,实现总产值10842万元,利税717.1万元。至1996年,全区3个日用机械工业企业共有职工333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183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418万元,实现利税202万元。
聊城手表厂是轻工部生产手表的重点厂、山东省重点大型骨干企业,也是全国生产航海计时仪表的唯一厂家。1966年9月,烟台钟表厂104分厂迁至聊城,定名为山东烟台钟表厂聊城分厂;1971年6月,改名“山东聊城钟表厂”;1980年5月,更名为“山东聊城手表厂”。该厂拥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精密的检测仪器2062台,其中进口设备217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100台,依设备实际生产能力达年产机械表120万只、电子表30万只。该厂的主要产品有“泰山牌”ZLC型统机男表、中型表、日历表、KLC型坤表、DLC—3型行针式石英女表、104船钟等。花色品种有普通表、镀黄表、日历表、镀金表、异型壳表、104三大针日历船钟、104三大针日历石英钟。104、108船用时钟,1964年获国家经委、科委、计委新产品试制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79年获山东省“优秀产品”称号,1985年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泰山牌”ZLG型统机手表,1973年始产,1981年通过部级鉴定,1982、1985年均获山东省手表质量评比第一名,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KLG型机械坤表,1980年自行设计研制成功。次年通过省厅技术鉴定,1982年获省厅新产品二等奖,1986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DLG—3型指针式石英电子表,是该厂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1984年始制,次年通过省厅技术鉴定,填补了全省石英手表生产的空白;1986年获省优质新产品一等奖和省一轻厅“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在全国同类产品中率先打入国际市场,且于海外客商中赢得了较高信誉。1985~1990年,该厂共生产石英手表209.252万只,岀口91.318万只、创汇311.16万美元,产值211.642万元,成为全国石英手表出口早、创汇多的企业之一。自建厂至1990年,该厂共生产手表1090万只,完成工业总产值48919万元,实现积累13775万元,为国家投资该厂额的2.9倍。其中,1990年有固定资产原值5481万元,固定资产净值345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0018万元,生产手表152万只,实现利税615.1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2469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385万元,生产各种手表130万只,完成产值4293万元,实现利税125万元。
自行车小飞轮、摩托车轮、电煤钻侧式供水器,由临清市自行车飞轮厂生产。其产品牌号分别为红马牌、金鹿牌、大鹏牌,其中自行车飞轮是其主导产品,也是全区重点出口产品之一。大鹏牌20齿自行车小飞轮于1985年获山东省自行车联合公司“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天津、北京、湖北、江苏、黑龙江等十几个省市,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和欧美等国家均有其销售市场。1989年2月和10月,分别与美国签定5万只和17.1万只小飞轮的购销合同。1987年,生产小飞轮101.91万只,产值343万元,实现利税55.9万元,分别比1986年增长119.4%、122.72%和507.61%,岀口创汇48.36万元。1989年5月,新增年产300万只的扩建项目,该厂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在市场疲软的1990年,生产小飞轮65万只,完成产值230万元,实现利税15.6万元。至1996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0万元,生产小飞轮582万只,完成产值379万元。
聊城市自行车零件厂是山东省一轻厅重点生产自行车曲柄、牙盘的专业厂,主要生产普通自行车、加重自行车、变速自行车、三轮车的A、B、C、D型中轴七配套的曲柄链轮和连体链轮5大系列27个品种,其中有11个品种配套出口中东、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为青岛自行车公司生产配套出口的BMX“16”“20”型自行车零件,是1988年轻工部银质奖的唯一获得者,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博览会上被评为金质奖。该厂自1974年转产自行车曲柄、牙盘以来,产品系列不断增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15.4万元,实现产值251万元,利税11.7万元,主要产品产量35万只。至1990年,固定资产原值229万元,实现产值424万元,利税91.3万元、利润15.4万元,主要产品产量达68万只,岀口创汇96万元。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428人,固定资产原值468万元,主要产品产量166.32万只,完成产值746万元,实现利税96万元。
临清市缝纫机零件厂是山东省生产缝纫机零件的唯一厂家,也是轻工部重点生产缝纫机零件的专业厂家,主要产品有针板、送布牙、活压脚和推板,年产能力均为100万件。1974年前,产品主要供应青岛缝纫机厂;1976年销售范围开始扩大;1979年轻工部定点后,业务再度扩大,先后销往北京、西安、长治、武汉、福州、邯郸等地。1987年,主要产品产量28.93万个,完成总产值129万元,实现利税10.8万元,其中利润4,5万元。1990年,完成产量42万个,总产值170万元。1991年,该厂与临清食品厂合并组建为临清食品饮料总厂。
临清市自行车零件厂是1983年1月由临清市自行车飞轮厂分岀的集体所有制小型企业,其主要产品“金鹿”28型自行车前叉,年产能力8万支,当年生产5.85万支,实现产值24万元,销售收入19.8万元,税金3万元,利润0.4万元。1987年,该厂有职工36人,主要生产设备15台,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9万元,实现总产值3万元。是年,该厂合并至临清市自行车飞轮厂。
工业锅炉
区内锅炉生产始于1973年。当年,聊城锅炉厂自行设计生产了工业用D型结构、往复推动炉排的蒸汽锅炉和强制循环、自然循环的热气锅炉;1988年,又研制生产了快装锅炉。至1996年,该厂先后生产的各种锅炉计有5个系列18种型号。其中,SZW2一1.27/194型蒸汽锅炉于1983年获聊城地区科学技术一等奖;QKGO3—0.7/95型、QXW0.7—0.7/95型强制循环热水锅炉于1989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SZS0.8—0.7/95型燃气热水锅炉于1987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1988年又获山东省优质产品二等奖;SZS40—7/95型燃气热水锅炉1988年获山东省优秀新产品二等奖。产品销往北京、宁夏、黑龙江、广西、贵州等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1985年,年产45台/147蒸吨。1986〜1990年,累计产量为263台/809蒸吨。其中,1990年年产37台/96.5蒸吨,工业产值456万元,实现利润27.6万元,上交税金4万元。至1995年,该厂共有职工252人,固定资产原值1314万元,完成产值414万元,实现利税6万元。1996年该厂完成产值735万元。
内燃机械
鲁西牌X195、1100型柴油机是聊城内燃机厂的主导产品,1970年投产至停产共20余年的生产历史,并具备年产2万台的生产能力。为适应市场需求,1989年该厂又开发生产了12V90B柴油机气缸盖、支撑体、涡轮端盖等产品。
X195柴油机系单缸、卧式、四冲程、涡流燃烧室式柴油机,具有7种型式的变型,适宜用作小四轮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机动翻斗车的动力,也可作为农副业加工、农田排灌、小型发电站、空压机站、小型船舶、小型运输车辆的动力。该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工工艺,数量、质量不断提高。1972年,生产能力已达0.5万台;1984年,生产整机2800台;1985年,年产突破1.5万台;至1990年达2330台。1983年,该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4年通过机械工业部生产许可证验收和采用国际标准验收,被机械工业部命名为“节能内燃机产品”,且经农牧渔业部鉴定并予以推广;1988年通过省优质产品重评;1989年被评为一等产品,河南、河北等地均有其较广泛的销售市场。1991年后停产。
1100型柴油机是聊城内燃机厂与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共同开发设计的新产品,是在总结国内小型单缸柴油机制作经验,并吸取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设计的新一代小型单缸柴油机。该机不仅具有较大的功率和扭矩储备,同时具有油耗低、振动小、运转平稳等特点,其各项性能指标已达到国内外同类机型的先进水平。其用途广泛,配套适应性强,可用于15马力级小四轮拖拉机、机耕、联合收割机、排灌、农副产品加工的动力,也可用于凿岩机、空压机、机动翻斗车、小型发电机及船舶之动力。1985年,该机通过省级鉴定,且形成批量生产能力。1989年获取国家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达到一等品水平;1987年出口巴基斯坦260台,创汇622万美元。截止到1990年共生1527台。1991年后停产。
金属切削机床
1958年,聊城活塞环厂试制成功6呎皮带马达两用车床,并批量生产;同年11月,试制成功了8呎龙门刨床。1968年,临清机床厂始产Z535型立式钻床,此后逐渐形成系列产品。1976年投产Z5163型方程立式钻床,最大钻孔能力为63毫米。1986-1990年共生产70余台。1985年,试制投产Z5125A型立式钻床,填补了山东省机械产品的一项空白。1986年,产品通过省级鉴定,1987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8年获山东省机械厅科技进步三等奖,1989年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至1990年共生产441台。1987年又试制投产Z5140B立式钻床,1988年通过省级鉴定,1990年岀口到东南亚、南美洲各国家8台,创汇25万美元,到1990年底共生产207台。ZQ4013型台式钻床于1989年通过地区鉴定,1990年生产330台。该厂与香港客商合作试制生产的KSG-614型精密平面磨床,磨削最大长度为370毫米,加拿大及欧美、东南亚各国均有其销售市场。1990年,生产25台。同年,该厂还生产Z3725型万向摇臂钻床5台。1989年始产的CK系列组合夹具,广泛应用于各类金属切削加工机床的工件紧固,通用性、灵活性较强,1989年销售国外1500套,创汇42万美元;1990年生产1500套。1991~1995年,该厂共生产各种钻床1057台,磨床327台,CK系列组合夹具458套。1996年生产各种钻床75台。
聊城机床厂自1970年始至1978年止共生产C336-1型回轮式六角车床300台;1970~1976年生产CQ6137型普通机床70台。聊城机械设备厂从1973年始至1975年生产B665型牛头刨床60台;1976~1978年生产TX32铳削动力头161台;1979〜1980年生产TM1型镗磨缸机51台。1986年,该厂生产的GD6140走刀箱,系德州机床厂GD6140车床配套部件,1987年随主机岀口,至1990年共生产5200余台,1991〜1995年共生产5435台,1996年生产1275台。
锻压机械
区内锻压机械的生产始于1964年。当年,聊城通用机械厂开始试制生产TH-35型弹簧锤。该产品主要用于社队企业中小农具的锻打加工。因板弹簧使用寿命较短,于1968年被淘汰停产。先后共计生产300台。1965年,试制投产C41—40型空气锤。该产品为小型企业的主要锻压设备。至1969年停产,共计生产500台。1967年又试制投产 C41-150型空气锤,年生产能力50台。1969年试制投产C41—400型空气锤。该产品适用于大中企业的大锻件的锻打加工,是造船、矿山机械业的必备设备。因需求量较小,于1979年停止生产,先后共计生产215台。1984年,聊城通用机械厂易名为聊城锻压机床厂,成为山东省机械厅锻压机械的定点生产厂家。1986年,该厂试制投产C41〜75B型空气锤,1988年试制投产C41-250B型空气锤,并分别通过中国锻铸机械产品检测中心测试及省级鉴定,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属第二代新产品。1989年,该厂部分产品出口至土耳其等国家。1964~1985年共计生产各式空气锤1600台;1986年〜1990年共计生产336台,产值808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53台,实现产值251万元,利润103万元,上交利税82万元。1994年,该厂易名聊城锻压机床有限公司。1991〜1995年,该厂生产各式空气锤401台;1996年生产70台,产值842万元,实现利税148.3万元。该厂除生产上述各式空气锤以外,还生产C41系列空气锤配件。
起重机械
区内生产的起重机械主要是五环牌HS型手拉葫芦。该产品于1969年由聊城起重机械厂试制成功并批量生产。至1996年底,已有0.5〜15吨等规格和产品。该产品主部件的合格率达到97%以上,各项指标均达到部颁标准。1983年,产品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4年,取得7个产品规格的部颁生产许可证;1987年,该产品荣获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手拉葫芦在国内拥有500多家用户,遍及24个省市。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享有较高的信誉。1981年,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先后销往东南亚各国及美国、法国、西德、新加坡、伊朗等22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出口3480台。1985年,实现产值1882万元,产品产量为7746台,其中出口1022台。至1985年底,累计出口近万台,创汇150余万元(人民币)。1986年岀口545台,次年出口3505台。至1990年底,累计出口3万余台,创汇160万美元。其中,1990年出口1480台,创汇4.1万美元;生产各种手拉葫芦25267台,完成工业总产值590万元。1991〜1995年,共生产各种手拉葫芦139774台,完成产值6538万元、利税364万元。其中,1995年生产手拉葫芦21378台,完成产值987万元。1996年,该厂并入聊城运输机械厂。
农业机械
种植机械1953年,聊城农具机械厂试制中耕机成功,至1955年累计生产125具。1959年起,该厂投产步犁、双行棉播机,至1960年底共生产步犁6667部、双行棉播机1010部。1954年,临清益华铁工厂投产三齿耘锄;1960年生产五行小麦条播机,至年底生产150台;1962年投产畜力棉播机,具有年产0.5万部的能力,至1964年停产,共计生产18013台,成为国家名优产品,曾出口至几内亚。1966年,该厂投产棉花播种机,至1968年停产,共计生产18073部。1976年,东阿机械厂始产Z-9小麦播种机,至1978年停产,共计生产1051台。1977年始?该厂与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共同研制成功ZBZF-4型播种中耕通用机架,且批量生产,先后行销河北、甘肃、陕西及山东各地,且援助坦桑尼亚、圣多美普林西比各1台,自始产至1980年共生产220台。1982年,该厂又生产半机械化棉花播种机械BM-2A型棉播机,至1984年共计生产0.9万台。1977年,阳谷机械厂试制成功2BC-11A型小麦播种机并批量生产,当年生产800台,1978年转产。1982年,地区农业机械研究所研制的2BMT-4型棉花精量播种机通过地区鉴定,1983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1984年,临清农机设备厂共生产播种机75台;1985年,临清第一机械厂生产齿耘锄2050台;临清机械四厂生产播种机3450台。1986〜1990年,临清农业机械厂生产PHS—3、PHS—5型平地合墉器4500台;1991〜1996年共生产5400台。排灌机械1950年,聊城农具机械厂、临清机床厂试制解放式水车成功。1952年,聊城农具机械厂又先后试制成功52式、53式、56式水车,至1958年止共生产各式水车45443具。临清机床厂自1950〜具58年共生产水车6497具。1952年,临清农具机械厂(今临清汽车配件厂)始产“五轮”、“八挂”两种水车;1954年,又生产53式、54式水车。1958年,临清机床厂生产水泵691台,此后停产。1965年,聊城活塞环厂试制成功TR一64人力回转打井机,当年生产100台,且参加了第八机械工业部全国农用打井机具交流选型会。1954〜1965年,全区各县机械厂均先后生产解放式水车、机井管子等。1966年后,水车产量减少,水泵、打井机成为主导产品。1967年,在平机械厂生产了人力回转打井机。1972年始,东阿机械厂试制投产鲁6-18A型水车,至1976年止共计生产3200台。1966年,冠县水泵厂产农用水泵,当年生产3N、3B33、6BA—18型水泵133台。1967年,新产水泵少量出口。1968年,增加MN100一18型水泵生产,年产145台;1980年增产鲁6—18A型,年产575台;1985年,生产5种型号的水泵3356台。1987年,该厂始产IB型离心泵,系采用ISO国际标准的最新节能产品,节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次年通过部级鉴定,企业成为机械部定点生产厂家;该产品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66〜1985年,该厂累计生产各式农用水泵67836台;1986〜1990年共生产67904台。1991—1995年共生产118471台,其中1995年生产50078台。1996年生产60249台拖拉机1958年,聊城农具机械厂试制成功“飞跃”牌25K拖拉机,此为全区拖拉机生产之始。1959年,又试制成功35Hp马力轮胎式拖拉机和保粮18型拖拉机,但均未批量生产。1975年,聊城拖拉机厂始产“铁牛”牌一55型拖拉机,至1978年停产,其间共计生产139台。自1972年始,该厂生产“东昌”牌泰山一12型小四轮拖拉机。该机为小型农用轮式,具有功力匹配得当、速级分配合理、制动可靠、操作灵便、配套机具齐全等特点。1985年,经中国拖拉机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抽查定为一等品,并获得机械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和农牧渔业部颁发的产品推广许可证,当年形成万台的生产能力,销往黑龙江、内蒙古、安徽、北京、天津等1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地市、县计6280台,实现产值2525万元。1987年,该产品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时荣获机电部“优质产品”称号。1988年,在全国首届名优拖拉机拉力赛中获“优胜奖杯”。1990年获“国家节能产品”称号,在全国行评中获“全国同类产品质量最高奖”。1987~1990年,小四轮拖拉机连续4年被评为“信得过产品”。1972〜1990年,该厂共计生产小四轮拖拉机101616台。其中,1990年生产22002台,产值75878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195018台,其中1996年生产54018台,产值38849万元。
脱粒机1954年,聊城农具机械厂试制成功玉米脱粒机,当年生产200部(此后停产)。1976年,聊城机械制造厂试产工农2—700型脱粒机,当年生产46台,产品经省、地有关部门验收,净脱率达98〜99.5%,定为合格产品并批量生产,至1976年共产2397台。1977年改产1500型小麦脱粒机,至1978年共产1862台。1979年后,改产既脱小麦又脱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500型脱粒机。至1985年,累计生产各种型号脱粒机5328台。1987年,5TJ—50型脱粒机投产且通过地区鉴定,1990年通过机械部组织的生产许可证验收。1986〜1990年共生产脱粒机4250台,1991〜1995年共生产1875台,1996年,该厂并入聊城运输机械厂。1991~1995年阳谷机械厂投产550型脱谷机后,改产5TJ-50型脱粒机,其功效为1000〜2000/小时,脱净率大于99%。1990年共产脱粒机1211台,1991—1995年共生产1367台,1996年生产150台。
运输机械“双力牌”JL650型手推胶轮车,系聊城运输机械厂于1966年始产的传统产品。该产品是人畜两用、城乡兼顾的短途运输工具,其载重量大于630公斤。产品以优质钢材制造,所有零件经烤化、电镀等表面处理,其轴承由优质挡碗及钢球组成,外装防尘密封圈。因其质优价廉,于1981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12月被评为部优产品,1983年5月再次荣获“部优产品”称号;1987〜1989年连续3年被山东省农业机械公司、山东省质量管理委员会评为“信得过产品”,并作为地方名优产品收录于《国家企业产品名录》一书中。1966〜1990年,生产总量达396.27万轮。其中,1985年生产20.295万轮,1990年生产83.6万轮。1991年后停产。1982年,聊城运输机械厂试制生产JCH1000畜力板车。该产品采用该厂独立研制的挡碗钢球散珠结构和优质轴承滚动系统,经可靠性试验,其寿命拉长两倍,被批准为专利产品,全国独家生产。至1990年底,共生产11702辆,其中1990年生产1万辆。1991年后停产。“致富牌”IF—500型系列柴油机动三轮运输车,是聊城运输机械厂于1984年试制成功的又一运输机械。1985年投入批量生产,同年生产1612辆。1986年,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其主要性能指标处领先地位;1990年,通过机械电子部举办的三轮车上目录的检查。同年,形成六马力、八马力、十二马力等10个品种的系列产品。自始产至1990年累计生产20743辆,其中1990年生产8005辆。之后,“双力”牌机动三轮运输车为该厂的主要产品。1991~1995年共生产各种机动三轮运输车27.4万辆;1996年,该厂组建为双力农用车集团,当年生产各种机动三轮运输车15万辆,完成产值76003万元,实现利税4300万元。
高唐时风机械集团总公司组建于1993年4月,为机械部农用运输车定点生产企业、全国5大生产农用运输车厂家之一。其主导产品“时风”牌农用三轮车由国家农机具检测中心监制,质量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1995年,该厂三轮车生产能力达30万辆,完成工业总产值5.6亿元,实现利润8268万元,税金1249万元。1996年,该厂生产三轮车207600辆,完成工业产值109912万元,实现利税14300万元。
临清机械厂于1958、1959年先后生产手推车、三轮车及马车、木制拖车。1962年,始产铁木结合的3吨拖车,当年生产68部。1963年12月,试制成功ZHN62—21型、ZHN—63—22型全金属新型农用挂车,次年生产228部。1965年,3吨挂车经省机械厅鉴定达到一等品标准。1966年,研制成功70-5型5吨农用挂车和3吨三向自卸挂车。至1985年,先后研制成功并批量生产1吨、3吨、4吨、5吨、7吨拖拉机牵引的农用全挂车和汽车牵引的全挂车,以及10吨、20吨、30吨、40吨等各种半挂车。1962〜1985年间,生产各式挂车总量为24972部,工业总产值为14519.86万元,实现利税1617.36万元,其中1985年产量为2502部,总产值为1583.36万元,上交利税174.4万元。1980年,70—5型5吨农用挂车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2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部优产品复评,该产品再次被评为部优;1988年获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1990年省优产品复评,该产品获一等品证书。3吨挂车生产以来,连续15年均为一等品。1987年,该厂开发了LZQ9350型26吨货运半挂车,且通过省机械厅技术鉴定。1989年10月,LZQ93690型30吨货运半挂车和LZQ9360型40吨集装箱半挂车同时通过中国重汽公司的鉴定。1990年5月,LZQ9260型20吨集装箱平板半挂车、LZQ9500型40吨货运半挂车同时通过省机械厅技术鉴定。1986~1990年,该厂共生产各类挂车10500部。其中,LZH23—65型3吨挂车于1986年销往阿尔巴尼亚80部;1979年,65型3吨挂车、795型5吨挂车出口坦桑尼亚100部,创汇60万美元。1991〜1995年,该厂生产各类挂车8056部,其中1995年1732部,产值4637万元,利税66万元。1996年生产各类挂车1621部,产值5854万元,利税94万元。
植保机械1957年,专区农业机械研究所在全省率先研制成功与泰山一12拖拉机配套的WP-12型弥雾喷粉机;1977年,研制成功与泰山一25型拖拉机配套的3ML—25型弥雾喷雾机;1980年,研制成功3W一84型吊杆喷雾机,系与泰山一25型拖拉机配套的中型植保机械,主要适用于大面积棉田的病虫防治,也可用于化学除草,次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2年获山东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该所1975年研制成功的3WF—16.8/40喷雾粉机,是与泰山一50拖拉机配套的一种大型高效植保机械,既可喷粉也可喷雾,广泛适用于大面积棉病虫害的防治及化学除草,1981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1983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二等奖。
汽车修造
汽车配件制造1963年,临清汽车配件厂始产汽车配件,当年试制成功NJ130汽缸体;1965年,试制成功斯格达706—RT汽缸体;1966年,试制成功CA—10汽缸体;1968年,又试制成功20吨、30吨液化缸及CB46齿轮泵;1971年,投产6130Q型柴油发动机,年生产能力0.1万台,1980年停产。1978年5月,该厂生产的6130Q型柴油发动机曲轴获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和山东省科学技术成果奖。1980年,该厂液压件研究所研制开发了 HG单系列和TG系列液压缸新产品,1982年HG单系列液压缸通过省机械厅技术鉴定,1983年荣获国家经济委员会颁发的优秀新产品奖,且被评为聊城地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9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该厂研制的TGN837举升油缸、CBCQ80机油泵、控制阀均填补了国内空白。1986〜1990年实现产值5807.78万元。1990年,该厂生产的汽车配件达8个品种12种型号,成为全区汽车配件生产的重点厂家,产品行销国内20多个省市、自治区,且出口至古巴、阿尔巴尼亚等国家。1991年后,该厂并入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
1968年,临清汽车零件厂始产汽车配件,先后试制生产CA—10汽车刹车凸轮轴、离合器外壳、水泵总成、球铁曲轴、后桥半轴等20余种汽车零件,其中后桥半轴计10个型号、曲轴计4种型号。1986年,CA—15后桥半轴和CA-141型汽车发动机曲轴被省机械厅评为优质产品;1988年,49ZQ型曲轴、EQ140曲轴被评为省优产品;同年,49ZQ型曲轴荣获部“优质产品”称号。1986~1990年,共生产曲轴60034支、半轴207311支、刹车箍8431支,实现总产值3485.8万元。其中,1990年实现产值1132万元、利税46.7万元。1991〜1995年,实现产值10789万元、利税1487万元。1996年,实现产值2009万元、利税201万元。
1978年,临清运输机械配件厂始产汽车配件,当年试制投产CA—10B刹车凸轮轴,年产5400根,至1985年年产量达4万根,后逐渐发展各种车型的刹车零件21种,且投产 CA—10、EQ140调整臂和CA—10前后分泵。1986〜1990年,共产各种汽车配件240964件。1991〜1995年,该厂共产各种汽车配件287380件,产值2088万元,利税107万元。1996年,共生产各种汽车配件90754件,产值485万元,利税25.2万元。产品行销国内18个省、市。
汽车维修区内汽车维修始于1954年,至1965年底,全区有汽车大修厂两个,大中修能力达120部,累计维修汽车达1440部。1975年,地区汽车运输公司组建了以职工家属为主体的专修挂车的“五七”工厂。1977年,全区8县市先后建起小型修配厂8个,小修不出县,大修不出区。至1985年,全区共有各种类型修理企业50个。1960年之前,维修设备简陋,操作工艺落后,车辆维修全系手工作业,机件检测全靠手摸、眼看、耳听,以致修理质量差,维修间隔时间短,车辆正常行驶率低。60年代后,先后自制和购置车床、钻床、刨床、铳床、曲轴磨床、凸轮轴磨床、平面磨床、立卧式饉床等金属切削机床和镀铭、喷镀、清洗等专用设备,以及配套的检测仪器。至1996年,基本实现了修车机械化、测试仪表化。
地区运输公司修理厂是全区汽车维修、配件制造的骨干企业,为山东省交通系统15家国营汽车维修、制配专业定点厂之一。自1959年投产至1996年,由原来只能维修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CA10B型货车及变型车,逐步发展到除能承修国产各型货、客、轿车外,还能承修进口各型货、客、轿车,包括最高档次的进口轿车。维修手段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维修由原来手工和半手工操作发展为机械化和电气化作业,检测由原来人工听、看、摸发展为仪器、仪表和电子化。按照国家计划,该厂曾自行研制生产过CAI0B型汽车的汽缸体、转向节、轮胎螺栓及制动软管等配件,改造老旧各型大客车100余辆。1989年起,根据市场需要,该厂除进行汽车维修外,还生产农用汽车、农业机械和纺织机械的多种配件,承接建筑装饰施工、汽车及汽车配件销售等多种业务。1996年,该厂已发展为下属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南京汽车制造厂、济南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等服务站及大车维修、轿车维修、机械加工和建筑装修等分厂的大型企业,有各类生产设备190余台(套),汽车性能检测站1个。厂区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年生产能力:大修客、货汽车200辆、轿车100辆,项修及维护6000余辆次。1996年,完成产值1200万元,实现利税100余万元,成为全区汽车维修的龙头企业。
客车制造60〜70年代,地区运输公司修理厂曾制造大客车、通道客车等50余辆。专门生产客车的聊城客车厂,1979年制造出JT680型黄河载客汽车后,又于1981、1983年先后推制出JT680型通道客车、SD662型东风牌载客汽车新产品,1983年形成188辆客车的生产能力。1984年,生产客车241辆,其中SD662型客车于同年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JT680型客车获交通部一等奖。1985年,生产各种客车421部,产品除黄河、解放、东风3个系列7个品种外,尚可根据用户要求设计制造各种变型车辆,产品销往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该厂遂成为交通部长途客车定点生产厂家。1990年,该厂生产客车571辆,其中LCK6931客车获部“优质产品”称号。1994年,生产客车1152辆,完成产值1.12亿元,实现利税537.9万元。1996年,生产客车2010辆,完成产值1.8亿元,实现利税1412万元。
汽车改装临清重型汽车改装厂于1991年开始改装汽车,主要产品有“卫运河”牌全挂车和“迅力”牌半挂车等20余种运输车,为省机械厅定点生产全挂车的重点企业、省汽车总公司生产重型汽车改装车的定点厂。1991〜1996年共生产半挂改装汽车1233部、全挂车8232部,工业产值25270万元,实现利税761万元。其中,1996年生产半挂改装汽车249部,全挂车1372部,工业产值5854万元,实现利税94万元。
基础件制造
滚动轴承全区生产各种型号的滚动轴承产品的厂家有东阿轴承厂和聊城轴承厂。1967年,东阿轴承厂始产农用204、206型号轴承;1969年正式生产向心球轴承;1971年产品更新,始产8100、8200、8300等3个型号、普通G级的推力球轴承;1973年,又生产特轻窄系列轴承;1978年后,主要生产020—30mm尺寸段5个型号的“0”类深沟球轴承及015—45mm尺寸段20个型号的“8”类推力球轴承。该厂产品质量稳定,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其中“8”类产品于1988、1990年分别列为一等品,销往省内外50多个主机配套厂。1981年,该厂承接了青岛轴承进出口公司的出口任务,当年15万套C6204、C6205轴承销往泰国;1985年,又承接了北京中国轴承出口联营公司的出口任务,0.5万套V204轴承销往菲律宾。1985年共生产各类轴承1122万套。1986〜1990年共计生产196.8万套,总产值521.2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59.7万套,实现产值151万元,利税7万元。1991〜1995年共生产633万套,产值4025万元。1996年生产231万套,产值1584万元,利税161万元。
1971年聊城轴承厂建立至1985年,主要生产204—210、304—308等轻、中系列深沟球轴承及其变种型号的深沟球轴承等9个品种,共计166.54万套,其中1985年生产28.76万套,实现产值85.11万元、利润6.7万元。1986年后,该厂又推出60204—60208、60304—60308、150200、150300等10余个型号20多个品种新产品。自1986〜1990年共生产各类轴承131.6万套,总产值641.38万元。1991〜1995年共生产轴承156万套,产值2504万元。1996年生产轴承90.3万套,产值1668万元,利税160万元。该厂先后生产的各类产品均采用GP3071-84和 IS0492—1981标准,主项抽查合格率在95%以上,符合国际标准化,且具有互换性,广泛用于汽车、农机具、各类机床、船舶、电机,以及各矿山、冶金、石化、轻纺、工程地质等机械、仪器仪表上,不仅畅销全省各个城市,而且销往广东、内蒙古、河北、江苏、辽宁等16个省市。1981年,该厂开始承担产品出口任务,至1983年共计岀口62万套,创汇72.84万元;1989年又有6个型号的产品出口至西德,计14.82万套,创汇10万美元。
活塞环内燃机的主要基础件。1959年,聊城活塞环厂试制成功“三环牌”3F—25型、413—35型活塞环等产品,当年生产20个品种322971只。1990年后,已能生产钢带组合油环、螺旋内撑簧锻辂环、喷铝环、合金铸铁普通结构环、内撑簧油环等5大系列35个品种,材质采用合金铸铁、稀土铸铁、球墨铸铁、半可锻铸铁、钢带耐热合金钢、弹簧钢等,且可对表面进行磷化、镀铭或等离子喷铝表面处理,产品适用汽车、坦克、船舶、拖拉机及空气机、空气锤、冷冻机、真空泵和各种阀门、升降油缸等。1982年,该厂开始研制的95系列内撑簧油环于1985年通过鉴定并批量生产。至1985年,该厂定型产品近百种,年产量达94631万片,总产值447.44万元,产品销售收入355.4万元,利润20.2万元。1986年,95系列活塞环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9年被评为部优产品。1986年后,该厂先后与济南、潍坊、西安、郑州等10多家柴油机厂研制生产了各种型号的活塞环。其中,6160A、6130Q、6110A、ZHn05A等4种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6130Q、6110A丙种产品的主要技术指标接近或达到日本三菱发动机活塞环的水平,可替代同类进口产品。1986〜1990年,该厂生产各类活塞环7687万片,产品行销全国26个省市。同时,3个品种随主机出口东南亚各国。其中,1975年该厂完成495柴油机活塞环196组的援外任务及176F汽油活塞环1.6万片的岀口任务。1991〜1995年,该厂生产各类活塞环7209万片;1996年生产1924万片,完成产值4497万元,实现利税240万元。该厂为机械部活塞环生产定点厂,国内最早、最大的活塞环专业生产厂家之一。
油泵油嘴柴油机的配套产品。1965年聊城油泵油嘴厂始产,时为“亚字”牌产品。至1990年后,该厂的主要产品有喷油泵总成、喷油器总成,以及喷油器、柱塞、岀油阀三对精密偶件等。喷油泵总成有A系列BFIA-8Z等4种型号,主要为195型柴油机配套。该产品于1989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全国行评荣获二等奖;1990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B系列BH2BM—8Y等3种型号,主要为2105、TC287等型柴油机配套,产品达到国际80年代A型泵水平。1985年,该厂生产喷油泵总成5.46万台。1986〜1990年共生产63.74万台。S系列喷油器总成有法兰坚固式和压板紧固式两种类型、PB35s01等4个型号,广泛应用于多种型号的柴油机,具有80年代先进水平。其中,PB35s01型喷油器总成于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1990年全国行评获一等奖,同时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奖。1985年生产喷油器总成14.25万套,1986〜1990年共生产130.71万套。喷油嘴偶件系列有ZS4SIA等3种型号,主要用于95系列喷油器总成以及为4115型、直喷式柴油机配套。该产品于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90年被评为部优质产品,同年全国行评荣获二等奖;1986〜1990年共生产568万副。柱塞偶件有XZ8A12等6种型号,主要为I号系列泵及S195等各型柴油机配套。该产品于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同年,全省行评获第一名;1986〜1990年共生产371.7万副。出油阀偶件有FZ5A等5种型号,主要用于I号、II号系列泵、S195、4115型等柴油机。该产品于1988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6〜1990年共计生产1993万副。该厂还研究开发了高速车用柴油机的多缸BM喷油泵、6120Q型泵、小型动力R175、175II、165、170II等油泵油嘴总成及配件。1985年12月,主导产品均一次通过机械部油泵油嘴行业生产验收,产品销往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1988年,各类产品开始出口至泰国、缅甸、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国家;1990年出口额达55万元。1991-1995年,该厂共生产喷油泵总成236.6万台、喷油嘴偶件300.1万副、柱塞偶件207.5万副、出油阀偶件15.8万副。1996年,生产喷油泵总成114.7万台、喷油嘴偶件103万副、柱塞偶件200.9万副、出油阀偶件185万副;完成产值9712万元,实现利税1028万元。1991〜1996年产品出口额达1156万元。
弹簧1966年聊城弹簧厂建立后,主要生产生活用弹簧及少量农机弹簧配件,计有七八个配套品种20多个规格。1969年后,以生产发动机配套弹簧为主,主导产品为国内外各种型号的内燃机、发动机弹簧,并且开发了为8V160坦克发动机、半自动步枪生产配套的704军工、610军工弹簧,以及汽车、拖拉机、矿山机械、纺织机械、仪器仪表等主机生产配套弹簧,产品机型发展到20多个,产品规格增加到400多个;并有床铺拉簧、体育器械等生活用弹簧;拥有潍坊柴油机厂、重庆发动机厂、北京内燃机厂、天津动力机厂、中国重型汽车公司、徐州柴油机厂等省内外50多家用户。1984年,华东6省1市弹簧行评,该厂产品荣获一等品奖。1985年,其主导产品95系列、160系列柴油机气门弹簧均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6年后,该厂又开发了美国康明斯、奥地利斯太尔、西德曼海姆等具有20世纪80年代先进水平的发动机配套弹簧,并分别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其中,康明斯弹簧、斯太尔发动机弹簧填补了省内空白并荣获山东省优质产品二等奖,低压电器弹簧获地区二等科技进步奖。该厂生产的出口弹簧被列入机电部第一批《出口机械产品质量保证生产企业名录》。1989年采用国际标准验收合格,同年全省行评,该厂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均名列第一。1990年,生产弹簧600多万件。1991〜1995年生产各种弹簧12.7万件,1996年生产3.1万件。
1971年,临清弹簧厂建立并始产农用弹簧,主要型号有70—1、70—2、70—3、70—5。其后逐步发展至8种型号15个品种,且为解放牌汽车和挂车,南京130、北京130、东风021等汽车,以及机动三轮车配套。1978年,70-2、70-5两种板簧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该厂已经成为省机械厅生产农用挂车板簧的定点厂家。1971〜1990年,累计生产各种板簧9.0255万架,其中1990年生产2万架。1991年后,该厂并入临清汽车零件厂。
拖内配件1960年,聊城农具机械厂开始生产拖内配件,主要产品有活塞、汽门、曲轴、连杆等,当年实现产值36.81万元。此后,该厂为活塞环的定点生产厂家。1960年,临清拖拉机修配厂增添了拖拉机配件的生产,产品计30多个品种。次年,年产0.75万件。至1971年,共计生产各类配件15.48万件。1972年,该厂试制投产195型、1140型汽缸套,至1990年累计生产70多万件。1987年,该产品被评为省优产品。1991年后该厂并入他厂。1967年,高唐机械厂投产连杆、缸套产品,并建成连杆生产线,用于小四轮拖拉机配套的前盖总成,年产量为8万台。1974年,该厂生产泰山一12拖拉机柱塞泵,产品于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8年荣获机械部“优质产品”称号,年产量为7万台。1986〜1990年,累计生产柱塞泵224610台;1991〜1992年,累计生产1568台,1992年后并入他厂。1968年,聊城拖内配件厂开始生产195系列柴油机配件,主要产品有汽门摇臂、摇臂轴、汽门挺柱、推杆,后又增加生产平衡轴、起动轴,遂为山东省195柴油机配件重点生产企业。1989年,该厂还生产6110A摇臂总成。至1990年底,该厂累计生产各类拖内配件6214万件,其中1990年生产32万件。1991〜1995年共生产各类拖内配件289.4万件,1996年生产16万件。1970〜1972年,在平县机械厂曾生产195、1140曲轴。1989年,该厂试制投产S195曲轴,年产2万支;1990年,又投产R175曲轴,年产1万支。1991-1995年共生产各类曲轴12.9万支,1996年生产9万支。
阀门1968年3月,聊城阀门厂开始批量生产低压阀门,主要型号为Z44T—10、Z44W—10,至1969年已形成整机阀门的生产能力。1974年,该厂新产Z45T—10、Z45W—10两个系列的低压阀门,并经山东省机械厅批准,该厂成为生产低压阀门的定点厂家。该产品主要用于石油、化工、水电系统供排水,冶炼,及能源管道中作为调节和截流使用,并多次与国家重点工程配套。自1968-1985年,该厂累计生产4个系列68种规格的低压阀门8041吨。自1980年始,开发J41三个规格的截止阀门,至1990年累计生产4199吨,其中1990年生产759吨,实现产值221万元。该厂产品先后销往华东、华北10多省及中原、胜利、大港油田等大型工矿企业。1991年后,该厂并入聊城油泵油嘴厂。
电机器材
电机全区生产电机的厂家主要有临清电机厂和聊城电机厂。临清电机厂生产电机始于1958年,主要产品为JJO系列3~5号机座32个规格的电动机,功率自0.6千瓦至10千瓦。1965年,开始试制JO2系列电动机,至1967年,该系列1〜5号机座28个规格的电动机全部投产,功率从0.6千瓦至13千瓦。1971年,JO2系列派生产品JZR2冶金起重电机试制成功并投产,有1〜6号机座14个规格,功率22-65千瓦。该产品至1979年停产。1981年开始试制Y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1985年Y80—160系列6个座号31个规格的电动机全部投产,功率从0.5-18.5千瓦,该系列为符合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的节能新产品。从1958〜1985年间,共生产电动机46645台/1785278.4千瓦,完成工业总产值为1166.6万元,实现利润总额728.3万元,上交税金481.4万元。1986年,临清电机厂又试制成功YZRJ60三个规格的冶金起重电动机;1987年,试制成功YZRU2、132四个规格的冶金起重电动机;1989、1990年,又先后试制成功YT系列轴流风机电动机、YDZ132电磁制动变极多速电动机以及YSM100、132水磨机专用电机动机。此外,该厂第二分厂还生产了JYF60W永磁发电机,A02、B02、CO280、90分马力电动机,功率自250千瓦至1100千瓦。其中,Y100L1-4和 Y100L2-4电动机于1986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1987年,Y80—160全系列电动机被评为省机械厅优质产品,Y132M—4电动机被省农业机械公司评为“信得过产品”;1988年和1989年,Y160M—4电动机、Y160L-4电动机分别被省农机公司、省质量协会农机用户委员会评为“信得过产品”;1990年,山东省机械厅为临清电机厂颁发了《质量评定证书》、且定Y80—160电动机为一等品。同年,该厂年产电动机8万余台,工业总产值为1402.57万元。1991〜1995年,该厂共生产各种电动机90.75万千瓦台,完成产值11785万元,实现利税1027万元。1996年,该厂生产各种电动机10.6万千瓦台,完成产值2517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
聊城电机厂于1968年始产起动机、发电机、调节器等产品。起动机有QD系列1.5马力、2马力、3马力、5马力、7马力、9马力等6个功率16个规格的产品。硅整流发电机有JF系列180W、200W、350W等3个功率10个不同规格;无刷硅整流发电机有JFW系列35OW、5OOW等2个功率4个不同规格;永磁发电机有YF系列60W、90W等2个功率2种规格。电压调节器有FT系列12V、24V两个电压等级3种规格,上述产品可广泛适用于195型至6130型的多种型号的内燃机发动机以及由此发动机装配的汽车、拖拉机。1983年,JFOIC型发电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5年,QD12起动机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6年,JF12A发电机被山东省机械厅评为优质产品,1990年复评再次评为优质产品。1986〜1990年,该厂共生产发电机29万余台、起动机34万余台、调节器12万余台。其中,1990年生产发电机5万台,起动机48672台、调节器1万台,年产值1204万元、利税46.9万元。1991~1995年,该厂共生产发电机446670台,起动机61095台,产值21854万元,利税697万元。1996年,该厂生产发电机159242台,起动机204966台,完成产值7449万元,利税98万元。
电器1965年,临清电器厂始制实验室箱式电阻炉,当年生产168台,此后产量逐年增加,且形成了SRJX、SX、XL等3个系列产品。其中,SX箱式电阻炉为该厂设计的节能产品,供实验室、工矿企业、科研单位作元素分析测定和一般钢件的热处理。XL箱式电阻炉为该厂和机械部西安电炉研究所联合研制的节能性电炉,可供工矿企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等作化学分析、物理测定、金属溶化、机械零件热处理、陶瓷烧铸等各种实验室加热,1987年,该产品通过省级鉴定,主要技术技能、指标均达国内先进水平;1989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1965~1985年共生产电阻炉8567台;1986〜1990年共生产电阻炉1241台,产值180.8万元。1968年,该厂又始产牵引电磁铁,填补了山东省电器产品的空白。该产品适用于交流50赫芝额定电压至380V的电路作为机械设备及自动化系统中各种操作机械的远距离控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先进国家同类产品的水平。至1985年,该厂共计生产10.50万支,1986〜1990年共生产15131支,产值167.6万元。1991〜1996年,该厂共生产电阻炉1台,产值0.5万元;生产牵引电磁铁420支,产值5万元。
1986年,临清变压器厂始产低损耗电力变电器。该产品为机电部电工总局组织沈阳变压器研究所和10多个变压器制造厂统一设计的新型系列变压器。主要型号有SL7、S7、S9、ST7系列,6、10KV 级,35KV 级、30—1600KVA、50—6300KVA。其技术指标达到西德西门子标准,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1989年,在全省同行业评比中被评为合格品第一名;1990年,经沈阳变压器研究所测试一次成功,全部达到国际标准,并颁发证书。1986〜1990年,该厂共生产各种型号的变压器3595台,主销于山东省各地及河南、河北、山西等省市。1991〜1995年共生产各种变压器77.05万千伏安,1996年生产21.1万千伏安。
电影机械1976年,聊城电影机械厂开始生产DF750型化油器,与山东电影机械厂生产的DF750发电机配套,主要作为16毫米电影放映机电源,也可用作通讯、扩音、医疗、照明等电源。该产品调整率不大于4%,频率稳定时间不大于5秒。它除供主机厂装机配套外,且担负着全国80%以上的维修任务。其产品质量一直保持一等品,并且根据市场的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改型,使功率由原来的750W达到1000W,扩大了使用范围。1980〜1985年共生产31200套,产值94.1万元;1986〜1990年共生产1.02万套,产值60.3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13.6万套,产值1175万元。1979年,该厂还生产250型化油器,主要为250摩托车发动机配套。该产品除供山东省摩托车装机和全省摩托车维修外,还担负着邮电部“538”、“540”摩托车厂的装机任务。1980〜1990年,该厂共计生产20.32万套,产值397.8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1.4万套,实现产值38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8万套,完成产值280万元、利税50万元。
轻工机械
区内的轻工机械工业始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生产企业有山东省第二轻工业机械厂、临清市轻工业机械厂和在平县轻工业机械厂。主要产品有圆网纸机、各种离心式水泵,以及变压器、中小型电动机、高低压开关等。
山东省第二轻工业机械厂,原为聊城轻工业机械厂,1976年更为今名。它是山东省造纸机械联营公司的“龙头”厂家,轻工部圆网纸机定点生产企业。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29台,各类金属切削设备95台,其中大型精密设备20台,分别引自日本、东德、匈牙利等7个国家。其主要产品有ZV8型1092毫米圆网纸机、ZLI型1575毫米短圆网纸机,ZL2型1760毫米双缸双网纸机,销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其中,ZV8型1092毫米单网单缸纸机于1975年研制成功,1980年获省厅新产品称号;自行研制的GM条母加工组合机床获山东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连续两次参加广州交易会;1575、1760纸机系列产品,年生产能力可达0.2万吨左右,是全国目前较理想的卫生纸和簿页纸生产纸机;1760毫米双圆网双缸纸机,日产量可达10吨以上,是国内目前以草浆为主要原料、生产文化印刷纸的理想纸机。1987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0万元,完成产量1700吨,实现产值834万元,利税232.25万元,其中利润183.2万元。至市场疲软、产品竞争激烈的1990年,仍完成产品产量2400吨,产值1432万元,实现利税350万元。1996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247万元,完成产量4740吨,实现产值5202万元、利税480万元。
1977年10月,临清市轻工机械厂由临清市酒厂的维修车间分建而成后,先后生产 DA1-80型、1~GC 型、IB型、25BZ型、湘鲁型5个型号15.个品种的水泵、其中BA1-80型多级清水泵,吸程7.5米,扬程64-104米,流量25.2-39.2立方米,主要适用于10吨以下锅炉给水、水矿井排水,以及山区引水,先后销往山东各地及河北、武汉等地。1-GC型锅炉给水泵,吸程6.5米,扬程46~161米,流量6立方米,可输送100°C以下的清水及类似于水的其它液体,适宜锅炉给水及工厂、城市供水,先后销往山东各地及河北、山西、新疆等地。IB系列水泵,是机械部研制、推广的节能产品,主要用于各种锅炉给水,自通过部级鉴定投产后,与济南、烟台、荷泽等地大型锅炉厂家配套生产。此外,1983〜1984年间,还研制生产了用以加工豆腐、豆汁的MJ15O、SM15O型磨浆机、气流式上垛机和MD-8型输送带上垛机等产品,在济南、北京等6地设有产品销售处。1987年,完成产值41万元,实现利税3.8万元,其中利润1.1万元,产量为129台,年产能力636台。至1990年,主要产品产量为932台,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达2200台,完成工业产值60万元,实现利税3.5万元,其中利润1.2万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1万元、净值25万元,产量、产值分别为1987年的7.2倍和1.5倍。1991年后,该厂划归劳动局。
始建于1976年的在平县轻工业机械厂, 以生产变压器、中小型电动机、高低压开关柜为主要产品。其中,1982年自行设计的 SKP-III型电器控制柜,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颁标准,被评为地区优质产品;试制生产的S7-50/10低损耗变压器,于1985年9月通过技术鉴定,其性能与老型号变压器相比,空载损耗和负载损耗分别降低50%和15.5%,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1987年获省一轻厅优秀新产品二等奖,成为该厂的拳头产品,行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1988年5月试制成功的STG—100—25/10低损耗调容量变压器,1989年通过省级技术鉴定,同年获山东省“星火计划”金奖、省一轻厅优秀新产品二等奖、省工商银行“科技兴鲁” 三等奖,并被省经委评为优秀节能产品。1987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1.3万元,主要产品产量250台,生产能力400台,完成工业产值84万元,实现利税3.3万元,其中利润0.3万元,产值、利税比1985年分别增长37.1%和43.5%。至市场疲软的1990年,主要产品产量400台,完成产值263万元,实现利税15.2万元,分别比1987年增长1.6倍、3.1倍和4.6倍。至1996年,该厂共有职工174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525万元,主要产品产量666台,完成产值466万元,实现利税13万元。
化工机械
1968年,区内始有化工机械工业。同年7月,聊城化工机械厂建成后,即与聊城通用厂、聊城锅炉厂等先后试制了2B型氮氢压缩机、铜液泵、01980毫米造气炉、冷排及中低力容器等设备及配件。随着国内化肥设备供应的缓和,加之试制品达不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停产。1970年始,聊城化工机械厂正式批量生产以化工专用泵为主的各种型号的泵,至1990年共生产32种型号,总数量达24798台。其中生产1BA—6离心式水泵2211台、2BA—6离心式清水泵5844台,3BA—9离心式清水泵6320台、3BA—6离心式清水泵790台,4BA—8离心式清水泵299台,4BA—12离心式清水泵990台,6BA—8离心式清水泵472台,8BA—12离心式清水泵8台,SZ—2真空泵227台、SZ—3真空泵580台,1GC—5X3锅炉给水泵128台、1TGC—5X5锅炉给水泵55台、1GC—5X7锅炉给水泵528台,2X—6锅炉给水泵9台,2BB—15/30计量泵112台,LB—25拉波泵387台,2GE锅炉给水泵456台,2GC锅炉给水泵332台,2PN泥浆泵239台,2BF—6铝镁合金泵761台,3BF—9铝镁合金泵274台,50A、65A、80A浓氨泵359台,IS65—50、IS80—65、IS100—65、IS100—80离心清水泵2067台,80YW、100YW、2PW污水泵185台。该厂除生产上述全泵外,从1976年开始生产各种水泵配件,至1990年共生产96599件,其中1990年11266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厂以生产工业泵为主,尤其突出化工专用泵的生产,同时兼顾发展化工和其它机械产品,其中主要有热喷涂镀和酸洗除垢。1983年6月始,该厂利用热喷涂镀新技术,对过限零件及设备损坏零件进行维修。1985年3月始,该厂又利用硝酸酸洗新技术,自制专用设备,开展酸洗除垢业务。1971〜1990年,该厂完成工业总产值额达1989.48万元,其中1985年110.31万元,1990年229.92万元;实现利税额达236.23万元,其中1985年11.18万元,1990年47.18万元。1991〜1996年,该厂共生产各种型号的泵935吨,各种泵配件279.5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53万元,实现利税318万元,其中1996年产值1100万元、利税74万元。
粮油棉麻机械
1957年,临清农具机械厂(今临清汽车配件厂)技术员周正钰试制成功机畜两用万能饲料粉碎机,填补了国家的一项空白,其成果曾于当年《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予以报道。
1963年,临清粮棉机械厂试制成功30型平筛对辐面粉机,年产150台。1965年,该厂接受第八机械工业部生产65型面粉机计划,当年产500台。次年生产66型面粉机,并被省机械厅列为定点生产企业。1976〜1982年间,因转产其它产品而停止面粉机的生产。至1983年恢复生产,并研制岀6FY—1825型面粉机,填补了全国面粉机生产系列的一项空白。1984年增加MF面粉机组的生产,次年年产73组,6FY—1825面粉机年产1500台。当年实现总产值281.26万元,产品销售收入253.2万元,固定资产原值136.5万元,上交利税13.9万元。1963〜1985年,该厂共生产各式面粉机1万余台。1986年在全国经委组织的监督性抽查中名列全国第三名,同年被评为省机械厅优质产品,当年生产2000台。1987年后转产。
1971〜1990年间,莘县机械厂生产了红旗一330型爪式粉碎机和FMZ-278锥磨等产品。前者始产于1971年,该机适用于城镇及广大农村饲料、粮食的加工,至1985年共生产1.4万台,1986〜1990年共计生产1636台。后者始产于1979年,该产品适用国营农场、城镇乡村中的小型面粉加工厂、个体专业户加工粮食、饲料等,以加工小麦为主,也可加工玉米、豆类、谷物及精饲料等,具有磨筛合一、配套动力适应性广泛等特点。至1985年共生产2000台;1986〜1990年累计生产8003台。行销河北、河南、安徽及山东各地。1991年后转产。
区内的棉花加工机械的生产始于本世纪20年代初,时有临清“协兴”铁工厂生产轧花机。1932〜1943年间,“魁兴隆”铁工厂、“俊兴”铁工厂相继生产风弓、轧花车。1945年始,临清“益华”铁工厂开始生产弹花机、轧花机,至1965年停产,累计生产弹花机4000余台、轧花机3500余台。1947年,聊城民生铁工厂建立,以生产弹花弓和轧花车为主。1960年始,莘县机械厂、高唐机械厂也有轧花机和弹花机的生产。1979年后,随着全区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对棉花加工机械的需求量亦相应增加。1979〜1984年,在平机械厂研制投产了锯齿轧花机、棉花上垛机和棉花清花机;临清汽车修理厂研制生产的MD8-1型籽棉包上垛机填补了省内一项空白。1986年,临清电器厂研制生产的6MH-1000型棉绒回收机,于1987年通过省级鉴定,并先后荣获地区经济委员会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和山东省机械系统科技三等奖,且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1986〜1990年总产量为750台,销往全国十几个省市。自1988年始,该厂还生产梳棉机用齿条,至1990年已生产94吨。1991〜1996年,共生产棉绒回收机184台、梳棉机用齿条9.8吨。
1982年,冠县机械厂研制生产了6MK—500型全自动棉包铁丝打扣机、6HJ-100型棉花提净机、6MQ—2型气流清花清僵机。其中,铁丝打扣机1986年获省优秀产品二等奖、1988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989年获山东省星火计划成果金奖;1986-1990年共生产993台,行销国内14个省市,并岀口尼日利亚。该厂生产的棉花提净机于1989年获山东省星火计划成果单项荣誉奖,1986〜1990年共生产209台。1990年,该厂还试制成功棉花气流上垛机、锯筒拆装机等新产品。1991~1996年,共生产铁丝打扣机278台、棉花提净机181台。
1985年,地区农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的6MB-35型棉柴剥皮机、9FM—45型棉柴粉碎机,均通过省级鉴定,于1987年获地区科技成果三等奖。
纺织机械境内纺织机械的生产历史较早,但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了纺织机械工业的发展。自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植棉、境内开始植棉,直至1949年,农村一直普遍使用手摇式纺线车、脚踏手拉梭式纺布机。至1957年,纺织工业仍处于半机械化生产的落后状态。1958年9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由国家投资建立规模为年产细纱锭30万枚的聊城纺织机械厂,开启全区纺织机械生产的新的一页。1959年10月,该厂正式投产。次年,生产 G312型验布机6台、1502型穿箝机14台、拨头器10台、棉杆剥皮机600台,产值79万元。其中验布机、穿箝机岀口越南、波兰、摩洛哥、匈牙利等国家。1963年8月,省纺织厅以(63)东纺青机字第0889号文通知,将生产设备和工具调予德州国棉一厂,从此该厂下马停产。1971、1973、1976年,临清纺织配件厂、高唐纺织配件厂、聊城纺织机械厂等3家企业分别成立。1985年产量达到667吨,实现工业产值153.8万元,利税6.7万元。至市场疲软的1990年,3家企业共生产主要产品产量为636吨,实现工业总产值276万元,完成利润额14万元。由临清农机修造厂转产的临清纺织配件厂主要生产细纱机配件。1985年拥有主要生产设备27台,年产配件45万件、45吨,实现产值20.8万元,利税1.6万元;1990年,年产配件145吨,完成产值71万元,实现利税9万元。高唐纺织配件厂的产品质量是全省3个布机配件厂家中较稳定的企业,拥有主要生产设备59台,产品品种400多个。1985年产量613吨,实现产值122万元,利税4.8万元。至1990年,年产配件416吨,工业产值126万元,利税1万元。聊城纺织机械厂的主要产品大摇架和细纱机滚筒盘,供国内各纺织企业。1985年,拥有主要生产设备.45台,年产量9吨,实现产值11万元、利税0.3万元。1990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8万元,实现工业总产值70万元,完成利润4万元,销售收入51万元。1993年,高唐纺织配件厂并入高唐时风集团总公司。1996年,临清纺织配件厂年产配件183吨,完成产值172万元,实现利税18万元;聊城纺织机械厂年产量25吨,完成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7万元。
电缆生产
1986年8月,阳谷电缆厂建成投产,为全区电缆生产之始。当年完成产值313万元,获利税102万元,人均创利税1.3万元。至1995年,该厂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2亿元,主要生产设备360余台(套),职工1100余人,生产能力4亿元,完成产值23084万元,实现利税4388万元。该厂为省电线电缆定点生产厂,1996年组建为阳谷电缆集团,系国家大型企业。其主要产品有电力电缆、控制电缆、橡套电缆、矿用电缆、通信电缆及各种电线等。其中,电力电缆被评为部优产品,BLV型电线被评为省优产品,产品销往24个省、市、自治区。1996年,该厂共生产各种电缆69.2万公里、各种电线4867公里,完成工业总产值33761万元,实现利税6968万元。
第二节电子工业
区内的电子工业始于1968年。至1973年,全区企业厂点多达35个,其产品有电子元件、器件计20个品种。1974〜1977年间,电子产品市场竞争激烈,盲目上马的企业因产品无销路而渐次淘汰,企业厂点减少到13个,但其质量有较大提高,且开发了电子仪器、电子应用产品。1978〜1985年,电子工业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发展。1982年底,全区有电子企业5个,其中电子工业部、省定点企业3个,产品有元件、器件和整机,以整机为主。1985年底,企业厂点.遍及全区8县市,电子产品计5大类39个品种,年产值150万元。1990年底,全区有电子工业企业5个(聊城市无线电厂、聊城电子设备厂两个归口企业及山东电讯十一厂、临清元件二厂、高唐无线电实验厂等3个系统内企业),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75.44万元,利税13万元;电子产品主要有电子元件、整机仪器等两大类35个品种。至1996年,全区电子工业企业共有4个,主要产品有45种,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676万元,实现利税217万元。
电子元件全区先后生产电子元件的厂家有聊城市无线电元件一厂、聊城安插件厂、临清无线电元件一厂、临清无线电元件二厂、阳谷大布磁性材料厂、冠县辛集电子元件一厂、东阿无线电元件厂等10多个企业。其产品有电位器、电容器、印刷线路板、收音机中频变压器等5类17个品种。其中,临清无线电元件二厂自1970年始产碳膜电位器(样品),次年生产0.3万支,至1990年先后生产该产品的规格型号有WH5、WH15、WH19、WH20A、WH125、WH130、WH134、WH142、WTK、WT等10种。其质量均符合电子工业部部颁标准,达到国家同行业先进水平。自1970-1990年,共生产各种型号的碳膜电位器847.1万支,其中1981年生产87.5万支,销售量达100余万只,创历史最好水平;1970〜1985年间生产800万支,1989年仅生产0.6万支。其产品的销售复盖面达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冠县辛集电子元件厂生产的单双面金属化孔、代阻焊剂等7种规格的各种线路板,外型整洁,线条整齐,易于焊接,质量符合电子工业部部颁标准。自1978年始产至1985年停产共计生产线路板153块,产品销往河南、河北、山西等省27个厂家。聊城无线电元件一厂生产的CZT、CZMX、CZX、CZX-3、CZIIA等系列的的纸介电容器,质量符合电子工业部部颁标准。自1977年始产至1984年转产它品期间,共生产电容器4825万支,其中1981年生产179万支,为历史最高产量。此外,聊城安插件厂尚产P20型插头、座,临清元件一厂尚产CKX—2—35、CSX—2—35型圆形小安插件,东阿无线电元件厂尚产收音机中频变压器等电子元件。1990年,全区共生产各类电子元件18万支。1991〜1995年,全区共生产各类电子元件134.7万支,1996年生产41万支。
半导体器件主要有晶体三级管和晶体二级管。晶体三级管由高唐县无线电实验厂生产。其规格型号有3DXIA—1F硅低频小功率管、3DG401—401系列、3DG—304系列硅高频小功率管、3DG3A—3F系列硅高频高反压小功率管、V—MOS场效应功率管等。各产品均按电子工业部部颁标准生产,质量均为省一等品。自1970年始产至1985年(后主产电子应用产品),该厂共生产晶件三极管200万支。1971年,山东电讯十一厂生产低频大功率3DD系列三级管18129支,产值37.9万元。晶体二级管由阳谷晶体管厂主产。其产品主要有2CP10—20、2CP41—50、2CP51-60硅普通二级管、2cz21A—F硅整流二级管,质量均达到部颁标准。自1977〜1982年(1983年停产)共生产晶体二级管464.5万支。此外,区内生产半导体器件的厂家尚有临清晶体管三厂、临清晶体管一厂、临清晶体管厂、在平晶体管厂等。其产品有2AK—20型开关二极管,2DW7A—C、2DW8A—C、2DWIA—IB、2DWI—19型硅稳压二级管,3DD101A—F、3DD6—10型硅低频大功率管,3AK20A—C、3AK20—27型开关三极管,3AGI—4、3AG II —14、3AG61-64型高频小功率管等,上述产品均达到部颁标准。但由于企业基本素质差,产品成本高、质量升级慢,先后于1982年、1983年前后停产或转产。1984年,全区生产晶体二级管仅10万支,次年全部停产。
通用整机主要有电子管繁用表、台式电子计算机、晶体管收音机。阳谷县无线电元件厂生产的DR-71型电子管繁用表的技术指标达到部颁标准,1973〜1975年间,曾出口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1972〜1980年共生产2020台(1983年转产)。1975年始,山东电讯十一厂生产DR—71型繁用表450台,产值47.7万元,次年再产224台,至1978年间,该厂共生产450台。1977〜1980年间,全区共生产DR—71型繁用表2070台。1975年,山东电讯十一厂始产台式电子计算机,当年生产50台,产值47.4万元(后转产)。1979年,该厂生产DF74-2型调频无线电话机,单工、单频工作方式,功率1〜2瓦,通讯距离5〜7公里,至1980年停产共生产30台。1980年始,该厂生产的JT-1JT-2JT-3型晶体管收音机,为4级中波广播收音机,质量符合部颁标准,至1983年停产共生产47100台,产值65.7万元。
电子应用产品山东电讯十一厂自1972年始产JD—72型物探电位差件、JDC—1、JDC—2型自动补偿电位差件,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矿产地质勘探等方面的普通仪器,至1978年共生产900台(后转产)。自1982年始,该厂生产的JF—1型、SDJ—3型积分式激发报化仪,用于堤坝隐患探测、寻找地下水等,至1984年共生产127台。1973年,该厂又生产SKX—1型数控线切割机,至1978年共生产切割机控制台45台、机床12台。山东电子设备厂1979年生产输出直流100A/100V、300A/100V 的 KXMC 系列电子快速充电机,至1984年共计生产156台。1984年始,山东电讯十一厂生产YWS一1型锅炉液位自控仪,至1985年共生产209台。此外,山东电讯十一厂等企业尚于1981年生产防盗报警器300台,同年生产电子清砂器2台、精密电源1.5万台;1983年生产锅炉控制台35台,次年21台;1983年生产堤坝探测仪70台、次年57台,1985年240台;1983年生产触电保安器400台、次年535台;1983年生产无声运行器1083台、次年510台。1985年,全区共生产电子应用产品2153台(其中液位自控仪1913台、堤坝探测仪240台)。1976〜1990年间,临清元件二厂连续生产19个品种的起动机换向机,总计479481只,其中1990年生产165241只,产值205.03万元,实现利润20.2万元。1986~1990年,山东电讯十一厂先后生产SD—11数字物控电位仪、DDJ—II型多功能电脑节电器、锅炉控制柜等200台。1990年,该厂年产值63.4万元。1986年始,高唐县无线电实验厂研制成功并生产不间断电源设备,至1990年,先后生产不间断电源设备共700台。1987、1990年,地区电子工业科学研究所开发研制出DDC—2M型堤坝隐患电测仪及 SDJ—3B型积分式激发报化仪。1990年,全区共生产电子应用产品590台(支);1995年生产1059台(支),产值1078万元;1996年生产1345台(支),产值1676万元。
第七章化学煤炭工业
第一节化学工业
建国前,境内无化学工业,仅有千家万户的个体生产,或从植物中提取原料用来染布穿衣;或以土法熬制芒硝、火硝,作为制造炸药、烟花、鞭炮的原料;或用天然矿物及有毒植物防止病虫害。建国后,全区的化学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了生产规模小、产品品种少、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低的状况,初步形成化工原料、化肥、精细化工、橡胶化工、化工机械、煤炭等行业比较齐全、品种比较多样的基础工业部门。尤其是支农化工、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工等全区化工3大支柱,对支援农业、轻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990年,全区有化肥、农药、有机化工原料、无机盐、橡胶加工、化机制造、煤炭等7大门类,化工企业发展到21处,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919.4万元,总产值16671万兀,实现利税500.2万兀,产品品种达27种,部优产品5种。1991年〜1994年, 全区化学工业共完成产值105308万元,实现销售收入95742万元,利税4337万元,年均递增速度分别为17%、17.1%和28.1%。至1996年,全区化工系统已拥有大中型企业9个、小型企业6个,共有职工10493人,固定资产原值69534万元,完成工业总产值56703万元,实现利税13200万元。共有化肥、农药、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橡胶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10余个行业;主要厂家有鲁西化肥厂、聊城化工厂、聊城化工机械厂、聊城硫酸厂和聊城地区煤矿5个地区化工局直属企业;主要产品有烧碱、液氯、盐酸、硫酸、二氯异氰尿酸钠、磷酸一铵、尿素、碳铵、糠醛、玉米淀粉、苯肼、震动器软管、工业泵,羧甲基纤维素等近百种,其中糠醛、苯肿、竣甲基纤维素、震动器软管等为岀口产品。
1959〜1996年聊城地区化学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化学肥料1959年,聊城、临清、高唐建有钙镁磷肥小高炉,共生产钙镁磷肥1750吨,此为全区自产化肥之始。1967年5月,聊城化肥厂建成投产,始产氨水,此为全区现代化生产化肥之端。1971、1975、1979年全区8县市化肥厂及鲁西化肥厂相继建成投产;1974〜1977年,东阿、莘县、阳谷磷肥厂建成,位山水泥厂改为磷肥厂。至此,全区化学肥料工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其主要产品有氮肥、磷肥和混配复合肥。
区内氮肥生产始产于1967年。同年,聊城化肥厂投产后,产品为含氮18%的普通氨水,年产合成氨的能力为0.3万吨;至1975年底,全区8县化肥厂,除高唐化肥厂生产碳酸氢铵外,其余均生产氨水,年产合成氨能力均为0.3万吨;1977年,年产合成氨能力达1万吨的鲁西化肥厂投产后,全区9个小型化肥厂总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4万吨。为提高生产能力、降低消耗和成本,1975〜1977年先后对所有厂家进行技术改造。1979年底,全区合成氨总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1977〜1982年间,又完成了对产品的改造,由普通氨水的生产改造为生产碳化氨水,生产氨水的厂家又全部改产碳酸氢氨。在此基础上,又对在平、聊城、东阿、冠县、莘县及鲁西化肥厂压缩机改型,增大生产能力。至1990年底,全区合成氨生产能力达到9.7万吨,其中鲁西、在平化肥厂各为2.5万吨,聊城、东阿化肥厂分别为1.2万吨和1.5万吨,冠县、莘县化肥厂为1万吨。至1996年,全区合成氨生产能力达38.5万吨,其中鲁西化肥厂为16万吨,茌平化肥厂6万吨,聊城化肥厂3万吨,东阿化肥厂12万吨,莘县化肥厂1.5万吨。
小化肥对支援农业生产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规模小、管理落后、消耗高、产品售价低,致使亏损严重。1967〜1982年,共亏损7924.5万元,其中1977年亏损1357.6万元,为亏损最多年份。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加强了管理,提高了产量,降低了消耗和成本。从1981年聊城、在平两个盈利厂增加到聊城、冠县、在平、阳谷、高唐、鲁西等6个厂,共盈利110.3万元,其中聊城化肥厂盈利60.9万元。1984年是全区小化肥经济效益较好的一年,除莘县化肥厂亏损13.3万元外,其余7个化肥厂共盈利2325万元,其中聊城化肥厂盈利106.4万元。1985年是小化肥生产的低谷,除在平、东阿两化肥厂盈利11.2万元外,其它厂家全部亏损,额计295.9万元。随着生产能力的增大、产量的提高,1988年除莘县化肥厂亏损7.2万元外,其它厂家共盈利354.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1989年,除聊城、莘县化肥厂亏损67.5万元(高唐、阳谷、临清化肥厂停产)外,其它厂家盈利达220.9万元,其中在平化肥厂盈利额达159.2万元。1990年,聊城、冠县、在平、莘县、东阿、鲁西等6个化肥厂共亏损81万元。1993年,冠县化肥厂关闭。1996年,5个化肥厂共实现利税10544万元,其中鲁西化肥厂5460万元。
全区的氮肥生产种类有合成氨、氨水和碳酸氢氨3种。合成氨的生产始于1967年5月聊城化肥厂建成投产后,至1990年24年间,全区共生产氨629168吨。其中」989年为最高年份,产量高达66950吨。氨水是区内1982年前各化肥厂的主要产品,1982年后生产氨水厂家均改产固体的碳酸氢氨,仅副产少量氨水。1970〜1990年,全区共生产氨水1062984吨,其中1978年为最高年份,年产量高达142685吨(折氮21%)。碳酸氢氨的生产始于1975年11月高唐化肥厂;1979年11月鲁西化肥厂生产该产品;1981、1982年原产氨水的聊城、在平、莘县、冠县、东阿、阳谷等6个化肥厂改此产品,从而碳酸氢氨成为全区的主要氮素肥料,其中在平化肥厂生产的碳酸氢氨于1990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75〜1990年,全区共生产碳酸氢氨1562921吨,其中1990年生产275088吨。1991〜1996年,全区共生产碳酸氢氨1000859吨,其中1996年637645吨。
1958、1959年,聊城、临清、高唐曾建有年产0.3万吨的钙镁磷肥小高炉,共生产钙镁磷肥1750吨,此为全区磷肥生产之始。至1961年,因设备不齐全,技术及产品质量不高而被关停下马。1974〜1980年,东阿、临清、莘县、位山磷肥厂始产磷矿粉肥,其产品一则供应公社企业作原料,二则供应生产队掺于土杂肥施用。1980年,因国家取消对磷矿粉肥的生产补贴而停产。1975〜1979年间,4家磷肥厂共生产磷肥98400吨,其中位山磷肥厂生产67745吨、莘县化工厂生产10285吨、临清磷肥厂生产17810吨、东阿磷肥厂生产2560吨。1976年,莘县化工厂始产磷矿肥粉,后改产普通过磷酸钙;次年,阳谷磷肥厂建成(1988年易名阳谷鲁西化工总厂),年产普通过磷酸钙能力达1万吨;1983年,聊城硫酸厂投资104万元,生产普通过磷酸钙。另外,位山磷肥厂于1980年、东阿磷肥厂于1977年、冠县磷肥厂于1980年先后生产普通过磷酸钙。1976〜1990年,6厂共生产普通过磷酸钙22701吨。其中聊城硫酸厂生产3510吨、冠县磷肥厂生产1902吨、莘县化工厂生产3700吨、阳谷磷肥厂生产8703吨、东阿磷肥厂生产2116吨、位山磷肥厂生产2770吨。1991〜1996年,6厂共生产普通过磷酸钙198962.5吨,其中1996年生产5003吨。
1986年,聊城硫酸厂始产含氮、磷、钾、锌、硼、铁、镒等多种微量元素的混配复合肥,年产能力达1.5万吨,为山东省复合肥定点生产厂家,1988年获化工部颁发的生产许可证。1986〜1990年,共生产混配复合肥料48133吨,其中1987年生产12348吨,为年产量最高年份,1990年生产9291吨。1995年,在平化肥厂建成一套混配复合肥生产线。1996年,两厂共生产1676吨。
在上述较大型的磷肥生产厂家建成投产的同时,全区各县市中生产磷肥的乡、村工业企业也蓬勃兴起。1978〜1990年,全区乡、村磷肥厂生产磷肥238277吨,其中乡镇办企业生产203854吨;1978年为最高年份,产量为50300吨,其中乡镇办企业生产4.8万吨;1990年生产40187吨,其中乡镇办企业生产31733吨。1991〜1996年,全区乡、村磷肥厂共生产磷肥25.6万吨。
化学农药建国前,境内没有化学农药的研制和生产,仅根据在生产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以天然矿物(如信石)或有毒植物(如烟草等)防治病虫害。1959年3月,聊城农药厂建成投产,此为全区科学生产农药的开端。该厂初具设备有4台万能粉碎机、1.5吨混合机;1966年后改为回转干燥机、4R3261雷蒙机、3吨混合机,年产能力达到2万吨;1974年又添置绞龙,替代人工上料。先后加工的产品有六六六、滴滴涕、粘虫散、敌百虫、乐果等18个品种。产品由聊城地区生产资料站包销,年创利润10〜15万元。1971年,莘县农药厂建成投产,加工1%六六六粉剂。1972、1973和1976年共生产150吨(该厂自1976年后改产磷肥)。随着农药产品的更新换代,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越来越多,六六六等农药逐渐被替代。全区的农药加工于1982年停止。仅从1965~1982年18年间统计,全区共加工各种农药(莘县农药厂于1972、1973、1975年生产的六六六1%粉剂含其内)186769吨,其中1966年为最高生产年份,数量为23270吨。其间,生产六六六1%粉剂为53986吨、六六六1.5%粉剂1120吨(系1975年一年生产量)、六六六1%可湿性3万吨、六六六6%可湿性20461吨、DDT5%粉剂13995吨、DDT2%粉剂977吨(系1979年一年生产量)、敌百虫2.5%31876吨、粘虫散20323吨、乐果495吨(系1978年一年产量)、其它农药14692吨。
1966年,聊城农药厂开始农药原料的研制。至80年代初,先后研制成功灭锈一号、六六六原粉、害扑威、消抗乳剂等4个品种的原药。
灭锈一号,主防小麦锈病,始由南开大学研制,山东农药研究所小试成功。1966年,山东省化工厅投资35万元,在聊城农药厂新建年产100吨灭锈一号中试车间。至1968年共生产不同规格的灭锈一号粉剂、乳剂15吨。后因试产成本高、车间防毒措施不力,又有同类药敌锈纳的生产而停产。与此同时,山东省化工厅投资15万元生产灭锈一号原料盐酸苯肼,后随灭锈一号停产而停产。
1973年,山东省化工厅投资16万元,于聊城农药厂建年产1500吨的六六六原粉车间;1976年,于农药厂析出的聊城化工厂投产。至1977年共生产六六六原粉3682吨,其中1976年生产1462吨,1977年生产222吨。后因原料运输困难,加之该产品系国家改制生产品种而停产。
害扑威,是一种速效的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高效、低毒、低残留,对防治稻叶蝉以及棉花后期害虫、果树介壳虫有良效。该药于山东省农药研究所小试后,1974年又与聊城农药厂一起完成扩大试验。试验产品发往全国部分省市农科所,进行大田药效试验,其结果药效明显。1975年,国家科委将其列入全国科研项目,投资100万元在聊城农药厂建成年产100吨的害扑威中试车间。1987年3月,完成中间试验,共生产原药16.5吨。同年8月,通过省科委、化工厅中试鉴定,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由于磷二氯酚原料不配套,流水无法排放等原因,未能投产。
消抗乳剂是一种窒息性农药,对棉芽、棉铃虫等已产生抗药性的害虫具有防治效果。1980年,聊城农校开始筛选试制;1981年,聊城农药厂开始试产;1982年10月,由聊城地区科委在泰安主持召开的有全国、省专家、学者和使用单位参加的鉴定会上,通过了试验报告。从1981年到1986年,共生产消抗乳剂350吨。1986年后停产。
无机原料区内无机化工原料工业的生产分为制酸工业、烧碱工业、无机盐及单质工业生产。制酸工业又分硫酸、盐酸生产,无机盐及单质工业生产的品种有液氯、漂白液、氧气、亚硫酸铵等。
1958-1962年,聊城市化工厂曾用土法生产硫酸,总计213吨。在国民经济调整中的1962年底下马。1975年,省、县、区3方投资165万元,建成年产0.6万吨的聊城硫酸厂,于1977年投产,生产93%的酸,产品主要用于化肥(磷肥)生产。1987年再次扩建,年产能力达1万吨,主要设备有沸腾炉、干吸塔、换热器、转化器等。自1977年投产至1990年 (1985、1986年停产),该厂共生产硫酸58505吨。1991-1996年共生产硫酸100977吨,其中1996年生产27588吨。1989年,阳谷鲁西化工总厂又上年产2万吨能力的硫酸装置并投产。至1990年底,共生产硫酸16568吨。1991~1996年共生产硫酸113150吨,其中1996年生产38876吨。东阿化肥厂于1996年新建年产4万吨能力的硫酸装置,当年生产标酸28541吨。
自1958年始至1960年,在平化工厂曾用土法生产盐酸,1961年,该厂在企业调整中下马。随着电解烧碱的生产,于1970年重新生产。同年,聊城农药厂(1976年改为聊城化工厂)安装了盐酸生产的整套设备,用合成法生产盐酸,1989年,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1990年被化学工业部评为优质产品。1970〜1990年21年间,共生产盐酸39634吨。1991〜1996年共生产盐酸122477吨,其中1996年生产21481吨。
烧碱是全区唯一的制碱工业产品。1958-1961年,高唐化工厂用苛化法生产烧碱159吨,其中1958年生产2吨,次年60吨,1960年69吨、次年28吨,1961年工厂关闭。I960年,聊城农药厂曾筹建电解烧碱车间,后于工业调整中下马。1968年,山东省化学工业厅投资68万元,在聊城农药厂再次建年产0.1万吨电解烧碱车间,1970年7月投产,当年生产222吨。至1990年共产烧碱61151吨,其中1974年生产227吨、1985年3400吨、1990年生产10783吨。1991-1996年共生产烧碱93056吨,其中1996年生产19305吨。
区内无机盐及单质产品的生产始于1970年。其产品多用于造纸、印染等工业。聊城化工厂于1970年始产液氯,1976年被列入国家生产计划,当年产量为65吨。此后产量逐年上升,1979年达到1209吨、1985年2386吨、1990年高达5802吨。1975~1990年,共生产液氯34613吨。1991〜1996年共生产液氯43076吨,其中1996年生产10740吨。1989年,该产品同获山东省经济委员会和化学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1970年,聊城化工厂始产漂白液(次氯酸钙),当年生产417吨,1975年产4127吨,1979年产量高达7486吨。自1980年始,使用该产品的单位改用液氯,致使产品滞销,于1986年被迫转产次氯酸钠。从1970年起至1986年,聊城化工厂共生产漂白液84362吨。次氯酸钠广泛用于漂白纸浆、纺织物与水的涤化,以及有机合成染料中间体及靛兰制造。1986年,聊城化工厂开始生产该产品,其质量达到国家标准,当年生产739吨;1988年生产5152吨,1989年生产3485吨,1990年生产3057吨;1986〜1990年共生产16163吨。1991〜1996年共生产5744吨,其中1996年生产323吨。1967年,聊城农药厂建立氧气车间,安装时产氧气50立米的制氧机1台;1976年,聊城氧气厂从聊城农药厂析出,1990年生产能力达70万立米。1970〜1990年,该厂共产氧气572.47万立米,其中1977年年产高达43.33万立米,1990年为21万立米。1991〜1996年共生产氧气277万立米,其中1996年生产88万立米。1977年,临清氧气厂建成,安装有50型制氧机1台。1977〜1990年,该厂共生产氧气151.27万立米,其中1988年产量高达15.49万立米,1990年为14万立米。1991〜1996年共生产氧气155万立米,其中1996年生产54万立米。1977年,聊城硫酸厂开始生产液体亚硫酸铵,当年生产152吨。产品主要供应阳谷造纸厂使用。至1990年共生产5975吨。其中1990年生产1932吨,是始产以来14年间年产最高年份。1991〜1996年共生产12905吨,其中1996年生产3407吨。1989年,阳谷鲁西化工总厂投产硫酸后相继生产亚硫酸钱,至1990年共生产亚硫酸铵695468吨,其中1990年生产1932吨;1991-1996年共生产22074吨,其中1996年生产8249吨。1986年,聊城化工厂开始生产氯酸钾,当年产量为14.35吨,年产能力为50吨,次年生产36.25吨,1988年生产61.8吨,1989年停产。1988年,东阿化工材料厂试产三氯氧磷成功,次年3月投入批量生产,年产能力为0.1万吨。1990年生产40吨。产品主销淄博新华制药厂和北京第二制药厂。1991年停产。
基本有机化工区内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工业发展较晚,生产规模较小、时间较短,而且品种较少,主要有电石、乙快气、糠醛、缩呢剂、竣甲基纤维素、脂肪酸、氯化苄和二氯异氰尿酸钠等。
电石,俗称碳化钙。1976年,东阿焦化厂建电石炉1座始产电石。因产品质量差、耗电高,加之当时供电紧张,于1979年底停产。从投产至停产,连续4年共生产电石629吨。其中1976年生产40吨、1977年生产420吨、1978年生产103吨、1979年生产66吨。
1985年12月,山东省化工厅指定由济南化工设计所设计、聊城化工机械厂生产溶解乙快。次年年底,该厂建成年产溶解乙焕23万立米的生产车间。1987年3月投产,5月通过地区技术鉴定,当年生产4790瓶26832立方,完成产值17.24万元。1988年6月,山东省化工厅组织有关部门进行省级验收合格,当年生产12969瓶77814立方,完成产值46.72万元。至1990年底,4年共连续生产乙快气57498瓶344988立方,完成产值207.02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乙快气18098瓶108588立方,完成产值65.15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乙快气79583瓶477500立方,产值365.3万元。其中,1996年生产45.7万瓶274万立方,产值210万元。
1986年,高唐化肥厂转产糠醛,年产能力为700吨,次年生产275吨。至1990年共生产1206吨,实现产值375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373吨,完成产值额116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糠醛6238吨,产值2121万元。其中,1996年生产1546吨,产值526万元。
1986年,聊城地区化工研究所在完成缩呢剂科研项目后,于研究所实验厂(聊城化工厂内)建成年产能力1000吨的装置。后因化工厂收回研究所所占厂房,又在地区化工局院内建有年产能力500吨的装置,转让于化工供销公司生产,聊城化工厂继续生产该产品。自1986年至1990年,化工研究所实验厂、化工供销公司、聊城化工厂共生产缩呢剂271吨,其中化工研究所实验厂生产149吨。
1991-1996年,全区共生产缩呢剂54吨,其中1996年生产4吨。
1986年,莘县化工厂始产3大系列10个规格的竣甲基纤维素,年产能力达1500吨,产品主要销往中原油田、胜利油田、华北油田及河南、山西、江苏、天津、济南等地。1989年,该产品获山东省“星火计划成果展”银奖。1990年,该厂被石油工业部纳入“援油群星”行列。自1986年至1990年连续5年共生产竣甲基纤维素1778吨,其中1990年生产473吨,为年产最高年份。1991〜1995年共生产4970吨。1996年,该厂划归一轻系统。
1985年,冠县化肥厂建年产脂肪酸1000吨车间,次年3月投产,12月始产油酸、棕桐酸。1986年,在平化工厂安装脂肪酸装置,开始生产脂肪酸。后因原料紧张两厂均于1987年停产。其间,冠县化肥厂生产混合脂肪酸549吨、油酸48吨、棕榈酸36吨,茌平化工厂生产脂肪酸366吨。
1988年聊城化工厂建年产能力200吨装置,生产氯化苄,当年生产41吨。1989年,又扩建为年产能力500吨装置,当年生产182吨。1990年,该产品获山东省“优质产品”称号,当年生产214吨。1988~1990年共生产氯化苄437吨,实现总产值269万元,其中1990年124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3126吨,产值1813万元。其中,1996年生产805吨,产值467万元。
1989年,聊城化工厂始产二氯异氰尿酸钠,年产能力为100吨;1990年扩建为年产能力达200吨。1989、1990年共生产二氰异氰尿酸钠79吨,其中1989年14吨、1990年65吨;实现产值87万元,其中1990年为71.5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1132吨,产值1245万元。其中,1996年生产267吨,产值293.7万元。
合成材料区内的合成材料工业生产的主要产品有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碳酸脂和耐高温聚烯烃热熔胶等4类。1966年,聊城树脂厂始产环氧树脂,当年产量为0.11吨。至1968年,生产厂房转让于聊城钢厂而停产。1966、1967年两年间,共生产1.41吨。
1970年,聊城中心皮革厂建立年产环氧树脂能力为80吨的车间,恢复了该产品的生产,产品系双酚A型,规格为6101,透明胶状。主要生产设备有搪玻璃缸100公升1台、500公升2台,铝反应缸700公升1台,真空泵3台,压缩机2台。因原料紧张于1975年生产车间下马停产。自1970年至1975年6年间,该厂共生产环氰树脂70.9吨,其中1975年生产29吨,为年产最高年份。
1989年,在平化工厂始产环氧树脂,年产能力为300吨,当年产量为4吨。1990年产量为28吨。1991~1996年共生产559吨,其中1996年生产105吨。
不饱和聚酯树脂是区内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新型化工产品。1979年,在平化工厂始产该产品,年产能力为60吨。1980年后,该厂先后经过4次扩建改造,年生产能力扩大到0.2万吨,从而成为全省最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生产厂家。其产品有189号、191号、196号、7191号、8210号、T—01号、阻燃等7种型号,均系苯酊型通用树脂。其中189号不饱和聚酯树脂于1988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自1979年至1990年止,共生产各种型号的不饱和聚脂4853.3吨,其中1990年生产677吨。1991〜1996年共生产2871吨,其中1996年生产136吨。
1986年12月,在平化工厂生产的耐高温聚烯烃热熔胶通过省级鉴定,次年投入生产。该产品于1988年获地区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三届全国发明展览银牌奖;1990年,获山东省石油化学工业厅科技成果一等奖。它既可用于油田输油管线钢管包复聚乙烯的粘接,也可用于聚乙烯、聚丙烯、塑料、聚丙烯编织布及其它非多孔基材的粘接。其产品达到80年代同类产品的国际先进水平。至1990年,已由投产初期1987年的13.97吨发展至94.53吨,增长6.77倍。从1987年到1990年,该厂共生产耐高温聚烯烃热溶胶计171.94吨,实现总产值为240.8万元。1991~1996年共生产519吨,总产值726.6万元,其中,1996年生产66吨,产值92.4万元。
橡胶加工建国前,境内无橡胶加工工业。1958年,寿张建立全区第一个橡胶厂,至1964年随着寿张县的撤销而下马。1971年,阳谷橡胶厂建立,先后生产橡胶杂品、三角带、风扇带、胶管等。1972年,临清布胶鞋厂成立,因产品质量较差于1980年停产。1977年,聊城轮胎翻新厂建立,1994年9月破产。其间以生产翻新轮胎和橡胶杂品为主。1978年,东阿县关山轮胎翻新厂建立,但未形成生产能力。橡胶加工产品,主要有三角带、胶管、轮胎翻新及橡胶杂品。
轮胎翻新是聊城轮胎翻新厂的主要产品。1977年7月,该厂投产后,将地区化轻公司收购的旧胎体经15道工序翻新为新的轮胎,然后由化轻公司推销。1979年后,产品由厂家自销。后因新胎供应好转,生产一度萧条。1985年后,生产稍有好转。翻新后的轮胎主要为汽车、拖拉机、马车所用,产品主要销售于区内。1985〜1990年,共翻新轮胎6187条,其中1988年翻新1355条,为年翻新量最高年份;1990年翻新1313条,为1985年翻新62条的21.16倍。1991年至1994年9月该厂破产,共翻新轮胎6953条。
1976年,阳谷橡胶厂始产以三角带及风扇带为主的胶带。1990年,年产三角带能力达40万A米,产品有A、B、C3种型号;同年,又有异型三角带的生产。1976〜1990年,该厂共生产三角带144.5万A米,其中1978年生产23.34万A米,为年产最高年份;1990年生产16.5万A米,比1976年始产时的8.4万A米增长1.96倍。1979〜1990年,该厂共生产风扇带61.42万条,其中1989年生产16.7万条,为年产最高年份;1990年生产11.6万条,比1979年增长3.41倍。1991〜1996年,共生产三角带818.68万A米,生产风扇带97.85万条。
1982年,阳谷橡胶厂始产胶管,年产能力为80万米,当年产量为3.23万米。1987年,年产能力为100万米,产量为8.9万米。其产品有3时、4时和振动软管3种型号,其中振动软管深受用户的欢迎。随着企业的深化改革,产品数量逐年增长,1988年年产量增至11万米。1982〜1990年,该厂共生产胶管61.73万米,其中1990年生产13.5万米。1994年,该厂易名山东井阳冈橡胶总厂。1991〜1996年共生产406万米,其中1996年生产103万米。
1972年,临清布胶鞋厂开始生产从21.5号到26.5号11种型号的布面胶鞋,拥有锅炉1台、压延机3台、硫化罐1个等专用设备。年生产能力逐年增长,产量逐年增加,最高年产量的1978年生产9.2万双,为1972年1.02万双的9倍多。后因产品质量达不到国家标准,于1980年关厂停产。从1972年至1980年共生产布胶鞋25万双,其中1980年生产0.28万双。
寿张、阳谷橡胶厂等企业相继建立后,除生产胶带、胶管和轮胎外,尚以拾遗补缺为原则,生产社会短缺的橡胶杂品,主要有胶垫、胶圈等。1990年,阳谷橡胶厂试制成功用于辗米的碧谷胶混新产品,有4英寸、6英寸两种型号,次年停产。
第二节煤炭工业
境内历史上一直没有煤炭生产,工农业及生活用煤全部依靠国家调拨。1976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聊城地区马坊煤矿筹建处于泰安地区肥城县石横镇境内,复建了原属南高余煤矿的一号斜井和原属肥城矿务局的西四立井。1977年,斜井年产煤3340吨;1982年,西四井日产煤300〜400吨。从此,结束了区内无煤炭生产的历史。
马坊煤矿有斜井1处、立井3处。其中,1处立井与斜井为对;其余两处立井为双,即西四井。斜井于1958年由当地始建,1974年7月因四灰水大而停产,1976年由聊城地区复建开发。西四井于1977年由肥城矿务局査庄煤矿划归聊城地区马坊煤矿开发。全矿煤田东西走向长度为125米,开采深度为183.88米,井田面积为88.7万平方米;含有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西炭系上太原群等两个煤系;主要有F5、F5-1、F25、F东一1、F西1等6条较大断层。该矿井煤田总地质储量为788.2万吨,其中煤柱储量375吨,受五灰及奥灰水威胁的地质储量409.5万吨。全矿企业占地75992.7平方米,地面总建筑面积为20305.88平方米。
复建前的马坊煤矿瓦砾成堆,积水遍地,野草丛生。复建以来,矿党委率领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克服重重困难,战胜险恶的环境,高速优质地完成复建任务,甩掉了聊城地区无煤炭生产的帽子,将企业建成了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的矿井。至1990年底,全矿共有主要机电设备380台,拥有职工910人,其中采掘生产工人372人,各级管理干部134人。全矿共有两个采煤工区、1个掘进工区,另有机电工区、搬运工区、西四工区等,年均日产原煤450吨左右。1977-1990年,全矿共生产原煤达5783826吨,总产值为890.41万元。其中,1990年生产原煤160435吨,实现工业总产值393.0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实现利润270.36万元。1991〜1994年,该矿共生产原煤627530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481万元,实现利税448万元。至1996年,该矿共有职工101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6人;下设26个科室,有1个掘进工区、2个采区、5个辅助工区;拥有主要机电设备8台,固定资产原值3508万元;生产原煤26.9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1497万元,实现利税592万元。
该煤矿投产以来,矿井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井下开通了“7200”反上山和“7200”运输巷道,方出了7层露头煤小回采工作面,安装SGW—44型、SGW—40型刮板运输机3部,在7层反上山安装JT—800X600—30A 型小绞车提升运输,减少了劳动强度;在—35水平上开拓车场,掘进7层运输大巷,方出了“7202”第一个正规采煤工作面,安装SGW—44型刮板运输机,形成正规的采煤系统;井下开拓了7层运输大巷,配备3吨的电机车,采煤工作面全部配备SGW-26型刮板运输机和金属摩擦支柱,掘进迎头配备扒装机,上下山配备运搬小绞车和完整的通风设备。采掘工艺为立、斜井混合开拓方式,立井提升,斜进倒料、下人。5层煤采用穿采的方式,6、7、8层煤采用长壁后退式采煤法(9、10层煤因受水威胁,至今尚未开采)。开拓掘进上山或下山巷道以及平推石门,均采用定向掘进;方采煤面和掘进运输巷道,多采用走向掘进或定向掘进。随着矿井建设的发展,先后设立安全生产机构,制订各种制度和矿井的重大保护措施,以及对水、火、瓦斯、煤尘、冒顶等生产中的5大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确保了连续多年的安全生产。
第八章电力工业
建国前,今属聊城地区的8县市中,唯有聊城、临清两县拥有电业的历史。1923年初,聊城商会中的邱荣全联合邬尚荣、陈紫君等5人,合资从莱阳购进单缸卧式柴油机和容量25千瓦的发电机各1台,且雇请青岛技师姜某及当地技工、徒工70余名,在城东门口路南建起机器房、机井、冷却水池、配电盘及其它配套设备,名曰“电灯公司”。该公司白天无电,黄昏时分仅为县政府、警察局、税务局等机关及十几家私人商店送电,半夜停电。此为区内用电之始。由于机器不断发生故障,用户机关不断敲诈勒索,1928年被迫停业。1925年,临清的陆济亭、烟台的周亚南等14人合资2.8万元(旧币)于临清“西牌坊”(即今卫河套中)创办“福临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设备有35千瓦往复式蒸气发电机及800戈(约118马力)锅炉,煤炭主要靠水路由德州运至临清。因连年战争、物价不稳,仅年余因亏损而倒闭。后有几家大字号商户联合恢复生产,因受资金、燃料等经营条件的限制,时开时停。1942年日军侵占临清,电灯房职工由30人缩减为14人,1945年关闭停产。
建国后,人民政府先后在聊城、临清、高唐、莘县、在平、冠县建起孤立运行的小型电厂。1967年,肥(城)一聊(城)一临(清)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产,聊城电厂、临清电厂并网运行。1978年后,东阿变电站、石横至聊城二回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聊城至莘县、阳谷、冠县、在平、高唐的110千伏输变电工程相继建成投运,实现了每县1处110千伏变电站。至此,全区110千伏网络基本形成。1984年,全区共有110千伏线路13条、510公里,110千伏开关站1处,变电站8处,主变11台,总容量174.5千伏安,最高负荷9.43千瓦,年用电量达44189万度;临清、高唐、莘县、在平等4个小电厂总装机为1.2万千瓦,年发电量6000万度左右;有35千伏线路521.5公里、38条,35千伏公用和企业自备变电站37处,总容量为85.35兆安伏;6〜10千伏配电线路5228.3公里,配电变压器5945台、366294万伏安;低压线路7365公里,用电装机46139台、267602千瓦,其中农用170718千瓦。1985年,全区8县市均拥有110千伏变电站1座和110千伏线路1条;临清、莘县、在平、高唐等4县市4个发电厂装机6台,容量为1.2万千瓦。“七五”期间,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投运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电压等级上一个新台阶。同时,全区人民自力更生、自筹资金1.6亿元建设了聊城发电厂,一号机组于1990年4月正式投运发电。另外,临清发电厂新装发电机2台、高唐电厂1台,总装机容量为2.4万千瓦,大大缓解了全区电力供需的矛盾。至1990年底,全区35千伏及其以上线路由1980年的620公里增长至1125.4公里,其中新架22万输电线路59.5公里;35千伏及其以上变电站由1980年的32个增加到53个,主变容量由1980年的18.76万千伏安增加到59.68万千伏安,其中局直变电站由4座增加到12座,主变容量由102150千伏安增加到277650千伏安;全区地方电厂由1980年的4座1.35万千瓦增加到3.75万千瓦,增长2.8倍;全区售电量由1980年的3.24亿千瓦时,增长到1990年的9.38亿千瓦时,增长2.87倍,基本上了满足了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电的需求;农村3~10千伏配电线路由1980年的3247公里增长到6903.2公里,增长2.13倍,用电村由2379个增加到5368个,占自然村的83.21%。到1996年,全区独立的电力企业共13个,包括聊城电业局、聊城发电厂2个省属企业;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荏平、高唐电业(管理)公司7个县、市属供电企业;临清、高唐、在平热电厂和莘县发电厂4个县、市属发电企业。此外,尚有聊城印染厂自备电厂和阳谷县造纸厂自备电厂2个以余热发电的企业自备电厂,采用汽油机、柴油机发电的“小发电”则遍布于工厂、医院、宾馆和饭店等单位。当年,全区35千伏及其以上线路增至1125.4公里,35千伏及其以上变电站增加到83个,主变容量970200千伏安,农村3~10千伏配电线路增至9164.3公里,全区售电量为14.33亿千瓦时伏。
第一节电力设备
电厂发电设备
聊城县电厂1950年,聊城县自筹资金建起拥有90马力汽油机和50千瓦发电机各1台的小型发电厂,次年5月1日正式发电,是为建国后全区最早办起的发电厂——聊城烟电厂。后从天津购进100马力蒸汽机、55千瓦发动机各1台和40千伏安的变压器两台及其它设备,至1951年11月底全部设备安装完毕,当年12月5日正式对外送电。次年,该厂发电量达9.66万度,总产值5800元。1953年,烟电厂析分为烟厂和电厂。当年10月1日,电厂的1号机组和1号炉始办,由德州洪山电厂调拨英国吉尔透平公司1909年岀产的200千瓦汽轮机配带160千瓦发电机1台为该厂的1号机组,1号炉为1台4吨翻板式锅炉,至1964年1月1日工程竣工,1月5日试车正式对外送电,计投资15.57万元,完成了该厂的第一期工程。1956年国家拨款40万元,于当年7月始建该厂的第二期工程,由贾旺煤矿调拨英国产双缸立型复式250千瓦蒸汽发电机1台充当2号机组,从临清电厂调拨伯葛式4吨锅炉1台为2号锅炉。至同年1月25日,2号机组和2号锅炉运行投产。1958年投资74.96万元兴建三号机组和三号炉的第三期工程,所需三号机组由省计委调拨的1200千瓦发电机组1台充任,三号锅炉系从上海锅炉厂定做的1台10吨拨伯葛式链条炉。当年12月下旬竣工,月底正式投入运行。至此,该厂负荷保持在1000千瓦以上,但仍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的需要。1965年,专署拨款30万元扩建该电厂4号发电机组。该机组汽轮发电机系上海新民电机厂1958年产品,锅炉为北京石景山电厂使用的1922年英国产的9吨拨伯葛式双链条锅炉,至1966年6月底工程峻工,7月初投入运行,与3号机组并列发电。1978年,该厂下马。下马前该厂拥有2台发电机组,总容量2700千瓦。
临清发电厂1952年5月于南厂街南端破土动工,1954年11月正式投入运行发电,工程总投资额为183万元,由淄博市周村调来1台英国产500千瓦的发电机组,为全县50余个工厂、学校、商店及城镇居民供电。同时,全县架设6千伏高压输电线路4条计10余公里。1956年,经省电业局批准,投资450万元,扩建了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2台、5吨辐射水管式锅炉4台、双梁起重机1台、变压配电室工程、蓄电池工程及主要附属设备和5.5公里配电线路1条,至1957年8月投入运行正式送电,完成了该厂的第二期扩建工程。1972年经省、地、县批准,临清发电厂扩建1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总投资额为211.60万元,汽轮机为青岛轮机厂生产的 N3-24型快装机组,发电机为济南生建电机厂生产的FQR—2—3型产品,锅炉为经过改造后的上海锅炉厂产品,至1974年11月3日第三期扩建任务完成,时有职工234人。1990年,拥有14600千瓦发电机5台,年发电量为5774.7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2X3000+1X600千瓦,年发电量为8917万千瓦时。
高唐县电厂1958年于县城北关筹建,投资额为32.303万元,至当年10月,1号机组投入运行。自1959年底始,1X1500千瓦2号机组筹建,至1967年2月正式投产。1985年,该厂拥有容量为1500千瓦发电机1台。至1990年,发展为容量为4500千瓦发电机2台,年发电量为1695.2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1X3000+1X12000千瓦,年发电量为10336万千瓦时。
莘县电厂1958年至同年12月于县城南街路西第一个60千瓦的机组建成发电,1962年又增加200千瓦的1台机组。第一台发电机由第一机械工业部支援,第二台发电机由水利部兴建马村水库时孙二庄水利发电站无偿调予。该厂于1969年10月1日网电运行后撤销。1972年初,莘县新电厂于县城东南筹建,至1976年10月竣工,11月并网发电。该厂装机为济南生建电厂制造的1台 QFK-3—2型3000千瓦的发电机,工程总投资为287万元。自投产以来,1983年发电量高达1800万度。至1990年,该厂拥有3000千瓦容量的发电机1台,年发电量为
494.1万度。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IX3000千瓦,未发电。
在平电厂1958年8月于县城北关筹建,省电业局调拨坊子电厂1台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水电部从石景山发电厂调10吨炉给该厂。1958、1959年,该厂先后从三门峡、上海购进匈牙利产320千马力、上海产330马力柴油机,各配带200千瓦电机2台机组;1961年,省电业局又调予该厂捷克产300马力汽油机带200千瓦的发电机组。至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该厂下马。1972年,新电厂于县城北顺河街北端筹建,1974年4月施工,规格为1X1500千瓦,即青岛汽轮机厂生产的N1.5-24汽轮机、济南锅炉厂生产的S2D10-25/400锅炉、山东生建电机厂生产的TQTK1.5-4型发电机、济南变压器厂生产的STL—1800/变压器,投资额为188万元。至1975年12月24日投运。1990年,该厂由1985年拥有1500千瓦容量的发电机1台发展为容量为15000千瓦的发电机3台,是年总发电量为5242.3万度。至1996年,该厂装机容量为2X15000千瓦,年度发电量为19766万千瓦时。
冠县电厂1958年始建,1959年9月3日正式发电,发电机容量为190千瓦,先后使用汽油机和柴油机带动,月发电量在42万度左右。1967年秋,河北省馆陶县将负荷300千瓦的网电输至冠县,从此该电厂停止发电,先后发电8年之久,总计发电量为4000万度。1971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新电厂于县城东风路破土动工,至1974年10月正式并网发电。其主要设备有1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SFF10-13/350℃双汽鼓锅炉、纵置式煤粉炉,工程总投资额为174.15万元。至1980年9月30日停止发电,先后发电6年之久,总发电量3800万度。
东阿县小发电厂该厂首次发电于1951年,时用45马力柴油机带10千瓦发电机发电,以供县委、县政府夜晚照明,厂址于旧县委院内,至1952年止。输变电设备
肥聊临110千伏送变电工程1965年冬,山东省政府为扭转鲁西北地区的贫困落后面貌,支援小三线建设,发展电力工业和交通事业,确定架设一条由肥城经石横到聊城至临清的110千伏送变电工程。1966年10月1日,由省电力设计院工程师张中南负责,开始对肥聊段的线路勘查、测量和定位工作;省送变电工程处于11月开始线路施工,至1966年全部竣工,次年2月3日正式运行投产。1967年春,聊临段线路施工开始筹备,6月份破土动工,至1968年8月建成投产。
肥聊临工程线路总长137.8公里,杆塔共计593基。其中,肥城至石横段24.8公里,双杆108基,用LGJ—150导线;石横至聊城段62.7公里,双杆260基,用LGJ—150导线;聊城至临清段50.9公里,单杆225基,用 LGJ—95导线。聊城变电站第一期安装1万千伏安变压器1台,临清变电站第一期安装7500千伏安变压器1台。该项工程上级拨款470万元,工程实际用款422.7万元。它的建成投产,为东阿、聊城、临清等县市工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是全区第一条电力建设的大动脉。
石横电厂增容扩建后,肥石段110千伏线路改为联络线,交济南供电局管理;石聊段110千伏线路改由石横电厂岀线,称为石聊1回110千伏送变电线路。
1973年,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东阿县八里堂子110千伏变电站于同年7月筹建,至1976年10月竣工投运,工程总投资77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1.9万元,地区电业局拨款10万元,自筹资金5.1万元。该变电站T接石聊I回110千伏输电线路。有110千伏线路100余米,有变电站一期工程上主变1台/8000千伏安,岀35千伏线5路、10千伏线8路。站址在黄屯乡杜庄村,1980年1月将其运行管理移交东阿县供电局。
聊城电业局直属的两个110KV变电站一聊变和临变,最初筹建于1966年,属肥聊临110KV送变工程内项目。聊变安装的1号主变容量为1万KVA,35KV出线间隔3个,10KV岀线间隔4个,投资64万元,于1967年2月3日投运。临变安装的1号主变容量为7500KVA,10KV岀线间隔4个,投资55.8万元,于1968年8月投运。以上是为第一期工程。至1971年,全区工农业生产用电负荷不断上升,省电业局拨电负荷由1.5万千瓦增至1.7万千瓦,聊临两变电站均出现“卡脖子”现象,致使对其它6县的供电能力受到限制,省电业局批准聊变增建2号主变,容量20000KVA,10KV岀线间隔由4个增至8个,35KV岀线间隔由3个增至7个,至1972年8月建成投运,共投资用款123.327万元。1973年临变第二期工程结束,计投资31.3万元,工程项目包括增建2号主变,容量7500KVA,增建35KV岀线间隔4个,10KV岀线间隔由4个增到8个。至1976年,报经省局批准拨款61万元,确定将聊变1号主变1万KVA换为3.15万KVA,将临变2号主变7500KVA换为3.15万KVA,两增容工程分别于1977年6月、1979年1月竣工投运,从而解除聊、临两市变电“卡脖子”现象,扩大了供电范围,满足了工农业用电。
石聊III回110千伏线路系聊城地区从石横电厂老厂岀线的两条110KV干线。石横电厂的扩建,两回线路从4号至15号杆间一段线路在扩建厂区,故需改迁。1982年5月,完成石横电厂岀线规划设计。改迁中拆除了石聊I回线路5号一17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线和地线,I回线路4号一18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线和地线,I回线路4号一18号杆塔、2号一18号的导和地线。改迁后的新建段的长度为4540米,采用18米双回铁塔13基,两线路均用LGJ-185导线和LGJ—50地线。
聊莘35KV输变电升压改造工程为解决莘县、阳谷、冠县部分用电,聊城电业局决定,将聊城至莘县35KV线路升压改造为110KV线路,线路总长为38.1公里,采用 LGJ-95导线,且利用莘县胡楼35KV变电站改造升压为110KV变电站,主变容量为1.35万KVA。1976年线路动工,1978年竣工,次年变电站工程完毕,19080年正式投入运行。工程总投资134万元,其中变电站投资74万元,线路投资60万元。
石聊阳冠110KV送变电工程石(横)一聊(城)、聊(城)一阳(谷)、聊(城)一冠(县)110KV送变电工程(含聊城开关站至聊变电站之间的联络线改造工程),是区内有史以来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的电力建设项目,也是聊城电业局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管理的大工程。1976年4月省电力工业局安排此项工作,1978年11月20日正式破土动工,至1981年7月全部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并先后分段投产运行,共计完成10个工程项目:(1)石横电厂出线间隔;(2)石聊K回线路全长63公里,双杆架设185米导线,路经泰安、聊城两个地区4县12个乡镇,横跨黄河、徒骇河等5河及胶长、香山等5条公路,穿22OKV电力线1次,跨35KV线5次及一级通讯线5次,至1980年7月22日投运;(3)东阿变电所扩建蓄池,于1980年1月27日投运;(4)新建聊城西郊开关站,于1981年3月31日投运;(5)聊阳线段全长45公里,共用杆塔200基,双杆LGJ-120导线,有转角9处,耐张段25处、交跨越75处,至1981年3月10日投入运行;(6)新建阳谷变电站。1979年上半年完成所有设备的就位和初步调整,同年8月始历时3个月即完成电缆敷设、二次接线、蓄电池安装、高压试验保护装置的调试等项工作;(7)聊冠线段全长42公里,183基杆塔,采用双杆LGJ—120导线,共转角1。次,耐张段18处、跨河4次、跨一级公路1次、10KV电力线1次,至1981年3月底竣工,同年12月投运;(8)新建冠县变电站。站总建筑面积847平方米,其中主控制室面积342.5平方米;主变容量1万KVA,二次电压为35KV和10KV,于1980年动工,次年12月正式投入运行;(9)完成至聊变联络线10公里,于1981年3月31日投运;(10)完成通讯工程。此项工程全部投资额为820万元。工程的完成带来的巨大的经济效益:①石聊III回环网运行后,减少损耗2000KW(按当时负荷计算);②阳冠两县改由110KV送电,减少变损56.71KW;③聊阳段及聊冠段由35KV改为110KV,减少有功损耗377.56KW;④阳冠两县主变改用110KV后,减少损耗10.16KW。以上4项合计2444.43KW,每年按8300小时计,每度电价以0.06〜0.08元计,每年可增收入1217.33元;⑤其它6县因电压升高5.7%,每年线损减少127万度,折款89057元。以上5项总计可增加收入9027433元,7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聊在高110KV送变电工程1981年初,省电力工业局批准聊城一在平一高唐110KV送变电工程的初步设计。次年5月完成全线的终勘,8月完成施工设计,10月份全面破土动工。全部施工任务于1983年2月上旬完成,经验收于同年2月9日在高线路投运,10月聊在线路投运。全工程总投资491万元,共完成7个单项的施工任务,即聊临110KV线路改造工程,长10公里,采用150MM导线;聊在110KV线路长30公里,采用150MM导线;在高110KV线路长34公里,采用120MM导线;聊在出线间隔1个;新建在平110KV变电站,容量为1万KVA;新建高唐110KV变电站,容量为1.5KVA;完成通讯工程。
聊在高110KV送变电工程是继石聊阳冠工程之后,全区又一项较大的电力建设工程。它的建成投产,结束了用35KV送电时“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同时提高了电压质量,杜绝了因电压低而烧毁设备的现象,降低了线损,提高了经济效益,为在平、高唐两县国民经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能源基础。
其他送变电工程1991〜1994年,完成3项电网建设重点工程:聊城至临清220KV聊临线工程,全长50公里,投资1204万元;聊城端庄220KV变电站II期工程,变电容量12万千伏安,投资960万元;聊城电厂配套工程,输电线路52.9公里,变电容量2.23万千伏安,投资1346.1万元。1995年1月,聊城电业局开展研究、实验35千伏变电站无人值守工作,于当年5月3日实验成功,全区电网第一座无人值守的35千伏闸口变电站投运,在全省率先实现35千伏无人值守变电站。至1996年,全区已有聊城、聊城西郊和聊城白庄3座110千伏变电站及聊城闸口、闫寺、梁水镇、道口铺、侯营等6座35千伏变电站实行无人值守。
第二节农电
区内农村用电最早始于1958年东阿县铜城区宋楼村水利发电站的兴建。同年冬开始筹建,至1959年10月1日建成发电,时有75千瓦立式发电机1台。数月后,因水源不足、技术条件较差而停产。此为该县第一座月河型水利发电站。不久,该县又购进60马力柴油机带原75千瓦发电机1台。自1960年始,以6300伏向城镇部分单位送电,且安装升压变压器1台/100千伏安,在城内安配电变压器2台,共计150千伏安。在筹建宋楼村水利发电站的同时,县水利局于后韩村修建了东阿县第二座水利发电站。该站安装机组1台/125千瓦、升压变压器1台/100千伏安;同时在陈集区机关驻地安装1台75千伏的配电变压器,于朱旺山村安装1台/50千伏安的配电变压器。因无水源,发电3个月即被迫下马。1962年,铜城区的发电设备移交县机械厂继续发电,柴油机、发电机分别为135马力和125千瓦,实行6300千伏两线一地送电制,线路长1.5公里,供电范围为县城部分单位,年发电量为5万度左右。由于机械厂资金较紧张,致使发电不够正常。为此,县委、县政府确定,于1964年10月将其发电设备移交县拖拉机站继续发电,送电线路由1.5公里增至3.5公里,送电电压由6300千伏升高至1万伏,升压变压器1965年前为100千伏安,1965年后为180千伏安,城内在原有2台/150千伏安配变的基础上,又增装1台/30千伏安的配电变电器,年发电量在15万度左右。由此,东阿县工农业开始用电。至1968年8月,大店子35千伏输变电工程竣工,拖拉机站送电至此停止。1985〜1990年,该县又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供电线路4条,即110千伏华王线、线路长6.2公里,35千伏华肥线、线路长度1.7公里,35千伏王顾线、线路长9.9公里,35千伏水泥厂线、线路长7.6公里。新增变电站变压器4台,即110千伏东阿王海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1.6万千伏安,化肥厂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2500千伏安,顾官屯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2400千伏安,水泥厂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为32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19公里,改造线路15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87台,总容量27080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148台,总容量3200千伏安。
1968年8月,临清(聊城至临清)11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1978年11月,临清110千伏变电站至沈庄变电站35千伏线路投运;1980年,临清至德州地区夏津县的35千伏线路投运。至1985年间,临清市35千伏供电线路3条投运,即临清至沈庄线路长17公里、临清至唐元线长17公里、临清至刘海子线长14.5公里;3处变电站设有变压器4台,即沈庄变1台、总容量2400千伏安,唐元变1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刘海子变2台、总容量为2X20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市又有临松线(临清——松林线、长11.7公里)、临赵线(临清——赵庄,长10公里)建成投运,两处变电站设有变电器2台,即松林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赵庄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0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市又新增供电线路354公里,改造线路23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334台、总容量73785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571台、总容量11149千伏安。
1971年1月,高唐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聊城变一祁寨变)建成投运;1983年2月,110千伏线路在平一高唐段建成投运;1985年,35千伏线路4条投运,即高唐一张庙、线路长15.9公里,高唐一梁村、线路长14.1公里,于桥支线、线路长9.5公里,化肥专线、线路长0.5公里,张庙、梁村、于桥、化肥厂4处变电站有变压器5台,总容量分别为1800千伏安、1800千伏安、1800千伏安和2X10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线3条,即在高线110千伏长31公里、泵站线35千伏长11.5公里、高杨线35千伏长9.1公里;变电站3处,即高唐变电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3100千伏安,泵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500千伏安,杨屯站变压器1台、总容量24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775公里,改造线路12公里;新增变压器321台、总容量32391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309台、总容量4100千伏安。
1968年10月,在平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聊城变——田庄变)投运,1983年11月,聊城变——在平变110千伏线路投运。1985年,该县有4条线路投运,即博平——郭堤口线长18.9公里,在平——三十里铺线长15公里,在平——博平线长13公里,在平——王老线长10.3公里;郭堤口、三十里铺、博平、王老4处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2000千伏安、2000千伏安、2400千伏安和24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供电线路2条,即博肖线35千伏、线路长0.24公里,电厂和变电站联络线、线路长2公里;4处变电站,除三十里铺站拥有变压器2台外,在平站、王老站、肖庄站各有变压器1台,其中在平站总容量为30000千伏安,王老站2400千伏安,肖庄站5000千伏安,三十里铺站2台变压器的容量分别为2500千伏安和10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193公里,改造线路37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179台、总容量24389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85台,总容量2605千伏安。
1969年12月,阳谷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聊城变一张楼变)投运;1981年3月,聊城西郊开关站——阳谷变110千伏线路投运。1983年,阳谷镇——安镇、定水镇线、化肥专线及阳谷镇——景阳冈线均已投运,线路长度分别为17.9公里、9.8公里、4公里和18.4公里,安镇、定水镇、化肥厂、景阳冈4处变电站除化肥厂变电站拥有变压器3台外,其余均为1台,总容量分别为3200千伏安、2000千伏安、3X750千伏安和18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线路4条,即端阳线110千伏长42.2公里、阳范线35千伏长16.7公里、阳高线35千伏长8.7公里、阳韩线35千伏长11.9公里;阳谷站有变压器2台,范海站、高庙王站、韩庄杨水站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31900千伏安、2000千伏安、3200千伏安和16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903公里,改造线路380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284台、总容量37130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185台,总容量4170千伏安。
1969年10月,莘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 (聊城变——胡楼变)建成投运;1969年9月,110千伏线路由莘县原35千伏线路(聊城变——胡楼变)升压改造投运。1985年,35千伏7条线路投运,即化肥专线0.7公里、莘县——兹营27.4公里、莘县——俎店12.8公里、莘县——大王寨16.8公里、联络线5.1公里、泵站专线7.3公里、妹冢支线4.8公里;化肥厂、兹营、俎店、大王寨、电厂升压、管道、妹冢等7处变电站,除化肥厂变电站拥有3台变压器外,其余均为1台,总容量分别为3X750千伏安、2400千伏安、2400千伏安、3200千伏安、3200千伏安、2400千伏安、24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至110千伏供电线路2条,即端莘线110千伏长34公里、纸厂专线35千伏长3.6公里;新增莘县、兹营、大王寨、化肥厂、造纸厂4处变电站,其中化肥厂、造纸厂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2台,总容量分别为2X750千伏安、2X800千伏安,莘县、兹营、大王寨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31500千伏安、3200千伏安、32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656公里,改造线路1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652台,总容量31850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613台,总容量2440千伏安。
1969年5月,冠县第一条35千伏线路 (聊城变——直隶村变)建成投运;1981年12月,聊城西郊开关站一冠县变11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1985年,冠县——范寨、冠县 ——直隶村、冠县——万善、冠县——斜店等35千伏4条线路投运,线路长度分别为27公里、11公里、16公里和12公里;范寨、直隶村、万善、斜店4处变电站拥有变压器各1台,总容量分别为2400千伏安、3200千伏安、2400千伏安和32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县新增35千伏花贾线、周柳线和110千伏徐冠线各1条,冠县、贾镇、柳林3处变电站各拥有变压器1台,总容量分别为31500千伏安、3150千伏安和315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县又新增供电线路445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665台,总容量41625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188台,总容量2500千伏安。
至1985年,聊城市拥有35千伏安供电线路9条,即聊城一道口铺线长13.6公里、道口铺——斗虎屯线长20公里、化肥厂线长2公里、北杨集泵站线长7.4公里、孙开胜泵站线长1.3公里、聊城一侯营、沙镇线长11公里、聊城——李海务线长20.7公里、岳庄——闸口线长4.2公里;道口铺、斗虎屯、鲁西化肥厂、北杨集泵站、孙开胜泵站、侯营、沙镇、李海务、闸口等9处变电站各拥有变压器1台,总容量分别为1800千伏安、2400千伏安、5600千伏安、2400千伏安、2500千伏安、2400千伏安、1800千伏安、1800千伏安、6300千伏安。1985〜1990年,该市新增220千伏石端线1条,长59.5公里,以及35千伏闸口支线、端侯线、聊闸线、聊闫线、聊梁线、聊轻线、端轻线等7条,新增闸口变电站、轻纺变电站2处,各拥有变压器2台,总容量分别为2X8000千伏安、2义2500千伏安;另增端庄、李海务、闫寺、梁水镇变电站4处,各拥有变压器1台,总容量分别为12万千伏安、3150千伏安、2500千伏安、2500千伏安。1991〜1996年,该市又新增供电线路282公里,改造线路27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307台,总容量32273千伏安,更换节能变压器261台,总容量14180千伏安。
第三节自办电
区内的自办电分地方自办电和企业自办电两种。临清发电厂、在平发电厂、高唐发电厂、莘县发电厂等属于地方自办电厂,阳谷造纸厂热电站、聊城印染厂热电站属于企业自办电厂。阳谷县造纸厂热电站始建于1985年12月,至1986年9月5日建成投运,总投资额220万元,设备容量为2000千瓦。热电站自投运以来,曾供全县城照明用电及满足全厂的生产用电,后因煤价增高,电网亦能保证用电等原因停机,共计发电14个月。聊城印染厂热电站筹建于1983年,1984年10月建成发电,总投资75万元,设备容量为750千瓦。1985年发电52.99万度;1986年为141.65万度,为历年发电量之最。至1990年发电量为21.15万度。1991〜1995年,该站共发电227.19万度,1996年未发电。
聊城发电厂是建国以来区内首次列入国家计划的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也是全国第一家完全由地方集资兴建的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它位于聊城市西郊,厂区占地257亩,设计装机容量2X5万千瓦。该发电厂是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根据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反复论证,决定自筹资金兴建的,由山东电力设计院、新疆电力设计院联合设计,委托山东省电力工业局代建代管、山东省电力建设二公司施工。一期工程2X5万千瓦火力发电工程于1987年7月30日立项,1988年9月1日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1.83亿元2号机组分别于1990年4月3日和1991年9月13日投产发电。至1996年底,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488天,累计发电44.48亿千瓦时,形成还本付息资金3.06亿元。其各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同类型机组中名列前茅。为进一步加快电力建设,促进全区经济发展,地委、行署决定再扩建1台1X10万千瓦机组。二期工程于1992年12月由省计委批复立项,总投资4亿元,由聊城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公司和山东电力投资公司共同成立的山东聊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兴建,1993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建设,1995年7月机组并网发电。10万千瓦机组的电量全省统配,机组投运以来,运行稳定,各项指标达到优良和先进水平。三期工程于1995年10月6日立项后,聊城电厂即进行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至1996年底,锅炉钢架、汽轮发电机基础等已完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2X66万千瓦新厂工程于1994年9月6日立项,1996年3月28日,国务院批准可研报告,6月7日,合营四方在北京草签协议。聊城电厂的建成投产,使全区供电紧张的矛盾大大缓解,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四节电力分配
1972年7月,水利电力部颁布《供用电规则》(试行本),1983年颁发《全国供用电规则》,到1990年底,全区一直按照“保证重点,择优供应,统筹安排”的原则进行电力统一分配。1978年前,电力分配以“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生活用电发展缓慢。1978年后,重视.人民的生活用电,家用电器迅速发展,市政生活用电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1967年前,各县市均有小电厂运行供电,用户发展缓慢。肥聊临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投运后,聊城、临清电厂相继并网,且先后向各县市架设35千伏线路,以及高唐、莘县、在平电厂相继并网;1980年,石聊II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由此全区110千伏供电网络形成,用户迅速发展。1985年,用电户数总计4700户,其中趸售户7个(县、市),高压供电户790户,低压动力户2212户,一般照明户1781户。至1990年,全区用电户数总计113651户,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11034户,工业6313户,建筑业135户,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150户,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2585户,其它事业1948户,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1486户。至1996年,全区用电户数总计74049户,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7080户,工业6231户,建筑业324户,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237户,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1451户,其他事业1432户,城乡居民生活用电57297户。
聊城地区是农业区,随着电力事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动力由“以机为主''逐渐向"以电为主”过渡。1985年,农业用电设备213235千瓦,排灌99231千瓦,用电14300.8万度;工业用电26124.6万度,交通运输用电192.7万度,市政生活用电5826.1万度,共计46444.2万度。从1986年,按照新的行业用电分类,分为农林牧渔水利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等7项。1990年,全区总用电量为104035万千瓦时,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13281万千瓦时,工业用电67187万千瓦时,建筑业用电548万千瓦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用电2832万千瓦时,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用电2229万千瓦时,其它事业用电2377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5581万千瓦时。1991〜1996年,全区总用电量为211123万千瓦时,其中农林牧渔水利业用电25818万千瓦时,工业用电133205万千瓦时,建筑业用电1344万千瓦时,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业用电1625万千瓦时,商业饮食物资供销仓储业用电4767万千瓦时,其他事业用电4891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9473万千瓦时。
第五节用电管理
聊城电业局用电管理的职能部门是用电所,系由地区电业局用电科和原聊城县电业局合并而成。至1985年,用电所有调荷班、节电班、农电班、用电监察班等8个班组,有职工109人,其中技术人员14人,管理干部8人,技术工人87人。1990年底,用电所下设一口对外办公室、三电办公室、电费班、电度表班、大用户班等8个室组,有职工64人,其中管理干部4人、技术干部10人、工人50人。至1996年,用电所下设办公室、电费班、三电班等7个室班,共有职工59人,其中管理干部4人,技术干部9人,工人46人。
为解决电力供需矛盾和安全用电,于1974年成立地区“三电(计划用电、节约用电、安全用电)办公室”。1978年前,计划用电主要依据1963年山东省计委、经委联合颁发的《山东省电力分配暂行管理办法》。1978年按照国务院二号文规定,对用户进行“一査四定”(即査设备,定电力、定电量、定时间、定单耗)工作。同年10月23日,水电部颁发《电力定量暂行管理办法》,电力定量器逐步在全区安装使用。到1985年底,全区安装电力定量器37支,控制负荷75%。为保证农村照明用电,自1981年11月始,将省分配全区4000千瓦全部分配各县。同时,对用户用电采用“轮休日制度”。为缓和缺电局面,从1982年至1985年采用以煤换电(平均每年用2万吨煤换3千度左右的电)办法支援工农业生产。1986年始,计划用电工作,主要是完善计划用电的技术手段,对10千伏以上的动力用户安装开关钟或定量器,实现负荷自动控制,达到控制负荷到户、限电不拉路的目的。“七五”期间,全区共装开关钟4484只,定量器2980只。至1996年,全区已装开关钟262只,定量器118只。
最初的节电工作主要抓供电部门内降低线路损失和发电厂用电率,其重点是清除电动机大马拉小车、取消长明灯、更换大灯炮和改包灯为表灯等。1981年,全面落实国务院(198D56号文即节约用电的指令,以及山东省人民政府下达的节约用电实施细则。1981〜1985年,主要采取加强产品单耗管理工作,加强技术业务培训、推广节电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开展电能平衡工作等措施。“六五”期间,全区共节电4263.46万度,其中1981年节电89.99万度,1985年节电347.41万度。1987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节约用电的若干规定》、《产品电耗定额制度和管理守则》等若干规定。“七五”期间,全区共节电10564.05万度。1991—1996年,全区共节电8344.18万度。
为保障人员、设备的安全,自1974年,首先在农村推广触电保安器,至1985年先后在莘县、聊城、临清等县推广应用单机直流电压型。1979年,聊城市首先试用电流型触电保安器;1983年,聊城电讯十一厂始产该仪器;次年,聊城、阳谷、高唐、在平全面推广使用。1985年,全区逐步推广农用保安器;同年,全区在农村安装触电保安器达5400只。1989年3月,地区电业局成立安全质量科,负责全局、全区的安全质量监督工作,且在工区、班组形成安全监督网络。从1983年始,一直坚持对村电工、企业电工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一般每年进行1次。至1990年底,全区在用户安装触电保安器共134199只。至1996年,全区已在用户安装触电保安器共566330只。第九章建材工业
境内建材生产历史悠久,但建国前没有统一的建材生产管理机构。建国初,国家扶持手工业走互助合作道路。1956年成立山东省手工业联社聊城专区办事处,负责对手工业及建材业的管理。这是全区建材企业最早的管理机构。1957年,专区实业公司与手工业联社聊城办事处合并为聊城专区督导室。1958年8月,撤销督导室,县以上建材工业由专区计委管理,乡镇办建材企业由专区工业局领导。1959年设专区建委,县以上建材企业归建委生产科管理。1976年,地区建委设建材科,负责管理全区县上建材企业。截止1990年底,隶属地区建委管理的县以上建材企业11个,共有职工2297人,实现工业总产值2425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县以上建材工业企业9个,共有职工2821人,固定资产原值14452万元,完成总产值10179万元,实现利税1151万元。
第一节砖瓦
建国前,境内砖瓦生产均为个体经营。1933年《高唐县志》载:“本县窑厂制砖者多,制瓦者少,每年多时出砖二十万个,少时十万个。”1937年6月,全区第一家机制瓦厂在聊城建立,厂主郎宗业,仅有设备1台;次年,因日军入侵停业。建国后,砖瓦窑厂不断增加,多为乡村经营。
境内砖的生产历史悠久。临清窑砖,明清两代称贡砖、御砖、皇砖。《临清州志》记载,临清砖窑初建于永乐初,清末方停。当时朝廷“岁征城砖百万”。境内常用砖有青砖、红砖、水泥砖。青砖,以其青灰得名,多用手工制作。以粘土为原料,木模扣坯。土窑,以麦秸、高粱杆等作物秸杆为燃料,烧7天左右,最后浸水而成。其规格,清末定为长2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为小条砖,用于砌墙。另有长30厘米、宽25厘米、厚4厘米为线砖,又名八砖,多用于铺地、漫顶、砌檐等,后因青砖为红砖取代而基本停产。红砖,以其色红而得名,因国家颁布标号又称标砖。1955年,阳谷县四棚始建烧制红砖的“转盘窑”(因其烧制方法采用循环方式而得名,亦称“大窑”),产量比原有马蹄窑增加10倍以上,1958年普及各县。砖坯分手工砖和机砖,规格长24厘米、宽11.5厘米、厚5.3厘米。1975年,全区生产红砖4.08亿块,1980年生产16.68亿块。1985年,全区产红砖33.13亿块,1990年产58.03亿块,1996年产15.75亿块。水泥砖,以水泥细砂为原料,加水搅拌入模成型后自然养护而成。1980年引进试制,主要用于铺设庭院地面和人行道。其规格长、宽各25厘米、厚2厘米,正面有条沟式图案,用以防滑。1990年产24万块,1996年产1222万块。
粘土瓦为传统屋面材料,制作方法与普通砖相同。30年代前,常用瓦为青色布瓦、猪头瓦、虎头瓦、筒瓦,庙宇、宫殿式等少数特殊建筑用特制玻璃瓦(制作工艺与琉璃盆同)。1930年后,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学校等建筑始用从济南等地运进红瓦(又称平瓦)。1937年,境内郎宗业始在聊城设窑烧制,次年停业。1955年后,又逐渐普及各县。其制作方法是以优质粘土为原料,用压瓦机压制而成,入转盘窑烧制;其规格长37.5厘米、宽20厘米、厚1.5厘米,现广泛用于城乡房屋建设。脊瓦的制作原料和工艺流程基本与红瓦相同。1975年,全区生产平瓦1107万片,1980年生产3201万片,1985年生产1893万片,1990年生产1217万片,1996年生产395.2万片。第二节石灰
石灰是境内历史悠久的建筑材料。在建筑过程中,常与沙或纤维材料调成石灰膏用于涂抹墙面;用石灰调剂成石灰乳加适量粘合剂,用于建筑物墙面粉刷;石灰和沙拌制成石灰浆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粘附性,可做砌墙和砌筑地下建筑物的粘合剂,它既是生产熟料水泥的原料之一,又是制作各种硅酸盐建筑制品的主要原料之一。生产石灰的窑有土窑、普通立窑、机械立窑3种。
土窑亦称地坑窑,其生产方法为间歇式,自然通风,其构造系外墙用砖或土砌筑,中空,状似蒙古包。生产时将石灰石装入,前面砌一炉门,在炉篦上燃烧木柴或煤炭,火焰自下而上,逐渐烧至窑顶。温度达900度时,石灰石中的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及二氧化碳气体,这种生产周期约15天。普通立窑,又称人工竖窑、混料立窑。此窑工艺简单,以人工操作,自然通风为主,可连续生产,耗煤少,产量高。机械立窑是在普通立窑、人工操作基础上对装窑加料、岀窑卸灰等,用机械设备完成,窑内通风由自然通风改为机械通风。1990年,全区共有石灰窑企业42个,均为乡镇办企业,共有职工1344人,固定资产原值561万元,生产石灰94万吨,完成产值2353万元,实现利税244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石灰窑企业48个,从业人员1400人,固定资产原值592万元,生产石灰11.8万吨,完成产值2500万元。
第三节水泥及其制品
境内使用水泥始于1882年(清光绪八年)阳谷坡里教堂兴建之时;生产水泥始于1958年,当年在东阿位山建全区第一座水泥厂,年生产能力3.2万吨。1971年,聊城地区水泥厂建立,1981年东阿东昌水泥厂建成投产。至1990年底,全区县属以上水泥厂3家,年产水泥能力32.4万吨,其中地区水泥厂年产20万吨,东阿东昌水泥厂8万吨,位山水泥厂4.4万吨。当年全区水泥厂共完成产值1449万元,实现利税180万元。区内水泥制品生产始于1964年,当年聊城水泥制品厂建成投产。至1990年,全区有水泥制品企业68家,共有职工1213人,固定资产原值995万元。主要产品有预制板、梁、樑等预制构件及电杆、排水管等。是年,全区生产水泥制品21.8万立方,完成工业总产值3496万元,实现利税357万元。1996年,全区县属以上水泥生产企业有3家,共生产水泥46.5万吨,完成总产值6364万元,实现利税754万元;全区水泥制品生产企业有1家,生产水泥电杆1.87万根、其他水泥制品0.83万立方,完成总产值614万元,实现利税73万元。
第十章乡镇工业
区内的乡镇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成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支柱力量,经历了摸索(1950〜1970年)、恢复再发展(1971〜1978年)、健康加速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至1990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36053处,为1966年10处的3605.3倍、1978年2576处的14倍;从业人员共186801人,为1966年392人的476.5倍、1978年53289人的3.51倍;工业总产值240328万元,为1966年86万元的2794.5倍、1978年16700万元的14.39倍。乡镇工业发展迅猛的1988年的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5%。至1994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共有36202个,从业人员262138人,固定资产原值295000万元;完成工业产值1023882万元。至1996年,全区乡镇工业企业主要有机械、纺织、建材、化工、造纸、金属制品等行业,共有企业3.4万个,从业人员26.7万人,固定资产原值33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45.8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47%。
聊城地区重点年份乡镇工业总产值
单位:万元
第一节经营管理
乡镇工业是整个乡镇企业的主体。按照所有制性质、经营管理方式的不同,乡镇工业分为乡镇办、村办、联户办、个体办4个层次。
乡镇办、村办工业蓬勃兴起于1958年农村人民公社成立后。在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必须大办工业”的号召下,全区各地的社办工业迅猛崛起,时有公社工厂943处,务工社员26494人;社队合办工厂626处,从业人员6460人。至1961年,全区社办工业总产值达1214万元,而社办工业企业数量急剧减少。1966年,全区仅有社办工业企业10处,职工392人,总产值86万元。1968〜1969年,社队工业全部解体。自1970年始,城市部分工厂停产,其技术人员及知识青年下放到乡村,为社队工业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而且输送了部分管理、技术人才,各地的社队工
业得以复苏和发展。是年,全区社办工业企业发展到61处、职工2976人、完成总产值579.63万元。1976年,社办工业企业发展至475处,拥有职工19705人,完成总产值6245万元;队办工业企业2129处,从业人员16567人,总产值达2744万元。至1978年,社、队两级工业企业齐头并进,至同年底,共拥有固定资产1.7亿元,总产值高达1.67亿元,企业发展至2576处,职工53289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以及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的指引推动下,全区的乡村工业进入在提高中求发展的新阶段。至1985年底,全区乡村工业发展到5大行业、36个工业部门、800多种产品,拥有1875处工业企业,职工61022人,完成工业总产值43280万元。1986年7月,中共聊城地委、聊地地区行政公署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地提岀“全面振兴聊城经济,重点突破乡村企业”的战略指导思想,作出了“八六年迈开步子,八七年打开局面,八八年全面振兴”的工作规划。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普遍加强了对乡镇、村工业的领导,使乡镇、村工业从“在提高中求发展”的徘徊状态中解脱出来,出现大发展的好势头。同年底,全区乡镇、村两级工业企业计2222处,职工71486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8290万元。此后,随着增加对乡镇、村工业的投入、调整行业结构、重点支持、强化管理等措施的实施,乡镇、村两级工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88年,乡镇、村工业企业达至2816处,从业职工达96229人,完成总产值167669万元。1989、1990年,面对资金严重短缺、市场疲软的困难,全区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采取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强化企业管理、开展“双增双节”等措施,使乡镇、村工业仍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1989、1990年递增速度均为22%。至1990年底,全区乡镇、村工业已形成以纺织、食品、建材、机电等4大行业为支柱,由28个行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0年,全区乡镇、村办工业2454处,其中乡镇办887处,村办1567处;职工96229人,其中乡镇办38098人,村办58131人;工业总产值240328万元,实现利润12388万元。至1996年,全区共有乡镇、村办工业2177处,其中乡镇办769处、村办1408处;职工共125451人,其中乡镇办62724人、村办65727人;完成工业总产值79.7亿元,其中乡镇办52亿元、村办27.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9亿元,其中乡镇办13.3亿元,村办7.6亿元。
联户、个体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建国初期,全区仅有一些零散的传统的诸如农村“五匠”(木匠、铁匠、泥瓦匠、石匠、蔑匠)“四坊”(磨坊、粉坊、油坊、豆腐坊)及其他手工业项目。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和分散在城镇上的专营手工业者相继参加了手工业合作社。1957年底,全区计有手工业工人2877人,产品1541种,牛筋腰带、鸡毛掸子、算盘、地毯等为其中名牌产品。“文化大革命”中,大割“资本主义尾巴”,致使个体工商户被取缔,个体工业破坏殆尽。1984年3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的农牧渔业部《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农民联户办、个体办工业企业是乡镇工业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7月,中共聊城地委、聊城地区行政公署明确提岀“全面振兴聊城经济,重点突破乡村企业”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四个轮子一起转,重点发展户办,联户办”的发展方针, 联户、个体办工业迅速发展,其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乡镇、村两级工业企业。是年,全区村以下工业企业计有16107个,从业人员53014人,工业总产值19502万元。至1988年,仍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同年,全区有村以下工业企业30153处,职工88642人,工业总产值高达55441万元,并形成17个工业加工型群体,使联户、个体办工业企业由分散经营开始向集约化经营发展。1988年后,随着治理整顿的进行,加之市场疲软,竞争激烈,再因联户、个体工业本身素质较差,产品档次较低,缺乏竞争力等原因,联户、个体工业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部分工业群体开始消失。至1990年,全区有村以下工业企业33599处,职工人数发展至90572人,工业总产值达74675万元,实现纯利润16733万元,上交国家税金3192万元。至1996年,全区有村以下工业企业共31960个,其中联户办5003个、个体办26957个;实现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其中联户办17.1亿元,个体办53.3亿元。
第二节主体行业
至1996年底,全区乡镇、村工业基本形成了以纺织、食品、建材、机电4大行业为支柱,由28个行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包括木制农机具、建筑材料、饮料酒、食品、纺织品、服装、鞋类等50多类上千种规格型号的产品。
食品业全区乡镇、村的食品工业分为制糖工业、发酵工业、粮油加工业、罐头食品加工业、烟草工业、饮料工业、调味品工业、屠宰工业、食品冷藏工业及食品加工废料利用工业等10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的食品工业发展迅速。1979年,全区乡镇、村食品工业企业54处,职工934人,产值220万元。至1985年,食品工业企业发展至343处,职工达5191人,总产值达4835万元。1990年底,工'业企业发展为437处,其中乡镇办141处、村办296处;职工8387人,其中乡镇办4678人、村办3709人;总产值达22611万元,其中乡镇办13903万元、村办8708万元。至1996年,食品工业有112个,共有职工20648人,总产值24.3亿元,实现增加值6.7亿元。
造纸业乡、村造纸业历史悠久。阳谷县石佛乡鲁庄村,至今仍沿用两千年前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方法抄纸,连同其邻村计有抄纸村20多个、作坊300处,年抄纸在千吨以上。东阿县铜城镇造纸厂是全区最大的乡镇造纸厂,投资150万元,职工160人,可年产瓦楞纸4000吨,实现产值250万元,利税30万元。1985年,全区有乡镇造纸厂12处,职工547人,实现总产值366万元,年产量为3449吨。1990年,企业发展至66处,职工达3609人,总产值为6059万元,年产量高达59443吨。至1996年,造纸企业有100个,共有职工7856人,总产值5.07亿元,实现增加值1.4亿元。
皮革皮毛业境内皮革皮毛制造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一些乡村小镇蓬勃发展起来,很快成为乡镇工业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部门和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1979年,全区有乡、村皮革皮毛企业10处,职工226人,产值36万元;1985年,企业发展到14处、职工达275人、产值91万元,同年产品产量分别是:毛皮3400平方米、2300张;皮褥子39546张、皮鞋4000双;皮革制品11万件;毛皮制品产值85万元,其中外贸出口产值24万元、交货值21万元。至1990年,企业发展至25处,其中乡镇13处、村12处;职工1113人,其中乡镇598人,村515人;总产值3467万元,其中乡镇2150万元,村1317万元。至1996年,皮革皮毛企业共有11个,职工1139人,完成总产值1.4亿元,实现增加值3128万元。
纺织业区内乡村纺织工业的主要产品有平白棉布、包皮布、毛巾、毛巾被、出口纹衫巾、针织内衣,以及10支、21支、32支棉纱,丝绸被面、精梳山羊绒等。发展速度较快的时期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8年,全区乡村纺织企业16处、职工664人、产值206万元。1985年,企业发展至41处、职工1442人、总产值594万元,其中棉纺织工业企业24处、职工984人、产值409万元,年产量轧花20.97万担、棉布324万米、针棉织品(折纱)1401吨。1990年,全区乡镇、村纺织工业企业共有207处,其中乡镇93处、村级114处;职工13197人,其中乡镇6941人、村级6256人;总产值21418万元,其中乡镇12114万元、村级9304万元。至1996年,全区乡镇、村纺织工业企业共有96个,职工10753人,完成工业总产值6.9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
建材业乡村建材行业是乡村工业的3大支柱行业之一,种类繁多,其中优势最大者为砖瓦、石灰等行业。1978年,全区有建材工业企业255个、职工13319人、产值4235万元;1985年,企业发展到967个、职工43436人、产值为16165万元。至1990年,企业增至997处,其中乡镇企业249处、村级企业748处;职工49070人,其中乡镇11874人、村级37196人;总产值33420万元,其中乡镇9508万元、村级23912万元。至1996年,建材工业共有890个,职工49799人,完成工业总产值12.8亿元,实现增加值3.8亿元。
机电金属制品业区内的乡镇、村机电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机械工业、金属制品及中小农具制造业,产品有锄、镰、锹、镢和打井机、水泵、脱粒机等农机具。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区内岀现了莘县大张特种钢厂、冠县梁堂金属软管总厂及聊城市于集汽车配件厂等与国营大中型企业联合生产的更高层次的产品。机电金属制品业已经成为乡村工业的骨干行业,约占全区乡(镇)、村两级工业的10%左右。1978年,全区乡村机械工业企业175处、职工1158人、产值5288万元。1985年,企业调整为44处、职工1113人、产值814万元。1990年,有企业48处、职工2135人、产值4620万元。至1996年,乡村机械工业有78处,共有职工4808人,完成工业总产值3.48亿元,实现增加值8786万元。1980年,全区金属制品企业22处、职工888人、产值271万元;1985年,有企业44处、职工1113人、产值814万元。至1990年,企业发展至179处、职工达1858人、总产值达10520万元,其中乡镇级6595万元、村级4125万元。至1996年,共有企业201个,职工11041人,完成总产值7.6亿元,实现增加值1.6亿元。
在上述工业企业的产品中,名优特新产品和岀口创汇产品发展较快。1981〜1985年,出口创汇产品有化工、皮毛、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主要产品有地毯、皮褥子、果干果脯、毛刷、刺绣、玩具等,主销美国、英国、日本、中东等国家及香港地区。1981年,岀口产品年生产值为186.01万元,出口交货值185.18万元,其中皮毛产品生产值、交货值各为35万元,工艺美术生产值、交货值各为105.9万元,食品生产值、交货值各为2万元,地毯生产值、交货值各为93.9万元,皮褥子生产值、交货值各为35万元,毛刷生产值、交货值各为39万元,果干果脯生产、交货值各为2万元。至1985年,因肉食鸡、食用植物油、肠衣、服装鞋帽等投资少、见效快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较少,出口生产值仅为78万元,岀口交货值为62万元。1986年,调整了产品结构,充分利用区内固有的农副产品资源和劳动力优势,出口产品交货值迅速提高。至1987年底,全区岀口交货值高达2370万元。至1990年底,全区岀口创汇企业达42家,完成出口交货值4697万元,出口产品品种发展到几十种。畜产品加工由单一的皮褥子发展到裘皮服装、皮革服装及综合利用品毛刷、羊绒等;食品加工业中的枣汁、枣罐头及阿胶系列食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脱水加工企业发展到6处;纺织品岀口从无到有,发展到毛巾、毛巾被、被罩、服装等。新开发的五金矿产、机械产品有花岗石平板、量具、金刚石微粉、钻头、软管、稀土永磁材料、特种钢制品等岀口产品,且形成了诸如特种钢、稀土永磁材料、长寿饮料等独具风格的拳头产品。至1996年,岀口创汇企业达110家,共完成出口交货值8.2亿元。
第十一章十大技改工程13530工程
第一节十大技改工程
十大技改工程是地委、行署为加快全区工业发展步伐,增强企业后劲,经过反复论证而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该工程包括东阿阿胶厂阿胶系列产品改造项目;山东活塞环总厂发展民机环生产项目;山东聊城客车厂中高档客车生产改造项目;临清棉纺织厂引进技术设备,扩大出口项目;山东聊城第一纺织机械厂GA731挠性剑杆织机技改项目;鲁西化肥厂尿素及热电联产技改项目;鲁西化工厂总厂“三.四.六”工程项目;阳谷电缆厂增加电缆生产,扩大出口创汇项目;聊城油泵油嘴厂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岀口创汇项目;冠洲集团板带、马口铁及稀土永磁制品技改项目。这10个项目,涉及全区工业的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大部分产品能岀口创汇或替代进口;工程规划投资7.6821亿元,完成后新增产值18亿元。该工程于1993年开始实施,1996年全部完成。其间。累计完成技改投入近10亿元,占全部投资任务的112%。
东阿阿胶厂阿胶系列产品改造工程原计划投资5912万元,实际完成投资9000余万元,实施了制剂车间及总体改造、中药材提取、保健品生产等3项大的改造,从而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大大提高,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居全国阿胶厂家之首和全国中药行业领先水平,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和西欧市场,产量、出口量分别占全省的70%和90%,被誉为“全省运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样板企业”。活塞环总厂原计划投资6405万元发展民机环生产,一期工程投资1605万元,二期工程投资4900万元,形成年产6000万片的生产能力,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均居全国同行业先进水平。聊城客车厂客车生产改造工程计划投资6000万元,实际完成7000余万元,形成年产4000辆客车的生产能力,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水平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同行业前列。临清棉纺织厂引进技术设备、扩大出口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先后引进日本产JAT600A—280宽幅喷气织机48台、英国产CV18MX2E、47M2离心空压机1台、德国产结经机和上轴厂各1台,以及配套验布机、折布机等设备。其设备运行正常,产量质量稳定,达到设计技术指标。聊城第一纺织机械厂剑杆织机生产技改工程投入资金3400余万元,形成年产400台的生产能力。其产品质量好,性能全,已岀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鲁西化肥厂技改项目投入近1.5亿元,使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已形成年产18万吨合成氨、24万吨尿素、6000KW热电的生产能力,经济效益大幅度上升。鲁西化工总厂“三、四、六”工程完成投资7000余万元,形成年产3万吨磷酸一铵、4万吨硫酸和6万吨水泥的生产能力。阳谷电缆厂增加电缆生产技改项目先后投资14300万元,完成电缆扩产,通讯电缆、凿岩钎具工程和新增高压交联电缆生产工程,使电缆产量迅速提高,出口创汇成倍增长。聊城油泵油嘴厂投资6000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并通过省级验收,扩大了生产规模,增加了岀口创汇产品。冠州集团技改项目共完成投资9153万元,形成年产3万吨冷轧板带和50吨稀土钕铁硼的生产能力,其中稀土钕铁硼的生产能力居全国同行业首位。
第二节13530工程
为壮大工业实力,培植利税大户,1993年初,地委、行署提出组织实施13530工程方案(即力争到“八五”末,使1户企业利税过7000万元,3户企业利税过5000万元,5户企业利税过3000万元,30户企业利税过1000万元),选择40个生产管理水平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参加13530工程,并在资金、电力、原材料和技术改造上给予扶持。40户企业占全区乡镇及乡镇以上独立核算企业户数的3%,占县属以上纯工业户数的15%。至1994年,该工程已取得明显效果。40户企业共完成产值29.1001亿元,销售收入30.033亿元,实现利税3.8839亿元,利润1.8928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45.8%、31.6%、62.6%和117.8%,绝对额分别占乡镇及乡镇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35.1%、35%、52.3%和60.5%,占县属以上纯工业总数的54.2%、57.9%、80.9%和119.3%。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聊城发电厂、阳谷电缆厂、莘县酒厂、临清卷烟厂、东阿阿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唐时风集团公司、临清棉纺织厂、聊城市嘉明实业公司、山东景阳冈酿酒总公司、临清造纸厂、高唐棉纺织厂、聊城棉纺织厂、在平热电厂、山东冠州集团总公司、在平味精厂、阳谷风翔集团公司共16个。其中,利税过3000万元的企业有阳谷电缆厂、莘县酒厂2个;利税过5000万元的有聊城发电厂1个。1995年,40户企业共完成产值50.1792亿元,销售收入60.1207亿元,实现利税7.0883亿元,利润4.4690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3.8%、73.8%、66.6%和102.1%,绝对额分别占乡镇及乡镇以上工业总数的47.2%、47.0%、62.1%和70.5%。实现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高唐时风集团公司、临清造纸厂、阳谷电缆厂、鲁西化肥厂、聊城市嘉明实业公司、在平造纸厂、聊城造纸厂、东阿阿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清卷烟厂、聊城运输机械厂、莘县酒厂、东阿化肥厂、阳谷风翔集团公司、在平味精厂、在平热电厂、冠州集团总公司、高唐造纸厂、在平化肥厂、莘县棉纺织厂、阳谷玉米淀粉实业总公司、聊城客车厂、高唐棉纺织厂、冠县棉纺织厂、阳谷中石化工有限公司等24个。其中,利税过3000万元的企业有鲁西化肥厂、阳谷电缆厂、聊城市嘉明实业公司、荏平造纸厂、聊城造纸厂、东阿阿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临清卷烟厂7个;利税过7000万元的企业有高唐时风集团公司、临清造纸厂2个,其中高唐时风集团公司利税超过亿元。
附:优质名牌产品
至1991年(1991年后评优活动停止),全区共有名优产品145种,其中国优产品6种,部优产品37种,省优产品61种。
国家优质产品部级优质产品(续表)
省级优质产品(续表)(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