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引卫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28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引卫灌溉
分类号: S275
页数: 2
页码: 194-195
摘要: 班庄灌区于1958〜1959年间修建。始埋设钢筋混凝土穿堤涵管13条,管径1.5米,管底高程36米(黄海基面)。配套工程有输水干渠1条(自引水闸至马颊河)长42公里,辖支渠7条,总长度101.1公里,控制灌溉面积66.8万亩。至60年代初,因卫河水位下降,灌溉效益渐差。1967年,改建为石墩混凝拱穿堤涵洞6孔,每孔净穿2米,高3.7米,闸底高程33米,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60万亩。闸后附设扬水站。配套工程有干渠2条、支渠96条长141公里,打机井2534眼。又因河水水位下降,引水渠底高于设计标准1.5~2米,自流引水困难。1974年,在闸前修建扬水站,安装电机11台1474马力,备用柴油机12台1059马力,提引结合,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年实际灌溉面积5万亩左右。1990年,实灌面积7.78万亩、18.26万亩次。1991-1996年,年均灌溉面积15-20万亩次。
关键词: 引卫灌溉 灌溉工程

内容

第四节引卫灌溉
  班庄灌区
  引水闸(管)位于冠县斜店乡班庄村西南、卫河左堤内脚下,1958〜1959年间修建。始埋设钢筋混凝土穿堤涵管13条,管径1.5米,管底高程36米(黄海基面)。配套工程有输水干渠1条(自引水闸至马颊河)长42公里,辖支渠7条,总长度101.1公里,控制灌溉面积66.8万亩。至60年代初,因卫河水位下降,灌溉效益渐差。1967年,改建为石墩混凝拱穿堤涵洞6孔,每孔净穿2米,高3.7米,闸底高程33米,设计引水流量30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60万亩。闸后附设扬水站。配套工程有干渠2条、支渠96条长141公里,打机井2534眼。又因河水水位下降,引水渠底高于设计标准1.5~2米,自流引水困难。1974年,在闸前修建扬水站,安装电机11台1474马力,备用柴油机12台1059马力,提引结合,设计灌溉面积15万亩,年实际灌溉面积5万亩左右。1990年,实灌面积7.78万亩、18.26万亩次。1991-1996年,年均灌溉面积15-20万亩次。
  乜村灌区
  引水闸(管)位于冠县东古城乜村西南、卫河左岸。1957年,穿堤埋置直径0.4米碎管2条,管底高程43米。1959年,增置直径0.8米税管两条,管底高程42.5米,配套输水干渠1条,长38公里,控制面积34.5万亩。因河水水位下降,灌溉效益不能充分发挥,于1979年卫河扩大治理时,改建为石墩混凝土4孔穿堤涵洞,每孔宽2.5米、高2.7米、长35米,闸底呈倒拱形式,设计引水流量2立方米每秒,控制面积29.9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0.7万亩。又因河水水位下降,1980年在闸前建扬水站,安装电机5台1054马力,配有备用柴油机5台775马力,设计提水流量5立方米每秒,灌溉面积7.5万亩,年实际灌溉2〜3万亩。90年代后,年均灌溉面积2.5~3万亩、5〜6万亩次。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