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引黄灌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283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引黄灌溉
分类号: S275
页数: 8
页码: 185-192
摘要: 1993年6月15日,水利部下达1993年投资计划6338.70万元,同年12月23日下达1993年第二批投资计划661.30万元。到年底,引黄入卫工程2年共完成投资14517.5万元,占2年投资计划的104%。1994年1月4〜26日,第二次向河北省临时送水7560万立方米圆满成功。当年11月10日10时,位山闸开闸放水,至翌年1月21日入卫穿涵关闸止,共向河北省送水4亿立方米,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供水任务。到1994年底,共完成投资16127.47万元。1995年10月,引黄入卫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国家验收,整体工程达到优良等级。
关键词: 引黄灌溉 灌溉工程

内容

第二节引黄灌溉
  位山引黄灌区渠
  首位山引黄闸位于东阿县关山乡位山村西,临黄堤桩号7+780+400处,原闸于1958年5〜9月兴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开敞式引水闸,共10孔,每孔净宽1。米,高5米,安装5X10弧形钢板闸门,闸底板高程36.5米(大沽基点),设计防洪水位45米,设计引水流量400立方米每秒。1983年,又按新的防洪标准将此闸改建为8孔,每孔净宽7.7米,高3米,闸底板高程38.5米,设计防洪水位49.7米,引水流量24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为600立方米每秒。
  灌区初建时,设计位山闸后引水渠末端筑有东、中、西沉沙池,东沉沙池有6条沉沙渠,中沉沙池和西沉沙池均有4条沉沙渠。到1961年,东沉沙池修筑3条沉沙渠,中沉沙池修筑1条半沉沙渠,西沉沙池沉沙渠未施工。在东西两沉沙池岀口分别建大店子(东阿)、周店(聊城)两分水闸。当时,渠首闸后设引水渠1条,下有干渠6条、分干渠48条、支渠562条、斗渠2069条,控制东阿、茌平、聊城、阳谷、高唐、临清、冠县及夏津、禹城、齐河、平原等11县耕地面积896万亩。1969年
  后,将位山引黄闸后引水渠分为东西2条,干渠调整为3条,下有分干渠36条、支渠226条、斗渠1224条。一干渠自东阿兴隆村分水闸引水,二、三干渠均由聊城市周店分水闸引水。配套建筑物4898座,其中干渠桥、涵、闸和渡槽445座,控制东阿、阳谷、茌平、聊城、高唐、临清、冠县7县117个乡镇的耕地面积52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432万亩。
  1958年10月至1961年间,年均引水220天,引水量11.87亿立方米,总引水量为37.95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291.3万亩次,对农业生产起到一定作用。一但因其排灌工程不完善,实行大水漫灌,打乱原排水系统,有灌无排,加之1961年大雨积洪涝,引起地下水位急剧上升,导致大面积土壤次生盐碱化。1961年底,全区盐碱地达到209.6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3.3%,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962年,贯彻执行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主持的范县会议精神,位山灌区停止使用,废渠还耕。1966〜1968年间,开挖配套徒骇河以东地区排、灌渠系工程,位山闸启开2~4孔闸门引水,灌溉东阿、聊城、茌平3县耕地56万亩次。此后,由于各级政府认真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吸取过去的教训,注重排灌工程配套,引黄复灌逐步走向稳定发展的道路。1970年,修筑西沉沙池,位山闸10孔闸门全部启用,引水复灌。1970〜1990年,位山闸总计引黄72次,引进水量192.37亿立方米,年均9.16亿立方米(1989年最多,18.08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3122万亩次,年均672万亩次(1989年最多,1525万亩次),一次引水灌溉最大面积500万亩。1991一1995年,位山引黄灌区总计引水19次51.012亿立方米,灌溉农田面积4732.7万亩次,年均946.54万亩次。1996年,位山引黄灌区总计引水5次14.05亿立方米,灌溉农田1200万亩次。
  郭口引黄灌区
  位于东阿县境东北部,南到聊滑(口)公路、北临赵牛河、西起官路沟、东至县界,东西宽25.3公里,南北长24.5公里。涉及大桥、姚寨、牛角店、大李、陈集、杨柳、高集、铜城8个乡镇,总面积354.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4.8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45%。渠首引黄闸坐落在大桥镇郭口村西南,临黄堤桩号37+365处,1984年修建,为一级建筑物,3孔箱式涵闸,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孔净宽2.6米,净高2.8米,全长80米,闸底板高程35.3米,引水闸门为3.3X3.0,钢筋混凝土平面板,配80吨单吊点卷扬启闭机,闸前附设钢筋混凝土叠梁式防沙闸门,配15吨螺杆启闭机。设计引水流量25立方米每秒,设计灌溉面积37万亩,国家投资185.84万元。1985年,修建衬砌引水渠7条,长2.1公里,设计引水流量22.7立方米每秒;开挖东、西干渠沉沙池2条,东干渠沉沙池长4公里,底宽14米,西干渠沉沙池长4.3公里,底宽20米;新开和整治东西引水干渠2条(东干渠长24公里,西干渠长16.5公里)。干渠以下整治并利用原郭口、周门前、邵庄虹吸干渠7条长50.9公里,完成干渠建筑物50座。尔后又逐步进行完善配套和调整,并将废金堤以南地带划为纯井灌区,赵王河与赵牛河之间区域划为以排定灌、井河结合灌溉区。
  此灌区自1986年开始引水灌溉,至1990年的5年间,年均引水量为1.04亿立方米,实灌面积25.8万亩。1990年,引水5556万立方米,实灌面积30.2万亩,占设计灌溉面积的81.62%。1991〜1995年,灌区年均引水量0.91亿立方米,实灌面积40万亩、88万亩次。1995年,引水6841万立方米,实灌面积40万亩、70万亩次。1996年,引水8000万立方米,实灌面积110万亩次。
  陶城铺引黄灌区
  位于区境南及西南部,由原引金工程张秋、八里庙、赵升白、明堤、仲子庙、道口等6个灌区联合组成,涉及阳谷、莘县28个乡镇1047个自然村,总面积10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4万亩,其中阳谷县70万亩、莘县44万亩。渠首引黄闸坐落在临黄堤桩号4+051处(原陶城铺虹吸工程位置),1987年2〜8月兴建,为两联4孔箱式涵洞,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孔宽、高均为3米,闸底板高程38.91米,闸上引水位41.41米,设计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1989年,阳谷、莘县组织劳力6万人修挖三级沉沙池1个,面积9.89平方公里;输沙渠1条,长1.5公里;输水渠1条,长2.85公里;引水干渠2条,长91.93公里。其中南干渠长35.37公里、北干渠长56.57公里。南干渠于徐庄(阳谷)处建扬水站1座,装机容量1680千瓦,扬程4.3米,提水流量14.3立方米每秒,控制灌溉面积40.13万亩;北干渠于骆驼巷(阳谷)、周武庄(莘县)处各建扬水站1座。骆驼巷站装机1680千瓦,扬程3.3米,提水流量23.1立方米每秒,控制面积45.6万亩;周武庄站装机876千瓦,扬程4.25米,提水流量4.8立方米每秒,控制面积18万亩,干渠以下连通原张秋、八里庙、赵升白、明堤、仲子庙、道口6个引金灌区的引水支渠31条,长254.27公里,斗渠569条,长912.02公里,农渠2466条,长2211公里。主要配套建筑物有沉沙池出口闸、老金线河对口闸2座,小运河、赵王河、新金线河渡槽3座,干渠建筑物244座。
  此灌区因工程未完成,尚未向莘县送水,1989年局部引水1.3亿立方米,灌溉阳谷农田37万亩,占控制耕地面积的32.4%。1990年引水7300万立方米,灌溉阳谷农田27万亩;占控制耕地灌溉面积的23.6%。至1995年仍为局部引水,当年引水17043.7万立方米,实灌面积56万亩。1996年,阳谷县引黄河水1.9亿立方米,灌溉面积68万亩、210万亩次。
  陶城铺引黄灌区
  为世界银行贷款扶持的山东省农业综合开发重点项目之一,引水流量50立方米每秒,校核70立方米每秒,设计年引黄河水26007万立方米,总计投资7147万元。项目自1988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至1989年12月31日共完成输沙渠、三级沉沙池、输水渠及北干渠35.4公里,南干渠16.5公里及部分支渠和田间土方工程的挖筑。199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完成南干渠下段19.5公里、沉沙池围堤加固及部分田间土方工程的挖筑,累计土方87.24万立方米,投资158.34万元;完成建筑物48座,投资526.7万元;完成建设管理费8万元。以上共计完成投资693.04万元。199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完成北干渠、莘县段及部分支渠、田间土方工程的挖筑,累计土方224.7万立方米,投资422.15万元;完成建筑物194座,投资538.18万元;完成迁占(永久性占地5415.7亩、临时占地1045亩)投资753.1万元;完成建设管理费7.5万元。以上共计完成投资1720.93万元。199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完成建筑物169座,投资819万元;完成工作用房1200平方米,挖掘机采购、管理用车采购、科研监测及建设管理等,投资117.61万元,以上共计完成投资936.61万元。199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完成建筑物5座,投资349万元;完成工作用房1500平方米,办公及通讯设备、利息占用费、建设管理等,投资159.06万元。以上共计完成投资508.06万元。199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完成办公及通讯设备、科研及建设管理等14万元。1991〜1994年,共完成土方1172.54万立方米,投资2010万元,完成建筑物451座,投资2487.68万元;完成迁占补偿753.1万元;完成房屋建筑、科研监测、机械采购及其它358.78万元。各项投资总计5609.44万元。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边建设边发挥效益,自1989年3月15日正式开闸引水,至1994年底引黄河水7.6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585万亩次,累计净效益15538.7万元。1995/1996年,该项目后期工程因故未动工建设。
  引黄灌溉试区
  自1959年始,先后在位山灌区聊城北杨集、孙堂和茌平县丁块、温陈等乡镇建立3个引黄灌溉试验区,逐步总结推广排灌结合经验。
  北杨集试区位于聊城市城东北,聊济公路纵穿其间,总耕地面积6.2万亩,其中涝洼地0.93万亩,盐碱地1.27万亩,灌溉靠二干渠,排水泄徒骇河。1959〜1962年,中国土壤研究所和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根据此灌区地形特点,对田间工程布设形式、密度和作物需水量、灌水期、灌水次数及盐碱土壤动态变化等多方面进行研究,试行排、灌、林、路相配套的路子,先后兴修各级灌溉沟渠176条、排水沟渠90条、道路24条、建筑物208座、有效灌溉面积达4.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7.41%。1960年,全年降雨量仅444毫米,试区内仍获得较好收成,小麦、玉米、多穗高粱曾出现亩产分别为250公斤、230公斤和350公斤的地块。1961年,汛期降雨量达894毫米,没有发生涝灾和次生盐碱化,省及地区曾在此区召开现场会议,推广排灌结合改碱经验。引黄复灌以来,地、县两级水利部门相继在此试验和总结综合配套经验。1962年,位山灌区停止引黄灌溉,此试区遂即撤销。
  孙堂试区位
  于聊城市东南部,涉及于集、李海务、许营、蒋官屯、城关5个乡镇的耕地18万亩。1978〜万83年,采取统一规划,以排定灌,干、支、斗、农渠4级固定渠道配套布置形式,先后兴修沟渠、道路880条,沟渠路旁植树31万株,荒碱地营造片林300多亩,实现河网(林网)化,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发挥了灌溉和防渗防碱效益。1979年投资3400万元,用硅板衬砌分干渠道14公里。衬砌后经测定,节省开挖截渗沟占地0.3万亩,省水82%,引水流速加快,减少了渠道淤积,节省了清淤劳力,试区10一15天即能普浇一遍水。至1982年,盐碱地由1973年的6.4万亩减少到2.5万亩,到1985年仅有零星盐碱地片。许营乡葛油坊村650亩盐碱地中,120亩棉花亩产皮棉多年稳定在50-65公斤,380亩粮田亩产325〜400公斤。
  茌平改碱试验区
  位于茌平县西南部,涉及丁块、温陈、赵官屯、胡屯、博平5个乡镇耕地13万亩,其中盐碱地4.6万亩。自引黄灌溉以来,因用水不当,盐碱扩大至6.7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2%,下种得苗不足70%。1978年,省、地、县水利部门在此设立改碱试验站。1979年始,在原有工程的基础上,采取引黄补源、以井保丰、井灌助排、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措施,开挖各级排水沟渠40条,修建桥涵闸96座,新打机井35眼,修旧井98眼,架设高低压线路25公里,设降水量测量站5处,设地面径流站12处、地下水位观测站42处,设土壤盐分观测站24处、潜水蒸发测验站1处,以观测地下水动态为依据,合理调控地下水和引黄补给水,引黄提灌、井渠结合,使土壤含盐量明显下降。1983年,试区内有1.5万亩耕地被列入“六五”期间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科技攻关项目。1985年,粮食亩产519公斤(攻关目标为500公斤),皮棉亩产68公斤(攻关项目为60公斤),经部级鉴定,给予“茌平试验区引黄提灌,井渠结合,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成果,在国内具有先进水平”的赞誉,并荣获国家和省科技成果进步奖。虹吸管引黄灌溉1956〜1957年,东阿县沿临黄堤兴建牛屯、井圈虹吸管引黄工程2处。1965〜1981年,先后又在东阿县范坡、位山、段庄、邵庄、郭口、周门前、刘营和阳谷县陶城铺修建虹吸工程8处,共安装管道51条。其中,内径0.8〜0.9米的43条,0.42〜0.5米的8条,每处自成一灌区。渠首工程由黄河管理部门设专人管理维修。10处虹吸管道设计灌溉面积49.92万亩,实际运用9处(刘营未用)。自1956〜1983年间,累计引水12.17亿立方米(年均0.4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63万亩次。由于原设计虹吸管工程防洪水位偏低,至1985年陆续拆除。
  1位山枢纽
  兴建于1958年4月。国家批准该工程提前兴建后,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随即建立并积极投入工程施工准备工作。枢纽工程包括位山引黄建筑群、东平湖水库、穿黄建筑群、输水总干渠等工程,分为5期,大部分跨年度施工。
  第一期工程主要有位山引黄闸、大店子分水闸、引水渠、东沉沙池及东平湖水库围坝等工程。由聊城、荷泽、济宁、泰安4地区20多个县组织民工27.8万人,自1958年5月1日动工,历时3个多月,基本按计划项目完成。第二期工程主要有位山拦河闸、拦河坝,东平湖进湖闸和出湖闸及水库围坝石护坡、回水堤加固等工程。1958年11月至1959年汛前,由聊城、荷泽、济宁3地区10多个县近10万民工历经一个冬春,土石方工程大部分完工,建筑物工程均延至第三期完成。第三期工程从1959年6月到年底,由聊城、荷泽、济宁、济南4个地市13个县市调集民工20多万人突击施工,除完成第二期工程拦河闸、出湖闸、围坝石护坡等尾工外,主要完成防沙闸、顺黄船闸和3座进湖闸、大河截流及拦河土坝等工程。其间,1959年11月25日至12月7日,黄河员工2万余人采取抛掷石枕合拢方法,奋战14个昼夜,顺利完成位山枢纽拦河坝截流工程,黄河改走引河,通过拦河闸下泄。第四期工程主要建筑物有第三期拖转的进出湖闸、顺黄船闸尾工,完成与顺黄船闸配套运用的冲沙闸工程,西沉沙池周店分水闸和张坝口引水闸等,分别由聊城、济宁2地区自行组织施工完成。主要土石方工程有扩宽拦河闸引河,开挖顺黄船闸及冲沙闸引河、南北回水区堤防加固、东平湖水库围坝土石方尾工等。1960年2月,由聊城、荷泽、济宁、淄博、济南5地市15个县调集15万劳力施工,到7月份各项工程基本完成。第五期工程主要项目是水库排渗、低洼地区排涝工程和围坝重点维修加固工程。1962年,由荷泽、泰安、济宁3地区民工0.55万人汛期施工。
  枢纽工程经过3年实践暴露岀一些问题。枢纽处理防洪能力偏小,不能满足近期防洪需要;汛期壅水,汛后回冲,河道淤积发展十分严重;灌区内排水工程跟不上,加之管理不善,致使灌区土地发生大面积盐碱化。同时,东平湖水库也存在着一些严重问题。1962年3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主持的范县会议责成黄河水利委员会和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进一步调查研究,提岀枢纽度汛方案和改建意见。1963年8月下旬,水电部组织专家进行审查,同意采取破坝方案,报请国务院审批。11月8日,水电部正式批准位山枢纽改建破坝方案。山东省位山工程局根据国务院及水电部批准的改建方案和破坝设计方案,编制破坝施工图设计和预算,报经黄河水利委员会批准后,于当年11月22日至12月5日,寿张、梁山县0.5万多名民工,在开挖老河道粘土和加固堤防、修筑拦河闸上下游引河围塘的基础上,采用同时装药一次起爆方法,破除两口门临时围塘过水,恢复老河道泄流,河床比降明显加大。至1964年,陶城铺同流量水位基本恢复到1959年汛前状况,破坝改建发挥了防洪效益。
  位山枢纽兴建与改建工程共完成碎方9.72万立方米、石方177.82万立方米、土方5871.34万立方米,使用钢材2109.8吨、水泥2.84万吨、木材7740.3立方米,用工5442.82万个,国家总投资12458.21万元。
  引黄济津
  1981年10月,按照国务院和山东省政府从位山闸引黄济津的部署,聊城地区及有关县均建立了引黄济津工程指挥部,统一指挥输水工程施工和沿程送水事宜。从位山闸引水入西沉沙池及三干渠(原位临运河),至临清胡家湾入卫运河,沿程穿徒骇、马颊河两条大河,经东阿、阳谷、聊城、冠县、临清5县,全程104公里。10月20日至11月2日,全区民工25万人按照输水畅通要求,疏浚加深位山西引水渠、沉沙池、三干渠,修建筑物23座,共完成土方994万立方米,用工690万个。从11月27日至翌年1月17日第一次向天津送水,总引水量2.,55亿立方米,其中入卫运河1.69亿立方米,提前34天完成送水任务。
  1982年9月,地委、行署根据国务院、省政府再次从位山向天津送水的决策,落实了将送水时间提前的疏浚清淤应急工程,即清淤开卡段总长8.85公里。由东阿、阳谷、荏平3县各调0.2万名精壮劳力从10月20日开工,到10月29日完工,完成土方29.98万立方米,用工20.02万个;王堤口渡槽“月河”工程长720米,由聊城县岀民工4700人,从10月21日到10月30日完成,动用土方15.2万立方米,使用工日19.4万个;王铺渡槽“月河”工程长783米,由冠县出民工600人,从10月10日到10月28日完成,完成土方13.5万立方米,用工9.45万个;入卫扒口和跌水工程,由临清组织民工,于10月下旬完成,完成土方7.67万立方米、砌石600立方米、抛石500立方米,用工6.13万个。此外,还完成沿渠涵闸沟口打坝封堵28处,加固险工段65处。从11月1日至12月23日',送水46天,进入卫运河水量2.75亿立方米,提前23天完成第二次引黄济津任务。
  引黄入卫
  系缓解卫运河左岸河北省东南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一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属水利部“八五”重点水利工程,也是“兴聊十大工程”之一。它依托于位山引黄灌区干渠,经西引水渠进入新开辟的西沉沙池,沉沙后再经改建的总干渠、三干渠和小运河,穿过卫运河,送水入河北省,全长105公里, 总投资1.97亿元。
  1992年8月6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正式批复投资兴建引黄入卫工程,8月12日水利部对山东省引黄入卫工程初步设计进行批复,10月6日对开工报告进行批复,11月5日举行开工典礼,工期3年,分3期实施。整个工程规模较大,渠首引黄设计保证率为75%时,冬季4个月内引黄流量80立方米每秒,年引水量6.22亿立方米,相应入卫流量65立方米每秒,年入卫水量5亿立方米。其主要工程包括渠道整修、衬砌;沉沙池开挖;新建扩建各类跨渠大型建筑物11座,中小型涵闸等建筑物147座及交通通讯、水文泥沙监测工程等。完成土方1246万立方米,砌石4.57万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6.04万立方米,工日359万个。整个工程实施后效果明显,黄河引水保证率75%时,每年入卫水量5亿立方米,折算成进入田间的有效灌溉水量后,每年可增产粮食3.8亿公斤,每年农业供水净效益1.95亿元。1992年10月7日,水利部下达1992年投资计划7000万元,主要建设内容为西输沙渠、总干渠、西沉沙池扩池土方工程;西输沙渠衬砌工程;油坊穿涵、入卫跌水、沉沙池及截渗沟交通桥、沿渠小型建筑物工程;交通工程、房屋建筑工程等。计划完成土方547.29万立方米,砌石10401立方米,碎方17001立方米,建筑物面积11500平方米。同年冬,完成投资5590万元。从1993年1月30日上午10时30分第一次临时送水,2月1日19时黄河水入卫运河,2月23日10时关闭入卫闸,送水历时23天。其间,位山闸引水量1.05亿立方米,引进沙量52.7万立方米。入卫闸放水量3689万立方米,日均入卫量为19立方米每秒。1993年6月15日,水利部下达1993年投资计划6338.70万元,同年12月23日下达1993年第二批投资计划661.30万元。到年底,引黄入卫工程2年共完成投资14517.5万元,占2年投资计划的104%。1994年1月4〜26日,第二次向河北省临时送水7560万立方米圆满成功。当年11月10日10时,位山闸开闸放水,至翌年1月21日入卫穿涵关闸止,共向河北省送水4亿立方米,比计划提前5天完成供水任务。到1994年底,共完成投资16127.47万元。1995年10月,引黄入卫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国家验收,整体工程达到优良等级。
  3年中,聊城地区组织30多万民工、动用700台(套)施工机械进行施工会战。新建大中型建筑物11座,小型建筑物297座;新扩挖6826亩土地建沉沙池1个;扩挖输水渠道90余公里;对西引水渠、总干渠和三干渠部分渠段进行税预制板衬砌,衬砌长度36.181公里;铺设输水沿线交通道路105公里;完成机械化清淤公司、机械维修中心和基层管理机构等管理设施建设,建成水情自动测报系统和无线电集群通讯网络,购置各类管理设备499台(套、件);完成沉沙池区两个村庄新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共投入工日548万个,完成土方1921万立方米,砌砖面6.2万立方米,砼及钢筋5.57万立方米。工程建设期间向河北省送水5亿立方米,及时满足了河北省东南部缺水区用水需求。工程竣工后第一次送水于1995年11月8日开始,12月7日结束,向河北省送水2.0099亿立方米。1996年,送水1.2亿立方米。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