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土特名产
第一节鲁西黄牛
鲁西黄牛为山东地方良种牛,以役肉兼用著称。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即有饲养,主要分布在东阿、阳谷、冠县、莘县等县。建国后,逐渐优选繁育良种及鲁西黄牛与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品种。被毛多为黄色、淡黄和红棕色,一般具有眼圈、嘴圈和腹下部毛色较浅的特征。性情温顺,耐粗饲,体驱粗壮,腰背宽平,形体结构匀称、紧凑,前驱肌肉发达。一般成龄牛的体重350一550公斤,乘挽力200〜300公斤,最大乘挽力为其体重的65%。育肥膘牛屠宰率为54〜58%,净肉率达44%,肉质细嫩,层次均匀,味道鲜美,为传统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山东膘牛”称誉。其繁殖力较强,公牛2〜2.5岁龄即可配种,利用年限一般为5~7年;母牛初配为1.5~2岁龄,妊娠期285天,终生可产犊10一12头。鲁西黄牛后驱狭小,肌肉不够发达,近几年随着肉牛及其冷冻精液的引进和人工受精的推广,逐步得到改良。第二节大尾寒羊
大尾寒羊属肉裘毛兼用型,地方绵羊品种,沿黄河故道徙入境内,集中分布在临清、冠县,其它县市亦有饲养。其品种特点是:性情温顺,适应性强,生长发育快(一般6月龄体重32〜40公斤),繁殖率高(平均每只成龄母羊年产羔2.5头),被毛为白色,鼻梁隆起,耳大下垂,四肢坚韧,背垂尻斜,尾呈扇状,覆盖在飞节以下。成龄羊年均产毛2〜3公斤,高者达4公斤以上,无髓毛占95%,属56~58支同质半细度毛型。育肥羊屠宰率为50%左右,净肉率在35%上下,肉质鲜嫩,尾脂肥大;裘皮板毛长、柔软,成缕不擀,羔皮板薄、毛密、坚实,毛腹呈螺旋型花纹,为染制多色裘制品原材料和出口商品,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珍珠隽毛”称誉。
第三节临清狮猫
临清狮猫系清末临清城区回族群众用波斯猫与本地猫杂交选育的稀世品种,其貌酷似小狮子,故名临清狮猫。1934年《临清县志》中记载:“狮猫比寻常者较大,长毛拖地,色白如雪,以鸳鸯眼者为贵,最佳者每对百元,北街回民多畜此居奇。”所谓鸳鸯眼,即其眼睛一只为黄色,一只为蓝色,在世界猫类动物中,唯临清狮猫所独具。
狮猫从毛色上可分为白狮猫、黑狮猫、鞭打绣球狮猫、花狮猫4种。白狮猫毛色洁白无杂,以其眼睛区别,又分鸳鸯眼、两眼蓝、两眼黄3种,以鸳鸯眼最为珍贵。黑狮猫体驱比白狮猫稍长,两眼色黄,全身除肩为白色、腹毛灰白外,其它被毛皆为黑色。因其为数极少,被视为稀有品种。鞭打绣球狮猫形如白狮猫,额部有黑斑,尾长且夹呈黑色,能甩至头部,故名鞭打绣球。花狮猫有的被毛灰褐,间有虎斑;有的被毛白色,间有黄花斑。这种猫多为白狮猫与其它猫种杂交的后代。
狮猫繁殖,一般成龄母猫年产两胎,每胎产仔2〜3只,繁殖年限3〜4年。它性情温顺,小巧玲珑,毛长而柔软,头小眼圆,耳小腿短,腰圆尾粗,喜洁净,善跳跃,行动敏捷,亦能捕鼠除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深受世人所喜爱。在北京、天津、济南、青岛等动物园内能观赏到临清狮猫,日本、新加坡等国也能寻觅到它的踪迹。
第四节毛白杨
毛白杨为区内传统优良树种,树干高粗通直,冠幅雄伟美观。盛夏浓荫遮日,令人心旷神怡。
自古迄今,该树在全区各县市均有栽培,以冠县尤多。其品种适应性强,主根和侧根发达,枝叶茂密,优质、速生、丰产,为速生用材林、防护林和行道、河渠绿化的好树种。境内有200年以上的老龄毛白杨3株,其中高唐县杨官屯乡杨东村1株,树高23.5米,胸径1.25米,为区内毛白杨之冠。1983年,冠县国营苗圃被林业部列为全国毛白杨良种繁育基地后,从10个省市选送的毛白杨1074个无性系属中,繁育、筛选出优良无性号500多个,每年向全国各地提供良种苗木30一50万株。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的冠县、莘县沙河区2606一1造林项目中,抽样调査3年生的毛白杨平均树高8.3米,胸径10.5厘米,年均高生长1.8米,粗生长2.8厘米。
第五节冠县鸭梨
冠县鸭梨原为堂邑县传统梨类中佳品之一,已有500年的栽植历史。兰沃一带产量高、质量佳,素有“鸭梨之乡”的称誉。
鸭梨,因其梨梗基部突起似鸭头状故名。此梨外型美观,初摘成熟果面呈黄绿色,贮藏后通体金黄,个大核小,皮层薄,汁液多,酸甜适中,香味浓厚,鲜食甜脆可口,制作罐头和饮料亦佳。建国以来,鸭梨发展成为冠县梨树中的主栽树种,并先后销往省内外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深受消费者欢迎。
第六节圆铃大枣
圆铃大枣又名“博枣”,主要产地为茌平县博平镇一带,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聊城、东阿、阳谷及黄河故道边缘均有栽植。
圆铃大枣形似圆铃,皮色紫红,较一般枣个大,肉厚核小,味美甘甜,干品率高,为熏制乌枣和多种加工食品的主要原料。用圆铃枣熏制而成的乌枣,外观花纹细密,色泽紫黑透亮,肉质柔韧,远销江南和欧、亚、北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915年,茌平、东阿、阳谷、聊城4县所产的乌枣、红枣均被选为山东省物品展览会展品。1985年,茌平县被林业部和省政府确定为大枣生产基地县。1986年,东阿、阳谷、聊城、临清、高唐、莘县又被列入全省大枣生产重点县市。
第七节聊鲤一号
聊鲤一号是1975年由聊城市淡水养殖试验场高级工程师刘善永主持,以散鳞镜鲤为父本、红鲤为母本,培育而成的鲤鱼杂交一代,曾获山东省科技成果奖。其全身披鳞,体宽,背高,体色青灰,臂鳍,尾鳍下叶及尾柄下部呈桔黄色。体长为体高的2.6〜2.8倍,体长为头长的3.5~3.9倍。此鱼一般年生长至1.5~2公斤,两年生长至3.5〜4公斤,且肉层厚,可食率高。此鱼觅食广杂,争食力、抗病力强。
聊鲤一号杂交种的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代,最宜于人工控制的小水面养殖。因其容易和自然鲤种混交,故不适于在水库、湖泊等大水面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