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水产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26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水产业生产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163-166
摘要: 建国后渔业产值不断增加,近几年增长幅度较大。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49年仅有51万元,1957年超过100万元,1970年上升到310万元,1971年后降到200万元以下,1978年后逐年回升发展,1981年猛增到486万元,1984年超过700万元。1990年达到2123万元,比1985年增加1417万元,增长2倍。1994年增至4011万元,1996年达22601万元,为1990年的5.6倍。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波动起伏,提高缓慢,近两年有较大突破。
关键词: 渔业产值 水产经济

内容

第二节水产业生产
  渔业产值
  建国后渔业产值不断增加,近几年增长幅度较大。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1949年仅有51万元,1957年超过100万元,1970年上升到310万元,1971年后降到200万元以下,1978年后逐年回升发展,1981年猛增到486万元,1984年超过700万元。1990年达到2123万元,比1985年增加1417万元,增长2倍。1994年增至4011万元,1996年达22601万元,为1990年的5.6倍。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波动起伏,提高缓慢,近两年有较大突破。1958年以前仅占0.1〜0.2%,1959一1970年上升至0.2〜0.4%,1971~1978年下降到0.1~0.2%,1979一1986年回升到0.2~0.4%,1987年超过0.5%,1990年达到0.8%,1995年为1.6%,1996年为2.79%。水产品产量
  全区水产品产量呈逐年提高趋势。1975年以前每年不到0.2万吨,1980年超过0.3万吨,1986年超过0.6万吨。1990年达到1.37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5年增加8839吨,增长1.8倍,人均占有水产品2.50公斤。1993年为1.94万吨,其中鱼类1.929万吨;1995年增至2.84万吨,其中鱼类2.83万吨;1996年达到2.9万吨,其中鱼类2.89万吨。
  鱼类生产
  养殖面积1956年,聊城市从长江流域购进中南鱼苗投放环城湖,区内始有人工养鱼。1959年全区养鱼面积发展到5955亩,1965年超过2万亩,1978年超过3万亩;1985年超过4万亩,其中精养2.75万亩;1990年达到6.67万亩,占已利用水面的31.1%,比1985年增加2.43万亩,扩大57.1%,其中精养4.46万亩,占66.9%。1996年,养鱼面积扩大到11.35万亩,占已利用水面的46%,其中精养6.53万亩,占58%。
  养殖方式
  (1)坑塘养殖。1964年,家鱼人工繁育试验成功,解决部分苗种,推动了全区坑塘养鱼的发展。1973年后推广“八字”科学养鱼法,精养面积扩大,产量提高,涌现出一批高产典型。1981年,聊城市蒋官屯镇辛屯村,3亩坑塘水面实行精养,每亩净产成鱼H13.6公斤,创全省亩产最高记录。坑塘养鱼已成为全区水产养殖的主要方式。1984年以来,大搞坑塘开发建设,坑塘养殖面积迅速扩大,产量不断提高。1990年全区坑塘养殖面积发展到5.5万亩,占全区养殖水面的82.5%,比1984年的2.78万亩扩大近1倍;总产成鱼10699吨,占全区养殖产量的91.7%,比1984年的1921吨增长4.6倍;亩产195公斤,高于全省平均养殖亩产,比1984年亩产69公斤提高1.8倍。1996年,坑塘养殖面积达到10.05万亩,占养殖水面的88%;总产成鱼2.66万吨,占全区养殖产量的92%,亩产265公斤,比1990年增加70公斤。(2)湖泊养殖。区内的2个城内湖泊是全区最大的个体水面,均有多年的养殖历史。聊城东昌湖自1956年开始人工养殖,投放鲤鱼种2296.47万尾,中南鱼种234万尾。1959年后,每年投放鱼种100万尾,但由于体制和管理等原因,产量低而不稳。1974年成立环城湖水产养殖场,1976年建15个鱼种池,1977年改造820亩养殖水面,水深达到2米以上,改善了养殖条件。1975〜1980年,每年向湖内投放鱼种62万尾,1980年产商品鱼35.6吨。1985年养殖水面发展到4280亩,总产成鱼106吨,亩产25公斤。1990年养殖水面达到4460亩,总产成鱼369吨,亩产83公斤。1996年养殖水面4005亩,总产成鱼275吨,亩产68.6公斤。高唐城圈湖自1971年开始人工养殖,放养的鱼种中,鮭鱼和鰭鱼占80%,成鱼亩产一般在25公斤左右。1980年以后,实行承包经营,产量不断上升。1983年养殖水面940亩,成鱼总产50吨,亩产53公斤。1990年养殖水面1000亩,成鱼总产58吨,亩产58公斤。1996年养殖水面1005亩,成鱼总产146吨,亩产145公斤。(3)河沟养鱼。引水较为方便,水面较宽阔,但水质贫瘠,管理难度大,一般产量较低。1990年,全区河沟养鱼面积6299亩,占全区养殖面积的9.4%,总产成鱼509吨,亩产81公斤。1996年,河沟养鱼面积7995亩,占全区养殖面积的7%,总产成鱼440吨,亩产55公斤。(4)网箱养鱼。1977年聊城环城湖开始小面积试养,获得成功后逐步推广。1990年全区网箱养鱼水域面积2亩,网箱40个,净养殖面积1330平方米,总产量60吨,每平方米水面产鱼45公斤。1996年网箱养鱼水域5亩,网箱76个,净养殖面积2500平方米,总产200吨,每平方米水面产鱼80公斤。
  苗种生产
  1956年以前,区内养鱼所需苗种依靠在河道和湖泊中采捕。1956年聊城县在购进中南鱼苗的同时,人工繁殖鲤鱼试验成功,孵化出鲤鱼苗30万尾。1956一1963年培育鱼种2540万尾,除满足本市需要外,还支援了其他部分县。临清市于1964年人工繁殖草、鲢、鳙鱼获得成功,当年孵化鱼苗40万尾,培育鱼种10万尾。1978年以后,全区苗种生产实现自繁自育,岀现了以国营鱼种场为骨干、群众育种为基础的苗种生产新局面。1990年,全区共生产鱼苗9300万尾,培育鱼种3343万尾,其中斤、两鱼种753万尾。1996年共生产鱼苗30210万尾,培育鱼种11990万尾,其中斤、两鱼种3224万尾。
  水生植物
  藕在境内有400多年的栽种历史,栽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不断提高。1959年全区只有5360亩,总产2500吨。1965年面积超过1万亩,总产量超过6100吨。1978年面积超过2万亩,总产量超过1.1万吨。1985年发展到3.3万亩,总产量2.5万吨。1990年面积达到5.06万亩,总产量达到5.7万吨,亩产1100公斤。同1985年相比,面积增加1.8万亩,扩大55.2%;总产增加3.07万吨,增长1.2倍;亩产增加333公斤,提高43.4%。1996年养藕面积达到5.64万亩,总产量5.67万吨,亩产1005公斤。
  芦苇和蒲草是建筑和编制材料,在浅水坑塘和沙碱荒洼地广泛分布。1959年,全区有苇、蒲面积3.63万亩,总产1万吨。1975年面积超过8万亩,总产量4.49万吨。1980年面积扩大到9.33万亩,总产量2.35万吨。1990年面积达到9.73万亩,总产达到4.5万吨,亩产463公斤,同1985年相比,面积和产量基本持平。1996年,全区有苇、蒲面积共7.955万亩,总产量3.94万吨,亩产495公斤。
  其他水生植物有荸荠、菱角、菱白、鸡头米和水花生等。荸荠分布在莘县和阳谷两县。1957~1958年,全区种植荸荠面积年均达到1300亩,此后逐渐减少。1985年莘县、阳谷两县种植面积仅200亩,近几年种植面积在600亩左右。菱角、菱白、鸡头米、水花生于1962年引进种植,70年代以后逐年减少,80年代后除临清市种植茭白7〜8亩以外,其余水生植物已无种植。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