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种植结构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242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种植结构
分类号: F326.1
页数: 3
页码: 130-132
摘要: 建国前,聊城境内种植业沿袭“南粮北棉”传统的种植习惯,形成以粮为主,兼种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北部高唐、临清、冠县、清平(部分今属高唐)、堂邑(今属聊城)等县多植棉,南部聊城、在平、东阿、阳谷、莘县多植粮油和其它农作物。
关键词: 种植结构 种植规划

内容

第一节种植结构
  建国前,境内种植业沿袭“南粮北棉”传统的种植习惯,形成以粮为主,兼种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北部高唐、临清、冠县、清平(部分今属高唐)、堂邑(今属聊城)等县多植棉,南部聊城、在平、东阿、阳谷、莘县多植粮油和其它农作物。
  1949年至50年代末期,基本按照国家计划和市场需求,兼顾传统习惯,有计划地扩大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1949年,棉、粮种植面积比例为1:5.91,1952年为1:4.04,1956年为1:3.09。1960一1962年,因连续3年自'然灾害,棉田面积锐减,造成种植比例失调,1962年棉、粮种植面积比例为1:8.43。1963年后,随着国民经济计划调整,调整了种植结构,至1965年,棉、粮种植面积比例提高到1:2.19。其后至1978年的10多年间,因受“以粮为纲”的限制,控制棉花种植,每年棉、粮种植面积的比例大体为1:3.05。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以粮、棉为主的多种作物种植结构。1985年,随着国家调减棉花种植和收购计划,将棉田面积调减为341.59万亩,棉、粮种植面积的比例为1:1.14。到1990年棉田回升到456.88万亩,棉、粮种植面积比例为1:0.91。1993年后,根据地委提岀的农村经济发展“多步走”的战略思想,对种植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全区种植业已逐步.由粮棉主导型发展成为粮、棉、油、果、菜5业并举、全面发展的格局。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高唐
相关地名
临清
相关地名
冠县
相关地名
清平
相关地名
堂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