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生产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聊城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082002022000022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生产力
分类号: F042.2
页数: 9
页码: 117-125
摘要: 1979年前,对全区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未作分类统计。198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4.8%,从事工业劳动的占2.47%,外岀临时工占2.38%,其他占0.35%。1985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1.12%,从事工业劳动的占1.51%,从事建筑业劳动的占2.7%,从事运输业劳动的占0.64%,外出临时工占1.62%,其它占2.41%。199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88.58%,从事工业劳动的占2.5%,从事建筑业劳动的占2.93%,从事运输业劳动的占0.8%,其它占5.19%。
关键词: 劳动力 生产力

内容

第二章生产力
  第一节劳动力
  1949年,境内农村劳动力为113.9万人,占总人口的38.9%,占农业人口的40.6%;1975年农村劳动力156.3万人,占总人口的38.2%,占农业人口的40.5%;1980年农村劳动力151.8万人,比1975年净减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减至35.1%,占农业人口的比重下降至37.5%;1985年农村劳动力166.4万人,占总人口的35.8%,占农业人口的比重增至38.9%;1990年,农村劳动力187.87万人,占总人口的35.9%,占农业人口的39.9%;1995年,农村劳动力216.07万人,占总人口的39.65%,占农业人口的44.6%;1996年,农村劳动力217.67万人,占总人口的39.8%,占农业人口的46.35%。
  1979年前,对全区农村劳动力从业结构未作分类统计。198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4.8%,从事工业劳动的占2.47%,外岀临时工占2.38%,其他占0.35%。1985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91.12%,从事工业劳动的占1.51%,从事建筑业劳动的占2.7%,从事运输业劳动的占0.64%,外出临时工占1.62%,其它占2.41%。1990年,全区农村劳动力中,从事农业劳动的占88.58%,从事工业劳动的占2.5%,从事建筑业劳动的占2.93%,从事运输业劳动的占0.8%,其它占5.19%。
  第二节役畜力
  1933年,境内存养大牲畜40.26万头,其中役畜31.40万头,占存养量的78%,平均每头负担耕地38.2亩。至1949年建国前夕,大牲畜减少至28.71万头,其中役畜21.09万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51.9亩。经济困难时期的1962年,大牲畜骤减至14.19万头,其中役畜11.65万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79.41亩,普遍出现以人代畜拉犁、拉耙的现象。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大牲畜和役畜逐年增多。1985年存养大牲畜44.56万头,其中役畜34.91万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减少至24.4亩。到1990年底,大牲畜增加到90.79万头,其中役畜69.52万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减少到12.1亩。1995年,大牲畜增至185.13万头,其中役畜128.28万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6.5亩。1996年,大牲畜共计201.17万头,其中役畜126.47万头,平均每头负担耕地6.6亩。第三节耕地
  1949年,全区耕地面积1042.47万亩,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占有3.71亩。1954年互助合作时期,农民积极开垦荒地,耕地面积扩大到1080.79万亩,比1949年增加38.32万亩,人均占有3.53亩。1958年以后,因兴修水利、基本建设占地和废弃薄地等,到1961年耕地面积减少至902.23万亩,比1949年减少14.5%,人均占有耕地下降至2.90亩。《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即 “六十条”)发布后,到1964年耕地面积回升
  到941.92万亩,人均占有3.01亩。“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土地和人口管理失控,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趋势。1978年后,宣传贯彻土地管理法规,滥占乱用耕地现象有所控制。同时,复垦耕地2万余亩。1990年底,全区耕地面积844.37万亩,比1949年减少198.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79亩。1993年,全区耕地面积840.07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73亩。1995年,全区耕地面积837.35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80亩。1996年, 全区有耕地面积836.21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78亩。
  第四节农机具
  农具
  耕作农具
  清末至建国后的50年代初期,耕翻土地普遍沿用秦汉时期的木辕犁,2〜3头牲畜牵引,日耕地3~5亩。1953年开始引进推广新式7时步犁。这种步犁深可达14厘米,幅宽18厘米,1人使1〜3头牲畜每天耕地4~5亩,至今仍在农村广泛使用。1954年推广使用双轮双铧犁和双轮单铧犁, 后因双轮双铧犁牵引费力,逐渐为7时步犁和双轮单铧犁取代。平整土地沿用传统的方形耙、人字耙和耕。一些传统手工农具至今亦为农村普遍使用,诸如铁锨、镢、铁耙子等。
  播种农具
  传统播种农具为木楼,一般有单脚、双脚两种。50年代中期广泛使用新式木髅和铁制耧,有单脚、双脚、三脚之分。一般1人扶楼1头畜力牵引;以双脚楼为主,多用于播种玉米、髙粱、棉花、谷子等作物;三脚楼多用于播种小麦等作物。80年代中期,开始引进、推广使用单脚玉米套种楼和2Bx一3行马拉小麦播种机。2Bx一3行小麦播种机从1985年推广使用,大多用于谷子、高粱、小麦、玉米等作物播种。
  施肥农具
  施基肥多用播种耧挂粪篮,施追肥多用单脚耧;70年代普遍使用追施液体化肥的铵水耧;80年代以后普施固体化肥,铵水耧被搁置不用。
  提水灌溉工具
  建国前,农村普遍沿用辘轳头、桔槔、鸳鸯罐、斗式水车等旧式提水灌溉工具,建国后陆续被淘汰。50年代初期,广泛使用52式、53式、55式、56式解放牌水车。到60年代后期,随着动力机械和水泵的推广,解放牌水车渐被淘汰。70年代以后,兴起的压水井逐渐进入家庭和菜园。
  中耕除草农具
  传统间苗、中耕、灭茬、除草、松土多用锄、耘锄、挠勾等。50年代以后,使用双脚、三脚耘锄,由畜力牵引,日锄地15〜20亩,比人工锄地工效高3〜5倍。
  植保工具
  建国前,境内防治虫害仅用手扬撒草木灰等。1952年开始使用单管农药喷雾器。1956年推广使用552丙型压缩喷雾器。60〜70年代,植棉村(队)达到每5亩1架喷雾器。1980年后又推广使用3WB一16型手摇背负式喷雾器和机动背负弥雾机。
  收获工具
  建国前,农民普遍使用的收获工具有镰刀、板撅等,一直沿用至今。镰刀多用于收割小麦、谷子、大豆等细矮秆作物;板撅用于砍高粱、玉米等粗壮高秆作物或收刨地瓜等,还有用于削谷穗、高粱穗的削刀等。
  脱粒工具
  传统脱粒工具主要有梿枷和碌碡。梿枷为手工操作、拍打,将籽粒脱岀,50年代以后基本淘汰。碌礒多以畜力牵引,用于场上作业,磙轧小麦、大豆、谷子、高粱等作物。用于场上脱粒辅助工具还有翻晒的木杈,堆积秸秆或籽粒的推板、刮板、木耙,用于扬场的木锹、扫帚、簸箕、扇车、筛子等,迄今农村仍广泛使用。50年代后,玉米脱粒靠手摇玉米脱粒机和玉米擦床,至今仍有使用。
  农副产品加工工具
  自1840年至建国后的50年代,粮食加工一直沿用石臼、石碾和石磨,棉花加工用轧车,榨油用木榨,饲料加工靠铡刀。50年代以后渐被磨面机、粉碎机和榨油机所取代。
  运输工具
  1840年至建国后的50年代,农村运输沿用的传统工具有扁担、木轮手推车、地排车、木器轮车和双轮铁瓦大车等。50年代后期,木轮车逐渐改为胶轮车。从60年代开始,农村广泛使用胶轮大车、地排车和手推车。1973年,全区拥有胶轮大车9413辆、地排车125574辆、手推车50911辆。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地排车成为农村的主要运输工具。
  农业机械
  动力机械
  建国前,境内仅有脱粒机1台、柴油机2台,总动力24.26千瓦。从1954年开始,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农用汽车等用于农业生产的动力机械逐年增加。1956年农机总动力为4.87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52.2千瓦。1977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3.56万千瓦,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752.19千瓦。1990年,全区农机总动力289.81万千瓦,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3429.70千瓦。1995年,全区农机总动力396.20万千瓦,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4731.59千瓦。1996年,全区农机总动力417万千瓦,每万亩耕地平均拥有5000千瓦。区内动力机械含拖拉机、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农用汽车和机动三轮车等。
  1947年,临清农事试验场配有1台美国产福农牌14.7千瓦拖拉机。1954年聊城、临清拖拉机站建立后,共有拖拉机3台105.11千瓦。随着各县市国营拖拉机站的建立,农用大中型拖拉机逐年增加。1965年,全区农用拖拉机已发展到460台1.594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有拖拉机0.55台。70年代,随着国产拖拉机的发展,农用拖拉机骤增。1979年达7634台13.7万千瓦。至1990年,全区拥有农用拖拉机25698台27.77万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129台,小型拖拉机22569台,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拖拉机26.87台。1994年,全区农用拖拉机增至41715台43.47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50台。1995年,增至45847台47.73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55台。1996年,增至5.31万台55万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拥有63台。80年代前,区内拖拉机型号主要有苏联纳齐、德特一54、匈牙利50/55、洛阳东方红一54/75/60、天津铁牛一40/45/55、上海丰收一35、长春东方红一28、泰山一50/25/12、工农一12/11.7、东风一12等。1980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泰山一12拖拉机成为农民的主要购买对象。
  1947年,临清农事试验场始有潍坊产8马力和15马力两台柴油机,主要用于农用排灌。50〜60年代,批量购进潍坊1140型单缸卧式四冲程12马力柴油机。70年代,95系列柴油机广泛用于农田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有195型、295型、495型、695型、290型、4125型、6160型等。其中,195型最多。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柴油机迅速发展。1985年猛增到110300台97.57万千瓦。1990年,全区拥有各种柴油机162720台148.31万千瓦。1995年拥有289210台256.76万千瓦,1996年拥有292971台255.74万千瓦。
  1969年开始推广汽油机,用于农田固定作业,所用机型有青岛内燃机厂聊城分厂生产的176F型汽油机。1980年,全区拥有量为647台1978.62千瓦,主要用于发电和抽水浇地。1985年,全区拥有量为552台1580.25千瓦。1990年,全区拥有量为878台3464千瓦。1994年拥有1274台3965千瓦,1996年拥有1613台4553千瓦。
  50年代末,区内始用电动机浇灌农田和作为农副产品加工动力。1970年以后,随着农村用电量的增长,电动机逐年增加。1979年全区达到13661台84084千瓦,1985年全区拥有24761台18.1万千瓦。1990年全区电动机保有量增加到51066台37.27万千瓦,1995年保有量65946台46.89万千瓦,1996年保有量72922台50万千瓦。
  1956年,区内始有农用汽车2辆,1965年增至11辆,分布在国营拖拉机站,主要用于农田运输。1985年,全区农用汽车发展到887辆68429.24千瓦。1990年全区拥有农用汽车1023辆83965千瓦,1995年拥有948辆70348千瓦,1996年拥有885辆61676千瓦。
  1980年,区内始有机动三轮车。1984年以后主要使用聊城运输机械厂生产的柴油机动三轮车,其型号为2F一500A、B、C、E等4种,功率为4.41千瓦和5.88千瓦,此车在农村主要用于蔬菜、粮食及作物秸秆的运输。1985年,全区拥有各种机动三轮车166辆801.89千瓦,1990年拥有量达到3775辆23089千瓦,1995年拥有36784辆315861千瓦,1996年拥有51366辆435682千瓦。
  机引耕作机械
  区内机引耕作机械有机引犁、机引耙等。
  1954年,从苏联、匈牙利引进机引三铧犁3部,当年机耕面积0.2万亩。此后,随着拖拉机的不断增加,先后引进重型五锌犁、轻型七锌犁、悬挂轻重型四铧犁、悬挂三铧犁及深耕单铧犁、双铧犁、三铧犁和小二铧犁等。1965年,全区有各种型号的机引犁402部,机耕面积为263.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8.3%。70年代后,国产犁基本取代了进口犁。1979年以后,小型机引犁数量激增。到1985年底,大小机引犁达到14783部,其中小型机引犁11479部,当年机耕面积601.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7%。1990年,全区机引犁达到2.34万部,机耕面积632.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4.9%。1994年,全区机引犁有3.23万部,机耕面积6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1996年,全区机引犁有36188部,机耕面积679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0%。
  1954年,聊城、临清最先使用苏联钉齿耙和圆盘耙5台,当年机耙面积为0.7万亩。此后,逐年引进41片圆盘耙、24片缺口圆盘耙和20片缺口圆盘耙。至1965年,全区拥有各种不同类型的引机耙174台,当年机耙地面积185.2万亩。7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18片悬挂缺口耙、16片悬挂缺口耙等小型耙。到1976年,全区机引耙达到380台,当年机耙地面积190.36万亩。1990年,全区拥有机引耙1813台,机耙面积200余万亩。1995年,全区有机引耙645台,机耙面积210万亩。1996年,有机引耙669台,机耙面积220万亩。
  播种机械
  1954年,聊城国营拖拉机站始有牵引棉花播种机1台,播种面积3700亩。60年代以后,批量引进24行谷物播种机和4行棉花播种机。至1965年,全区有各种型号播种机623台,其中棉花播种机571台,当年机播面积35.50万亩。1969年后,11行、9行、6行谷物播种机及棉花精量播种机在区内广泛使用。1979年发展到1976台,其中棉花播种机183台,当年机播面积126.49万亩。从1981年开始,机引播种机数量减少,到1986年全区仅有159台,1987年开始回升。1990年底,全区播种机保有量为466台,均为小麦播种机,机播面积为33.8万亩。1995年,全区播种机保有量3248台,机播面积219.41万亩。1996年,播种机保有量4378台,机播面积达224.58万亩,全区小麦播种基本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植保机械
  建国前,境内农药、药械匮乏,病虫害发生后只靠人工捕捉,土法防治,遇到严重病虫害则无能为力。建国后,在大力发展农药生产的同时,不断研制生产农用药械。1956年开始引进农用药械,60年代达到平均66亩1架,70年代平均36亩1架,1981年平均17亩1架。1980年开始引进使用泰山一18背负式机动弥雾喷粉机,1982年全区达到4509台,机械治虫面积98.49万亩,其中棉花86.47万亩;1990年达到8930台,治虫面积173.66万亩,其中棉花139.03万亩。1994年,全区有机动植保机械2.5万台,植保面积234万亩,其中棉花103万亩。1996年,全区有机动植保机械2.65万台,植保面积297万亩,其中棉花97万亩。
  收割脱粒机械
  包括收割机及脱粒机等。
  1956年,聊城县国营拖拉机站始引进匈牙利AC一400自走式联合收割机2台,用于收割小麦。1958年又引进斯大林涅次一6牵引式联合收割机。1960年,全区有联合收割机31台、割晒机26台。60年代收割机械无发展。70年代引进使用GT一4.9牵引式联合收割机和丰收一30型自走式联合收割机及4GW一1.4/1.7型卧式割晒机,用于收割小麦。1978年,全区拥有各种收割机械割机台,其中小型割晒机1845台,当年小麦收割面积达到28.5万亩。因小型收割机质量差、易岀事故,仅使用3年即被淘汰。从1985年开始,全区广泛推广应用4GT一1.4/1.7型立式小麦割晒机,当年拥有收割机械143台。1986年达到1019台,小麦机收面积达到26.17万亩。到1990年底,全区拥有小麦收割机械9484台,小麦机收面积达到268.40万亩,占小麦播种面积的55.1%。1994年,全区拥有小麦收割机械1.47万台,机收面积394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70%。1996年,全区拥有1.98万台,机收面积441.4万亩,占小麦收获面积的80%。
  1955年仅聊城县有2台MK一1100复式脱粒机,当年脱粒小麦7.67吨。1970年后,脱粒机械迅猛发展。1979年,全区拥有脱粒机6928台,小麦机脱达到19.06万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随着个体购置脱粒机的增多,脱粒机械大量增加。1990年,全区拥有脱粒机52518台,机械脱粒达到129.65万吨,占小麦种植面积的89%。1995年拥有脱粒机71335台,机械脱粒298.14万吨,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0%。1996年,全区拥有脱粒机77166台,机械脱粒307万吨,占小麦种植面积的95%。
  排灌机械
  包括动力排灌机械及农用水泵等。
  1954年,全区仅有排灌机1台。1965年柴油机、煤气机等农用动力排灌机械发展到2656台32093.04千瓦,当年灌溉面积为184.40万亩。1970年,开始用电动机配套电井,拥有排灌机械23647台171556.35千瓦,平均每万亩耕地占有488.04千瓦,当年灌溉面积358.15万亩。1980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户大多购买排灌机械。到1990年底,全区拥有排灌动力机械19.5万台173.10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719.90万亩。1995年,拥有30.81万台266.00万千瓦, 有效灌溉面积768.1万亩。1996年,拥有31.65万台265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772.46万亩。
  1957年,区内始用柴油机配套水泵抽水浇地。60~70年代,农用水泵逐年增多。1979年,农村广泛使用小型号离心泵、深井泵、潜水泵和水轮泵等。1980年,全区拥有农用水泵50104台,1987年拥有121282台,1990年拥有138910台,1995年拥有238075台,1996年拥有246810台。

知识出处

聊城地区志

《聊城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聊城地区志》的编纂是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进行的。它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聊城地区的历史和现状的各个层面,都作了实事求是她研究与分析,广征博采,去伪存真,秉笔直书。举凡建置沿革,区划变更,河渠变迁,物产名胜,民族迁徙,人口变动,经济兴衰,政治得失,人事更迭,社会风情,文武人才,英模事迹等等,无不尽收入志,蔚成大观。

阅读

相关地名

聊城市
相关地名